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内蒙古集宁一中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5荆轲刺秦王

【名校】内蒙古集宁一中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5荆轲刺秦王
【名校】内蒙古集宁一中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5荆轲刺秦王

集宁一中教学设计(语文)课题荆轲刺秦王(共4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3.德育目标学习荆轲不欺其志,不畏强秦,不怕牺牲,知行一致的精神。

重点: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难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导语设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以

两句吟唱,而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

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相继灭韩、破赵,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

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

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

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

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

公元前222年灭燕。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并注意正音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

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2016-2017学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下学期期末英语试题(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下)期 末英语试卷 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共两节)第一节(满分3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1.(6分)Many countries follow special custos when a child's baby teeth fall out.Many of these customs tell stories about animals taking the teeth. For example,Koreans have the custom of throwing the fallen tooth onto the roof of a house so that a magpie (喜鹊)can take the tooth away and bring a new tooth for the child.This custom is also followed by some other Asian countries,such as Japan and Vietnam. Other countries,though,have tooth customs about other animals.In Mexico and Spain,for example,it is thought that a mouse takes a fallen tooth away and leaves some money.But in Mongolia,it is dogs that take children's teeth away.Dogs are highly respected in Mongolian culture.It is believed that the new tooth will grow strong if the baby tooth is fed to a dog,so parents in Mongolia will puttheir children's fallen teeth in a piece of meat and feed it to a dog. In France and the USA,a child will put a fallen tooth under his or her pillow before going to bed.It is thought that in the early morning,when the child is still sleeping,the Tooth Fairy will take the tooth away and leave something else under the pillow.What she will leave is hard to know.It is said that in France the Tooth Fairy may leave some candies;however,in the United States,she may leave money. 1.In Vietnam,if a child's tooth falls out,he or she will. A.throw it onto the roof of a house B.feed it to a mouse C.put it in a piece of meat and feed the meat to a dog D.leave it to the Tooth Fairy 2.From the last paragraph,we can know that in France and the USA.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一期末考试地理试题(最新精编)可打印

集宁一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白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每个小题2分,共44分。) 1.地球具有大气,主要原因是( ) A.与太阳距离适中 B.地球本身体积质量适中 C.生物白勺呼吸作用D.地球内部升温、火山爆发 2.关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白勺影响,叙述正确白勺是( ) A.对磁场白勺影响是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B.对电离层破坏导致磁针剧烈颤动 C.对降水白勺影响是正相关 D.太阳活动使地球上白勺很多现象具有11年白勺周期 3、下列由地球自转产生白勺地理意义有() ①地方时②对地球形状白勺影响③正午太阳高度白勺变化 ④黄赤交角⑤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左右偏转⑥昼夜现象⑦昼夜交替现象 A.①②⑤⑦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⑦ D.①②④⑤⑥ 4、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白勺是() (虚线为运动方向,实线为偏转方向) A B C D 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A、B、C、D四点,位于近日点附近白勺是 () A.A B.B C.C D.D 6.图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白勺时段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下列7-8题。

7.若此刻西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白勺经度是() A.东经70°B.东经90° C.西经70°D.西经100° 8.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速度正逐渐变快,此日在() 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右图示意某地白勺沉积岩层与岩浆岩体白勺相互关系。读图回答 9-10题。 9.各岩层、岩体白勺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白勺顺序依次是() A.岩浆岩1、沉积岩1、沉积岩2、岩浆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岩浆岩1、岩浆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岩浆岩1、沉积岩2、岩浆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岩浆岩1、岩浆岩2、沉积岩1 10.喷出地表白勺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白勺火成岩为侵入岩,图中() A.岩浆岩1为喷出岩 B.岩浆岩2为喷出岩 C.岩浆岩1、岩浆岩2都为喷出岩 D.岩浆岩1、岩浆岩2都为侵入岩 读“我国某区域地图”。回答11—12题。 11.该地河谷平原白勺形成() A.只有冰川侵蚀作用 B.只有流水侵蚀作用 C.既有断裂陷落,又有流水沉积作用 D.只有风力沉积作用 12.河流A白勺南岸支流比北岸支流少白勺原因是() ①南岸受高大陡峻白勺秦岭限制,且位于背风坡,降水少 ②北岸流经黄土高原,流水侵蚀严重,千沟万壑 ③南岸河床高于地面,无法接纳支流 ④北岸地表水易渗漏,径流以地下径流形式汇入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 荆轲刺秦王是高一语文必修一中的重点文章,关于荆轲刺秦王的阅读理解试题也非常多,下面是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供参考。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愿举国为内臣 : ___________ (2)荆轲顾笑武阳: ___________ (3)秦王还柱而走: ___________ (4)轲自知事不就: 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 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荆轲不畏强权,勇敢坚忍的精神 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 【课文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

