2015-2016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一、选择题(在下列1-20小题中,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B.冰雪消融

C.铁器上出现锈渍D.海水晒盐

2.下列物质中,属于大气主要污染物,必须减少排放的是()

A.SO2B.CO2C.N2D.O2

3.化学概念相互间存在如图3种关系.下列对概念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C.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D.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

4.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D.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5.下列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给试管中液体加热B.称量一定质量的食盐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D.氧气的检验

6.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H2B.H2O C.H+D.2H

7.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KMnO4K2MnO4+MnO2+O2↑

B.Mg+O2MgO2

C.P+O2PO2

D.2H2O═2H2+O2

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P点的含义是甲、乙的溶解度相同

B.t3℃时,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0克

C.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提纯甲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

D.甲、乙、丙三种物质的t3℃时饱和溶液降至t1℃时均成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9.对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含义描述准确的是()

A.2NO:“2”表示2个一氧化氮分子

B.Mg2+:“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C.2O:“2”表示2个氧分子

D.H2O:“2”表示1个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分子

10.有关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实验目的是检验氢气的纯度,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B.乙实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丙实验可证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D.丁实验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1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②溶液一定是混合物;③溶液一定是化合物

④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⑤溶液一定是无色的;⑥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A.③④⑤B.②④C.②④⑤D.②④⑥

12.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中,不恰当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C.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D.扑灭森林火灾,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13.在反应2A十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8和44.若2.6gA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8.8gD,则在此反应中,B与D得质量比为()

A.4:9 B.8:11 C.10:11 D.31:44

14.用“”和“”分别代表两种不同单质A2和B2的分子,A2和B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X,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反应过程中A2和B2分子保持不变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A2与B2分子数之比为3:1

D.物质X含4种元素

15.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也称气体肥料

B.木炭、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木炭、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且均为置换反应

16.下列化合物中,不能由金属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直接制得的是()

A.AgCl B.MgCl2C.ZnSO4D.FeSO4

17.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浑浊的河水,下面分析不正确的()

A.净水器不能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

B.净水器能将硬水变为软水

C.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

D.净化后的水属于混合物

18.今年11月,深圳大鹏的义工们开展了以“美丽大鹏,净化海岸”主题的户外清洁活动,骑行15公里捡取岸边垃圾,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B.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C.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19.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0.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化学式为

C15H22O5,正确的是()

A.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5:22:5

B.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C.它是一种化合物

D.它由4种元素组成

二、填空与简答(共5小题,满分38分)

21.用化学用语表示:

(1)镁;

(2)2个氮气分子;

(3)3个硫酸根离子.

22.如图是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元素符号为;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比较容易(填“得”或“失”)电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第周期.

23.碳和碳的化合物都是非常重要的物质.请填写下列有关碳的问题:

(1)碳的单质有多种,如图1所示的碳单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填序号).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原因是.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化学性质相差很大.

①有人认为,二者就像孪生姐妹,这是因为(填序号);

A.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

B.它们由相同的元素组成

C.它们都能与氧气反应

②区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方法可以用(填序号);

A.闻气味B.通入澄清的石灰水C.点燃D.看颜色

(3)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深圳市政府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图2为深圳市绿道上的自行车

①公共自行车的辐条是由块状的钢铁制作而成的,说明金属具有性.

②车架表面喷漆不仅美观,而且可有效防止与接触而生锈.防止公共自行车链条生锈的有效措施是

24.依据实验目的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

(1)用甲装置电解水,a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开启a管活塞,检验a管中产生气体的方法是.

(2)用乙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①蜡烛中含有氢元素,依据的现象是.

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由此得出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今年天津8.12化学危险品爆炸事件中,消防员用水灭火导致爆炸,原因之一是金属钠遇水的方程式:2Na+2H2O═2NaOH+X,由此得知该X气体为(填化学式)

(3)用丙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C.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D.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如图丁所示).能够证明装置A中玻璃管内发生了化学变化的现象是.写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

25.推断题:如图所示,A、B物质是含有两种相同元素的液体,G是黑色粉末的氧化物,E为生活中常见的银白色金属.图中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已省略.依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G的名称是,物质F的物质类别是.

(2)E→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基本反应类型是.

(3)E→F的反应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化学方程式为.

+CuSO4

三、综合与计算题(共3小题,满分22分)

26.我国目前大多数家庭采用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为燃料,大大提高热值.甲烷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利用无水醋酸钠固体(CH3COONa)和碱石灰固体加热制取甲烷.根据下列装置回答问题:

(1)写出仪器①、②的名称:①是,②是.

