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公共关系主体

公共关系 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对象

第五章公共关系的对象 第一节公众及其分类 一、公众概念与公众意识 (一)公众的基本涵义。 1.公众即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公众是公众关系对象 的总称。 2.公众包含的含义: <1>公众是公共关系主体传播沟通的对象的总称。 <2>公众是相对特定组织而存在的。 <3>公众是因共同的利益、问题等而联结起来并与特定组织发生联系或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 总和,所以公众既是个集合性概念,又是具有指向性的概念。 <4>公众是客观存在的。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99781914.html, (二)公众的基本特征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99781914.html, 1.整体性,公众是与某一组织运行有关的整体环境,是指组织运行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社会和社会舆论的总和,应该将组织面对的公众视作一个完整的环境,要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来分析自己面临的公众。来 源:https://www.360docs.net/doc/799781914.html, 2.共同性,公众总是和某一特定的共同点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点的性质决定着公众的性质。 3.相关性,是组织与公众形成公众关系的关键。 4.多样性,“公众”仅是个统称,具体的公众形式可以是个人、群体、团体或组织,公众形式的多样性决 定了沟通方式和传播媒介的多样性。 5.变化性,因此必须以发展动态的眼光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公众。 (三)现代公众意识 含义:是现代公众关系观念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经营思想和管理理念的重要标志,要求组织无论在制定目标和政策,还是从事管理和经营活动,都必须高度关注公众利益,倾听公众意见,满足公众要求,加强与公众沟通,争取公众理解、赢得公众支持。典型范例:美国公关学者康菲尔德所说的“在所有决策和 行为上,均以公众的利益为前提。” 二、公众分析的方法及其意义

(公共关系)第四章公共关系基础知识与应用

第四章公共关系基础知识与应用 第一节公共关系基础知识 1、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涵义? 答:公共关系——指社会组织通过信息传播手段,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公众关系,使社会组织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从而谋求事业的成功的活动过程。 其涵义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公共关系是以社会组织为主体,主要研究组织与组织内外有关公众建立的各种关系。 这种关系是组织与个人、组织与群众、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私人之间的关系或组织内部个人之间的关系。 (2)公共关系的目的是谋求组织与各有关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为组织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环境,推进组织事业的发展。 (3)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具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社会组织与内外公众相处关系的状况;二是指为搞好与各有关公众的关系所采取的方针、策略和行为。 (4)社会组织与公众建立良好关系的惟一手段是通过双向的信息传播,而不能采取其他的手段,如行政命令、经济制裁或者物质引诱等。 2、简述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答:公共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公共关系的主体、客体及联系

主体和客体的手段,即组织、公众和传播。 (一)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系统建立起来的各种群体,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即公共关系活动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所有的公共关系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来开展的。 (二)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 公共关系的客体——指的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工作对象,即社会组织进行传播和沟通的对象,即公众。 公共关系中的公众有其特定的含义: 公众——指与一定的社会组织存在着直接或潜在的关系,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着互动关系的群体。 公众的划分: (1)按公众与组织的关系公众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内部公众——指组织内部的成员,这是与组织面对的最直接、关系最密切的公众。 如企业的员工、股东、董事会等是其内部公众。 外部公众——内部公众以外的公众。 如顾客、社区、政府和新闻媒介等则是其外部公众。 (2)按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公众分为: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和边缘公众。 首要公众——是组织最为重要的公众,决定着组织的生存、发展,组织往往投入最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来维持和促进与他们之间的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主体与客体

