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

09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
09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特殊迁移:布鲁纳划分的迁移类型,指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其迁移的范围小。

非特殊迁移:布鲁纳划分的迁移类型,指概念或态度的迁移,其迁移的范围大。

官能心理学:形式训练说的理论基础,认为人的心(mind)是由“意志”、“记忆”、“思维”和“推理”等功能组成的。心的各种成分(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强力量(能力)。这些能力在各种活动中都能发挥效用。

低路迁移:所罗门和帕金斯划分的迁移类型,指经过充分练习的技能自动迁移。

高路迁移:所罗门和帕金斯划分的迁移类型,指有意识地应用先前习得的抽象知识于新的情境。

纵向迁移:加涅区分的一种迁移类型,指已掌握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需要产生新概念或原理的情境中的运用。

侧向迁移:加涅区分的一种迁移类型,指已习得的概念和原理在新的、但不需要产生新概念或新原理的情境中的运用。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所谓共同的成分是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形式训练说:基于官能心理学的一种迁移理论,认为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

学习定势:哈洛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以解释格式塔心理学家所描述的“顿悟”现象。哈洛认为,顿悟并不是由于知觉的突然改组而出现的,而是在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上或在学习一般规则的基础上出现的。学习定势不是突然闪现的,依赖大量的练习和经验。

概括说:贾德提出的迁移理论,认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认为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

迁移的产生式理论:安德森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认为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认知结构变量:奥苏伯尔区分了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的特征,指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及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二、填空

1.奥苏伯尔提出的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是(1)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2)、(3)。

2.学习迁移实验一般经过如下四步:(1),(2),(3)测量与比较两组的学习结果,(4)得出结论。

3.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是由提出的,其划分依据是。

4.布鲁纳曾提出普遍迁移和特殊迁移的划分。前者指,后者指。

5.当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时,这种影响被称为迁移,也称抑制。

6.当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促进或干扰影响时,这些影响被称为迁移。

7.学习定势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方面:(1),(2)。

8.在迁移实验或教学实验中,可设计组织者操纵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上位观念的可利用性变量,达到促进新的学习或迁移目的。

9.在迁移实验或教学实验中,设计的比较性组织者可以操纵学生认知结构的变量。

10.产生式迁移理论认为导致先后两项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

11.关于迁移的最古老的理论是____ ,其心理学基础是____ 心理学。

12.在心理学史上,最初以实验来检验形式训练说是否能成立的心理学家是____ 。

13.按照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先后两项学习之间产生迁移的原因是____ 。

14.桑代克的迁移理论是针对历史上的____ 迁移理论提出的,其历史贡献是____ 。

15.学习定势由美国心理学家____ 提出,被认为是迁移的一种心理机制。

16.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先后两项学习之间产生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____ 。

17.奥苏伯尔提出,人的认知组织的两条原则是(1) ____,(2) ____。它们也应成为教材组织的两条原则。

18.当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促使策略训练达到迁移效果的最重要条件是____ 。答案

三、选择

1.贾德所做的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证明的是。(1)智力技能中规则的迁移;(2)陈述性知识的迁移;(3)动作技能的迁移;(4)认知策略的迁移。

2.“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1)纵向迁移;(2)侧向迁移;(3)特殊迁移;(4)学会学习。

3.研究发现,策略应用的有效性自我评价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这一结果的教学含义是。(1)策略训练应与反省认知训练相结合;(2)策略训练应与具体学科领域相结合;(3)策略训练应使学生感到愉快;(4)策略训练应与价值观教育同步进行。

4.桑代克在迁移研究中的最大贡献是。(1)发现了迁移的心理机制;(2)最早进行迁移实验研究;(3)

否定了普遍迁移的说法;(4)用实验事实否定了形式训练说。

5.根据近100年来迁移研究的结果,下面说法更有科学依据的是。(1)如数学、计算机之类的学科能更有效地开发儿童的智力;(2)汉字比其他文字更适合开发儿童的智力;(3)单独设思维训练课是发展智力的捷径;(4)通过广义知识教学可以全面发展认知能力。

6.学习定势实验的最重要理论意义是。(1)表明灵长类有“顿悟”能力;(2)表明葡萄干可以作为强化物,促进猴子的辨别学习;(3)说明通过练习,学习可以从试误过渡到顿悟;(4)说明练习应循序渐进。

