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指导原则

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指导原则
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指导原则

附件4

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

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刺激性、过敏性、溶血性是指药物制剂经皮肤、粘膜、腔道、血管等非口服途径给药,对用药局部产生的毒性(如刺激性和局部过敏性等)和/或对全身产生的毒性(如全身过敏性和溶血性等),为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组成部分。

药物的原形及其代谢物、辅料、有关物质及理化性质(如pH值、渗透压等)均有可能引起刺激性和/或过敏性和/或溶血性的发生,因此药物在临床应用前应研究其制剂在给药部位使用后引起的局部和/或全身毒性,以提示临床应用时可能出现的毒性反应、毒性靶器官、安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

二、基本原则

(一)试验管理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二)随机、对照、重复

试验设计应遵循随机、对照、重复的原则。

(三)整体性、综合性原则

应根据受试物特点,充分考虑和结合药学、药效学、其他毒理学及拟临床应用情况等综合评价,体现整体性、综合性的原则。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在遵循安全性评价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受试物的特点,在阐明其研究方法或技术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进行规范性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三、基本内容

(一)受试物和实验动物

1.受试物

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样品或上市药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名称、标准、批号、规格及生产单位。

化学药物:受试物应采用工艺相对稳定、纯度和杂质含量能反映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受试物应注明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并附有研制单位的自检报告。试验中所用辅料、溶媒等应标明批号、规格和生产单位,并符合试验要求。

在药品研发的过程中,若受试物的工艺发生可能影响其安全性的变化,应进行相应的安全性研究。

化学药物试验过程中应进行受试物样品分析,并提供样品分析报告。成分基本清楚的中药、天然药物也应进行受试物样品分析。

2.实验动物

动物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等级要求,并具有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动物种属的选择根据观察指标和模型合理性确定,如刺激性试验应选择与人类皮肤、粘膜等反应比较相近的动物,如兔、小型猪等。

(二)刺激性试验

刺激性是指非口服给药制剂给药后对给药部位产生的可逆性炎症反应,若给药部位产生了不可逆性的组织损伤则称为腐蚀性。刺激性试验是观察动物的血管、肌肉、皮肤、粘膜等部位接触受试物后是否引起红肿、充血、渗出、变性或坏死等局部反应。

1.给药部位

一般应选择与临床给药相似的部位,并观察对可能接触到受试物的周围组织的影响。

2.给药途径

一般应与临床用药途径一致,否则应加以说明。

3.对照组

以溶媒和/或赋形剂作为阴性对照,必要时采用已上市制剂作对照。

4.给药浓度、剂量与体积

可选择几种不同浓度,至少应包括临床拟用最高浓度。如果技术上难以达到临床拟用最高浓度,如皮肤刺激性试验,在给药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改变给药频次进行剂量调整,而不应通过增加厚度来达到增加给药量的目的。

设计给药浓度、剂量与体积时,应根据临床用药情况,并考虑受试动物给药部位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保证受试物在给药部位的有效暴露。

5.给药频率与周期

应根据临床用药情况,一般给药周期最长不超过4周。建议进行恢复期观察,同时评价给药局部及周围组织毒性反应的可逆性。

6.观察指标

6.1 肉眼观察应详细描述局部反应,包括红斑、水肿、充血程度及范围,计分表示。同时观察动物的一般状态、行为、体征等。

6.2 组织病理学检查应详细描述给药部位的病理变化,并半定量分析、判断。提供相应的组织病理学照片。

7.试验方法

具体可参考附录中常用方法和相关文献。

8.统计方法

根据实验模型和试验方法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三)过敏性试验

过敏性又称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同一抗原再刺激后产生的一种表现为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过敏性试验是观察动物接触受试物后的全身或局部过敏反应。

1.试验方法

进行何种过敏性试验应根据药物特点、临床适应症、给药方式、过敏反应发生机制、影响因素等确定。

通常局部给药发挥全身作用的药物(如注射剂和透皮吸收剂等)需考察Ⅰ型过敏反应,如注射剂需进行主动全身过敏试验(Active Systemic Anaphylaxis, ASA)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ass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 PCA),透皮吸收剂需进行主动皮肤过敏试验(Active Cutaneous

Anaphylaxis, ACA)。吸入途径药物应采用豚鼠吸入诱导和刺激试验。粘膜给药应结合受试物的特点参照经皮给药过敏性试验方法进行。如受试物的化学结构与文献报道产生其他过敏反应的化合物相同或相似者建议考虑采取适当的试验方法以考察其是否能引起其他过敏反应(如光过敏性反应等)。Ⅱ和Ⅲ型过敏反应可结合在重复给药毒性试验中观察,如症状、体征、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及相关的病理组织学改变等。经皮给药制剂(包括透皮剂)应进行IV型过敏反应试验,包括豚鼠最大化试验(Guinea-Pig Maximization Test, GPMT)或豚鼠封闭斑贴试验(BuehlerTest)或其他合理的试验方法如小鼠局部淋巴结试验(Murine Local Lymph Node Assay, LLNA)等。

2.剂量设计

建议选择多个剂量,至少应包括临床最高给药浓度。

3.对照组

应设立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必要时采用已上市制剂作对照。

4.统计方法

根据实验模型和试验方法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四)溶血性试验

溶血性是指药物制剂引起的溶血和红细胞凝聚等反应。溶血性反应包括免疫性溶血与非免疫性溶血。溶血性试验是观察受试物是否能够引起溶血和红细胞凝聚等。

1. 适用范围

凡是注射剂和可能引起免疫性溶血或非免疫性溶血反应的其他局部用药制剂均应进行溶血性试验。

2. 试验方法

溶血试验包括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常规采用体外试管法评价药物的溶血性,若结果为阳性,应与相同给药途径的上市制剂进行比较研究,必要时进行动物体内试验或结合重复给药毒性试验,应注意观察溶血反应的有关指标(如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数、胆红素、尿蛋白,肾脏、脾脏、肝脏继发性改变等),如出现溶血时,应进行进一步研究。

(五)光毒性(光刺激性)试验

光敏反应是用药后皮肤对光线产生的不良反应,包括光毒性反应和光过敏反应,均由受试物所含的感光物质引起,产生光敏反应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吸收自然光线(波长范围为290~700nm),吸收UV/可见光后产生活性物质,在光暴露组织(如皮肤,眼睛等)有充分的暴露。

光毒性是由光诱导的非免疫性的皮肤对光的反应,是指药物吸收的光能量在皮肤中释放导致皮肤损伤的作用。光毒性反应是光敏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反应,其临床表现与晒伤相似,表现为红斑、水肿、皮肤瘙痒和色素沉着,严重者可产生局部坏死、溃烂或表皮脱落。皮肤给药光毒性试验的目的是观察受试物接触皮肤或应用后遇光照射是否有光毒性反应。若受试物的化学结构或某些组成(包括药物和赋形剂)文献报道有光毒性作用,或其化学结构与已知光敏剂相似,或曾有报道其具有或可疑具有光毒性作用,建议进行皮肤给药光毒性试验。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一)详细说明实验方法,受试物、试验分组、给药剂量、动物数、用药次数、毒性反应、持续时间、恢复情况及时间、死亡动物数等,对不

同剂量(或浓度)下某种反应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进行表述,分析毒性反应的量效关系和可能的时效关系及可逆性,判断药物相关性,提供安全范围等。

(二)刺激性试验应重视给药浓度、体积、速度、次数与有效暴露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注射剂的给药浓度、速度及次数与药物的血管刺激性密切相关,建议根据受试物的性质、临床用药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尽最大可能地暴露毒性,如可适当增加浓度,或通过增加给药次数等。过敏试验应注意给药剂量和给药速度对过敏反应的影响,静脉注射激发应保证足量、一次性快速地将受试物注射入动物体内。经皮给药的受试物应保证在局部的有效暴露浓度和时间。

(三)重视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提供相应的照片。

(四)由于实验动物模型的局限性,如目前仍无理想的Ⅱ和Ⅲ型过敏反应的动物模型;光过敏性动物模型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等,因此一些药物的过敏性临床前评价可采取灵活的方式,建议采用多种方法如BT、小鼠局部淋巴结试验等。

(五)在溶血性试验中,若出现红细胞凝聚现象,应判定是真凝聚还是假凝聚。若体外出现可疑溶血现象,应采用其他方法进一步试验,以确定或排除受试物的溶血作用。利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溶血性试验时,应注意离心速度及温度对结果的影响。此外,因不同的注射剂颜色及深浅不同,若其色泽对血红素的最大吸收有干扰,则应注意排除非药物因素。

(六)结合药物的制剂特点、药理作用其他毒理学试验结果、以及临床信息等综合分析和评价。

五、参考文献

1.FDA Guidance for Industry Skin irritation and sensitization testing of generic transdermal drug products.

