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1)综合练习

民法学(1)综合练习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马晓燕

一、名词解释

1.民法学

2.民法

3.人格关系

4.身份关系

5.平等原则

6.公平原则

7.自愿原则

8.民事法律关系

9.民事主体10.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11.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12.民事权利13.民事义务14.公民15.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16.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17.监护18.住所19.宣告失踪20.宣告死亡21.个人合伙22.法人23.联营24.物25.不动产26.民事法律行为27.要式法律行为28.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29.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30.无效民事行为31.可撤销的民事行为32.无效民事行为33.代理34.法定代理35.无权代理36.表见代理37.期限38.时效39.诉讼时效的中止40.诉讼时效的中断41.善意占有42.恶意占有43.原始取得44.传来取得45.共有

46.共同共有47.按份共有48.相邻关系49.国有土地使用权

二、填空题

1.民法是调整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关系和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我国民法只是调整的财产关系;即发生在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

3.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包括关系和关系。

4.人身关系包括关系和关系两类。

5.根据《民事通则》的规定,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的原则。

6.民事权利的自我保护又称为救济;民事权利的国家保护又称为救济。

7.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请求主要有:(1)之诉;(2)之诉;(3)之诉。

8.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

9.我国民法确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

10.是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终止的唯一法定事由。

11.在民法上死亡分为和。

12.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是以其意思能力为基础的,而一定的和正常的是具有意思能力的标志。

13.我国《民法通则》将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三类:(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14.《民法通则》规定,以上不满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15.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代理,或者征得他的的同意。

16.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17.根据代理权产生原因的不同,代理可相应分为、、三类。

18.《民法通则》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19.《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委托代理,可以用形式,也可以用形式。法律规定用的,应当用。

20.委托书授权不明的,承担民事责任,负连带责任。

21.委托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转托他人代理的,应当。事先没有如果被代理人不同意,由负民事责任,但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被代理人的利益转托他人的除外。

22.《民法通则》规定,代理人不履行职责而的,应承担民事责任。

23.民法上的期限,包括和。

24.民法上的期限,依期限的确定根据,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时效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26.《民法通则》规定,超过诉讼时效期间,_______,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27.诉讼时效按其适用范围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28.《民法通则》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9.我国法律规定,技术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期间为_______。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规定货物买卖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期间为。

31.《民法通则》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或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_______之日起超过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32.财产所有权形式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两种形式。

33.共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_______和_______。

34.在我国,共同共有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_______和_______。

35.按份共有财产的每个共有人有权要求将自己的份额或者。

36.《民法通则》规定,共有人出售其份额,“其他共有人在条件下,有的权利”。

37.共同共有人对享有权利,承担义务。

38.夫妻在期间所得的财产归所有,双方的除外。

39.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_______。

40.对共有财产的分割可以采取三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共同共有关系终止时,共有人对共有财产的分割没有达成协议的,“应当根据原则处理,并且考虑共有人对共有财产的适当照顾共有人、的实际需要等情况。”

三、选择题(含多项选择)

1.形式上的民法是指()。

A.民事法律规范

B.民法典

C.《民法通则》

D.广义的民法

2.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是()。

A.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B.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C.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D.全部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3.民事权利根据其成立要件是否全部实现,可以分为()。

A.主权利与从权利

B.既得权与期待权

C.财产权与人身权

D.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

4.属于绝对法律关系的有()。

A.物权关系

B.人身权关系

C.债权关系

D.知识产权关系

5.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包括()。

A.主体

B.客体

C.意愿

D.内容

6.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应为()。

A.物

B.行为

C.智力成果

D.人身利益

7.作为法律事实的行为,可以分为()。

A.一般行为

B.事实行为

C.民事行为

D.行政或司法行为

8.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A.始于出生,终止于死亡

B.始于10周岁,终止于死亡

C.始于16周岁,终止于死亡

D.始于18周岁,终止于死亡

9.《民法通则》规定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要求应为()。

A.16以上

B.16周岁以上

C.18以上

D.18周岁以上

10.()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A.10周岁以上

B.12周岁以上

C.14周岁以上

D.16周岁以上

11.()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A.不满7周岁

B.不满10周岁

C.不满12周岁

D.不满14周岁

12.监护关系的设立依法()。

A.应附带某些条件

B.可以附带任何条件

C.不应附带某些条件

D.不应附带任何条件

13.如果公民在战争期间下落不明,申请宣告其失踪的法定期间应自()起计算。

A.失踪人最后离开住所之日

B.失踪人最后离开居住之日

C.公民音讯消失之次日

D.战争结束之日

14.(),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宣告其为失踪人。

A.公民下落不明满1年的

B.公民下落不明满2年的

C.公民下落不明满3年的

D.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的

15.合伙人可以推举负责人,合伙负责人和其他人员的经营活动,由()。

A.合伙负责人承担民事责任

B.合伙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

C.所持份额多的合伙人承担民事责任

D.全体合伙人承担民事责任

16.对于合伙的债务,合伙人应按其出资比例或合伙协议的约定,()。

A.以其入伙的财产承担清偿责任

B.以其家庭共有财产承担清偿责任

C.以其全部家庭财产承担清偿责任

D.以其个人财产承担清偿责任

17.在对外关系上,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全体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

