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和老人

老人和老人

老人和老人

六年级8班倪一恬

生活中的事情,就像天上的星星,多得数不清,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后悔,有的让你悲伤……在这些事情中,有一件最使我感动,最让我难以忘怀。

那是一两千的一个早晨,我独自一人去外祖父家。我迈着轻松而又愉快的步伐来到车站。温暖的阳光洒在屋顶上,汽车上…………金光闪闪的,美极了!我心想:呀,今天的天气真好,我到了外祖父家后可以……“嘟嘟”,一个声音打断了我的想象。我抬头一看,原来是车来了。我上了车,车上十分拥挤,我好容易才找到了一个站脚的地方。车开了……一站,两站,三站……上来了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只见老奶奶拄着一根拐杖艰难地上了车。老奶奶在一个小伙子跟前站下脚来,可那小伙子却视而不见。车又开了,在过桥时,司机踩了一个急刹车。老奶奶向后退了两步,险些跌倒,她脸上色苍白,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许多站着的乘客向小伙子投去不满的目光,小伙子仍然一动不动。“来,到这儿来坐。”一个苍老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人们循声望去,说这话的居然是一个老爷爷。我仔细端详着他,满头的白发,在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老奶奶不经意地回答:“谢谢,但不用了。”几位年轻人被老爷爷的行为打动了,起身给老奶奶让座。老奶奶说:“你们坐吧,我站着就行。”所有的乘客都大吃”,接着又是一阵寂静……到站了,这位老奶奶下了车……

世上竟有这样的人,他(她)的行为感动了我,震撼了我!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年龄段的划分A

国际年龄标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年龄段的划分A 一般来说,古人这样划分时间: 童年是12岁以下, 12岁以上称为少年总角时代.20岁弱冠,就是青年了,也有人认为18以后为青年. 30而立,就进入了中年, 40不惑,称为壮年. 50而之天命,当然算老年了. 还有60花甲, 70古稀. 80,90 岁耄耋之年 100岁颐之年... (中国文化里定义的年龄标准) 1994年以前,国际上对年龄段的划分一般认同的是: 14岁以前为少儿,15岁至64岁为青壮年和逐渐进入的劳动年龄段(中国是到60岁);64岁以上为老年人。 中国的年龄分段: 1.童年。 0岁—6岁(周岁,下同) (1)婴儿期0-3周月; (2)小儿期4周月—2.5岁; (3)幼儿期2.5岁后—6岁; 2.少年。

7岁—17岁。 (1)启蒙期7岁—10岁; (2)逆反期11岁—14岁; (3)成长期15岁—17岁。3.青年。 18岁—40岁。 (1)青春期18—28岁; (2)成熟期29—40岁; 4.中年。 41—65岁。 (1)壮实期41—48岁; (2)稳健期49—55岁; (3)调整期56-65岁; 5.老年。 66岁以后。 (1)初老期67—72岁; (2)中老期73—84岁; (3)年老期85岁以后。

中国的年龄分段: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 这5个年龄段的划分,把人的衰老期推迟了10年,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抗衰老意志将产生积极影响。 联合国给“青年”所下的定义是什么?该定义与联合国的“儿童”定义有

何区别? 联合国大会将“青年”定义为年龄介于15岁与24岁之间(含15岁和24岁)的那些人。联合国“国际青年年”活动曾于1985年在全球开展,该定义就是专门为“国际青年年”活动所下的。联合国公布的所有有关青年的统计数字,例如联合国系统出版的关于人口统计、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的年度统计年鉴,均依据以上定义。 因此,根据以上定义,儿童是指那些年龄不足14岁的人。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条将“儿童”定义为年龄不大于18岁的人。两者之间的定义出入是一个有意的安排,因为联合国希望《儿童权利公约》能为属于同年龄组的尽可能多的儿童提供保护和权利保障,同时也由于当时还没有出台与《儿童权利公约》相仿的《联合国青年权利公约》。 许多国家也给青年划定了年龄界线,即一个人依法享有平等待遇的年龄——该年龄通常被称为“成年年龄”。在许多国家,成年年龄通常指18岁。一旦一个人超过该年龄界线,就被认定已是一个成年人。然而,因社会文化、制度、经济和政治因素各不相同,不同国家对“青年”的实际定义和对该术语的理解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即便在“青年”这个范畴内,也有必要将青少年(年龄介于13-19岁之间)与低年龄成年人(年龄介于20-24岁之间)区分开来,因为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和健康问题可能不一样。 半个世纪之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50岁,20世纪的九十年代已经达到75岁。21世纪之初的生命科学认为:人的基因工程寿命完全可以达到180岁以上。至少在五十年内,平均寿命可以达到100岁左右。这样,过去对人生道路的简单划分,就不适用了。

