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热点: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成为为国家发展战略

2010年高考热点: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成为为国家发展战略
2010年高考热点: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成为为国家发展战略

2010年高考政治热点:

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成为为国家发展战略

湖南省郴州市嘉禾一中教研室罗石文

背景资料:

中国国务院2009年12月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十九个县(市、区),总面积二点六五万平方公里,占山东全省面积的六分之一;总人口约九百八十五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最后一个三角洲———“黄三角”在被提出21年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今年以来,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已达9个,数量超过前4年总和,范围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区。中国沿海已形成了“三大五小”(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与辽宁沿海、山东半岛、江苏沿海、海峡西岸、北部湾)开发格局,中西部地区也在奋起直追,国家正顺势打出“区域振兴牌”。黄河三角洲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黄河三角洲可以在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一定能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知识精析:

(一)政治学科:

1、经济生活:资源合理优化配置;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弱点缺陷和国家宏观调控;

企业及其经营者;国企地位作用;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企业经营者素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产业及其劳动者:工业的地位作用;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对外开放。

2、生活与哲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整体与部分关系;矛盾的观点;抓重点、抓关键,;量变质变关系;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3、政治生活:国家性质和职能;国家组织活动基本原则;党的性质和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我国的外交政策。

4、文化生活:文化带的区域特征;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人影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创新精练:

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据此回答1---4题:

1、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

A.体现了联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B.体现联系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体现物质的客观性D.人们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2、国务院决定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是行使:

A.政治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B.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C.政治职能和经济建设职能 D.政治职能和文化职能

3、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要立足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具体实际,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这符合下列观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②全面观点看问题③实事求是的原则④抓主要矛盾的工作

方法

A.①②③B.④①② C.③④① D.②③④

4、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这说明:

A.矛盾普遍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的矛盾有各自的特点D.规律是客观的

5、中国国务院2009年11月2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国三大三角洲之一的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举措体现了:

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②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要求

③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④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要求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

①黄河三角洲发展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②黄河三角洲发展要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的联系

③黄河三角洲发展要追求各自的个性④黄河三角洲发展要把高效放在首位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②④

黄河三角洲文化,是指产生发展于黄河入海口区域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是有史以来生活劳动在黄河入海口区域的人们共同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称。充分认识文化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趋势,要把握黄河三角洲文化特色,挖掘黄河三角洲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反映的民族精神,强化黄河口龙头意识,从而构建黄河口文化支柱产业,对于该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回答7—8题:

7、要把握黄河三角洲文化特色,挖掘黄河三角洲文化的深厚底蕴及其反映的民族精神,表明

A.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C.各地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D.不同区域的文化融为一体

8、强化黄河口龙头意识,构建黄河口文化支柱产业,有利于

①文化的交流与传播②进一步增强全球华人华侨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③增强经济实力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

9、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这表明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事务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③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④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以母亲大河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高地,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树立全国乃至全球高效绿色生态生活区样板。这体现了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要创造新的经济规律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1、泰山和黄河文化怀抱着黄河三角洲这片古老美丽神奇的收获着希望的土地,泰山和黄河文化代表着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崛起形象。泰山和黄河文化代表着黄河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崛起形象,主要说明了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12、黄河三角洲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边城市的发展基础比较好,黄河三角洲发展也就快。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

A.普遍联系的观点B.实事求是C.发展的观点D.解放思想

13、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加强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从消费的角度看,就要

A.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倡导绿色GDP B.最大限度地减少消费支出

C.国家运用行政手段限制享受消费D.在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同时,注意绿色消费14、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因此,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来源B.现象和本质是不可分的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一切从实际出发

15、黄河三角洲可以在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能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有利于:

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增长量②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④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6、材料一:中国国务院2009年12月3日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

划》。“规划”指出,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绿色、生态、品牌农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形成了一大批优质农业基地和品牌产品。(1)材料一是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的?

