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法

灭菌法
灭菌法

灭菌法

灭菌法

附录ⅩⅦ灭菌法

灭菌法系指用热力或其他适宜方法将物质中的微生物杀死或除去的方法。本法适用于无菌、灭菌制剂、敷料和

缝合线等生产过程中的灭菌。对产品(包括最终容器及包装)而言,选择灭菌方法的效果,必须在实际应用前予以验

证。在执行GMP的原则下,灭菌方法的灭菌效果与灭菌设备的性能、污染菌的特性、被灭菌品的性质、受污染的程

度等因素有关。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被灭菌品灭菌前的微生物污染及灭菌后的再次污染。

灭菌方法

一、湿热灭菌法

本法系指物质在灭菌器内利用高压蒸汽或其他热力学灭菌手段杀灭细菌,灭菌能力甚强,为热力学灭菌

中最有效及用途最广的方法。药品、药品的溶液、玻璃器械、培养基、无菌衣、敷料以及其他遇高温与湿热不发

生变化或损坏的物质,均可用本法灭菌。

1.湿热灭菌的有关参数

(1)D值

D值即微生物的耐热参数,系指一定温度下,将微生物杀灭90%(即使之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所需的时

间,以分(钟)表示。D值越大,说明该微生物的耐热性越强。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各不相同的D值。

(2)Z值

Z值即灭菌温度系数,系指使某一种微生物的D值下降一个对数单位,灭菌温度应升高的值(℃),通常

取10℃。

(3)F<[T]>值

F<[T]>值为灭菌程序所赋予待灭菌品在温度T下的灭菌时间,以分(钟)表示。由于D值是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在不同温度下达到相同的灭菌效果,F<[T]>值将会随D值的变化而变化。灭菌温度高时,F<[T]>值就

小,灭菌温度较低时,所需F<[T]>值就大。

(4)F<[O]>值

F<[O]>值即标准灭菌时间,系灭菌过程赋予待灭菌物品在121℃下的等效灭菌时间,即T=121℃、Z=10℃时的F<[T]>值。121℃为标准状态,F<[O]>值即为标准灭菌时间,以分(钟)表示。

(5)灭菌率L

L值系指在某温度下灭菌1分钟所相应的标准灭菌时间(分钟),即F<[O]>和F<[T]>的比值(L=F<[O]>/F<[T]>)。当

Z=10℃时,不同温度下的L值是不同的(见表1)。不同Z值下的灭菌率均可查得(见表2)。

表1 Z=10℃时,不同温度T下的灭菌率L和所相当的灭菌时间F<[T]>

L=10<(T-121)/10>

温度T/℃灭菌率L 灭菌时间F<[T]>/分

121 1.00 1.00

120 0.794 1.259

119 0.631 1.585

118 0.501 1.995

117 0.398 2.513

116 0.316 3.162

115 0.251 3.984

114 0.199 5.012

113 0.158 6.329

112 0.126 7.943

111 0.100 10.000

110 0.079 12.600

109 0.063 15.873

108 0.050 20.000

107 0.040 25.000

106 0.032 31.250

105 0.025 40.000

104 0.020 50.000

103 0.016 62.500

102 0.013 76.923

101 0.010 100.00

100 0.008 125.00

L系指标准灭菌时间F<[O]>和F(℃) 本表中设Z值为10℃;下灭菌时间F<[T]>的比值(L=F<[O] F<[T]>系指在温度T(℃)时备注>/F<[T]>);相当于标准灭菌时间1分钟

L在数值上等于T(℃)下灭菌1分钟(F<[O]>=1)时的灭菌时间所相当的F<[O]>。

表2 不同温度和Z值下的灭菌率(L)数据

温度L

℃Z=7℃ Z=8℃ Z=9℃ Z=10℃ Z=11℃ Z=12℃

100 0.001 0.002 0.006 0.008 0.012 0.018

101 0.001 0.003 0.006 0.010 0.015 0.022

102 0.002 0.004 0.008 0.013 0.019 0.026

103 0.003 0.006 0.010 0.016 0.023 0.032

104 0.004 0.007 0.013 0.020 0.028 0.038

105 0.005 0.010 0.017 0.025 0.035 0.046

106 0.007 0.013 0.022 0.032 0.043 0.056

107 0.010 0.018 0.028 0.040 0.053 0.068

108 0.014 0.024 0.036 0.050 0.066 0.083

109 0.019 0.032 0.046 0.063 0.081 0.100

110 0.026 0.042 0.060 0.079 0.010 0.121

111 0.037 0.056 0.077 0.100 0.123 0.147

112 0.052 0.075 0.100 0.126 0.152 0.178

113 0.072 0.100 0.129 0.158 0.187 0.215

114 0.100 0.133 0.167 0.200 0.231 0.261

114.5 0.118 0.154 0.190 0.224 0.257 0.287

115 0.139 0.178 0.215 0.251 0.285 0.316

115.5 0.164 0.205 0.245 0.282 0.316 0.348

116 0.193 0.237 0.278 0.316 0.351 0.383

116.5 0.228 0.274 0.316 0.355 0.390 0.422

117 0.268 0.316 0.359 0.398 0.433 0.464

117.5 0.316 0.365 0.408 0.447 0.481 0.511

118 0.373 0.422 0.464 0.501 0.534 0.562

118.5 0.439 0.489 0.527 0.562 0.593 0.619

119 0.518 0.562 0.599 0.631 0.658 0.681

119.5 0.611 0.649 0.681 0.708 0.731 0.750

120 0.720 0.750 0.774 0.794 0.811 0.825

120.5 0.848 0.866 0.880 0.891 0.901 0.909

121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21.5 1.18 1.16 1.14 1.12 1.11 1.10

122 1.39 1.33 1.29 1.25 1.23 1.21

122.5 1.64 1.54 1.47 1.41 1.37 1.33

123 1.93 1.78 1.67 1.59 1.52 1.47

123.5 2.28 2.05 1.90 1.78 1.69 1.62

124 2.68 2.37 2.15 2.00 1.87 1.78

125 4.39 3.16 2.78 2.82 2.31 2.15

126 5.18 4.22 3.59 3.16 2.85 2.61

127 7.20 5.62 4.64 3.98 3.51 3.16

128 10.0 7.50 6.00 5.01 4.33 3.83

129 13.9 10.0 7.74 6.31 5.34 4.64

130 19.3 13.3 10.0 7.94 6.58 5.62

(6)无菌保证值(SAL)(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无菌保证值为灭菌产品经灭菌后微生物残存概率的负对数值,表示物品被灭菌后的无菌状态。按国际标准,规定湿热灭菌法的无菌保证值不得低于6,即灭菌后微生物存活的概率不得大于百万分之一。

2.灭菌设备

湿热灭菌法常用的设备为高压灭菌器。一般为双层金属壁组成,是附带有温度计或温度探头、压力表、安全阀等装置的压力容器。其他如新式旋转灭菌器、塔式灭菌器等灭菌装置已被使用。