7.产生式迁移理论证实了。(1)学习可以自动迁移,而不必有学习者的有意识注意;(2)桑代克的共同的“S—R”成分可以导致迁移;(3)熟练的基本技能可以自动迁移;(4)策略学习可以自动迁移。

8.关于策略作用的自我评价实验表明,影响儿童将习得的策略应用于新情境并促进新的学习的重要条件是。(1)儿童对所学习的策略的效用的意识程度;(2)训练中儿童是否感到有趣;(3)练习的时间和数量;(4)儿童学习动机是否强烈。

9.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到一定逻辑抽象水平以后,这种思维形式适用于任何具体领域。从迁移的理论来看,这种观念与接近。(1)形式训练说;(2)关系转换说;(3)产生式理论;(4)学习定势说。

10.传统的记忆研究表明,先后学习两种相似但不同的材料,易引起干扰。奥苏伯尔设计组织者的实验研究表明。(1)上述结论不能成立;(2)只要学习材料有逻辑意义,上述结论就能成立;(3)在意义学习中,上述结论不成立;(4)通过设计“组织者”,完全可以避免上述干扰现象。

11.哈洛用恒河猴作学习定势实验。猴子通过训练与学习,迁移表现是。(1)通过多次尝试,学会了辨别目的物;(2)通过尝试学会了解决辨别问题;(3)在后继学习中,解决相似问题速度提高;(4)通过经验积累,解决新的不同类的问题的时间大大缩短。答案

四、研究与设计

1.请根据下列要点对本书提到的各种迁移学说进行比较研究:(1)迁移的实质;(2)理论基础;(3)实验依据;(4)教学含义。

2.根据本章介绍的迁移实验模式,设计一个实验,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迁移效果(包括近迁移和远迁移)。

3.有些心理学家强调迁移是自动出现的,有些心理学家强调学习者的主观意识在迁移中的作用。请你举事实作出适当评价。答案

五、判断

1.从测量的观点看,必须测得学习者的作业变化,才能推测有学习或迁移产生。不过学习是由直接练习产生的变化,而迁移则是未经直接练习由别种学习间接引起的变化。

2.记忆中的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不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3.原有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与学习的迁移是同质的现象。

4.一切有意义学习中都包含知识的迁移,在机械学习中没有迁移。

5.根据形式训练说,电话接线员经过长期训练,记忆数字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但不能保证他们记忆外语词汇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6.桑代克是第一个用实验证据批判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家。

7.贾德的实验表明,虽然先后两个学习项目之间有共同的刺激与反应成分,但迁移不能自动发生。

8.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受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因此,在有意义学习中总有迁移现象存在。

9.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中的智力技能表现在学生有很高的目测能力。

10.在语文课上,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前,教师介绍课文的作者生平和写作时代背景,实际上,这样的介绍材料便是奥苏伯尔所说的“组织者”。

11.心理学新近的研究表明,影响策略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对策略应用效果的反省认知。

12.产生式迁移理论与桑代克的共同元素说都可以解释技能的自动迁移,这两个理论没有实际区别。

13.可以把“举一反三”看成侧向迁移。

14.哈洛的学习定势实验,说明学习中的“试误”现象可以转化“顿悟”现象。

15.练习的相对同一和变化,既考虑了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也避免了其消极作用。答案

六、问答

1.为什么迁移测验是检验教学是否实现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的最客观指标?

2.试比较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与桑代克的共同元素说的异同。

3.简评奥苏伯尔的学习迁移观及其教学含义。

4.试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学习定势”的积极作用并防治其消极作用。

5.简述产生式迁移理论的实验依据及其教学含义。

二、填空

1.原有知识的巩固性,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2.建立等组,进行教学处理

3.加涅,原有知识在新情境中应用的难度和结果

4.概念或态度的迁移,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5.负,前摄

6.逆向

7.学会学习,准备动作效应

8.先行

9.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10.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

11.形式训练说,官能

12.桑代克

13.存在共同的要素

14.形式训练,否定了迁移的形式训练说

15.哈洛

16.学习者突然发现两项学习之间存在关系

17.不断分化,综合贯通

18.学习者对策略使用效果的自我评价

三、选择

1.⑴。贾德所讲的共同原理,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实质上是智慧技能中的规则。

2.⑵。“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是所学知识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根据加涅的观点,属于侧向迁移。