为什么老人喜欢孙子多过孙女

为什么老人喜欢孙子多过孙女 文章目录*一、为什么老人喜欢孙子多过孙女*二、孙子给老人带的建议*三、老人带孩子的弊端 为什么老人喜欢孙子多过孙女1、为什么老人喜欢孙子多过孙女 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总觉得有孙子香火就不会断掉有血缘的关系,还有传宗接代的理念,即产生喜欢孙子。是老的传统吧。其实可以也可以理解的老一辈的人重男轻女的观念还是佷浓的,就算女孩再好,他们的心里都会觉得还是男孩好, 婚礼之后,父母肯定头等大事就是要催要孩子。尤其是男方父母,各种想办法找偏方想要个孙子,毕竟老人的观点还是孙子是自己的人,孙女再怎样将来也会是别人家的。就算新婚夫妻没有想法要孩子,也不得不开始做准备,尤其是和婆婆住在一起怎么可以不听话?如果真的是年龄偏小几年内不想要孩子,最好和老公商量好,这样如果公婆问起也有办法回答。不过最佳受孕年龄是三十五岁之前,高龄产妇不仅自己身体状况不行,生出来的孩子也不一定健康,所以结婚以后还是抓紧要个baby比较好。 2、老人与家人正确的相处 一视同仁,忌偏袒,老人应对儿子、媳妇、女儿、女婿,要一样对待,决不能偏袒一个,疏远一个,处事要公正,这样才能赢得子女们的尊敬和爱戴。 慎聊闲言,忌传话,老人不宜在亲友中议论晚辈,更不要在子

女间传话,以免误传,引起矛盾。有事最好当面讲,不要背后嘀咕;有疑问当面问,不乱猜测。以免造成互相猜疑,影响家庭和谐。 和蔼可亲,忌挑剔,子女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喜好和方式不同,长者应当是指导者和参谋,不要遇事专断独行。对子女的兴趣爱好,不要以老思想、老眼光去看待,只要不有碍社会公德,合理合法就大可不必挑剔。不要总是指责子女,说这样不好那样不好,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什么都看不惯。 3、老人坏习惯的影响 在老家,受生活的场所及周边环竟的影响,老人都习惯话语中带些口头禅。例如:“神精病”、“傻瓜”、“去死吧”、“真笨”、“白痴”等等。在老人看来这些话都是对熟悉的人不舍得骂的话,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眼里这些都不算骂人的脏话。可是,当宝宝在父母面前或在亲朋好友面前也顺口带上这些语句的时候,你会觉得无比羞愧,而别人也会误认为是你的家教有问题。 因此,在孩子方面:我们不断的教育孩子不能带这些口头禅并告诉他这些口头禅的大概意思。在老人方面:让老人也配合我们,在孩子面前尽量少带口头禅,当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不要站出来作反面的证词。最后让孩子把坏习惯改正过来。 孙子给老人带的建议溺爱是祖辈带孩子的主要问题。老年人出于对第三代的过分疼爱,常常对孩子百依百顺,关怀备至,所以老人带大的孩子一般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有的老年人对孙辈有

关于青少年和中老年的补钙

关于青少年和中老年的补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营养保健的关注程度也是水涨船高,合理营养的重要性日趋显著。我国人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同,很多人身体缺钙是事实,所以现在人们特别注重补钙。这本是一件促进全民健康的好事,但是,由于人们对补钙知识的一知半解,加上一些厂家和某些广告为了谋取利益,肆意的扩大宣传,结果就让人往往不知不觉的走入了补钙的误区。 打开电视,不管是哪个频道,要是看不见补钙的广告那才是奇怪!这些广告光怪陆离,有说他们的产品比其他产品更容易吸收,甚至在某些小报或者传单上吹牛说他们的产品的钙吸收率高达90%云云,实际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知道,一般钙产品的吸收率就是在30%上下,高点、低点,差不了多少!但由于我们对于补钙缺乏认识,有很多人就偏信了他们的广告,导致花冤枉钱。 其实,补钙并非是越多越好。按照专家的推荐,成人每日的钙摄入量以800mg最合适,过多反而对人体有害。这个道理与喝酒一样:适量的喝酒,对人体有好处,喝多了就醉了,反而对身体有害了。同样,营养素的摄入并不是越多越好,缺乏对健康不利,而过量也可能对健康有害,补钙也是这样的。成人对钙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每天2000mg,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标准,就有害了。 我们日常的饮食中,一般的食品本身就含有钙质,通过正常的饮食,每日可获得500mg 以上的钙。所以,每日需要补充的钙质不超过300mg.一般人如果注意调节饮食结构,适当地增加含钙高的食品比如奶制品的摄入,就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体对于钙的需求了。所以说,补钙并非越多越好。 需要注意补钙的,以老人和青少年为主。特别是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年龄在11-15岁阶段的青少年。这个期间生长更快,每年体重可增加4-5公斤,身高增加6-8厘米。一般身高每增加1厘米,体内平均钙量要增加20克。因此,为了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青少年对钙的需求比成人更多。很多年轻人,自认为身体很棒,什么也不缺,其实这是个误区。 人体的骨密度一般在30岁达到最高峰,以后随着年龄增大,骨内矿物质(主要是钙)会逐渐丢失,骨密度慢慢下降,最后可能出现骨质疏松。显然,骨峰值越高,老年时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就越小,而骨峰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青少年时期摄入钙量是否丰富。可见,青少年的钙质补充是极为重要的,所以,赶早补钙,增加钙的储蓄,提高骨量峰值,是预防中老年缺钙病特别是骨质疏松的最好办法,千万别错过青年补钙的大好时光。 在青少年和老年时期,即使高钙食物也是很难满足人类对钙的需求。所以说,适当地进行补钙比如食用一些添加了钙的高钙食品等,是有其必要性的。需要提醒的是,在选购补钙食品或者药品、保健品的时候,不要轻易的相信厂家和经销商的虚假广告,尤其是那些把补钙功能吹得天花乱坠,价格高的离谱的产品,更是要小心——一定要看准它的钙含量和对肠胃有无刺激性,有无副作用,对比价格是否合理,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