第三章公共关系与信息传播 【学习目标】 1.理解公共关系传播的要素和过程 2.掌握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方式 3.了解公共关系的传播模式和特点 4.理解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5.掌握公共关系传播的手段与艺术 第一节信息传播和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一、传播及其要素、过程 传播(communication)是“人们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人的基本行为。 1.传播的要素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传播行为和过程都必须包含4项基本要素:发送者、信息、媒介、接收者,四者缺一不可。 发送者即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在一般情况下,又是信息的来源。 信息即传播的内容,涵盖了消息、动态、情况、知识、资料、数据、观点、思想、情感等交流内容。 媒介则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渠道,借助于一定的媒介,转换为符号的信息才能从发送者那里,被传送给接收者一方。 接收者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在传播学上,尤其是大众传播理论中,往往将之称为“受众”。具体就公共关系传播而言,接收者就是公众,特别是目标公众。他们绝不是被动的“受众”,而同样是具有积极主动性、选择性的关系主体。 2.传播的过程 现代的信息传播,特别是公共关系的传播活动,其过程是双方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内和关系背景下,发送者精心选择信息和符号系统,通过相应的媒介,把信息传递给接收者;对方通过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挑选,关注、记忆那些有用的、感兴趣的信息,并对之做出反应;然后再通过特定的渠道,将自己的反应信息反馈、传递给另一方。该过程如下图所示: 图3—1 传播过程示意图 二、传播的主要方式 古往今来的传播方式可以归纳为5种主要类型。

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第三章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公众,连接主体和客体媒介是传播,全面把握公共关系三大构成要素各自的概念、分类、特征及其作用。 全面系统地了解社会组织、公众和传播,了解社会组织的生存环境,了解公众的特点、分类及公共关系传播媒介。 【教学要点】 1.掌握社会组织、公众、传播的涵义。 2.了解社会组织与环境、社会组织与形象的关系。 3.了解公众的特点、公众分类的意义,组织基本目标公众的情况。 4.了解把握传播的基本原理、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及传播效果。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学时在3~4学时之间 【核心内容讲述】 第一节社会组织 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即公共关系活动的承担者、实施者、行为者。 社会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在公共关系活动中起着控制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它主宰着公共关系活动,决定着公共关系状态。因此,认识社会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明确组织形象的重要性,对于全面理解公共关系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及构成 社会组织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在公共关系学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在实际生活中从三种意义上理解组织这个词。一种是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把组织理解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履行一定的职能而组成的团体;一种是从行为活动的意义上,把组织理解为对人、财、物的处理和安排;再一种是根据约定俗成的习惯,把组织理解为特定的政治组织、群团组织,如党组织、团组织等。公共关系学中所讲的组织,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组织,即组织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经过不同部门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层次的权利操作和责任划分,合理协调内部人群活动的社会集团。 (一)社会组织的特点。 1.目的性 2.群体性 3.稳定性 4.发展性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职能和作用)【圣才出品】

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职能和作用 5.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公共关系的职能 1.采集信息的职能 (1)采集组织形象信息 组织形象信息是指公众对组织在运行中所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所产生的印象和评价。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众对于组织领导机构的评价。对领导机构的评价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整个组织形象的评价态度。 ②公众对于组织管理水平的评价。这类信息表明的是公众对组织形象的基本态度。 ③公众对于组织内部一般工作人员的评价。这些评价就构成了社会对整个组织形象评价的一个方面。 (2)组织产品形象信息 组织产品形象信息一般包括消费公众对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性能、质量和用途等,主要 采集信息的职能 公共关系的职能 提供咨询的职能 参与决策的职能 协调交流沟通劝说的职能 监测作用 公共关系的作用 凝聚作用 调节作用 应变作用 公共关系的职能和作用

指标的印象和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产品的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的反映和建议。 (3)组织运行状态及其发展趋势信息 这类信息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①就内部来说,主要是指组织自身运行情况及其与组织预定总目标要求之间的距离,以及可能发展的趋势。 ②就外部而言,包括所有对组织运行及其发展趋势发生或将要发生影响的情况。 2.提供咨询的职能 公共关系专业人员常提供如下三类咨询建议: (1)提供关于公众的一般情况的咨询。这类咨询主要提供组织与公众关系状态的一般情况说明。 (2)提供关于公众的专门性情况的咨询。这是指就组织举办的各类专题活动,向有关部门或人员提供情况说明和意见。 (3)提供关于公众心理、行为变化和发展趋势的咨询。这类咨询是将在长期观察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公众心理和行为变化和趋势分析的意见,结合组织的中、长期规划,向决策层所作的通报和建议。 3.参与决策的职能 公共关系人员参与决策的职能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1)站在公众立场上审视决策问题。 (2)从公众利益出发确保决策的公正。 (3)在决策中确立公共关系目标。

