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配套教案(川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配套教案(川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6课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配套教案(川教版七年级下册)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的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对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辽的建立“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 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 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回答。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知识点汇总

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正式确立。 5、科举制度确定的意义(积极影响) 答: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6、隋朝的灭亡时间618年,灭亡的原因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②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③隋炀帝三次东征辽东,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④隋炀帝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③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 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 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补充:③④是贞观时期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措施 3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4、大臣魏征被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他回答唐太宗的话 5、武则天时期看到骆宾王的文章很爱惜 6、武则天时期的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 定基础 7、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8、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 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补充题:科举制▲▲▲

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

辽宋西夏金的避讳、称谓和排行 作者:王曾瑜 【摘要】:避讳、称谓和排行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三者有一定的关联,而在辽宋西夏金代又有其特点。本文在以前的研究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介绍和论述。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关键词】:辽宋西夏金避讳称谓排行 我们编写《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时,第十九章称谓和排行,第二十章避讳,都由朱瑞熙先生执笔,无疑是显示了很深的功力。尽管如此,我写历史小说时,仍感称谓不够用。后来自己另撰《略谈宋代的避讳、称呼和排行》,发表于《文史知识》1998年第3期。此次为写漆侠先生主编的大部头辽宋西夏金断代史,参对以上两篇,作了不少补充。由于可与朱瑞熙先生的两章详略互补,就另外单独成文。因为当时的史料大部分集中于宋,故本文论述只能以宋为主。 一、避讳 古代避名讳的风俗起源很早,辽、宋、西夏、金朝都继承此俗。辽朝的契丹人、西夏的党项人和金朝的女真人本无避讳的习俗,他们在汉化过程中,也接受此种汉人习俗,但避讳只限于他们的汉名,不包括本族名。当时官讳的范围颇广,不仅包括皇帝的御名、曾用名,还有皇帝的几代祖宗、皇太子,甚至某些皇后的名讳。 辽圣宗时,宋朝韩亿充辽皇后生辰使,宋仁宗“诏亿名犯北朝讳,改曰权”,[1](P927)这是为了避辽太祖耶律亿的汉名,辽朝方面的记载则称“韩翼”。[2](P200)辽朝为了避辽太宗耶律德光御讳,将官名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和银青光禄大夫改名崇禄大夫、金紫崇禄大夫和银青崇禄大夫,(注:参见王曾瑜:《辽朝官员的实职和虚衔初探》,《凝意斋集》第87—88页,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又将光禄卿和光禄少卿改名崇禄卿和崇禄少卿。(注:《宋会要》蕃夷1之35,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第7690页;《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后简称《长编》,卷67景德四年十二月戊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86年,第588页。)宋朝的御讳涉及颇广,法律上对犯官讳的字有详细规定,(注:参见《庆元条法事类》卷3《名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标点本,2002年,第8—12页。)以至一些人名、地名、官名等都因犯御讳而改动。宋真宗冒认道教传说中的人皇之一赵玄朗为祖宗,当时名将杨延朗“下一字犯圣祖名,改为延昭”。[3](P549)理学家周惇颐本名周宗实,恰好与宋英宗的旧名相同,遂改名惇颐。到南宋时,其名又犯宋光宗赵惇的御讳,于是宋人又将他改名敦颐,这已是他身后一百几十年的事。(注:关于周惇颐的名字,《宋史》卷427《周敦颐传》作“敦颐”(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第12709页),朱熹:《伊洛渊源录》卷1周惇颐《事状》说:“姓周氏,名惇实,字茂叔,后避英宗旧名,改惇颐。”(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页)张端:《贵耳集》卷上说:“周濂溪以舅官出仕,两改名。先名宗实,因英庙旧名改,后名颐,又以光宗御名改。”(中华书局上海编辑部,1958年,第11页)以上两说稍异,应以《贵耳集》之说为准。按周宗实改名周惇颐,乃他生前自改,而周惇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检测作业

2020年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检测作业 一、选择题 1.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据,下列哪一情景不可能出现() A.武则天选贤任能发展生产B.吐蕃使者来长安求亲 C.唐玄宗整顿吏治注重文教D.唐太宗平定安史之乱 2.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人,平均每年约 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A.重文轻武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D.科教兴国 3.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秦王嬴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赵匡胤4.“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 5.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将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A.重武轻文B.重农抑商C.奖励耕战D.重文轻武 6.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第7课 辽、宋、西夏与金的并立导学案

