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9, 7(2), 11-16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739288612.html,/journal/cnc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739288612.html,/10.12677/cnc.2019.72002

Correlation between Taoism of Tao Te Ching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qing Tang, Changying Li*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Received: Jul. 4th, 2019; accepted: Jul. 18th, 2019; published: Jul. 25th, 2019

Abstract

Taoism impacted deeply the course of Chinese history as a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aoism contained prominent humanistic thoughts and wisdom and tried to interpret objective laws about universe, nature, society and life. Taoism, the view of universe and nature and the in-dividual life view have influenc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guided it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healthcare .There was much in common between Taoism and TCM about their theories and practices, which embodied their correlation. It is helpful to inherit and develop essential traditional culture by summarizing Taoism.

Keywords

Tao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rrelation

《道德经》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的联系

唐汉庆,李常应*

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

收稿日期:2019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19年7月18日;发布日期:2019年7月25日

摘要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道家思想参透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包含睿智的人文思想和处世智慧。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道家思想、宇宙自然观、个体生命观对中医学有着很大的影响,指导着中医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养生保健。道家思想和中医学*通讯作者。

唐汉庆,李常应

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的渊薮,体现了两者的关联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并进行总结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道家,中医学,关联性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739288612.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道家以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庄子》为经典著作,其中的老庄思想代表着道家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释道思想既相互分立又相互补充和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道家思想参透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包含睿智的人文思想和处世智慧,以“无为”为体

[1],以“无不为”为用,注重运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的策略[2],以尊“道”

养“德”为道家伦理思想,以“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为道家宇宙自然观,在个体生命观上,道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心养性,主张个人要通过修炼而达道,构建一个和自然界同步和谐的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的最优的自适应系统,从而达到“……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道德经·十六章》)的长寿境界。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浓缩了自然、社会和人体生命的智慧,从简朴的事物观察中悟出了高明的哲学之“道”,其中的道家思想、宇宙自然观、个体生命观对中医学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一些具体治疗方法、养生保健方面仍然能找到道家思想的指导。

2. 道家“治未乱”思想与中医学“治未病”思想

《道德经·六十四章》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在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渐进过程,善于发现事物发展的苗头,防微杜渐,将事物的恶变趋势终止于萌芽状态,体现了道家“治未乱”的思想,这一点与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在说明预防疾病的发生比治病更为重要[3],高明的医生应该更重视对疾病的预防。

3. “道”学思想与中医学养生理论

《道德经·二十五章》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道”指的是自然界万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自然循环的规律。在《道德经》里,有多处提到“道”,有不同的含义,例如,《道德经·第一章》就说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的“道”指的是物质实体和变化规律;又如,《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道德标准和规范;《道德经·七十七章》指出:“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这里的“道”指的是一种规律;再如,《道德经·五十九章》

唐汉庆,李常应

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这里的“道”指的是道理。

“道”学思想包含丰富的养生思想,对中医学养生理论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道”学思想强调“道法自然”,即人的活动要和自然界运动规律相符合,顺应自然界的运动趋势,人才能达到“长生久视”的健康长寿境界。正如《道德经·四十二章》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于这一论说,在《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有类似的说法:“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则提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说明养生要顺应自然规律,顾护阴阳,类似的论说如《灵枢·本神》记载:“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和“道”学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以养生长寿的思想是一致的。

道家追求“清心寡欲”的人生修为境界,《道德经·十二章》说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指出声色犬马、口腹之欲容易干扰人平静的心态,在个人养生修为行为中,摒弃过多的贪欲,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同步、和平相处,对于防病祛疾、保持身心健康是很有好处的。值得指出的是,老子追求的“清心寡欲”是节制欲望,并不是禁欲,其实质是告知人们在生活中保持内心的自然纯朴,节制欲望,减少私心,正如在《道德经·十九章》所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通过自身的德行修养,达到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道家养生思想的关键一点是要做到心态的宁静平和,老子在《道德经·十六章》中指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虚极”指的是心灵的平静和宽容,有虚怀若谷之义;“静笃”指的是静谧恬静的心灵境界,通过心理的修养,达到心灵的平静,做到清静无为、知常达命,才能养生益寿。

