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如何从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如何从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如何从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知识的学习,既是为某一理论提供依据,又是创建和形成新理论的素材;除了探索研究,知识没有别的意义,知识绝对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认识。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认真的精神、否定的态度,不断的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为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

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科技意识:

(1) 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实验。课堂上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实验或以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杨振宁教授曾说过:“中国小孩在动手的兴趣和能力方面明显不如欧洲和美国的小孩,主要是没有动手的机会”。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理论成绩总是居于优势,可实验成绩往往落后于其他国家。其主要原因是:以前的中学教材中安排的实验本来就不算多,而一些教师还不自觉地越俎代庖,用讲解和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有的干脆以程式化的书面训练代替学生分组实验。而我们现在使

用的新教材就注意了以前教材的这一弊端,新教材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鉴于此,教师应努力通过动手做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决不能因为图省事,由自己演示或讲解来敷衍塞责。否则就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也使这一轮新课改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老师应该督促学生认真学生分组实验。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这个实验器材较常见,只需1块平玻璃板、2个国际象棋的棋子、1张白纸、一把刻度尺,学生操作起来也方便,因此这个实验就应该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既可提高可观察性,又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直接感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掌握也就牢固了。

(2)多做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以前的中学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多是验证性实验,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所以学生只会感到物理枯燥、无聊,对物理也失去兴趣。而新教材中的试验多为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是指在物理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来获取知识。这一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多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利。例如,“研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演示实验时,我做了如下改进:1 ) 我以铅笔芯和铁丝代替合金线,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自行探究。2 ) 不同铅笔芯的电阻率不同,选用不同的铅笔芯对实验的影响很大。我让学生自己分析下表,并选用合适的铅笔芯。

改进后的优点:铅笔芯、铁丝为身边材料,简单易得,学生一方面可身临其境,自己驾驭实验,另一方面树立物理就在身边,变废为宝的思想,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及节约环保的意识。另外分组实验代替演示实验,观察清晰,新鲜生动,效果明显,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且使学生对物理学习有着长期的动力,增加了学生对实验及结论的可信度。在探究过程中,成功者从中获得喜悦,从而激发其创新的兴趣和激情,失败者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激发其认真思考、勇于创新,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以学生学会求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

(3)开展实验设计,激发创新意识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实验设计是一个动手动脑并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如:让学生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自己动手做一样物体(船、纸盒等都可以),放在水面上,看谁做的物

体承受最多的重量。这样既让学生把在物理学中所学的浮力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又能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此类要求不宜过高,主要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核心问题被摆到重要位置。众所周知,自主创新源于问题,爱因斯坦曾强调,对问题的发现可能要比解答问题更为重要。然而,各类学校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现象仍然没有较大改观。这里,我们试图对“问题意识是什么、与哪些因素相关及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探讨。 何为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不仅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而且在思维和认识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问题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质疑的思维品质,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反映了个体思维具有质疑特色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第二是认知的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学生个体在认知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困惑、探索的状态。第三是元认知控制、调整与评估认知活动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个体的反思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既高度评价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又重视学、思结合。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和倡导个体的怀疑精神。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进一步对问题意识在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又辩证的阐述。在国外,杜威“做中学”教育思想非常强调设置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探究—发现”式学习方法。布鲁纳在批判继承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发现学习”模式和理论,他主张让学生个体主动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总之,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发现问题的欲望,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心智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哪些因素与问题意识相关 问题意识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智力因素包括知识因素、思维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好奇心、独立性、勇气等因素。 知识因素为问题意识提供了可能性,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力,要使个体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信息为问题意识提供背景材料,背景材料越丰富,就越有提出问题的可能性。知识因素的丰富与提高促使知识范围增大,随着个体认知水平的进一步发展,也提高了个体认知结构不平衡状态的频率,客观上为形成问题意识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造了条件。因此,积累知识、建构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是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避免提出的问题在较低水平上重复,从而有所创新。 思维因素为知识转化为问题意识创造了必然条件,问题意识建立于严谨的思维基础之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三种类型。依据吉尔福特的界定,聚合思维等同于传统智力,它和知识对问题意识形成的影响一样;而发散思维不仅是创造力的基础,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开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更新理念,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其关键和迫切。 一、当前小学生“提问”的现状: (1)无疑可问。在我们传统教育思想里,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相当一部分教师仅是依照课本讲解无可争议、勿庸置疑的知识;亦存在部分教师仍奉行“满堂灌”的教法,使学生在40分钟内均处于被动的认知状态,缺乏主观能动性;而在课外有几乎永远都完成不了的作业,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想问题,这样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呢? (2)不敢问。有些学生存在胆怯或自卑心理,碰到问题不敢问,怕丢面子,认为向教师或同学问问题,会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 (3)不会问。就提问的内容而论,可分为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相应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不知怎样问。或者有些同学总是问一些没有思考性的问题,如拿到题目一看,