历史导学案 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 学习目标: 1、了解两宋和辽、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况。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 2、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宋、金对峙形势图》; 3、比较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异同; 4、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 5、结合岳飞和秦桧的有关内容,探讨对“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的理解。 学习重点: 两宋与辽、西夏金的并立以及澶渊之盟、绍兴和议。岳飞抗金的事迹。 学习难点: 用历史的辩证观点分析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请同学们按流程完成任务) 一、预习 任务1: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31—34页回答: 1.观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了解它们的地理位置并试着画出其简单示意图。 3.你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吗,这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什么关系? 4.澶渊之盟是怎么回事,你怎样认识澶渊之盟? 任务2:阅读课本34—36页,回答下列问题。

6.结合岳飞抗金的故事,辨别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为什么? 7.南宋与金之间除了战争之外,还有怎样的关系?有何表现? 二、展示:口头展示预习中的问题 要求:1.脱离课本,声音洪亮; 2.言简意赅,内容准确。 三、合作讨论 1.预习流程中的问题,个人不能解决的小组合作解决; 2.你们组还有哪些问题请向老师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四、小结 当堂检测: 1、辨识:你能指出下列四副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副是错误的,请说出理由( ) A B C D 2、岳飞抗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性 B.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 C.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D.他对皇帝赤胆忠心 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根据诗歌的内容,判断出诗歌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4、“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成信,虔诚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完成(1)~(2)题: (1)材料中的“大宋皇帝”是指哪一政权?“北朝”是指什么政权? (2)此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应如何评价此事件?

教材习题解读—《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教材第41页“读图学史” 提示:秦汉时期,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规模基本奠定。秦朝首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疆域西到陇西,南到南海,东到东海,北到长城一带;西汉疆域比秦朝增加了西域地区;唐朝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设置六大都护府管理周边少数民族;北宋时期,由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在北方和西北地区的统治区域缩小。感想: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一切分裂行为。 教材第43页“课外学史” 提示: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讲述即可。 例如:岳飞是河南汤阴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精通兵法,喜欢学习历史。南宋初年,他参加了北方人民组织的抗金队伍“八字军”。后来到开封,受到南宋抗金老将宗泽的赏识。由于作战勇敢和有才千,他立下多次战功,很快成为一支军队的将领。岳飞的军队纪律严明。行军露宿,只许士兵睡在廊檐下。老百姓请他们进屋,他们也不进去。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岳家军”。岳家军练兵认真,作战勇敢,多次以少胜多,在突然受到敌人袭击时也不慌乱。金兵惧怕他们说:“推倒一座山容易,动摇岳家军的阵容难!”1140年,金兵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等将领分路出击,岳飞负责中原一线,他一面派人到河北一带联络当地的民间抗金组织,一面亲率大军进击,收复了河南许多州县,驻军郾城,两军展开激战。郾城大战中,金军投入精锐骑兵15000人。金军大将兀术以头戴铁盔、身穿铁甲的3000“铁塔兵”打前锋,以号称“拐子马”的骑兵居左右,列队进攻。岳飞指挥儿子岳云等率军应战。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宋军大获全胜,追杀金军几十里。岳家军乘胜前进,抵达开封的朱仙镇,北方人民抗金情绪高涨。岳飞请求宋高宗下令北伐。宋高宗和朝中的奸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向金求和,并命令岳飞撤回军队,岳飞愤慨地说:“十年的功劳,一天就断送了!”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飞等抗金将领的兵权。秦桧又派他的爪牙诬陷岳飞谋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逮捕入狱。另一位抗金将领韩世忠去质问秦桧,根据什么说岳飞谋反,秦桧拿不出证据,竟厚颜无耻地说:“莫须有。”韩世忠愤怒地对他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142年年初,宋高宗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设想向大家作一介绍。 一.教材地位: 本课为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第一课。 上一主题虽然有隋唐的统一,但隋唐的统一中仍包含着相当严重的“分立”倾向,所以才有藩镇割据,有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10至12世纪,我国先后出现了北宋同辽、西夏政权的并立和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本课辽、宋、西夏、金承五代十国而来,这些政权并立时期各民族的交往和发展不仅有利于民族融合,实际上民族关系已处于更大的统一发展的过程中了,为我国以后的元明清三个巨大统一王朝准备了条件。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是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思维简单。从小学到七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使他们不仅带着好奇心去观察世界,而且以好奇心去探求知识。因此,刚进入七年级,他们抱有新的希望;渴求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新的知识,对各门功课都有一种新奇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需要培养。 三.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1)知道北宋的建立。(2)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辽、宋、西夏三个并立政权及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解宋辽、宋夏战和关系,理解战和的实质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发展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学习分析事物发展特征的方法;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学习对事件的评价方法。收集岳飞抗金故事,增强学生对岳飞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学习信息获取与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契丹人、党项羌、女真人等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关系观;通过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辽、宋、西夏、金之间并立关系的建立以及岳飞抗金