(2)选择实验室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3)上述发生装置中既能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而又能制取二氧化碳的是,该装置制取氧气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7.锌是人体生长发育、维持器官正常功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人体缺锌会引起多种疾病,缺锌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服用葡萄糖酸锌等含锌保健食品来补锌.已知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为C12H22O14Zn,试回答:

①葡萄糖酸锌中所含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计算结果精确到0.1%);

②现有一支20mL某品牌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其中含锌6.5mg,则该支口服液中葡萄糖酸锌的质量是mg.

28.为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取25g石灰石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石灰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并绘制了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与时间的坐标图(如图所示).

(1)碳酸钙完全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为.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规范写出计算过程)

总质量

94.3克

85.5克

t

2015-2016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在下列1-20小题中,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B.冰雪消融

C.铁器上出现锈渍D.海水晒盐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冰雪消融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铁器上出现锈渍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海水晒盐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物质中,属于大气主要污染物,必须减少排放的是()

A.SO2B.CO2C.N2D.O2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根据空气的污染途径和空气的污染物来推测答案是否正确.

【解答】解:空气的污染途径是工厂废气的任意排放,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汽车尾气的排放,可总结为:有害气体和烟尘,主要的有害气体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这些气体主要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故选A.

【点评】熟记空气污染的途径,知道如何才能防止空气污染,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净化我们的空气而出力.

3.化学概念相互间存在如图3种关系.下列对概念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C.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D.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化合反应及其应用;氧化反应.

【专题】概念关系型.

【分析】应用各知识点的概念,理解概念间相关的关系,结合图示所提供的关系意义,分析相关的选项从而判断正确与否,从物质分类的知识可知物质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纯净物又可分为化合物与单质,化合物中又可分为酸碱盐及氧化物等.

【解答】解:A、物质按含有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分为纯净物与混合物,是并列关系,故A错误;

B、化合物有多种元素组成,其中氧化物是含有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的化合物,是包含关系,故B不正确;

C、有些氧化反应为化合反应,是交叉关系,故错误.

D、纯净物按元素的含有情况可分为化合物与单质,是并列关系,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考查,把握概念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此题应属基础知识考查题.

4.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D.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不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故选项说法错误.

D、木炭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实验结论,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现象和结论、烟和雾的区别.

5.下列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给试管中液体加热B.

称量一定质量的食盐

C.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D.

氧气的检验

【考点】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称量器-托盘天平;液体药品的取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专题】实验操作型;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氧气的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试管与桌面呈45°角,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还要预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使用天平称量物体时,要遵行“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不能伸入到试管内,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造成药品的污染,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由于氧气能支持燃烧,故检验氧气的方法可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看是否复燃;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A.H2B.H2O C.H+D.2H

【考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解答】解:A、氢气是由氢分子构成,所以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分子,故A正确;

B、水分子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故B错;

C、氢气中不存在氢离子,故C错;

D、2H表示两个氢原子,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氢分子,故D错.

故选A.

【点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原子.

7.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KMnO4K2MnO4+MnO2+O2↑

B.Mg+O2MgO2

C.P+O2PO2

D.2H2O═2H2+O2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解:A、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B、该化学方程式氧化镁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Mg+O22MgO.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D、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氢气、氧气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H2O2H2↑+O2↑.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

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8.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P点的含义是甲、乙的溶解度相同

B.t3℃时,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80克

C.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提纯甲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

D.甲、乙、丙三种物质的t3℃时饱和溶液降至t1℃时均成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解答;

B、根据据该温度下甲的溶解度分析所得溶液的质量解答;

C、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的变化情况,并分析提纯物质的方法解答;

D、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解答.

【解答】解:

A、P点是t2℃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应指明温度,故错误;

B、t3℃时甲的溶解度是50g,即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的甲,所以将3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最多溶解25g甲,所得溶液为75g,故错误;

C、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故正确;

D、甲、乙、丙三种物质的t3℃时饱和溶液降至t1℃时,由于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丙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掌握溶解度概念、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等知识,并会应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能较好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9.对下列化学用语中数字“2”的含义描述准确的是()

A.2NO:“2”表示2个一氧化氮分子

B.Mg2+:“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C.2O:“2”表示2个氧分子

D.H2O:“2”表示1个水分子中有两个氢分子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解:A、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NO中的“2”表示一氧化氮分子的个数为2,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Mg2+中的“2”表示一个镁离子带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O中的“2”表示氧原子的个数为2,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H2O中的“2”表示1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掌握标在元素符号不同位置的数字所表示的意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10.有关图中甲、乙、丙、丁所示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实验目的是检验氢气的纯度,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B.乙实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丙实验可证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丁实验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

【专题】实验设计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A、根据氢气具有可燃性,使用前一定要验纯进行解答;

B、根据分子的性质是:分子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进行解答;

C、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进行解答;

D、根据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应该验证是否生成碳酸进行解答.