2.FDA Guidance for Industry Photosafety testing.

3.FDA Guidance for Industry Immunotoxicology evaluation of investigation new drug.

4. EPA Health effects test guidelines OPPTS 870.7800 Immunotoxicity.

5.EPA Health effects test guidelines OPPTS 870.2500 Acute dermal irritation.

6.EPA Health effects test guidelines OPPTS 870.2600 Skin sensitization.

7.OECD Guidelines for Testing of Chemicals (No 406, July 1992).8.EPA Health effects test guidelines OPPTS 870.2400 Acute eye irritation.

9.EMA Non-clinical local tolerance testing of medicinal products.

10.ISO 10993-10:2002(E)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medical devices- Part 10- Tests for irritation and 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

11.日本厚生省日本新药毒性试验指导原则1989版.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新药(西药)临床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汇编.

13.徐叔云卞如濂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

14.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

15.皮肤用药的毒性试验和粘膜用药的毒性试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中药新药研究指南》1994年209,213.16.袁伯俊王治乔皮肤用药毒性试验. 《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与实践》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年152.

17.刘建文其他毒性试验. 《药理实验方法学》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234.

18.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oxicology. Fourth edition, edited by A. Wallace Hayes, Taylor & Francis, Philadelphia. 2001.

19. EMA;Note for Guidance on Non-clinical Local Tolerance Testing of Medicinal Products.

20.FDA;Guidance for Industry Botanical Drug Products.

21.FDA;Guidance for Industry Labeling Guidance for OTC Topical Drug Products for the Treatment of Vaginal Yeast Infections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22. FDA;Guidance for Industry Bacterial Vaginosis - Developing Antimicrobial Drugs for Treatment.

23.Preclinical Development Hand Book-Toxicology. Edited by Shayne Cox Gad, Copyright ? 2008 by John Wiley & Sons, Inc.

六、附录

本附录收载的试验方法仅供参考。应根据受试物的特点采用国内外公认的科学合理的试验方法,不仅限于此附录。

(一)刺激性试验方法

1.血管刺激性试验

通常选兔,每组不少于3只。设生理盐水和/或溶媒对照,可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法。给药部位根据临床拟用途径确定,一般选用耳缘静脉。可设多个给药浓度,至少包括临床最大拟用浓度,给药容积、速率和期限一般根据临床拟用法用量,并根据动物情况进行调整,给药体积不可太低。多次给药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

根据受试药物的特点和刺激性反应情况选择观察时间和剖检时间,至少观察72小时。应对部分动物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恢复期动物根据受试物的特点和刺激性反应情况,继续观察14~21天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肉眼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受试物的血管刺激性及刺激性恢复情况。

2. 肌肉刺激性试验

通常选兔,也可选用大鼠。每组不少于3只。应设生理盐水对照或/和溶媒对照组,可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法。根据受试物的特点和刺激性反应情况选择观察时间, 观察期结束时应对部分动物进行组织病理学

检查。分别在左右两侧股四头肌内注射给药,观察给药后不同时间的局部反应,如充血、红肿等。给药后48~72小时剖检观察注射局部的刺激反应,按表1计算相应的反应级,并进行局部组织病理学检查,提供病理照片。

根据表1计算肌肉刺激性总反应级,计算平均值,按表2判定刺激等级。若各股四头肌反应级的最高与最低之差大于2,应另取动物重新试验。

表1 肌肉刺激反应分级标准

表2 平均分值和等级

平均分值等级

0.0~0.4 无

0.5~1.4 轻微

1.5~

2.4 轻度

2.5~

3.4 中度

3.5~

4.4 重度

4.5及以上严重

3.皮肤刺激性试验

通常选兔、小型猪,否则应阐明合理性。兔每组不低于4只。一般应进行相同备皮面积的正常皮肤和破损皮肤局部刺激性试验。

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法,将受试物直接涂于备皮处,敷料覆盖固定。贴敷时间至少4小时。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应连续在同一部位给药,每次给药时间相同,给药期限一般不超过4周。破损皮肤试验中皮肤破损程度以损伤表皮层为限。

在自然光线或全光谱灯光下肉眼观察皮肤反应。根据受试物的特点和刺激性反应情况选择观察时间。通常单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观察时间点为去除药物后30~60分钟,24、48和72小时。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为每次去除药物后1小时以及每次给药前,以及末次贴敷去除药物后30~60分钟,24、48和72小时。

如存在持久性损伤,有必要延长观察期限以评价恢复情况和时间,延长期一般不超过2周。对出现中度及中度以上皮肤刺激性的动物应在观察期结束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提供病理照片。

单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计算各组每一时间点皮肤反应积分的平均值,按表3进行刺激强度评价。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首先计算每一观察时间点各组积分均值,然后计算观察期限内每天每只动物刺激积分均值,按表4进行刺激强度评价。

表3 皮肤刺激反应评分标准

表4 皮肤刺激强度评价标准

4. 粘膜刺激性试验

4.1 眼刺激性试验

通常选兔,每组不少于3只。应设生理盐水对照组,可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法。动物眼睛滴入受试物,保证药物充分暴露。给药期限应根据临床拟用方法确定。多次给药时每天给药次数应不少于临床用药频率。

应根据受试物的特点和刺激性反应选择适当的观察时间。通常单次给药为给药后1、2、4、24、48和72小时;多次给药眼刺激试验为每天给药前以及最后一次给药后1、2、4、24、48和72小时。如存在持久性损伤,有必要延长观察期限,一般不超过21天。

一般采用裂隙灯进行眼刺激反应检查,也可根据刺激性反应情况采用其他的合适器械。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应进行荧光素钠染色检查。每次检查都应记录眼部异常反应,根据表5计算分值。根据表6判断刺激程度。

表5 眼刺激反应分值标准

表6 眼刺激性评价标准

4.2 滴鼻剂和吸入剂刺激性试验

可选用兔、豚鼠或大鼠。给药后观察动物全身状况(如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及局部刺激症状(如哮喘、咳嗽、呕吐、窒息等症状)等。单次给药24小时后或多次给药停药后24小时处死动物,观察呼吸道局部(鼻、喉、气管、支气管)粘膜组织有无充血、红肿等现象,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

4.3 阴道刺激性试验

通常选用大鼠、兔或犬。给药容积可参考临床拟用情况或不同动物种属的最大给药量。给药频率根据临床应用情况,通常每天1~2次,至少7天,每次给药与粘膜接触至少4小时。观察内容:阴道部位、临床表现(如疼痛症状)和阴道分泌物(如血、粘液)等,给药后动物死亡和剖检结果,局部组织有无充血、水肿等现象,并进行阴道和生殖系统病理组织学检查等。

4.4 直肠刺激性试验

通常选兔或犬。给药容积可参考临床拟用情况或不同动物种属的最大可行量。给药频率根据临床拟用情况,通常每天1~2次,至少7天,每次给药与粘膜接触至少2~4小时,必要时可封闭一定时间。观察内容:包括肛门区域和肛门括约肌,给药后临床表现(如疼痛症状)和粪便(如血、粘液),给药后死亡和剖检结果,局部组织有无充血、水肿等现象,并进行肛周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4.5 口腔用药、滴耳剂等刺激性试验