3.灭菌条件及验证的基本要求

由于无菌保证值与污染菌耐热性及污染量有关,因此在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均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包括除菌滤过等措施)来降低待灭菌产品助微生物污染。放入灭菌容器内的物品表面必须洁净且不污染有机物质,外面应有适宜的包皮宽松的包裹,烧瓶、试管等容器的塞子应有金属箔、纱布或牛皮纸包裹,并用适

宜的方式松缚,防止脱落。放入灭菌器内的物品,不能排列过密。根据物品的性质可选择如下条件进行灭菌:

115.5℃ 30分

121.5℃ 20分

126.5℃ 15分

一个灭菌程序的总的标准灭菌时间F<[O]>,应包括加热及冷却过程。它可以用灭菌率对时间求积分的方法

计算而得。

t2 t2

F<[O]>=∫L.dt=∫ 10<(T-121)/10>.dt

t1 t1

上述灭菌程序的F<[O]>值不低于8,经验证后,可认为符合要求。

如遇产品对热极为敏感时,可允许湿热灭菌的标准灭菌时间F<[O]>低于8。但对F<[O]>低于8的灭菌程序要求

采取特别的措施以确保获得足够的无菌保证值。除用生物指示剂进行验证外,还必须在生产过程中,连续地、

严格地对微生物进行监控,证明灭菌后无菌保证值不低于设定的标准。

二、干热灭菌法

本法系指物质在干燥空气中加热达到杀灭细菌的方法。空的玻璃器具、金属制容器、纤维制品、固体试剂以及若干湿热不易穿透的物质如甘油、液状石蜡、脂肪油等均可用本法灭菌。

用本法灭菌的物品必须是洗净且不沾染有机物质的,外面应有适宜的包皮宽松包裹或装入封闭的金属

容器内。烧瓶、试管等容器的塞子应有金属箔或纱布包裹,并用适宜的方式松缚,防止脱落,放入干热灭菌箱内时,排列不可过密。通常可在如下条件下灭菌。

160~170℃ 2小时以上

170~180℃ 1小时以上

250℃ 45分钟以上

采用干热250℃45分钟灭菌也可除去灭菌粉针分装与冻干生产用玻璃仪器中及有关生产灌装用具中

的热原物质。干热灭菌程序也应验证,对热稳定的产品应规定污染菌的存活概率应小于10<-12>。

三、除菌滤过法

本法系利用细菌不能通过致密具孔滤材的原理,除去对热不稳定的药品溶液或液体物质中的细菌从而

达到无菌要求。过滤器材通常有滤柱、滤膜等。滤柱系用硅藻土或垂熔玻璃等材料制成。滤膜大多是聚合物

制成,种类较多,如醋酸纤维素、硝酸纤维素、丙烯酸聚合物、聚氯乙烯、尼龙等,孔径为0.22μm。

滤器种类规格较多,发展较快。国外已普及,国内很多企业也已开始使用弹筒式过滤器等。新置的滤器

应先用水洗净。事先灭菌或作在线灭菌,在除菌滤过前后均应作过滤器的完好性试验,即压力维持试验或起

泡点试验。过滤器不得对被滤过成分有吸附作用,也不能释放物质;不得使用有纤维脱落的过滤器,禁用含石

棉的过滤器。为保证滤过除菌效果,应使用两个灭菌过滤器串连滤过法,或在灌装前再用已灭菌的无菌过滤

器进行滤过的办法。

一个过滤器的使用时间应根据品种验证后决定,一般不应超过8小时。用LRV(log reduction value)来

表示过滤器能力。LRV是表示在规定条件下,指定菌液通过滤器后截留在滤器上的孢子数的对数值。对

0.22μm的滤器而言其每1cm<2>有效滤过面积的LRV应不小于7。

四、辐射灭菌法

本法系通过将最终产品的容器和包装暴露在由适宜放射源(通常用<60>Co)辐射的γ射线或适宜的电子加速器发生的射线中,达到杀灭细菌的目的。对上述三种方法不适应的医疗器械、容器、不受辐射破坏的药品

等均可应用。

常用灭菌最小吸收剂量为25kGy(千拉德),使用其他剂量时应事先进行验证。当剂量小于25kGy时,应在照射前后增加微生物检测,并用适当的化学和物理方法测定被测物质吸收的射线剂量,以确证该剂量是

适合,如采用涂有对照射敏感染料的塑料,当射线通过时根据其发生的颜色变化进行计量,并建立计量规程。

在初安装时计量仪应用标准源进行校正,以后可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校正。

五、环氧乙烷灭菌法

本法系将产品暴露在充有环氧乙烷的环境中,使之达到灭菌的目的。本方法适用于气体中稳定的物质。

由于环氧乙烷本身具有毒性,且与空气以一定比例混合时有爆炸危险,因此灭菌程序的控制具有一定难度。整个灭菌过程应在有技术熟练的人员监督下进行,并应具有微生物试验的足够设备。应注意本方法仅适用于

与该灭菌气体适合的供试品。

环氧乙烷的灭菌效果与气体浓度、温度、暴露时间、湿度以及物质性质有关,在灭菌过程中,当待灭菌品在腔室中达到一定的温湿度平衡时,方可开始通入环氧乙烷进行灭菌。应监控腔室的温度、湿度、压力、环氧

乙烷浓度及暴露时间,并通过分布在物质周围的生物指示剂得以监控灭菌效果。

被灭菌物质暴露在环氧乙烷或带适量惰性气体的混合气体中完成灭菌后,应给以足够时间或采取适当

措施使残留环氧乙烷和其他易挥发性残渣消散。并应采用适当方法对灭菌后的残留物加以监控。

生物指示剂

生物指示剂用于监测灭菌效果,应是一个标准的对灭菌条件稳定的微生物,

1.选择生物指示剂的要求

(1)实验用菌种要稳定。

(2)实验用菌种的耐受性应大于产品可能被污染的微生物的耐受性。

(3)实验用菌种应无致病性。

(4)实验用菌种在规定条件下保存,菌种不得变异。

2.常用生物指示剂

各灭菌方法验证用生物指示剂,可以用任何方式放置于指定的位置。但应避免接触到被灭菌物质。

(1)用于湿热灭菌法的生物指示剂

(i)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Stearothermophilus)孢子(如NCTC 10007、NCIMB 8157、A TCC 7953)

(ii)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孢子(如NCTC 8594、NCIMB 8053、A TCC 7955)

(2)用于干热灭菌法的生物指示剂

枯草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ubtilis)(如NCIMB 8058、ATCC 9372)

D的定义与湿热灭菌类似,但Z取20℃,如应用于去热原计算时,则Z取54℃。

(3)用于滤过灭菌法的生物指示剂

(i)黏质沙雷菌(Serratin marcescens)(ATCC 14756)

(ii)缺陷假单孢菌(P.Diminuta)

(4)用于辐射灭菌法的生物指示剂

短小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Pumilus)(如NCTC 10327、NCIMB 10692、ATCC 27142)

