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黄庭坚)

清平乐(黄庭坚)
清平乐(黄庭坚)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一.作者简介: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

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

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

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

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

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

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

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

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

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四.词的特色:

A平淡朴实,委婉含蓄。

B构思新奇巧妙。

C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清平乐 黄庭坚

清平乐黄庭坚 一.作者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有《山谷集》。 二.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整体感知 上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下片: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黄鹂鸟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三.词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2)、“寂寞”表达什么感情? 惜春之情。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4)、“唤取归来”表达什么感情? 追求美好事物,希望春天归来。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2.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但黄鹂鸟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1)、为什么“问取黄鹂”? 因为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它也许能得知春天的讯息。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2)、“因风飞过蔷薇”有什么含义? 蔷薇在夏天(季节)开花,夏天已经来了,春天确乎回不来了。 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名师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名师教学设计(部编本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

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春归无行路→若有人知→春无踪迹→问取黄鹂→无人能解。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热爱和怀念,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4.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百啭无人能解”黄鹂鸟仿佛知道春天踪迹似的发出婉转的歌声,可这歌声人们谁也听不

清平乐 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设计 一、教学过程; 音乐导入(ppt1) ---好听吗?同学们知道这首歌词出自哪里吗? ---清平乐.村居(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二首词,你还记得词和诗有什么不同吗?(长短句,题目,上下阕)(乐,在这里读”yue”,这首诗最开始是配乐歌唱的歌曲。既然是歌曲,那就读做“yue”。) 我们一起读课题。 二、了解词的特点: ----虽然都是词,这首词和第一首词有什么不一样?谁能迅速的发现?(题目\上下阕)(ppt2) ----空行分成了两部分:这就相当于歌词的两段,在这首词里我们称它们为上阕和下阕.朗读时,上下阕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 ----题目:这是一首配乐歌唱得诗,用什么样的曲调来歌唱呢?清平乐的曲调.所以说清平乐其实是一种曲调,一种歌曲节奏,村居才是题目. 三、引入古诗 ----通过题目村居,你能猜到描绘的是一种什么画面吗? ----为了更好的理解词的内容,体会意境,请同学们试读这首词,要求读得正确、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词,解决字词读音、辨析。 (1)剥:两个音意思完全一样,但bao一般用作口语、土语,比如剥皮剥花生,所以不能用在这里,。bo属于书面语,所以这里读bo) (2)莲蓬:这是诗词里合仄押韵的需要,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翁媪:强调读音。翁指的是——媪指的是——(引导从偏旁理解翁媪) 3同学们再读词,结合注释看你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吗? 自由读,同桌讨论,同学汇报,其他人认真听。 (1)茅檐:指代茅草屋。 (2)相媚好:彼此亲热地在一起。 (3)无赖:不是耍赖皮,而是顽皮、可爱。 (4)翁媪:老年夫妇。 (5)吴音:吴地方言,文中指的是江西上饶一带的方言。因为吴地方言很柔软、富有音律感,像唱歌一样,所以人们又叫吴侬软语。 4.当我们知道了这些词的意思时,对整个作品的理解就更深入了,让我们同桌之间互相读读,指明展示读。 四、读出画面: (一)、环境图: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平乐村居也是如此,每一句诗都是一个生动的画面。 ——这些画面有些是写景的——请你读(指名读诗句),有些是写人的——齐读诗句。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第一个画面。 (ppt3) 2.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请自由地摇头晃脑地反复读读,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试着连成一段话说说。 ——交流:低矮的草房边上,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动,岸边草儿青青。(指名2生) ——简简单单9个字,却让你有这么丰富的联想,真了不起,请你读一读。 ——这是这句诗带给你的丰富想象,请你读。 ——这样的农村风光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清新秀美、朴素雅静) ——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指名读(这样的风景真令人向往)(指名读)——齐读 ——这句诗中,诗人只描述了三样事物,分别是“茅檐、小溪、青草”,正如同学们所想像的那样,诗人看到的景象也不仅仅只有这些,他为什么只写这三样?有什么特点吗? (“茅檐、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极具农村特色的景物,淡淡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农村风光展现出来。辛弃疾真不愧是大诗人!) ——好,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乡村美景——齐读。 (二)其他图 1.这就是高度凝炼诗的语言,简约却有着极为宽广的想象空间。词中的人物画面我们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去读懂,请同学们再读人物画面,想想这首词,一共描写了几个人?他们都在干什么呢?