可参照上述试验,给药途径为口腔、外耳道给药,观察对口腔和喉粘膜,以及对外耳道和鼓膜等的影响。口腔用药建议用金黄仓鼠,观察受试物对颊粘膜的刺激性。

5.皮肤给药光毒性试验

成年白色豚鼠,雌雄各半。每组动物数至少6只。应设阴性、阳性对照组和受试物不同剂量组,至少包括临床用药浓度。

试验前动物备皮涂敷药物。给药30分钟后覆盖固定,UV光源照射(UVA波长为320-400nm,如含UVB,其剂量不得超过0.1J/cm2)。试验结束后分别于1、24、48和72h观察皮肤反应,根据表7计算评分。单纯涂受试物而未经照射区域未出现皮肤反应,而涂受试物后经照射的区域出现皮肤反应分值之和≥2的动物数≥1只时,判为受试物具有光毒性。

表7 皮肤反应的评分标准

(二)过敏性试验方法

1.主动全身过敏试验(ASA)

通常选用体重为300~400克的豚鼠。每组动物数至少6只。设阴性、阳性对照组和受试物不同剂量组,至少包括临床拟用最高剂量或浓度。阴

性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的溶媒,阳性对照组给予牛血清白蛋白或卵白蛋白或已知致敏阳性物质。

选择容易产生抗体的给药途径,如腹腔、静脉或皮下注射,隔日一次,共给药3次,给药体积0.5 ml,末次注射后第14天、第21天分别快速静脉注射致敏剂量的2倍进行攻击。即刻观察动物反应至30分钟,包括症状的出现及消失时间,一般应观察3小时。致敏期间每日观察动物的症状,首末次致敏和激发当日测定动物体重。按表9判断过敏反应发生程度,计算发生率。

表8 过敏反应症状

表9 全身致敏性评价标准

2.主动皮肤过敏试验(ACA)

通常选豚鼠。受试物应与临床拟用制剂一致,应为含活性成分和赋形剂或含透皮促进剂的混合制剂。若受试物为膏剂或液体,则一般不稀释;

若受试物为固体粉末,则需与适量水或赋形剂混匀,以保证受试物与皮肤的良好接触。当使用赋形剂时,应考虑其对受试物透皮吸收的影响。应设阳性对照和阴性或赋形剂对照。在致敏接触阶段,应充分保证受试物在皮肤的停留时间(6小时)和接触皮肤的范围。第0、第7和第14天,同样方法给药。末次给药后14天,再次给药激发,给药6小时左右后,观察72小时内皮肤过敏反应情况,并按表10评分,按表11计算发生率。同时应观察动物是否有哮喘、站立不稳或休克等全身过敏反应。

表10 皮肤过敏反应程度的评分标准

表11 皮肤致敏性评价标准

3.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

通常选大鼠,可用小鼠,有时根据试验需要用豚鼠,选择动物时应考虑IgE的出现时间。每组动物数至少6只。应设立阴性、阳性对照组和受试物不同剂量组,至少包括临床拟用最大剂量或浓度。阴性对照组应给予同体积的溶媒,阳性对照组给予牛血清白蛋白或卵白蛋白或已知致敏阳性物质。

选择容易产生抗体的给药方法,如静脉、腹腔或皮下注射等,隔日一次,共给药3~5次;末次致敏后第10~14天制备致敏血清。激发时动物备皮处皮内注射合适稀释度的致敏血清0.1mL,24或48小时后,静脉注射与致敏剂量相同的激发抗原加等量的0.5%~1%伊文思兰染料共1mL。由于不同种属动物接受含IgE抗体血清后,至能够应答抗原攻击产生过敏反应的时间不同,需注意激发时间选择的合理性。激发注射30分钟后测量皮肤内层的斑点大小,直径大于5mm者为阳性。不规则斑点的直径为长径与短径之和的一半,并提供蓝斑照片。

4.豚鼠Buehler试验(BT)和最大化试验(GPMT)

通常选成年豚鼠。受试物组不少于20只、对照组不少于10只。应设立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推荐的阳性对照物有巯基苯并噻唑,苯佐卡因,二硝基氯苯,331环氧树脂等,也可以使用其他的阳性对照物,但轻-中度的致敏剂在加佐剂的试验中至少30%和不加佐剂试验中至少15%应有反应。

取决于所选择的方法。在Buehler试验中,致敏剂量应当足够高,以产生轻微的刺激性,激发剂量为不产生刺激性的最高剂量。在GPMT试验中,致敏剂量应足够高以产生轻-中度的皮肤刺激性且能很好地全身耐受,激发剂量为不产生刺激性的最高剂量。第0,6~8和13~15天局部给药诱导,第27~28天在未给药部位给药6小时激发。GMPT试验采用皮内注射给药,使用或者不使用佐剂进行诱导,局部诱导5~8天后,第20~22天给予激发剂量24小时,在去除激发剂量24和48小时后读取结果。两种试验方法均在去除药物24和48小时后读取结果。如结果难以判定,一周后再次激发。

一般在致敏后1和24小时及激发后24和48小时观察皮肤红斑、水肿和其他异常反应,按表12进行评分,计算过敏反应发生率。按表13判断过敏反应强度。可根据毒性反应情况适当调整观察时间。同时测定开始和结束时的动物体重。

表12 皮肤反应评分标准

血液系统复习题

血液系统复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贫血的诊断标准是(A) A、成年男性Hb<120g,成年女性Hb<110g,孕妇Hb<100g B、面色苍白 C、 皮肤、黏膜苍白D身软、乏力E、有慢性失血病史 2、有关贫血的概念错误的是(D) A、人体内循环血液中红细胞容量减少 B、单位体积内Hb含量减少 C、单位体积内 红细胞计数减少D、贫血是血液系统的一个疾病E、是许多疾病所致的综合临床症状 3、最常见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是(B) A、地中海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全身性贫血 E、失血性贫血 4、叶酸、VitB12 缺乏所致的贫血是(D) A、正常细胞性贫血 B、小细胞低色素贫血C慢性贫血D、大细胞性贫血E、急性贫血 5、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最常见原因是由于(E) A红细胞丢失B、红细胞再生障碍C红细胞破坏过多D、叶酸缺乏E、缺铁 6、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E) A、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B、造血原料缺乏所致的贫血 C、大细胞性贫血 D、恶性贫血 E、正细胞性贫血 7、确定患者是否贫血是的首先实验检查是(A) A、血常规 B、骨髓检查 C、B超检查 D、溶血实验 E、大便隐血实验 8、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C) A、红细胞丢失 B、红细胞寿命缩短 C、红细胞生产减少 D、造血原料缺乏 E、以上都不是 9、贫血症状的轻重与下列哪项有关(E)

A、血容量下降 B、贫血的原因C贫血发生速度D血液携氧能力下降程度E、以上都是 10、贫血治疗包括(A) A、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B、输血 C、输红细胞悬液 D、补充铁剂 E、去除诱因 11、正常时较一般成人的Hb 低者(E) A、婴儿、儿童 B、老年人 C、孕妇D成年男性E、A+C正确 12、男,30岁,因腹部外伤2 小时,神志不清半小时入院,查体浅昏迷,面色苍白,四肢 凉,BP 80/50mmHg,为明确有无腹腔内出血,下列哪项指标有意义(D) A、WBC升高 B、PLT下降 C、Hb升高 D Hb下降E PLT升高 13、贫血按病因和发病机理分类为(a) A、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过多及丢失 B、大细胞性贫血、正细胞性贫血和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小细胞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 E、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过多和全身性贫血 14、贫血的治疗原则(D) A、对症治疗 B、应积极输血 C、服用补铁药 D、对因治疗 E、补充铁剂 15、铁的吸收主要在(B) A、胃、十二指肠 B、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C、空肠和结肠上段 D、胃小弯部 E、胃和空肠 16、正常人每天造血约需要(E) A、10-15mg 铁 B、25-35mg 铁 C、35-45mg 铁 D、50mg 铁 E、20-25mg 铁 17、正常人每天造血所需铁剂主要来自(D) A、食物B胃、肠道C、转铁蛋白D、衰老破坏的红细胞E、机体贮存铁 18、以下哪项不引起铁剂慢性丢失(C) A、胃、十二指肠溃疡 B、肠道寄生虫感染 C、无偿献血 D、胃、肠肿瘤E月经过多

过敏性休克(二)