材料二: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黄河三角洲的文化产业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社会性,有历史人文的积累,有农村民俗文化的绵延,有革命文化的巨变,有工业文化的当代画卷,有戏剧文化的源泉,这些构成不可转移和不能替代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景观,是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动力。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的理论依据。

材料三: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3)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为推动黄河三角洲科学发展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设。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C是辩证法;A、B材料没有体现。

2、B 生态经济直接体现的是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3、A 材料没有体现抓主要矛盾。

4、B “不仅关系到”“也关系到”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5、D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①②③④都能直接体现。

6、A ④错误。③材料没有体现。

7、C “文化特色”和“深厚底蕴”等都说明文化的区域特征。

8、A ①②③④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意义。

9、C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材料没有直接体现。

10、D 经济规律不能创造,④排除。

11、C 材料主要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12、A B、D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排除;C材料没有直接体现。

13、D A、C是从国家角度,B说法不科学。

14、A C是辩证法;D是唯物论;B没有体现。

15、C ①②③④都是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得意义。

16、(1)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体现了履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体现了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绿色、生态、品牌农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黄河三角洲地区走上的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国务院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的要求。

(2)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要影响。黄河三角洲不可转移和不能替代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景观,是发展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和动力,能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的发展,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将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以黄河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环渤海地区高效生态经济特色高地。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与效益,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科学、理性、绿色消费,提倡勤俭节约。开发具有黄河文化、

乡村与农耕文化、生态农业文化特色的民俗旅游。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维度分析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维度分析 一、战略目标国家文化安全与公民文化权利的双重诉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 文化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来源。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现代化事业中战略地位的确立,一方面源于全球化时代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需要;另一方面源于社会全面进步中对维护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响应。 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变革与文化竞争正在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正如希利斯?米勒所说,全球化而今已成为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生活中许多领域里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2]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军事领域,而且也越来越多的指向文化领域,文化成为一国重要的软实力而成为综合国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捍卫国家文化主权不仅事关文化的独立性,而且关系到一国的政治主权和独立地位。 文化主权是现代民族国家对本国文化拥有的最高权和独立权,其核心是民族文化的独立存在权和发展权。 国家文化主权的完整存在将为文化安全提供权力支持和政治保证。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硬实力得到较大提升,但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国家软实力未能取得同步发展,中国人正在失去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中国性,即存在自性危机。 [4]相对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领土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相对隐形,但却事关重大。 这是因为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于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是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和维护的重要思想基础,从深层上影响着国民的精神和灵魂。 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精神支柱坍塌、文化阵地丧失、意识形态失控,社会成员的价值规范就会陷入混乱,国家安全就无法保障。 [5]而面对全球化时代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面对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排挤战略的挑战,中国正面临着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隐忧。 从全球文化竞争的格局和态势来看,中国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表现在中国还不是文化生产大国,参与全球文化竞争的实力不济,文化输出的能力不足;表现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文化行销模式,中国尚未建立一套相应的软实力制约机制,文化竞争的反制能力薄弱。 中国应当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来审视文化发展,采取有效手段保护自己的文化产品、文化价值与文化身份,坚决抵制和防范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渗透,构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今天世界上……进步再也不能以技术和生活的物质标准来衡量了。

北京“十一五”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十一五”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一是生长点多,增长点少。北京依靠自身的科技优势,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境保护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003 年,五大领域销售收入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97%以上。但其整体产出规模不大,一直无法形成新型的产业,对北京市经济的贡献有限。 二是有技术,没产业。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成果数量居全国首位,2003 年达134项,远高于第二名的江苏(36 项),但是产业化的能力却仍然较弱,2002年北京市400 多家研发机构共转让出1400多相研发成果,其中1000 多项转让到了京、津、冀以外的地区。 三是产业园区(基地)多,产业集群少。北京市原来共有各级开发区450 个之多,2004 年上半年,经过清理整顿后,还有各级园区28 个。各主要高新技术园区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缺乏,产品的配套能力差,产业链条不完整,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 四是中心强,周边弱。北京市高科技企业过于集中于以中关村为主的北京市高新科技开发园区内,周边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

