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指导意见

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指导意见
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指导意见

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做好"十二五"时期全省机构编制工作,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和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意见。

一、全省机构编制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全省机构编制工作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各级党委、政府、编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加强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全面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初步形成改革、管理、法制化建设"三位一体"和自身建设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1、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成就。着眼于解决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把深化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加以推进。根据中央、国务院改革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组织起草了《甘肃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甘肃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和《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等总体改革文件,明确了深化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研究制定了《关于严明纪律切实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的通知》、《关于机构改革期间冻结人事编制的通知》和《关于严禁部门干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政策文件,确保了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着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加强了宏观调控、能源管理、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计民生的政府职责。进一步理顺了部门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了部门责任。整合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迈出重要步伐。扎实开展了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及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评估。按照中央要求,积极稳妥开展事业单位改革试点,配合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交通、水利等行业体制改革,研究解决了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2、优化配置执政资源,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取得新突破。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思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坚持对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有利于加强生态建设的机构编制事项给予优先支持。通过动态调整,余缺调剂,办理了一批促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机构编制事项,重点保障了教育、卫生、交通、抢险救灾和处突维稳等工作对机构编制的需要,有效缓解了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之间的矛盾。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加大力度消化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取得了显著成效。制定印发了《关于对全省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权限进行调整的通知》,对全省事业机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下管一级的管理体制。印发实施了《关于在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意见》、《关于在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实施方案》、《关于在全省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通知》和《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扎实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初步解决了超编进人、混编混岗的问题。报请省编委会议批准,会同省财政厅印发了《甘肃省机构编制工作考评奖励办法》,建立了专项资金,对全省机构编制工作实行考评奖励。建立了全省机构编制系统联席会议制

度,加大了对机构编制工作"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力度。将机构编制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纳入全省干部监督工作范围,拓展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领域。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电子政务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机构编制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制定了《甘肃省事业单位年度检验试行办法》,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工作。

3、推进依法行政,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进程。以省政府令颁布实施了我省第一部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政府规章--《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了《甘肃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若干规定》。印发了《甘肃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考核办法(试行)》。积极推进机构编制标准制定工作,制定出台了《甘肃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编制标准》、《甘肃省乡镇卫生院机构及编制标准》、《甘肃省高等学校机构编制标准(试行)》、《甘肃省省级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标准(试行)》等,机构编制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

4、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跃上新台阶。根据形势任务需要,调整完善机构编制部门管理体制,省市县三级机构编制部门全部单设,列为同级党委工作部门,修订印发了机构编制部门"三定"规定。扎实开展全省机构编制系统自身建设年活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业务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基础建设,强化工作职能,健全内部机构,加强教育培训,充实加强领导班子和人员力量,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十一五"时期全省机构编制工作的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省委、省政府和省编委统一领导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保证。机构编制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协调沟通任务重,各项工作只有始终坚持省委、省政府和省编委的统一领导,才能有效推进,取得实效。二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机构编制工作放在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去落实,才能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三是坚持服务民生、服务发展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重托。四是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基本方法。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规范工作程序,努力建立起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

(三)"十二五"时期全省机构编制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任务艰巨而光荣。从国家宏观指导政策看,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等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新要求。从省情看,《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生态文明省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坚持"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锐意改革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实现以上目标,必须提供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探索大部门制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

化水平。当前,我省的各项改革事业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每一项新的改革举措,都涉及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再分配,改革的阻力和难度日益加大。全省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必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全面提升机构编制工作水平。

二、"十二五"时期全省机构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第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全面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改革、管理、法制化建设"三位一体"和自身建设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机构编制工作始终服务科学发展主题,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破解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体制机制问题。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相协调,坚定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的关系。

3、精简效能、开拓创新,着眼优化配置执政资源,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着力破解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与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的难题。

4、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做到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中央要求和甘肃实际相结合,协调推进改革、管理、法制化和自身建设各项工作。

(三)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要求,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1、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基本实现,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大幅减少。政府职责体系更加健全,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加强。公共资源更多的向民生领域倾斜,初步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2、各级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深化。政府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大部门制稳步推进,职责分工和部门责任更加明确,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行政层级进一步优化。各级政府机构改革成果切实巩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编委的正确领导下,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2012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2013年内基本完成事业单位划分类别工作;2015年基本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为2020年全面完成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4、机构编制管理得到规范和加强。"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部门领导职数设置更加规范。跨层级、跨系统、跨行业动态调整机制逐步

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理念、手段、方式方法不断创新,破解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与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取得新进展。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机构编制违规违纪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5、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机构编制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机构编制标准体系逐步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

6、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明显加强。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更加健全,干部队伍素质全面提高,日常管理和基本制度更加规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高。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促进科学发展