3.⑴。应用策略后,对策略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是认知心理学所讲的反省认知活动,因而策略训练要与反省认知训练相结合。

4.⑷。在桑代克之前,詹姆斯做过迁移的实验研究,桑代克用实验否定了形式训练说,否定了迁移的产生是自动的,但并未否定概念与态度的大范围迁移。对迁移的心理机制,就是现代心理学也未完全研究清楚,桑代克只是发现了其中的一个方面。

5.⑷。⑴,⑵为形式训练说的体现,只不过用现代的数学、计算机、汉字等内容替代了历史上的拉丁语、几何等形式学科。⑶脱离具体学科进行思维训练,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不予支持。广义的知识其实就包括了认知能力,教会了知识,就发展了认知能力。

6.⑶。

7.⑶。

8.⑴。

9.⑴。形式训练说认为,思维的官能经训练后可以自动迁移到所有运用思维的情境中。显然,皮亚杰的思维发展水平类似于形式训练说的思维官能。在自动迁移上与形式训练说类似。

10.⑶。传统记忆研究用的是机械言语材料,被试进行机械学习,得出的规律不能简单类推到意义学习中。奥苏伯尔通过设计使用比较性组织者,发现先后两种相似但不同的材料存在迁移现象。

11.⑷。

四、研究与设计1.略。2.略。

3.两种观点都对,描述的是不同类型知识的迁移规律。自动化迁移往往指熟练技能的迁移,有意识迁移往往涉及策略等高级技能的迁移。可参阅低路和高路迁移的分类。

五、判断

1.正确。

2.错误。

3.正确。

4.错误。

5.错误。

6.错误。

7.正确。

8.正确。

9.错误。10.错误。11.正确。12.错误。

13.正确。14.正确。15.正确。

六、问答

1.能力,如果用加涅的话来讲,主要是概念和规则,即在新情境(与学习情境不一样)中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而在新情境中运用概念和规则,其实质就是迁移。

2.同:都强调共同成分在迁移中的作用。异:桑代克的共同要素是外部的刺激与外部的反应的联结,产生式理论中的条件和行动是头脑中的成分。

3.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说强调原有知识及其巩固性、可辨别性的作用,注重认知结构的形成,这些都是十分可取的,但认知结构说不能解释技能的迁移。教学含义可参阅教材的有关论述。

4.略。

5.略。可参阅教材。

学习的迁移-练习题含答案

学习的迁移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A.迁移 B.动机 C.策略 D.技巧 2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为() A.负迁移 B.正迁移 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3.以下不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A.教师指导 B.学习材料特性 C.媒体 D.认知结构 4.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B.横向迁移 C.负迁移 D.纵向迁移 5.如果迁移产生的效果是积极的,这种迁移则是( )。 A.正迁移 B.顺向迁移 C.特殊迁移 D.知识迁移 6.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 A.迁移 B.变式 C.定势 D.原型启发 7.正迁移可分为( )。 A.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B.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C.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 D.顺向正迁移和逆向正迁移 8.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D .垂直迁移 9.下列属于影响迁移的个人因素有( )。 A .认知结构和态度 B.智力和学习环境 C.年龄和学习材料 D.学习目标和态度 10.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式,迁移又可分为( )。 A.正迁移和负迁移 B.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 C.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D.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11.由于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 .垂直迁移 二、填空题 1.学习汉语拼音后会对学习英语产生影响,这属于学习的现象。 2.现代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强调_____ 在迁移中的作用;一种是强调对迁移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摘要】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而 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 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学会知识的正迁移,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 本文围绕“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有效防止负迁移,真正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应用“生活即课堂的理念”进行知识的正迁移”等方面进行了详实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正迁移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认识,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 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知识,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荷兰教育家弗赖登诺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 用于现实。”的确,现代数学要求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来阐述世界。从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的吸收过程, 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让学生将抽象的数 学关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学会知识的正迁移,将使儿童学得更主动。从我们的教育目标来看,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 析和应用等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串联性强、前后知识点关联密切等特点,因而在教学过程 中要实现知识的正迁移。需要从小学数学内在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不同的内容产 生的有趣互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点。学生探寻知识的兴趣有了,自主学 习的动力也就自然有了。学生懂得了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正迁移”,也就掌握 了数学学习的精髓,学习效率将会事半功倍。 一、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数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万事皆学问。 将数学知识教学融入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紧紧结合日常点滴,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实践。将一切纸面上的数学问题,迁移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万花筒,既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致,又可以提升学生的 接受速度,增强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例如: 在学习图形相关知识时,需要教会 学生计算面积、周长、表面积和体积,这不仅仅只是书上、练习题中的平面图形,更是现实存在的生活实物,只教会学生用公式计算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抽象化 的平面图形与生活中真实实物联系起来,这个时候,需要借助孩子们的玩具,玩 是孩子的天性,玩具对于孩子刻骨铭心,对于相关知识的教学,可让孩子带自己 的玩具到课堂,从玩具中去找寻数学知识,纸牌中去研究长方形、魔方中去找寻 正方体、饮水杯中去探究圆柱等等。从生活实例中运用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方法, 使学生得到不同的学习体验,也许每个学生所感悟的未必相同,但对于这些知识 的掌握方向绝对是一致的。将数学问题迁移为生活问题,再反过来把生活问题总 结成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就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本质内容。 二、有效防止负迁移,真正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学会知识的迁移,能够促使学习事半功倍,但迁移中有“正”、“负”之分。正 迁移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良性现象,而负迁移则是会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产生消极 影响的不良现象。小学生由于其年龄尚幼,心理稚嫩,学习能力还正在塑造当中,出现了知识的负迁移,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学习进度和效果。教师的教学 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活动与安排要照顾到学生的认识水平,要考虑 到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解决问题经验。负迁移是学生已学会的知识和经验造成的,