活孢子数在10<7>~10<8>的生物指示剂,置于放射剂量25kGy条件下,D值约3kGy。

本方法中的D值表示在计算系统(log system)下的吸收剂量。

(5)用于环氧乙烷灭菌法的生物指示剂

枯草芽孢杆菌孢子(Spores of Bacillus subtilis)(如NCTC 10073、A TCC 9372)。

本方法D值表示在特定杀菌条件下的时间(分)。

消毒与灭菌的原则和方法

消毒与灭菌的原则和方法 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医院病室内外环境的清洁、消毒、诊疗用具、器械、药物的消毒、灭菌,以及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消毒隔离和终末消毒等措施. 一、概念 (一)消毒 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二)灭菌 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用于需进入人体内部,包括进入血液、组织、体腔的医用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用具、一切置入体腔的引流管等,要求绝对无菌.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要领.灭菌可包括消毒,而消毒却不能代替灭菌.消毒多用于卫生防疫方面,灭菌则主要用于医疗护理. 二、消毒、灭菌的原则 (一)明确消毒的主要对象应具体分析引起感染的途径、涉及的媒介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有针对性地使用消毒剂. (二)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根据消毒对象选择简便、有效、不损坏物品、来源丰富、价格适中的消毒方法. 医院诊疗器械按污染后可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在人体接触部位不

同分为三类: 1、高度危险的器材 穿过皮肤、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或与破损的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器、心脏起搏器等.必须选用高效消毒法(灭菌). 2、中度危险的器材 仅与皮肤、粘膜密切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如内窥镜、体温计、氧气管、呼吸机及所属器械、麻醉器械等.应选用中效消毒法,杀灭除芽胞以外的各种微生物. 3、低度危险器材和物品 不进入人体组织,不接触粘膜,仅直接或间接地与健康无损的皮肤接触,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一般并无危害,如口罩、衣被、药杯等,应选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卫生处理.只要求去除一般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 (三)控制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许多因素会影响消毒剂的作用,而且各种消毒剂对这些因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1、微生物的种类 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同,因此,进行消毒时必须区别对待. (1)细菌繁殖体 易被消毒剂消灭,一般革蓝氏阳性细菌对消毒剂较敏感,革蓝氏阴性杆菌则常有较强的抵抗力.繁殖体对热敏感,消毒方法以热力消毒为

化学消毒灭菌法

护理专业知识备考材料:化学消毒灭菌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遵照“饭前、便后要洗手”等等关于如何讲卫生的好习惯,目的就是减少进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从而降低感染发生率。同样的工作其实每天都在医院进行着,但是要求却更严格,使用范围也更广,包括操作方法、使用要求、所用制剂都极大不同,这也是医院内感染预防和控制的重点任务。这一内容也是考试中的重点和高频考点。所以小编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医院内化学消毒灭菌法的相关知识点。 首先在学习之前我们要明确关于清洁、消毒与灭菌的概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接下来的内容。 一、概念 1.清洁: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并非杀灭微生物。 2.消毒: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清除或杀灭环境中和媒介物上除细菌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 3.灭菌:是指用物理、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和传播媒介物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的和非致病的,也包括细菌的芽孢。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1.化学消毒剂的种类 (1)灭菌剂: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使物品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如戊二醛、环氧乙烷等。 (2)高效消毒剂: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对细菌芽孢有显著杀灭作用的制剂。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部分含氯消毒剂等。 (3)中效消毒剂:仅可杀灭分枝杆菌、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等微生物,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如醇类(乙醇最适宜杀菌的浓度是70%~75%)、碘类、部分含氯消毒剂等。 (4)低效消毒剂:仅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如酚类、胍类、季铵盐类消毒剂等。 2.常用化学消毒剂

(1)2%戊二醛:浸泡精密仪器如纤维内镜,使用前加入0.5%亚硝酸钠,可防锈。 (2)环氧乙烷:医疗器械、书本、棉橡胶制品及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等。 (3)含氯消毒剂:①0.2%浸泡被乙肝病毒、结核杆菌污染的物品;②擦拭桌椅、墙壁、地面;③排泄物的消毒:排泄物5份加含氯消毒剂1份搅拌,放置2~6小时。 (4)过氧化氢:冲洗外科伤口、漱口。 (5)0.01%~0.1%氯己定:又名洗必泰,冲洗阴道、膀胱及伤口黏膜创面。 (6)苯扎溴铵:属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用于手、皮肤、黏膜、环境及物品消毒,常采用浸泡、擦拭、喷洒等方式。 3.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原则 (1)合理使用,必须用时尽量少用,能采用物理方法消毒灭菌的,尽量不使用化学消毒灭菌法。 (2)根据物品的性能和各种微生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3)严格掌握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时间及使用方法。 (4)消毒剂要定期更换、定期检测,调整浓度,易挥发的要加盖。 (5)待消毒物品必须先洗净、擦干。 (6)消毒剂中不能放入纱布、棉花等物,以防降低消毒效力。 (7)消毒后的物品使用前必须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以免消毒剂刺激人体组织。 (8)熟悉掌握消毒剂的毒副作用,工作人员做好防护。 4.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方法 (1)浸泡法:注意浸泡前要打开物品的轴节或套盖,管腔内要灌满消毒液。不放置纱布、棉花等物,以免因吸附消毒剂而降低消毒效力。 (2)喷雾法:用于空气、地面、墙壁和物品表面的消毒。 (3)擦拭法:用于物品表面或皮肤、黏膜的消毒。 (4)熏蒸法:常用于室内空气消毒,如纯乳酸(每立方米0.12ml)。 好啦,我们知识点总结就到这里啦,大家一定要掌握上述内容,希望我们总结的知识点能够更好的帮助到大家,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物体表面和孔隙内的一切微生物或生物体,即把所有生命的物质全部杀死。 消毒,它指杀死、消除或充分抑制部分微生物,使之不再发生危害作用,显然经过消毒,许多细菌芽孢、霉菌的厚垣孢子等不会完全杀死,即消毒后的环境里、物品上还有活着的微生物。 而通过严格灭菌的操作空间(接种室、超净台、等)和使用的器皿,以及操作者的衣着和手都不带任何活着的微生物。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操作,就叫做无菌操作。 常用的灭菌方法可分为物理的和化学的两类。 物理方法如干热(烘烧和灼烧)、湿热(常压或高压蒸煮)、射线处理(超声波、微波)、过滤、清洗和大量无菌水冲洗等措施。 化学方法是使用升汞、甲醛、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来苏儿、漂白粉、次氯酸钠、抗菌素、酒精化学药品处理。 2. 用于无菌操作的器械采用灼烧灭菌 在无菌操作时,把镊子、剪子、解剖刀等浸入95%的酒精中,使用之前取出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灭菌。冷却后,立即使用。操作中可采用250或500ml的广口瓶,放入95%的酒精,以便插入工具。 3.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采用干热灭菌 干热灭菌是利用烘箱加热到160~180℃的温度来杀死微生物。通常采用170 ℃持续90分钟来灭菌。 4. 不耐热的物质采用过滤灭菌 一些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玉米素、脱落酸和某些维生素是不耐热的,不能用高压灭菌处理,通常采用过滤灭菌方法-防细菌滤膜。 5.空间采用紫外线和熏蒸灭菌 (1)紫外线灭菌 在接种室、超净台上或接种箱里用紫外灯灭菌。紫外线灭菌是利用辐射因子灭菌。 细菌吸收紫外线后,蛋白质和核酸发生结构变化,引起细菌的染色体变异,造成死亡。紫外线的波长为200~300nm,其中以260nm的杀菌能力最强,但是紫外线的穿透物质的能力很弱,所以只适于空气和物体表面的灭菌,且要求距照射物以不超过1.2米为宜。 (2)熏蒸灭菌 用加热焚烧、氧化等方法,使化学药剂变为气体状态扩散到空气中,以杀死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这种方法简便,只需要把消毒的空间关闭紧密即可。升汞与高锰酸钾,常用熏蒸剂是甲醛。 物体表面可用一些药剂涂擦、喷雾灭菌。如桌面、墙面、双手表面、植物材料表面等。可用70%的酒精反复涂擦灭菌,1%~2%的来苏儿溶液以及0.25~1%的新洁尔灭也可以。