(一)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调整和规范政府管理事项,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权责,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1、进一步明确政府职责边界。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社会活动的干预,切实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划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全面梳理各部门职责,推动深化投资体制、财税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缩小投资审核范围,将企业能自主决定的事项交给企业,将可以由市场调节解决的事项交给市场。划清政府与社会边界,把通过公民和社会组织自律可以解决好的事项交给社会,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我管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协调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2、推动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完善政府职能体系,切实管好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完善经济调节职能,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增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严格市场监管职能,强化食品药品、医疗卫生、安全生产等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领域的监管职责,规范市场监管行为。进一步清理影响市场流通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消除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推动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职能,推动提高政府社会管理水平。强化促进就业、调节收入分配、住房保障等职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明确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明确和强化部门责任。研究出台省直部门职责分工协调办法、部门管理机构与主管部门关系问题的意见等。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在明确部门职权时,相应明确部门责任。探索建立部门责任体系,重点强化各部门涉及民生的责任。加大责任追究,健全行政问责制,切实解决有权无责、有责无权和权责不匹配问题。

4、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权责。根据权责对等的原则,将应由市、县、乡政府承担的具体管理事项下放,优化行政层级,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强化市、县、乡政府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各级政府要加强直接面向基层和群众的服务与管理,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增强提供公共服务、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研究明确省政府和市、县、乡政府共同管理的事务,分清主次责任。

(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1、深化省政府机构改革。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与国务院机构改革相衔接,按照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要求,根据履职需要和功能定位,进一步优化省政府组织结构,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完善行政运行机制,提高政府整体效能。按照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要求,进一步精简归并党政机构,优化组织结构。继

续深化"窗口"机构改革,健全完善政务、便民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简化办事程序,切实方便群众。

2、深化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继续深化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按照中央统一部署,适时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开展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3、适时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学习借鉴外省试点经验,研究提出我省试点工作指导意见。适时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逐步完善符合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

(三)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机制改革

按照中央统一要求,组织实施好全省工商、质监系统管理体制调整工作。加强食品监管,强化监管责任,完善依法监管、规范有序、权责一致的食品监管体制;加强政府应急管理的综合协调和联动机制,推动健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研究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清理规范行政执法队伍,健全协调配合机制,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问题;健全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系统性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配合推进司法、教育、财税、文化、医药卫生、交通、知识产权管理、国有林区管理、铁路公检法等行业体制改革。

(四)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1、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一是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对现有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实有人数、经费来源、职责任务及履职情况等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二是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并细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类型。

2、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在做好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认定和备案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转行政"有关工作。在确保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不突破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转行政"有关要求,研究提出具体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做好相关改革工作。对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进行严格管理,在过渡期内继续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职责,使用的事业编制只减不增。

3、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依法注销转制单位的事业单位法人,收回事业编制。

4、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一是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推动行政主管部门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强化制定政策法规、行业规划、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机构编制管理,合理控制总量,着力优化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二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治理结构;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工作指导意见、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准则、事业单位章程范本,逐步推开。三是优化公益服务资源配置。推动有关部门和地方合理规划布局,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推进资源共享,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竞争。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等方面,同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并切实加强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

5、改进和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强化登记管理机关监管职责,严格事业单位登记资格。研究制定登记管理事项实地核查办法,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监管。探索建立事业单位重要

事项和年度报告向社会公开制度及相关配套措施。全面实现网上登记管理,建立与相关部门对事业单位法人信息的共享机制。建立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和评估办法,积极开展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加快构建协调联动监督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出台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6、积极推进机关后勤体制改革。以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为主线,坚持机关后勤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社会化的改革方向,积极推进机关后勤事业单位改革,逐步减少后勤人员编制。

四、加强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配置执政资源

(一)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

全省各级党政机构设置和调整不突破中央规定的限额,现有行政编制总量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加强领导职数管理,做好清理规范相关工作。配合有关部门,通过加强干部调配交流及利用自然减员等多种方式,消化解决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各级领导班子和各部门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核定领导职数、按职数配备干部。按照现行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权限,严格控制事业机构编制总量。加强政法专项编制管理,做好中央下达的第二批、第三批政法专项编制分配工作。

(二)充分发挥现有机构编制使用效益

督促各地各部门分配好、落实好、使用好已经下达的各项编制。研究制定编制结构化管理和空编计划使用办法,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整合机构设置、优化运行机制、提高人员素质等手段,充分发挥现有机构编制使用效益,把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重点用于保障教育、卫生、农业、水利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重点解决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机构编制问题。

(三)完善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自然条件、公共服务需求和财政负担能力等因素,探索建立事业编制总量调控机制,研究事业编制基数调整办法,着力解决区域间编制规模不平衡、机构规格不统一的问题。在现有编制总量不突破的前提下,随着社会职能变化,加大对机构的"撤、合、转、并",对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努力解决我省政法专项编制紧缺问题和政府机构改革中部分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纳入政府工作部门后所需的行政编制不足问题。通过动态调剂,解决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编制需求,以确保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省上垂直系统的编制调剂,重点向一线岗位倾斜,减少中间层级编制配备。完善跨层级调整编制程序,严格控制从下级向上级调整编制。加强空编的监督管理,核减长期空编较多部门和地方的编制。

