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_吴波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_吴波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_吴波

2012年第1期(总第247期

EDUCATION EXPLORATION

No.1,2012Serial No.247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波,柳和生

(上饶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要: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师范生素质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影响基

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着部分学生的教育素养不高、

开设的课程不合理、理论与实践缺乏沟通与整合、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偏低和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勇于探索,创新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和途径等。

关键词: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举措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012-04

收稿日期:2011-10-18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资助项目(13601)

作者简介:吴波(1959-),男,江西丰城人,副教授,硕士,从事理论物理及教育管理研究;柳和生(1965-),男,江西九江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材料成形加工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近年来,国家对师范教育越来越重视。200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等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开始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随后这一政策在全国逐步推广。与此同时,提高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师院校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衡量师范生素质的重要标志,是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影响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该问题也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1][2]

。本文就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

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

所谓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教育实践能力是能力中的一种,它总是和人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的教育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教育实践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教育实践能力。

人的能力分为两种: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它是能力中最主要又最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特殊职业或专业所需要的能力,

如音乐中的听觉表象能力等。人们在从事任何一项专业性活动时,既需要一般能力,也需要特殊能力,而且这两种能力的发展是一种平行且相

互促进的关系。

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由多项能力组成的有机统一体,这个能力体系由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三部分构成,呈现出“金字塔”状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基础实践能力是指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如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也是师范生必备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处于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包括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和自我实现能力。二、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

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由专业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3]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也是其内在专业结构

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具体内容涉及观念、知识、能力、

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等。有些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学科知识的更新以及自身教学活动意识的增强等。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应体现在专业知识的增长上,还应体现在专业能力的提高和专业信念的培养上。因此,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

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与个人的实践知识、内隐知识、价值向度、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师范生教育实践能

图1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金字塔”状结构

力的培养应强调主体的行动参与和实践反思,强调知识形成及能力获得的私有性、参与性、具体性和情境性。同时,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关注师范生自身的实践、体验以及教育实践能力体系的自我构建,特别是对教育实践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来自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情境的知识。教师实践知识的习得依然遵循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皮亚杰认为,“知识的来源,既非来自客体,也非来自主体,而是来自最初无法分开的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4]。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知识是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师范生教育实践知识的生成要受到外部学习环境的影响,因而要求课程设置应具有整合性特征,应融情景的真实性、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过程的生成性、主体的参与性、方法的灵活性于一体。

笔者认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个维度如图2所示。实践、能力和创新三个维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心交汇的部分即为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因此,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从这三个维度入手。

三、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部分学生的教育素养不高,不具备当教师的潜质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地方高校的招生竞争越来越激烈,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

录取分数最低的年份

图2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个维度

降分的幅度达10分之多。由于录取时只看理论考分,没有面试等考核环节,所以被录取新生的素质不尽如人意。事实上,从个人条件上看,有些学生根本不具备当教师的潜质。

2.开设的课程不合理,课程之间缺少整合

笔者认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程结构不尽合理,课程之间缺少整合;学科课程比例偏高,教育专业课程中的教育实践课程比例偏低等。目前,与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相关的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这些课程往往过分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设置单一、封闭,只重视各学科内部的自身逻辑,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多元化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3.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缺乏沟通与整合

目前师范生大都感觉到自己在本科阶段学的课程与教育实践联系不大,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教育实践环节上,多数师范生反映,教育实践机会太少,教育见习的时间一缩再缩,教育实习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4.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偏低

从目前的现状看,地方高校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往往处于一种附属的地位。实验课普遍存在设备不足、分组少、时间不够等问题,且大部分的实验是验证性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偏少。此外,教学见习往往是走马观花,教学实习则基本上是“放羊式’的,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5.教学方法陈旧,教育观念脱离教学实际

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类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教师以单一的教学方法向师范生传授教育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忽视了师范生的教育体验和教育实践。其结果是,师范生教师角色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效果上大打折扣。

四、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举措

1.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

理论学习是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缺乏理

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笔者结合上饶师范学院近几年的探索,从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入手,对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尝试。

(1)根据学科的最新发展,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半衰期变得越来越短,师范类专业人才知识的更新更加迅速,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涌现,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用落后的教育理念培养今天的学生,其结果一定是失败;用明天的技术手段培养今天的学生,将会赢得未来。因此,顺应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教育类基础课中的学科教学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内容上有较多重叠,我们就将这两门课进行了有效整合。从教育实践的效果看,整合试验还是比较成功的。又如,考虑到有些课程内容学生在今后不太可能会用到,我们删除了彩色电视机原理、家用电器等某些技术类课程,缩减了机械制图的课时,将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两门课整合为电子技术基础课,我们还增设了中学物理实验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通过这一增一减,既培养了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增强了师范生的职业意识,重新构建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又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

(2)改革课程体系,细化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又称课程结构,体现了一个或一类专业课程间的分工和配合,它是教学计划的核心所在。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各门课程内容的选择,都要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这就是课程论。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1)教育基础课与学科专业课的关系;2)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3)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处理好上述三种关系是高师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另外,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必要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发展为前提,这就要求课程设置要能较好地体现系统性。近年来,我们将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结合,同学科发展最新成果相结合,构建起以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为架构的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人文与科学素养,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教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专业教育课程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普通物理,由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等五门课组成;第二部分是理论物理,由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组成,俗称四大力学;第三部分是技术课程,由电子线路、电工学、微机原理、机械制图等组成。教师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教育理论基础与实践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教育研究与拓展课程以及教育教学综合实践课程组成,占总学分的20%左右。