五是中低端产业大,高端产业小。北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链条短,产业链高端项目缺乏,加工装配型产品比重较大。反映在出口结构上是三资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较高,2003 年所涉产品对欧盟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当年所涉产品对欧盟出口的87.93 %。 六是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无法提升,与企业研发投入下降,发展后劲不足有很大的关系。2003 年北京市企业研发投入84.2 亿元,占北京市研发总投入256.3 亿元的1/3 ,为广东省企业研发投入的1/2 。 二、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导思想与方针 指导思想。有利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有利于产业化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指导方针。以人为本,发挥比较优势;政府引导,发挥市场主导作用;以园区为依托,建设重点基地;以技术引进带动自主开发;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改造。 三、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预计“十一五”期间增长速度为17%左右,到

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策略

你比你想象的更强大① 【摘要】试图通过实际的经济数据及具体个例来证明发展中国家是能够在旧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同时探究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策略 【关键词】经济发展理论VISTA五国比较优势 就像不成熟的少年,犯了错往往会嘟哝几句外部环境的恶劣以及归因于各式各样的原因;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常常抱怨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对其经济发展的桎梏。而又不像不成熟的少年,尽管常常抱怨和犯错,终究能长大成人,渐懂人生之真谛;这些发展中国家忙于内斗和抱怨,一边享受和依赖着“帝国主义”的援助和恩惠,一边蒙着眼睛,掌控着国家这辆大车的方向盘,还叫嚷着“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②”。呵,这越说似乎越像斯德哥尔摩综合征③了。 所谓旧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无非就是弱者对强者的控诉及抱怨,什么霸权主义啊、强权政治、掠夺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凡此种种,这总让我想起托克维尔所说的“弱者总是试图将强者扯到和他们一样低的位置上。” 旧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真是发展中国家取得发展的主要障碍吗?发展中国家真的如同菲利普·凯里④一样在不利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中茫茫然,永远试图而不能突破自身发展的枷锁吗?弱国永远只是强国的陪衬和附属吗? 想必不是。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繁华都市的衰亡与弱小城邦的崛起,雄辩地说明了一个结论:好景从来不久长。”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伟大的成就往往都是由卑贱无名的弱者所创造,让我也“受雇于伟大的记忆⑤”一次,在此记录一下恒河沙数般弱者突破旧的政治经济秩序的逆袭:第一次统一中国的并非是强大的齐楚,而是默默无闻厉兵秣马偏居一隅的秦国;征服整个地中海的罗马人,原来也是不受重视的蛮族。让我们把历史的望远镜拉得更近一些:18世纪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兴起在英国,而不是当时最富贵繁华的法兰西;时间往后一个世纪,达到帝国兴盛顶点的英国却不得不将深入进行工业革命的领袖地位转让于过去一直处于沉睡之中的德国与遥远的美洲前殖民地——美国。让历史的长河再驰骋一会吧,叫嚷着“日本可以说不”⑥的日本携“亚洲四小龙”突出重围,首次证明了新兴国家的活力;紧接着,中国出现了,人们否定上述问题的信息也越加越足了。 从宏观方面:VISTA五国⑦ 中国的成功有目共睹,已经证明了发展中国家是能够突破旧的经济政治秩序,取得经济的发展的跳跃。BRIC四国情况类似,这里我将选取VISTA五国,在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大致情况不改变的前提下,观察这几个比较典型的发展中的发展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来得出相关结论。 两点说明: 1.由于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不能很好的量化,我只选取几个关键的时点来考量大概的经济政 治秩序的变化:70年代石油危机;89年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1991年美国发动海湾 ①引自于刘瑜:《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 ②《诗经》:《蒹葭》 ③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④菲利普·凯里:威廉·毛姆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主人公。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⑤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七二年十二月晚》 ⑥盛田昭夫:《日本可以说不》 ⑦VISTA五国:及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是继金砖四国后,最有潜力的下一代新兴国家。

动漫文化发展战略

动漫文化发展战略 一、动漫产业概述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有机结合的简称。动漫产业是以动漫产品为核心,以品牌、形象和衍生产品打造的一个巨大产业链。它具备知识经济和注意力经济的全部特征,是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是21世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明星产业,具有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高成本、高投入、高附加值、高国际化等特点。 二、河南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 国务院在2009年7月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振兴规划内容特别强调要加快数字、动漫等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同时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各地方政府也通过税收优惠、产业基金、创建基地等方式大力扶持相关企业成长;这些都将切实提升我国动漫产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据有关专家测算,未来三年到五年是动漫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动漫及相关产业的年产值最少达到1000亿元,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经过多年的努力,河南动漫已逐步形成了产业基础相对扎实,分

