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抗病毒药物 各有千秋.docx

乙肝抗病毒药物 各有千秋.docx
乙肝抗病毒药物 各有千秋.docx

乙肝治疗要重视初治

2月13日至16日在中国香港召开的亚太肝病学会(APASL)第十九届年会上,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公布了其慢性乙肝治疗药物恩替卡韦的最新长期组织学数据。

该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慢性乙肝患者长期接受恩替卡韦治疗,不仅可持续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还能显著改善肝脏组织学病变(即减轻肝脏炎症),逆转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延缓疾病进展。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指出,“这些数据表明,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长期控制慢性乙肝不再是奢望,乙肝患者有可能控制病情发展,长期抑制乙肝病毒,进而可能实现慢性乙肝的远期治疗目标。”庄辉院士呼吁:“乙肝患者应该立足长远,重视初治,建立理性的远期治疗目标,跳出对短期指标的过度关注,从而实现轻松生活。”

持久抑制病毒,显著改善组织学

此次公布的数据显示:57例核苷初治的慢性乙肝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3至7年后,100%的患者病毒载量(HBV DNA)降到不可测水平(

日本的ETV-060研究也为恩替卡韦改善患者的肝脏组织学提供了更多证据:37名核苷初治患者以及27名对拉米夫定耐药的患者,在接受了至少3年的恩替卡韦治疗后,所有37名核苷初治患者以及89%的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出现了肝脏组织学改善,47%的核苷初治患者以及32%的拉米夫定耐药患者出现了肝纤维化逆转。

慢性乙肝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会使肝脏内的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医院内科张定宗教授指出,恩替卡韦对乙肝病毒的长期有效抑制作用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肝脏炎症,逆转肝纤维化(包括晚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显著改善患者的肝脏组织学状况。这一效果在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核苷初治患者中尤为明显。

双重保护,为远期目标护航

众所周知,由于当前医学水平还无法彻底清除人体内的乙肝病毒,慢性乙肝目前尚不能完全治愈。现阶段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指抗病毒治疗获得初始应答,包括病毒DNA测不到,e抗原血清学转换,ALT复常等;远期目标指产生持续应答,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延缓、阻止疾病进展。

核苷类药物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抗乙肝病毒药物。长期以来,实现远期治疗目标的主要障碍就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耐药问题。耐药发生后,可能导致之前的抗病毒治疗功亏一篑,并影响后续治疗的效果,除病情反弹带来的疾病负担,还会给患者造成心理、经济等方面的额外负担。

庄辉院士认为,“影响耐药主要有两大因素: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以及药物抵御耐药的基因屏障高低。核苷初治的患者,选择强效且具有高基因屏障的药物可最大限度地预防耐药的发生。”

临床数据表明,恩替卡韦能够强效持久抑制病毒,并具有高基因屏障,因而耐药率极低。核苷初治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治疗5年后,94%的患者可达到并维持病毒DNA不可测;其5年累积耐药发生率始终平稳控制在1.2%以下,为长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患者的肝脏炎症、逆转肝纤维化、改善肝脏组织学症状,从而实现远期治疗目标提供了“双重保护”。

专家呼吁:立足长远,重视初治

我国现有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近几年的数个调查显示,乙肝患者面临多重压力,非常渴望回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状态,提高生活质量。然而不少患者由于不能树立正确的治疗目标,不切实际、急于求成、过分悲观,反而影响了治疗效果,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此次恩替卡韦长期组织学数据的公布,使乙肝患者长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脏组织学病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远期治疗目标成为可能。