一 消毒灭菌原则

一消毒灭菌原则 1、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 2、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3、所有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4、特殊感染病人(气性坏疽、炭疽、朊毒体类感染因子)用过的医疗器材和 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和灭菌。 5、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6、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7、不耐热物品首选化学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等。 8、医疗设备表面常规只需清洁,可定期或遇污染时进行消毒,应用75%酒精 擦拭消毒或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擦拭消毒。 9、听诊器可用75%酒精擦拭消毒。 10、麻醉用螺纹管使用后应先清洗干净,再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 分钟,再用无菌水冲净干燥备用。 11、血压计袖带、止血带常规只需清洗干净,干燥备用。如有可视污染物的可 消毒处理,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再用无菌水冲净干燥备用。 12、手术室地面和物体表面应每天进行消毒,用400--700mg/L的含氯消毒剂 擦拭,作用30分钟。遇明显污染时应随时去污,清洁消毒。 13、清洁用品的消毒:1)擦拭布巾: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 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2)地巾:清洗干净,在500mg/L含氯消毒剂中浸泡30分钟,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二、手术器械的处理流程 1、分类:根据器械材料、精密程度进行分类,不要直接用手进行分类,以防 锐器刺伤。 2、冲洗:将器械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 3、洗涤:冲洗后用多酶洗液浸泡10分钟后在流动水下刷洗、擦洗。 4、漂洗:洗涤后再用流动水冲洗。 5、终末漂洗:用去离子水进行冲洗。 6、消毒:100℃去离子水或75%酒精消毒清洗后的器械,时间≥1min。 7、干燥:用灭菌后的低纤维絮擦布进行干燥处理,穿刺针、手术吸引头的管 腔类器械,用95%酒精进行干燥处理。 8、器械检查与保养:用目测或使用光源放大镜对干燥后的每件器械进行检查。 用润滑剂进行器械保养。 9、包装:包括装配、包装、封包、注明标识等步骤,包内放化学指示卡,包 外贴化学指示胶带,注明标识。 10、灭菌:根据器械材质、性能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压力蒸汽灭菌、干 热灭菌、低温环氧乙烷灭菌等。 三、灭菌物品包装及存放要求 1、布包层数不少于两层,用于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物品包,体积不得超 过30cm*30cm*50cm。金属包的重量不超过7kg,辅料包不超过5kg。 2、存放要求:物品存放架或柜距地面高度20—25cm,离墙5—10cm,距天 花板50cm。使用时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物理消毒灭菌的方法

物理消毒灭菌法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1.热力消毒灭菌法:利用热力作用破坏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细胞壁、细胞膜,导致其死亡,可分为 干热法和湿热法。 (1)燃烧法:属于干热法,是一种简单、迅速、彻底的灭菌方法。 1)用途:①无保留价值的污染物品②金属器械及搪瓷类物品急用,或无条件消毒时,锐利刀剪 除外,以免锋刃变钝。 2)方法:①金属器械可在火焰上烧20秒②搪瓷类容器可倒入少量95%乙醇 (2)干烤法:利用特制的烤箱,热力通过空气对流和介质传导进行灭菌,效果可靠。 (3)煮沸消毒法:属于湿热法,用于耐湿、耐高温的搪瓷、金属、玻璃,橡胶类物品,不能用于外科手术器械的灭菌。从水煮开始计时,5-10分钟可杀灭繁殖体,15分钟可将多数细菌芽胞杀灭,如破伤风杆菌芽胞需煮60分钟才可杀灭,在水中加入碳酸氢钠,配成浓度为1%-2%的溶液时,沸点可达105度,即可增强杀菌作用,又可去除防锈。 注意事项:①物品需全部侵入在水中,物品盖子打开,轴节打开,空腔导管预先灌水,各种大小及形状相同的容器不能重叠②玻璃类物品需用纱布包裹,并在冷水或温水中放入③橡胶类物品需用纱布包好,水沸后放入④如中途加入其它物品,需等再次水沸后开始计时⑤高原地区气压低,沸点低,需适当延长煮沸时间,一般海拔每增高300m,煮沸时间延长2分钟。 (4)压力蒸汽灭菌法:属于湿热法,是一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效果最为可靠的首选灭菌方法 2.光照消毒法(又称辐射消毒)主要是通过紫外线的杀菌作用,使菌体蛋白发生光解、变性,导致细菌死亡。 (1)日光暴晒法:利用日光的热、干燥、紫外线的作用来杀菌,将床垫、毛毯、书籍、衣服等放在阳光下直射,暴晒6小时可达到消毒效果,中间要定时翻动。 (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紫外线属于电磁波辐射,常用于空气、物品表面的消毒,杀菌最强的波长范围250-270nm从灯亮5-7分钟开始计时。①空气消毒:有效距离不超过2m,照射时间20-30分钟②物品消毒:有效距离不超过25-60cm,照射时间20-30分钟。 3)注意事项:①保持室内清洁、干燥,室内温度20-40度,相对湿度40%-60%时,紫外线消毒最为宜 ②保持紫外线灯管清洁,一般每2周用无水乙醇擦拭1次,发现有污洉应随时擦拭③保护眼睛和皮肤:紫外线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作用,易引起眼炎、皮炎且臭氧对人体不利,因此一般不在有人的环境中使用,必须使用时应带防护镜,穿防护衣,或用被单遮盖肢体④紫外线穿透力较差,消毒时物品应摊开或挂起,且定时翻动及保证各表面均受到直接照射⑤如需再次开启,应间隔3-4分钟⑥定期检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一般每隔3-6个月1次,或建立登记卡,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应予以更换⑦定期做空气培养检测消毒效果 (3)臭氧灭菌消毒法:利用臭氧强大的氧化作用进行杀菌。 1)用途:主要用于空气、医院污水、诊疗用水、物品表面的消毒。 2)方法:使用时应关闭门窗,人员离开房间,消毒结束后30分钟方可进入。 3.电离辐射灭菌法(又称冷灭菌)适用于不耐热的物品消毒,如橡胶、塑料、高分子聚合物(一次性注射器、输液输血器等)、紧密医疗仪器、生物医学制品、节育用具及金属等。 4.微波消毒灭菌法微波可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细菌芽胞、真菌孢子等各种微生物。常用于食品、餐具的处理,化验单据、票证的消毒,医疗药品、耐热非金属材料及器械的消毒灭菌。不能用于金属物品的消毒。 化学消毒灭菌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液体或气体的化学药物渗透到菌体内,使菌体蛋白凝固变性,细菌酶失去活性,导致微生物代谢障碍而死亡,或破坏细胞膜结构,改变其通透性,导致细胞膜破裂、溶解,以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晶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第ll章的规定。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酋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坻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a)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b)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c)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予、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c)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e)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a)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I型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湿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c)物体表面消毒宜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基础护理 消毒灭菌法小结