工结构日趋合理的格局。像小樱桃卡通公司、天乐动画影视公司和小破孩文化产业公司等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使河南动漫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得到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现有动漫原创人员1500多人,年动画产能已达一万多分钟,衍生产品种类达2100多个,畅销全国各地及1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0年3月30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在郑州高新区正式破土动工,2011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可容纳300家左右动漫创意企业进驻,每年将形成5万分钟动画片、10款网络游戏、2000万册漫画出版物的产能,预计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年利税约5亿元。基地的发展目标是进入全国动漫产业第一方阵,打造中部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动漫之城。此外,省委、省政府还专门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投资好的动漫和其他文化产业项目,力求通过一个时期的发展,使河南涌现出一批知名企业,提高新兴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产业的科技含量。 三、洛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是中原经济区最重要、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省委书记卢展工也指出:“中原要崛起,河南要振兴,必须首先突出河南的文化优势,发挥河南文化的作用。”对洛阳来说,发展文化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解读

2017年国家文化产业新政解读 国务院:力争“十三五”时期数字创意产业产值达8亿元 2016年12月1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期为2016—2020年。 据了解,《发展规划》为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的发展目标。 《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此外,《发展规划》还从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说明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两部委发文: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将凝聚发展工业文化的社会共识,整合工业文化各类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培育和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建设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工业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聚焦突出问题,重点抓好工业设计、工业遗产、工业旅游、企业征信以及质量品牌、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工作,形成竞争新优势。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工业文化产业,让工业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具体来说,将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促进工艺美术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支持工业文化新生态发展。 “一带一路”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部: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于日前正式公布。该行动计划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 据悉,《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是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国内合作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计划、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计划和“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拓展计划共12项子计划。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国内“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合作,积极利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介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动漫游戏产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 文化部:2017年将积极推进扩大文化消费试点 来自文化部的报告显示,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国办转发文化部等部门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试点单位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186个产业项目获得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扶持。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课程标准】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的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建设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结合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简要分析其地理背景,拓展蓝色海洋空间,维护海洋权益,说明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的意义。 3.通过读图、填图和贴图,了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域的划分,能够分辨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以及各海域的法律地位和相关国家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提升区域认知素养。 4.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5.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案例,简要分析“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地理背景及其分类。 2.通过案例研究和相关实践活动,了解我国的海洋国情,并能够具体说明我国海洋权益包括的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及案例了解我国国家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7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政府公布了当年的环境日主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能从环境日主题中解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吗?这句话也反映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为了达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我国制定了若干项国家发展战略,你能说出一两项吗?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从网络新闻了解到的国家发展战略展开回答。

“十三五”规划期的四大产业发展战略

“十三五”规划期的四大产业发展战略 2015-07-08 09:00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黄群慧贺俊 核心提示:从中国来看,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工业和贸易大国,是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仍存在产业发展水平低、处于全球分工格局低端等问题,未来有望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原标题:“十三五”时期的产业发展战略 从全球来看,在未来五到十年,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不断拓展,技术突破和业态创新将逐步融合产业边界,全球投资贸易秩序将加速重构,产业内和产品内分工的重要性也将日益突出,服务贸易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重要地位将更加突出,服务业甚至研发活动都将呈现深入的产业内垂直分工的特征。从中国来看,目前中国已成为一个工业和贸易大国,是世界产业分工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但仍存在产业发展水平低、处于全球分工格局低端等问题,未来有望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发挥越来越积