庄辉院士强调,“初治时机对慢性乙肝治疗非常重要。慎选第一次,才能轻松每一天。乙肝患者应立足长远,重视初治,跳出对短期指标的过度关注,建立理性的远期目标。如用核苷(酸) 类似物治疗,最好从一开始就选择具有强效抑制病毒和高基因屏障‘双重保护’的治疗方案,避免耐药困扰,长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提高生活质量,从而享受轻松每一天。”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研发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研发进展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由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而引起的,肝细胞坏死和炎症,可分为急性肝炎和慢性炎,能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指能够检测出至少连续6个月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和)HBV DNA阳性。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世界性的公共问题。全球曾感染HBV约20亿人,其中CHB感染者为3.5亿人,每年约有78.6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并发症。世界卫生组织对肝癌统计显示中国的新发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均占全球的50%以上,且不断上升。全球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30%和45%。我国肝硬化和HCC患者中,由HBV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高达60%和80%。20多年的乙型肝炎疫苗政策的实施和近些年抗病毒治疗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婴幼儿HBV的感染率大幅下降,急性HBV发生明显减少,但感染HBV人口逐渐老龄化,近年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本文对近些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靶点和药物做一综述。 1 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周期和抗病毒靶点 HBV生命周期开始于吸附到肝细胞上,即病毒膜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Ag)与肝细胞膜上的钠离子-牛磺胆酸协同转运蛋白结合(NTPC)结合,然后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到肝细胞质。经内化释放出病毒核衣壳蛋白(CP)包裹的松弛状DNA,CP经机制不详的磷酸化后在肝细胞核孔入口处脱去衣壳,使裸露的rcDNA进入肝细胞核。之后的rcDNA发生了在宿主DNA聚合酶帮助下的正链缺口修复和在拓扑异构酶作用下的两条环状DNA链的共价连接,最终形成具有超螺旋结构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通常cccDNA主要是以游离基因的形式存在于肝细胞中,作为后续病毒RNA转录的模板。另外cccDNA可以沉默,也可以整合到宿主的基金组里且高度稳定存在于干细胞的生命周期中。尽管肝细胞内cccDNA水平能够通过抗病毒治疗来抑制,但是cccDNA似乎很难被根除。cccDNA可以编码4种主要的RNA转录体,其中最大的RNA转录体具有信使RNA(mRNA)和前基因组RNA(pgRNA)的功能。pgRNA作为逆转录、聚合酶翻译和核衣壳蛋白合成的模板。病毒蛋白的翻译涉及到4种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RF):表面包膜(S)、核衣壳(C),聚合酶(P)和X。S的ORFs编码3种不同表面膜蛋白:大、中、小的HBsAg蛋白,C的ORFs编码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前核蛋白。HBcAg介导pgRNA的衣壳化。前核蛋白最终在内质网中经过蛋白水解变成病毒e抗原(HBeAg)。HBeAg可能有免疫调节作用,能够促进宿主内的慢性感染,是病毒复制的重要标志。P的ORFs编码HBV聚合酶,该聚合酶在复制过程中有多种功能,包括促进病毒DNA的合成,逆转录和pgRNA的降解。X的ORFs编码病毒X蛋白(HBxAg),被认为涉及多个功能如细胞周期调控,信号传导,转录激活和病毒DNA修复,还与肝癌的发生相关。HBV核衣壳的装配是在肝细胞质里开始的'。PgRNA封装在核衣壳里成为逆转录和新的HBVDNA合成的模板。PgRNA在HBV DNA聚合酶的介导下发生逆转录生成新病毒粒子,即衣壳化的rcDNA。病毒rcDNA接下来既可以重新脱衣壳进入肝细胞核形成新的循环,增加肝细胞核内的病毒cccDNA存储,也可以同富集在内质网上的HBsAg蛋白发生进一步的装配,形成成熟的子代HBV,最终通过发芽或膜泡运输分泌到宿主细胞外。 通过上述乙肝病毒生命周期的介绍,知道如果能切断生命周期中的某一个环节,就可以破换病毒的复制甚至杀死病毒细胞。如此本文以病毒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及发生过程来总结潜在的靶点,如表1所示。

治疗乙肝抗病毒药物

治疗乙肝抗病毒药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治疗乙肝抗病毒药物》的内容,具体内容: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是指在治疗乙肝患者疾病的过程中,通过药物制剂来抑制病毒复制,并最终清除乙肝病毒,能够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药物的统称,那你对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是指在治疗乙肝患者疾病的过程中,通过药物制剂来抑制病毒复制,并最终清除乙肝病毒,能够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药物的统称,那你对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目前认为,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且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至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 目前尚无一种能迅速、直接清除乙肝病毒的药物。目前最好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也仅能达到50%左右。国内外医学界所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干扰素如赛若金(重组人干扰素1b)、进口及国产干扰素2b、2a、组合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等。核苷类似物如Lamivudine、泛昔洛韦等。 干扰素作用于细胞上的干扰素受体,诱导和激活细胞抗病毒蛋白基因,产生抗病毒蛋白,起到抑制病毒的作用;它还可以诱导2-5寡腺苷酸合成酶系统的(2-5 OAS)和蛋白激酶,抑制病毒的复制。从以上机制来看,干