浅谈学习迁移

浅谈学习迁移 学生学习知识,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它也需要思考,需要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其中去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像如果你学好了数学这门学科,物理这门学科对你来说学起来可能会更容易,因为它需要用到数学知识。所以掌握学习迁移的本领对于学生来说是学好知识的关键。 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就是学习迁移,即已获得知识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和作用。凡是这种影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称为学习的正迁移;反之这种影响起到抑制或消极的干扰作用,就称为学习的负迁移。由此可见,学习迁移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迁移方法,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习迁移的种类 学习迁移除了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还可以区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两类。横向迁移指的是难易相同或雷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又称水平迁移。例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都属于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指的是难易不同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又称垂直迁移。例如,简单的学习对较复杂的高层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先学习的原则对后学习的例证所产生的影响,都属于纵向迁移,它们既有正的和负的,也有顺向的和逆向的。 学习迁移从内容来划分,有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特殊迁移是指学习某一内容后对相似的学习有特殊的适用性,动作技能的迁移大都属于特殊迁移。例如,毛笔字写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钢笔字也会写得不差。一般迁移是指有关原理、态度、学习方法的迁移,又称非特殊迁移。 三、迁移理论的历史溯源 早在我国古代,人们就注意到了迁移现象。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提出“举一反三”,“温故而知新”等教学思想,他还要求学生“由此及彼”。但直到二百多年前才有人提出一个系统的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 James)开始了最早的迁移研究。他和他的四个助手以自己为被试,用两份难易度和份量相仿的材料来考察前一种学习是否影响后一种材料的学习。虽然他们的研究结果因被试人数太少而带有偶然性,但此实验开启了迁移研究的先河。 1903年,桑代克对注意、记忆和知觉辨别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提出了“相同元素说”。其主要思想为:迁移就是将先前学习任务中获得的特定行为应用于新的任务中。两项学习任务间之所以有迁移,是因为他们之间有共同的元素,也就是有共同的刺激——反应联结。贾德在1908年设计了水下击靶实验研究迁移,结果发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原理和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格式塔心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概括化理论,苛勒根据“小鸡觅食”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关系转换说。他认为学生顿悟两种学习情境中原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手段-目的间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其实质就是指两种学习情景中存在某种相似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景的共同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关键和根本。鲁宾斯坦提出了分析概括说。他认为学习迁移在于通过综合分析,揭示出两个课题之间本质上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从而产生对解决方法的概括,因而综合分析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概括是学习迁移产生的真正本质。其后的认知结构的迁移理论是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同化论)发展而来的。奥苏伯尔对迁移的内涵与认知结构中影响新学习(迁移)的主要变量,以及运用认知结构变量来影响新学习的手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萌芽:《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 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 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

的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 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 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要 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 屈《设计教学法》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 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 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学的著作。 e 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 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 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狭