过敏性休克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李学 过敏性休克的处理 抢救成败的关键,在于及早发现,及早给予有效的治疗,凡使用药物后出现血压下降,全身皮肤大片红斑粗糙,口唇紫绀等症状时,就应该考虑过敏的可能,立即给予有效救治。 (1)必须迅速进行就地抢救:患者取平卧位;停止过敏原输入,吸氧,密切监测 R、BP、P、SpO2 (2)立即肌内或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儿童 0.1ml/kg; (3)通知(上级)医生 (4)心搏骤停,立即心肺复苏 (5)确保气道通畅,如伴有血管性水肿引起了呼吸窘迫,应立即插管,气管内插管需要比正常的导管直径小1倍以上的导管,以免造成狭窄气道的损伤。 (6)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确保输液。 输液原则: ☆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浓后淡 ☆先快后慢☆见尿补钾☆见惊给钙 注意事项 1.肾上腺素作用机理 肾上腺素能激动α和β两类受体 ●对α-受体兴奋,可使皮肤、粘膜血管及内脏小血管收缩 ●作用β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血管受体 ●作用β2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并抑制肥大 细胞释放过敏性物质如组胺等,还可使支气管 粘膜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有利于消除支气管粘膜水肿。 2.快速补液 由于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内容量在10min丢失50%,因此在5min内应快速输于生理盐水5~10ml/kg(250-500ml).当天补液可达3000ml 3.用药切忌过多过滥 由于处于过敏休克时,病人的过敏阈 值甚低,可能使一些原来不过敏的药 物转为过敏原。故治疗本症用药 切忌过多过滥 特殊情况的处理 保持气道通畅 1.对上呼吸道梗阻,肾上腺素0.3 ml+3 ml生理盐水雾化喷喉,在早期尤为有效。 2. 对加压面罩给氧通气及气管插管均失败时,应毫不迟凝的选择环甲膜穿刺,气管切开. 3.支气管痉挛----氨茶碱稀释缓慢静注 扩容标准 1、收缩压90以上 2、脉压20以上 3、中心静脉压6-12 4、舒张压40以上 5、心率100以下 6、尿量每小时30以上 7、呼吸正常 8、意识清楚 其他:

过敏性紫癜教案

过敏性紫癜的护理 【教学目标】 1.了解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病因。 2.熟悉过敏性紫癜的概念。 3.掌握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及护理问题/诊断和措施。 【教学重点】 1.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的分型及处理原则。 2.过敏性紫癜各分型的护理问题与措施的理解与掌握。 【内容大纲】 一、病例与图片导入过敏性紫癜疾病(1min) 二、过敏性紫癜的疾病相关知识讲解(5min) 1.过敏性紫癜的概念及发病机制(1min) 2.过敏性紫癜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分型(2min) 3.过敏性紫癜临床处理原则(2min) 三、过敏性紫癜疾病的护理诊断/问题分析(2min) 四、过敏性紫癜护理措施的解答(5min) 五、过敏性紫癜疾病的健康教育的介绍(2min) 六、回顾病例并留题分析该患儿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 【具体内容】 导入:大家都知道我们学习疾病相关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鉴别与评估患者的病情,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护理工作,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个病例分析,进入我们今天的课程。 一、病例与图片导入过敏性紫癜疾病(1min) 分析病例:患儿,XXX,男,11岁,系大坝乡王谋村人,因“双下肢皮 疹1天。”入院。患儿于入院前1天无明显诱因双踝部及足部出现散在分布的紫红色皮疹,略高出皮面,双对称分布,压之不退色,伴乏力、纳差等症状,无双足肿痛、鼻塞、流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今来我院

就诊。 初步判断该患儿的诊断是什么? 二、过敏性紫癜的疾病相关知识讲解(5min) 1.过敏性紫癜的概念及发病机制(1min)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过敏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炎,其特征为非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可伴有关节痛、腹痛和肾脏的改变。其发病机制为各种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激活补体,导致毛细血管壁和细小血管壁及周围产生炎症,使血管通透性增高,而产生各种临床表现。 2.过敏性紫癜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分型(2min) 主要病因与感染:细菌病毒;食物:牛奶鸡蛋鱼虾其他;药物:抗生素磺胺类解热镇痛;其他:花粉虫咬预防接种这些因素相关。发病后继而出现的临床表现如下分型: 1)单纯型皮肤紫癜(高出皮肤表面,呈紫红色,压之不褪色。) 2)关节型(出现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一般累及大关节膝、踝关节多见) 3)腹型(脐周与下腹绞痛,注意与腹膜刺激征鉴别,无腹肌紧张。胃肠道不适症状,恶心、呕吐、黑便等) 4)肾型(因泌尿道粘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出现血尿及微量蛋白尿,随着紫癜的隐退而消失。) 5)其它症状 (偶见脑出血,则可出现惊厥,暂时性瘫痪,失语等,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其他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肌肉出血,睾丸肿胀出血或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等,均极少见。) 3.过敏性紫癜临床处理原则(2min) 1) 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休息;有肾脏损伤,短时间内不要剧烈运动,紫癜平时不出,一活动就出一点,并且是很细小的红点,这种紫癜引起肾脏损伤的可能性很小。 有消化道出血或腹痛较重时,可禁食或流食; 有感染时加用抗生素; 注意寻找和避免接触过敏原。 2)对症治疗: 有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时,应用抗组胺药物和钙剂;腹痛时加用解痉挛药物。 3)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 不能改变肾脏病变,不能改善预后,对皮疹无效,急性期对腹痛消化道出血,关节肿痛可予缓解。 泼尼松: (1~2)mg/(kg.d),分次口服症状缓解后即可停用

麻醉科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

麻醉科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 1.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0.2—0.5ml,此剂量可每15—20分钟重复注射,肾上腺素亦可静注,剂量是1~2ml。肾上腺素是救治本症的首选药物。 2.脱离过敏原,结扎注射部位近端肢体或对发生过敏的注射部位采用封闭治疗(0.00596肾上腺素2~5ml封闭注射)。 3.苯海拉明或异丙嗪50mg肌注。 4.地塞米松5~10mg静注,继之以氢化可的松200~400mg静滴。 5.氨茶碱静滴,剂量5mg/kg。 6.注意头高脚底位,维持呼吸道通畅。 以上几点是抢救过敏性休克患者的基本步骤,在抢救中应强调两点:一是迅速识别过敏性休克的发生;二是要积极治疗,特别是抗休克治疗和维护呼吸道通畅。 7、经以上处理后,病情不好转,血压不升时,需及时建立输液通道1~2处,以补充血容量,并及时静脉给予抢救药物。因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使体内血浆广泛渗出,血液常有浓缩,使血容量减少,可于30~60,内快速静脉滴入500~1000ml首选5%葡萄糖生理盐水,继而可用低分子右旋醣酐。如血压仍不回升,可考虑应用升压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等。 8、休克伴气管痉挛时,立即静脉缓注氨茶碱0.25、地塞米松10mg、50%GS20ml,继而静滴10%GS500ml、氨茶碱0.5、地塞米松10mg。 9、心脏骤停时,心内注射0.1%肾上腺素1毫升,并进行胸外或胸内心脏按摩术。 10、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11、立即报告科主任、医务科、业务院长 输血反应处理预案

1、识别输血反应: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的前15分钟要 慢,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处理。 2、发生输血反应时 2.1 若为一般性过敏反应者,可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 情况好转者可根据医嘱继续输血,注意严密观察; 2.2 对怀疑溶血等严重输血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皮管,改输生理盐水; 2.3 立即报告医师和输血科,进行积极抢救治疗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核对、 检查,封存血袋及输血器,并抽取患者血样一同送输血科检验。 2.4 及时如实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并跟踪患者病情变 化和各项检验结果。 2.5 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上报输血科。反应严重者需上报医院不良反应事件。 2.6 做好患者及家属解释安慰工作,如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 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必要时送检。 2.7 科室护士长应对输液反应进行分析,共同查找原因,落实改进措施。 3、输血反应防范 3.1 严格双人床边核对,将血液轻轻混匀后(严禁加热与剧烈震荡),严格 按照无菌操作技术将血制品用标准输血器输给患者。 3.2 输血通道应为独立通道,不得同时加入任何药物一同输注。多袋输注者, 中间用生理盐水冲净输血器后,再输注另外一袋血液。 3.3 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的前15分钟要慢,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3.4 血液为特殊制品,不能保存在临床科室,血液出库30分钟不能退回。血液一经开封,不能退换。 处理流程 立刻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怀疑严峻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