(3)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

实践教学是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保障和前提。近年来,我们尝试在修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适当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如单独设立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程,以强化实验教学;采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教育实习见习基地,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进行全过程跟踪。

2.勇于探索,创新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和途径

(1)以项目为抓手,精心打造教师教育创新平台

近年来,我们依托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省级教改立项项目、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努力打造教师教育创新平台。目前,我们承担的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包括物理教育示范专业建设、物理学特色专业建设、欠发达地区一专多能物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大学物理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等,总资助金额达30万元人民币。这些项目的承担为培养我院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以活动为载体,努力培养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

多年来,学院一直坚持在师范生中开展教学基本功大赛活动,今年已是第18届了。教学基本功大赛分为学院初赛和学校决赛两个层次,其内容主要是“三字一话”,即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比赛项目还包括教案、课件、朗诵、课堂教学等。通过教学基本功大赛,上饶师范学院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的好评,形成了学院师范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人民日报》曾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在江西省第十一届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学院郭树芳、郑鲁两位同学荣获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高中组)二等奖,张婷同学获初中组一等奖、周孝骏同学获初中组二等奖。

(3)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积极构建多元化立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心理学认为,能力与大脑的机能有关,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能力是在运用智力、知识、技能的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而获得的。由此可见,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对师范生的培育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反复进行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构建了一套多元化立体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大学一年级,鼓励新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钢笔字、粉笔字、毛

笔字。在班会前,每次请一位同学作10分钟的演讲,以训练普通话和锻炼发言的胆量。在学生社团的带领下,组织参观教育实践基地,

使新生对师范专业有一个初步了解。大学二年级,鼓励学生参加“三字一话”比赛,到当地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聆听一线教课的经验介绍,激发起学生对师范专业的热爱之情。大学三年级,结合相关教育类课程的开设,

要求所有师范生以班为单位,开展系列教师基本功大赛,

先是班级初赛,然后是二级学院复赛,最后是学校决赛。为了取得好的比赛成绩,学生们经常进行课堂教学模拟,反

复进行试讲排练。通过比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专业思想。大学四年级,帮助学生将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为此,我们安排师范生在第7学期开展全学期的顶岗支教实习活动,在准教师的岗位上,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事业而献身的思想。新学年伊始,

挑选部分优秀师范毕业生回校向大一新生介绍教学经验和成长经历。如此往复,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图3多元化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4)以实践教育为重点,拓宽师范生能力培养的途径师范专业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因此,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的锻炼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注重理论学习,提高理论运用的自觉性,又要注重促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和结合。近年来,

我们经常邀请工作在基础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和校友来学院介绍教学经验,同时组织学生到中小学观摩教学。此外,我们积极与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取得联系,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我们在上饶、鹰潭等地建立了大学生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及创新教育实验基地。这些都为学院师范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

锻炼、提高了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五、结束语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人才培养计划和学科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需要从实践、能力、创新等不同的维度来统一规划,需要从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学习与实践创新经验的积累等各个层面综合设计。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是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良好的培养环境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是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保

障。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需要边学边教边思考,通过实践,

理解所学的知识,巩固所学的知识,应用所学的知识,升华所学的知识。通过实践,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独立思考、与人合作、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实践、创新螺旋上升的过程。此外,师范生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并非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师范毕业生从教学新手成长为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教学能手,仅仅靠高校的培养是不够的,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理解和支持。我们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上所做出的探索和尝试,希望能为师范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兰英,郗海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J ].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0).

[2]沈超.高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J ].教育与

教学研究,

2011.(6).[3]杨翠蓉.教师专业发展[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皮亚杰.皮亚杰学说及其发展[M ].陈孝禅,等,译.长沙:湖

南教育出版社,

1983.〔责任编辑:张华〕

《做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 3篇

《做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3篇 《做幸福的教师》读后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多,要求教师要终身学习,适应时代的潮流;要能把学生教育好,培养国之栋梁;要求教师有高尚的师德,一旦有违背师德的教师出现,就把整个教师群体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我们真的能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吗?心中不免有些疑惑,带着这些疑惑我拜读了王南老师给大家推荐的陶继新老师的《做幸福的教师》这本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读书的深入,我才深深的理解,更为陶老师的理论而折服。这本书一共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第二部分是打点幸福人生;第三部分是孔子的精神境界。这其中第一部分另我感受颇深,收获很大,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本次的读书心得。 一、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和状态 教师的职业劳心劳力,社会地位,劳动报酬确实很难轻言幸福,也感觉不到幸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幸福是一种心态,当你桃李满天下的时候,那种幸福感溢于言表,这时候很难用金钱,社会地位去衡量我们所创造的价值。因为我们培养的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人才需要很长的时间,是个长久之计,十分不容易。我们深知其中的不易,当学生成功时,成就感就油然而生,那我们自然会感到幸福,当我们青丝变为白发时,一届届的学生返回母校看望恩师时,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幸福也是一种状态,只有感到幸福的人,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对于我们来说只有自身感到幸福了,才能给学生带来阳光。试想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老师给学生上课,能让学生幸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为了影响学生,我们要懂得享受我们平常的工作,高高兴兴是一天,愁眉苦脸也是一天,干嘛不让自己高高兴兴去工作呢?所以我们要享受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享受我们所教的每一个有特征的学生,享受和同事们为研究某个热点问题而争论的热火朝天;享受每一分每一