道家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有很多相通之处,中医学认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地位。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对人体各脏腑功能的影响,持久的、偏颇的精神意志活动极有可能造成内伤病,因此,在临床中,需要把调畅情志、怡情养性作为一种治疗方法,重视精神的调养是中医学养生理论的重要指导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调摄精神意志活动很重要,《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则记载:“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指出清静的心灵境界是人体正气的重要构成部分,说明精神意志平和调顺,人体正气充盈,皮肤肌肉腠理紧密,抵御外部病因侵袭能力强,即使遇到很强烈的致病因素侵犯,也不会发病,强调精神意志活动的正常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然后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再指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表明如果善于保持心境恬静、愉快,做到知足常乐,精神和形体相互调养,定可以延年益寿,正如老子在《道德经·四十五章》中指出:“……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说明道家养生思想对中医学养生和预防疾病理论的重要影响。

4. 道家宇宙自然观与中医学的精气神和阴阳学说

《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说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道”生万物的宇宙自然观用以认识和解释宇宙和生命生成与演化顺序、基本规律,强调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对立统一,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一阴阳学说有较大的影响。道家认为“道”生万物,

唐汉庆,李常应

由“物生物”,“形生形”,并认为这种生成关系具有普遍性,世间万物其形态、内部构造、组成成分都有可能不同,但是都要遵循“道”法的客观运动规律,表现在事物阴阳的共存和相互作用,这种阴阳作用是永恒运动的,但又是相对的,阴阳作用通过“气”的运动变化而得以体现,“气”的运动变化使阴阳作用得以实质化,这也是“道”生万物的实体基础,由此,道家对“气”也有很精辟的论说,《庄子·知北游》记载:“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而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说明气的运动是世间万物产生的原动力,正因为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才使万物具有了生命能力和生生不息的化生能力,又如在《庄子·至乐篇》提到:“……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说明气的化生造就有形实体,通过形体的变化使生命得以延续,实现个体的繁衍。唐末五代道士闾丘方远认为“元气”是最根本的,在《太平经钞》中指出:“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用以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说明“气”是万物生命力的体现,认为:“失气则死,有气则生,万物随之。”关于阴阳、气化的论说,唐朝道士吴筠在《宗玄先生玄纲论·天禀章第四》指出:“太虚之先,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然则生天地人物之形者,元气也。”还指出:“夫道本无动静,而阴阳生焉;气本无清浊,而天地形焉。纯阳赫赫在乎上,九天之上无阴也;纯阴冥冥处乎下,九地之下无阳也。阴阳混蒸而生万有,生万有者,正在天地之间矣。”说明阴阳运动、元气变化是生命和宇宙生成与演化的永恒规律。

中医学的阴阳和精气神学说受到道家宇宙自然观的很大影响,道家宇宙自然观中有关气化和阴阳的论述成为中医学哲学基础精气神和阴阳学说的理论来源之一。

4.1. 气化论说与中医学精气神

《说文解字》中指出:“气,云气也。”道家的老子用“道”来阐释“气”,认为“道”是宇宙中处于混沌氤氲状态的气,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在《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进一步说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团处于混沌氤氲状态的气,构成了世界本原,但又是不可触摸的,因为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而且有一定的规律,能够变化和演进,由此及彼,决定世间万物的变化和发展方向。老子之后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庄子认为“道”和“气”都是实体物质,由于存在于天地之间的气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弥漫的、分散的处于剧烈运动变化的细小物质,称之为“无形”之气,另外一种是由细小的物质聚合而成,以凝聚的状态存在,可以用肉眼观察到或触摸到的实体,称之为“有形”之气或“形质”。因此,“无形”之气和“有形”之气组成了这个世界的万物。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则明确指出:“通天下一气耳”。又在《庄子·则阳》中指出:“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说明“道”和“气”都是天地阴阳共有属性。在《庄子·知北游》进一步解释:“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指出人的生死是一个相对变化的过程,具体表现在气的聚散,气聚是为生,而气散则表明生命的结束,因此,世间万物的生存和死亡都是气的聚散变化形态。

中医学精气神学说引用了道家有关“气”的观点和论说,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中提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说明精气构成天和地。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提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说明气的升降是天地变化的基础,此外,

唐汉庆,李常应

还提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故气有往复,用有迟速,四者之有,而化而变,……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不生不化,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气”的运动变化观点,指出“气”的运动除了聚、散,还有升、降、出、入,“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机停止则“气”的运动也就停止了,只有在气机中生命特征才得以体现。

道家有关“气”的观点和论说在中医学中被用以解释人体生命的物质本原和病理现象,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说明人是天地精气化生的产物,精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气也是人生命活动的推动力,“气”的运动如聚、散、升、降、出、入都是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