消毒灭菌法小结一、物理法 (一)热力法 1、干热法 (1)燃烧法(简单、迅速、彻底) 【适用范围】无保留价值污染物;特殊感染敷料;金属搪瓷急用 【方法】焚烧炉、火焰、容器内 【注意事项】a 火焰:轴节打开、每个面燃烧、大于20秒、锐利 刀剪、精密仪器禁用 b 容器内:95%乙醇;燃烧过程中不可添加 c 注意安全 (2)干烤法 【适用范围】油剂、粉剂、玻璃器皿等 【方法】消毒:箱温120-140℃,时间10-20分钟 灭菌:箱温160℃,时间2小时;箱温170℃,时间 1小时;箱温180℃,时间30分钟 2、湿热法 (1)煮沸法 【适用范围】耐湿、耐高温,如金属、搪瓷、玻璃、橡胶类 【方法】洗净-包裹(玻璃、橡胶)-注水(空腔导管)-打 开(轴节、盖、注射器、重叠容器)-浸没【注意事项】a 计时:水沸后开始,5-10分钟消毒;中途加物从 再次水沸计 b 入锅时间:玻璃-冷水或温水;橡胶-水沸,3-5 分钟取出 c 碳酸氢钠(1~2%):提高沸点105℃;增强杀菌; 去污防锈 d 海拔高:延长时间 e 尽量用软水 (2)压力蒸汽灭菌法 【适用范围】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 【方法】下排式(手提、卧式):103~137Kpa,121~126℃,20~30min 预真空:205Kpa,132℃,4~5min 【注意事项】a 灭菌前洗净擦干 b 灭菌包不宜过大过紧:下(<30*30*25)预 (<30*30*50);包间有空隙;布类放在金属搪瓷类 上面 c 容器应有孔,灭菌时打开,使用时关闭 d 干燥后方可取出 e 定期监测:物理、化学(最常用)、生物(最可靠)(二)光照法 1、日光暴晒法:时间大于6小时;定时翻动 2、紫外线灯管消毒法(250~270nm杀菌最强) 【适用范围】空气、物品表面 【方法】空气:<2m,30~60min;物品表面:25~60cm,30min 【注意事项】a 计时:灯亮后5~7min,关后间隔3~4min再开 b 保持清洁:环境、灯管、物品表面 c 保护眼睛皮肤 d 20~40℃,40~60% e 定期监测:>1000h;≤70uW/cm2 f 定期检测效果 3、臭氧灭菌灯消毒法:用于空气、医院污水、诊疗用水、物品表面消毒(三)电离辐射灭菌:冷灭菌 (四)微波消毒灭菌法:常用于食品、餐具处理,不能用于金属物品的消毒(五)过滤除菌:用于手术室、烧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

物理消毒法

物理消毒法: (一)煮沸 是最简单有效的消毒方法,不需要特殊设备即可进行。杀灭繁殖型细菌与病毒效果好,对芽胞作用较小。煮沸时间一般为10~30分钟。金属器械、棉织品、食具、玻璃制品等可用煮沸消毒。但毛皮、呢绒和塑料制品等不能煮沸消毒。煮沸法不适用于芽胞污染的消毒。 (二)高压蒸气灭菌 为医院常用的方法,是一种可靠、经济、快速灭菌的方法,灭菌后无残留毒笥。121℃灭菌时间为30分钟,126℃为20分钟,需消毒的物品包装不可过大、过厚或过紧,一般为20cm×30cm×40cm,外包材料要有良好蒸汽穿透性,又能阻挡微生物入侵,常用平纹布或医用包装纸。一般压力为1kg/cm2,20~30分钟,即可达到消毒效果。 (三)紫外线 消毒用紫外线灯管有15W、20W、30W等规则。瓦数代表灯管在25~40℃时紫外线输出能量。灯管寿命一般为3000~4000小时,超过此时限效果不可靠。紫外线对一般细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革兰阴性菌最敏感,其次为革兰阳生菌。但结核杆菌却有较强抵 抗力。一般紫外线消毒对细菌芽胞无效。 紫外线广泛用于室内空气消毒,如手术室、烧伤病房、传染病房、实验室等。灯管距地面约2.0~2.5m高。每10~15cm2面积可设30W灯管一个,最好每照射2小时后,间歇1小时后再照,以免臭氧浓度过高。灯管用铝制灯罩作反向或侧向照射,可用于有人在 的条件下消毒空气。 对污染表面消毒时,灯管距表面不超过1m,灯管周围1.5~2cm处为消毒有效范围。 消毒时间为1~2小时。 (四)电离辐射灭菌 是应用γ射线与高能量电子束照射消毒,可在常温下对不耐热物品灭菌,故又称“冷灭菌”。对微生物有广谱杀灭作用,不残留有害化学物质。实践证明,该法处理医疗产品,安 全、有效。 此外,焚烧、流水冲洗等物理方法消毒也常用。 1.物理消毒法 物理消毒法就是用物理方法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生物。常用的物理消毒法有自然净化、机械力清除、热力消毒、辐射消毒、超声波消毒和微波消毒。 (1)自然净化法就是靠自然环境的净化作用,使空气、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逐步达到无害。方法有日光照射、风吹雨淋等。 (2)机械力清除就是用外力将被服表面的有害微生物除掉。这种方法虽然不能根除有害微生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基本要求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晶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第ll章的规定。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酋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坻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a)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b)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c)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予、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b)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c)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d)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e)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a)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I型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b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湿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c)物体表面消毒宜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化学药品灭菌法

化学药品灭菌法 甲醛 甲醛系强还原剂,分子式为HCHO,对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变性有较强活性。这是应用甲醛作灭菌剂的根据。 高浓度纯甲醛为无色气体,80℃以上稳定,常温下易聚合。聚合物有三噁烷(CH2O)3和多聚甲醛(CH2O)X,以后者为最常见。 甲醛具有很强的刺激嗅味,能刺激眼、鼻和咽喉粘膜。 室温下,气态甲醛溶于水,一般商品为37%水溶液,以水合物状态存在。 甲醛水溶液中加入8~15%甲醇,可以增加稳定性,防止储藏中甲醛聚合。应用甲醛灭菌时,要特别注意防止对人体危害。 用气态甲醛灭菌时,与用同量的甲醛溶液所产生的甲醛蒸气的灭菌效果相仿。0~37℃范围内,甲醛的灭菌差别不大。温度升高或相对湿度在50%以上,可增加灭菌效率。 将多聚甲醛气化,或以2份37%甲醛溶液与1份KMnO4混合,或将37%甲醛溶液直接加热,都可以产生气态甲醛用于灭菌,也可将37%甲醛溶液喷雾,使扩散至空气中,用于杀灭空气中的微生物。 在封闭容器内,每M3用37%甲醛溶液18ml,在1~2小时内可杀灭所有营养细胞,但杀灭细菌芽孢需要12小时或更长时间。 灭菌时,气态甲醛会发生自然聚合,亦可凝聚在器壁成为白色薄膜。在常温下,甲醛浓度虽达3 mg/L,但无充足水分时,则无凝聚发生。 甲醛灭菌的另一缺点是穿透力差。 抗生素工业生产中,污染噬菌体或遇原因不明的连续染菌,车间周围环境应以甲醛进行灭菌,可以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漂白粉 漂白粉的化学名叫次氯酸钠,分子式NaOCl,为强氧化剂,是价廉易得的无机化合物。公共卫生部门广泛地用作环境消毒剂。漂白粉作为灭菌剂具有下列