职业兴趣探索:中小学生涯教育的起点

职业兴趣探索:中小学生涯教育的起点 职业兴趣探索是中小学生涯教育的起点,中小学生涯教育从职业兴趣探索开始具有可行性与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中小学生存在着对自己的兴趣认识模糊不清,兴趣的发展水平低等问题。为此,生涯教育首先应帮助学生提高对兴趣的认识,明确定位自己的兴趣。教师应依据学生兴趣发展特点,确立兴趣探索目标;应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探索职业兴趣;应引导学生运用职业理想树等方法,探索兴趣与理想职业、行为习惯的关系,引导学生社会实践,强化明晰职业兴趣。 生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小学开展生涯教育已是大势所趋。但我国中小学生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对落后,一线教师不知从何开始实施生涯教育才能稳扎稳打,取得实效。对此,我们认为中小学生涯教育应从引导学生的职业兴趣探索开始,以职业兴趣探索作为中小学生涯教育的起点。 一、职业兴趣探索作为中小学生涯教育起点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 古今中外的教育理论家都把学生的兴趣放在求知的首要位置来认识,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职业兴趣探索作为中小学生涯教育起点的可行性与理论依据。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现代教育家威廉?H?克伯屈认为:“教育是兴趣―实践―兴趣的系列”,“教育是一系列的兴趣、新的实践、新的兴趣、更深入的实践、更深入的兴趣,等等,无限下去”。著名的课程理论家泰勒指出:“我们必须确定儿童的兴趣,以便使这些兴趣能够成为教育上注意的焦点”,而“当这些兴趣是理想的兴趣时,它

们就成了有效教学的起点。”从生涯教育的角度看,兴趣是职业教育的起点,并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而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舒伯从人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生涯发展形态”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把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按不同的年龄分为连续的五个阶段:成长阶段(出生~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5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后)。每个阶段又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其中成长阶段分为幻想期(4~10岁)、兴趣期(11~12岁)和能力期(13~14岁)。从现有学制看,小学五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职业兴趣探索期。 有研究指出,职业探索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兴趣探索,探索喜欢做的;二是能力探索,探索擅长做的;三是性格探索,探索适合做的;四是价值观探索,探索需要做的。显而易见,兴趣探索处于职业探索的首位。 综合上述观点可知,职业兴趣是一个连续不断、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是职业发展的起点。小学高年级与初中一年级学生正处于职业兴趣的生长期,对职业常识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在这一时期,学校应对学生进行生涯启蒙教育,教师应在尊重生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兴趣教育,引导他们学会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潜质与优势,帮助他们把兴趣及所学的知识与理想职业建立联系,初步定位自己的职业兴趣与价值观念,为规划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二、兴趣探索作为中小学生涯教育起点的重要性

我的教育叙事3篇

我的教育叙事3篇 篇一 从教29年来,我始终认为教师的称号是神圣的,教师的职责是崇高的,因此我从走上这个岗位以来就从未怠慢过,一直勤恳耕耘,默默奉献,认真履行着教师的职责,用自己的青春和心血,谱写杏坛之歌,用自己的执著托起明天的太阳,以求无愧于人师这个称号。还有三年就该退休了,反思自己平凡的一生既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也没有什么骄人的业绩,有的只是自己心底里真切的踏实和点滴的小确幸.....它们是我教育生涯中小小的幸运与快乐,是流淌在我教育生活的每个瞬间且稍纵即逝的美好,是内心的宽容与满足,是对人生的感恩和珍惜。当我逐一将这些“小确幸”拾起的时候,也就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 一、从教29年始终用一颗充满爱的心接纳学生、包容学生。 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极富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要求教师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

响。而教师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行为和话语。因此,在我从教的几十年里,我一直以一颗宽容、包容的心对待我的每一位学生,原谅他们的淘气、接纳他们的过错,因为我相信犯错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正因为如此,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我尽自己的最大可能不在全班同学面前和学生发生正面冲突,并强势地去“战胜”他们,而是尽量地用爱与耐心去感化他们。这也是我从教一直以来始终坚持的“以爱心树其信心,以信赖导其自律从而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人格与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二、从教29年从未停止过课堂教学改革。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有法”是指不同学科的教学有一定规律可循;所谓“无定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不变的万能方法,一切都因人、因境而定,所以,最终还得是“贵在得法”。因此,从我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开始,我未曾停止过对教学法的探索,因为每届学生是不同的,每个学生也是不同的,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从1989年刚毕业时进行的“大?小?个”教学法即大班授课、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的分层次教学法的探究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高效课堂探究,再