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 “特困老人”涵义的界定:特困老人系指“三无靠”老人,即本人无工作,单位依靠不上;或子女是残疾人或下岗职工,子女依靠不上;或非孤老,民政救济依靠不上。[1]特殊困难老人简称为“特困老人”,只要是指60周岁及以上的独居、孤寡、高龄、重病、残疾、经济特困等老年人。独居:指与子女不在同一社区(村)居住的年老体弱的、安全无保障的单身老年人。孤寡:指在民政登记注册的无亲属、无子女、年老体弱的、安全无保障的单身居住的老年人;高龄:指年龄在80周岁级以上(含80周岁),虽无经济之忧,但体弱多病者;重病:指民政社会救助认定的大病或久病卧床的老年人;残疾:经济特困:指家庭月人均收入水平低于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北京市相关部门每年公布标准执行)或低收入家庭(按照北京市相关部门每年公布标准执行)老年人。[2] 一、空巢老人的社工介入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如何养老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按照国际惯例,“老人”常指 60 或 65 岁以上的人,这一点比较明确。空巢老人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独居老人,这种老人有以下四种情况,即从未结婚、离婚、丧偶或者夫妻分居;第二类是老夫妇同住的老人,他们或者没有子女、或者与子女分开住(李杭东,丁峻,2006年)。城市老人在城市居住、有本地户口;在城市居住、没有本地户口,即[1]孙才坚、徐静罡、周裕智、吴国卿、仲伟安、宋佩秋、冯筱明,上海市卢湾区社区特困老人医疗服务的 社会救助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年12月第16卷第12期 [2] ] 关于开展特困老年人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