扰素不能杀灭病毒,只是起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一旦撤除干扰素病毒又重新复制。因此干扰素的对于肝炎病毒的治疗复发率高,所以要求疗程长(4—6个月),如果能联合使用免疫调节剂,提高患者自身固有的免疫力,可达到相加效应,以企提高干扰素的疗效。 拉米夫定为核苷类似物,有强大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吸收进入体内后在肝脏中在逐步加入磷酸形成活性5-三磷酸盐,类似脱氧胞苷三磷酸盐可以渗入病毒DNA终止DNA的合成:可竞争性的抑制HBV病毒DNA依赖和RNA 依赖的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的活性,从而达到迅速抑制HBV-DNA的复制,明显降低血清HBV-DNA水平。 作用特点:毒性低,可以长期治疗;口服吸收良好,每天服药一次,使用方便,病人依从性好;短期治疗后停药复发率高;长期治疗后,乙肝病毒易发生变异及耐药。 基因治疗是将目的基因重组到载体上进入机体后所表达的产物能治疗 患者的病,或灭活患者的有害基因。这种通过对基因的修饰、置换或灭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称为基因治疗。目前,人们正在探索基因治乙肝过程中。 治疗乙肝的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平衡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要暴饮暴食或常饥饿,这种饥、饱不匀的饮食习惯,会引起消化液分泌异常,导致肝脏功能的失调。所以,乙肝病毒携带者饮食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五种公认乙肝抗病毒药物对比及选用 全网发布:2011-06-23 19:55 发表者:黄星244075人已访问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这里我们就来对比一下这五种乙肝抗病毒药物的优缺点及如何正确选用抗病毒药物。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 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不过,这些不良反应只是在部分病人身上出现,而且其损伤是一过性的,停用后几天到几个月,上述不良反应便可烟消云散。所以,在用药过程中,病人需要密切留意这些不良反应的出现,有异常情况马上告诉医生,这样医生便可根据不良反应的程度来调整剂量和给药频率。肝功能失代偿(转氨酶高于正常值的10倍以上)的病人要特别小心,因为他们一旦用了干扰素,肝功能将发生急剧的损害,出现严重黄疸。 高志良教授特别强调,使用干扰素者应密切监测副反应,要每3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如治疗前就已存在甲亢,最好先用药物控制好,再开始干扰素治疗。另外,应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乙肝抗病毒治疗推荐方案

乙肝抗病毒治疗推荐方案 (一) 慢性HBV 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对慢性HBV 携带者,应动员其做肝组织学检查,如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G2 炎症坏死者,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如肝炎病变不明显或未做肝组织学检查者,建议暂不进行治疗。非活动性HBsAg 携带者一般不需治疗。上述两类携带者均应每3~6 个月进行生化学、病毒学、甲胎蛋白和影像学检查,一旦出现ALT ≥2×ULN,且同时HBV DNA 阳性,可用IFN α或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Ⅱ-2)。 (二)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对于HBV DNA 定量≥ 1×105 拷贝/ml,ALT 水平≥2×ULN 者,或ALT1.普通IFN α 5 MU( 可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每周 3 次或隔日1 次,皮下或肌肉内注射,一般疗程为6 个月 (I)。如有应答,为提高疗效亦可延长疗程至1 年或更长[52] (II)。应注意剂量及疗程的个体化。如治疗6 个月无应答者,可改用其他抗病毒药物。 2.PegIFN α-2a 180 μg,每周1 次,皮下注射,疗程1 年(I)。剂量应根据患者耐受性等因素决定。 3.拉米夫定 100 mg ,每日1 次口服。治疗1 年时,如HBV DNA 检测不到 (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ALT 复常,HBeAg 转阴但未出现抗-HBe 者,建议继续用药,直至HBeAg 血清

学转换,经监测2 次 (每次至少间隔6 个月),仍保持不变者可以停药[85] (II),但停药后需密切监测肝脏生化学和病毒学指标。 4.阿德福韦酯 1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85](II)。 5.恩替卡韦 ( 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为1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可参照拉米夫定。 (三) 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HBV DNA 定量≥1×104 拷贝/ml,ALT 水平≥2×ULN 者,或ALT 因需要较长期治疗,最好选用IFN α(ALT 水平应1.普通IFN α 5MU ,每周3 次或隔日1 次,皮下或肌肉内注射,疗程至少1 年 (I)。 2.PegIFN α-2a 180μg,每周1 次,皮下注射,疗程至少 1 年 (I)。 3.阿德福韦酯 1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至少1 年。当监测 3 次 (每次至少间隔 6 个月),HBV DNA 检测不到(PCR 法) 或低于检测下限和ALT 正常时可以停药[87](II)。4.拉米夫定 100 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至少1 年。治疗终点同阿德福韦酯[87] (II)。 5.恩替卡韦 (对拉米夫定耐药患者为1mg) ,每日1 次口服。疗程可参照阿德福韦酯。