教案 第五章公共关系的对象

案例: 上海开开百货公司,在1988年下半年提出了“三可”口号, 声明:在商品售出后一个月内,可退、可换、可修。这一口号 在报刊上刊登后,顾客数量大增。 开开百货公司座落在繁华的南京路上,这里顾客虽多,但 商店也多,竞争激烈。如何才能在竞争中占上风呢?开开百货 公司想到了搞好售后服务这一招。这家公司提出了“三可”口号,公诸报端。广告见报后第一天,营业额就猛增数倍。在以后的 一段时间里,营业额一直呈上升趋势。1987年公司门市部的营 业额只有1200万元,而在提出口号的1988年,营业额增加到 2800万元。1989年以来的营业额也相当高。 请看这样一个镜头:有的顾客看着某种羊毛衫犹豫不决,扭 头望见店里张贴的“三可”口号,立即下了购买的决心。 再请听这样几句话: ◆“我是慕名从上海郊区赶来购买的。” ◆“到这家店买东西放心,因为…三可?不会使我们顾客吃亏,免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那么,“三可”的口号为什么能如此强烈地吸引顾客呢? 原因就在于它把顾客视为上帝,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 消除顾客购买之忧。 ? 可退 可换 可修

学校食堂是我们每天都要光顾的地方,如果你是东南技工学校食堂的经理,你将会关注哪些人群?你会针对不同的公众开展哪些公关活动呢? 第五章公共关系的对象 第1课时 一.公众的定义 公众-------指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总和,即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活动的目标对象。 二.公众概念具有五大基本涵义 ①群体性 公众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与某一组织运行有关的群体环境。 (已经在本校的学生、初中即将毕业的学生、高中即将毕业的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周边的群众等等)

第3章-现代公共关系观念系统

幻灯片1 ●第三章现代公共关系观念系统 ●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个系统,由关于主体的观念、关于客体的观念、关于主客体关系的观念三个子系统构成。 幻灯片2 第一节关于主体的观念 ●所谓关于公关主体的观念,指的是公关主体对从事公关活动的自我的认识,包括 自我观念、形象观念、质量观念、服务观念、真诚观念等. 幻灯片3 ●一、主体的含义与类型 ●公共关系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系统。如果对它进行分解,我们会发现, 它是由三大要素构成的,即主体(社会组织)、客体(公众)和中介(传播)。公共关系的主体是指通过传播活动,影响其他社会组织、群体和个人,以求塑造自身形象的社会组织。 ●从以上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 ● 幻灯片4 ●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一种有领导、有分工、有工作 制度的社会机构。这种社会机构可能是企业,也可能是学校、医院、政府、部队等。 ●作为公共关系的社会组织的工作目标是塑造自身的完美形象。衡量组织形象的 基本指标有两个:一个是组织的知名度,另一个是组织的美誉度。 幻灯片5 ●以我国目前公关主体所承担的职能,以是否赢利为标准,可以将我国的公关主 体划分为企业型公关主体、事业单位型公关主体和政府型公关主体。 ●以社会组织的主要活动方式为标准,可以将公共关系的主体划分为生产型公关主 体、管理型公关主体、服务型公关主体等。 ●以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为标准,可以将公共关系的主体划分为维系型公关主体和 开拓型公关主体。 幻灯片6 二、“自我”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关系学实际上就是一门分析、探讨如何为组织的形象定位, 如何驾驭组织与组织、组织与个人的关系的学问。 ●在一定意义上,每一个公关主体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其他相关组织和个人是 它生存发展的社会环境。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在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把握“自我”,