高中“职业生涯探索与规划”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最新教育资料

高中“职业生涯探索与规划”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 一、生涯适应力与生涯教育 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使人类生涯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等形态,Super及Savickas等研究者提出生涯适应力,指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改变或不可预测的生涯问题的应对准备程度[1-2],由生涯关注、生涯自主、生涯好奇与生涯自信这四个维度构成[3]。国内外研究发现,良好的生涯适应力能够预防中学生问题行为和提升幸福感[4],且高生涯适应力的学生拥有更多的诸如乐观、积极归因等心理品质。 生涯教育是高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高考改革也促使学校加强高中生生涯教育。研究表明,生涯教育能有效提高高中生生涯适应力。根据Super的理论,高中生正处于生涯探索的阶段,主要任务是使自己的职业偏好具体化、特定化,高中生应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加强对自我和环境的了解,发展自己更多的潜能和才干,提高自己的生涯适应力。目前,广东省的许多学校逐步开展生涯规划课程、生涯讲座、职业体验日等活动,丰富生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广东实验中学组织家长参与“职业大讲堂”活动,拓展生涯教育途径;广雅中学组织多家企事业单位开展“职业模拟招聘”活动,提升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本文以珠海市金湾区第一中学“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与规划”的研究性学

习为例,阐述生涯适应力的校本课程开发与探索。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研究性学习的选修课形式开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校及社会方面选取与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体验、调查、探究与创作,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索、外部探索,并发展生涯管理和决策能力。课程持续1学年,每周1课时(45分钟),共开展25周。 (一)研究性学习开题 第1~3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献收集查阅、问卷编制、开题汇报工作分工,学生了解和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与探索的课程框架和研究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文献,之后学生自主阅读与学习,教师及时解答有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不同学习对象生涯教育的针对性。 第4周开题,每个学生可探索自己的主题(如“高中生职业生涯探索与规划――女子警察”),学习撰写开题报告(确立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有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因此需要通过自我探索等系列活动课更好地认知自我。 第5周进行开题汇报。学生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通过一系列调查、测验、活动课程,认识自我、探索外部并提高生涯适应力等;教师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 (二)“自我探索”系列活动课

师范生教育访谈

师范生教育访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师访谈记录 访谈四 访谈心得 访谈时间:2017年2月1日 访谈学校:XXXXXXX 被访谈教师姓名及联系方式:XX XXXXXXXXX 访谈提纲 一、访谈思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教师教学管理方法——教师教学管理感受——对师范生的建议 1.您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什么理解您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人生有什么样的意义 2.您有什么教学原则 3.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你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哪些方面有好处 4.您觉得如何才能做好教师这份工作 5.您认为应该如何教好英语 6.在当代社会,您认为学生通常具有哪些能力而您认为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作为老师,您认为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怎样培养 7.您对这么多年的教学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和收获 8.您认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而一位优秀的老师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您认为您掌握的哪些方面的知识对您的教学过程或者对教学生涯有益。 9.您认为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而做一名优秀的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10.对于上课开小差下课不完成作业这种比较调皮的学生您通常是如何处理的您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会怎么办 11.您对我选择做一名老师有什么样的建议 访谈记录 1.我:您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什么理解您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和人生有什么样的意义 老师: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同样也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一种。你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所想的以及你的理想付诸于实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应该是蛮深的,因为学生在成长中整个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发展成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人生道路应该影响是深刻的。所以在教学过程,老师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2.我:您有什么教学原则 老师:每一个学科自己的教学原则,就我自己而言,我自己的教学原则,就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开展教学,从宏观角度,规划自己这个学期的教学,然后对于每节课都制定好目标,然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这个目标而服务的。 3.我:您的教学方法是什么你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哪些方面有好处 老师:关于教学方法的问题,在每节课堂中的方法都是以交际教学,任务型教学为基础的。对于我而言,主要是帮学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对于高中教学而言的,主要是强化语言基本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为日后学习以后的英语学习提供比较好的这样一个平台,同时不能忽视的是,还要培养学生的应试技能,学生必须参加高考,所以学生的应试技能也是很关键的。 4.我:您觉得如何才能做好教师这份工作 老师:我觉得可以从几个角度上,首先就是从教师自己而言,如果想做好这份工作,主要是自身的基本功要扎实,比如说包括英语学科的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以及一些百科知识都要具备。第二点,从

教师教育叙事范文10篇

教育叙事范文10篇 教育叙事范文(一):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从教二十余载。在这二十余年里,是学生带给我无限的欢乐,我热爱他们,感激他们,是他们的欢乐与真挚、问题与好奇、成长与提高,让我体验到了我的职业的魅力和工作成就感带来的欢乐!茫茫宇宙,短暂人生,沧海一粟,弹指一挥。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却总是笑颜与鲜花为伴,从容与阳光同行。 然而一名教师要想所有的学生对你都多一份亲近、敬爱与信任,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你平等的关注,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躬下身来主动去亲近每一位孩子的心灵,照亮他们的精神世界。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如果教育学期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学生,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了解学生。”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而岁月却是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多年来为人师表,在讲坛上不断地上演着自我的教育教学故事,许多都已随着时的流逝而渐渐淡忘,可也有一些就如同树根一样深深地扎在了我的心上。虽不曾惊天动地,但仍历历在目。 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本着这一原则,我从教开始,在课堂上以严厉著称,上课从不露笑容,所以学生十分怕我。有一天,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教师给我看了一篇学生作文,文中提到了我上的一节课,孩子在作文中说了一句话:“我最终看到数学教师笑了,他笑起来其实很帅。”孩子的作文让我回忆起他所说的这节课。当时是一位上课迟到了,按照我对迟到的规定,他能够给学生讲一个笑话或者长一首歌以示道歉。而这个五音不全的迟到的学生,不知什么原因他选择了唱歌。因为本身唱歌就跑调,再加上有些害怕,当他开始颤颤巍巍唱歌时,我和其他学生立刻被他唱得晕头转向找不到北,根本不明白他唱得是什么。可是学生们怕我批评课堂乱,因而大家都极力忍住不笑。唱了几句以后,这个学生越唱越不害怕,并且发现我们被他唱晕之后,索性放声高歌起来。学生们再也忍不住了,乐得东倒西歪,我最终也没能忍住,笑了。等他唱完之后,我对他说:“期望你下次换个场合让我们欣赏你的歌声。”这个学生也当众表示以后不会再迟到。正式上课后,这节课一向是在简便、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并且教学效果十分好。