(四)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方式

适应机构编制管理自身发展规律和形势任务要求,不断丰富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增强管理的权威性、有效性。

1、探索加强职能管理的方式方法。通过完善和细化部门"三定"规定、规范行政审批环节和流程等方式,探索加强职能管理,细化部门职责内容,明确履职程序和方式,优化和再造履职流程,逐步实现职能精细化管理。探索开展部门履职情况评估工作,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2、全面推进实名制管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编委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为载体,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健全部门配合约束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确保编制、实有人员和纳入机构编制管理的财政供养人员数相一致;全面落实《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推行电子编制证管理,提高机构编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3、加大机构编制管理创新力度。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探索完善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有效管理措施和方式方法,形成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市县两级的积极性,注重研究解决管理中

的共性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做法,适时推广,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

(五)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

紧紧围绕机构编制中心工作,坚持惩防并举,更加注重预防,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加大违规违纪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提升监督检查工作水平。

1、加强违规违纪预防工作。认真研究机构编制违规违纪问题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教育工作。制定加强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预防工作的意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加大宣传和教育培训力度,创新预防工作机制,拓展督查工作领域,形成事前预防控制、事中监督落实、事后评估检查的全程监督工作体系。

2、健全违规违纪举报受理体系。完善举报受理制度,加强机构编制信访工作,建立违规违纪行为多渠道举报体系,提高举报受理工作的质量和时效性。建立举报受理情况报告制度,加强对举报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反馈。

3、加大违规违纪案件查处力度。以基层工作为重点,兼顾不同层级和方面,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持续开展专项监督检查,重点加强中央和省上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纪律。严肃查处典型案件,坚决制止和纠正地方自定编制、超编进人、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超限额设立机构或者擅自提高机构规格、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编制并冒用财政资金以及越权审批机构等行为。建立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及时纠正违规违纪行为,严格责任追究,严肃机构编制纪律。

4、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审批和监督检查协调配合机制,探索实行对违规违纪频发地区或部门集中治理。建立机构编制系统监督检查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开展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探索将评估结果纳入党委政府考核体系。创新监督检查方式,探索将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纳入党委巡视、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干部监督工作范围,拓宽社会监督渠道,着力研究借助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进行监督检查的有效途径。

(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以服务和促进机构编制核心业务为导向,解决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努力为改革、管理、法制化建设和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根据《甘肃省机构编制部门电子政务发展规划(2011-2015)》要求,充分利用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成果,坚持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实施、统一规范标准、统一安全管理,按照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级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建设全省统一、层次分明、开放共用的机构编制管理平台,基本形成结构合理、规范有序、安全可控、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机构编制部门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统计台帐,对机构编制和人员情况进行动态管理,组织开展机构编制数据信息核查,增强统计真实性、准确性。建设全省机构编制部门网站群,推进信息公开,加强宣传引导,树立机构编制部门新形象。

五、完善机构编制法规制度,推进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一)建立健全机构编制法律法规体系

加大对现有机构编制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评估,修订完善机构编制专项法规,不断推动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进程。

1、推进现有机构编制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实施。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两个层面有关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甘肃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若干规定》等现有机构编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提出进一步贯彻落实的意见建议。

2、修改完善机构编制法规。对现有的机构编制管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规范,开展机构编制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实施后评估工作,跟踪研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提出研究修订的意见建议,做好修改完善工作。

3、增强机构编制法制意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依法行

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组织开展机构编制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探索将机构编制法规制度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内容,在对新任市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培训中,将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教育纳入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机构编制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

(二)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制度

总结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1、完善机构编制审批制度。坚持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和"一支笔"审批制度,确保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的办法。完善《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规则》,《甘肃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规则》,推动市县机构编制部门建立健全议事规则,逐步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机构编制审批制度。

2、规范机构编制工作流程。研究制定机构编制备案制度,明确备案事项和流程。研究制定机构编制评估暂行办法,完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建立机构编制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事项现场核查、年度报告公开、法人信息公开等制度。进一步健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制度,研究制定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实施办法。

3、强化综合制约机制。进一步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协作、沟通和配合制度,不断强化机构编制综合约束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制定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政纪处分规定。探索建立机构编制问责和审计制度。

(三)完善机构编制标准体系

贯彻落实《甘肃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编制标准》、《甘肃省乡镇卫生院机构及编制标准》、《甘肃省高等学校机构编制标准(试行)》、《甘肃省省级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标准(试行)》等已出台的机构编制标准,注重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修改完善后适时报请以省长令正式颁发实施。着手研究中等专业学校和水利、农牧、林业等相关行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力争5年内实现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全部制定机构编制标准,逐步形成协调配套、有机统一的机构编制标准体系。