优点:1、杀菌谱广;2、对人无毒;3、残余物无毒害;4、无色,不污染环境。漂白粉溶液在碱性、无其他金属离子、避光下稳定。加次氯酸钙可以增加其稳定性。 喷洒漂白粉溶液的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喷洒的细度,极细的雾沫比粗大雾沫,灭菌效果大10倍。漂白粉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与杀菌效能的关系并不显著,1%和2%的漂白粉溶液都能在30min内杀死唾液中的细菌。 漂白粉溶液对病毒和噬菌体都有杀灭作用。在培养基中,含10%漂白粉即可在10min内将绿脓假单孢菌(Ps.pyocyanea)噬菌体完全杀灭。 抗生素厂常应用漂白粉溶液于无菌室、车间环境的消毒灭菌。在连续染菌和污染噬菌体时,使用漂白粉溶液喷洒车间环境,有助于制服杂菌和噬菌体污染。上海第三制药厂四环素生产中,多次污染噬菌体。将漂白粉3~5 kg溶于1000L水中,混匀,快速搅拌下喷洒车间周围环境,每周喷洒两次,配合空气中噬菌斑监测,如噬菌斑增多,则增加喷洒次数至每天1~2次,严格执行车间的清洁卫生制度,从而大大减少了污染噬菌体的发酵罐批。如1978年12月至1980年7月的20个月中,喷洒漂白粉后污染噬菌体而倒罐的只有3个罐批。但在1979年5月,因喷洒设备损坏,车间内外停止喷洒漂白粉溶液,监测发现空气中有噬菌体,有一个发酵罐遭污染。恢复定期喷洒漂白粉溶液,加强环境的清洁卫生后,监测空气未发现有噬菌体。同年7月,监测发现空气中有噬菌体,因及时在车间环境喷洒漂白粉溶液,没有发生污染噬菌体事故。 上述事实表明,在车间周围环境喷洒漂白粉溶液,是杀灭空气中噬菌体、制服发酵污染噬菌体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仍应注意,漂白粉并不是对所有的噬菌体都能奏效。有的噬菌体对漂白粉敏感,有的则对甲醛或其它杀菌剂敏感。因此,选用药物时应注意这一点。 戊二醛(Glutaraldehyde) 戊二醛是最近十多年来广泛使用的一种广谱、高效、速效杀菌剂,其使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大。 戊二醛是五个碳的双醛化合物,其化学分子式为CHO(CH2)3CHO,分子

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按照GB15980规定: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传播媒介上所有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无菌。 清洁、消毒、灭菌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医院病室内外环境的清洁、消毒、诊疗用具、器械、药物的消毒、灭菌,以及接触传染病患者的消毒隔离和终末消毒等措施。 一、概念 (一)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无害化的处理。根据有无已知的传染源可分预防性消毒和疫源性消毒;根据消毒的时间可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二)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使之达到无菌程度。经过灭菌的物品称“无菌物品”。用于需进入人体内部,包括进入血液、组织、体腔的医用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用具、一切置入体腔的引流管等,要求绝对无菌。 消毒与灭菌是两个不同的要领。灭菌可包括消毒,而消毒却不能代替灭菌。消毒多用于卫生防疫方面,灭菌则主要用于医疗护理。 二、消毒、灭菌的原则 (一)明确消毒的主要对象应具体分析引起感染的途径、涉及的媒介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有针对性地使用消毒剂。 (二)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根据消毒对象选择简便、有效、不损坏物品、来源丰富、价格适中的消毒方法。 医院诊疗器械按污染后可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在人体接触部位不同分为三类: 1.高度危险的器材穿过皮肤、粘膜而进入无菌的组织或器官内部,或与破损的皮肤粘膜密切接触的器材,如手术器械、注射器、心脏起搏器等。必须选用高效消毒法(灭菌)。 2.中度危险的器材仅与皮肤、粘膜密切接触,而不进入无菌组织内,如内窥镜、体温计、氧气管、呼吸机及所属器械、麻醉器械等。应选用中效消毒法,杀灭除芽胞以外的各 种微生物。 3.低度危险器材和物品不进入人体组织,不接触粘膜,仅直接或间接地与健康无损的皮肤接触,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一般并无危害,如口罩、衣被、药杯 等,应选用低效消毒法或只作一般卫生处理。只要求去除一般细菌繁殖体和亲脂病毒。(三)控制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许多因素会影响消毒剂的作用,而且各种消毒剂对这些因素的

医院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医院常用消毒与灭菌方法 拖把: 应有明显标识,严格分区使用。 1)一般办公室、病室、治疗室、换药室走廊每次使用后用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 2)病室、治疗室、换药室等地面有分泌物、血液、排泄物时,先用1000mg/L有效氯适量到在污染地面30min后,用拖把拖干净,再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3)传染病区,使用后先消毒,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再用水清洗干净,然后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悬挂晾干备用。 针灸针: 高压蒸汽消毒;一定要消毒彻底,以免交叉感染! 体温表消毒方法: 1.每周浸泡用肥皂水清洗两次(周一、周四),用75%酒精浸泡,不填加,每周更换两次。 2.遇有传染病人用过的体温表,需用0.05%有效氯消毒半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晾干,放入酒精浸泡。 3.病人处不可放置体温表,随用随取,及时消毒。 4.每月监测体温表检测,并登记。方法如下:将体温表中的汞柱甩至35℃以下,放入36℃以上、42℃以下水温中浸泡3分钟,取出后体温表中汞柱误差在0.2之间为合格。 血压计终末消毒方法: 1.污染的血压计袖带使用0.05%有效氯即刻消毒,消毒半小时后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污染的血压计用0.05%有效氯擦拭消