第五章 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第五章主要内容: 《有效的公共关系》提出了公共关系的四步工作法,即: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实施和公共关系评估。 1.公共关系调查 公共关系调查是指社会组织通过运用科学方法,搜集公众对组织主体的评价资料,进而对主体公共关系状态进行客观分析的一种公共关系实务活动。公关调查作为公关工作程序的基础步骤和首要环节,对组织的整个公关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公关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环境调查、公众调查和组织形象调查。 ①社会环境调查。②公众调查。 ③组织形象调查:可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组织自我期待形象的调查;二是组织实际社会形象的分析。 组织的实际社会形象调查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是组织形象地位图。 知名度是公众对组织知晓和了解程度,是反映组织社会名气大小的客观指标。美誉度则是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赞许程度,是组织社会名誉好坏的客观指标。 组织形象四象限图中:A区表示高知名度、高美誉度,说明组织的公共关系属于最佳状态。B区表示高美誉度,低知名度,说明组织的公共关系处于较为稳、安全的一种状态。C区表示低知名度,低美誉度,说明组织的公共关系处于不良状态。D区表示高知名度,低美誉,说明组织的公共关系处于“臭名远扬”的恶劣状态,不仅信誉差,而且知之者甚众。 第二,组织形象要素分析。 组织形象指标可以用语义级差法来表现。(具体内容详见文字教材146页) 第三,组织形象差距分析。

(2)公关调查的方法:经常使用的有文献调查法、观察法、访问法、抽样法、问卷调查法等几种。 ①文献调查法是在第一手资料难以得到或不够用时,通过组织内部或外部的文献资料分析所要调查问题的方法。②观察法是调查人员进入调查现场,利用感官或借助科学工具,在调查对象中直接收集信息的方法。③访问法就是公关人员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题目,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直接收集信息的方法。可分三个层次:即个别访谈、集体访谈法和电话调查法。 ④抽样调查法。有以下四种: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分区多级抽样、配额抽样。 ⑤问卷调查法是调查员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利用书面方式回答问题,向被调查者收集信息的方法。 2.公共关系策划 公共关系策划可以分成战略策划和战术策划两个部分。战略策划指对组织整体形象的规划和设计。战术策划则是指对具体公共关系活动的策划与安排,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一个个具体战役。 ①选择公关模式。所谓公关模式,就是指由一定的公关目标和任务,以及为现实这种目标和任务所应用的一整套工作方法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常见的公关模式包括: 宣传型公关,主要利用各种传播媒介直接向公众表白自己,以求最迅速地将组织信息传输出去,形成有利于己的社会舆论。这是最经常采用的公关模式,包括发新闻稿,登公关广告,召开记者招待会,举行新产品发布会,印发宣传材料,发表演讲,制作视听材料,出内部刊物、黑板报等等。其特点是:主导性强,时效性强,范围广,能迅速实现组织与公众的沟通,获得比较大的社会反响。但它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传播层次浅,信息反馈少,使传播效果一般停留在“认知层次”。 交际型公关,以人际交往为主,目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为组织广结良缘,建立起社会关系网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其具体内容包括:各种招待会、座谈会、宴会、茶会、慰问、专访、接待、个人信函、电话等等。交际型公关特别适于少数重点公众。其特点是:灵活而富有人情味,可使公关效果直达情感层次,但缺陷是活动范围小,费用高,不适用于大数量的公众群体。