生理上,气只有保持质量和运动的顺畅才能发挥生理功能,否则就会发生病理表现,例如,精气不足,称之为“气虚”,表现为全身脏腑功能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的一派虚弱征象;气机的表现形式有聚、散、升、降、出、入等,通常情况下,这些运动保持协调平衡人体才会保持健康,如果打破了这种平衡协调状态,人体就会发生病理变化,称之为“气机失调”。

4.2. 道家阴阳论述与中医学阴阳学说

《道德经·四十二章》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明自然界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事物在阴阳二气的互相交合和感应中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其中的“冲气以为和”表明了阴阳二气相互交感达到的和谐状态。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对于阴阳交感,在《庄子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中指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认为天地阴阳两者相互交通并达到了和谐状态才能化生万物,庄子更为重视“和”状态在阴阳交感中的作用。

道家的阴阳论述对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有很大的影响,《灵枢·根结》中说:“阴阳相错,……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也提到:“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应天之气,动而不息,……应地之气,静而守位,……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体现了阴阳交错结合并且引起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

道家除了对阴阳交感进行诠释外,对阴阳相互消长也有一番见解,《庄子·则阳》指出:“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认为阴阳消长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之间的生克关系引起的,同时也说明消长是阴阳自身运动的规律之一。在《庄子·知北游》中则指出:“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明确表示阴阳在四季的消长变化是一个有秩序的动态过程。这些论述是中医学阴阳相互消长论说的理论来源,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说明阴阳二气随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而发生盛衰的变化。而对于人体疾病,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则指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意在说明一天中疾病的轻重程度也可用人体阳气的消长变化进行解释,疾病的轻重程度在一天当中可发生变化,具有旦慧、日安、夕加、夜甚的特点,提示在进行疾病的诊治时要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这一点与现代的“时间治疗学”观点有相通之处。

道家对阴阳相互转化也有精辟的论述,《道德经·五十八章》提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

唐汉庆,李常应

之所伏。”说明事物对立双方始终处于消长变化的过程之中,总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消长是量变的积累过程,阴阳属性的转化则是质变的结果表现。

在《素问·六微旨大论》有类似的表述:“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指出阴阳相互转化是在阴阳不停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实现的。

道家阴阳论述对中医学的诊断有指导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也指出:“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重视阴阳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总结阴阳的诊断作用:“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至于病之阴阳,统上六字而言,所包者广。热者为阳,实者为阳,在表者为阳;寒者为阴,虚者为阴,在里者为阴。”

道家主要思想与中医学关系很密切,中医学的养生理论和哲学基础都汲取了道家的思想并作为自己的理论来源,道家主要思想对于养生、疾病诊治指导的内容值得总结和挖掘。

基金项目

民族地区医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民委发[2014]37号)。

参考文献

[1]欧阳波.《黄帝内经》道家“无为”思想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80-120.

[2]唐旭, 何仙童, 王浩中. “无为而治”思想对现代医疗的启示意义[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 22(9):

1184-1186.

[3]何泽民, 何勇强.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J]. 中医杂志, 2015, 56(22): 1900-1903.

1.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739288612.html,/,点击页面中“外文资源总库CNKI SCHOLAR”,跳转至:https://www.360docs.net/doc/739288612.html,/new,

搜索框内直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或点击“高级检索”,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332-6794,即可查询。

2. 通过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739288612.html,/顶部“旧版入口”进入知网旧版:https://www.360docs.net/doc/739288612.html,/old/,左侧选择“国际文献总库”

进入,搜索框直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739288612.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cnc@https://www.360docs.net/doc/739288612.html,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 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 《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所谓“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一”是万物的统一性。“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故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而万物一气也。 3、相生相依,相反相对 《老子·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差别,而又不可分割。《老子·五十八章》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辩证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祸福及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 庄子则认为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漠视而抹杀事物间的界限,进而对客观存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他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亦彼,彼亦此,没有确定的界限。《庄子·齐物论》说:“······莛与盈,厉与西施,恢诡憰怪,道通为一。”