六、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全面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按照完善职能、健全机构、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总体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自身建设的首要位置。加强政治学习,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理论素养。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集中培训等制度。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

(二)加强组织建设

根据机构编制部门体制理顺后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职能配置、内部职责分工、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人员素质和整体工作效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按规定按程序办事,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和条件,完善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机制。加大干部内外交流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关心干部的成长,严格干部日常管理和监督。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探索多元化的分层分类干部培训方式,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培训质量和效率。

(三)加强业务建设

根据新时期机构编制工作特点,着力加强业务建设,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提升工作站位,使机构编制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

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增强改革意识,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坚定改革信心,砥砺改革勇气,集聚改革智慧,攻坚克难,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项任务。

(四)加强作风建设

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勤奋务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着力增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始终坚持廉洁从政,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严格规范公务行为,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五)加强沟通协作

建立健全上下级机构编制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工作机制,加强对下级机构编制部门的业务指导,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坚持机构编制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各地机构编制部门的横向交流与联系,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横向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增强机构编制管理综合约束力。

机构编制工作是配置党的执政资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十二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全省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的总体要求,在党委、政府和编委的领导下,加强统筹协调,结合自身实际,对指导意见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进行细化,明确优先顺序、时间节点和工作责任,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要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增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对机构编制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营造有利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建设和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的良好环境。

甘肃省“十二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增强甘肃人力资源支撑能力,实现“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甘肃人力资源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的总体思路,加大投入,深化改革,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人力资源总量增加,结构逐步优化。 2010年末,甘肃常住人口为2557.53万人,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为1882.56万人,占73.61%。“十一五”以来,甘肃人口抚养比持续下降,由2005年的44.2%下降到2010年的39.6%。2010年,甘肃省从业人口达到了1499.56万人,占总人口的56.08%,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十五”末相比,提高了2.45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比重从2005年的63.67%下降到2010年的62%,下降了1.6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从2005年的14.66%、21.67%分别上升到15.26%和22.75%,分别提高了0.6和1.08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步伐加快,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5.1%。 (二)优先发展教育,人力资源得到开发。 我省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质量不断提升。到2010年,全面完成“两基”任务。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高中阶段教育稳步发展,职普结构渐趋合理,职普在校生比例达到4∶6。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专门技能人才和新型劳动者的主渠道。高等教育较快发展,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6.7%提高到2010年的22%。继续教育成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民族地区教育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在全国民族地区教育中居于前列。 上传者知盟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a10552127.html,

甘肃省“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甘肃省“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扶贫开发攻坚克难、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加快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提升扶贫工作水平,促进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和省委、省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编制本规划。规划实施范围主要是《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58个县市区,适当兼顾我省其他欠发达地区。 一、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一)取得的成绩。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到“十一五”末,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24.7元,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10万人,贫困面下降到14.85%。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已搬迁群众7万户35.3万人,其中贫困搬迁26.5万人,生态移民6.3万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2.5万人。国家和省上累计投入15.6亿元,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1.安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安置区共开发和调整基本农田33.89万亩,衬砌渠道906公里,建设安全饮水点997处,修建河堤126.6公里,新建及改扩建道路1788.82公里,架设农电线路1640.4公里,修建养畜暖棚28726座,建沼气池23656座,新建住宅385.88万平方米。搬迁群众告别了干旱山区和高寒阴湿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集中居住到交通便利、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区域,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兴修水利灌溉设施,推行先进适用技术,改革耕作制度,使搬迁群众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为脱贫增收奠定了基础。 2.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通过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发展畜牧养殖、加大劳务输出、促进商贸流通等措施,使搬迁群众的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劳动技能、文化素质逐步强化,发展生产和市场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增强了发展的动力,农民增收渠道拓宽。

十二五:甘肃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十二五:甘肃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对于我省实现建设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目标,推动甘肃转型跨越、实现富民兴陇大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显著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基本解决,教师地位、待遇不断提高,管理体制机制科学规范,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越来越浓。 师德师风建设成果显著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过去的五年,我省持续将师德师风、立德树人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来抓。 从2013年起,我省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通过实施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实行新教师宣誓制度,将师德教育摆在教师培训工作的首位,保证课时、记入学分。创新师德教育的内容、模式和方法,采取理论学

习、实践反思、案例分析、专题论坛等丰富的教育形式,把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 2015年,甘肃省教育厅按照教育部师德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印发了《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起草了《关于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三纳入两渗透一否决”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省以乡村教师为重点,抓住庆祝教师节等契机,大力宣传全省广大乡村教师扎根乡村、甘于奉献、默默无闻、为人师表的优秀业绩和先进事迹,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2015年9月7日,省委、省政府在兰州召开甘肃省庆祝第31个教师节暨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委书记王三运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上表彰了在乡村从教30年的教师代表和9家长期支持我省乡村教育发展的基金会,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针对全省农村学校布局分散、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现实,我省坚持以“农村中小学补短板,学前教育补数量,按岗按需招聘”为原则,统筹实施教育部和省政府教师招考项目,完善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破解教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指导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经济体制 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甘政办发〔2011〕195号 【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1.08.10 【实施日期】2011.08.10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1〕195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八月十日