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主体

第四章公共关系的主体 公共关系由三大要素构成。第一个要素是公关主体——社会组织,它回答了“谁开展公关”的问题;第二个要素是公关客体——公众,回答了“和谁开展公关”的问题;第三个要素是公关媒介——传播,回答了“通过什么开展公关”的问题。在主体和客体之间,传播就像一座桥梁和纽带,协调着组织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塑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三大要素不仅缺一不可,而且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 第一节社会组织与公关机构 一、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有大小、类型之别,但无论其大小、类型有何不同,在开展公关活动中,社会组织都处在主导地位,对公关活动的成败、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社会组织的含义及特征 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生活组合的基本形式,是指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有意识、有计划地组建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或社会共同体。社会组织的建构不可缺少以下构件:①人——一定数量组织成员;②机构——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 ③物——必要的资金和物质技术设备;④制度——严密的组织章程和行为规范; ⑤目标——特定的、明确的活动目标。具备了以上构件,便可以组建一个社会组织了。如公司、学校、政府、银行等都属于社会组织。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和一个人一样,不可脱离社会、离群索居。它必须和外界进行交流、交换与沟通,否则,将危及组织生存。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特征和运行规律。 (以巴塞罗那夺得第25届奥运会申办权的案例分析社会组织的特征)案例p94 一般的社会组织都具有四个特征: 系统性:社会组织是由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又是处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因此,可以说组织是外在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次级系统。如大学里的某一专业,它是包含在一个系中的次级系统;而系又是包含在一个学院或大学中的次级系统;而大学又是包含在更大的社会系统——教育部中的次级系统。而每个次级系统又是由内部的若干小系统构成。再如巴塞罗那是西班牙的一座美丽城市,而西班牙则是奥运会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一个组织必须与社会大系统即环境发生互动关系,并努力达成协调与统一,组织本身才能得以生存发展。 目的性:组织的目的是组织要达到的发展设想,是组织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所有的组织成员、组织的所有活动都必须指向这一共同目标。上述案例中巴塞罗那的目标是夺得第25届奥运会的申办权,它所有活动也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 整体性:组织是一个多数人的集合体,是一个复数的范畴。整体性不仅反映了组织成员是由多数人组成,而且也说明组织所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因此,组织在开展工作中要有效地形成和发挥整体效应。这个案例的成功在于城市的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最终各行各业共同取得商机和利益。 适应性:社会组织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的,组织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所以,组织的生存发展,必须具备对环境的适应性。 一个组织建立后,它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公关活动,与各类公众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表面看来,组织与公众任何一方都能给对方以作用,但事实上组织是公关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控制者、实施者和得益者。公众则相对松散,尽管其态度和行为会对组织的公关决策产生强烈影响,但最终方案仍由组织决定。总

第四章 公共关系主体

第四章公共关系主体 公共关系包括主体、客体和传播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是支撑公共关系的基本点。公共关系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引起、运行和操作的,因此,公共关系机构和公共关系人员便构成公共关系的主体。本章从社会组织的内涵、分类、社会组织形象管理、公共关系机构和人员几个方面对公共关系主体进行了综合的阐述。 第一节社会组织 一、社会组织的内涵 社会组织是人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它有领导、有目标,成员间又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范围,还有资源配置和一套工作制度。 社会组织本身又是因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所要完成的社会分工的任务就构成了社会组织的工作目的,比如工厂的目标就是生产和推销产品,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人才,贸易公司的目标就是搞贸易……目标是相对过程而言的,社会组织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组织的运行,社会组织只有通过运行才能达到工作目标。比如工厂只有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劳动等具体运行程序,产品才能生产出来;学校只有通过按教学大纲而组织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具体运行活动,才能培养出入才来等等。所以说,运行是社会组织的本质属性。 二、社会组织的分类 社会组织复杂多样,其性质、结构、功能和活动方式各有不同。从公共关系角度对社会组织分类,应包括下列几种类型: ----盈利性组织 这类组织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如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旅游服务业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服务性组织 这类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为特定的目标提供服务为目标。例如,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机构等。 ----公共性组织 这类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服务为最终目标。如,政府部门、公共安全机构、消防队、军队等。 ----互利性组织 这类组织以成员之间的互利互惠为目标。如,各种党派团体、职业团体、群众社团组织等。 三、社会组织形象 (一) 组织形象的涵义 组织形象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综合认识后形成的一种总体评价,是组织的表现与特征在公