现代文阅读理解-答案-老人与壶

老人与壶 (1)县城一条小街镶嵌着一家书店。店面不大,书摆放得螯整齐齐。店主是五十岁上下的和蔼老人。 (2)在店门前,有老人一手端着茶壶,一手翻着书,坐在躺椅上,一种悠然的韵味从时光中飘过。老人看得书只有固定的几本——《孙子兵法》、《论语》和《三国演义》。 (3)老人喝茶用的壶是固定一把,灰褐色,很陈旧。 (4)有一天,老人安静地坐在书店前举着紫砂壶一边喝茶,一边翻看着《论语》。 (5)有风吹过,卷动他的发丝,像秋天的芦苇般飘扬,一朵朵洁白的芦絮起伏。风动处,喧嚣声跟着起伏,人声、车声和着风声飘荡。 (6)这时,一个人身着披风走进了书店,他的眼睛盯着老人手中的紫砂壶,说:“能否把你手中的茶壶让我看看?”老人这才如梦初醒,放下手中的书,愣愣地望着眼前的人,很疑惑地问: “你是来买书的,还是口渴了?” (7)来人讪讪搭语:“我不买书,也不口渴,只是觉得你手中的茶壶很奇特。” (8)老人听罢,将茶壶递给了他。 (9)来人接过壶,一看,脸上掠过一丝惊喜,这壶古朴典稚,紫黑中进着一股灵气,有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风格。因戴振公在世的时候,有“点泥成金”的美名,可见他的制金技艺在当时已炉火纯青,无人能媲美。但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他的壶留在世上很少了。来人仔细看后,见壶底有戴振公印章,更确定了自己的判断没错。据说,他的壶目前世间存留不足十件,物以稀为贵,这个人本是文物贩子,见到稀世之品自然爱不释手。 (10)“大伯,这茶壶卖不卖?”文物贩子看完壶后,轻轻放下,轻声问道。 (11)老人抬眼疑惑地望着文物贩子,摇摇头,没有吱声。 (12)“大伯,我给您五万,可以吗?”文物贩子见老人摇头,开了价。 (13)老人依旧摇头。 (14)“十万可以吗?”文物贩子提高了声音。 (15)“我喝茶的工具,祖上留下来的。不卖!”老人发了语,不再理会文物贩子,喝着茶,翻开了书。 (16)文物贩子悻倖离去,走了十几步后,还不住地回头看老人手边的茶壶。 (17)没过几天,那个文物贩子再次登门,进门就开了价:“老伯伯,茶壶卖给我吧,三十万。这可是天价啊!” (18)老人浸润在日光下,捧着壶,微闭着眼睛。 (19)自从文物贩子走后,这几天,老人心烦意乱,茶饭不香,夜里老是做着梦:总是梦见自己的茶壶仿佛一把刀捅进了自己的心窝。因此,老人很疲惫,神色恍惚,书再也读不进去了。 (20)老人听见有人叫喊,睁开了眼。 (21)文物贩子认为老人没听清楚,提高了声音再问:“三十万,壶卖不卖?”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 苏某,农村户口,在家中排行第二,有一个姐姐。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家人对他宠爱有加。初中毕业之后苏某就进入社会,在外面闯荡了几年。20岁时和本村茹某结婚,因未到结婚年龄,所以先在村里举行仪式,两年之后领结婚证。苏某婚后两年,妻子茹某生了一对双胞胎,一儿一女女。苏某婚后主要在村附近的小工厂上班,妻子茹某无业在家,主要负责养育孩子,照顾老人。可是苏某对养育孩子没有兴趣,下班回到家看电视,和别人玩牌,从来不主动看管孩子,一遇到孩子哭叫,不问青红皂白就打孩子。妻子和其因为此种事情争吵过多次,可是苏某没有丝毫改变,并且妻子发现最近苏某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 【问题】 1.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的你,请对苏某的问题进行分析。 2.作为家庭社会工作者,你认为该如何进行介入,请列出简要的介入策略。 3.在为苏某一家提供服务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些什么? 【问题解析要点】 1.从案例的情况来看,苏某主要有以下问题: (1)个人方面:家里唯一的儿子且从小受宠,文化水平较低且能力一般。 (2)家庭方面:结婚年龄过早,和妻子容易为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夫妻感情略有摩擦;在对待孩子教养方面,缺乏教养孩子的能力和技巧。 (3)生活方面:个人能力较差,工作一般,一人承担抚养家庭的重担,压力较大。 2.对于苏某可以采取如下的介入策略: (1)对苏某进行心理辅导。苏某结婚年龄过早,所以导致苏某对象子的降生完全没有做好角色转换,所以苏某还沉浸在个人的自由享受上,没有担负其照顾孩子的责任。所以,对苏某要进行心理调适,并且协助他进行角色转换。 (2)对苏某和妻子进行联合辅导,让两人在交谈中进行沟通和交流,改善夫妻关系。 (3)组织村里的年轻夫妻组成亲子教育小组,邀请苏某一家参加。社会工作者在小组活动中邀请教育专家对教育孩子的方式技巧等进行介绍,让苏某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 3.在为苏某提供服务的时候,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处理好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态度,尊重服务对象自己的选择。 (2)家庭社会工作者要具有成熟的婚姻家庭观,掌握家庭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 (3)以开放的态度倾听家庭成员的观点和理由。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一、案例 这就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包括:41岁的父亲、31岁的继母、16岁的女儿小佳与与小佳同父异母的7岁的妹妹。 正在读高一的小佳,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差,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与自虐倾向。小佳原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加上父亲有“婚外情”并生有一私生女,最终父母在一年前离异。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就与曾经的“婚外情女主角”结婚。此后小佳与父亲、继母与一直没有曝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面对背叛母亲的父亲、破坏自己原有家庭的继母与与自己抢夺父爱的妹妹,作为曾经的宠儿,小佳无法适应与接受家庭如此大的变化,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不稳定,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还伴有严重的自虐倾向,经常用小刀将自己割伤,她曾坦言“在瞧着血液从身体中流出的时候,内心的恨、愤怒、嫉妒才会暂时得到缓解。”她一直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家人,甚至拳脚相向。 在原有的家庭中,父亲经常借口工作忙不归家,即便回家也很少与母亲及小佳交流。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父亲仅仅以满足女儿在物质上要求为目标。在当前的家庭里,父亲对女儿小佳深感愧疚,更加想要弥补她,但也只就是在物质上的“宠爱”,感情上的溺爱与骄纵。可面对小佳的变化尤其就是其自虐倾向,父亲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就是好。 继母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经常成为小佳攻击的对象。虽然她已尽力的满足小佳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但却发现很难与小佳进行良好沟通与友好相处。 二、对问题的界定 该重组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情绪问题。小佳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有轻微暴力倾向。 (二)小佳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差,表现差。 (三)亲子关系问题。小佳与父亲、继母之间沟通不良,冲突不断。父亲与继母都想对小佳好,但都仅仅就是对其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其精神与内心的情感需要。

家庭社会工作小组案例分析

山东建筑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家庭社会工作 实验题目小组家庭社工 专业社会工作 学号2010131166 姓名陈滨滨 班级社工102 学期2012-2013-2