甘肃省“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体现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探索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的改革方向,着眼于解决我省今后一个时期发展中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改革攻坚,加强对中长期改革的指导,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十一五”改革奠定的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省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实现总体小康并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决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了新突破。 (一)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十一五”以来,我省继续实施2004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376”国有企业改革攻坚计划,80%以上的国有企业转入了产权多元化的公司制发展轨道。各市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任务基本完成,全省146户政策性破产企业改制重组已基本完成破产终结任务,其中“十一五”期间实施政策性破产的51户企业已完成48户。省属及省属下划工业企业和农垦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全面完成,省属非工业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正在平稳有序进行。 (二)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十一五”期间,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编制完成了全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三个规划”(《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2008-2012年发展规划》、《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2008-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甘肃省中小企业乡镇企业2008-2012年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四个意

甘肃省“十二五”暨2020年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研究专题名录3

甘肃省“十二五”暨2020年教育 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研究专题名录 专题一:甘肃省教育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本专题主要目的是研究提出“十二五”暨2020年我省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有3个子课题。 1.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经验、阶段性特征与主要矛盾和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教育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基本经验;我国及我省教育政策的演变;目前我省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2.“十二五”暨2020年我省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研究。主要研究内容:2020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需求预测,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我省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思路;西部人力资源强省与教育现代化、学习型社会建设。 3.现代化教育体系与我国教育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教育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布局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统筹;相关政策措施。我国教育发展宏观趋势;国家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教育的战略措施及政策;中东部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政

策措施。 专题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研究 本专题主要目的是在已进行的全面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围绕长期困扰素质教育的各种因素和障碍,提出解决问题的阶段性目标和对策建议,争取有新的突破。有4个子课题。 4.素质教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素质教育的内涵与主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总目标与具体教育阶段学生基本素质要求;近年来推进素质教育的成效与长期困扰素质教育的突出问题;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建议。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研究。主要研究内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进”问题;德育课程建设;德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德育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问题。 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问题;课程与教学改革,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招生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问题;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7.优化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与落实领导责任的政策措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学校、家庭、社会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职责;各级党委、政府推进素质教育的责任与考核评价;社会用人制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推进。 专题三: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本专题具体围绕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开展调研,研究提出

铁道部及各省“十二五”铁路建设规划

铁道部及各省“十二五”铁路建设规划 铁道部: “十二五”期间铁道部将建设多条铁路通道。 据铁道部副部长陆东福介绍,“十二五”期间,铁道部将建成沿海、云桂、成昆、成贵、沪昆、向莆、南广、湘桂、赣韶、衡茶吉、赣龙厦及粤海等铁路通道,使泛珠三角区域所有省会城市高速铁路与大能力货运通道成网连线。 同时,为促进推动跨区域的合作交流,铁道部加快建设广州至贵阳至成都至兰州、成都至西安至大同、昆明经重庆至郑州、洛湛、京广、京九、京沪合福、沿海等跨区域大能力铁路通道。 另外,铁道部还将高标准建设广深港高速铁路,和有关各方规划研究广珠城际延伸线、台湾海峡跨海工程,并与全国高速铁路联网运营;加快建设泛亚铁路大理至瑞丽、玉溪至蒙自至河口的东、西线,规划建设泛亚铁路玉溪至磨憨中线及南宁至凭祥等铁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密切泛珠三角地区与东盟及周边国家交流合作。 陆东福介绍说,目前,上述铁路中成贵、西成、郑渝昆、广东西部沿海、平潭岛跨海工程、泛亚铁路中线等项目将在今明年开工建设,其他铁路都已在建或已建成投产,2015年泛珠三角区内大能力通道总里程将超过2万公里。届时,泛珠三角区内外相邻省会城市及主要经济区均有快速大能力铁路直接相连,对外新增铁路运输能力6亿吨以上。 广西: 广西自治区铁路建设办公室向调研组描绘了“十二五”广西铁路发展的蓝图:力争到2015年底,全区铁路营运里程达到5000公里以上,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形成以南宁为中心,到北部湾经济区1小时以内、到区内主要城市2小时左右、到周边省会城市3小时左右的“123小时”快速城际铁路网,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一轴四纵四横”现代化快速铁路运输网络。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连接北部湾地区的出海通道、连接西北地区的南北通道,以及连接周边国家的国际通道。将开工建设一批区(省)际干线、客运专线、煤运通道和开发性新线。如将适时开工建设防城港至东兴铁路等,提高广西铁路对外通道运输规模和能力。 江西: 记者从省有关部门获悉,我省已争取12个铁路项目初步列入国家“十二五”铁路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投入1800多亿元新建1900多公里铁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昌吉赣客专及赣州至深圳客专初步列入规划,这标志着江西又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高速铁路大通道。 为持续推进我省铁路建设,通过发展高速铁路牵引江西经济跨越式发展,我省在今年初出台铁路建设“863”计划,即确保8个项目列入国家铁路规划,力争6大项目列入国家铁路规划,另有3个项目后备。 目前,我省已争取12个铁路项目初步列入国家“十二五”铁路建设规划。其中“863”计划中确保纳入的8个项目已全部列入规划,这8个项目分别为九景衢铁路、昌吉赣客专、皖赣铁路扩能改造、鹰梅铁路、武九客专、乐德支线延伸线、九江至池州城际、安徽六安至景德镇铁路等项目,目前,这些项目均已启动前期工作。“863”计划中力争列入的6个项目已有4个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分别是赣州至深圳