第三章 公共关系构成要素

第三章公共关系构成要素 一、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 1、什么是社会组织 人类是有目的、有组织的集合体,人类社会的生活是有组织的生活,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社会组织之中。社会组织是人类社会的组合方式,是社会大系统存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是由各种社会组织构成的。脱离了任何社会组织的个人和没有社会组织的社会大系统都是不可思议的。那么,什么是社会组织呢? 所谓社会组织,指的是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机构或社会团体。它是一个与“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人们有意识地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依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而打造的有机整体。它有领导、有目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和职责范围,而且有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存在与发展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部分。如果我们从静态的角度来观察社会组织,就会发觉它是由若干不同的部分适当组合而构成的完整体。各构成部分与整体之间具有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统属关系。比如,一个公司,是由经理室、办公室、人事部、财务部、业务部等组成,每个部门相互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并且由这些部门的有效运行构成了公司这样一个社会组织。 而从动态的角度来看,社会组织是处于一定环境条件下的功能活动体,由各部分分别发挥各自的特殊功能,为实现共同目标,连续不断地做出集体努力的活动过程。社会组织的整体功能发挥,与社会组织各部分功能的发挥有密切关系。社会组织往往由很多相关部门构成,这些相关部门之间关系密切,在为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而努力时,各相关部门需要密切合作。 社会组织具有以下几个规定性: 第一,社会组织具有目的性。任何社会组织都有一定的目标,社会组织本身是因为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所要完成的社会分工的角色任务,就是它的工作目标。目标是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也是确定组织原则、组织宗旨、组织章程、组织计划的基础,是职能的主体化和具体化,它对组织的全部活动起指导和制约作用,并成为识别组织性质、组织类别、组织功能的基本标志。社会组织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和运转的前提,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其实质就是社会组织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 第二,社会组织具有整体性。社会组织是由承认和实践特定目标、履行相应职能或发挥相应功能的相对稳定的成员按照一定的规则集合而成的群体。既然社会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个体)组成的社会共同体,那么由个体结成共同体,并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使整体大于个体之“和”,依靠什么为“粘合剂”和“润滑剂”呢?主要是依赖于规则、制度和协调。任何社会组织都有一定的规则,都有一定的具有某种法律效力或准法律效力的组织规则,如组织章程、组织制度和组织规范等,并且都要依据这些具有某种法律效力或准法律效力的组织规则来进行相应的组织设置和组织运营。组织成员以一定形式联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联系靠必要的制度来维持和保证,它们的活动靠合理的协调来实现。 第三,社会组织具有适应性。任何社会组织都有着一定的功能,社会需要构成建立社会组织的必要性,社会环境构成建立社会组织的可能性。社会组织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发挥自己的功能,否则就无以成立和存在,更不会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社会组织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就是社会组织的运行,社会组织也只有通过运行才能达到工作目标。社会组织的运行是在一定现实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要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其运行过程也必然就是它不断地与现实环境诸多因素发生种种关系的过程。影响社会组织运行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物质

公关关系学第四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习题 一、单选题: 1、态度“质”的改变是指(B ) A态度一致性的改变B态度不一致性的改变C态度两极性的改变D态度针对性的改变2、在下列气质类型中,具有选择性知觉的速度快,数量多的特点的是( A ) A多血质型B胆汁质型C粘液质型D抑郁质型 3、下列不属于流行现象的是( B ) A一窝蜂B流言C时髦D时狂 4、态度外显因素是( C ) A认知B情感C意图D需求 5、对于新的构想持十分慎重的态度,直至压倒多数的人都采用时才加以采用的是( B )A落伍者B后期追随者C早期采用者D前期采用者 6、在下列流言类型中,具有制造分裂作用的是( C ) A愿望流言B恐怖流言C攻击流言D喜悦流言 7、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是:( C ) A认知B情感C意图D思维 8、道德规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属于影响和改变态度因素中的(C ) A宣传因素B团体因素C社会因素D个性因素 9、廉政建设、社会治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 B ) A社会事件B社会问题C社会冲突D社会运动 10、人生观的核心是( D ) A态度B需要C兴趣D价值观 11、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 C ) A.需要 B.态度 C.知觉 D.心理 12、“五四运动”、“大生产运动”、“学先进活动”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D ) A.社会事件 B.社会问题 C.社会冲突 D.社会运动 13、“刻板印象”又称为( D ) A.首因效应 B.近因作用 C.晕轮效应 D.定型作用 14、“名人广告”、“名流公关”利用的是( C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作用 14.首次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文章是(B ) A.《动机与人格》 B.《人类动机理论》 C.《有效的公共关系》 D.《公众舆论的形成》 15.态度形成的基础是(A ) A.认知 B.情感 C.意图 D.情绪 16.人口膨胀、青少年犯罪属于(B ) A.社会事件 B.社会问题 C.社会冲突 D.社会运动 17、在知觉偏见产生的原因中,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被称为( B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作用 18.二战期间,建立了“流言诊所”的国家是( A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日本 19.首次阐明人们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的美国心理学家是( D ) A.霍夫兰 B.纳普 C.阿什 D.布林 20.商战、心战属于舆论形态中的( D ) A.社会事件 B.社会问题 C.社会运动 D.社会冲突 21.在一定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的需要,即( D ) A.自尊需要 B.胜任需要 C.成就需要 D.优势需要 22、马斯洛认为决定人们行为的需要是(C) A.高级需要B.低级需要C.优势需要D.长远需要 23.反映人们某种要求、期望、未实现的梦想以及未满足需求的流言是(A) A.愿望流言B.恐怖流言C.攻击流言D.喜悦流言 24、马斯洛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 A.自我实现的需要B.安全需要C.自尊需要D.生理的需要