药疹治疗原则

重症药疹的治疗原则 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结构相似药物,加速致敏药物的排出,注意药物的交叉过敏或多价过敏。 1.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与治疗过敏性休克是药物过敏的一种严重反应,以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发生者最多。休克发作较快者可在注射过程中,或在作皮试时出现症状,一般在给药数分钟至半小时内发作。患者先出现面红、胸闷、气蹩、气促、头晕、心悸、四肢麻木,继之面色苍白或发绀、出冷汗、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有频危感、血压下降、神智不清乃至昏迷,可同时伴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皮肤过敏反应。 抢救与治疗:①本病一旦发生,必须争分夺秒,立即抢救;②可用0.1%肾上腺素0.5ml~1ml肌注,以减轻呼吸道粘膜水肿及平滑肌痉挛,并可升高血压;亦可加入50%葡萄糖溶液40ml内静注;③可先用地塞米松5mg~10mg肌注或静注,然后,可将氢化可的松200mg~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1000ml内静脉滴注;④上述处理后,收缩压仍低于80mmHg 时,可给升压药;⑤支气管痉挛严重时,可静注0.25g氨茶碱;喉头水肿呼吸受阻时,可行气管切开;⑥心跳呼吸骤停时,应进行心肺复苏术。 2.轻型药疹停用致敏药物后,皮损多迅速消退。一般给予抗组胺剂、维生素C等。必要时给予中等剂量泼尼松(30mg~60mg/d),待皮疹消退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局部治疗:若以红斑、丘疹为主,可选用炉甘石洗剂,适当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如有糜烂渗出时,可用

油剂、3%硼酸溶液或0.1%洗必泰溶液等湿敷。 3.重型药疹应及时抢救,防止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加强护理,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1)及早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是降低死亡率的前提。一般可给氢化可的松300~400mg/d静脉滴注,或用地塞米松10mg~20mg/d,分2次静脉滴注;重症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可加大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尽量在24小时内均衡给药。糖皮质激素足量,病情应在3日~5日内控制;否则,应加大糖皮质激素用量(原剂量的1/3~1/2);待皮疹颜色转淡,无新发皮疹,体温下降,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量。 (2)预防和治疗感染及并发症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①选用抗生素时,应注意避开易产生过敏的药物,注意交叉过敏或多价过敏 ②对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者,应注意真菌感染的可能。 ③若伴发肝脏损害,应加强保肝疗法。 ④注意电解质紊乱并及时予以纠正。 ⑤若有粒细胞降低、贫血、衰竭等,可少量多次输血。 ⑥注意眼睛护理,定期冲洗,减少感染,防止球睑结膜粘连。闭眼困难者应用油纱布盖眼,以防角膜长久暴露而损伤。 ⑦注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副作用。 (3)加强支持疗法 (4)加强护理及局部治疗

儿科学课程标准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Xi’an Medical College 《儿科学》课程标准 临床医学系 二○一五年三月二十日 前言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依据,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是进行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的依据。高职高专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就要有一个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是高职教育课程标准开发的原则之一。而一种标准反映的是一个大众能达到的水平,是个达标的基准,是每名学生在学习后都能达到的一种状态,但非是最佳状态,这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留出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使课程标准成为一种指导性文件。此外,课程标准既要反映职业标准,又要满足教学标准,是两者相互融合的催化剂。也就是说通过实施课程标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符合教育规律,并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备能够满足职业需求的能力。 制定课程标准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制定初步的课程标准。依据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职业能力需求和知识需求的不同等级制定课程教学目标,组织本系所有教师并邀请临床一线医生以及外聘教授根据教学目标讨论课程设计思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形成知识对接,斟酌选取合适的病例引入教学之中,研究贴切的教学方法。形成知识、目标、临床对接、教学方法以及学时分配于一体的课程标准。第二步是实际应用中完善课程标准。将授课班级分为课程标准班和传统教学班,进行对比观察研究,观察指标选择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期末考试成绩。经过对比观察发现课程标准班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班。这说明课程标准的制定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帮助的。课程标准班的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体会,学生以及学校各级督导的反馈意见,进一步对课程标准的各个环节进行修订完善,如此反复几个学期,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标准。 教育部对于医学人才定位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基层医疗卫

2020年第一季度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儿科)

2020年第一季度三基考试试题及答案(儿科) 2020年第一季度三基考试(儿科) (共150道题,总分150分) 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科室___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 一、单选题【A1】:请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共150题,每题1.00分) 1、急性肾功能不全有少尿、尿闭者,静脉注射呋塞米的常用剂量是(1.00分)() A、每次1~2mg/kg B、每次6~10mg/kg C、每次0.1~0.2rag/kg D、每次0.25~0.45mg/kg E、无剂量限制 2、婴幼儿肺炎合并脓胸时应首先给予哪项处理(1.00分)() A、大剂量抗生素静点 B、中药治疗 C、胸腔闭式引流 D、胸腔穿刺排脓

E、胸廓成形术治疗 3、下列小儿脐膨出的临床特点,错误的是(1.00分)() A、巨型脐膨出缺损环直径>5cm,中央突出如馒头样肿物 B、小型脐膨出缺损环直径<5cm,囊内容物多为小肠、有时为横结肠 C、囊壁血液供给障碍和破裂可导致脏器脱出和继发腹腔感染 D、脐膨出不论大小,都应尽早手术 E、一般不伴发其他畸形 4、儿科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是(1.00分)() A、内分泌疾病 B、颅脑病变 C、中毒 D、激素应用 E、肾脏疾病 5、慢性肾炎的治疗,不恰当的是(1.00分)() A、积极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B、对症治疗 C、避免诱发因素

D、ACEI E、避免过劳 6、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主要临床表现是(1.00分)() D、神经性损害是可逆的 E、出生2周后开始排毒 13、法洛四联症右向左分流量的大小及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1.00分)() A、主动脉骑跨的程度 B、肺动脉狭窄的程度 C、室间隔缺损位置的高低 D、室间隔缺损的大小 E、右心室肥厚的程度 14、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进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的时间间隔是(1.00分)() A、1~2周 B、2~4周 C、4~8周

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

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 一、严重过敏反应抢救流程 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需要立即评估气道、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及时进行救治。 1、切断过敏原 临床上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以β-内酰胺抗生素、中药注射剂和生物制品最为多见,给药途径则以静脉用药发生率最高,约占78.22% 当发生过敏性休克时,立即除去过敏原。如患者为静脉用药时,停止输液,换掉输液器和管道,不要拔针,保留静脉通路。 2、注射肾上腺素 严重过敏反应一经确诊,第一时间注射肾上腺素。 2.1肌肉注射 肾上腺素最佳使用方式是大腿中外侧肌肉注射。 药品:1:1000肾上腺素注射液(规格:1ml:1mg);剂量:按0.01mg/kg计算,成人最大剂量为0.5ml(0.5mg)。 儿童给药方案各异,按年龄的肌注剂量如下: 6个月以下,50ug(0.05ml); 6个月~6岁,120ug(0.12ml); 6~12岁,250ug(0.25ml) 肾上腺素可以重复应用,但是要至少间隔5分钟,直到患者的状况稳定。 特别提醒: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吸收较慢,6~15分钟后起效。国外皮下注射法早已寿终正寝,希望国内再也见不到这一用法。 2.2静脉注射 极危重患者,如收缩压0~40mmHg,或有严重喉头水肿征象的患者,应该静 脉给予肾上腺素。 药品: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液;配制:取规格为1ml:1mg的肾上腺素注射液1ml,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10倍。 剂量:取1:10000肾上腺素静脉注射3~5ml,缓慢静推至少5分钟。或:1ml 肾上腺素注射液(1ml:1mg)+5?糖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滴速为 1~4ug/min。 特别提醒1:静脉应用肾上腺素的患者需要全程监控心电图、血压、脉氧,以防发生高血压危象及心室颤动。 特别提醒2:即使在心肺复苏中,由于大剂量肾上腺素不利于长期生存,也不再被推荐。肾上腺素用于心肺复苏时的标准剂量为1mg,即把1mq肾上腺素稀释在生理盐水10ml静脉注射,再继续推注生理盐水20ml,然后抬高上肢305。 每3~5min给1次1mg。 3、液体支持 循环系统不稳定的患者,既需要肾上腺素又需要液体支持。因为如果没有有效地循环血量,肾上腺素是无效的。 可以用晶体或胶体溶液,通常为0.9%氯化钠注射液。起始量为10~20分钟内 输人20ml/kg。必要时可以重复使用。如果输液量超过40ml/kg要考虑多巴胺