叙事教育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e8966212.html, 叙事教育模式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作者:王维审 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20年第02期 摘要:叙事的说服效应是叙事教育模式建构的基本依据,叙事促进人的成长、叙事促进教育发展是叙事教育的基本原理。通过叙事研究,形成叙事写作成长教师、叙事育人成全学生、叙事课程成就学校的基本策略,化解现行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故事;叙事研究;叙事教育 调研发现,很多中小学校的教育管理在理念、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创新性不足,阻碍着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从本质上探求现行教育模式与素质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可以发现:学校教育的强制灌输模式越来越走向常规与常态,而素质教育“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的人文特征往往被有意或无意地边缘化,学校行动与现代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难题。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建构一种既能保证教育的正面强化要求又能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性成长需求的學校教育模式。为此,笔者对故事的教育性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叙事教育模式,并在中小学校开展了系列实践与探索。 一、叙事教育模式提出的基本依据 故事具有天然的说服效应,一直被应用于文学、影视和新闻等叙事性作品。明晰故事的基本意蕴,探讨故事的说服功能,开展指向教育的叙事研究,对于叙事教育的理念阐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故事的基本意蕴 故事是人类最原始、最通用的一种表达方式,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故事的讲述与流传。其基本意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首先,故事是重塑生活的一种模拟,叙述者可以借助故事塑造和建构理想的生活世界,帮助人们脱离迷茫状态;其次,故事是辨析人生的一种隐喻,叙述者通过人物及事情的各种变迁传递概念、情感或信念,把故事变成内涵丰富的生活象征,给人们一些建议和指引;最后,故事是理解自我的一种视角,叙述者在对故事的不断创造、倾诉、修正和重述中实现自我认同,通过故事了解或发现自己,并向他人展示自己。 (二)叙事的说服效应

中国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国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 在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各方都在积极探索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迫切需要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和创新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改革后,大学生就业实现了向市场化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说明某些环节存在问题。究其原因,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不到位是其中之一。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乏系统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仍陷于事务中,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局限在就业政策的宣讲上,与学生的需求反差明显。二是缺乏针对性。学校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就业指导脱离实际。三是缺乏时效性。大部分学校的就业指导只是在毕业以前进行,满足于解决就业率问题,从社会需求、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指导重视不够。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外,必须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培训,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和劳动者。同时,要大力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为此,除了要加强就业指导力量、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外,还必须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实际需要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指为使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的有关职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职业素质培养以及就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对学生进行的职业环境认识、职业见习、职业探索等方面活动的引导和组织。 作用和效果初步显现 近年来,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一些具有先见之明和高度责任感的高校率先推出,并得到快速推广,为就业指导工作创新做出了贡献。 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的推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规划测 职业生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动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职业生涯教育项目组”于2015年3月23日组织召开了“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座谈会。与会代表围绕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及基础教育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最新进展;国内企业、社会及相关领域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测评及培训工作的进展状况;部分国家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与经验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高等院校有关专家、劳动部门和企业界相关人士、部分新闻媒体代表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职业生涯教育对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至关重要 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与会者普遍表示认同。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蔡克勇教授认为,职业生涯教育研究很重要,它是在以人为本科学观的指导下,从职业生涯教育的角度研究学生成才的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 .doc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 教师〔2016〕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师范生教育实践不断加强,但是还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的需要。为增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现就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教育实践的目标任务 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围绕培养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高素质专业化的“四有”好教师的目标要求,通过系统设计和有效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与学生

指导等能力,为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 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实践全过程,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整体设计、分阶段安排教育实践的内容,精心组织体验与反思,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构建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切实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累计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 三、丰富创新教育实践的形式。 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采取观摩见习、模拟教学、专项技能训练、集中实习等多种形式,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验,提升教育实践效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优质教育实践资源,组织师范生参加远程教育实践观摩与交流研讨,探索建设师范生自主研训与考核数字化平台。要积极开展实习支教和置换培训,鼓励引导师范生深入薄弱学校和农村中小学,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拓宽教育实践渠道,积极探索遴选师范生到海外开展教育实践等多种形式,开阔师范生的视野。 四、组织开展规范化的教育实习 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制订教育实习课程标准、实施计划、实习手册、评价标准等工作规范,做到实习前有明确要求、实习

教育叙事范文(10篇)