慢性乙肝抗病毒药物佩乐能和派罗欣不同讲解

浅谈佩乐能和派罗欣新七大不同 1.适应症不同: 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2种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但适应症有一定区别。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适应症是成年人慢性乙肝(包括阳性及阴性乙肝),每周一次 ?聚乙二醇干素α-2b的适应症是成年人HBeAg阳性慢性乙肝,每周一次(没有HBeAg阴性乙肝适应证)2.临床疗效不同 ?迄今为止,派罗欣是针对乙肝和丙肝具有最高的应答率和治愈率。 ?只有派罗欣真正具有显著优于普通干扰素的疗效。 ?佩乐能在多数患者中的治愈率与普通干扰素相似。 3.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同 2 种聚乙二醇干扰素各种官方批准的数据显示,派罗欣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佩乐能。同时,派罗欣的不良事件停药率低于普通干扰素,而佩乐能的不良事件停药率略高于普通干扰素。 4.PEG 技术不同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40KD)派罗欣的PEG 分子比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12KD)佩乐能更大——在一定 范围内,PEG 分子越大,干扰素在体内活性就越高;派罗欣的PEG分子是更为理想的支链结构——比佩乐能的线形PEG分子结构更稳定,纯度更高,体内清除更慢。 5.药代动力学和病毒动力学不同 每周1 次注射佩乐能,无法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无法持续抑制体内病毒,在一周之内病毒水平将显著回升。每周2 次注射,血药浓度也会在给药的间隔出现明显的波动。 派罗欣是唯一一种每周1 次(180 μg/周)注射的聚乙二醇干扰素,可以使体内血内持续抑制病毒水平,不会出现回升。 6.给药标准不同 佩乐能由于分布容积大,呈全身分布,因而必须根据体重调节剂量。因为派罗欣分布容积小主要集中在肝脏,而无需根据体重调节剂量。 7.用药方式不同 惟有派罗欣可以真正施行标准化的用药剂量——180μg/周。 惟有派罗欣可以采取预充式注射液的形式——无需重溶。

五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的比较

五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的比较 五种公认的抗病毒药物的比较 作者:高志良来源:家庭医生 目前,乙肝基本上是不能彻底治愈的,治疗的目标有两个,即:(1)保证肝功能正常运转;(2)延缓或阻止肝脏病理性恶化(即肝硬化、肝癌等病变)。要达到上述两个目标,就需要阻断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而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细胞炎症而发生坏死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抗病毒是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目前被专家公认的乙肝抗病毒药物一共两大类,共五种,分别是干扰素类(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和核苷类(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疗效与麻烦同在的“富人药” 有人将干扰素的出现誉为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第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起,干扰素广泛应用于乙肝治疗,也标志着历史推进到“干扰素时代”。刚刚出道的干扰素便带给人们不小的惊喜,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疗效。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大约有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若在此基础上再联合使用胸腺肽,疗效还可更上一层楼。干扰素是一种注射用2药,药物半衰期短,要维持药效须隔天注射一次,这给病人带来不小的痛苦和不便。2005年,罗氏公司的长效干扰素派罗欣通过美国FDA批准,被正式用于乙肝治疗,使这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它只需每周注射一次。 医生们发现,治疗前转氨酶高(但低于正常值的10倍)、DNA指标小于2×108者以及女性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相当的好,此外,病程短、非母婴传播、肝纤维化程度轻且无合并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使用效果也相当不错。 另外,据高志良教授透露,干扰素还有一项特别的能耐,它居然能使一部分人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过这个数量不大,只有3%,而这是拉米夫定等核苷类药物所不能做到的。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干扰素剂量的不断加大,以及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缺点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在使用干扰素的开始几天,医生们发现很多病人都像得了重感冒一般:发热、头痛、乏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不过,这种症状在注射三五次后便可消失。 有些病人用完干扰素后,发现脱发开始增多,有时拿起梳子一梳,头发便一缕缕往下掉。很多使用者的骨髓受到抑制,血小板和白细胞都会降低,病人感觉很难受。有少部分病人可能出现精神方面的损害,如抑郁、妄想症、重度焦虑。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 简介 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是指在治疗乙肝患者疾病的过程中,通过的药物制剂来抑制病毒复制,并最终清除乙肝病毒,能够控制病情进展的一类药物的统称。目前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的根本治疗方法。对于符合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只有采用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才能实现疾病的康复。 指南 抗病毒要讲究时机,并不是所有感染乙肝病毒的人都需要治疗。乙肝病毒携带者即使HBV DNA水平很高,只要肝功能正常,就无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但要坚持定期检测,不能掉以轻心。 2010年最新出版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指出,HBV DNA水平超过1×104拷贝/ml和(或)血清ALT水平超过正常值上限,肝活检显示重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乙肝患者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此外,肝活检显示重度至重度活动性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患者,也应该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 后果 近期国内的一项万人调研结果显示:在口服抗病毒中,63%患者自行停药,其中57%的患者病情加重。专家指出,乙肝抗病毒药物治疗,需要长期吃药,通常情况下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停药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不然病情不稳固的情况下停药,不仅起不到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而且还可能加速耐药的发生,甚至使病毒的复制反弹,导致病情加重。 毒药物治疗 治疗的适应症 乙肝带毒者不是抗病毒治疗的适应症,一般都不应当使用抗HBV药物。但是,当本人强烈要求进行治疗时,就一定要做肝穿刺检查,如能证明肝脏确确实实存在炎症改变,又符合慢性乙肝的病理学诊断标准,或通过肝穿刺证明是早期肝硬化,同时血清学检测HBv标志物证明有病毒的复制,这才可以给予抗病毒治疗。