川教版历史七下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1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知识要点 1. 各族政权简表 名称(国 号) 都城民族建立者兴亡亡于契丹(辽)上京契丹 耶律阿保 机 916-1125 金北宋 东京(今开 封) 汉赵匡胤960-1127金西夏 兴庆(今银 川) 党项元昊1038-1227 蒙古 金 中都(今北 京)女真 完颜阿骨 打 1115-1234 蒙古 南宋 临安(今杭 州) 汉赵构1127-1276 元 2.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契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北宋基本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3. 1004年,辽与北宋发生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劝说宋真宗亲征。 1005年,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宋辽结为兄弟之邦,互不用兵,北宋每年给辽30万“岁币”)。此后,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4.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北宋册封,称夏国主。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 5.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同年,赵构重建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今河南境内)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1141年底,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南宋向金称臣,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每年

给金50万“岁币”),此后,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随堂练习 1. 默写:各族政权简表 名称(国 都城民族建立者兴亡亡于 号) 契丹(辽)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2. 960年,后周大将_______发动“__________”,建立北宋。北宋基本结束了_____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______年,北宋与辽议和,史称“__________”。1038年,_____族首领_____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______年,北宋与西夏议和。______年,南宋与金议和。 人们常用“流芳千古”来形容南宋爱国将领______。 3. 评价宋与辽、西夏、金的几个和约。 答:积极:这些和议的达成,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双方的发展。 消极:宋给辽、西夏、金岁币,加重了宋的负担。 ——————————————————————————————————————————— 答:积极: 消极: 4.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给各方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战争不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和议使双方相对稳定,促进了各自发展。 ——————————————————————————————————————————— 答:

辽、宋、西夏、金

辽、宋、西夏、金(两宋时期,若干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中央王朝长期并立)一、各个政权的建立 二、各个政权并立情况 1.北宋和辽:订立“澶渊之盟”,紧张的战争状态才告结束(宋真宗曾前往督战) 2.南宋和金:(①宋高宗和秦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屈膝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英雄岳飞②南宋和金达成了“绍兴和议”) 3.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耻”) 三、经济情况(唐代中期以后,北方战乱不断,大量人口迁徙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速度) 1.圩田是江南人民把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 2.粮食作物引进国外新品种:占城稻(从越南引进) 3.太湖流域苏州、湖州的稻米产量已占全国首位,故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4.棉花的种植,在南宋后期已扩展到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5.两浙的丝织产品以跃居全国首位 6.棉纺织业的兴起,在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7.宋代制瓷出现许多名窑,江西景德镇窑逐渐成为瓷业中心