A.有限清偿责任

B.无限清偿责任

C.无限连带清偿责任

D.按份责任

18.入伙的新合伙人,对其入伙前合伙已存在但未清偿的债务对外()。

A.承担有限责任

B.承担按份责任

C.承担连带责任

D.不承担任何责任

19.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包括()。

A.完全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B.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C.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D.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20.可以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的监护人的有()。

A.配偶

B.父母

C.子女

D.其他近亲属

21.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被宣告为失踪人后,可以作为其财产代管人的有()。

A.配偶

B.父母

C.成年子女

D.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

22.合伙人可以用以出资的财产有()。

A.货币

B.实物

C.土地所有权

D.知识产权

23.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对于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合伙人()。

A.可以自营

B.可以同他人合作经营

C.不得自营

D.不得同他人合作经营

24.合伙的终止主要有以下原因:()。

A.合伙的存续期间届满

B.合伙人为全体一致同意终止合伙协议

C.合伙事业已经完成或已确定无法完成

D.合伙违反法律而被撤销

25.依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须有几方面的意思表示,可将其分为()。

A.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

B.诺成性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法律行为

C.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D.单务法律行为和双务法律行为

26.依民事法律行为是否存在对待的给付,可将其分为()。

A.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B.单务法律行为和双务法律行为

C.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D.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27.依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以标的物的实际支付为要件,可将其分为()。

A.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

B.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C.单务法律行为和双务法律行为

D.诺成性法律行为和实践性法律行为

28.甲将所有的一间房屋租与乙,约定租期二年,同时附一条件:二年内若儿子自外地

调入北京,该租赁关系终止。此行为属()。

A.附积极延缓条件的法律行为

B.附消极延缓条件的法律行为

C.附积极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

D.附消极解除条件的法律行为

29.按照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当事人才请求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A.半年

B.1年

C.2年

D.3年

30.重大误解一般是因()而造成的。

A.行为人的故意行为

B.行为人的过失行为

C.行为人的重大过失行为

D.第三人的错误行为

31.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是()。

A.完全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要件的行为

B.无效民事行为

C.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D.欺诈行为

32.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

A.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B.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C.无效的民事行为

D.完全符合民事法律行为有效要件的行为

33.欺诈行为是指()。

A.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

B.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C.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D.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利益

34.一方以不法手段,使对方在违背自己真实意思情况下所为的行为包括:()。

A.乘人之危

B.胁迫

C.显失公平

D.欺诈

35.乘人之危的行为是()。

A.无效的民事行为

B.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C.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

D.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思的民事行为

36.无效的民事行为包括:()。

A.行为人不合格的民事行为

B.因受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

C.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D.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

37.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后,对所造成的后果,根据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方式

处理()。

A.返还财产

B.赔偿损失

C.追缴财产

D.强制收购

38.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A.自己的名义

B.被代理人的名义

C.自己与被代理人共同名义

D.双方约定的名义

39.《民法通则》规定,未成年人的()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A.父母

B.祖父母、外祖父母

C.成年兄姐

D.其他近亲属

40.代理人是在代理权限内()向第三人为意思表示。

A.按被代理人意思

B.独立地

C.不自主的转述意见而

D.不独立地

41.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未作任何表示的,()。

A.视为同意

B.视为不同意

C.视为授权不明

D.其行为需经本人确认

42.复代理人是()。

A.原代理人的代理人

B.被代理人的代理人

C.是被代理人委托的代理人的代理人

D.是被代理人与原代理人共同的代理人

43.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

A.由代理人承担责任

B.由被代理人承担责任

C.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D.被代理人和代理人均不承担责任

44.表见代理的无权代理行为,由()。

A.被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

B.无权代理人承担民事责任

C.相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

D.被代理人与无权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45.根据代理权产生原因的不同,代理也相应分为()。

A.法定代理

B.委托代理

C.指定代理

D.复代理

46.《民法通则》规定,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

A.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

B.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C.不论是否被追认,被代理人均不承担民事责任

D.由被代理人与无权代理行为人承担连带民事责任

47.《民法通则》规定,委托书授权不明的,()。

A.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

B.被代理人应当向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

C.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D.代理人与第三人负连带责任

48.《民法通则》规定,不发生法律效力的无权代理表现形式有:()。

A.没有代理权而为的代理行为

B.超越代理权的行为

C.表见代理行为

D.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

49.诉讼时效期限届满后,()。

A.权利人无权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

B.权利人丧失了请求法院保护其权利的权利

C.权利人有权请求法院保护其权利

D.义务人必须继续履行其义务

50.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法律另有规定除外。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51.诉讼时效期间从()计算。