浅谈《道德经》与个人修养

浅谈《道德经》与个人修养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蕴含深刻的哲理,对我国古代及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道德经》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我们为人处世、养生、修养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修养 《道德经》五千言,流传两千多年,对人类精神世界影响深远。今天,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的急剧上升期,也可以说是人的思维意识与社会结构的巨大转型期,如何在处处有欢歌的盛世,保持一点清醒、常态、低温,保持一点警觉、思辨、冷眼?我以为读读《老子》,对个人修养和我们认识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哲学思辨,宗教情怀 老子《道德经》带来了大部分哲学思辨、小部分宗教情怀的对于大道的追求与皈依。他的道是概念之巅,概念之母,概念之神,是世界的共性、世界的本源、本质、本体,是世界的归宿与主干。“道”是《道德经》一书的重要哲学概念。据统计,“道”字在《道德经》中出现了76次之多,可以说是整部书的灵魂。因此。《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越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道”贯穿于大至宇宙,小至一草一木、一器一皿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老子把实存性的道升华为哲学理念上的“道”,说得玄妙极了。《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1章)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21章)这就是说,“道”这个东西,讲说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这个东西啊,可以命名的,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道是恍恍惚惚、惚惚恍恍,但是其中有形象,其中有事物。道是深远昏暗的,但是其中有精神,那精冲是非常真实的,真实中有他的证验、规律,说得多好啊!如果演绎一下,那么你要选择你的成功之道,也是隐隐约约、恍恍惚惚的,是很难找到的,但是天地间的那个“道”确实存在啊!你要由模糊到清晰,就要自己努力去寻找。老子说得多好,这话的味道越咀嚼越有味儿。你一生走那条路取得成功?首先你要找着路、找准路,这是不容易的,但是努力之后是可以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的。你要成功,就要有一个极其艰苦的寻找成功道路的过程。 《道德经》充满了哲学思辨。老子用相生、相成、相较、相倾、相和等词说明同一关系,“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第2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相互渗透的关系,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孤立的事物。又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58章)对此,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赞扬,他说:“在一定条件下,坏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读之心旷神怡,胸有

老子道德经全文 (3)

老子道德经全文 老子: 「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 「道德經」: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 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道德经」: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智慧树知到2019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答案: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答案:道家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答案:道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答案:大意#体#微言#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答案:辩证对立#辩证统一#对立统一#一分为二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答案: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第二章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答案:不能穷尽 “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意思是()。答案: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 “湛兮,似或存。”中的“湛”的指的是()。答案:幽深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一种()和()的处世之道。答案:先人后己#以退为进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的“见”解释正确的是()。答案:同“现”,显露

从言语之道来看,明代殷谐的《海青击鹄图》赋予我们的生活哲理是()()()。答案:慎言慎行#守口如瓶#沉默是金 第三章 老子《道德经》用“上善若水”来说明老子所说的“道”,运用的是()的说理方法。答案:道法自然 下面与“持盈保泰”含义近似的是()。答案:适可而止 “圣人为腹不为目”中的“为腹”的意思是()。答案:注重内在实际 下面与“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的含义近似的是()()。答案: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物壮则老 “生而不有”的意思是()()。答案:生养万物#不据为己有 第四章 《道德经》第十三章老子主要是从()角度来阐述修道与用道。答案:内在情绪 今天的人们学习《道德经》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执《道德经》之道,()”。答案:以御今之有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中的“能敝”指的是()。答案:守住道体 老子从“道”的角度认为统治者运用道来治理过国家的最高境界,是老百姓对统治者()。答案:不知有之 下列语句中与“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复”含义相同的是()、()、()。答案:周而复始#一元复始#循环往复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1 在假期中,我读了《老子》一书,谈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说是一些感想、体悟。《老子》虽然并不是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关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蕴深远,让人思考,常读常新。 将老子的思想转换到教育中来,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这与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异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应该顺其自然,而不过过分强调主观意愿。教师的权威应该不被儿童感知到,这才是最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都要处于谦虚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之道。这些思想,在我们这个年代应该进行批判性继承。 在我们的教学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走神,当然可以直接批评:“某某,注意听讲!”老实胆小的可能吓一跳,赶快坐好,但过一阵可能又故态复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会脸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噜咕噜地嘟囔,虽然老师是好意,但传递到学生心里却成了恶念,课堂的气氛就有了火药味。有时课堂上学生竟然和老师顶嘴,僵持起来大家都下不了台。学生肯定是不对的,但如果老师“曲则全”,表扬旁边的同学来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请走神者回答一个问题,旁敲侧击地暗示一下,同样是批评提醒,转一个弯,大家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这样岂不是更好?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问题要辩证地看待。正所谓福祸相依,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应该抱着一种平常心,顺其自