8.宋代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前列(泉州作为外贸港口在宋代崛起,南宋以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9.北宋(四川)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0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四、城市生活 1.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杭州都是人口100万以上的大都市 2.宋代城镇特点:①突破时间限制(时间大大延长,几乎全天候营业)②突破空间隔绝(商业交易区和居住区不再截然分离隔绝) 3.麻布是大众化的衣料,丝织品主要由富家享用,棉布也成为衣着原料 4.粮食(①北方人以粟麦为主粮②南方人以稻米为主粮)肉类副食(①北方以羊为主②南方以猪为主)茶和酒是重要的饮料 5.住房(①城市民居以瓦房为主②农村则多茅屋)居室用具(靠背椅和高桌子是最时尚的居室用具) 6.交通工具:独轮车、畜力车、轿子 7.宋代市民文化生活出现了商业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新趋势 8.娱乐中心:瓦舍勾栏 9.体育活动项目:武术、相扑、球类、水上运动 五、思想文化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战国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六、文学艺术 1.宋词A兴起于唐代,是一种新体诗歌 B词派:①北宋柳永:词为艳科,多写儿女相思别情②北宋苏轼:意境豪放,气象恢弘③南宋辛弃疾:豪放 2.书法:A由于行书可不拘一格,挥洒自如,尤为宋人所喜爱 B宋代新书风的代表:苏轼、黄庭坚、米芾 3.绘画:A北宋,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形象展现了北宋开封的城市风貌,是当时城市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艺术长卷 B北宋中后期,许多文人学者以绘画抒发情感,他们的作品强调神韵,忽略形似,讲求笔墨情趣和诗文意境,后人称为“文人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包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答案见后) 一、单项选择题 1.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儿童启蒙读物,是北宋初年一个书生编撰的。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其中为首是“赵”姓。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A. 当时赵姓人口多 B. 赵姓起源很早 C. 编者姓赵 D. 宋朝皇帝姓赵 2.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 五代十国更迭 B.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 C. 朱温建立后梁 D. 太祖杯酒释兵权 3. 北宋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关于北宋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后唐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 B. 北宋定都洛阳 C.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再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D.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4.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 陈桥驿兵变 B. 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局面 C. 黄巢起义 D. 隋炀帝的暴政 5. 右图展示的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故事。这位皇帝是() A. 赵匡胤 B. 李世民 C. 刘彻 D. 嬴政 6.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军事方面的是()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 重用文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C.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D. 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7. 以下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政府机构设置情况。其中,属于北宋的是() 8. 北宋初年,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济知县。周渭到任时,符彦卿到城外迎接,周渭却趾高气扬,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而已。见此情景,符彦卿心中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其原因是() A. 周渭是朝廷命官,身份特殊 B. 地方权力分离,互不统属 C. 节度使职位低于知县 D. 地方节度使由知县负责任命 9.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A. 单独掌握地方的行政权 B. 掌握地方的军、政、财权 C. 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 兼有地方的监察和行政权 10. 转运使是我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 A.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六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点击新目标标 1、熟记建立辽、宋、夏、金政权名称及建立者; 2、了解澶渊之盟;评价岳飞。 3、分析认识辽、宋、夏、金之间关系及影响。 链接旧知识 回忆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方式 课前小热身 初读课文,勾划关键词语,完成知识建构。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唐玄宗后期,政治腐败,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走向衰落。907年,唐朝灭亡。以后的53年里,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简称五代。五代共有14个皇帝,你想,53年五个朝代,有14个皇帝,这正常吗?这很多皇帝都被手下掌握兵权的大将杀死,这些人当了皇帝后又被他手下的大将杀死,政局十分混乱。小故事:赵匡胤陈桥兵变。 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建立什么朝代?都城在哪里?是日本东京吗?北宋完成天下的统一了吗? 【新课解读】

(一)辽、宋、西夏、金的建立 1、分组自学:第一组重点了解宋,第二组重点了解辽,第三组重点了解西夏,第四组重点了解金。 2、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代表介绍本组所代表的民族与政权情况,其他各组指出正误。 3、做一做:再请同学上黑板上完成列表: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金的对峙。 (二)辽、西夏、金与宋的关系 1、比一比 (1)辽、北宋、西夏三个国家并立历史上哪个时期相似? (2)与三国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3)如果把宋比作中国,辽和西夏能不能比作日本或美国?为什么? 2、议一议: (1)、他们之间具体战争有哪些呢?是否战争长期持续不断呢? (2)、你如何看待辽与北宋签订的澶渊之盟?如果你在那时,你是主张战还是和?为什么? (3)、你知道岳飞吗?能讲述岳飞抗金故事吗?岳家军为什么能打胜仗?你如何评价岳飞? 【课堂小结】

新人教版2019七年级历史下册二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建立和统一 ( 1 )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 2 )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加强中央集权 ( 1 )措施

( 2 )作用: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 3.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4.措施 ( 1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 2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制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5.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这一歇后语指的历史事件是( B ) A.杯酒释兵权 B.陈桥兵变

(七年级历史教案)辽、宋、西夏、金并立教案

辽、宋、西夏、金并立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目标 1.了解两宋和辽、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况 2.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 能力培养 1.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宋金对峙形势图》 2.比较颤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异同。 3.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澶渊之盟、绍兴和议既是 两宋统治者屈辱妥协和议,同时又对双方的和平相处产生了积极影响。 4.结合岳飞和秦烩的有关内容,探讨对"流芳百世、遗臭万 年"的理解。 5.联系课外知识,收集有关杨家将的戏目。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辽、宋、西夏、金并立,增强对祖国大家庭的形 成是建立在各民族不断融合和发展的基础上的认识。 2、过学习岳飞抗金的英雄事迹,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的崇 敬、爱戴之情。 3、通过学习民族战争,对战争性质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用异族、侵略的说法,只能从正义和非正义的角度来分析,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即中国历史上所出现的任何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从而更正确地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吗?谁能说一说杨家将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为什么会得到后人的赞扬?--抗击辽军,保国为民(杨家将是抗击的那个民族的进攻?-契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七课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辽朝的建立 1、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契丹族在唐朝中后期,趁政局混乱迅速