预防接种副反应及处理原则

预防接种副反应及处理原则 绝大多数接种对象在预防接种后能获得抗感染的有益的免疫反应。但是,作为免疫预防制剂,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异种或异体大分子物质,一些接种对象在获得免疫保护的同时,也会发生一些除正常免疫反应以外的其他不利于机体的反应。在这些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疫苗接种副反应。有时,疫苗接种中也可能发生一些与疫苗反应无关的偶合病症,不属于疫苗接种副反应。 预防接处副反应按发生的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一般反应 是指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不会造成生理和功能障碍。这类反应是由于疫苗本身含有的菌体蛋白、内毒素及其他毒性物质,以及附加物等物理和化学作用所造成的局部红肿、浸润,引起发热及伴随发热而致的全身症状。有时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症状的加重,或发生的例数超过正常比例,或仅发生在个别批号的疫苗和某些次数的疫苗接种中,因而也被称为加重反应。其实这种反应在性质上仍属一般反应范畴,只要经过适当处理,一般都无严重后果。 1、局部反应 部分人在皮下或肌内接种疫苗后12—24小时,在接种部位出现红晕、浸润,并有轻度肿胀和疼痛。一般红晕平均直径<2.5cm为弱反应; 2.6- 5.0 cm 为中反应;>5.1cm 为强反应。个别人除局部有红晕、浸润外,可能有局部淋巴肿大或淋巴管炎,也称为强反应。以上反应一般在48—72小时内消退,很少持续3—4天。 接种某种活疫苗,可出现特殊形式的局部反应。如皮内接种卡介苗,2周左右在局部出现红肿,以后局部化脓,偶有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一般要在2 个月左右结痂,形成疤痕。接种含有吸附剂的疫苗,少数人局部可出现硬结。 2、全身反应 部分人在接种疫苗后8—24小时体温37.1—37.5度为弱反应;37,6 —38.5为中反应;>38.6度为强反应。发热一般持续1—2天。少数儿童接种麻疹或风疹疫苗5—7天左右可有发热、一过性皮疹。在发热的同时,部分人伴有头晕、头痛、乏力和周身不适。个别人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以上反应无论是局部反应还是全身反应,一般都无需特殊处理,注意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他疾病。对较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清洁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可以帮助消肿,減少疼痛。但卡介苗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对较重的全身反应,可采取对症治疗,如有高热头痛,可适当给予退热药。 二、异常反应 指只在极少数被接种者中产生,与一般反应同时或先后发生与疫苗接种有一定联系、程度比较严重需要诊治的症候群。这类反应的发生率极低,同批疫苗,

(推荐)过敏性休克选择题问答题

选择题 1、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 C) A:50%发生在用药后5分钟内, B:80-90%发生在用药后30分钟内 C:10-20%为迟发反应 2、过敏性休克从发病机制来说,属于哪一型变态反应(A) A:1型变态反应 B:2型变态反应 C:3型变态反应 D:4型变态反应 3、过敏性休克时呼吸道梗阻的表现是(A B C) A:呼吸困难 B:紫绀 C:非心源性肺水肿 D:心源性肺水肿 4、过敏性休克时,血压急剧下降到多少会出现意识障碍(A) A:80/50 B:95/60 C:100/50 D:100/60 5、过敏性休克病情进展到循环衰竭时常出现症状与体征(A B C D ) A:面色苍白 B:脉搏细速 C:四肢厥冷 D:神志模糊甚至神志不清 6、过敏性休克病情进展到中枢神经障碍时常出现症状与体征(A B C D )A:烦躁 B:晕厥 C:昏迷 D:抽搐 7、过敏性休克紧急评估包括哪些(A B C ) A:气道 B:呼吸 C:意识 D:过敏源

8、过敏性休克时选用的急救用药有哪些(A C )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糖皮质激素 D:利多卡因 9、过敏性休克出现急性呼吸道梗阻时应立即采取哪些措施?(A C D ) A:尝试进行气管插管 B:紧急气管切开 C:紧急行环甲膜穿刺术 D:紧急行环甲膜切开术 10、过敏性休克病情进展阶段的补液治疗,以下正确的是。(A B D ) A:应快速补液,半小时内可补液500~1000ml B:尽可能多开几路静脉补液 C:快速补液原则:先晶后胶,见尿补钾 D:有条件者,在中心静脉压指导下补液 问答题 1、过敏性休克的定义? 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候群。过敏性休克的表现与程度,依机体反应性、抗原进入量及途径等而有很大差别。通常都突然发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会出现休克加重,呼吸道梗阻,心肺衰竭而危及生命。 2、过敏性休克的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于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凡在接受注射、口服药或其它等物后立即发生全身反应,就应考虑本病可能。 3、迷走神经血管性晕厥的临床表现? 多发生在注射后,尤其伴有发热、空腹、失水、低血糖时易发生,常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冷汗、晕厥,平卧位后立即好转,血压低,脉搏缓慢, 4、过敏性休克时,肾上腺素的用法、途径? 给药途径:皮下、肌肉、静脉注射 剂量:一次0.5~1.0mg,小儿0.01mg/kg/次,最大量0.33(1/3支)ml 。必要时(间隔15~20min)可重复注射,一般不超过3次。 5、过敏性休克救治的简单菜单? 1、体位:平卧体位 2、急救用药: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 3、快速补液:用生理盐水、平衡液、胶体,不推荐葡萄糖注射液。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版

A 阿苯达唑治疗囊虫病特别是脑囊虫病时,主要与囊虫死亡释出异性蛋白有关,多于服药后()出现头痛、发热、皮疹、肌肉酸痛、视力障碍、癫痫发作等,须采取相应措施A 阿卡波糖的适应证包括()A 阿莫西林与甲硝唑联合用药治疗冠周炎的不良反应,以()反应最为常见B 阿托品在下列哪种患者需要慎用()C 阿托品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不包括()C 艾附暖宫丸在下列哪类情况下禁用()B 氨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静脉给药极量为()C B 巴氏腺脓肿患者首选治疗药物是()160万单位,肌内注射,一日2次C 复方氢氧化铝(片)的不良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 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致严重便秘,粪结块引起肠梗阻 B 本品可掩盖胃癌症状,用药前首先要排除癌性溃疡,以免延误治疗 C 老年人长期服用,可致骨质疏松 D 肾功能不全患者服用后,可能引起血铝升高

苯巴比妥的适应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苯海拉明禁忌证包括()C 苯海索的禁忌证是()C 苯海索对中枢纹状体胆碱受体有阻断作用,外周抗胆碱作用较弱,为阿托品的(),因此不良反应轻D 苯妥英钠的不良反应,常见齿龈增生,()发生率高,应加强口腔卫生和按摩齿龈D 别嘌醇的适应证不包括()D 丙酸睾酮用于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激素替代治疗:一次()mg,一周()次B 丙戊酸钠常见副作用为()C 丙戊酸钠治疗癫痫,当一日用量超过()mg时应分次服用,以减少胃肠刺激D 病毒性肝炎属于我国()类传染病,需要报告疫情C 在对髌骨软骨软化症患者做诊断时,髌骨屈膝(C)轴位像可明确是否存在髌股关节排列异常A、75° B、60° C、45° D、30° 下列属于慢性单纯性鼻炎的临床表现的是(B)