(公共关系)第五章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第五章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关系工作的程序,特别要求学生掌握公共关系计划的编制环节,同时明确公共关系实施是最复杂、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认识公共关系活动的完整过程。 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共关系专家们所提出的四步工作法,熟悉公关调查的方法,能熟练的编制公关计划,组织实施公关计划,最后对公共关系活动进行评估。 【教学要点】 1.掌握公共关系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2.了解公共关系计划的编制环节。 3.了解掌握公共关系计划的实施。 4.掌握公共关系评估的方法与步骤。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学时在4~6学时时之间 【核心内容讲述】 第一节公共关系调查 一、公共关系调查的程序 公共关系调查是一个过程,实践中应遵循一定的程序,即:发现并确定问题,选择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开展实际调查,整理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一)发现并确定问题。“需要了解什么”是公共关系调查过程的第一步。公共关系调查能否达到或满足公共关系工作所需的信息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关系问题的确定。要发现和确定公共关系问题,首先要收集信息,其次是整理信息。 (二)确定调查对象。在公共关系调查中,面对的问题首先是如何确定调查对象。根据组织的需求确定调查对象,可有全体调查、部分调查、目标公众调查对象等。 (三)选择调查方法。公共关系调查方法需根据调查的内容和被调查显、隐性的不同来确定。当然,选择调查方法还受企业实力、调查人员素质、公关主题等影响:一般言,基于组织以调查对象范围变量作为依据的公共关系调查,可以采取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个案调查等方法;基于组织以资料收集方式变量作为依据的公共关系调查,

自考公共关系学第三章提纲

第三章公共关系对象 第一节公众概述 一、公众的定义 公众一词源于英语public,是公共关系学中一个特有的概念。所谓公众,是指与公共关系主体利益相关并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即公共关系传播沟通活动的目标对象。 二、公众的特点 (一)群体性 公众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与某一组织运行有关的群体环境。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公众群体环境。这个公众环境与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不同,是指组织运行过程中必然面对的公众关系和公众舆论的总和。这些公众关系和公众舆论范围很广。公共关系工作中不可只注意其中某一类公众,而忽略了其他公众。 应该将公众视作一个完整的环境,用全面的、系统的观点来分析自己的公众,注意组织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整体平衡与协调。 (二)共同性 公众不是一盘散沙,而是具有某种内在共同性的群体。 这种共同性,就是指相互之间的某种共同点,比如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共同的目的、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意向、共同的兴趣、共同的背景等。这样一些共同点,使一群人或一些团体和组织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态度与行为,构成组织所面临的一类公众。界定公众首先要界定公众所面临的共同点。因此,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公众,必须从相应的共同点(比如共同的问题)去了解和分析他们内在的联系,这样才可能化混沌为清晰,从公众群体中区分出 不同的对象来。 (三)多样性 公众的存在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样的。日常的公共关系工作对象,包括多种多样的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团体关系、组织关系等。即便是同一类的公众对象,也可以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四)变化性 公众不是封闭僵化、一成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任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