然。更进一步来讲,要将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长的历程,将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转化为自身生命的体验中来。对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态,不要过分关注荣辱得失。这样的话,才能做到通过无为达到有为,通过不争而没有人与之争。 低头静想,学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挥棒去质疑解难。他们还会体会到求知的快乐吗? 教育,是要遵循规律的,就像道德经里所讲:“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万事万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静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顺应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教育也是个缓慢的过程,就像老子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在书中,有许多地方都是从自然现象引到社会道理。在论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纳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逐渐丢失了这种敏感。我们缺少了从细微处看道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洞察力,也是一种理解力,更是一种阐释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锻炼。 解读道德经心得感悟2 读道德经已经仔细读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诵过,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记了每一段具体的文字,仅有一点心得留下,我也没法用准确的文字来描述它。可是有几点在结合我的经历进行反思的时候经常出现,记录如下: 1.守弱。我以往小的时候说某某人真厉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道家思想源远流长,从老子的“天人合一”到“庄周梦蝶”的变化不断推到道家思想的成熟,也逐渐扩大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春秋战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道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学派,在时代的舞台上演绎自身的传奇,在后世社会的发展中影响深远。在现在的社会中道家思想更能为我们提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辩证法、虚实相生、无为、寡欲 哲学 道家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老子充满智慧的辩证法思想和无为都为后世留下了毛贵的财富,其中“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著名的辩证词汇,不仅反映早期哲学思想所闪烁的光辉,更看到道家哲学的深邃。 道家倡导无为,但无为并不是简单的不做什么,而是不要过分的干预事物的发展,不要盲目的插手自己不该干的事情,违背了人的天性和自然规律最终会受到惩罚的。 其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广为人知,这也反映了道家哲学的现实意义,在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庄子那里,他更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灵魂的超脱,《庄子》中有很多的寓言故事,其中有一篇说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起舞,睡醒之后却在思考是庄子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变为庄子,其思想的深邃与旷达无人能及,《庄子》中有鲲、鹏那样的庞然大物,也有朝菌、蟪枯等微小之物。但在庄子眼里,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自己追求的目标。 其中辩证法作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庄子在自己的妻子去世后,竟然鼓盆而歌,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合情理的举动,但在庄子看来这也许是一种解脱为什么他不能为这种解脱而高兴呢?老子作为辩证大师更是出类拔萃,其辩证法的思想令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道家主张寡欲,寡欲不是节制欲望,而是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欲望,人的欲望越多就会一步步的踏入欲望的沼泽而难以自拔,消减欲望、知足者常乐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庄子》中记载了楚王想请庄子担当宰相的故事,但是庄子却在名与利的诱惑下选择了自己要过的生活,那种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那种无所羁绊的生活为后世众多学者所向往。 水在道家思想中无处不在,老子说“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水对道家来说是不可

老子智慧与情绪管理

老子智慧与情绪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情绪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出现了在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这样的: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至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主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老董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不管人们愿不愿意,在实际生活中,“踢猫效应”随处可见。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这就明白人生气时为什么会摔东西,因为东西不会反抗。那么情绪发端的金字塔高层“发包情绪”之后情绪就会很好吗?其实不然,最终是自作自受,基层的痛苦会逐渐向上影响到塔尖,即便你摔东西而东西不会反抗,但东西摔坏了会耗你财,则

是另一种方式的反抗。 那么怎样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老子智慧论情绪管理对我们调节情绪很有益处。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的一堆黄土,思念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老聃曰: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统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人有生则必有死,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实行时,有个农户家丢了头耕牛,感觉天塌一样,终日以泪洗面,茶饭不思,有位老者安慰道,这样下去,不但丢了牛,哭坏了身体还得赔上医药费,遂化解悲情。有的亿万富翁因经营不善或经济危机等原因导致财富大量缩水而自杀,其实大可