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十三五”时期我国三次产业发展的定位、方向和政策都将面临重大的变化。 “十三五”时期应对产业结构升级思路进行重大调整:摒弃以往追求产业间数量比例关系优化的指导思想,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是提高生产率。 基于一般意义的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我国五年规划一般将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例关系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标,比如,“十二五”规划提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从2010年的43%提高到47%。但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并不存在一个严格意义的三次产业数量比例关系,尤其是在当今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各个产业边界日趋模糊的大趋势下,统计意义的产业规模数量比例指标作为政策导向的意义已经越来越小,寻求最优产业比例关系、进行“产业结构对标”的产业结构升级思路,其合理性和操作性的基础已越来越薄弱。 实际上,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本质是生产率高的部门逐步替代生产率低的部门成为主导产业。虽然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步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演进趋势,但2013年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仍高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存在第三产业比例上升而整体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潜在

(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后,在发展民族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起飞”,甚至创造了“奇迹”。但是,无论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还是“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大都是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为了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并深刻认识到,人类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或认识得很不深刻,采取的措施还不很得力。因此,在今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突出的重要内容,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1. 土壤严重退化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全球69%的农田遭到侵蚀或退化,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土壤退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以及物理和生物性变劣)的现象还在扩展。在北非和中东的干旱地区,以及南亚、东亚和拉美的部分地区,土壤风蚀尤为严重。赤道以北非洲的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蚀,22.4%受到风的侵蚀;中东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蚀,35.5%受到风的侵蚀。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使用不当和种植结构不合理所致。全球有4000万公顷的灌溉面积由于排灌不当,不是水涝就是盐碱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亚洲和非洲由于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层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场和耕地荒芜。 随着干旱和过度开发,农田变成沙漠,荒漠化问题在亚非拉越来越严重。据统计,

