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学案例

《依法纳税》教学案例

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王辉224700

一、教学依据

《依法纳税》的课程标准要求是: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它是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的最后一课,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国家职能的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依法纳税是第三单元的落脚点。这一课题的重点是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难点是比较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和联系。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和税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要有依法纳税的意识。鉴于此,笔者以社会实际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载体,把本单元内容设计为四个专题:①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②如何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③纳税人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④青少年和税。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判断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理解和判断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提取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题内容,认识到作为纳税人要增强权利义务意识,未成年人也要有纳税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二)教学方式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调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新的学习方式下,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和领悟,从而实现长知识、长见识、长能力、立思想、塑人格的目标。

教师的行为创新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行为从本质上应定位为一种师生的“交往”,“交往”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

《依法纳税》的课堂教学,采取以提问探究为中心的探究学习,充分挖掘学生资源,打破教师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唯一“信息源”的单一化、保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快乐而充满活力的交流的空间。

(三)教学构思

《依法纳税》课堂教学围绕四个中心问题进行探究,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学生演示课件,讲解内容;另一方面,积极发挥教师“引”和“导”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主持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与社会和个人都息息相关,这节课主要探讨有关纳税方面的问题。课前,围绕四大专题,老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问题探究小组。首先,请第一组同学代表为学生解释:“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专题一: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学生的主体作用:演示合作探究的成果。

(1)走进生活。课前动员本组成员进行社会调查,向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了解他们的纳税意识,把调查的结果绘制成表格,发现青少年的纳税意识最薄弱,为公民要提高纳税意识提供事实依据。

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介绍违反税法的行为,进一步说明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①运用某明星偷税案件———分析偷税的含义。

②运用一小型国有水泥长经营不善欠税30万元———分析潜水的含义。

③运用一纳税人用暴力手段拒绝纳税———分析抗税的含义。

④直接解释骗税的含义(笔者觉得表述不清,学生理解不透,需要点评)。

(2)通过一组图片展示说明税的用途和作用,最后概括总结出公民为什么要依法纳税。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

(1)有人估算了一下,刘翔可能成为中国奥运冠军获得奖金最多的人。国家体育总局奖20万、田径管理中心重奖100万元、上海体育局至少奖50万、霍英东体育基金奖80万、还有某摩托车企业的100万、某饮料品牌代言企业的30万,刘翔的奖金总计至少有380万元。奥运健儿是否要纳税?

(2)民间捐赠是否要纳税?

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

(此内容设计意在通过两个代表性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只要具备了依法应税行为就要依法纳税,从而增强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了解税法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思维能力。)

疑难点拨

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个案例,请同学判断属于哪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再和同学一起分析概括出四种违反税法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在同学演示讲述不正确的情况下,发挥教师“引”和“导”的作用,澄清学生模糊认识。

主持人:其实,人们知道纳税的重要性,但仍有不少人钻空子偷税、漏税,面对这一现象,如何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呢?第二组的同学对这一问题有独到见解,请他们的代表为我们发言。

专题二:如何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学生的主体作用:演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1)、生生互动。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材料,反映目前我国偷漏税的严重情况,请同学思考并讨论:如何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学生回答:略

(2)、概括总结。通过软性教育与硬性措施来加强公民的纳税意识,并运用例子说明部分措施。

主持人:杜宇每位公民而言,提高自身的纳税意识是义不容辞的,而很多人片面的认为纳税只是一种义务,纳税是否仅仅是一种义务?我们能否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它?下面第三组的同学解释一下。

专题三:纳税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学生的主体作用:演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1)、多媒体演示纳税人的部分义务和权利,对追索赔偿权、陈述权、申辩权仅作了简单解释。强调我们要学会运用权利,即:增强自己对你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利的监督意识;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源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的征管和使用。

(2)、小结。纳税人既要认真行使权利,又要自觉履行义务;两者是相互制约的,没有五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只有履行纳税义务,才能享受国家法律所提供的一系列权利。

主持人:作为当代的青少年,我们与税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那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第四组的同学作了交深入的研究,请第四组的同学为我们演示。

专题四:青少年和税

学生的主体作用:演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

(1)、生生互动。通过提问了解到学生大多数认为自己不用纳税,青少年和税没有关系。

(2)、结合课本第85页分析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和联系

(3)、结合实例说明青少年也要诚信纳税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学生思考讨论:“你们有没有做过纳税人?”“有过哪些应税行

为?”

先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总结。

(老师认为主讲人没有讲透纳税人与负税人的概念,学生会有疑虑,设置上述题目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澄清学生会对概念的模糊)观察生活感悟提升

老师:“在学习税收的知识时,有学生认为‘纳税是有收入的成年人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请你谈谈对这种说法的认识。”

学生会讨论回答:略

老师概括总结:公民是否具有纳税义务不是以年龄为依据,而是以税法规定的是否具有应纳税行为作为依据的。税离青少年并不远,它就在我们身边,青少年要自觉诚信纳税。

本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看到同学们的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能力很强,有很好的合作探究的精神。学完之后,对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增强依法纳税的自觉性。

三、教学反思

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教学方式,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又要强化学科核心概念和主干知识,因此存在着学生零散的生活体验和紧密的理论逻辑的矛盾。在45分钟的有限时间里,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的开放度,合理的处理好“开放”和“收敛”的关系。一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既要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表现,又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因此,实现学生教师双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要求教师不只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更是课堂上不同信息的接收者、倾听者、处理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和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