护理资格知识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区别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1.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区别是 ( C ) A.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B.紫癜呈对称分布 C.血小板正常 D.下肢皮肤有紫癜 E.有过敏史 2.产前检查时间应从何时开始: ( D ) A.孕3月 B.孕4月 C.孕5月 D.从确诊早孕开始 3.急性肾衰竭少尿无尿早期主要死亡原因是 ( C ) A.低钙血症 B.低钠血症 C.高钾血症 D.低钾血症 E.高镁血症 4.角膜反射消失见于 ( E ) A.昏睡 B.嗜睡 C.谵妄 D.妄想 E.深昏迷 5.引起慢性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 ( E ) A.慢性肾盂肾炎 B.肾结核 C.多囊肾 D.全身性红斑狼疮 E.慢性肾小球肾炎 6.书写交班报告时,白班使用的记录笔是 ( B ) A.红钢笔 B.蓝钢笔 C.黑钢笔 D.圆珠笔 E.铅笔 7.低钾血症时静脉补钾的浓度不宜超过: ( C ) A.20mmol/L B.30mmol/L C.40mmol/L D.50mmol/L 8.病人教育程序应注重: ( B ) A.解决病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 B.调动并激励病人参与促进康复的护理过程 C.按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进行

D.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9.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要求中,下列哪项正确 ( E ) A.不控制总热量 B.限制糖类进食量 C.糖类提供总热量的50%~60% D.蛋白质、脂肪各占20%~25% E.少量多餐 10.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机制是 ( A ) A.血浆中物理溶解氧量增加 B.血液中结合氧量增加 C.血液中血红蛋白增加 D.氧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增加 E.机体的摄氧能力增强 11.下列有关护理工作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B ) A.各种治疗、护理、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 B.起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36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大包装 C.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D.灭菌物品提倡使用小包装,无菌棉球或纱布罐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E.治疗室、处置室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 12.有关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 D ) A.体积微小,绝大多数病毒必须在电镜下才能观察 B.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其核酸只含RNA或 DNA C.缺乏酶系统,只能在相应的活细胞内增殖 D.病毒以分裂的方式增殖 E.病毒对抗生素类药物不敏感 13.蛛网膜下隙出血最具诊断价值和特征性的检查是: ( A ) A.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B. CT检查 C.MR检查 D.脑血管造影 14.肾结核常见的症状 ( B ) A.肾积水 B.尿频 C.肾区疼痛 D.潮热、盗汗 E.贫血 15.下列哪项不是病人教学原则: ( B ) A.实用原则 B.定时教育原则 C.因人施教原则 D.目标实现原则 16.总产程不应超过多少小时: ( D )

休克的治疗原则

无论哪种休克,都有循环血量不足,微循环障碍和不同程度的体液代谢紊乱,因此治疗休克时应按如下原则处理。一、扩容这是抗休克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措施之一,必须及时、快速、足量地补充血容量。 1.扩充血容量一般采用两条静脉通道,一条通道保证扩容的需要,予以快速输液;另一路则保证各种药物按时输入,但要注意药物的配伍,详细记录给药种类、浓度、时间、反应等。 2.常用扩容液体电解质溶液:平衡盐溶液或等渗盐水,一般先输入晶体液增加回心血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输全血、血浆等。右旋糖酐:能提高渗透压,常用中、低分子两种。其中低分子右旋糖酐不仅能扩容,也可降低血液黏滞度及疏通微循环。二、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外科治疗休克的重要措施是积极地、适时地处理原发疾病,这是抗休克治疗的根本措施。但处理原发疾病应在有效扩容的同时积极准备和治疗。如由于腹膜炎引起的休克,应在扩容的基础上迅速引流腹腔,减少细菌及毒素;肠坏死、中毒性休克时在抢救休克同时迅速开腹切除坏死肠管,解除原发疾病。切忌因长时间抗休克治疗以至延误原发病的抢救和治疗。三、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休克时由于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产生大量酸性产物,在休克早期积极扩容改善微循环障碍情况下,一般酸中毒较易纠正。但重度休克时酸性产物堆积结果机体发生严重酸中毒,应立即输入5%碳酸氢钠,具体剂量应视酸中毒程度和血气分析结果来确定。四、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血管活性物质的应用有两大类。其中一类为升压药物。这类药物为血管收缩剂,常用的有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该类药除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外,休克早期不用。另一类为血管扩张药,常用的为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酊胺、酚妥拉明等,该类药要在扩容完成之后应用。具体何时应用血管收缩药,何时应用血管扩张药应视病情发展而定。一般扩容后,血压仍低于8.0kPa(60mmHg),可应用血管收缩药,但扩容后血压能维持在12kPa(90mmHg)以上时可适应用一些血管扩张药物。有心衰时可应用一些强心药物,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心搏出量。常用中剂量多巴胺、西地兰等。

中医儿科简答题.

1.简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 答: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2.简述呕吐的病机及治则。 答:总属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治法先宜祛除病因,结合和胃降逆为其总的治则。 3.如何鉴别过敏性紫癜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答:过敏性紫癜: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等,或服食某些致敏食物、药物等诱因。紫癜多见于下肢伸侧及臀部、关节周围。为高出皮肤的鲜红色至深红色丘疹、红斑或荨麻疹,大小不一,多呈对称性,分批出现,压之不退色。可伴有腹痛、呕吐、血便等消化道症状,游走性大关节肿痛及血尿、蛋白尿等。血小板计数,出血、凝血时间,血块收缩时间均正常。应注意定期检查尿常规,可有镜下血尿、蛋白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粘膜见瘀点、瘀斑。斑点多为针尖样大小,一般不高出皮面,多不对称,可遍及全身,但以四肢及头面部多见。可伴有鼻衄、齿衄、尿血、便血等,严重者并发颅内出血。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急性型一般低于20×109/L,慢性型一般在30×109/L~80×109/L之间。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 4.简述单纯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答:-单纯型肾病为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类型之一,常具四大特征:(1)全身水肿;(2)大量蛋白尿;(3)低蛋白血症;(4)高脂血症。其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必备条件。 5.试述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与正常顽皮儿童、多发性抽搐症的区别。 答: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时期行为障碍性疾病,以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差,动作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伴有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临床特征。正常顽皮儿童:虽有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但大部分时间仍能正常学习,功课作业完成迅速。能遵守纪律,上课一

过敏性休克症状和处理原则

过敏性休克症状和处理原则 1、临床表现:出现以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发病呈急性经过,一般在输入抗原(致敏原)后数分钟至1小时内发病,出现胸闷、气急、面色潮红、皮肤发痒,全身出现皮疹,甚之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而导致呼吸困难、缺氧、紫绀,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细而弱,血压下降,呈昏迷状。 2、治疗 (1)使病人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注意保暖。 (2)立即皮下注射1:1 000肾上腺素,小儿为0.01ml/kg/次,最大量0.33(1/3支)ml。如体重不明,用量为:2岁以下0.0625ml(1/16支);2~5岁0.125ml(1/8支);5~11岁0.25ml (1/4支);11岁以上0.33ml(1/3~1/2支)(注意:如受种者有心脏病史,应请专科医生会诊处理)。 (3)用肾上腺素15~30分钟后,血压仍不回升者宜用地塞米松,成人10mg,儿童5mg 或每次0.1~0.3mg/kg稀释于10%葡萄糖水10ml后静注,并补充血溶量;儿童可用阿托品每次0.03mg/kg,或654-2每次0.3~1mg/kg稀释于5~10ml 10%葡萄糖水或生理盐水中静注,必要时每隔15~30分钟后重复应用,至病情稳定。为阻止组胺释放,可给予氢化可的松成人每300~500mg,儿童每4~8mg/kg,稀释于5%~10%葡萄糖液静滴。如经上述处理仍不缓解时,成人可加用去甲肾上腺素1.0mg加于5%葡萄糖盐水200~300ml作静脉滴注(要严格注意不能注入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浓度及滴入速度,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12~13kPa(90~100mmHg)。待血压稳定后可逐浙减量,于10小时左右停药。儿童用量酌减。 (4)发生呼吸衰竭,有条件时予插管给氧,或肌内注射洛贝林(山梗菜碱)30mg或尼可刹米250mg,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作胸外心脏按压,心跳停止立即心室内注射异丙