乙肝抗病毒药物综合分析

乙肝抗病毒药物综合分析 我国是乙肝大户,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乙肝患者有3000万人以上,目前,乙肝病毒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乙肝疫苗可预防在未感染人群中的传播,但对已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还需用药物进行治疗,控制和杀灭乙肝病毒的手段有生物制剂、核苷类化学药、中药等药物治疗,在众多治疗药物中,还未能真正清除体内乙肝病毒的药物,甚至,有些药物在停药或病毒产生耐药性后,病毒出现爆发性扩增,造成肝脏严重损伤。要发现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只有充分了解乙肝病毒具有独特的病毒特征和感染复制周期的特点,,才能找到更有效预防和治疗乙肝病毒的方法或手段。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以图找到更合理、科学的药物开发方向和治疗手段;内容包括:1、乙肝病毒结构及复制周期的特殊性分析;2、控制和杀灭病毒关键环节的分析; 3、现已上市和正在研发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优点及存在不足的分析; 4、形成更有效抗乙肝药物的可能途径。 一、乙肝病毒结构及复制周期的特殊性分析 乙肝病毒从其感染周期及结构上,都具有与其他病毒不同的特征;首先从结构上,感染型乙肝病毒颗粒具有以下特征: 1、有两层外鞘蛋白结构保护核心乙肝DNA,其中外层是由脂质双层膜镶嵌乙肝病毒 表面抗原(HBsAg)构成,内层由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包裹,乙肝病毒DNA 依附在核心抗原上。 2、乙肝病毒DNA双链中正链是不完整、有缺失,需要在进入细胞核,在DNA聚合 酶作用下延长形成完整的正链。 3、在细胞核中形成的完整、闭合的双链DNA(ccDNA)具有对细胞中DNA酶、药物等

形成抗性的特征。 乙肝病毒感染复制具有以下特征: 1、乙肝病毒具有嗜肝细胞特征,而引导病毒进入肝细胞的决定因素在于乙肝病 毒外层膜结构,HBsAg是导向病毒颗粒进入细胞的关键因素,而脂质双层膜 结构容易与肝细胞膜融合,使乙肝病毒顺利进入肝细胞内。 2、包裹DNA内层的HBcAg的作用既有保护病毒DNA被细胞质中DNA酶的破坏, 同时可导向病毒DNA进入高尔基氏体和细胞核中。 3、在细胞核中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负链为模版,延长正链,两条DNA链以 共价、闭环的形式存在(cccDNA)。 4、cccDNA在转录酶的作用下,形成mRNA和tRNA,mRNA在细胞浆中翻译HBcAg 和HBsAg,tRNA作为模版,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形成乙肝病毒DNA负链, 以负链为模版,在DNA聚合酶作用下,复制不完整的正链,在整个的逆转录 和复制的过程中,tRNA和DNA负链都必须附着在HBcAg蛋白上进行。 5、形成的外包裹HBcAg的病毒双链DNA可进入两条通道,一条通道再次进入细 胞核,形成cccDNA,另一条通道进入高尔基氏体,形成由HBsAg镶嵌的脂质 双层膜的完整乙肝病毒颗粒,细胞以“吐泡”的方式排出乙肝病毒。 6、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具有传播感染能力,而在肝组织中感染途径主要以细胞 间桥(细胞间通路)进行扩散为主,其次肝组织组织液间传播,以至整个肝 组织细胞中都存在乙肝病毒。 7、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并不象许多病毒感染后引起细胞破裂或坏死,乙肝病 毒并不直接损伤肝细胞,只是间接影响肝细胞蛋白质合成及肝细胞再生,直 接对肝细胞发生破坏和损伤的是激发自身免疫系统,从而发起对带有异种抗