A.权利被侵害时起

B.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

C.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

D.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

52.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A.2年

B.5年

C.10年

D.20年

53.诉讼时效中止时,()。

A.时效期间终止计算

B.时效期间暂停计算,待法定事由消除后,继续进行诉讼时效

C.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

D.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54.按物权的客体,可将物权区分为:()。

A.自物权与他物权

B.主物权与从物权

C.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D.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

55.不能作为物权的标的是()。

A.食品

B.房屋

C.汽车

D.行为

56.同一物上有数种权利时,()具有较其他权利优先行使的效力。

A.有担保的权利

B.债权

C.先设定的物权

D.追索权

57.地上权,是指在他人的土地上建筑、植树的权利。在地上权存续期间,地上权人有对土地()等权利。

A.占有

B.使用

C.收益

D.物上请求权

E.地上权本身的处分权

58.物权是一个传统的民法概念,物权一般包括:()。

A.所有权

B.地上权、地役权

C.抵押权、留置权

D.典权

59.他物权包括:()。

A.自然资源使用权

B.国有企业经营权

C.抵押权

D.采矿权

60.在我国,不动产物权包括:()。

A.不动产所有权

B.地上权

C.地役权

D.房屋典权

61.添附主要有()方式。

A.混合

B.附合

C.加工

D.没收

62.下列()财产收归国家所有。

A.无人继承的财产

B.无人认领的拾得物

C.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

D.所有人不明的漂流物

63.继受取得的根据主要包括:()。

A.买卖合同

B.赠与合同

C.继承遗产

D.接受遗赠

E.互易

64.()属于财产的原始取得方式。

A.买卖

B.扩大再生产

C.孳息

D.继承

65.导致财产所有权消灭的原因主要有:()。

A.财产所有权客体灭失

B.财产所有权主体消灭

C.财产所有权被依法转让

D.财产所有权被抛弃

E.财产所有权被依法强制消灭

66.下列()属于国家所有权的客体。

A.矿藏

B.森林

C.军事设施

D.广播设施

67.下列()属于集体所有。

A.城市的土地

B.宅基地

C.自留地

D.自留山

68.对于相邻双方共同使用的(),相邻一方不得擅自独占或擅自处理。

A.空地

B.道路

C.院墙

D.宅基地上的附属物

69.相邻一方可以采取其他合理措施排水而未采取,以致毁损或者可能毁损他方财产的,他方有权要求加害人()。

A.停止侵害

B.消除危害

C.恢复原状

D.赔偿损失

70.相邻一方种植的竹木根枝延伸,危及另一方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应当分别

情况,责令竹木种植人()。

A.消除危险

B.恢复原状

C.赔偿损失

D.停止侵害

71.相邻关系的主体可以是()。

A.不动产经营权人

B.不动产所有权

C.不动产承担人

D.不动产借用人

四、问答题

1.什么是平等原则?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什么是等价有偿原则?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3.怎样理解自愿和公平原则?

4.什么是诚实信用原则?具体内容有哪些?

5.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与其所享有的民事权利有何不同?

6.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有何特征?

7.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有何特征?

8.简述公民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

9.我国公民民事行为能力宣告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0.试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11.代理的特征。

12.委托代理终止的法定情形。

13.财产所有权具有哪些法律特征?

14.简述所有人行使所有权的方式。

15.简述对行使财产所有权的限制。

16.简述善意取得的要件。

17.简述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

18.简述财产所有权的民法保护。

19.如何理解财产所有权的移转?

20.简述物权的特征。

21.简述物权的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

22.简述用益物和担保物权的区别。

23.简述物权的保护方法与债权的保护方法的区别。

24.简述其他物权的特征。

25.简述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特征。

26.简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遵循的法律要求。

27.简述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基本法律要求。

28.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的基本法律要求。

29.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的基本法律要求。

五、案例分析

案例1:某甲在村头发现一头无人照顾的母牛,便领回村里,反复打听,没人知道该牛是从哪儿来的。某甲遂将此牛放在自己牛栏里养了几天。后某甲发现此牛属优良品种,就将自己公牛与其进行了交配不久,母牛怀胎,某甲更是精心照料,就在母牛临产不久,牛的主人某乙找上门,要将母牛牵回。某甲提出愿意给乙200元钱留下小牛,某乙不同意。其后某甲多次去找某乙返还小牛。

问:这头小牛应归谁所有?理由是什么?

案例2:李某在公园游玩时,丢失了一进口手表,被人拾得后将表交公安机关招领。招领期满后,公安部门依法对该表进行拍卖,张某购得此表。不久,该表被小偷偷走,卖给了马某,马某又遗失了该表,被拾得交公安机关,在招领失物时,李、张、马均到公安机关认领,遂发生争议,诉诸法院。

问:该表应归谁?理由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