不会做,就张嘴问:“这个题,怎么做?”而不是找出解题中遇到的困难来发问。 (4)不想问。部分学生特别是成绩优异的学生的问题较为新异、尖锐,若是经常得不到教师的明确答案,甚至是鼓励,也是容易挫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的;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二、分析小学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原因: 1受各种传统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学生不能充分提问, 目前许多教师仍满足于教学的释疑解惑这一传统功能,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发展过程;过多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却无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把自己的思维粗暴地强加于学生,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训练学生,使学生只能消极、被动、机械的学习。缺少在学习中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惊奇、自豪以及创造的快乐等各种情感体验,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日益减少。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尽管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但是他们往往把问题作为自己的专利,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依照自己设计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并且过多地追求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这样虽然比纯粹的“注入式”有改进,但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仍无法得到发展。 教师对“教学任务”这一问题的理解存在误差:把教学任务看作主要是知识教学而非是能力教育。认为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会占用很多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也较少去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学条件,如我们现在的大班额,遇到一些特开放的问题,我们也确实也没有时间和精力能让学生充分提问。 2、受学生传统观念、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懒于提问。 学生由于在传统教育中,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满足于课本的现成结论,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做“学问”,而不是做“学答”。大多数学生都已形成定性思维,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事,作为学生只管一个“答”字。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提问能力的自我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韦庄中心学校崔刘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已被当今教育界广泛关注。在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薄弱,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太少。他们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上课时能独立主动提出问题的潜在意识,远比不上解决问题的意识强。学生在这种只学答不学问的氛围中学习,怎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精神呢所以,怎样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让孩子们敢于提问在教学中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做了不少的尝试。现列举一二。 一、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要善于创设疑惑情景,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入新课时,出示课件新“龟兔赛跑”:森林中在开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另外,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