教育叙事范文第1篇: 如何让每个成员都参与课堂,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体验到学习的欢乐和做人的尊严呢我评价机制上动脑筋,不仅仅采用将全员参与作为评价小组的重要指标、提高幅度大的成员为小组双倍加分等方法,还利用沟通平台(每个班级门外墙壁上一块由各任课教师书写,用来公示班级优秀小组和提高学生的小黑板)来放大他们的成功,让各班师生一整天都能见证他们的光荣.还别说,这种做法真让我收获着因学生提高而带来的欣喜和幸福呢. 课上,分配好朗读的展示任务后,各组进入紧张的准备阶段.当我走到四组巡视时候,正好组长劝说组员冯世阳,“你读倒数第二段吧”,“我能行吗”冯施洋细心翼翼地说,拒绝的语气里却分明又是热烈的期待.我明白他底子太差了,他想读却又怕读不好,影响小组……我连忙俯身轻拍着他的肩膀和大家说:“我看你们组长有眼力,他能读好,你们说呢”“是的,你要是不读,咱们就少一个人次分呢.”同学们鼓励道. 展示时间到,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第四组冯世阳的时候,同学们诧异第四组怎样能让他单独亮相呢!因为冯施洋大家眼中就是一个胆小、说话吞吞吐吐的同学.那一刻,屋子里更是格外宁静,宁静里还带着紧张.他开始读了.“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他想起他以往怎样被人迫害和讥笑过……”他的声音里像是凝聚了所有的磁力,个别地方还有些不连贯,但这个文段的朗读中竟然让人感觉到是激动和难忘的回味,当他坐下,片刻的宁静后是一片雷鸣的掌声.“给第四组加2分,因为他们组员提高大!”我说,“你们的掌声就是加分的最好理由,对吧.”“对!”全班同学大声地喊道.当我把加分写黑板的小组评价栏里后,我看到他的小脸涨得通红,正如他所读的文段里的话一样,“他感到太幸福了”. 为小组加分的愿望,让他超越了自我,勇敢地站起来;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日趋提高,让这样的丑小鸭享受到成功的幸福. 沟通平台,点亮每一个名字 课后,当我来到走廊沟通平台上写评语的时候,围过来的同学说,“教师,写冯施洋!教师,写冯施洋!”我笑了,同学们多可爱呀,他们怀着一颗好的心和我一样为同学的提高而品尝到了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欢乐,他们都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有人格的完善.我沟通平台上写下有力的几个大字:“我为冯施洋本节课的表现而骄傲,我为第四组的力量感到震撼!”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朵花,每一朵花都有自我的名字,让每一个名字都闪光,每一阵风吹过,都是一片幸福的颤抖.倾心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巧用团队评价和沟通平台让我听见学生成长的拔节之声,收获着帮忙学生成功的欢乐. 教育叙事范文第2篇: 微笑是教师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微笑,是人类最基本的动作。微笑的风采,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它是一种激发想像和启

教案:生涯探索之旅

课题:生涯探索之旅 学情分析: 每年高三学生填写志愿的日子,也是家长和老师焦头烂额的时候。家长们由于平日对孩子关注的重心都放在学习成绩上,无暇顾及此事,现在突然要面对全国一千多所高校以及纷繁复杂的六百多个专业,也是很难找到头绪。于是,在选择大学专业的过程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误区。 同时,一些教育研究部门对在校大学生也做了相关调查,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对近千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校大学生中,42.1%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表示如果可能将改变专业。北森教育研究院也对6万多大学生的调查表明:57.8%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78.9%的学生表示希望改变专业。(上海华师大调查,在校大学生80.01%对所学专业不满意;71.4%表示如果可能将改变专业。) 本人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多年,所遇问题多为青少年学习压力,尤其是到了高中二年级,很多人面临高考科目选择的困惑,每年都有学生在文理科和具体的两到三门课之间的游移不决,虽然这种现象不是很普遍,但究其原因,也许跟我们从小到大以一贯之的学校教育内容有关:重知识灌输,轻实践探索。除了学校安排的社会考察、学工学农、志愿者等活动,学生很难有机会真正根据自己的终生发展需要进行自我和社会的探索。 据此,我们开设生涯辅导课程,希望能从学生切身利益出发,在生涯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先进科学的生涯测评工具和有效互动的课堂,帮助学生更全面了解自己,把握未来。 理论支持: 生涯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Marland)博士提出,他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或都将是生涯教育。我们的教育家所应努力的,便是让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能成为适当有用的受雇者,或继续接受更进一步的深造。适当有效的生涯教育,需要新的教育整合,它必须破除教育系统与社会的隔离的障碍。其解决方案是:把我们的课程溶于简单有力的中等教育系统中,使学生在生涯课程的引导下,作有力的选择,达到人尽其才,以发挥教育的实用性。” 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生涯教育的目的是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需要,通过加强中学阶段的生涯课程,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教育从“升学主义”转向关注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 此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形成了广义和狭义的生涯教育概念。广义的生涯教育是指全民的、终身的教育;狭义的生涯教育则是由学校对学生实施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设计的辅导教育。他们普遍认为生涯教育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自我引导、自我完善的生涯能力。