当代世界国家战略中的文化的跃升

当代世界国家战略中的文化的跃升当代世界各国在制定其新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时,都将文化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研究和考察,作为最根本的立国之本来进行部署。世纪之交文化的变革是当代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从国际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与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高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与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不得不对文化的发展投以极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到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和制约。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认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而世界经济和产业的发展自身已经越来越文化化了。 在这一全球性潮流的推动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策划了“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 97)活动,并于1992年成立了以联合国前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为主席的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1995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经过数年的调查、积累、撰写和修改,推出了题为《我们创造的多样性》(OurCreativeDiversity,1995)的报告,深入论述了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报告指出,发展不仅包括得到商品和服务,而且还包括过上充实的、满意的、有价值的和值得珍惜的共同生活,使整个人类的生活多姿多彩。因此,文化作为发展的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促进者这样一个次要的地位。发展与经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展是一种对个人和集体产生强大的思想和精神影响的现象。所以对发展和现代化的各种问题的认识,说到底都集中在文化价值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文化是一种行为方式的传播。报告指出: 当文化被理解为发展的基础……文化政策的概念就必须相应地扩大。任何针对发展的政策都必须对文化本身保持敏感,并受到文化的激发……这种文化政策的定义和运用意味着,通过更好地利用多元主义的现实和机会,发现那些能够将多元伦理(multi-ethnic)社会结合在一起的内在因素。它喻示着提高政治和管理、技术、工商业、教育、社会与社区发展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论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及发展战略 二十一世纪刚进入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政治,军事风云变幻,老牌资本主义大国的缓慢衰落和新兴国家的强势崛起又一次强力的冲击了已经激荡的世界格局,实力依旧雄厚的大国正在极力维持着现有的世界格局,新兴国家在极力摆脱这种旧有的格局体系,这样的大变革给中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其中又深蕴着巨大的危机和阻力。 中国的高速发展和强势崛起,虽然这样的崛起一直很低调并且掩人耳目,但是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进一步实施,原本老牌帝国的地位和实际利益遭到挑战因此带来的焦虑和不安,和部分诸如印度、越南等快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渴望在大国角逐中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和提高地区影响力,中国一直奉行的希望偏安一方的韬光养晦政策是时候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邓小平在特定的国内外环境下提出这个战略时,中国领导人就时时注意避免被置于镁光灯下,在国力还未达到世界一流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与他国的利益摩擦,一心一意集中力量谋发展。但是在东面与日本因钓鱼岛问题存在擦枪走火的情况,在南面诸多南亚小国拉帮结舍,依附大国在搅浑南海问题,蚕食中国南海的利益,西南部野心勃勃的印度大象蠢蠢欲动,一直将中国视为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北部俄罗斯虽说是中国的传统盟友但是无时无刻不在提防中国,何况300年来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就是这只北极熊。朝鲜那只喂不饱的白眼狼不仅经常不听老大哥的话还引狼入室,朝核问题成为了美日在亚太部署军事力量限制中国的一个借口,中国西部随着一批政治强人的倒台,阿拉伯之春的多米诺骨牌逐渐向东蔓延。中国的周围国家安全形势已经达到了空前严峻的状态。 管中国领导人一直强调中国坚定不移的奉行和平崛起的政策,但是笔者认为在1500年地理大发现后没有一个世界性的大国可以在和平的环境中崛起,无一不是在夹缝中发展,后通过战争战胜原先的霸主终成世界一极。想要崛起的新兴国家与既得利益的国家必然存在利益、意识形态等冲突,一旦这样的矛盾上升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诉诸武力,纵观世界历史,美欧强国无一例外,因此当历史又一次轮回到中国头上时,这些国家必然会极力阻扰和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情况也类似,在全球经济日益紧密结合的情况下,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家利益需求和日益渴求的地区影响力必然会挤压到他国的国家利益,由此带来的国家利益摩擦不可能能够有意的去避免,只会愈演愈烈。随着美国的核心战略东移,一位美军高级将领说:“你们(中国)的好日子结束了,我们回来了。”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在经济、军事上步步为营,企图在中国周围形成包围圈,其毫不掩饰的险恶用心就是想极力阻遏中国的发展。因此中国想用嘴皮子劝服他国相信中国的和平政策,无异于痴人说梦。笔者认为在大政策及战略方针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国防建设,强化军事力量甚至准备好战争的准备,比如虽然中国与美日等国的经济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紧密,短期内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存在,但在将来尤其是美国的地位和利益进一步受到威胁时爆发局部冲突的可能性是十分大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美国还未完全从中东乱局中回过神来,日本还在极力摆脱限制其军力发展的体系,印度、南亚各国的实力与中国还有较大差距的时候,中国应该牢牢把握住这可能是最后的黄金十几年,狠抓发展,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发展。中国不能像北宋那样明明是一个超级经济大国,却不注重军事的发展以致成为一个经常被异族侵扰的国家。一旦美国从中东乱局的阴影走出来,将其主要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日本在其日益强大的右翼势力挟持下重新武装成军国主义,印度等南亚各国在飞速发展过程中缩短了与中国的差距,积累了进一步与中国叫板的资本,那么恐怕地区冲突是在所难免的了。中国应该效仿西汉,大汉王朝在建国初期积贫积弱的时候注重国内发展,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等到开国将近100年的时候武帝依仗几十年积累的雄厚资本开始对匈奴进行军事回击。虽然中国目前看上去是四周受敌而且没有可靠的盟友,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但是这是一个新兴大国所必经的孤独历程。若中国领导人在外界压力和外国胁迫下减缓了军事力量的发展,被其他大国限制甚至被牵着鼻子走,幻想着仅以外交和经济手段去调和一系列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今世界,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利用好当前世界格局来发展自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围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说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冲击同在、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骤、速度和深度,采取有利的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完善其应对策略。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它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表现,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探讨与之应对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围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现代化进程。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

9第九章文化发展战略共11页文档

第九章文化发展战略 第一节文化战略和文化发展战略 一、文化战略: –定义:文化战略是人类在逆境中运用智慧以求取生存和发展的战略。 包括: 1、文化本身的战略 2、文化应用的战略 研究论著: ?《李元飞?文化战略之道》丛书首次倡导文化是企业运行之道,文化战略可 以策划,制定成功的文化战略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狭义的概念:文化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公司或组织等传播发展自身的文 化软实力的基本指导思想、目标、方法和策略。 二、文化战略的性质: ?首先是国家战略,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战略,是民族和国家生存战略的文化形态和当代形态。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公元579年,罗马皇帝毛莱斯毛莱斯用拉丁文写了一本名为《stratajicon》的书,被认为是西方第一本战略著作。 “战略“释义 ?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 ?在现代,?°战略?±一词被引申至政治和经济领域,其涵义演变为泛指统 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 ?战略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西晋初史学家司马彪所著《战略》一书,后屡见 于《三国志》等史籍中。 ?1956.7,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军事出版部出版了《廿一史战略考》。 国家动漫园 ?2008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的《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在滨海新区“建设国家级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整合、开发天津市乃至环渤海地区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策源地和示范区”。 ? 2009年3月,天津市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签署《文化发