常用乙肝抗病毒药物

常用乙肝抗病毒药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常用乙肝抗病毒药物》的内容,具体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乙肝,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该类药物的优点是有固定疗程、不...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乙肝,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1、干扰素(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 该类药物的优点是有固定疗程、不产生病毒耐药、HBeAg,HBsAg血清转换率高且应答持久、具有调节免疫和抗病毒双重功效;缺点:需皮下注射、价格较高、不良反应较多等(流感样症候群、骨髓抑制、精神异常等)有妊娠、精神病、酗酒、失代偿期肝硬化、甲状腺疾病等禁忌症。 采用干扰素治疗病情阶段:病毒载量低于109、高ALT水平、HBeAg低滴度、女性、非母婴传播、病程短。 2、核苷(酸)类似物 这类药物的优点是:三性"有效性、易行性、安全性",但是也有疗程不固定、易发生病毒耐药、停药后易复发等的缺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其中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是一线推荐药物。 拉米夫定(贺普丁)优点:上市时间最长,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且进入医保;缺点:持久应答率低、病毒耐药率高(14%,38%,49%,66%)。

阿德福韦酯(贺维力、名正、代丁等)优点:耐药变异率低(0、3%、11%、18%、29%),对拉米夫定耐药者仍有效;缺点:抗病毒作用较弱,起效慢,有潜在的肾毒性。 恩替卡韦(博路定)优点:作用强,耐药率低(5年累计耐药率1.2%);缺点: 价格较贵。 替比夫定(素比伏)优点:作用强,HBeAg转换率高(22%);缺点:变异率较高,有肌酸激酶升高等副作用,上市时间短,抗病毒作用,长期疗效和安全性都有待证实。 替诺福韦酯为吉利德的专利药,于2013年10月在中国获得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及12岁以上青少年慢性乙型肝炎,是国内外指南都推荐的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一线用药。替诺福韦酯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无论是初治患者还是经治耐药患者疗效均表现优异;抗病毒治疗最怕耐药,8年临床数据证明,韦瑞德的疗效和耐受性良好,且未检测到相关耐药。 的不良反应 干扰素 不良反应: 在治疗初期不良反应发生普遍,但通常会随着进一步治疗而减退。最常观察到的不良反应是流感样综合征(发烧、寒颤、关节痛、不适、出汗、头痛或肌肉痛)和注射部位反应,这些主要是由该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注射部位反应引起的。在注射部位通常会引起变红、肿胀、脱色、炎症、疼痛、超敏、坏死。 血液和淋巴系统异常:少见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罕见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三大法宝