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创设轻松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帮助学生克服不敢提问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提问的习惯。 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 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师与学生谈话引出×年×月×日,通过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单位的词来揭题(板书课题),针对课题引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思考后,会提出许多问题,如:“一年为什么是十二个月”、“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比年还大的单位吗”等等。虽然有些问题本节课无法解决,但这些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学生积极质疑课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还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2012年10月本课题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韩章海校长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2年12月20日举行开题仪式,2013年11月8日举行课题中期交流活动,进修学校詹祖权老师到场指导。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投入资金3000余元,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以及开展县校级教研活动等。现将课题实施1年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2、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 首先,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其次,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 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全体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内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为什么这样上,一名老师作中心评课,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省、市、县学习、取经,尤其是优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参加,这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组老师的一种激励吧。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我们分别与溪尾、光明中心小学进行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同时每学期我校总会安排至少一次的讲座。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 第四,课题组沙龙活动。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 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不论学生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让同学树立自信心。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在学习“乘数是一位数乘法”时,我改变了以往例题的呈现形式,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小熊猫的“小小百货商店”开始营业了,陈列着一些商品及价格:(有实物的用实物,没有实物的用图片,花花绿绿得很漂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圆珠笔每支2元、小鹿玩具每个10元、一双运动鞋200元、《十万个为什么》每套40元、滑板车213元笔记本4元、足球每个12元、学生背包106元、《英语磁带》每盒14元…… 请每位同学到商店里买奖品,要求是购买4件相同的商品,(每小组有四位同学)。每位同学算一算自己需要用多少钱?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培养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 阶段研究工作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附小课题组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是我校总课题“开放式 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下的一子课题,是课题组全体老师对学生实施问卷调 查分析和认真研究讨论后,结合我校实际,从课堂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中提 炼出来的课题。课题小、操作性强、切合我校实际。下面就把该课题从2003 年5 月总课题开题以来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工作概述 1、立背景课题,抓小课题。 学校总课题组自2002 年9 月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修改完善和开题论证工作。随着研 究的逐步深入,课题组老师发现学校总课题太大,难以把握、难于操作、难 于出成果。2003年7月,课题组集体研讨会经过大家激烈的碰撞后决定:将总课题定为背景课题,抓小课题,抓突破口,深入课堂搞研究,课题组合力研究本校实际问题——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方向一定,利用暑假休息时间,大家分头查找资料,重新研究并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2003 年9 月一开学,课题组就召开多次会议修改完善子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 2、发挥校园网优势,对实验班学生实施网上问卷调查。背靠成都理工大学,我校兴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网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786736577.html,. 2003年9 月,课题组老师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势,由计算机朱磊老师负责在校园网上制作了“小学生问题意识调查”的问卷。实验班学生利用计算机课时间由计算机朱磊老师和该班实验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校园网进行网上答题。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撰写问卷调查报告,然后再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本班学生实际确定个人研究主方向,并写出“个人科研计划(2003年9月——2004年7月)”。这项工作已于10 月初结束,课题组实验教师都已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浅谈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兰西五小王少英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在现代教学方法中,启发式教学独领风骚。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弱。所以又有人称启发式教学为问题式教学。由此可见,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显得非常重要。那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第一、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科学的教育方法。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氛围,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景,适时、适量、适度的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要做到这一点,应考虑到问题设置的“五度”、“五要”原则。 第二、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

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五度”指:难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可以“跳一跳、摘桃子”;跨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主次、轻重之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的前后衔接;坡度,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密度问题的设置应疏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广度问题的设置,既要有一定难度,同时还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主体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出准确的判断。 总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设计好的情节,游戏情景,把学生思维带入新的情景中,使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养成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大兴中心小学王聪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所以它要求课程的设计能够有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水平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数量和空间关系去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实验、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的问题解决,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中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问题解决的切身体验和能力。本文通过对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教学要素进行整合,提高促进学生素质。(一)提供现实的、有价值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是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切入口。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总要有一个对原有知识的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状态”。同时,“问题空间”不是作为现成的东西随着问题而直接提借给问题解决者的,而是通过问题解决者的问题提出主动地建构的。因此只有当学生领悟到提问的价值时,才能自觉主动地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这对教师既是一种促进,又是一种挑战,一方面,通过分析某个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把握他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发问,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变能力,课堂调控艺术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时分的认识》这一节课,第一位教师直接拿出一个钟面,并在小黑板上出示了如下的问题:钟面上有几个数字?有几根针?有几大格?几小格?一大格和一小格的关系怎么样?另一位教师则为每四个同学准备了一个钟面,请他们自由观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跟组内同学说一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阶段性小结.doc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阶段小结 李文兵 我组从2012年承担了课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完成了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工作。在第一阶段中,我们对目前学生问题意识现状作了一定的调查研究,建立了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了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第二阶段,我们对课题方案作了修改,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基本的培训,教研组安排了研究子课题并写出了实验方案,开展了初步的实验工作。之后,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活动,包括教研组为单位的三课课活动、优质课竞赛、评课和其他研究活动,期末进行阶段性小结,并注重了资料的收集工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分享思想、见识,知识、情感,过程、方法,求得新发现的共同发展过程。对教学而言,它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意味着课堂气氛的和谐、合作意义的建构。它不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更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不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凸现学生主体性及创造性的过程。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教学过程的要素。形成了下面的一致认识。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为问题意识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的是要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空间,与学生平等交流,使教师具有“亲和力”,使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有效参与,使学生很好地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要公平地对待班级