宋黄庭坚《清平乐》的解析与鉴赏

宋·黄庭坚《清平乐》的解析与鉴赏 08广告朱婷婷 清平乐 【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江西诗派开山。苏诗气象阔大,如长江大河,见起涛涌,自成奇观;黄诗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望而生畏,在艺术上各自创造了不同的境界。然而黄庭坚的成就究竟不能同苏轼相比,因为他的诗虽能屏除陈言滥调,形成一种以生新瘦硬为其特征的风格,但仍无法掩盖他生活内容的空虚和脱离现实的倾向。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 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词集(即《山谷词》)榆生《豫章黄先生词》。少年时多做艳词,晚年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其词成就虽不如诗,但亦颇受世人推重。晁补之称许黄词"高妙"(吴曾《能改斋漫录》),陈师道谓:"今代词手,唯秦七(观)黄九(庭坚)耳(《后山诗话》)",李清照推山谷为北宋知词四家之一,苏轼赞赏其"清新婉丽"(《能改斋漫录》)。后世词家和论者也多有褒扬:或云"精妙可思"(先著《词洁》),或曰"清迥独出,骨力不凡"(黄蓼园《蓼园词评》),或称"妙脱蹊径,迥出尘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等。晚年词风一改少年的风流艳俗,著有不少以摅布政治情怀、表现谪居生活、送别赠答、品诗咏物、思亲念友、议论人生等等为内容的雅作。 其书法成就最高,擅长行书与草书,著有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

小学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九册《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走进名着”中的一篇课文。作者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以气魄宏伟、慷慨悲壮、意境雄奇见长,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这首词就是他归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所写,全词46个字,描绘了一幅声色俱佳,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村风俗画:小溪边,茅檐下,白发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醉后亲切打趣,传来吴音软语,大儿锄豆,中儿织鸡笼,都在劳动,只有小儿顽皮贪耍,卧于溪头,手剥莲蓬。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情态得以鲜明、生动地展现。此词迥然不同于那些“金戈铁马”之作,显得淡雅清新,简洁自然,但是,通过对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农村景色与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向往和平,向往统一的愿望,与词人一贯的爱国基调是一脉相承的。其写作特色有三:一、白描手法直陈其事,画龙点睛,甚得其要。二、人物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翁媪之“醉”与“媚好”,小儿的“无赖”而“卧”,均可见农民的淳朴。三、语言朴素,笔调轻快,境界疏朗,充分显示辛词中别具一格的风格。 【目标预设】: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感知、体验、表达的阅读对话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 【重点、难点】: 多层次阅读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宁静美好。 【设计理念】: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追求教法、学法的多样化与有效性,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辅以设疑引导,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走“进”文本、走 “出”文本。 【设计思路】: 采用“体悟”和“诵读”的方法,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并由词句引发、形成灵动的教学板块,让学生沉入语言,一遍一遍地与语言“亲密接触”,激活学生语言活动的主体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活动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行进,同时根据三个维度的要求,适度拓展词人不同风格的诗词,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词人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板书课题。 2.指名读课题。哪位同学把课题读一遍?这个“乐”还有什么读法?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 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课题《清平乐》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黄庭坚 2.掌握意境分析题与手法鉴赏题的技巧 3.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一、导入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2.写作背景: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思考1】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惜春 【思考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思考3】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鉴赏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鉴赏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鉴赏4】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 执教:东海县实验小学姚彩霞 范围:省中青年教师阅读大赛 地点:东海县海陵影剧院 承办:东海县教育局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传世佳作。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快、风景秀丽的乡村生活画卷,展现了一户农家五口人温馨、和谐、宁静、美好的生活情趣。内容浅显,语言清新,耐人回味。 但是,这首词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第一、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远。如何让学生能体会到7百多年前这位爱国词人写这首词时的情感,这是教学应该关注的一点。第二,学生的生活与词中所描绘的一家五口的生活也相距遥远。如何让生活在城市的现代儿童去感受到古时候人们在乡村田园生活中生活清贫却自得其乐的情感,这也是我的教学关注的一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是心与心的距离。如果教学中,能寻找到也根亘古不变的情感线,将学生与作者辛弃疾、学生与农家的心连在一起,教学就能贴近儿童,走进儿童的内心,给儿童的人生带来深远的启迪。 这根亘古不变的情感线,就是——不论现代人还是古人,也不论是大人还是儿童,每个人都渴望家园美好、生活幸福。 抓住这一根情感线去设计教学,让课堂逐渐走向深入,是我本节课的框架构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初步感受诗与词的不同特点,并体悟这首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感受爱国词人辛弃疾对乡村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4.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引领学生追求幸福生活、诗意人生。 教学过程: 一、读通读顺,了解词的特点 1.导入:(课前播放唐诗联唱)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唐诗改编成的歌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唐诗、宋词、元曲,都是璀璨的明珠。 2.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请拿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清平乐村居)指导读好课题中的“乐”,并注音。 3.比读。 看到村居,我们就想起曾经背过的一首诗也叫《村居》。 出示高鼎的诗《村居》,读一读,比较一下,诗和词有哪些不同? 清平乐,是词牌名。每一首词都是配着一定曲调唱的,人们给这些曲调取个名字,就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有长有短。 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两段,叫上片和下片。 4.读准。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3、在多层次的朗读、想象、拓展中,感受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词,感知古词。 1、课前背诵宋词。 2、同学们背诵了很多词,对词也应该不陌生吧!说说吧,你都了解哪些词的知识? 二、自主朗读,感受词韵 1、聊了那么长的时间的词,咱们今天也来学习一首诗,它的词牌名叫清平乐出示课件清平乐指名读。 2、除了有词牌名之外,这首词还有一个题目,叫村居。出示课件:清平乐·村居 3、谁来念一念。如果词牌与词的题目之间,稍稍停顿了一下,念起来会更好听,再次读课题。 4、那么,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画面?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的脚步走进这“村居”。