【解答】解:A、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探究了分子的性质,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丙实验通过矮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证明证明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只能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能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不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考点通过实验设计考查了氢气的验纯、分子的性质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微观粒子的性质、二氧化碳、氧气和氢气等气体的性质等都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本题综合性比较强,要整体分析,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题中.

1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②溶液一定是混合物;③溶液一定是化合物

④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⑤溶液一定是无色的;⑥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

A.③④⑤B.②④C.②④⑤D.②④⑥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溶液的概念、组成及特点来解决该题.

【解答】解:溶液中可以有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水是常用的溶剂,除水外,酒精、汽油也可作溶剂;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有些溶液是有颜色的;

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溶质.由此可知,②④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溶液的特征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2.下列情况下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中,不恰当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

C.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扑盖

D.扑灭森林火灾,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解: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是隔绝氧气或空气灭火.故正确.

B.电器因短路起火时,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错误.

C.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用湿抹布盖灭,能使酒精与氧气隔绝,又能起到降温的作用,故正确.

D.扑灭森林火灾,用设置隔离带的方法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可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3.在反应2A十5B=2C+4D中,C、D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18和44.若2.6gA与B完全反应后,生成8.8gD,则在此反应中,B与D得质量比为()

A.4:9 B.8:11 C.10:11 D.31:44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C、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及反应中C、D物质的分子个数关系,计算出参加反应中两物质的质量关系;根据C、D物质的质量关系,由生成D的质量计算出生成C物质的质量;最后使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得参加反应的B物质的质量,即可计算出B与D的质量比.

【解答】解:根据“C、D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则假设C、D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9、22,

设生成8.8gD同时生成C的质量为x,

2A+5B=2C+4D

2×9 4×22

x 8.8g

x=1.8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1.8g+8.8g﹣2.6g=8g,则B与D的质量比为8g:8.8g=10:11.

故选:C.

【点评】本题为字母化方程式,各物质质量之比等于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化学计量数乘积之比,可利用题目中给出的物质的质量比及相对分子质量比求解.

14.用“”和“”分别代表两种不同单质A2和B2的分子,A2和B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X,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反应过程中A2和B2分子保持不变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参加反应的A2与B2分子数之比为3:1

D.物质X含4种元素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A、对比反应前后的微粒的构成,分析A2和B2分子的变化;

B、根据反应微观过程图,分析反应的特点,判断反应的类型;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2与B2分子数之比;

D、根据物质X的微观构成分析组成元素.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及反应微观过程图得出各物质反应的微粒关系图如下:

A、对比反应前后的微粒的构成可知,反应前有A2和B2分子,反应则没有,说明了在反应过程中A2和B2分子发生了变化.故A说法不正确;

B、由反应微观过程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单质,而置换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所以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故B说法不正确;

C、由上述各物质反应的微粒关系图可知,参加反应的A2与B2分子数之比为3:l.故C说法正确;

D、由物质X的微观构成可知,x的分子中含有两种原子,则物质X含2种元素.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由分子的微观示意图,可以反应出分子的构成,由分子的构成可推断物质的组写出反应的方程式,据此结合相关的知识即可顺利解答.

15.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也称气体肥料

B.木炭、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木炭、一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与氧化铜反应且均为置换反应

【考点】二氧化碳的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分析;

B、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C、根据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解答;

D、根据木炭、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所以二氧化碳可做气体肥料,故正确;

B、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故正确;

C、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正确;

D、木炭、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与氧化铜反应,夺取氧化铜中的氧,但不都是置换反应,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

16.下列化合物中,不能由金属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直接制得的是()

A.AgCl B.MgCl2C.ZnSO4D.FeSO4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可以从金属与酸的反应进行分析.