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页 1 第 英雄——荆轲的形象。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 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板书课题) 简介荆卿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 (含答案解析)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物 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0.0分) 1.以下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被看成质点 B. 只有质量很小的物体才能被看成质点 C. 花样滑冰比赛中的运动员可以被看成质点 D. 研究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2.12月8日凌晨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 测器,嫦娥四号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12月8日凌晨2时23分”指的是时间间隔 B. “嫦娥四号”探测器环月飞行一圈,它的位移和路程都为0 C. “嫦娥四号”探测器环月飞行一圈,它的平均速度为0,但瞬时速度不为0 D. 地面控制中心在对“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飞行姿态调整时可将飞船看作质点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跳远运动员起跳之前以尽可能大的加速度起跑,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惯性 B. 只要作用在物体上的某个力增大了,物体的加速度就一定会增大 C. 加速度?3m/s2比1 m/s2小 D. 加速度方向就是速度变化的方向 4.沿直线运动的汽车刹车后匀减速运动,经3.5s停止,它在最后一秒的位移为1m,以下说法中正 确的是() A. 汽车刹车的加速度为1m/s2 B. 汽车刹车时的速度为7m/s C. 汽车刹车后共滑行8m D. 汽车刹车后的平均速度为2m/s 5.关于重力和重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一定等于9.8N B. 同一地点,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C. 物体的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一点,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这个物体上 D. 物体的重心位置由物体的几何形状情况决定 6.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6:第5课 荆轲刺秦王

课时作业2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受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仗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期末物理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 (下)期末物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若一个50 g的鸡蛋从一居民楼的27层(层高3 m)坠下,与停放在地面上汽车的天窗碰撞时间约为2 m s.该鸡蛋对天窗产生的冲击力约为 A.1×104 N B.1×103 N C.1×102 N D.10 N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速度变化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B.物体动量发生变化,则物体的动能一定变化 C.合外力对系统做功为零,则系统的动量一定守恒 D.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则系统的动量一定守恒 3. 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A、B两个小球沿同一直线向右运动,若取 向右为正方向,两球的动量分别是p A =5.0 kg·m/s,p B =7.0 kg·m/s.已知二 者发生正碰,则碰后两球动量的增量Δp A 和Δp B 可能是( ) A.Δp A =-3.0 kg·m/s;Δp B =3.0 kg·m/s B.Δp A =3.0 kg·m/s;Δp B =3.0 kg·m/s C.Δp A =3.0 kg·m/s;Δp B =-3.0 kg·m/s D.Δp A =-10 kg·m/s;Δp B =10 kg·m/s 4. 如图甲所示,一块长度为L、质量为m的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颗质量也为m的子弹以水平速度v 射入木块.当子弹刚射穿木块时,木块向前移动的距离为s(图乙).设子弹穿过木块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恒定不变,子弹可视为质点.则子弹穿过木块的时间为

A.B.C.D. 5. 如图所示,大气球质量为100kg,载有质量为50kg的人(可以把人看做质点),静止在空气中距地面20m高的地方,气球下方悬一根质量可忽略不计的绳子,此人想从气球上沿绳慢慢下滑至地面,为了安全到达地面,则这绳长至少应为 A.20m B.30m C.40m D.50m 6. 如图所示,小球以大小为v0的初速度由A端向右运动,到B端时的速度减小为v B;若以同样大小的初速度由B端向左运动,到A端时的速度减小为v A。已知小球运动过程中始终未离开该粗糙轨道,D为AB中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v A>v B B.v A=v B C.v A

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集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 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三、文本理解 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5 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1.识记并整理本文的文言现象。 2.了解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4.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相关知识 1.介绍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幻灯片】