中的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思维,点燃每一个学生的问题之火。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景。问题情景的创设,实质上是创设一种以激趣为前提,以思考为核心,以获得知识并形成创造个性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动学生的创造思维,驱使学生去回忆、想象和创造。1、运用电教创设情景。在教学活动中可采用电教吸引学生注意力,寓抽象的事物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教学活动。2、借助图片创设情境。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离学生生活较远难于用语言讲清楚的内容。这时要利用形象的图片来渲染情景。栩栩如生的画面,易唤起学生的创造激情,学生易在激情中发现问题。3、精设导语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导语,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使学生受到新异的刺激,对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同样至关重要。4、师生良好的心理场也是情景创设的有效手段。教师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及学生轻松愉快的心理,也是极好的人文情景,同样能极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改变课堂教学方法。要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为师生共同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理科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寻找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在动手实践中学会探究问题。当学生还未养成提出问题意识的习惯或者所学知识较难时,教师要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在小组内提问题。另外,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提问。提问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经过一段时间训练,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宿豫区陆集中心小学陈建民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学习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在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是紧密相连的两个过程,即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问题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主要模式,是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路。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学生的学习同样必须重视问题研究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生中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笔者提出如下的一些初浅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尊重孩子的问题意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用到的知识是前人总结的,需要的技能是前人积累的;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却需要批判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 提出问题可以说是思维活动的更高境界,是一种能动的、理性的冲动,因此,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生正处在孩童时期,大千世界对于他们到处充满着未知,也给他们带来无限的好奇。瓦特对于开水冲起壶盖产生好奇,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动力时代;伽俐略出于好奇,在比萨教堂发现“摆的等时性原理”;牛顿对苹果落地现象产生好奇,奠定了力学的基石。可见好奇心,甚至于幼稚的“问题”,对于创造才能的发展有多么重要的意义。然而,往往孩子们的可贵的好奇心或积极意义的幼稚“问题”有时并没有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和充分关注。如何尊重孩子的问题意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我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谈如下几点看法: 1、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引导,要让孩子在尊重、信任、引导中树立信心,保持一颗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的心。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结题报告

《新课程初中数学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 究结题报告 西乡县峡口镇初级中学张固华 【内容摘要】 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不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索知识的生成,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培养和开发。而问题意识的教学正是有目的地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培养学生了解,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思维品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法,减轻学习,教学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改变学习方式培养思维 一、立项背景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深入进行思考,才能进行深层、真实的学习。因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是思维的起点。但是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考查、评价制度的束缚,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习惯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造成了学生不会提问、不敢提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窘境。因此,对学生问题意识缺失进行必要的分析,并对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进行主动、富有个性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教师若能深入地去研究并完成这一课题,将是对自身的专业素质的一次考验挑战,是对以往经验的一次总结,是对自身素质的一次提高和升华,更是对打造高效课堂的一种落实。

二、“初中学生数学课堂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内容 1、学生问题意识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策略。 3、“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个案分析。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2014年9月—10月:上报申报表,提交个人申请课题;制定研修方案。 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6月:理论学习、实施方案、实验探究。 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7月:整理课题的过程资料,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总结评估、接受鉴定。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文献法 利用网络,收集、检索国内国际与“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与研究”相关理论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我们借鉴了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校先进经验,在课题研究中,运用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运用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论述,使课题的研究能有较科学的定位和更高的层次,使课题成果更具普适性 2、调查研究法: 追踪调查“实验班学生”的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状况,为研究提供可靠依据。设计相关调查问卷,分类整理统计数据。 3、经验总结法

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阶段性小结

《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研究》阶段性总结 平罗县城关第二小学丁惠萍 自从完成课题的立项、实施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后,我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大胆实验,不断探索,取得一些成绩。现对课题研究实验情况做阶段性小结: 一、学习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教学改革的实践和实验研究的方向与成败。因此,在确立实验课题后,学习理论以及教育杂志上的有关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的文章,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新课标为依据,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提高对本课题的认识。 我们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学习《小学语文教育》杂志中“谈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等有关文章,做到学有笔记。我还主要学习了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教育新理念》、《小学语文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青年教师》杂志上的文章。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几点尝试”、“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等。 学习的最终就是为了应用。我们在教学中能用所学的理论努力向35分钟要效益,改变教学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思考中,我认识到: 在教学中,课题引入需要情境,解题教学需要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很多学生反映语文的单调和枯燥,实际上,问题创设的好,吸引学生积极的参与和主动的学习,他们会体味到语文的美和趣味。“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新课开始时,围绕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创设一些有价值且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绚丽多彩的想象内容,对于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目标在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制造一种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新问题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矛盾时形成乐于独立思考的愿望;对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心理,为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等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