参加甘肃省“十二五”201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培训会感悟

参加甘肃省“十二五”201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培训会感悟2013年4月19日,我与蒙小明和张明峰老师同赴兰州参加了此次省教科所举办的培训会,虽然旅途劳顿,但收获也颇多。 自己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教师的五年里,头一次有机会参加这么高级别的培训,而且是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的培训,这对于在农村中学任教的我,还相当陌生。毕竟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教育科研这个话题对在偏远的农村任教的老师来说都很陌生。但经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了教科研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这次培训对我来说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开拓了视野,听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自从自己立志当一名老师开始,如何当一名好老师就是我不断学习、反思,但却一直困扰着我的最大的问题。如何让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在学习知识、与人交际中获得幸福的体验等等,这些问题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思索和总结,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可是总是和自己的期望有着很大的差距。自己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就学着自己老师的样子来给我的学生上课,回想着曾经给自己任过课的老师的言行举止,加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慢慢的在学习中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变革,有成功,有失败,但每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推行,每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自己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都会去尝试落实。这几年教育教学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不断的推广,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的推行,本来应该对我的教育教学起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可是在学习和应用中却发现越来越迷茫,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在这次培训学习中,南京市教研室书记,著名教育家刘永和老师讲座让迷茫的我豁然开朗。他对当前四大教育改革的反思,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他把当前的教育改革总括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手段的改革,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改革四个方面。尤其是对教学方法的改革的阐述面对我的触动很大,他从“教”与“学”的关系入手,对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做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一味的要求“教”与“学”的转变违反了认识论的基本规律。一味的不加节制的探究学习只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认知的基本规律,浪费了时间却收效不大,接受式的教学的应用已有几百年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校的学习方式,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说是“从”传统课堂模

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甘肃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 “十二五”进展规划 序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相互促进、加速进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化水平差不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现代化,必须先实现信息化。以后五至十年将是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进展的主导力量。 党的十六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定选择。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这一指导思想明确了我国信息化的道路和进展方向。 交通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的基础行业,对促进甘肃经济的新腾飞和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一轮经济进展规划中,要谋求新的跨越式进展,争当交通现代化的先行军,必须紧紧抓住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把信息化放在优先、带动全局的位置,通过对信息化进展的科学

规划,促进甘肃综合运输系统信息化进程,为争取领先实现甘肃交通差不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撑。为实现这一进展目标,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制订了信息化平台建设规划。 一、现状评估 1、现状 “十一五”是甘肃交通运输全面、快速进展的五年,也是交通运输信息化快速进展的五年。五年来,甘肃交通运输信息网络由简单的局域网向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综合信息网络进展,应用系统由独立的业务系统向信息资源共享的综合业务应用平台进展。特不是在省级交通应急处置平台、电子政务、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监控、通信等领域取得新突破,交通运输信息化应用水平持续提高,使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服务行业治理和科学决策、服务企业经营、服务公众安全便捷出行的效益得到全面体现。 (1)、信息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甘肃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670公里,共建成20条联网收费路段。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东起宝天东岔,西至嘉峪关覆盖定西、白银、武威、张掖、酒泉的通信干线传输网。为交通运输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提供相应的通信支持。 --甘肃省道路运输行业依照运输生产、经营和治理的需求,