【解答】解:

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银排在氢的后面,不能直接与盐酸发生置换反应,故A符合题意;

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排在氢前面,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故B不符合题意;

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锌排在氢的前面,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故C不符合题意;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排在氢的前面,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进行.17.用如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浑浊的河水,下面分析不正确的()

A.净水器不能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

B.净水器能将硬水变为软水

C.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

D.净化后的水属于混合物

【考点】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根据简易净水器中各物质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该净水器中的物质不能起到杀菌的作用,正确;

B、净水器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矿物质,不能将硬水软化,错误;

C、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正确;

D、净化后的水中含有可溶性杂质,不是纯净物,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简易净水器的净化作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其中各物质的用途进行.

18.今年11月,深圳大鹏的义工们开展了以“美丽大鹏,净化海岸”主题的户外清洁活动,骑行15公里捡取岸边垃圾,下列做法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

B.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C.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考点】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A、根据垃圾分类处理既节约资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进行解答;

B、根据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可以防止水资源污染进行解答;

C、根据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进行解答;

D、根据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易造成水的污染解答.

【解答】解:

A、垃圾分类处理既节约资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A不符合题意;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可以防止水资源污染,利于保护环境,故B不符合题意;

C、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故C不符合题意;

D、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易造成水的污染,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如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等.

【考点】氧气的用途;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碳的化学性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根据氧气的性质进行分析;

B、根据石墨可以制取金刚石分析;

C、根据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D、根据水电解的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氧气用于切割金属,利用的是氧气的助燃性而不是可燃性,故选项A解释错误;

B、金刚石和石墨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用石墨制取金刚石时,石墨中的碳原子进行了重新排列,故选项B解释正确;

C、用墨汁写的字或作的画可永久保存,是因为墨汁中的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在通常情况下不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C解释错误;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故选项D 解释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及用途,性质决定用途,题目基础性强,要牢固掌握.

20.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化学式为

C15H22O5,正确的是()

A.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5:22:5

B.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C.它是一种化合物

D.它由4种元素组成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分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

C、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

D、根据青蒿素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故选项说法错误.

B、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常常省略不写,故选项说法错误.

C、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D、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填空与简答(共5小题,满分38分)

21.用化学用语表示:

(1)镁Mg;

(2)2个氮气分子2N2;

(3)3个硫酸根离子3SO42﹣.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镁属于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

(2)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解答】解:(1)镁属于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其化学式,其化学式为:Mg.

(2)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氮气分子可表示为:2N2.

(3)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3SO42﹣.

故答案为:(1)Mg;(2)2N2;(3)3SO4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2.如图是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1;元素符号为Na;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比较容易失(填“得”或“失”)电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第3周期.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x═8+1=11,属于钠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该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故属于第三周期元素,故填:11,Na,失,3.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3.碳和碳的化合物都是非常重要的物质.请填写下列有关碳的问题:

(1)碳的单质有多种,如图1所示的碳单质中,由分子构成的是C(填序号).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原因是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它们化学性质相差很大.

①有人认为,二者就像孪生姐妹,这是因为B(填序号);

A.它们由同种分子构成

B.它们由相同的元素组成

C.它们都能与氧气反应

②区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方法可以用BC(填序号);

A.闻气味B.通入澄清的石灰水C.点燃D.看颜色

(3)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深圳市政府提倡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图2为深圳市绿道上的自行车

①公共自行车的辐条是由块状的钢铁制作而成的,说明金属具有延展性.

②车架表面喷漆不仅美观,而且可有效防止与氧气和水接触而生锈.防止公共自行车链条生锈的有效措施是

涂油.

【考点】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之一就是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核电荷数),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2)①由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可知组成元素相同,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②根据气体的性质的差异性进行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能溶于水,不能燃烧;一氧化碳有可燃性,产物是二氧化碳,具有还原性,难溶于水.

(3)①说明金属具有延展性去分析;

②从铁生锈的原理是铁和空气中的水分、氧气发生的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去分析.

【解答】解:(1)有结构模型图可看出:A、B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只有C是由分子构成,并且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它们的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2)①一氧化碳的化学式为CO,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两气体都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就像孪生兄弟.

②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无味的气体,不能鉴别,故错误;

B、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以鉴别,故正确;

C、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可以燃烧,可以鉴别,故正确;

D、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气体,不能鉴别,故错误;

(3)①钢块可变成钢丝,说明金属具有延展性;

②铁生锈的原理是铁和空气中的水分、氧气发生的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所以车架表面喷漆不仅美观,而且可有效防止与氧气和水分接触而生锈.防止公共自行车链条生锈的有效措施是涂油.