道德经与管理

《道德经》与授权 一个很大的建筑公司刚建好了一个社区,什么都有,饭店、超市、小卖部、购物广场等,剩下只有一个任务还没做完,她们还没修走道。员工问了老板怎么修,她说,“先不修,瞧瞧人家就是怎么走的,后来按照她们走的路修走道“,这个就就是无为而治,这个就是现代管理与《道德经》的融合。i 作为来自海外的管理学院硕士生,笔者想多理解中国的特色,尤其就是哲学与历史,这样能够多了解将来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而市场。另外笔者对管理的经典理论授权感兴趣,特别就是授权这个现象在中国文化下如何体现。因此这片小论文的目的就是对老子的《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与授权之间的关系提出初步的分析。 选题背景: 在西方国家老子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来自《道德经》的第十七章,因为这章的主题政治可以使用在管理与领导的领域。虽然不同的翻译成很多不同的文本,但就是最常见的英文翻译带来的涵义就是授权,读起来很给力。一般来说会像以下的翻译, “A leader is best when people barely know that he exists, not so good when people obey and acclaim him, worst when they despise him、Fail to honor people, They fail to honor you、 But of a good leader, who talks little, when his work is done, his aims fulfilled, they will all say, "We did this ourselves、" 原文就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 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关键就是最后一句话,“We did this ourselves”因为这个意思的涵义跟老子的思想没有巨大的关系。也就就是说,最普遍的英文翻译会有一点儿误导读者。当时刚开始了解老子的道家思想时,笔者不懂中文所以就以为老子的意思完全符合西方文化,特别就是授权这个概念。 有的人遇到新的思想或者理念她们会首先考虑渊源才深思它就是否有道理,西方与东方国家都有这种人与想法。笔者在国内生活了这三年碰到这个现象不少次,就就是说,有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iān 天 dì 地 zhī 之 s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hī 之 mǔ 母。 ɡù故c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iào 妙; c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其jiǎo 徼。 cǐ此liǎnɡ 两 zhě 者, tónɡ 同 c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hī 之 xuán 玄。 xuán 玄 zhī之yòu 又 xuán 玄, zhònɡ 众 miào 妙 zhī 之 mén 门。 第二章 tiān 天xià 下 jiē 皆 zhī 知 měi 美 z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iē 皆 zhī 知 shàn 善 zhī之wéi 为 s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iānɡ 相 s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iānɡ 相 chénɡ 成, chánɡ 长 duǎn 短 x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下xiānɡ 相 yínɡ 盈, yīn 音 shēnɡ 声 xiānɡ 相 hé 和, qián 前 hòu 后 xiānɡ 相 s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hī 之 s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hī 之 jiào 教; wàn 万wù 物 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hǐ 始, s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hì恃, ɡōnɡ 功 chénɡ 成 ér 而 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第三章 bù不shànɡ 尚 xián 贤, shǐ 使 mín 民 bú 不 zhēnɡ 争; bù 不 ɡuì 贵 nán 难 dé 得 zhī 之 huò 货, shǐmín bùwéi dào bújiàn kěyùshǐmín xīn bù

最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精品收藏)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

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

道德经与管理

道德经》与授权 一个很大的建筑公司刚建好了一个社区,什么都有,饭店、超市、小卖部、购物广场等,剩下只有一个任务还没做完,他们还没修走道。员工问了老板怎么修,他说,“先不修,看看人家是怎么走的,后来按照他们走的路修走道“,这个就是无为而治,这个是现代管理和《道德经》的融合。i作为来自海外的管理学院硕士生,笔者想多理解中国的特色,尤其是哲学和历史,这样能够多了解将来世界上GDP最高的国家而市场。另外笔者 对管理的经典理论授权感兴趣,特别是授权这个现象在中国文化下如何体现。因此这片小论文的目的是对老子的《道德经》的第十七章与授权之间的关系提出初步的分析。选题背景:在西方国家老子的最着名的一句话来自《道德经》的第十七章,因为这章的主题政治可以使用在管理和领导的领域。虽然不同的翻译成很多不同的文本,但是最常见的英文翻译带来的涵义是授权,读起来很给力。一般来说会像以下的翻译, “ A leader is best when people barely know that he exists, not so good when people obey and acclaim him, worst when they despise him. Fail to honor people, They fail to honor you. But of a good leader, who talks little, when his work is done, his aims fulfilled, they will all say, "We did this ourselves." 原文是:太上,下知有之。其次, 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 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最关键是最后一句话,“ We did this ourselves ” 因为这个意思的涵义跟老子的思想没有