过敏性紫癜治疗指南

过敏性紫癜治疗指南: 【概述】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较常见的微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病因有感染、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花粉、昆虫咬伤等所致的过敏等,但过敏原因往往难以确定。儿童及青少年较多见,男性较女性多见,起病前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①典型皮疹为棕红色斑丘疹,突出于皮表,压之不退色,单独或互相融合,对称性分布,以四肢伸侧及臀部多见,很少侵犯躯干,可伴有痒感或疼痛,成批出现,消退后可遗有色素沉着。除紫癜外,还可并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性红斑或溃疡坏死等。 ②反复阵发性腹痛,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可伴呕吐、便血。 ③大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可单发或多发。 ④病程中(多数在6个月内)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可伴有高血压和水肿,诊断为紫癜性肾炎。 ⑤约半数病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或凝血时间、血块退缩时间正常,排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同时具体第①、⑤项可确诊此病。 (二)临床分型诊断: ①皮肤型(单纯型):仅有上述诊断依据第①项。 ②腹型:有上述诊断依据第①、②项。 ③关节型:有上述诊断依据第①、③项。 ④肾型:有上述诊断依据第①、④项。 ⑤混合型:有上述诊断依据第①项,伴有第②、④项中的2项或2项以上。 (三)肾型临床分型诊断: ①孤立性血尿:为离心尿红细胞>5个/高倍视野(儿童医院离心尿红细胞>10个/高倍视野)。 ②孤立性蛋白尿:为24h尿蛋白定量>0.15g,或每小时>4mg/kg。

③血尿和蛋白尿:同时有上述血尿和蛋白尿表现,无其他异常。 ④急性肾炎型:有血尿和蛋白尿,并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高血压,肾功能一般正常。 ⑤肾病综合征型: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⑥急进性肾炎型:起病急,有急性肾炎型表现,并有持续性少尿或无尿、进行性肾功能减退。 (7)慢性肾炎型:起病缓慢,持续性血尿和蛋白尿,部分病人有水肿、高血压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病程>1年。 (四)肾脏病理分级诊断: ①Ⅰ级:肾小球轻微异常; ②Ⅱ级:单纯系膜增生, 分为: a.局灶/节段; b.弥漫性; ③Ⅲ级: 系膜增生, 伴有<50%肾小球新月体形成/节段性病变(硬化?粘连?血栓?坏死), 其系膜增生可为: a.局灶/节段; b.弥漫性; ④Ⅳ级: 病变同Ⅲ级,50%~75%的肾小球伴有上述病变, 分为: a.局灶/节段; b.弥漫性; ⑤Ⅴ级: 病变同Ⅲ级, >75%的肾小球伴有上述病变, 分为: a.局灶/节段; b.弥漫性; ⑥Ⅵ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急性期卧床休息。要注意出入液量、营养及保持电解质平衡。有消化道出血者,如腹痛不重,仅大便潜血阳性者,可用流食,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食。若合并明显感染者,应给予有效抗生素。注意寻找和避免接触过敏原。(二)对症治疗:有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源性水肿时,应用抗组织胺药物和钙剂;近年来又提出用H2受体阻滞剂西米替丁20-40mg/kg?d,分二次加入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1-2周后改为口服,15-20mg/kg?d,分三次服用,继续应用1-2周。有腹痛时应用解痉挛药物,消化道出血时应禁食。 (三)抗血小板凝集药物:阿司匹林3-5 mg/kg?d,每日一次口服;潘生丁3-5mg/kg?d,分次服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试题及答案汇编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试题 姓名:科室: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 A ) A、抗菌药物 B、对症治疗 C、糖皮质激素 D、以上皆不对 2、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A )的结果而定。 A、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下简称药敏) B、患者的临床反应 C、医生的经验 D、血常规的测定 3、通常需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D A、普通感冒 B、麻疹 C、水痘 D、剖宫产 4、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 B)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A、1-2 B、0.5--2 C、2--3 D、1-3 5、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 A)小时。 A、48 B、 36 C、28 D、72 6、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抗菌药物( C ) A、青霉素类 B、氨基糖胺类 C、四环素类、喹诺酮类 D、磺胺类和呋喃类 7、可导致新生儿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抗菌药物( D ) B、青霉素类 B、氨基糖胺类 C、四环素类、喹诺酮类 D、磺胺类和呋喃类 8、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 D )需减量应用 A、氨基糖胺类 B、四环素类、喹诺酮类 C、磺胺类和呋喃类 D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 9、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 )治疗;( )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A ) A、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特殊使用 B、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特殊使用 C、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特殊使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D、特殊使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10、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 B )天用量 A、2 B、1 C、5 D、3 11、依据《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内容包括:( A )等 A、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医师、药师与护理人员抗菌药物知识调查以及

休克的治疗原则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休克的治疗原则 紧急处理:保持气道通畅和正常通气活动性出血-尽早手术治疗建立通畅的外周通路-补液吸氧-改善组织氧合提供舒适体位-抬高下肢保暖-避免体温下降 一、扩容 这是抗休克最基本也是最首要的措施之一,必须及时、快速、足量地补充血容量。反应良好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尿量增加、氧输送增加 1.扩充血容量 一般采用两条静脉通道: 一条通道保证扩容的需要,予以快速输液; 一条通道保证各种药物按时输入,但要注意药物的配伍,详细记录给药种类、浓度、时间、反应等。 2.常用扩容液体 晶体液:平衡盐溶液或等渗盐水,首选乳酸钠林 格液,一般先输入晶体液增加回心血 量,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血制品:红细胞、全血、血浆、白蛋白等。胶体溶液:羟乙基淀粉,明胶、右旋糖酐等; 能提高渗透压,不仅能扩容,也可 降低血液黏滞度及疏通微循环二、积极处理原发疾病 这是抗休克治疗的根本措施 但处理原发疾病应在有效扩容的同时积极 准备和治疗 切忌因长时间抗休克治疗以至延误原发病的抢救和治疗。 如由于腹膜炎引起的休克,应在扩容的基础上迅速引流腹腔,减少细菌及毒素 肠坏死、中毒性休克时在抢救休克同时迅速开腹切除坏死肠管,解除原发疾病 三、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休克时由于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产生大量酸性产物,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在休克早期积极扩容改善微循环障碍情况下,一般酸中毒较易自行纠正。 但重度休克时酸性产物堆积结果机体发生严重酸中毒,常用药物5%碳酸氢钠

(1gNaHCO3含有11.9mmol的HCO3),具体剂量应视酸中毒程度和血气分析结果来确定。 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时补充碱量可用下式计算: 补充碱(mmol)=(正常CO2CP-测定CO2CP)×体重(kg)×0.2 或 =(正常SB-测定SB)×体重(kg)×0.2 临床上可先补给计算量的1/2~1/3,再结合症状及血液化验结果,调整补碱量。 注意事项: ①严重酸中毒不宜将pH纠正到正常,一般先将pH纠正至7.20即可。 ②过快纠正酸中毒可使PCO2上升,因CO2很易通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中pH下降,故可加剧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并可使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左移,组织缺氧进一步加重。 ③代谢性酸中毒容易引起细胞内失钾,故即使血钾正常仍应注意补钾。 四、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血管活性物质的应用有两大类。 血管收缩剂:升压药物常用的有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该类药除过敏性休克、神经性休克外,休克早期不用。 血管扩张药:常用的为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酊胺、酚妥拉明等,该类药要在扩容完成之后应用。 具体何时应用血管收缩药,何时应用血管扩张药应视病情发展而定 一般情况下 液体复苏后CI<4.5L/min.m2,MAP<70mmHg - 应用正性肌力药多巴胺 血压升高而心排量低-酌情应用血管扩张药 血压、心排量均低-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 对儿茶酚胺不敏感-纠正酸中毒和低钙血症 有心衰时可应用一些强心药物,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心搏出量。常用中剂量多巴胺、西地兰等。 器官灌注充分标志:血流功力血稳定,尿量满意,血乳酸浓度下降,血气检查无明显酸中毒,混合静脉氧饱和度大于75% 五保证组织氧合 组织供氧量(DO2)=CIⅹCaO2ⅹ10 组织耗氧量(VO2)=CIⅹCa-Vo2ⅹ10 组织氧摄取率ERO2= VO2/ DO2 提高心排血量、增加吸入氧浓度及调整红细胞比积等方法提高DO2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