崛起,建立了政权。契丹族建立政权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措施)请对照导学提纲看课本35页完成。 2、"国制、汉制"是什么意思?结合35页小字部分解释。 3、契丹族过什么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 36页上面的两幅图。 4、五代十国:在辽朝建立前后,内地又是怎样的呢?唐朝灭 亡后,中华大地又处于分裂状态,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则出现了十个政权。(教师讲清五代、十国包括的朝代和出现的顺序和并立情况)历史上和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是由哪个朝代完成的? (二)北宋的建立 1、对照导学提纲(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通过什么 事件),阅读课本36页第一段 2、让学生讲陈桥兵变(也叫"黄袍加身")这一典故。 3、赵匡胤建立北宋是一次典型的武将凭借兵权夺取政权 的事件,怎样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们是怎样做的?阅读课本36页至37页回答 4、学生回答后《杯酒释兵权》的录像。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资料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 时期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 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 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 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 (1)生活区域:游牧在我国北方的民族。

2020年新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精品教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哈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在陈桥驿赵匡胤的部下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这段历史,为多为后人津津乐道,还成为一个成语“黄袍加身”,在此之后,赵匡胤是怎样统治宋朝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北宋的建立 1.(多媒体展示宋太祖的画像)教师讲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960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 目标导学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条件——吸取历史教训 1.教师简略地介绍,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多媒体展示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图表) 2.教师需要讲讲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多媒体链接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示: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习题1(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 1.与“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赵光义 B.赵匡胤 C.赵光胤 D.柴荣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 )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②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③设置通判监督地方知州④掌控地方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宋朝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的措施是( ) A.削弱相权 B.派文臣做知州 C.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4.为了解决五代十国以来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有( ) 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北宋初年,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酒兴正浓的时太祖突然叹了一口气,说:“做皇帝也太艰难了,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宋太祖说此话的目的是() A.提醒石守信等人不要有异心 B.要求石守信等人要管好部下 C.要求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加强皇权 D.感谢石守信等人助其登上皇位 6.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7.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于统治者( )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学习目标 1、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 2、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 3、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自主学习: 1、辽的建立:916年,契丹族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47年,改国号为辽,定都上京。 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后来采取措施,基本上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3、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的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4、“澶渊之盟”:辽国进攻北宋,1005年,宋辽议和,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后北宋与西夏议和。 5、金与南宋: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北宋(靖康之难);同年,南宋建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抵抗派将领岳飞组织“岳家军”抗金。阅读课文,完成填空(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916年,契丹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定都。 2.960年,后周大将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定都。 3.年,党项族首领称帝,国号,定都,史称。(二)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1.年,辽军大举伐宋,进抵城下。在宰相的劝说下,率兵亲征,宋军打退辽军。年,宋辽议和,史称“ ”。 2.西夏和北宋发生过多次战争,年,达成和议。双方在边境交界地设置,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三)南宋和金的对峙 1.年,女真族领袖在会宁府建立,会宁称为。2.金建立后,大举攻辽,年灭辽,接着攻北宋。年,金军攻下北宋都城。带走、皇帝以及王公大臣等,北宋灭亡。 3.1127年大臣们拥立为帝,他就是。他以为都城,历史上称为。 4.南宋军民为阻止金军的南侵和收复失地,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在众多的抗金雄师中,所统率的是最为突出的一支。年底,南宋与金订立和约。此后,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自主学习:(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

考点2 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

考点2 宋与辽、西夏、金的关系 【考点指南】 1.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识记契丹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和西夏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以及金的建立(民族、时间、人物、都城等);归纳并理解宋辽和战、宋夏和战、宋金和战的主要经过、内容,正确认识、分析两宋政府与辽、西夏、金的三次“和议”。 2.金的建立与辽和北宋的灭亡以及南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识记女真的兴起、建国(时间、人物、都城;等)与金灭辽、北宋的时间以及南宋的建立时间、人物、都城等;理解猛安谋克制的含义与影响,理解南宋初年北方义军与岳飞的抗金斗争的正义性与进步性;掌握宋和金对峙局面的形成的标志和内容,全面分析对峙局面出现的实质及影响。 【重点和难点精析】 1.两宋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两宋都没有完成中国大一统的任务,而是出现了辽、宋、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相比,虽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内部统一并建立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国力方面,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因而造成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所谓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就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这一时期边疆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封建化,其主要表现是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接受汉族的封建文化,主要方式是通过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接触,包括和平的或是战争的。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地区,而汉族多在中原,因此,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从此角度看,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封建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开发,从而有利于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优秀篇)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的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对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辽的建立“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契丹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