2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

贰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 1.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理解动机理论,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2.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 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3.了解学习策略的分类,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第二节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产生依赖于学习需要和诱因两大因素。学习需要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一种缺失、不平衡力求获得满足的内部状态,诱因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把学习动机分成不同的类型。 根据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可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 根据动机的关注范围,可以分为普遍型学习动机和偏重型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下的学习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方向,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习动机在人类学习行为中起着发动、指引和维持的功能,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目标和成效的重要因素。 1.发动功能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目的的内部动力,他是引起活动的直接机制。当学生对某些知识产生强烈需求和学习动机时,这种动机就会唤醒学生进入学习的情

绪状态,引起学习行为。学习动机还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激活相关背景知识,扩充学习内容和知识贯通,提高学习效率。 2.指引功能 动机使人的活动具有选择性。具有某种动机的学生会给自己设定目标,并使自己的学习行为朝向这些目标。动机越强烈,人的行动目标也越明确,学生学习的方向性也就越坚定。 3.维持功能 学习动机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和意志力。学习动机有助于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提高,同时对于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热情、勤奋刻苦、坚忍不懈、善于合作等都有很大的促进和帮助。 二、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是行为主义范式下的动机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动机的产生来自于外部刺激。人的学习行为取决于相关刺激是否因为强化而建立了稳固的联系。所谓强化,是指使个体行为频率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强化可以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因此,不必在强化之外去寻求学生学习行为的原因,强化理论足以解释个体行为的原因即动机。 学生产生学习行为倾向即动机,是因为学生先前的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使该行为和某种刺激因为强化而建立牢固的联结,如家长的赞许、老师的表扬、社会的肯定等,因此学生就具有了某种行为倾向。过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或者比受到惩罚的行为更易于重复出现。如果学生因为学习得到了强化,他就会有继续学习的动机。相反,一些学生不愿学习,缺乏学习动机,则是因为他们先前的学习行为没有得到强化或是受到惩罚。 (二)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获得成功的动机。成就动机理论是麦克兰德和阿特金森在默瑞的成就需要概念基础上形成的。阿特金森于1963提出了成就动机模型。他认为接近成就目标的趋势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成就需要或渴望成功的动机,成功地完成任务的可能性,成功的诱因值,这些成分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即力求成功(避免失败)=需要期待诱因。 成就动机的强度由力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方面共同决定,即成就动机=力求成功—避免失败。阿特金森还进一步区分了成就动机的两种不同倾向:力求成功的需要和避免失败的需要,与此相关的就有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追求成功以及由成功带来的积极体验;避免失败者则更倾向于避免失败以及由失败而带来的消极感受。力求成功者往往将目标定为获得成功,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避免失败者会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容易的任务可以减少失败的可能性,而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整理提纲 (蓝色部分代表考纲要求,黑色代表考纲解读) (一)教育学。 1. 教育与教育学。 (1)了解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的含义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心理,生理,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得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题. 教育媒介:建构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或者沟通关系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容,教育方法及组织形式,教育手段 (2)了解教育的起源、基本形态及其历史发展脉络。 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朱熹也支持此观点 2、生物起源说(标志着在起源问题上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法1831-1902),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主要思想: ①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他把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和照顾都说成是教育; ②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页脚

③人类只是在早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上做了些改进,人类的教育就起本质来说与动物没有不同。 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 代表人物:孟禄(美国,1869-1947) 主要思想: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②儿童对成人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是教育过程的基础。不管成人是否意识到或同意,儿童总是在模仿他们的行为。模仿是教育的本质。 忽视了教育的有意识性和社会性。 4、劳动起源说(批判生物起源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主要思想: ①教育是人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途径; ③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中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 基本形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历史发展脉络 (3)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4)了解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国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孔子 中国 页脚