老子道德经原文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章节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 题目数6 总分数20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 部分 总题数:6 1 【单选题】(3分) 学习本课《<道德经>的智慧启示》的出发点是()。 C. 从“辞章”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D. 从“考据”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A. 从“训诂”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 B. 从“义理”的角度来学习、探索、应用《道德经》所给予我们的智慧和启示。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2 【单选题】(3分) 老子是()学派创始人。 C. 法家 A. 儒家 B. 墨家 D. 道家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3 【单选题】(3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其”指代的都是()。 A. 常 C. 道 D. 欲 B. 名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3分 4 【多选题】(4分) 借用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的话来概括说明《道德经》的价值,就是:“辨其()以立修己治人之(),察其()以善精义入神之()。” D. 用 A. 大意 C. 微言 B. 体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4分 【多选题】(4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启示我们看问题要有一种()()()()的思维方法。 A. 辩证对立 B. 辩证统一

C. 对立统一 D. 一分为二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本题总得分:4分 6 【单选题】(3分) 下面几段话的观点正确的是()。 C.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做自己应该做的 B.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都做 A. 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 正确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分数制 截止时间2017-11-30 23:59 题目数7 总分数23 说明: 评语: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23 第1 部分 总题数:7 1 【单选题】(3分)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不勤”的意思是()。 C. 没有穷尽 B. 不勤奋 A.

道教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道教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丁树栋 (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诸城262200) 【摘要】道教作为中国的固有宗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东方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宗教哲学思想,就是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中医学是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中医学思想必须十分重视中医思想体系的源头,因此研究道教文化对中医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是研究中医固有理论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道教文化;中医学发展;影响 道教是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发展成熟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道教文化是东方古代哲学的主要支柱之一。道教的学术思想,完全渊源于道家的内容,而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始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的总汇,笼络贯穿中国文化上下古今。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1道教文化对中医诊疗的影响 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并结合当时的思想文化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可溯源于先民们的巫祝祭祀鬼神,那时即有了道教的雏形,之后,在古代神仙信仰的基础上,沿习方仙道、黄志道的某些观念和修持方法,于东汉中期最终形成了道教。道教利用“符水”、“咒说”为传教手段并兼修医术,随后道教即与中医学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并对中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葛洪作为道教人物,研究神仙、丹道之学,并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医学著作。他揉合道教文化与医学内容,总结了一些临床特效药物,如莨菪子治癫狂,鹿角末治乳痈,并记载了许多真菌类药用植物。他对恙虫病的研究比国外早1000多年。首创用狂犬病的犬脑髓敷贴被狂犬咬伤患者的伤口以治疗狂犬病的方法,是世界免疫学的最早记载。另外,他对于肺结核尸注的记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他的汞与丹砂还原试验,是世界上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后来炼丹术传到欧洲,促进了世界制药化学的发展。所以说道家人物葛洪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他大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2]。 隋唐道家、医药学家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他坚持自种自采,非常重视道地药材。他总结了许多有效的防治经验,如用鹿或羊的甲状腺治甲状腺肿大;用动物肝脏治夜盲症;槟榔治绦虫病;尿沉渣治小儿病;谷皮、防风、防己、细辛、蜀椒、吴茱萸等含维生素B的药物治脚气病等等,这在世界医学史上的都是很先进的。特别是在《大医精诚》一文中提出了医生的最高医德规范,至今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早在十一世纪,我国古代道家们便成功地从人尿中提取出相当纯净的性激素结晶制剂,道家叫“秋石还原丹”,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是世界激素疗法的最早记载。综上可以看出,中医药学的很多重大进展都与道教文化有关,因为道教医学本身就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作用[3]。 2道教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根据史书记载,养生思想最早起源于老子的长生思想。道家“重人贵生”,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明显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家就是养生家,道教可以说是养生教。道教的核心原理就是“无为”,它呼吁人们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回归婴儿”。道家养生之学,就是从自身病痛老死问题引出人们在其机体生理上,在其起居生活上如何自己调理以适应天地(大自然)变化,而求得某种自如的一种修养学问。道教文化认为人和地球天体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机体,认为人身便是一小宇宙,因此它从天文地理、地球物理等方面研究人身生命的规律,建立了一整套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之下,道家们有做物理