出示整首诗。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把词里的每个字音读正确。 5、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他有没有把字音读正确了。 6、重点解决词里的两个字的读音。 亡剥 7、再指名读整首词,要求读准词里的每一个字音。 8、同学们,读词光读正确,这还远远不够,还得读出词的味道和节奏来,师范读,生总结读词的经验。 9、再指名读,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来。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感悟词境 1、同学们,通过刚才我们有滋有味地读,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请对照插图,选择其中的一幅来说一说, 2、从哪儿看出这是两个老人?(白发) 这两个老人一个是老奶奶,一个是老爷爷。 词中哪个字是老奶奶(媪)、老爷爷(翁)你怎么知道?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同学们多么了不起,透过这些简洁的文字,发现了这么多画面,那么,将我们刚才所描绘的这一幅幅小画面组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村居生活的大画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幅画面,走进画中的人,好吗? 2、来,咱们先来看看画中的小儿子,词中怎么说的, 指名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翻译及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翻译及赏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原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参考翻译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 1、寂寞:清静,寂静。 2、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换来。 4、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5、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6、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7、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8、解:懂得,理解。 9、因风:顺着风势。 10、蔷薇(qiáng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赏析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黄庭坚清平乐朗读赏析

黄庭坚清平乐朗读赏析 清平乐黄庭坚, 写的是一首伤春词, 全词通过对春光的喜爱表达词人对理想 事物的向往。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黄庭坚清平乐朗读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因风飞过蔷薇。 作品译文: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 之处,叫它仍旧回来与我同住。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 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之作。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 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 抒写了作者 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 感到 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 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将春天“人格化”,幻想其去处,唤其归来同住,最终难见其踪影,将自然 季节描写得生动活泼, 寄托了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无法与春住”的无奈, 妙 趣横生。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 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 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

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 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 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 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 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 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公元 1067 年(治平四年)举进士。历著作佐郎、秘书 丞。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徽宗立, 召知太平州,九日而罢,复除名,编管宜州。三年而徙永州,未闻命而卒。早年 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 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 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 在宋代影响颇大。 又能词。 兼擅行书、 草书, 为“宋四家”之一。 著有 《豫章集》 《山谷集》。

四年级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____(省、市、区、县)西平小学黄国新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6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6篇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1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弥漫在古诗词中浓郁的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一、注重情景的创设,培植审美心境 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而导语的情绪色彩应和诗词的情感色彩声气暗通。 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告别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喧嚣与繁华,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美好的乡间生活。紧接着,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景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学生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看出他们已经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景之中。静观片刻,我对大家说:

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乡村非常闲适,没有都市的喧嚣、紧张。乡村生活非常静谧,人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由于作者写作时间的特殊性,教者在教学中。首先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意境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 二、多样解词方法,体会词义的朦胧美 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定要对每一个词语都作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学生不理解相媚好的意思,我就启发学生看图,并说:老两口在干什么?学生回答:老两口非常亲热,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老两口面色红润,老婆婆还有些害羞呢,他们亲热地头靠着头,在说悄悄话呢!我接着说:是啊,三个字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一个媚字,把老两口的神态表情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给人美好的感受。这就是相媚好的意思。在理解翁媪时,我让学生根据字形猜一猜是什么意思,学生马上就明白,翁上面是一