毒。 2.无法撤掉的要关闭阀门后,再进行消毒。 3.传染病人固定专用血压计,定时每周消毒一次。 4.血压计袖带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方法如下: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后晾干,再用紫外线双面消毒半小时。 简易呼吸器消毒: 1. 接口与面罩用酒精擦拭,球囊污染用肥皂水清洗。 2. 人工呼吸器使用后消毒,避污保存。 3. 气管插管导丝使用后灭菌保存。 呼吸机冷凝水终末消毒: 1.配制0.1%有效氯装在密闭容器中,积水器中冷凝水达1/2满时倾倒,将冷凝水倒入容器中,半小时后倒入卫生间污水系统。 2.呼吸机管路积水瓶处于直立状态,避免冷凝水倒灌 公用水杯、痰杯、拖鞋: 用后使用0.05%有效氯消毒。 便器消毒: 1. 浸泡便器消毒液每日更换,配置成0.1%有效氯完全浸泡再消 毒液中,一小时后清洗晾干备用。 2. 公用便器每次用后消毒,消毒后及时晾干备用。 3. 自备便器每周集中消毒一次。 止血带消毒: 止血带消毒液每日更换,配置成0.05%有效氯,每次使用后完全浸泡在消毒液中,半小时后清洗晾干备用。 雾化器消毒: 1. 使用后用0.05%有效氯擦拭,管道每次使用后用 0.05%效 氯消毒半小时后清洗晾干备用。 2. 一次性雾化管道每次使用后清洁,需60℃以上热水冲洗,面 罩避污保存。

常见的灭菌方法

常见灭菌方法 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但生物方法利用生物因子去除病原体,作用缓慢,而且灭菌不彻底,一般不用于传染疫源地消毒,故消毒主要应用物理及化学方法。 (一)物理消毒法 1.机械消毒 一般应用肥皂刷洗,流水冲净,可消除手上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细菌,使用多层口罩可防止病原体自呼吸道排出或侵入。应用通风装置过滤器可使手术室、实验室及隔离病室的空气,保护无菌状态。 2.热力消毒 包括火烧、煮沸、流动蒸气、高热蒸气、干热灭菌等。能使病原体蛋白凝固变性,失去正常代谢机能。 (1)火烧 凡经济价值小的污染物,金属器械和尸体等均可用此法。简便经济、效果稳定。(车间的一些金属器皿可以用此法进行消毒灭菌。咱们涂抹的时候剪刀要在酒精灯上灼烧就是要达到灭菌的目的。) (2)煮沸 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属器械均用本法,100℃1~2分钟即完成消毒,但芽胞则须较长时间。炭疽杆菌芽胞须煮沸30分钟,破伤风芽胞需3小时,肉毒杆菌芽胞需6小时。金属器械消毒,加1~2%碳酸钠或0.5%软肥皂等碱性剂,可溶解脂肪,增强杀菌力。(可以适用于车间的金属器械消毒杀菌)棉织物加1%肥皂水15L/kg,有消毒去污之功效。物品煮沸消毒时,不可超过容积3/4,应浸于水面下。注意留空隙,以利对流。 备注:车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用90℃以上的沸水进行消毒。 (3)流动蒸气消毒 相对湿度80~100%,温度近100℃,利用水蒸气在物何等表面凝聚,放出热能,杀灭病原体。并当蒸气凝聚收缩产生负压时,促进外层热蒸气进入补充,穿至物品深处,加速热量,促进消毒。 (4)高压蒸气灭菌(微生物室使用的灭菌方法)

通常压力为98.066kPa,温度121~126℃,15~20分钟即能彻底杀灭细菌芽胞,适用于耐热、潮物品。 (5)干热灭菌 干热空气传导差,热容量小,穿透力弱,物体受热较慢。需160~170℃,1~2小时才能灭菌。适用于不能带水份的玻璃容器,金属器械等。不同病原体的热耐受力,以热死亡时间表达。 3.辐射消毒 有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二种。前者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后者包括丙种射线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红外线和微波主要依靠产热杀菌。 电离辐射设备昂贵,对物品及人体有一定伤害,故使用较少。目前应用最多为紫外线,可引起细胞成份、特别是核酸、原浆蛋白和酸发生变化,导致微生物死亡。紫外线波长范围2100~3280A,杀灭微生物的波长为2000~3000A,以2500~2650A作用最强。对紫外线耐受力以真菌孢子最强,细菌芽胞次之,细菌繁殖体最弱,仅少数例外。紫外线穿透力差,3000A以下者不能透过2mm厚的普通玻璃。空气中尘埃及相对湿度可降低其杀菌效果。对水的穿透力随深度和浊度而降低。但因使用方便,对药品无损伤,故广泛用于空气及一般物品表面消毒。照射人体能发生皮肤红斑,紫外线眼炎和臭氧中毒等。故使用时人应避开或用相应的保护措施。 日光曝晒亦依靠其中的紫外线,但由于大气层中的散射和吸收使用,仅39%可达地面,故仅适用于耐力低的微生物,且须较长时间曝晒。此外过滤除菌除实验室应用外,仅换气的建筑中,可采用空气过滤,故一般消毒工作难以应用。 (二)化学消毒法 根据对病原体蛋白质作用,分为以下几类。 1.凝固蛋白消毒剂包括酚类、酸类和醇类。 (1)酚类 主要有酚、来苏、六氯酚等。具有特殊气味,杀菌力有限。可使纺织品变色,橡胶类物品变脆,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故除来苏外应用者较少。酚(石炭酸)(carbolic acid):无色结晶,有特殊臭味,受潮呈粉红色,但消毒力不减。为细胞原浆毒,对细菌繁殖型1:80~1:110溶液,20℃30分钟可杀死,但不能杀灭芽胞和抵抗力强的病毒。加肥皂可皂化脂肪,溶解蛋白质,促进其渗透,加强消毒效应,但毒性较大,对皮肤有刺激性,具有恶臭,不能用于皮肤消毒。来苏(煤酚皂液)(lysol):以47.5%甲酚和钾皂配成。红褐色,易溶于水,有去污作用,杀菌力较石炭酚强2~5倍。常用为2~5%水溶液,可用于喷洒、擦试、浸泡容器及洗手等。细菌繁殖型10~15分钟可杀灭,对芽胞效果较差。六氯酚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一、消毒、灭菌方法 1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a)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b)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c)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 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 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c) 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 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e) 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应加大消毒药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3 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 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c) 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二、职业防护 1 应根据不同的消毒与灭菌方法,采取适宜的职业防护措施。 2 在污染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回收、清洗等过程中应预防发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3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应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或减少利器伤的发生。 4不同消毒、灭菌方法的防护如下: a) 热力消毒、灭菌:操作人员接触高温物品和设备时应使用防烫的棉手套、着长袖工装;排除压力蒸汽灭菌器蒸汽泄露