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发展战略

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发展战略 一、概述 2005年6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陈至立考察了中关村科技园区联想、港湾、京东方等企业以及中关村软件园。 在考察中,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四位一体”的战略定位。温总理说,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继续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指出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在与华旗资讯总裁冯军、中星微电子公司总裁邓中翰、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等企业家座谈时,温总理形象地说:象棋中的‘车’是勇往直前的,‘马’是与日俱进的,‘炮’是跨越式跳动的。像车马炮一样,只要勇往直前,与日俱进,跨越发展,国家高新区就一定能办好、办出特色。 2006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国家高新区“四位一体”的目标定位,即高新区“要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二、温家宝总理考察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纪实 2005年6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来到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看望科技人员,了解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情况。 6月17日下午,两辆面包车驶进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来到这里,看望科技人员,了解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情况。 中关村科技园区起源于20多年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2004年,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近1.4万家,实现销售收入3692亿元。今年上半年高科技产业保持了20%的增长速度。 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是温家宝这次考察的主要内容。下午3时许,他一走进联想集团产品展厅,就向集团负责人问道:“你们的研发能力怎么样?” “我们每年投入研发经费25亿元,现有研发人员1800多名,获得了2000多项技术专利。这是我们最新研制成功的闪联标准技术。”联想集团的工作人员随即向总理演示了这项实现手机、电脑、电视机联通使用的先进技术,刚刚用手机拍摄的总理走进大厅的图片显示在大屏幕上。 “好。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企业还要继续努力,一刻也不能松懈。”温家宝说。 “是的。联想集团最近完成了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企业的研发能力得到提升。” 在谈到联想集团最近完成对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收购时,“这次并购举世瞩目,是国际化的一次重要尝试,一定要成功。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要

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中国文化的发展策略 摘要: 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关键词:文化,民族精神,战略,中国特色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的祖祖辈辈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文明的足迹,我们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熏陶。自古中国重视文化的发展,每个时代的统治者都对文化很是重视,在21世纪的今天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被各个大国重视,并制定相关策略发张自己国家的软实力。 据我们所知,文化是人类后天的创造。文化反映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演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造的积累,认识的模式,交流的媒介和行为的规范。它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文物典章、风俗习惯、哲学美学等许多方面。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品格。它对人类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不但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水平,也标志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强大程度。 今天,文化的相当部分还直接表现为生产力,出现了具有极大经济价值的文化产业。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往往体现在它的影响上。即文化的发达程度和先进程度所产生的魅力,包括对本国和本民族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对它国它民族所产生的吸引力。文化越发达越先进,它作为软实力的影响就越大越广泛!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大,不独表现在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强大上,还需要文化作为软实力的强大。因而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发展文化关系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发展文化不仅需要战略的眼光,还需要审时度势地制定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求扬长避短,升优汰劣,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当今世界的总格局中实

2020年(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发展战略)新中国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壹、回首见历史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于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于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壹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于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壹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壹个“黄金时代”。可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于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于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均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于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如今,以党的十壹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壹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

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和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壹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之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壹直保持于90%—94%之间,变化甚微。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非工资性收入全面增长时期。1986年至199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城镇职工从事个体运营、第二职业、停薪留职的人数逐渐增多,是非工资性收入增加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重要因素,这壹时期非工资性收入仍存于壹定的不稳定性。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由15.27%,上升到1998年的26.46%,增加了10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较快,到1998年为4223.88元,比1986年的764.76元增加了3459.12元,增长了4.5倍。家庭总收入增加带动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同步上升,由1986年的648.01元,116.75元,上升到1998年的3106.32元和1117.56元,分别增长了3.8倍和8.6倍。 非工资性收入高速增长时期。1999年至2008年,非工资性收入显著增加,占家