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道德经中的为政之道 《道德经》开篇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名天地之始;有名,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因此,若此篇能尽论本人欲说之语,则非常道。然欲以常有,观其徼,若真行无为而治之道,则天下万民已德深、福厚,无需引导,而实则非如所想,未得尽善,实需引导,因有此篇。 为政者,作为政府的“道德代理人”,肩负自身道德与公共道德双重德行。为政之道,政者正也,为官之道,官者宝冠盖于双口之上,心正则口正,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实在无需多言。然而,曲高则和者寡,不向民众传播政治思想,则万民不解其意。厚德者为重,现实中,我们更希望“厚德者众”,但无深厚学术积淀想有深厚德行实为难得,因此圣人提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实在也是未开化时代的不得已之举。于今时今日,民风开化、百家争鸣,不应再行“愚民”之道,而应行流水之道,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因未尽善,需有德深福厚之人善利万民、疏导众生。而流水如人性,人类不可离水而生,但水多则致大水溏泄之势,淹没生灵。因此,为政之道,当在中庸,不可竭泽而渔,更不可水漫金山,应折中取之。为政者,善利教育使民开化、善利医疗使民性命无忧、善利法律使民依规而行、善利交通使民畅行天下,为政至此,则是顺应天道民意,疏导众生,利于万民了。 良人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而人无完人,处于花花世界,不可强求众人皆精于三长,但若具备其一,则已具良人之德行也。处为政之位,实需良人。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现世并不需要为政者人人学会道德经,但现实需要为政者“居善地,心善渊”,不然现世报也是时有之事。既然居于富丽的楼阁之内,更要时时刻刻铭记服务民生之道。顺应民意即是顺应自然之势,顺应天道之势。但却也不是卑躬屈膝,顺应氓民之意。毕竟,天下未得尽善,并非尽是善民,因此需要为政者因时而行、因势而行,善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善民用善言疏导可使其教化,氓民对其依法而行、依法而惩,可使其心转恶为善。因此,氓民多有出言不逊,诋毁法律之言,而善民则有诋毁不善之人言论。为政者,应惩治氓民之言论,而接纳善民之言论并为善民之恼怒予以解决。

道德经之人生智慧

. 20种人生大智慧:柔的哲学,水的境界《道德经》字,所以又称五千言。作为5000《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因为全文仅有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仅用五千字就囊括了宇宙人生、囊括了修身、治国、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见解精辟,受到后世乃至外国思想家的推崇。《道德经》推崇柔弱的智慧,崇尚守柔贵雌,其他如功成身退、祸福相倚、上善指引我们人生的也是照亮我们前进道路,若水等思想不仅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大智慧。译多则惑。少则得,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做人要懂得迂回的智慧弯曲可以保全,受压反而伸直;低陷得到充盈,凋敝于是更新;单一因而得文:到,繁多所以迷惑。 很多人喜欢直来直往,结果把事情办坏了。春秋时期齐景公喜欢养鸟,他感悟:让臣子烛邹看管一只鸟,烛邹不小心,这只鸟飞了,齐景公生气要杀烛邹。齐国国相晏子知道了,就说:好吧,把烛邹这家伙杀了给大王谢罪,在杀死他之前我要当着大王的面数落他的罪行,让他死得瞑目。晏子命人绑了烛邹,数落其罪,共有三条。其一,大王的鸟竟然让你放飞了;第二,你放飞了大王的鸟,惹得大可是大王为一只鸟而杀人的事情传出第三,王为一只鸟而杀人;你死了不要紧,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和国民会笑话我们齐国国君把一只鸟看得比人的生命更重去,“赶齐景公闻言笑了,烛邹该杀。说:这不是败坏大王的声誉吗?有此三条,要,快放人,我明白了。”这就是晏子“曲则全”的智慧。做人要有水的精神.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感悟:在老子看来,最高的德性、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道的精神:生化、利生。我们都知道“地球上有了水,才有了生物”。地球上一切原始生命都孕育于水。故说: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第二个精神就是“不争”,能顺势而为。水无常势,水无常形,道也如此,道不跟万物争,而天地万物无法与道相争。人要学水的精神,抱着利他、不争的心态做事,才会如鱼得水。持而不盈、富贵不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译文: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感悟:日中则昃日,月影则亏。一定要知道为人处事的度在哪里。事不可做绝,话不可说尽。老子说的是不要在某个方面因为自己的专长而盈满,说话、做事要留有余地,才会有发展与回旋的空间,不要给自己留下祸患。这是处世的大智慧。有才学有特长的人爱显摆,富贵中人生骄傲。 功成身退是一种舍得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译文: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感悟:道是万物的内在秩序、信息和生长能量,而道体现于人类,就是母爱般的、师长般的恩德。读懂玄德,懂得了舍得。舍得不是只教我们放弃,舍得是一种功成身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做出了贡献不据为己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