2.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幻灯片】 3.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一)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王翦(jiǎn)虏赵王(lǔ)谒见(yè) 樊於期(wū)戮没(lù mò)骨髓(suǐ) 揕其胸(zhèn)偏袒扼腕(tǎn è wàn)拊心(fǔ) 刎(wěn)盛(chéng)图穷而匕现(bǐ xiàn) 淬(cuì)濡缕(rú)变徵(zhǐ) 厚遗(wèi) 惶急(huáng)还柱而走(huán)卒起不意(cù) 夏无且(jū)被八创(bèi chuāng)箕踞(jī ju)【幻灯片】(二)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按内容分为三部分

2020年高考(181)内蒙古集宁一中202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2018年高考(181)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届高三第三次月 考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容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念、方法上都积淀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经验,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种方式“出场”呢?从中国油画发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正经历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发展进程: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艺术。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衔接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革命胜利以后,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苏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格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

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所有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着力宣扬这个时期一直倡导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具有反讽意义的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量,原因何在?按西方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后,由美国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欧洲的中心地位;它倡导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张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了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很显然,流行艺术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学案博苑 09-23 0611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写作教案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 教材分析: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是第一、二模块关于记叙类文章系列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一个比较侧重于“怎么写”的问题,但因为结合了“园丁赞歌”这一话题,在教学中处理得当的话,是能够引领学生从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角度实实在在地提高相关的写作能力的。 根据李玉山老师的分析,认为教材在编写上有着先天的不足,体现在: 1.教材混淆了“视角”与“角度”的概念。一般而言,视角指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而“角度”指的是作者选择和处理写作素材的着眼点,就记叙文而言其目的是更好的表人物的特点或突显事件的启发意义。采用第几人称属于写作“视角”的范畴(有无第二人称叙事视角学术界尚有争议)。即便把“角度”宽而泛之,人称的选择也只是“角度”的子集而不是全部。 2.尽管教材也明确“在记叙人物、时间时,由于对象不同,表达的重点不同,所选取的角度也不同”,但所有示例及练习均是写人的,给学生的错觉是只有写人的文章才有“角度的选择”问题。记叙类文章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纪实类的、虚构类的,前者如记叙类散文,后者如小说。不管哪一类,写作的时候都要考虑如何“选择记叙的角度”。 3.《教师用书》所举的三个例文中有两个是不规范的“谬例”:书信是应用文,都得用第二人称;其与《假如我是老师》二者都不是记叙文,当然也就谈不上“视角”的选择问题。 鉴于如上种种,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一,课程资源的开发(包括对教材的“究谬”);二,针对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学生分析: 《教师用书》说:“提到写老师,有人会觉得不够新鲜,缺少难度”,“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过记叙的人称”。其实“这个题目可易可难、可浅可深,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人们会对老师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不同时代的老师会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可以说是常写常新。”“这次作文让学生认识记叙可有不同的角度,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以便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如何实现此目的,针对学生心理,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必由之路。 教学目标:1.了解“记叙的角度”的相关内容,如什么是“记叙的角度”,不同“角度”的表达效果与作用等等。2.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最佳的记叙角度,力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课前准备: ①学生自读教材,获得对“记叙角度”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认识。 ②印发例文:《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采用第二人称写法,《肥公正传》从较新的切入点写老师(第三人称)。《假如我是老师》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要求学生对这三篇习作做较具体的评价。 2.情境营造:两篇例文与绝大多数同学以前写老师的习作有明显不同,能调动他们评点的兴趣。 附: 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尤奋林 老师,我总是想起你,也许,是因为你的独特。 你刚任我们班主任的那一天,教室里54双眼睛疑惑地看着你,54颗心各有各的担心。你讲话了,讲得那样风趣:“我姓王名晚生。名字是父母赐给我的爱心。我是一个小晚孩子,父亲38岁时才捡得的。我今年已经44岁……”你没有笑,我们也没有笑,可谁都觉得怪,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集宁一中西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生物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9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选择题(共18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1.硝化细菌与酵母菌的相同之处是( ) A.都有拟核B.均能进行有氧呼吸 C.都有线粒体D.均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2.下图是由4个圆所构成的元素概念的关系,其中4为最大圆,3、2、1依次减小, 下列符合这种关系的是( ) A.1大量元素、2主要元素、3基本元素、4最基本元素 B.1基本元素、2最基本元素、3大量元素、4主要元素 C.1最基本元素、2基本元素、3主要元素、4大量元素 D.1主要元素、2大量元素、3最基本元素、4基本元素 3.下列关于细胞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脂肪均含N、P等元素 B.自由水和结合水的作用不同,不能相互转化 C.麦芽糖、核酸中含有的五碳糖都是脱氧核糖 D.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4.植物在冬季来临的过程中,随着气温逐渐降低,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适应低温的 生理、生化变化,抗寒力逐渐增强。下图为冬小麦在不同时期含水量和呼吸速率变