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与教育叙事研究 张培云 随着校本教研深入持久地开展,教师如何做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教育实验法、教育调查法、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等定量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人们认识到教育科研不能简单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质的研究等到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一种很有现实意义且容易为教师掌握的研究方法,值得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了解、熟悉和运用。 一、了解几个概念。 1、叙事。叙事就是陈述人、自然界和社会各种事物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是人们将各种经验组织成有现实意义的事件的基本方式。叙事普遍存在于文艺作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种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了解世界和向别人讲述人们对世界的了解的途径。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主要方式,也是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简单地说,叙事就是“讲故事”,讲叙述者本人或他人亲身经历的事件。 2、教育叙事。教育叙事就是叙述与教育有关的故事,以叙事的形式来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教育叙事讲述的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教改实验中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包括教学案例、工作和生活日记、工作总结、个人传记等文本。通过对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从而发掘和揭示或使人感悟和体会内隐于这些事件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仰,从而发现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3、教育叙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质的教育科研方法。所谓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教育叙事作为目前教育界提倡教师开展的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可以理解为:(1)教师可以是研究者也可以是研究对象;(2)研究者通过自己的学习、感悟、反思和与研究对象的交流、合作、互动展开探究;(3)研究在研究对象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进行;(4)通过教育叙事来描述研究对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发生的与教育有关的事件,及对教育的感悟、探索、反思和总结。(5)研究所获得的某种教育理论或教育信念是用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 二、关于教育叙事。 (一)教育叙事的基本特点——何为教育叙事。 1、真实性:即所叙述的故事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想象或凭空捏造的“美丽诺言”。是在特定的环境、人物、时间等因素下发生的有特定意义的事件。 2、人物性:首先,所叙述的故事中包含有与事件密切相关的具体人物,如教师、学生、家长等;其次,叙述者将自己放到故事中,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体验,并对故事中的教育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和合理的说明。 3、情节性:教育叙事不是记流水帐,而是叙述有情节、有意义的相对完整的故事。不能以抽象的概念和符号代替教育生活中鲜活生动的情节,不以苍白的语言描述概括的教育事实,是在抓住事件本质的前提下的绘声绘色的叙述。如此才能感染读者,引起共鸣和反思。 4、感悟性:首先,教育叙事中应有讲述者对教育事件的感悟和反思;其次,读者应从所叙的教育事件中得到启迪,引起反思。 (二)教育叙事的方式——谁在叙事。

师范类教育实习调查报告2020

师范类教育实习调查报告2020 我被分到XX学校实行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XX,一是XX的教 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XX。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奋力地工作,虚心向有 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 次深化的调查工作,是针对物理这门课来说的。调查的过程十分辛苦,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 果还是很让我满意的。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但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的X个班 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 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 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物理教与学的一些 意见,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 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 但仅是以前从实际上的理解。希望我的理解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 效果。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教学的情况。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课堂教学,绝大部分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 是准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物理老师在备课时,准备了 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 有的物理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认为奋 力与否考试时都不会得太高的分,也不会得分很低,和其他同学不会 有太大的差别,况且奋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你让他们 回家预习课文的时候,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是不看。所以上课要多堤 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 “为什么”,这个方面能够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能够进一 步挖掘教材的无关内容。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 绩果然不错。

(完整版)教师的教育叙事3篇(完整版)

教师的教育叙事3篇 教师的教育叙事3篇 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为了民族的未来,我就要勇担责任,就要去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社会,就要去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就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才是教师的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才是教师完美的人生!下面我为大家提供3篇的教师的教育叙事的范文,欢迎阅读欣赏。 教师的教育叙事一: 今年我带五年级的数学课,这天我进行单元检测,在教室里,我没有什么事情,就要求潜能生交基础训练。突然在一本书里面掉出来一张纸条。我拣了起来,上面写着: XXX: 5139201X 我一生就爱你一个 !我本来打算课后再处理这件事情,没想到几个调皮的学生看见了。他们问: 老师,上面写了什么呀? 这时,其他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我,问: 老师,上面写了什么呀? 没什么。我说。我知道,是要传递的情书一个调皮的男生脱口而出,老师,念念看。好,那我就念给你们听。我把纸条慢慢地展开了,我就一本正经地念道: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随后,我就把纸条折了起来,把它放入口袋里。旁边一个男生问:老师,就这个? 当然了。我郑重地告诉他,学习不就是这样吗。我朝她那里看,发现她的脸一直红到了脖子。我又接着说:

继续认真做题。第二天中午,她来到我的办公室里,低着头红着脸不敢说话。我说: 在你们这个年龄段,男女同学之间相互有好感,这非常正常。因为你们的年龄到了青春的发育期,但是你们毕竟还是孩子,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不告诉你的家长,也不告诉其他教师,但是希望你今后好好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功课成绩。因为你们今后的路还很长,你知道吗? 她点了点头,眼里噙着泪花..最后,那位女同学非常用功的学习,在她毕业考试时数学成绩是班级前3名。记的有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 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确实,通过陈陈的事例,我深深感到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多么重要。精神是行为的支撑。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多从精神上关心孩子,教育孩子,那么对孩子行为上的过错,我们也会多一份理解,对孩子的迷惑行为我们也可以找准标本兼治的对策。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要以人为本,学校要以教师为发展之根本,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人为本,就要以教师为最重要的,最渴望的,最有利于发展的一切为根本,为此我们工作中要做到勤学习,辩方向,明确思路,重研究,找突破,谋求发展,办实事,暖人心,追求幸福。我们的学校是教师干事业图发展的乐土,对单位应该有一种眷恋,有荣誉感,优越感,成就感,责任感,总之为职业的幸福感。献身职业,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以忘我的精神献身于崇高的职业,这是一个教师的最大幸福。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责任在职业劳动中的反映,就是个人把献身职业和做出成就看成是自己的职责、使命和责任,把它看成非这样做不可的需要和义务。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经