一、案例背景 李飞,男,14岁,家住济南市。目前就读于历城中学,父母较早离异,父亲是残疾人(双上肢残疾和聋哑),现和父亲及祖父、祖母居住于约10平方米的一室户内,条件较为简陋。住宅周边卫生状况较差。家中经济来源较差,只靠祖父的退休金和父亲的28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因为长期和祖父、祖母及残疾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使李飞的日常交流遇到了障碍,变得较为沉默。据祖母反映,李飞经常彻夜不归,而且常和同学去网吧,打电子游戏,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经常考试不合格,最近一次彻夜不归是连续二天二夜没有回家,发生在前几天,使家人十分担心,由于祖父、祖母年龄已大,使李飞的教育成为很大困难。平时靠李飞的婶婶和叔叔教育,李飞较听叔叔和婶婶的话。 二、案例分析 根据和李飞家人以及与李飞的几次接触后,发现李飞主要的问题在以下几方面:⒈自信心不足 李飞的家庭状况是引起他出现自信心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父母离异加上家中的经济条件较差,使李飞感到在与别人交流接触时会有地位差异。李飞常感到孤独,但又认为自己有很多朋友,这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说明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与朋友保持较好的交流与沟通。在较早进行的CES-D情绪评估中,李飞的得分为40分,这是一个很高的分值,说明他有较为严重的Depression,在另一份量表中,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和一个不好的儿子,同时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他觉得悲哀,有时想哭,这些过于自卑的感觉,是导致李飞其他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⒉沟通能力缺乏 家庭的原因导致李飞没有经常可以沟通的对象,祖父、祖母经常对他进行指责,唯一让李飞感到欣慰的是婶婶的教育较为宽松,至少李飞认为可以接受,但由于住在婶婶家的时间有限,因此实际上也不可能有很多机会和婶婶交流。李飞自认为有很多好朋友,但实际上他常感到孤独,他说:“我没有可以倾诉心事的对象,我不可以和我的朋友讲心里话----”,他没有必要的和朋友及同学沟通的技巧方法,也没有勇气。

空巢老人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一、背景介绍 (一)个人情况: 1、年龄方面: 案主62岁,刚进入老年阶段。这一阶段,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往往固步自封,还按照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别人把自己奉为老人,口口声声“老人家”、“老前辈”,使案主极易产生迟暮之感,从而生活态度越来越消极。 2、身体方面: 案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近来食量减少,身体素质下降,很少进行身体锻炼。 3、精神方面: 案主退休后生活变得很清闲,无所事事,感觉比较空虚。时间长了便会意志衰退,情绪消沉,从而加速生理上的衰退和心理功能的降低。 (二)家庭情况: 案主与老伴住一起,家中唯一的女儿在国外居住和工作,近四年才回来探望一次,很少回家,和女儿的情感交流少了,隔阂加深,由于缺少女儿的照顾和关怀,老人感到被儿女冷落,两位老人经常会产生寂寞感。尤其是案主觉得自己退休后,没了权力,在家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孩子还经常打电话回来,遇到什么事情了,还向他征询意见,可是现在不会这么做了。 (三)社会情况:

1、社会环境对案主造成一定影响: 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老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落后于他人,而且社会没有充分提供老年人社会化的机会和服务,社会政策通常注重于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身体物质保障,并没有满足其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社会更注重青年一代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对于老年人的关注往往不够。 2、案主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文化重视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弄孙,仍然是许多具有传统思想的老人的追求。可是随着中国的社会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还有工作调动,人口流动,年轻人追求自己的自由与生活方式等问题,都造成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原因。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顾影自怜,再加上体弱多病,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状况的恶化。 3、社区资源及服务相对缺乏: 就目前中国社区的情况而言,一般社区没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服务,没有关注到空巢老人,没能很好地为空巢老人提供多彩的老年生活,因而案主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造成案主心理上的孤单、寂寞。 二、案例分析 (一)资料收集: 1、与案主谈话,了解他的情况和想法,尽量了解案主个性,并向案主介绍社会工作的性质和宗旨,介绍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实务和目标,尽量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关系。 2、与案主的老伴及女儿面对面和电话交谈,了解案主的家庭情况,家庭生活状况。