消毒灭菌方法

严格的消毒灭菌对细胞与胚胎工程研究与应用工作极为重要,直接影响着整个实验能否顺利进行。 (一)消毒灭菌方法 目前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多采用物理方法(如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过滤除菌法、射线杀菌法等)和化学方法(消毒剂、抗生素)两大类。 1.干热灭菌法 是利用恒温干燥箱内120 oC~150 oC的高热,并保持90~120分钟,杀死细菌和芽孢,达到灭菌目的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不便在压力蒸汽灭菌器中进行灭菌,且不易被高温损坏的玻璃器皿、金属器械以及不能和蒸汽接触的物品的灭菌。用此方法灭菌的物品干燥,易于贮存。酒精灯火焰烧灼灭菌法也是属于干热灭菌的方法之一,在进行动物细胞体外培养工作时,常须利用工作台面上的酒精灯火焰对金属器具及玻璃器皿口缘进行补充灭菌。 2.湿热灭菌法 压力蒸汽湿热灭菌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灭菌方法。它利用高压蒸汽以及在蒸汽环境中存在的潜热作用和良好的穿透力,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使微生物死亡。适合于布类工作衣、各种器皿、金属器械、胶塞、蒸馏水、棉塞、纸和某些培养液的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器的蒸汽压力一般调整为1.0~1.1 kg/cm2,维持20~30 min即可达到灭菌效果。 3.射线灭菌法 利用紫外线灯进行照射灭菌的方法。紫外线是一种低能量的电磁辐射,可以杀灭多种微生物。紫外线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对微生物的核酸及蛋白质等的破坏作用而使其灭活。适合于实验室空气、地面、操作台面灭菌。灭菌时间为30 min。用紫外线杀菌时应注意,不能边照射边进行实验操作,因为紫外线不仅对人体皮肤有伤害,而且对培养物及一些试剂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4.过滤除菌法 是将液体或气体通过有微孔的滤膜过滤,使大于滤膜孔径的细菌等微生物颗粒阻留,从而达

常用的灭菌方法

一、常用灭菌消毒方法 1、干热灭菌法 火焰灭菌(灼烧灭菌)、干热灭菌 2、湿热灭菌 巴氏消毒、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间歇加热灭菌、实罐灭菌 3、过滤除菌 4、放射线灭菌 二、常用的消毒剂 理想的消毒剂:杀菌力强,使用方便;价廉;对人、畜无害;能长期保存;溶解度大;无腐蚀性等。 消毒剂种类:氧化剂、重金属盐、有机化合物 相对药效: 三、影响灭菌与消毒因素 1、微生物种类 2、培养基 3、消毒剂 4、环境因素 5 节:化学疗剂对微生物作用 能直接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化学药物。 化学疗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病原微生物新陈代谢的某个环节,使其生长受到抑制或致死。一、抗代谢物 结构上类似,竞争性地与酶结合,只有当正常代谢物量少或不存在时才起作用。 最常用的是磺胺类药物。是氨苯磺胺衍生物,其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类似,而PABA 是叶酸分子组成。叶酸是辅酶,在氨基酸、维生素合成中起重要作用,许多细菌需自己合成叶酸,而人和动物利用现成叶酸,因此不受磺胺干扰。 还有异烟肼rimifon,是吡哆醇对抗物。 二、抗生素 作用范围:抗菌谱 作用位点: 1、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多氧霉素 2、影响细胞膜功能:多肽类,多烯类 3、干扰蛋白合成:抑制而非杀死 4、阻碍核酸合成:对细胞有毒 三、微生物抗药性 对药物的适应性即是抗药性。 抗药性主要表现(产生机制) 1、菌体内产生钝化或分解药物的酶 2、改变膜的透性而导致抗药性产生 3、被药物作用的部位发生改变 4、形成救护途径。 五章:微生物遗传 遗传heredity—亲代将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传递给子代。 遗传性—子代总保持与亲代相同的生物学特性。 遗传型genotype—生物体所具有的全套遗传物质总称。又称基因型。

消毒 灭菌基本原则

消毒、灭菌基本原则 5.1 基本要求 5.1.1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晶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 5.1.2 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执行本规范第ll章的规定。 5.1.3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酋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5.1.4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5.1.5 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5.2 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 5.2.1 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坻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a)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b)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c)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5.2.2 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选择消毒或灭菌方法 a)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予、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b)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c)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d)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e)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a)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I型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 b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宜采用低湿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或低温甲醛蒸汽灭菌等 c)物体表面消毒宜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擦拭或紫外线消毒器近距离照射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或喷雾消毒法

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及原理

在日常生活中或者未来工作中的各种消毒杀菌方式 (1)天然消毒法:利用日光等天然条件杀灭致病微生物,达到消毒目的,称为天然消毒法。 ①日光曝晒法:日光由于其热、干燥和紫外线的作用,而具有一定的杀菌力。日光杀菌作用的大小受地区、季节、时间等因素影响,日光越强,照射时间越长,杀菌效果越好。日光中的紫外线由于通过大气层时,因散热和吸收而减弱,而且不能全部透过玻璃,因此,必须直接在阳光下曝晒,才能取得杀菌效力。日光曝晒法常用于书籍、床垫、被褥、毛毯及衣服等的消毒。曝晒时应经常将被晒物翻动,使物品各面都能与日光直接接触,一般在日光曝晒下4~6小时可达到消毒目的。 ②通风:通风虽然不能杀灭微生物,但可在短时间内使室内外空气交换,减少室内致病微生物。通风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门、窗或气窗换气,也可用换气扇通风。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通风时间一般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物理灭菌法:利用热力等物理作用,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及酶变性凝固,以达到消毒、灭菌目的,称为物理灭菌法。 ①燃烧法:是一种简单易行、迅速彻底有效的灭菌方法,但对物品的破坏性大,多用于耐高热,或已带致病菌而又无保留价值的物品,如被某些细菌或病毒污染的纸张、敷料,搪瓷类物品如坐浴盆,也可以用火焰燃烧消毒灭菌,应先将盆洗净擦干,再倒人少许90%酒精,点燃后慢慢转动浴盆,使其内面完全被火焰烧到。应用此法时,要注意安全,须远离易燃或易爆物品,以免引起火灾。 ②煮沸法:是一种经济方便的灭菌法,一般等水开后计时,煮沸10—15分钟可杀死无芽胞的细菌。可用于食具、毛巾、手绢等不怕湿而耐高温的物品的消毒灭菌。 ③高压蒸汽灭菌法:利用高压锅内的高压和高热释放的潜能进行灭菌,此法杀菌力强,是最有效的物理灭菌法。待高压锅上汽后,加阀再蒸15分钟,适合消毒棉花、敷料等物品。 (3)化学消毒灭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是利用化学药物渗透细菌体内,破坏其生理功能,抑制细菌代谢生长,从而起到消毒的作用。家庭常用化学消毒灭菌方法有以下三种。 ①擦拭法:用化学药液擦拭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常用于地面、家具、陈列物品的消毒。如用0.5%-3%漂白粉澄清液、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现市场都出售,要看好有效期及使用方法),擦拭墙壁、床、桌椅地面及厕所。 ②浸泡法:将被消毒物品浸泡在消毒液中,常用于不能或不便蒸煮的生活用具。浸泡时间的长短因物品及溶液的性质而有不同。如用1%-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餐具、便器需1小时,用0.5%“84”消毒液浸泡需15分钟,而用0.02%高效消毒片浸泡只需5分钟,就可以达到目的。若浸泡呕吐物及排泄物,不但消毒液浓度要加倍,而且浸泡时间也要加倍。 ③熏蒸法:是利用消毒药品所产生的气体进行消毒。常用于传染病人居住过的房间空气及室内表面消毒。 福尔马林(甲醛)+高锰酸钾:每立方米加入福尔马林25—40毫升,高锰酸钾15—30克,两种药放置在一起即产生气体,可达到消毒目的。消毒时,必须将门窗紧闭12-24/小时,消毒后再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此法对各种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均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