化的关系图。请根据图推断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冬季来临过程中,自由水明显减少是呼吸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B.结合水与自由水含量的比值,与植物的抗寒性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C.随着气温和土壤温度的下降,根系的吸水量减少,组织的含水量下降D.随着温度缓慢降低,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逐渐减弱,有利于减少有机物消耗 5.有一条多肽链由12个氨基酸组成,分子式为C x H y N z O w S(z>12,w>13),这条多肽链经过水解后的产物中有5种氨基酸: 半胱氨酸(C3H7NO2S)、丙氨酸(C3H6NO2)、天冬氨酸(C4H7NO4)、 赖氨酸(C6H14N2O2)、苯丙氨酸(C9H11NO2), 则水解产物中天冬氨酸的数目是() A.y﹢12个B.z﹣12个C.w﹢13个D.(w﹣13)/2个6.下列有关细胞中糖类和脂质的说法,正确是() A.细胞中的糖类主要以单糖形式存在 B.蔗糖和麦芽糖的水解产物中都有果糖 C.磷脂和胆固醇都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 D.等质量的脂肪与糖原储存的能量相等 7.艾滋病(AIDS)是一种削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它是由于感染HIV所引起 的。HIV(RNA病毒)具有囊膜,囊膜是HIV从宿主细胞内出来时裹上的生物膜。下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种细胞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中语文必修一:5荆轲刺秦王 (1)

《荆轲刺秦王》素材运用与范文 组稿焦倩倩杨为敏【适用角度】侠义、爱国、诚信、责任、明智、命运与时代 【素材运用】 1、行侠须仗义,助人讲原则。为人讲义气,舍己助人本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当代青年又因受武侠小说的影响,崇尚侠义的风气很盛行。但是,我们要提醒青年朋友,“侠”“义”不能割裂,行侠需不忘正义,助人要讲原则。荆轲是一个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更是出于救六国人民的侠义之心。当下有的青少年讲究朋友义气,有时不管谁是谁非,不问青红皂白,朋友一个电话就马上前往“拔刀相助”。我们说这不是行侠仗义,这是勇于私斗,扰乱社会治安。“义”是“侠”的基础,行“侠”须仗“义”;不问“义”盲目行“侠”那是助纣为虐的“国之大蠢”,是不值得提倡的。 2、荆轲是一个爱国志士、勇士与智士。西谚曰:“叛祖国犹舟人自穴其舟也,可不戒哉。”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一句足以将他的爱国豪情展现出来。在这国难当头,他的反应不是退缩与投降,而是抛头颅,洒热血,愿以一死以换国之存。荆轲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现了他的爱国壮举。评价他为爱国志士是毫不吝惜的。 3、我常常怀念远古,那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时代。那些君子翩翩风度的背后,是一个用诚实、信用、执著的信念支撑的人的结构。那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难道他不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他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 4、古时,荆轲因勇刺秦正为人称颂。的确,荆轲的勇气是非同一般的,然而,我总觉得荆轲死得糊涂。记得《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历史,此话可算得至理名言了。战国后期,七个诸侯国再加上七零八碎的许多小国,中国被分得支离破碎,多年战事,弄得民不聊生。这时候,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是民心所向,可惜,荆轲不知这个理,他一心一意要杀秦王,促成那一批势单力薄的小国。不过,荆柯毕竟只是一介书生,战国以前的历史也不很长,他不明白分久必合的道理是不足为怪的。荆轲死了不算,秦王恼羞成怒,下令立刻攻打燕,救燕不成反加速了燕的灭亡,荆轲实在太失算。所以,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雨巷》