《老人与海》课后练习答案

必修三第一单元 第三课老人与海 精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嗅.(xiù)出鲭.(jīnɡ)鲨下颚.(è) B.脊鳍.(qí) 攮.(nǎnɡ)到鳐.(yáo)鱼 C.褐.(hè)色黏.(nián)液脊髓.(shuǐ) D.祷.(dǎo)告榫.(sǔn)头残骸.(hé) 【答案】B 【解析】(a.鲭:qīnɡ c.髓:suǐ d.骸:hái。) 2.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臭迹眨眼戛吱 B.吞筮窜来仓皇 C.攥住嗜杀蹂躏 D.振痛船梢拖累 【答案】C 【解析】(a.戛—嘎;b.筮—噬;d.振—震)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它的脊背像剑鱼一样蓝,肚子是银白色的,皮是光滑的,漂亮的。 B.它肚皮朝上……像一只快艇一样在水面上破浪而去。 C.它来到的时候就活像一只奔向猪槽的猪…… D.它在水面下游,高耸的脊鳍像刀子似的一动也不动地插在水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比喻修辞手法,包含本体、喻词、喻体。 4.下列对小说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没有传统小说的结构框架,内容的简化使小说的节奏性极强,其中有明丽、恬静而雅致的景色描写,也有豪华而壮观的抒情段落。 B.在小说中,主人公一直自言自语,这说明长期的孤独与困境的压力,使老人深感悲苦无处倾诉,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作者对其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C.小说中的老人体现了现代人面对一个异己世界时的“意志力”。命运对他来说是严峻的,但他并不屈从于命运,而是以不息的斗志去迎战命运和眼前这个世界。 D.在小说中,海就是世界的象征,它有美丽的外表,却有凶险的实质;鲨鱼群的到来象征着厄运的降临;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是他不屈于命运的象征。 【答案】B 【解析】(老人的自言自语为其心理活动的外露,作者对其寄予同情也不对。) 5.下列对课文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头上有高高的积云,还有很多的卷云,所以老头儿知道还要刮一整夜的小风”,这是景物描写,景物的变化预示着老人返航的进展,为下文作铺垫。 B.“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这是一句暗示,说明老人在捕到一条大鱼之后遇到鲨鱼是不可避免的。C.“这是一条巨大的鲭鲨,生来就游得跟海里速度最快的鱼一般快”,这句是对鲨鱼的赞美,表现了老人对鲨鱼的喜爱之情。 D.“我不能够阻止它来害我,但是也许我可以捉住它”,这是心理描写,表现了老人面对困难毫不屈服,充满必胜的信念。 【答案】C 【解析】(这句话写出了鲨鱼的凶猛、快捷,说明形势非常紧迫。这个交代为下文的激烈搏斗张本。) 6.下列对第二部分中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完完整整,没有半点儿损伤,只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配上的。”这句话说明尽管老人的力气被打垮了,但他的信心还在,他的信心和希望始终没有被打垮。 B.“还有大海,那儿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鲨鱼是我们的敌人,大马林鱼是我们的朋友。 C.“人们都已上床睡去”和“没有人来帮助他,他只好一个人尽力把船划到岸边”这两句话说明老人是孤独的,也表现了他勇于面对孤独的性格。 D.“一只猫从远处跑过去,不知在那儿干什么。老头直望着它,过一会儿他才转过来专望着大路。”这句话表面写不知猫在那儿干什么,其实我们能想到猫也在吃鱼,可见老人屡遭挫折,但他“专望着大路”,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社会因素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 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 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 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家庭日趋小型化是现代家庭的共同特点。家庭的分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对于老年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有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不时感到寂寞孤独。 二、处理原则 应该遵循: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等原则。 三、问题解决 1.收集资料

《老人与海》 课外阅读试卷含答案

《老人与海》检测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22分) 1.《老人与海》是国作家的巅峰之作,先后获得1953年的奖和1954年的奖。除了《老人与海》以外,他的作品还有:、 等。 2.《老人与海》里老人的职业是:,他的梦想 是。 3.在第八十五天,圣地亚哥终于钓上来一条,这条大鱼从鼻子到尾巴有英尺长。 4.圣地亚哥与大鱼整整搏斗了天夜。 5.老人是孩子的闹钟,老人的闹钟是。 6.圣地亚哥用杀死了第一条鲨鱼,在随后的较量中,他用、、、和继续与鲨鱼搏斗。 7.在拖大鱼返回的途中,圣地亚哥共遭遇了鲨鱼的次袭击。 8.老人在战胜了第一条鲨鱼后,说了句经典的话: 。 9.《老人与海》中老人给你的第一印象是:。(填词语) 10.孩子马诺林被誉为圣地亚哥精神的补充。 二、选择题。(40分) 1.《老人与海》的“海”指的是()。 A.红海 B.加勒比海 C.黑海 D.地中海 2.老人睡觉的时候,经常做梦,梦见的内容多是()。 A.狂风巨浪、大鱼海龟 B.妻子 C.年少时的非洲、海滩上的狮子 D.国家大事 3.老人和小孩都喜欢看棒球新闻,老人喜欢的球队是