哈尔滨市正阳南小学校郝东伟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研究报告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的研究报告 哈尔滨市正阳南小学校郝东伟 一、发现问题 孩子的问题越多,创造的欲望就越强烈;正因如此,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要想提出问题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二、制定计划 问题意识是在一种和谐、轻松的氛围中产生的。要想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我觉得前提是要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学生在心里装着老师,尊敬老师,老师在他的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学生看到老师感到非常的亲切。 三、采取措施 1、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因此,教学中我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我们班的古文博同学,接受知识比较慢,对学习没有兴趣,但我并没有对他失去信心。课下与他和蔼的交谈,情不自禁地摸摸他的头。他在我面前慢慢也活跃起来,不那么拘束了。课上我抓住他身上的每一个点滴闪光点,哪怕是举一次手、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都给与及时的鼓励,满腔热情地鼓励他敢说敢想的积极性:说错了允许重说;说得不完整时可以想好了再补充。慢慢的课堂上总能看到他高高举起的胖手,虽然语言表达还有些稚嫩,但我能感觉到他变了,他开始不讨厌学习了,也能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了。成绩自然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2、创设问题情境 作为教师我们的最终任务不是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要有利于学生主动产生发现疑问。要让学生感受到提出问题的乐趣。 比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和

一个锐角三角形,两个兄弟在为谁的内角和大而争吵,请同学来评判,这时学生们和自然的开始思考了,他们两个的内角和一样大吗?怎么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样大的呢?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一样大吗?在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后,学生们开始想各种办法来进行验证了。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被激发了探索求知的欲望,这时点明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把他们带入新的知识天地。 3、从课题切入,培养提问能力 一个课题的出示,往往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借助这个时机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能会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而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他自身在研究的过程中积极性也会更高。比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课题后让学生思考,看到题目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什么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呢?在学生的猜测过程中,问题产生了,我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今天的问题。学生的热情比较高涨。 4、教师可以抛砖引玉 前几天听了吴正宪老师的《相遇问题》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学生把两个不同的算式列到黑板上时,吴老师没有让板演的同学返回,而是留在前面当小老师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吴老师却成了一位小学生。当学生不知道该提出什么问题时,吴老师把手举得高高的,带头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请问老师,70乘4表示什么呢?”其他同学一下找到了方向,知道该怎么提问了。就在学生提问,学生来解答的过程中,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解决了。课堂教学进行的生动活泼,特别是能看到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内心的激动与快乐油然而生,一节课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下课时,学生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唧唧喳喳地讨论个不停。教师脸上也充满了成就感。课后我陷入了沉思,这样课堂学生怎么会不喜欢,这种形式学习怎么会学不好。第二天在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时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思考

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思考 【摘要】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小学生而言,十分重要。数学问题意识能够使小学生轻松发现条件和目的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利用已知条件获得最终答案,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获取新的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任何发现过程无不是从提问开始。对于小学数学学习也是一样,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习惯也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重要。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问题解决教学,忽视了对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得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营造出学生敢于提出质疑的课堂气氛 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胆大妄为”,在课堂上遇到什么问题就能够立刻进行提问,期待教师的回答和看法。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高年级的小学生反而遇到问题不愿意说话,宁肯带着疑问也不会在课堂上直截了当地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与我国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教育理念不无关系。传统教育体制以应试能力为教学目标,学生考试成绩好则被认为学习好,忽视了在课堂中对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认为自身是课堂的主导者,是带领学生遨游识海洋的领头人,因此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到哪学生听到哪,养成了一种权威性,使学生不敢提出问题。另外,班级提问气氛不佳,导致小学生在提问时害怕被嘲笑也是他们不敢提问的原因之一。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一言堂”式的数学教学课堂已经逐步遭到摒弃,教师们开始营造出平等、轻松愉快的民主课堂,让学生能够自主发言。这种轻松的课堂气氛,能够给予学生一种安全感,消除学生的发言恐惧和紧张压抑感,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思维活跃将导致无数新鲜的问题产生,对于学生而言正是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则应当放下权威的架子,深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比如,在进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课《分一分与除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小学生进行提问。如:森林的小动物们捡到了一袋小苹果,但是不知道怎么分才能最公平,数了数一共有24个苹果,有6只小动物,应该怎么分呢?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情境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在学习中产生对知识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此时,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的潜力很容易就被激活,也会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 二、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过于严格,没有留下给学生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更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