[工作]清平乐_黄庭坚

[工作]清平乐_黄庭坚 清平乐黄庭坚 一( 作者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工诗文,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词与秦观齐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有《山谷集》。 二(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整体感知 上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下片: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黄鹂鸟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三(词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天回到哪里去了呢?寂寞之中不知春天走到哪里去了。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我们与她同住。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2) 、“寂寞”表达什么感情, 惜春之情。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4)、“唤取归来”表达什么感情, 追求美好事物,希望春天归来。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2.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但春天归去又没有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问黄鹂鸟。 但黄鹂鸟千啼百啭婉转多变,没有人理解她说的是什么,黄鹂鸟趁着风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1)、为什么“问取黄鹂”,

《清平乐(春归何处)》同步练习1

《清平乐(春归何处)》同步练习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1.前人评这首词时认为本词运用了曲笔,牵人情思。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以下16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填入相应的画线部分,答案不得重复并依次写出序号。 ①夜郎自大②妄自尊大③坚忍④以致⑤至⑥制高点⑦即使⑧居然⑨竟 11至高点○12清规戒律○13金科玉律○14坚韧○15大肆○16大事 然⑩虽然○ 社会发展,需要的是那些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而不是胸无点墨却________的所谓批评家。实干家往往具有________刻苦的进取心,________废寝忘食、兀兀穷年的奋斗精神,他们的努力________失败了,也会给人启示,教人避弯就直。而所谓的批评家,他们________认为自己站在真理的________上,自己的观点就是________,对他人有生杀予夺的支配权,________散布其自以为是的观点,其霸道和无知令人憎恶。 3.仿照示例,从下列所给对象中选择两个,展开联想,各写一句话表达你对生活的思考。 示例:梅,一片玉瓣,是一滴生命;剥落了生命,你召来了燕语和莺啼。 对象:书蚌路船泉花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平乐 [ 宋 ] 黄庭坚

清平乐[ 宋]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 1、寂寞:清静,寂静。 2、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换来。 4、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5、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6、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7、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8、解:懂得,理解。 9、因风:顺着风势。 10、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赏析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小学语文《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 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 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 【教学进程】 一、课前热身,感受乡村美景 1. 同学们喜欢背古诗吗?谁来背上一两句? 大家会背很多诗,可古人不像咱们这样背诗,古人是吟诗(强调“吟”)谁来吟一吟? 2. 声音放慢、摇头晃脑还不算是真正的吟,必须用心去想象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二、初读感知,读通读顺,明晰词的形式特点

1.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 村居。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 齐读课题。 2. (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师板书“清平乐yue”,并齐读) “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3. 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学语文就要这样。 指读:清平乐 村居 4. 师介绍:“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这样的曲子给你怎样的感受? (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三、初读感知,疏通部分生字新词 1. 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 学生自读课文。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 检查初读。 谁来都给大家听?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对词中精警名句进行鉴赏 3.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二、初识文本: 1.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识文本。 2. 教师范读文本。 3.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记忆。 三、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 执教曹萍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尝试进行入情入境的品词。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悟不同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比较诗词。 板书村居, 问:从村居你能联想到什么?(可以是景色,可以是古诗,还可以是学习过的文章) (生交流) 谁来背背有关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过故人庄游山西村陆游四时田园杂兴孟浩然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师:同学们积累得真多,背诵得趣味盎然;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学习古诗。今天我们要新接触一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词(板书清平乐)师:范读全词。 师:大家都沉浸在词的美妙意境中了!也想来读一读吗?

生:自由地多遍地诵读词,随后指名多人次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着这首词,你发现题目、语言形式上,词与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生1:诗只有一个题,而词的标题有两部分组成。 生2:我知道词有词牌名,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而它的题目是“村居”。 师:你真会发现,词牌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吗? 生3: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上下两片呢! 生4:我发现诗中每句话的字数都是相同的,要么五字,要么六字;而这首词的每句话字数不同,四字、五字、六字、七字都有。 生5:我读着读着,感受到“小、草、好、媪”是押韵的,“东、笼、蓬”也是押韵的;看来,诗一般只押一个韵,而词可以有两个呢! 师:古诗每句字数相同,整齐划一;而词却是字数不等,读来倒另有一番丰富多变、节奏明快之感呢。想再读体会一下吗? 生:自由读,随后配古筝乐齐读。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及写作背景。读准节奏。 师:大家读的不错,谁来把这几个字读一读. 翁锄莲低小吴音鸡笼莲蓬

(完整版)《清平乐》(黄庭坚)最终版

清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庭坚。 2.掌握意境分析题与手法鉴赏题的技巧。 3.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二、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2.写作背景: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文本赏析: (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思考1】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惜春。 【思考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思考3】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鉴赏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鉴赏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