()。 A.扬基队 B. 希鲁克林队 C. 费城队 4.《老人与海》是一部()小说。 A.长篇 B.中篇 C.短篇 D.微型 5.小孩第一次与老人出海时有多大?() A.5岁 B. 6岁 C. 7岁 D.8岁 6.老人出海时准备的钓绳长到可以让鱼能游出多远?() A.75海寻 B.300多海寻 C.40海寻 D.125海寻 7.老人晚上在海上航行,经常靠()来确定自己的航向?A.灯光 B.星位 C.月亮 8.当老人的鱼饵被大鱼吃到时,老人一时难以将它拉上来,总会念叨着小孩,请问他一共念叨了()次? A.5次 B.7次 C.9次 D.11次 9.老人能根据鼠海豚的什么特征来辨别雌雄的?() A.体形 B.体色 C.叫声 D.喷水 10.在老人把鱼骨拖回家的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老人,见到他疲倦得熟睡不醒时,不禁()。 A.流下眼泪 B.微微一笑 C.皱起眉头 D.放声大哭 11.老人醒来后,两人相约()。 A.过几天一起去打鱼 B.去旅游 C.回到城里 D.去乡下种地 12.孩子走了之后,老人又睡着了,他梦见了非洲的()。 A.老虎 B.狮子 C.大象 D.猎豹 13.圣地亚哥曾经和一个黑人比赛(),比了一天一夜,最后终于战胜了对手。 A.拳击 B.掰腕子 C.跳绳 14.圣地亚哥十分(),只有马诺林总跟他在一起。 A.痛苦 B.幸福 C.孤独 15.老人每天早上负责()。 A.把曼诺林叫醒 B.打扫 C.做饭 D.拿报纸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一、案例 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年近三十岁。丈夫长年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他经常抽烟喝酒,并且有赌博的爱好。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包揽了家中种地、养猪、养牛所有的农活,但女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家中最后的收入并不多。另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 丽芬的公公在她丈夫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婆婆独自一人把儿子拉扯大,而且只有这一个儿子。丽芬和她的丈夫也只有一个女儿,平时都是由丽芬照顾着,所以母女的关系特别好,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因为生活负担重,并且与丈夫感情淡薄,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 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 丽芬感觉活得很累,动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都住在弟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日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感到无助,自叹命不好,不得不认命。 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 二、案主的问题与情景 (由此结构图可以看出,丽芬家属于主干家庭) 首先,丽芬虽是一名已婚妇女,但婚后却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受经济条件所困,丈夫外出打工,她不得不与丈夫分居两地。而丈夫又存在许多陋习,虽说外出打工是为了弥补家中经济困难问题,可是抽烟喝酒赌博的所有花销,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减少负担,反而为丽芬增加了负担。 其次,丽芬在家中承担着家庭里的所有重担,但只因为没有为家中添一个男丁,所以婆婆和丈夫都对丽芬冷眼看待,丈夫甚至对丽芬使用暴力,使丽芬心理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无力感。 再次,丽芬所处的环境是农村地区,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像丽芬这样挨打,甚至是无法生男孩的妇女,都会做出负面的评价;虽然丽芬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找到村子里的妇联与派出所,但均没有起作用,反而在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负面的经验,加深了自己无论在家庭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无力感和自卑感。 最后,对于丽芬来说,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莫过于离婚,然后独自生活,因为从丽芬的身上能看到许多资源优势,比如说丽芬能够吃苦耐劳,她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能够将家里的一切打理的仅仅有条,相对有一定的能力,并且丽芬懂法,相对于那些其他面对丈夫打骂默不出声的妇女来说,丽芬懂得如果维权。但离婚后所要面对的各种境况对于丽芬来说,困难重重,并且对女儿的成长不利,所以仍然需要慎重考虑,这些所有的原因使得丽芬无法抉

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区别

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区别 一谈起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区别,也许就会让人想到身体状况的天壤之别。我却以为,老年人与青年人的真正意义上的区别,不仅仅在于身体状况上的差异,更在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人一进入老年,就喜欢怀旧。喜欢怀旧,是一个人老年化的开始。针对未来的岁月,老年人想到的往往是还要做些什么时候。青年人则不同,面对未来,想到的是要做什么。“还要做”与“要做”,一字之差,却充分体现出老年人与青年人的思维方式上的完全不同。一个是:来日不多,我还有哪些该做的要做;一个是:来日要做的事真多,我该怎么去做。一个是在考虑船到码头车到岸,如何不留遗憾地过完一生;一个是向往着未来,设计着自己的人生。认真想一想,这种老年人与青年人思维方式上的逆反式差异,难道不是在体现着老年人与青年人的最大差异吗? 那么,这种差异的存在说明什么呢? 窃以为,说明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旭日东升与夕阳西下。一个暮气沉沉,一个生气勃勃,如此而已。 显然,生命轨迹,人的能力不可逆转。 由此,我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部关于中西方哲学思想比较的书。具体内容已经淡忘了,但是作者的主要观点却一直记忆犹新。作者认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本质上是总结过去;西方的哲学思想,本质上是研究未来。 一味地总结过去,只会让已经过去了的一切——好的与坏的、错的与对的——时时束缚自己思维的开放性,从而裹足不前。研究未来,是去发现问题、去征服困难、去创造世界。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自然是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 由此,不得不让人想起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差异。我对哲学了解不多,对中西方哲学的差别更是不甚了了。如果这种中西方哲学思想差异的观点能够成立,那么,这与老年人和青年人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不是如出一辙吗?不就是一个是老年人哲学、一个是青年人哲学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是很可怕的。 但愿那个研究中西方哲学比较的作者的结论,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孙子给爷爷的悼词