2020年(发展战略)世纪我国产业发展与政策选择

(发展战略)世纪我国产业发展和政策选择

21世纪我国产业发展和政策选择 [2002-03-02] 摘要:21世纪初我国产业发展已进入了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新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压力。经济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对此,应确定未来产业结构政策的目标方向,选择适宜的政策,以促进21世纪产业发展。 壹、21世纪初的产业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从少到多的转变。从“十五”开始我国将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从低到高的转变,于整体素质和效率方面,缩小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壹)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新特点 1.产业发展己进入以数量扩张为主转为以素质提高为主的新阶段。我国产业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除少数行业外,已主要不是于生产能力和产量方面的差距,而是于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品种和结构、单位产品物质消耗、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今后我国产业发展的任务已不再是追求数量扩张,而是要于产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和效率上缩小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以数量扩张为主转向以提高产业素质和产业增长质量为主。

2.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目前我国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已超出了市场需求而出现相对过剩,这是导致我国加工工业过度竞争,企业效益大幅下滑且造成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造成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不相适应。2l世纪初我国将全面迈进小康阶段,人们不仅要求商品数量的满足,更要求质量档次的提高,花色品种的增加,服务水平的上升。所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使之和需求结构的变化相适应是解决生产相对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 3.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重点由解决比例失调转为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从目前我国产业运行实际来见,各个产业之间比例失调的情况已不明显,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基本消除。当前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发展水平上的矛盾。表当下: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附加值高的产业的比重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市场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落后。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壹方面必须加大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力度,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另壹方面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升级。于21世纪初,我国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将进入以高技术化、高加工度化的新阶段。 4.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压力。随着外资企业纷纷涌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尤其是我国即将加入WTO,我国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竞争不仅存于于国际市场,也存于于国内市场;不仅是商品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技术、质量和效率的竞争。

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问题

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为了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并深刻认识到,人类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或认识得很不深刻,采取的措施还不很得力。因此,在今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突出的重要,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1.水资源面临危机 保护水资源已刻不容缓。80年代末全世界年淡水用量为万亿立方米。据专家测算,到20世纪末,全球年淡水用量将增至7万亿立方米,年人均可供水量将由90年代中期的3000立方米降至2280立方米。根据关于一个国家如果平均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米即为缺水国家的标准,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正面临淡水资源不足,其中26个国家(11个在非洲、9个在中东、6个在其他地区)的3亿多人生活在缺水状态中,到2010年还将增加8个国家。据世界银行预测,在今后30年,中东、北非地区的水源供应量将比60年代下降80%。 更为严重的是,水源污染日趋严重。现在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水,17亿人没有充足的卫生设备。估计,在发展中国家,95%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即排入江河湖泊;80%的疾病是由饮用了不净水而引发的,水中的病菌和污染每年造成250万人死亡。 缺水问题还将严重制约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制约其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水,现在全世界每年用水的80%用于水利灌溉。 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发利用海洋的强度加大,进入海洋中的污染物质会越来越多,海洋成为人们藏污纳垢的无底洞。当前,农药等有机物和无机元素,以及汞、铅等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的重金属均被大量排入海洋。世界每年向海洋倾倒的废弃物达几十亿吨。排入海洋中的油类达数百万吨,其中通过河流排入约500万吨,船舶排入约50万至100万吨,海上油田排入约100万吨。 大量的污染物毫无节制地排向诲洋,使沿海河口、海湾以及沿海大中城市毗邻的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海洋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扩大。海洋的污染造成海洋环境灾害不断发生,海洋资源与生态破坏严重,海洋生物物种减少,一些世界上著名的渔场基本上不再形成鱼汛,对海洋的持续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大部分发展家都有或长或短的海岸线,也面临着海洋污染。例如赤潮五、六十年代只发生在发达国家的沿岸水域,现在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环境灾害;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2.人口压力巨大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口作为基础。1994年在开罗举行的联合国第三次人口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口号是人口、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待续发展,把人口、发展、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