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开题报告)

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是新世纪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这种方法不是以设问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站在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由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环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在日本,当前教育研究有两个中心课题。其一就是“问题解决的教育”。我国的台湾地区对新教材提出了一个实用原则,强调让学生用教学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此外,在近20年间召开的20多次国际教育大会上,也都将“问题解决”作为专题研究课题之一。“问题解决能力”是学科素养的核心,也是一种创新能力。因此,在21世纪的课堂教学上,大力实施“问题解决”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孩子的主动求知、自主学习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此可见,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教育界提出“问题解决”的口号,在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讨。 目前国内对这个课题的一些研究在课堂教学及学生能力中如何评价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还没有跟上。课堂中学生提问题缺乏时间和思考空间的保证,学生所提问题以及问题情境创设的性质和类别尚无深入的研究,培养小学生提出问题的

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X 欧阳文 摘 要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目前学生问题意识不强,主要原因在于观念障碍;信息障碍;教师权威障碍;教学方法障碍;技能障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采取以下可行性策略:(一)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三)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或回答应有正确的态度,应当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关键词 学生 问题意识 成因 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驶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1。目前,很多教师发现,现代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但很少有问题意识。尽管我们越来越注重教师课堂提问技能的培养,但仍局限在课堂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言语交流活动中。在提问这一行为上,师生的课堂参与机会严重不公,教师没有着意培养学生主动的问题意识,这势必影响着教学效果的最优发挥。因此,本文试图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积极意义,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学生提问技能的培养作初步的探讨。 一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积极意义 问题意识在思维活动乃至人的认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培根是实验科学的鼻祖,他说,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果。培根的成功就是他抓住了那个时代要解决的问题。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在更高的境界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o以杜威、布鲁纳、赞可夫等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家将这种观点深入教学领域。布鲁纳提倡让学生自己思考课题,建立假说,并且创造性地解决课题;杜威认为科学教育的任务不单是传授知识,而且应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赞可夫强调教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具体来说,它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信息量,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 知识信息量及思维方法是思维结构的内在系统的基础,是全部思维活动的支撑点。人们思维结构的进化和完善程度同知识的质量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如果有问题意识,他们的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局部的实际问题而启动。这时,一方面学生原有的以各种类型的知识、表象和智力行为方式而存在的已有经验起重要作用,学生思维内部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并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当学生思维遇到疑惑、产生探究心理时,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就会采用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等手段,在有意或无意注意之中大大扩充了广泛领域的知识量。而当思维材料零散、不系统或者主要的和次要的、真实的和虚伪的、本质的和现象的信息混杂在一起时,学生要把它们按某种联系系统化、有序化,变成人们所需要的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就必须运用 X 收稿日期:199825

《浅析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析低年级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教师只有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培养低年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课题研究。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在现在的教学中,学生上课的时候提问非常少,基本上都是老师的“满堂问”,一节课里面十几次的提问,但是问的知识内容却是很浅显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在这样的情况下,问题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所以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和创新精神,还需要提高老师自身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发展数学思维,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解疑,最终达到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从而创新。所以说,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成就事业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得出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所具有的重要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教师转变角色,依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一些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同时,教师也应明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不是代替教师的提问,教师的提问应起到加深探索、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培养提问意识 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