知识巧迁移

知识巧迁移“水”到“渠”自成 建湖电大08秋小学教育学员沈中仁 内容摘要:本文谈了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新课程背景下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有效教学的有利条件,以及自己利用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从教材内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应用,知识的纵向、横向联系、学生特点、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阐述,对指导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知识迁移意义条件策略 小学教学的任务在于使儿童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充分地理解、掌握、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以便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获得新技能,解决新问题。这就关系到学习迁移的问题。学习迁移在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 在自己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索中,特别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指引下,引导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人有了一些理性的认识和实践中的尝试。 一、学习迁移的意义和作用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先哲们的教育思想,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上,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终身受用的自学方法,从而掌握“会学”知识的金钥匙。我们发现,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早已为古人所发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迁移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影响另一种学习。即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学习之间或同一知识领域的学习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这种相互影响关系到学习的效用,这就是心理学家称之为“学习迁移”的问题。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顺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为“逆向迁移”。无论是顺向迁移还是逆向迁移都有正负之分。 现代心理学关于迁移现象的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对学过的知识、技能和要领掌握得牢固,且又善于分析思辩,那么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会对另一种知识、技能、概念产生有益的影响和推动,这就是学习的正迁移。反之,如果对已学的知识、技能和概念掌握得不牢固,又不注意分析思辩,那么已学得

运用知识迁移法

运用知识迁移法,引导学生掌握学法 窦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人才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趋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应贯穿于小学教学过程之中。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现代教育的特征充分展现人的自主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强化知识的概括归纳,建立知识网络结构,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可行性前提。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是小学生自主发展的关键。不懂方法,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只能成为空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观察、操作、比较、迁移、解题、思维等方法进行指导。 所谓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建立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如我在教学《年月日》,先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年历,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四年一闰的规律找出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教师要有意识的设置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使“自主学习”一触即发,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动机的形成。比如,我在教学《商的近似数》时,利用去超市的故事创设情境,激起了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和所付的钱数以元为单位有4位小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自然的引导学生探索出怎样去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第三,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上课初始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开动脑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从而掌握新知识。 数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是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任何自主探索都必须有起点,有依托,不能切断知识之间的内存与联系。通过引思、回顾、概括、归纳旧知,形成程序性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从而大面积、高效率的解法席位活动,从而使自主探索成为可能。 在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从已有的旧知出发,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所任教的班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已有的旧知去主动进行学习。特别是一些学习上本来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法,在课堂上有了成功的体验,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当然,课题实验中,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将零散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网络性知识结构,但在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方面,显然仍有不足之处,这也是我进行课题实验下一步继续探索的主要方面。

学习迁移(精编)

学习迁移(精编)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与作用 1)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或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新活动的影响; 2)学习迁移的类型 (1)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阻碍 零迁移:两种学习间不存在直接的互相影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3)一般迁移(非特殊迁移)与具体迁移(特殊迁移) 一般迁移:一种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或态度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具体迁移:一种学习中的具体特殊性经验直接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中 (4)近迁移、远迁移与自迁移 自迁移: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景中的任务操作 近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相似的情境中 远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景极不相似的情境中 (5)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同一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 垂直迁移: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互相影响 (6)低通路迁移与高通路迁移 低通路迁移: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地迁移 高通路迁移:有意识地将习得的抽象只是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3)学习迁移的作用 (1)迁移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

(2)认清迁移的实质和规律对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迁移的主要理论 1)学习迁移的经典理论 (1)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认为学习内容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形式训练,学习的具体内容是会遗忘的,其作用是有限的,而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而达到的官能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他的知识学习上去,终生受用; (2)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认为只有当两种情境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而且相同的元素越多,迁移越大; (3)概括化理论 贾德的水下打靶实验; 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对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 (4)关系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迁移的实质是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迁移能否发生取决于能否理解各要素间的整体关系; (5)分析--概括理论鲁宾斯坦 迁移发生的内在机制是对两课题的分析和概括,认为概括是迁移的基础,要迁移得以实现,必须首先把两课题相互联系起来,使之包括在一个统一的分析和综合过程中; 2)学习迁移的现代理论 (1)奥苏贝尔的理论 从认知的角度来解释学习迁移; 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其中认知结构是迁移得以产生的重要中介,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可辨性等会影响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2)符号性图式理论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因此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同,墨家与儒家的教育主张也有所不同。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迫求理性知识。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道法自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学校制度、教育目的、教学原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等.尤其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学记》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学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能越级而进。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需要提到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也称产婆术)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获得真知,以“洞

