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经》看佛教的“空”观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98494965.html,

从《心经》看佛教的“空”观念

作者:王博医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第05期

摘要:《心经》是汉译佛典中最短的一篇,却将五蕴皆空的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空的境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立是佛教对宇宙图景的基本看法,通过般若波罗蜜多的观想,最终实现菩提萨埵,即众生的觉悟,此时人们将破除对物与我的执念,达到内心空的境界,究竟涅槃而摆脱一切苦厄。通过对《心经》文本的简要分析,展示空的智慧,从而找到般若波罗蜜多的现世修行之法。

关键词:心经般若波罗蜜多空因缘慈悲

般若的思想主旨,在说明用“慧观”来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质。此“慧观”之“慧”,“便名为…般若?(Drajna),所观察的本质,便名为…自性?(Svabhava),以…慧?观察,一切事物的现象本质为空,故说名为…无体性?,或说名为…自性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般若思想的经典精华,其核心要义,就是由慧观即般若波罗蜜多而知诸法自性皆空。下面本文将通过对《心经》文本的尝试分析,来揭示佛家万法皆空的智慧。

一、《心经》文本初探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中观自在菩萨素来有两种解释,一为专有名词,即专指观世音菩萨;一为普通名词,指“凡修习止观到了不须加功而任运无相现行的阶段的第八地菩萨”。总而言之,该句向读者揭示的是达到“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境界的主体,是具有相当修行道行的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句话,于《大般若经》中频频出现,此句大意为:“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在修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就会与一般的修习情况有所不同:一般人所修习的乃浅显的般若波罗蜜多,但观自在菩萨修习的是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此处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即前文提到的慧观,那么究竟何为慧观?慧观的深与浅,又有何不同?“因八地以上的菩萨是随时随地都在定中,非同七地以下的菩萨有入定出定之分。因此说观自在菩萨所修习之法,为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由此观之,所谓“慧观”大概是修佛之人对佛法终极奥义的观想和体悟,而深的般若波罗蜜多即谓大彻大悟之人对该奥义有了纯熟的认识后即不受外界干扰,随时随地皆可体悟“禅”的境界,而一般的修习者能否体道则要看机缘凑合了。

对于修习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有哪些特点的问题,文中描述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时,“无分别智起,体验到五蕴皆空。”佛教之谓“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蕴”是“堆”的意思,可见五蕴即是以上五种东西的堆砌,此中充满了贬义和戏谑。分别来说,“色蕴”指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依佛家之言,则是世人所执念的虚幻尘世;“受蕴”是苦乐等感受作用,即由现象的因缘引起的各种精神活动;“想蕴”是对于所认识的对象进行的“取其形貌”的取象作用,或称臆想;“行蕴”是发动行为的意志作用;“识蕴”是对于境物的了别作用。凡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