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指导意见

甘肃省"十二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做好"十二五"时期全省机构编制工作,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和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意见。 一、全省机构编制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全省机构编制工作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各级党委、政府、编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机构编制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加强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加快推进机构编制法制化进程,全面加强机构编制部门自身建设,初步形成改革、管理、法制化建设"三位一体"和自身建设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1、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成就。着眼于解决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把深化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加以推进。根据中央、国务院改革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组织起草了《甘肃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甘肃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和《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等总体改革文件,明确了深化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研究制定了《关于严明纪律切实保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行的通知》、《关于机构改革期间冻结人事编制的通知》和《关于严禁部门干预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通知》等配套政策文件,确保了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着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加强了宏观调控、能源管理、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国计民生的政府职责。进一步理顺了部门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了部门责任。整合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制迈出重要步伐。扎实开展了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及部门"三定"规定执行情况评估。按照中央要求,积极稳妥开展事业单位改革试点,配合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交通、水利等行业体制改革,研究解决了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2、优化配置执政资源,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取得新突破。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思路,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坚持对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改善国计民生、有利于加强生态建设的机构编制事项给予优先支持。通过动态调整,余缺调剂,办理了一批促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机构编制事项,重点保障了教育、卫生、交通、抢险救灾和处突维稳等工作对机构编制的需要,有效缓解了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之间的矛盾。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加大力度消化党政机关超编人员,取得了显著成效。制定印发了《关于对全省事业机构编制管理权限进行调整的通知》,对全省事业机构编制实行总量控制、下管一级的管理体制。印发实施了《关于在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意见》、《关于在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实施方案》、《关于在全省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通知》和《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扎实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初步解决了超编进人、混编混岗的问题。报请省编委会议批准,会同省财政厅印发了《甘肃省机构编制工作考评奖励办法》,建立了专项资金,对全省机构编制工作实行考评奖励。建立了全省机构编制系统联席会议制

甘肃省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甘肃省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全面推进林业科学技术进步,进一步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林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根据国家林业局《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甘肃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等精神,结合甘肃林业科技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甘肃林业科技工作基本情况 (一)林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林业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和“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林业发展总体目标,积极开展了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工作,初步完善了全省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并在生态防护林体系构建、经济林果发展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201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131.98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75.1亿元,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良种使用率达到45%,科技贡献率达到45%,林业科技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1.林业科技成果丰硕,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逐步深入 “十一五”期间,全省实施各类科研、推广项目508项,落实经费17329.57万元。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49项,经费4632.5

万元;部门科技计划项目44项,经费3291.78万元;地方科技计划项目224项,经费3094.3万元;自筹及其他科技项目80项,经费827.49万元;争取国家林业科技推广项目31项,经费2181.5万元;省级科技推广项目16项,经费957万元;其它科技推广项目64项,经费2611.0万元。取得科技成果397项。获得国家、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8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市州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市州科技进步二等奖32项,市州科技进步三等奖22项。鼓励并支持林业科技工作者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在传承传统理论基础上,勇于探索,注重整理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理论创新成果,总结先进实用技术应用推广中的成功经验,及时形成科技理论成果,出版论著或在各级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予以发表,充分展现林业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十一五”期间,出版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26部,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13篇,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20多篇。 目前,已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符合我省林业发展实际的科技创新体制,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充分整合现有创新资源,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培育了一支高素质的林业科技队伍,为林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工作。 2.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

甘肃铁路十三五规划20149.14

甘肃省“十三五”及中长期铁路网发展规划

目录 甘肃省“十三五”及中长期铁路网建设规划示意图 一、甘肃省铁路发展概况 (1) (一)甘肃省铁路网现状 (1) (二)甘肃省“十二五”铁路建设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存在问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甘肃省“十三五”经济形势及运输需求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甘肃省社会经济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甘肃省铁路发展形势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甘肃省铁路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甘肃省铁路运输需求预测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甘肃省“十三五”铁路建设发展战略构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规划年度及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规划原则和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规划发展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路网规划格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甘肃省铁路网规划方案 (2) (一)规划方案 (2) (二)建设时序 (3) 五、规划评价及相关建议 (5) (一)规划评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甘肃省铁路发展建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继承、创新参加甘肃省“十二五”201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培训会感悟

继承、创新参加甘肃省“十二五”2013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 题立项培训会感悟 自己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老师已经二十年了,头一次有机会参加这么高级别的培训,而且是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的培训,心中欣喜之余还有些诚惶诚恐,毕竟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毕竟教育科研这个话题对一名在偏远的农村任教的小学老师来说还是有点畏惧。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再静静的反思自己二十年的教学生涯,才发现由一名刚刚步出校门的青涩稚嫩青年已经步入中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教学之路,自己多年以来所倾尽心力为之付出的工作,犹如沙滩上的一片片贝壳,虽然美丽璀璨,却散落在每一个角落里,零零散散的不成样子,是该仔细的挑选,串在一起的时候了。 这次培训对我来说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开拓了视野,听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自从自己立志当一名老师开始,如何当一名好老师就是一直困扰着我的最大的问题,如何让我的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如何让我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让我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快乐,这些问题我一直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思索和总结,并应用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可是总是和自己的期望有着很大的差距。自己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就学着自己老师的样子来给我的学生上课,回想着曾经给自己任过课的老师的言行举止,加上自

