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浅谈

张德鹏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灵活运用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概念,然后介绍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后针对中国的经济现状,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中国经济比较优势的议题。通过进一步开拓国内的区域经济,扩大对外开放,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三种方式进一步地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比较优势;中国经济;发展措施

一、什么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的原理本来是国际贸易学中的重要概念,现在广泛的用在各种竞争合作的比较当中,而不仅仅是企业间贸易等方面的问题。比如,城市的功能定位,国际间的经济合作,求职者之间的能力比较,公司之间的发展能力比较,等等,任何可能发生比较和差异的地方都能用到比较优势原理。比较优势是指在区域分工中有两个地区,乙地区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都要比甲地区低,劳动生产率都比甲地区高,处于绝对优势,甲地区则处于绝对劣势。由于两个地区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差距,并不是所有产品都一样,处于绝对优势的乙地区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只需集中生产本地区内最具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甲地区也不必停止生产全部产品,而只需停止生产在本地区最具最大劣势的产品并进行自由交换,这样就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促进两个地区的共同发展。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否定了重商学派所提出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一定是非赢即输的理论之后,提出可能实现双赢,即绝对优势理论,也就是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实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针对李嘉图没有回答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的产品时的比较成本的差别问题,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进行了回答。这个理论首先假定不同国家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那么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各国或区域的生产要素的相对禀赋不同,不同商品的生产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新李嘉图主义不仅从各国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差异,而且同时强调从各国的分配领域、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动态角度来分析和比较各国的比较优势的不同。按照新李嘉图的理论不同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生产技术、生产条件、劳动效率等差异上,而且不同国家由于分配关系的不同也会导致产品的比较优势不同。

三、发挥后发优势的途径

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现有的建立在资源禀赋与比较成本基础上的比较优势将逐步减弱。其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中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再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内部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化,我们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更好地发挥中国的经济原有的比较优势,促进中国经济后发优势的发挥。发挥后发优势的途径有以下方面:

第一,进一步开拓国内的区域经济。中国地域辽阔,各个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很大,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表明,在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下滑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实现自主发展的效果明显,中国发挥沿海开放地区作为对外贸易的前沿,优先发展东部地区,而后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同时着力于中部的发展,这样就展现了中国在未来经济实现内部良性循环大格局的前景,就目前来说,这种格局并未完全形成,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扩大对外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过去30年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并逐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经济全球化

进程的主动参与者。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在过去22年里扩大了约22倍,从1993年以来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资东道国,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吸收外国投资与扩大国际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了综合国力。中国之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主动,正是因为中国政府从本国的比较优势出发,制定了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并加以了实施。

第三,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中国传统产业具有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尽管目前这种优势仍然存在,但是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

四、总结

总而言之,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其低廉的劳动力与土地,但除此之外成体系的制造业基础和潜在的巨大市场规模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中国的比较劣势则主要是一些重要技术开发能力弱、某些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经济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因此,在今后的贸易当中要继续发挥优势,并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1、刘碧云.经济学[M].东南出版社,2002.

2、姚长辉.货币银行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陈秀山,王飞.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内企业的本土优势[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4).

4、王云中.马克思利率理论与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理论的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5(1).

5、于宏源.国际经济学最新理论概述[J].中国研究 ,200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