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相对独立性:教育有自身的规律;“超前”或“滞后” 三、教育的功能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四、教育的起源: 心理起源学说:代表人物:孟禄 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局限: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五、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社会: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奴隶社会 古希腊斯巴达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近代社会: 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近代社会,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德国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 孔子: 1.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 3.教育内容:偏重社会人事、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4.论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①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 ②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③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④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记》 地位: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1.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3.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4.豫(预防)时(及时)孙(循序)摩(观摩) 5.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6.长善救失: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扬长避短) 7.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 苏格拉底: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知识的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的迁移能力也就是学生能否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成功地迁移到新的情境、新的课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其实质就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是把学到的某些原理知识应用到学习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也就是实现知识的迁移。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促进知识迁移 根据迁移规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程度是实现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先前的学习越扎实、雄厚,就越容易产生迁移,效果也越显著。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为知识的迁移、应用奠定基础和准备。如果没有对知识的透彻和贯通性理解是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 1.温故而习新,促使知识的纵向迁移 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其同化,将新问题与知识结构、新知与旧知、未知与已知相“链接”,利用所构建的知识结构去“同化”这个新问题,就能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知识实现从“故”到“新”的纵向迁移,并且使“故”也得到巩固。 在欧姆定律的教学中,这一节是电学部分的重点之一,让学生自己设计与探究欧姆定律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里的有关“控制变量法”的知识情节,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如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因为压强和压力与受力面积都有关系,所以在研究时,是先保持压力F 不变,通过演示实验而得出P 与S 的关系,然后保持受力面积不变,通过实验再研究P 和F 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最后综合得出:P=F/S。应当指出,这里运用的研究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也就是说,若研究的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联系时,就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先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从而把所研究的问题首先转化为一个物理量与单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样使被研究的问题由复杂变简单,容易发现联系,最后将各个联系综合起来得到所需结论。控制变量法是研究多变量问题的有力武器,所有多变量问题原则上都可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求解。通过以上的实验比较分析,对“控制变量法”更进一步理解,学生认知结构里的新知识引起同化,更有利于探究欧姆定律,促使学生对新知识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在液体压强、电功、焦耳定律等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的知识迁移启发学生,都获得很好的效果。 2.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使知识的横向迁移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际上就是学习者通过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找到与要解决的问题关联,从而把当前的问题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从而解决了问题,也就是知识的实际应用。 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一节时,选用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时,找到与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关联(即氧气、氢气的制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取原则相关联)。把新课题同化到学生已构建的“制取装置及收集装置的选取”认知结构中,这个结构中易于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进行意义建构,促进知识的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生活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促进知识的迁移。 在课堂讲授中,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问题和现象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促进知识的迁移。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实践对象,即各级各类学生,他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形。 学校文化: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 课程论:研究课程的理论。包括课程基本理念的研究探讨,关于课程编制和设计的探讨。班级: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学生申诉制度: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与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从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教育的目的:教育主体对其所希望达成结果的设定,具体说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能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生何种性质的影响。 课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懂得。 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法律救济: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当公民权利收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或其它机关给于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受到补救。 学校物质文化:只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完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与神。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医学博士萝扎洛夫创立,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教师广泛利用环境信息,上课如同游戏、表演,是理智与感情统一,尤其是发觉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在愉快欢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接受信息。 评价:是对某种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包含定性描述或价值判断,更多的时候是两者兼有。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机器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任务是德国的梅益曼和拉伊。该学派所强调的是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 教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美育: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追求人的情趣和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学模式:一某种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份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和典型的教学实践形式。 学生集体:是青少年学生学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式。 标准化测验:在试题编制、施测和评分过程中有着严格规范的测验。 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社会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该学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的需要,在劳动过程