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慢慢的在学习中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在不断的进步和变革,每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推行,每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自己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都会去尝试落实。这几年教育教学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不断的推广,现代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新的教学方法的推行,本来是应该对我的教育教学起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可是在学习和应用中却发现越来越迷茫,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在这次培训学习中,南京市教研室书记,著名教育家刘永和老师的一番话让我心情豁然开朗,他对当前四大教育改革的反思,为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他把当前的教育改革总括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手段的改革,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改革四个方面。尤其是对教学方法的改革的阐述面对我的触动很大,他从“教”与“学”的关系入手,对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做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一味的要求“教”与“学”的转变违反了认识论的基本规律。一味的不加节制的探究学习只注重了形式而忽视了认知的基本规律,浪费了时间却收效不大,接受式的教学是目前世界上最高校的学习方式,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不能有选择,因为选择有意味着放弃,光有“学”是远远不够的,有了“教”的学才完整,探究和接受要相互的融合。作为走在全国教育教学改革前沿的江苏南京,作为南京教育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 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国家计划 【发文字号】甘政办发[2012]152号 【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2.06.11 【实施日期】2012.06.1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XP10 【失效依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2〕152号2012年6月11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贯彻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 实施意见

国务院批复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发改西部〔2012〕340号,以下简称《规划》),是指导“十二五”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的纲领性文件。为了全面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甘政发〔2011〕21号),就我省“十二五”时期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规划》的总体要求 2000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交通、水利、生态保护、城乡基础设施等一批重点工程付诸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基地建设、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资源利用为重点的境外投资初见成效。总的看,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十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十年,为全省“十二五”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发展阶段落后于全国的基本省情仍未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等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当前,甘肃正处在黄金发展期、难得机遇期和奋力跨越期,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对我省抓好政策落实、承接产业转移、促进转型跨越带来了新的机遇。

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附图)

专栏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新华社发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专栏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新华社发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图1“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新华社发 第二节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以掌握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引领支撑作用,依托优势企业、产业集聚区和重大项目,统筹技术开发、工程化、标准制定、应用示范等环节,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拓展,组织实施若干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示范基 地。 专栏5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新华社发 第三节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

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专栏3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新华社发 第五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质量诚信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能力。推动中小企业调整结构,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环境,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落实和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减轻中小担。 专栏4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新华社发 第三节加强能源输送通道建设 加快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进口油气战略通道建设,完善国内油气主干管网。统筹天然气进口管道、液化天然气接收站、跨区域骨干输气网和配气管网建设,初步形成天然气、煤层气、煤制气协调发展的供气格局。适应大规模跨区输电和新能源发电并网的要求,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完善区域主干电网,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远距离先进输电技术,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切实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增强电网优化配置电力能力和供电可靠性。

甘肃省2011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13日在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代省长刘伟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及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及2010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紧紧抓住难得历史机遇,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约束性指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同2005年相比,预计生产总值总量翻了一番多,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7倍,年均增长31.05%;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倍,年均增长16.51%;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74倍,年均增长22.3%;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93倍,年均增长2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6倍,年均增长23.4%;财政支出增长2.41倍,年均增长2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1.5%和67.1%,年均分别增长10.06%和10.81%。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省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5.9∶43.4∶40.7调整为2010年的14∶48.7∶37.3。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6.62%;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到550万千瓦;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完成重点节能减排工程461项,实现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05%。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99%。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8%。 ——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新增公路通车里程7.35万公里,高等级公路达到81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046公里,67个县通二级以上公路,95%的乡镇通油路,建制村全部通公路。现有铁路主干线完成电气化改造和复线建设,敦煌铁路建成通车。兰渝、西平、天平、兰新第二双线等铁路开工建设。嘉峪关机场完成改扩建,中川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庆阳机场扩建工程和金昌、张掖、夏河机场开工建设。建成国内首条75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进展顺利,盐环定扬黄续建甘肃专用工程主管线贯通。完成13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四期”等重大生态项目进展顺利。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建成一大批城市供水、供热、道路、垃圾污水处理和燃气等基础设施项目。新建农村户用沼气73万户,解决61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到51%。 ——农业和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五年财政投资630亿元,改造中低产田155.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新修梯田491万亩。实施“四个1000万亩工程”和促农增收“六大行动”,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补贴126.99亿元。大面积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比2005年增加121.41万吨。马铃薯、中药材、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牛羊产业大县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736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4%。农民工技能培训累计259.78万人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2151.8万人次。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008个,减少贫困人口241万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个。建立酒泉风电装备、天水装备制造、航天蔬菜育种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启动实施新材料技术、特色中药现代化等10个重大专项和一批科技创新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7项、技术发明奖2项、科技进步奖32项,专利授权量达到5895件,省级科技成果达到416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34.7 亿元。研制出4500吨大型快速锻造液压机组等一批高端机械装备,填补了国内制造业空白。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三叠系油藏稳产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核循环等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正逐步或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省级财政五年累计安排153亿元,为民办成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