《雨巷》教案 一、教学设想: 1、关于教材: 对《雨巷》这首诗歌的解读是多元化的,它的美没有时空的限制。不同年龄,不同时代的人都对它有自己的解读和发现,因此鼓励学生对该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提出自己独特的发现。 我认为《雨巷》一诗在情感基调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能让学生在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还是需要一些老师的指导意见,所以我把诵读该诗歌作为我整节课贯穿始终的目标,希望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首先以诵读文本作为基准,在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同时《雨巷》在意境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美感,所以赏析文本的意境美是我这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我希望通过对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在答题方法上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路;对于《雨巷》的主旨和人物形象的探讨应该是该诗歌的一个难点,这是深入挖掘教材的突破口,所以我将它定为这节课深入探究的关键点,希望通过对这两点的研讨,让学生在用心思考的情况下朗读诗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目标。 2、关于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本诗,让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因为这是感情的载体,同时也鼓励学生积累传统的审美意象,增强鉴赏诗歌的厚重感。 ②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习了《诗经蒹葭》,高一上半学期刚刚诵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已经接触到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诗歌的回环往复美,在此基础上我希望通过对本诗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欣赏它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③指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用字用词,增强“炼”字意识,增加对诗歌鉴赏的深度。 3、关于学生: 我们的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对诗歌最基本的特点已有所了解,在高一上学期,通过对经典诗歌的学习和鉴赏已经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平和素养,但是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深入了解诗歌的内涵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掌握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将自己的思想的火花充分的展示在课堂上,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进。 二、关于教法: ①作为诗歌教学,最基本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本的情感,所以我把诵读作为这节课贯穿始终的教学目标,在读中品,在品中悟。 ②熟读文本之后,我将品味作为我这节课的第二大目标,分析意境,品味语言。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作进一步的探讨,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③一读二品之后,还要让学生对文本做深刻的体悟,体悟文本的形象,体悟文本的主旨,加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分析重点人物形象;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勾弦提要话战国 1、教师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义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 2、学生介绍《战国策》:《战国策》又称《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教师介绍背景简介: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

5荆轲刺秦王挖空练习

荆轲刺秦王 【作者】刘向【朝代】汉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内蒙古集宁一中全国重点高中初升高自主招生物理模拟试题(含答案)

内蒙古集宁一中全国重点高中初升高自主招生物理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金属小球从光滑轨道中的A点处由静止滑下,经过B点,到达最低点C 后,再沿轨道向上运动,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球能沿轨道向上运动到E点处 B.小球从A点加速下滑到C点时,重力没有对小球做功 C.小球到达C点时,它的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 D.小球到达D点时的机械能大于它到达B点时的机械能 2.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0℃的物体没有内能 B.物体具有内能,也可以同时具有机械能 C.具有机械能的物体不一定具有内能 D.物体内能大小与温度无关 3.以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几种现象:①篮球撞击在篮板上被弹回;②用力揉面团,面团形状发生变化;③用力握小球,球变瘪了;④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4.小明在淹城春秋民俗文化区游玩时,发现一种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木制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是由木棒振动产生的 B.模拟青蛙的叫声是指音色相近 C.能引起周围背蛙的附和共鸣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D.青蛙刮鼓发出的声音一定是噪声 5.如图所示是“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的现象”实验装置,先后加热初温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多次实验表明,要让甲、乙升高相同的温度,甲需要的加热时间更长.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完成本实验,除了图中的器材外还需的测量工具只有秒表 B.升高相同温度时,甲液体需要吸收的热量更多 C.甲的比热容小于乙的比热容 D.选择一种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乙液体冷却效果更好 6.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t=1s时,物体所受摩擦力是1N B.4s~6s内,拉力的功率为4W C.2s~4s内物体所受摩擦力为3N D.t=3s时,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7.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物体吸收热量时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②在热水中滴入墨水,热水很快变色属于扩散现象 ③热传递过程中放出热量的也可能是内能小的物体 ④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一定不变 A.只有②③正确B.只有②④正确 C.只有①③正确D.①②③④都正确 8.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敲鼓时,鼓面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B.敲鼓时,鼓面振动越快,响度越大 C.敲鼓时,听到的声音由鼓槌的振动产生的 D.敲鼓时,远处的人听到鼓声是由空气传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