故答案:(1)C;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2)①B;②BC;(3)①延展性;②氧气和水;涂油.

【点评】化学与生活生产有着紧密联系,学会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4.依据实验目的设计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

(1)用甲装置电解水,a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氧气;开启a管活塞,检验a管中产生气体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尖嘴口处,木条能够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2)用乙装置进行探究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①蜡烛中含有氢元素,依据的现象是烧杯内壁有水珠产生.

②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由此得出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今年天津8.12化学危险品爆炸事件中,消防员用水灭火导致爆炸,原因之一是金属钠遇水的方程式:2Na+2H2O═2NaOH+X,由此得知该X气体为H2(填化学式)

(3)用丙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C?

A.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足量

B.点燃红磷前先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C.燃烧匙中的红磷可以换成木炭

D.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4)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如图丁所示).能够证明装置A中玻璃管内发生了化学变化的现象是玻璃管内的红色粉末变为黑色.写

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化学方程式Fe2O3+3CO2Fe+3CO2.

【考点】电解水实验;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空气组成的测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1)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两极都有气泡产生;正极产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为氧气;负极产生能燃烧的气体,火焰淡蓝色;且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正极气体的二倍.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以及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3)根据装置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消耗氧气使瓶内压强减小,水倒吸入瓶内,来分析本题;

(4)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和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电解水的实验现象:两极都有气泡产生;从电极看出a管产生的气体是b管产生气体体积的二分之一,所以a管中的气体是氧气,b管中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开启a管活塞,检验a 管中产生气体的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尖嘴口处,木条能够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2)证明蜡烛中含有氢元素,可验证蜡烛燃烧生成物中有水来证明;烧杯中蜡烛很快熄灭,是因为烧杯中的氧气耗尽了,说明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Na、H、O的原子个数是2、4、2;反应后Na、H、O的原子个数是2、2、2;由此得知该X气体为H2;

(3)A.红磷的量不足不能消耗完瓶内氧气,进入的水减少会影响实验结论;

B.加紧弹簧夹是因为防止燃烧时气体膨胀溢出;

C.由于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也是气体,所以瓶内压强基本保持不变,所以水不会进入,所以换成碳不行;D.红磷熄灭并冷却后会使集气瓶中温度恢复到室温,而使实验结论精确;

(4)一氧化碳和氧化铁高温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氧化铁是红色固体,铁粉是黑色固体,所以玻璃管内的红色粉末变为黑色;CO和Fe2O3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是:Fe2O3+3CO

2Fe+3CO2;

故答案为:

(1)O2,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尖嘴口处,木条能够复燃,则证明是氧气;

(2)①烧杯内壁有水珠产生;②与氧气接触;

(3)C;

(4)玻璃管内的红色粉末变为黑色;Fe2O3+3CO2Fe+3CO2;

【点评】此题是一道多点知识考查题,主要是对常见的一些实验的分析与探究,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实验的目的并结合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与探究.

25.推断题:如图所示,A、B物质是含有两种相同元素的液体,G是黑色粉末的氧化物,E为生活中常见的银白色金属.图中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已省略.依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G的名称是氧化铜,物质F的物质类别是单质.

(2)E→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合理即可).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3)E→F的反应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铁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化学方程式为.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分析】根据A、B物质是含有两种相同元素的液体,且B能够电解,因此B是水,A是过氧化氢,C是氧气,则D是氢气;E为生活中常见的银白色金属,能够和氢气相互转化,说明E是排在氢前的铁;铁和硫酸铜反应产生F,F和氧气反应产生G,G是黑色粉末的氧化物,因此F是铜,G是氧化铜,带入验证完成相关的问题.

【解答】解:A、B物质是含有两种相同元素的液体,且B能够电解,因此B是水,A是过氧化氢,C是氧气,则D是氢气;E为生活中常见的银白色金属,能够和氢气相互转化,说明E是排在氢前的铁;铁和硫酸铜反应产生F,F和氧气反应产生G,G是黑色粉末的氧化物,因此F是铜,G是氧化铜,带入验证符合转化关系,因此:

(1)G是氧化铜,F是铜,属于单质;故填:氧化铜;单质;

(2)E→D可以是铁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亚铁和氢气,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产生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填:Fe+2HCl=FeCl2+H2↑(合理即可);置换反应;

(3)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所以反应的实验现象为:铁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的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故填:铁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Fe+CuSO4=FeSO4+Cu.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