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三大法宝 通常被判定为慢性乙肝的标准是感染乙肝病毒超过半年,所以慢性乙肝是一种长期进展的慢性病,乙肝的治疗需要长期进行,自行断药、自行停药会导致治疗前功尽弃,将乙肝抗病毒治疗比作一场“长久战”一点也不为过。今天和大家分享服用以润众为代表的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三法宝。 服用以润众为代表的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三大法宝包括:1、优秀的抗病毒方案;2、轻松的心理状态;3、规律的生活作息。 1、治疗方案的制定重于一切 初始治疗的方法选择主要依据来源于患者近期的乙肝病毒DNA和肝功能各主要指标的 检测结果。同时,初治患者的首次治疗方案也是影响“持久战”的最重要因素。如果符合抗病毒的要求,可以选择以润众为代表的恩替卡韦或以名正为代表的阿德福韦酯来进行治疗,如果不符合抗病毒的标准,可以先定期随访或行保肝降酶、抗纤维化等治疗策略。 关于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如果HBV DNA高水平复制,则药物的病毒抑制作用就要强,可以选择以润众为代表的恩替卡韦类强效抗病毒药物;如果HBV DNA低水平复制,则选用以名正为代表的阿德福韦酯为主的治疗药物比较合适。 治疗的时机把握: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不能自行开始或结束,关于治疗时机的把握临床中以《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为参考。 治疗药物和时机确定后,治疗过程中还要定期随访,抗病毒开始后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坚持随访同样重要。随访的目的是检验抗病毒治疗效果是否和预期相符,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策略及方案,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是否应调整生活饮食习惯等。 影响乙肝抗病毒“持久战”结局的因素很多,不仅涉及到治疗的药物,还包括治疗方法和时机的选择,以及治疗开始后的定期随访问题。 2、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要有一颗“勇敢的心” 由于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在治疗期间很可能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慢性病的长时期治疗对于患者的心理同样是严峻的考验。部分乙肝患者在治疗中表现出苦闷悲观的情绪、寝食难安、自暴自弃等心理变化。 慢性乙肝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也同样需要在心理影响方面加以注意。有研究表明,约有60%的慢性乙肝患者在长期治疗中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包括:担心乙肝病情复发、病毒传染给家人、治疗的经济负担过重、社会群体对乙肝患者的歧视、爱情婚育压力等。 对此专家特别强调,过重的心理负担和不良营养状态会使以润众为代表的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陷入困局,并形成恶性循环。因为负面的心理和营养状况会影响人体免疫功能,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药物的临床观察 佘轩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药物的临床观察佘轩 发表时间:2018-03-20T13:28:05.7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9期作者:佘轩[导读] 应用抗病毒药物对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四川遂宁 629000) 【摘要】目的:对应用抗病毒药物对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患者44例,时间段为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22例。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肝细胞生长素、甘利欣三种药物联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在对照组用药方案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药物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HBV检查结果转阴时间和乙肝疾病药物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抗病毒药物对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关键词】抗病毒药物;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9-0256-02 肝脏炎性病变是该病患者的主要病理学反应,发病率相对较高,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病情还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1]。在临床治疗中,必须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基于以上背景,分析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发现治疗效果显著,现将方法与结查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患者44例,时间段为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对选择的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2例。治疗组乙型肝炎病史1~8年,平均病史(3.1±0.7)年;患者年龄23~71岁,平均年龄(46.8±8.5)岁;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9例;对照组乙型肝炎病史1-9年,平均病史(3.2±0.7)年;男12例,女10例。患者年龄23~74岁,(46.6±8.3)岁为平均年龄;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较高的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静脉滴注甘利欣,每次150m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每次120μ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每次100mL,每天一次,计划治疗两个月;治疗组:静脉滴注甘利欣,每次150m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促肝细胞生长素,每次120μ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每次100mL,每天一次,口服恩替卡韦,每次0.5mg,每天一次,计划治疗两个月[2]。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药物治疗两个月之后患者乙型肝炎疾病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已经完全恢复正常,HBV检测结果转阴;有效:药物治疗两个月之后患者乙型肝炎疾病症状有明显好转,凝血酶原活动度水平虽然没有恢复正常但已经有所改善,HBV检测结果开始转阴;无效:患者的病情在药物治疗两个月后仍然没有明显的好转,且个别患者存在进一步恶化病情的情况[3]。 1.4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药物总有效率、HBV检查结果转阴时间和乙肝疾病药物治疗时间等几项内容进行对比分析。 1.5 数据处理方法 对本文中的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对比t检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统计采用χ2检验,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HBV检查结果转阴时间和乙肝疾病药物治疗时间 对照组患者在药物治疗方案实施后(34.61±7.59)d HBV检查结果转阴,乙肝疾病药物治疗总时间为(43.62±6.19)d;治疗组患者在药物治疗方案实施后(29.39±5.11)d HBV检查结果转阴,乙肝疾病药物治疗总时间为(38.21±5.52)d。两项指标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药物总有效率 对照组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促肝细胞生长素、甘利欣三种药物联合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疾病治疗总有效率为68.2%;治疗组常规用药方案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疾病治疗总有效率为90.9%。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 3.讨论 乙型肝炎疾病属于目前全社会范围内公认的一种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一种传染类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该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该病具有一定传染性,且大多数情况下治愈的难度都非常大。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是一种通过途径给药的环基鸟嘌呤核苷类似物,该药物在作用于患者体内之后可以产生非常理想的抗乙肝病毒治疗功效,是目前临床上所应用的所有核苷类药物中抗病毒治疗效果最为理想,且作用于人体之后起效速度最快的一种药物,该药物对于HBV-DNA的复制过程的起源、逆转、正链合成等多个环节都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抑制效果。该药物的基本作用原理主要为:通过对聚合酶、HBV的DNA反转病酶的合成进行抑制,从而对基因RNA逆转病复制HBV的DNA负链进行有效的控制,最终达到对病毒DNA正链合成过程进行抑制的效果[4]。