浅谈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条件和方法

浅谈促进学习正迁移的条件和方法 https://www.360docs.net/doc/7f6490504.html,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8-11-3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文/钟红 [导读]摘要:学习正迁移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迁移,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学习正迁移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迁移,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学习迁移教学情境思维能力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我们所学的知识、所获得的技能会影响其它知识的学习和其它技能。迁移的问题就是不同学习阶段的相互影响,先前的学习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后来的学习对先前原有的学习也会产生影响,学习之间普遍会发生相互影响,这就是迁移的实质。以迁移效果为标准划分,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起干扰作用。迁移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而迁移在实际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只要教师重视解决旧知识与新课题的矛盾,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就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现从以下几方面对在教学中如何创造条件,促进学习的正迁移和防止干扰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 启发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相互关系,为学习迁移提供有利条件 学习对象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或相似的因素就能产生相互迁移的现象。它们之间包含的共同因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产生。知识之间、技能之间的共同因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重要客观条件,所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越多、越扎实,就越能产生学习正迁移,从而顺利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这样不但可以复习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这些原理的指导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见,迁移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学生应该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因此,“双基”是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必须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 二、抓住学习本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习对象之间共同因素的存在是产生迁移的客观条件,能否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还在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概括化水平。学生是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新知识,并把新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去。对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某些同类新知识的实质,从而产生正迁移。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放在中心地位,以突出其内部规律,基本概念的掌握与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具有了高度的概括能力,容易发现新旧知识、技能间的关系,这样就有利于新旧知识、技能间的正迁移。如果学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 学习和迁移的关键特征 初始学习对迁移来说是必要的,而且对学习经验相当程度的知悉有助于迁移。 过度情境化的知识不利于迁移,而知识的抽象(表征)有助于迁移。迁移完全被看成是主动的,动态的过程而非某一类的学习经验的被动产物。(迁移是主动、动态的过程) 所有的新学习包含了先前学习的迁移,这对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迁移学说 形式训练说18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一种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 所组成。这些官能包括:注意、记忆、知觉、想象、推理、判断等能力。这一学说认为教学能对学生产生训练作用主要在于训练形式,而不在训练内容。教学活动属于记忆的形式,不管它的内容如何,总是有助于训练记忆能力。教材具有推理活动的形式,也就有助于训练推理能力。例如学习拉丁文和数学,都具有记忆、推理、判断等心理能力训练的形式。所以,只要注意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不必去注意语文的实用或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人的心理的官能经过训练后,就具有一种普遍迁移的能力,可以用到解决一切与它有相同或相属性质的问题上。主张这种学说的人认为教学就是训练人的心理官能,无论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增进,还是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学习希腊语、拉丁语、数学等主要学科来达到目的。他们认为,学习数学,有助于形成逻辑推理能力;学习历史,有助于提高记忆力。他们要学生耗费很大的精力去死记条文、公式,以为这样就可以训练出普通迁移的能力,成为处理各种事物和解决各种问题的万应灵丹似的能力。 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的实际能力,过于理想主义,把自发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机械化,放弃全面发展,忽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必然会失败。 相同要素说是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和R.S.伍德沃思首先提出的。他们根据试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发生学习迁移,是由于练习课题与迁移课题之间有相同的要素;两者之间相同要素越多,则迁移量也越大,反之,如果两者之间的相同要素越少,则迁移量也越小。(见相同要素说) 经验泛化说又称共同原则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C.H.贾德提出的。这个学说认为,只要学习者对他的学习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也就是说,学生掌握了原理、原则,就能对新学习情境产生迁移的作用。(见经验泛化说) 分析概括说由苏联心理学家С.Л.鲁宾斯坦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他认为,学习的迁移在于通过综合的分析揭示出两个课题之间本质上相同或类似的条件,

教育学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础原理 一、单项选择 1.《论语·为政》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一观点反映了()。 A .教育的政治功能 B .教育的文化功能 C .教育的人口功能 D .教育的经济功能 2 .英国学者米尔顿说:“他(昆体良)的著作是整个文化教育领域中古代思想的百科全书。我终身服膺的许多有价值的见解都可以溯源于少年时代阅读昆体良的著作。”这一著作是()。 A .《理想国》 B .《雄辩术原理》 C .《尼可马可伦理学》 D .《法律篇》 3 .对英国“公学”产生重要影响,其思想也同样是法国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思想和德国理性教育思想的源泉的人物和著作是()。 A .洛克的《教育漫话》 B .斯宾塞的《教育论》 C .康德的《论教育》 D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4 .“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这一理论是()。 A .生物起源论 B .心理起源论 C .劳动起源论 D .神话起源论 5 .“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教育方针提出的时间是()。 A .1957年 B .1958年 C .1978年 D .1985年 6 .下列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表述有误的是()。 A .富勒和布朗的关注阶段论 B .叶澜的关注阶段论 C .伯林纳的教学专长阶段论 D .费斯勒的职业生命周期论 7 .下列教材不是宋代至民国初年最流行的儿童识字教材的是()。 A .《三字经》 B .《百家姓》 C .《千字文》 D .《急救篇》 8.校长负责制成为我国小学稳定的领导体制的时间是()。 A .1953年 B .1963年 C .1978年 D .1993年 9 .教育研究要遵循的原则不包括()。 A .客观性原则 B .创新性原则 C .伦理原则 D .一致性原则 10.专著、论文、调查报告属于()。 A .原始文献 B .一次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