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 教师的行动研究与教育叙事研究的学习教师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法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的弊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它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探索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构建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在于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行动来加以解决,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现在行动研究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之一为学者卡尔与凯米斯(CarrKemmis, 1986)所界定的定义: 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境中(包括教育情境),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于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使情境(或组织内)之实践工作能够付之实施而有成效。 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特征是: 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为行动而研究(research for action)。 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 1 / 8

的情境遇到的问题。 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 在行动中研究(research in action)。 在行动中研究指出了研究的情境和研究的方式。 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并非是经过特别安排的或控制的场景。 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即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问题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 由行动者研究(research by actors)。 由行动者研究指出了行动研究的主体是实际工作者,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 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 行动研究法的主要内容: 计划: 计划是旨在改进现状的行动蓝图,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 一般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 研究者可以根据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实际情况的变化来修改总体计划和具体行动计划。 行动:

小学阶段生涯教育实践探索人生规划在童年教育作文

小学阶段生涯教育实践探索人生规划在童年教 育作文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小学阶段生涯教育实践探索:人生规划在童年 (二)小学阶段开展生涯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孩子长大了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许多孩子和家长并没有认真思考。甚至到了六年级,依旧会有学生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去上学”有些学生甚至想要辍学等等。另外,有些学生,浑浑噩噩度过这六年,他们觉得思考这件事,为时尚早,所以,就在这样的想法中,学生们度过了对他们来说最长也是最重要的六年。没有理想,人生迷茫,使许多孩子从小就没有奋斗的目标。教育要协助孩子从小就开始规划人生,设立人生目标。这样,家长和孩子才可以及时找出差距,调整学习内容,培养相应的能力,有意识地为孩子的未来作准备,才可以使孩子在教育资源有限、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上保有立足之地,拥有美好的人生。 儿童是生涯发展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最初开始面临各项发展性任务的挑战。Auger等收集了123名来自一、三、五年级学生有关他们希望做什么职业的数据后发现,年级高的儿童更倾向于那些社会声望较好的职业,并且更少受性别的影响。关于职业思考上,年级高的小学生并没有比年级低的小学生更有个人特色或者是更符合个人实际的见解,年级高一些的儿童更倾向于那些感兴趣的职业。事实上,不仅从研究结果中,从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小学高年级的儿童已经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并对未来自己所可能从事的职业有着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另外,从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上来看,有许多研究者认为,儿童中后期及青春期早起对于其今后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中小学阶段

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精品】

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下面是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被分到xx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xx,一是xx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xx。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奋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化的调查工作,是针对物理这门课而言的。调查的过程十分辛苦,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还是很让我满意的。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的x个班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物理教与学的一些意见,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实际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教学的情况。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物理老师在备课时,准备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物理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认为奋力与否考试时都不会得太高的分,也不会得分很低,和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况且奋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你让他们回家预习课文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课要多堤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无关内容。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发现在的教学中并不是很受欢迎,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减少了师生互动的机会。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例,上课时学生的眼毬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还使得老师变得懒惰起来,大部分老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很少板书,一些老师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学生也就不作笔记了。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己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课程学好,己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老师就采取了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而牺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样是不值得的,而且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中)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不能对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

初中生生涯发展教育的探索

初中生生涯发展教育的探索 摘要: 把生涯发展、生涯发展辅导等概念引入初级中学教育领域,通过建设和实施生涯发展辅导课程,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生活之间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在学习与个体自我觉察、社会、工作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系,在丰富知识学习和塑造良好个性的同时增强未来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结合内地初中生生涯发展教育的现状研究出一个综合性的生涯发展教育模式。初中生生涯发展教育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基础,旨在促进学生生涯成熟。关键词: 初中生;生涯;发展;教育;模式 前言: 生涯,英文名为career,来自罗马字viacarraria及拉丁文carrus,均有古代战车之意,后来引申为道路。现在常指人生的发展道路,也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还有人把它看作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和职位等。 生涯教育,是为人们设计的一种教育措施,其教育目标在于使每一个个体能认识自我,必须选择一种合适而有意义的工作的决策能力的教育,在整个教育历程中进行生涯的认知、试探与准备。此历程从学前教育开始直至成人继续教育为止。生涯发展教育强调个体全面地发展和发挥个人的特色,本课题组在西方以及港台地区生涯理念的启发下,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和生涯辅导的现状以及有关专家的观点,提出了我们关于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的构想模式,以期能给我国生涯发展教育的实践带来一些参考。 一、生涯发展教育的理论基础 由于生涯辅导理论的提出使职业辅导转变为生涯辅导,也正是因为生涯辅导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运用,生涯辅导工作才成为学校心理辅导和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早在1908年“心理辅导之父”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就强调:职业选择必须与个体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和客观条件相结合,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素质,态度和潜能,同时对个体局限性和自身条件作客观评价,才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搭配,从而作出恰当的职业选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许多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开始探索职业行为与生涯发展的问题。较有代表性的是舒伯(Super)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60年代,西方又提出了生涯发展和辅导理论。70年代在美国又兴起了生涯教育运动。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它强调所有教育的经验、课程、教学及咨询辅导,是为个人将来经济独立、自我实现及敬业乐群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