2020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核苷(酸)类似物药理机制与乙肝抗病毒治疗进展

1 . (多选题)慢乙肝治疗的目标是() A .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B .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衰竭、肝硬化失代偿 C .减少肝细胞肝癌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D .改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 2 . (多选题)核苷(酸)类药物肾小管损伤的机制是() A .药物导致肾小管线粒体毒性 B .转运蛋白功能异常导致药物经肾小管分泌下降,药物蓄积导致肾小管损伤 3 . (单选题)下面药物中不属于腺嘌呤核苷类似物的是() A .拉米夫定 4 . (多选题)下面药物中目前还没有耐药报道的是()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5 . (单选题)下列药物在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不需要调整剂量的是()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6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不良反应中有肌酸激酶(CK)升高的报道() A .阿德福韦 B .替比夫定 7 . (多选题)下列药物哪些药物有报道引起乳酸酸中毒() A .拉米夫定 C .恩替卡韦 8 . (多选题)有关丙酚替诺福韦的药理学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 .新型替诺福韦(TFV)前药,与富马酸替诺福韦(TDF)同为核苷酸类似物 C .TAF增强活性药物(二磷酸替诺福韦)向肝细胞的递送 D .相比TDF,降低TFV的循环水平 9 . (多选题)2019版中国慢乙肝指南中一线推荐的抗病毒药物是() B .恩替卡韦 C .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 D .丙酚替诺福韦(TAF) 10 . (单选题)TAF能通过多个步骤被肝细胞有效地摄取和活化,使肝细胞内维持高浓度的活性代谢产物替诺福韦双磷酸盐(TFV-DP)。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肝脏能高效摄取TAF,摄取率约()

乙肝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f8344422.html, 乙肝患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进展 作者:李磊张帮雷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11期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032-01 【摘要】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故治疗仍有许多困难。目前治疗乙肝的药物多达上千种,但没有一种药物是根治性的,多数药物的作用系调节免疫和改善肝脏功能,但抗病毒疗法被认为是治疗乙肝的主要方法,已取得一些进展。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进展 我国的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可能超过1.2亿,其中需接受抗病毒治疗 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损伤及肝组织炎症、坏死病变有二不同机制,是肝炎病毒直接损伤肝细胞;人体对肝炎病毒及其抗原的免疫应答,导致肝细胞免疫损伤,使肝细胞发生破坏和肝组织炎症。不论哪一种机制,均以肝炎病毒病原而启动病理过程。肝炎病毒可在人体内复制。使肝组织病变持续进行进而慢性化。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清除体内肝炎病毒最主要和关键的方法[1]。目前治疗肝炎的药物多达上千种,但没有一种药物是根治性的,多数药物的作用系调节免疫和改善肝脏功能,但抗病毒疗法被认为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方法,已取得一些进展。现复习文献作总结如下。 1 干扰素(IFN)α 为治疗慢乙肝的一线药物,我国已批准用于治疗乙肝的重组IFN,包括α-2b干扰素,Intron(Schering Pough),α-2a干扰素,Roferon (Roche)和α-1b干扰素。所有干扰素均需通过和靶细胞受体相结合,启动干扰素反应基因成分(ISRE),产生抗病毒蛋白及多种免疫调节因子。α和β干扰素均和I型IFN受体结合,不同亚型IFN-α结合于受体的位点有所不同,目前发现干扰素受体有异质性,不同个体干扰素受体表达的数目不等可影响干扰素疗效。治疗中有一部分患者出现血清ALT/AST水平升高,但效果较好,可能和增强机体免疫清除能力有关。 2 拉咪呋定(3TC) 为近年来新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苷类药物,具有抑制病毒的逆转录酶和DNA聚合酶的作用,对乙肝病毒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因拉咪呋定停药后复发率很高,且长期口服不良反应轻,因此主张长期用其治疗,直至出现HBeAg(-)及抗-HBe(+)血清转换时停药。此类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