写给爷爷的悼词各位长辈、各位亲朋好友: 今天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在这里举行追悼仪式,沉痛悼念我仁慈善良的爷爷。爷爷生于1918年10月5日,早年患肺心病,经过长期多方的治疗,医治无效,于2009年3月12日凌晨3点10分与世长辞,离开了我们,告别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享年92岁。 首先,我代表我的奶奶,代表全家向前来参加追悼仪式的亲朋好友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百忙之中前来和我们一起分担悲痛,给予我们巨大的精神安慰,与我敬爱的爷爷作最后的告别!爷爷,我们相信你还没有走远,相信你还可以感知,此刻,与您相伴一生的奶奶、深深爱戴你的儿女、家人都在你的身边和你作最后告别。关心你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也都到来为你送行。爷爷啊,天堂路上,一路走好,安息吧!爷爷生于乱世年代,是一位亲身见证了民国战乱、八年抗战、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30年变迁的世纪老人。他15岁时父母双亡,与当时只有7岁的弟弟在自己二爹的收养下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今天爷爷就要走了,我们相信爷爷是位有情有义的人,在另一个世界他一定会继续回报有恩于他的人。爷爷一生养育两儿、两女,教子有方,儿女成家立业,事业有成。爷爷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是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优良特征的:朴素、善良、勤劳、正直的一生。他以男人特有的深沉厚重、伟大慈祥的爱铺垫了儿女和我们子孙后辈的人生之路。在爷爷的福泽下:孙子有4人攻读了大学,其他的儿女、子孙也 都以不同的方式为国家贡献着力量。 “生如春花之灿烂,逝如秋叶之静美”,敬爱的爷爷安息吧!我们知道:这么多年里您与病魔搏斗,已经很累,需要休息了,现在您安息吧!我们相信逝去的是您衰竭的身体,升华的却是您永恒的灵魂!爷爷,安息吧!爷爷!!我们会永远的怀念您! [原创]写给爷爷的悼词------纪念我亲爱的爷爷 各位长辈、各位乡邻、各位亲朋好友: 今晚我们怀着极其沉重的心情在这里举行悼念仪式,沉痛悼念我仁慈善良的爷爷。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全家向大家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百忙之中前来参加我爷爷的追悼会,给予我们巨大的精神安慰,与我敬爱的爷爷作最后的告别! 爷爷生于公元1930年7月22日,晚年患病,经过长期多方的治疗,医治无效,于公元2010年3月4日中午12点20分与世长辞,离开了我们,去寻找在奈何桥苦苦等了他54年的奶奶,告别了这片生他养他的热土,走完了他艰辛但又幸福的81年的人生旅程。爷爷的一生是平凡的。爷爷生于乱世年代,是一位亲身见证了八年抗战、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30年变迁的世纪老人。他一生都在辛勤的劳动,为了这个家庭,为了自己的儿女,他操碎了心。他的一生是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优良品质——勤劳、正直、自强、宽厚的一生。他以男人特有的深沉厚重、伟大慈祥的爱铺垫了儿女和我们子孙后辈的人生之路。爷爷的一生又是伟大的一生。爷爷年轻时与奶奶生活幸福,家有三儿,一家五口过着不富裕却和睦的生活。不幸突然降临在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爷爷28岁时,奶奶因病医治无效结束了她短暂而年轻的25年生命,离开了三个还不能自立的儿子,当时大儿子只有6岁,小儿子还嗷嗷待哺。奶奶就这样匆匆离开了还需照顾的三个孩子,孩子都还这么小,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爷爷当时悲痛欲绝。爷爷的兄长二爷爷因解放战争为国捐躯,留下了没人照顾的遗孤——我的姑姑,当时她也只有十多岁。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 需要人照顾。就这样,养育三儿一女的重任就完全压在爷爷一个人身上。为了几个孩子,他化悲痛为力量,白天在外奔波以维持家里的生计,晚上回家继续照顾几个孩子。好吃好穿的都先给几个孩子,生怕几个孩子哪里有状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五十多年里爷爷每天都这样辛勤地劳作着。他28岁开始就又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地抚养几个儿女。虽然很苦,但因为父爱,他一直默默地坚持着。历史的沧桑写在爷爷幸福的脸上。因为爷爷的努力付出,苦尽甘来,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儿女、子孙都很孝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实现着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 二、问题分析∶ 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计划∶(1)收集资料,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约定时间上门走访、与案主父母取得联系 (3)整理所得资料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 (4)与案主接触,得到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对案主实施心理、思想上的工作 (6)注意案主心理及表现情况,并积极给予鼓励、关心和引导 (7)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同学的互动和沟通 (8)注意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跟进服务 (9)若各项目标基本达成,即可结案并共同制定未来计划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过程∶(1)通过学校的资料了解钟天桥的个人信息,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他的在校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性格、为人处事的特点。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他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睡觉,跟周围同学讲话,基本上不交作业,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一脸的无所谓。(2)找到钟天桥的家庭地址,并跟他奶奶约好将会在周末去拜访。钟天桥的奶奶是个农村

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

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方法得介入 “特困老人”涵义得界定:特困老人系指“三无靠”老人,即本人无工作,单位依靠不上;或子女就是残疾人或下岗职工,子女依靠不上;或非孤老,民政救济依靠不上。[1]特殊困难老人简称为“特困老人”,只要就是指60周岁及以上得独居、孤寡、高龄、重病、残疾、经济特困等老年人。独居:指与子女不在同一社区(村)居住得年老体弱得、安全无保障得单身老年人。孤寡:指在民政登记注册得无亲属、无子女、年老体弱得、安全无保障得单身居住得老年人;高龄:指年龄在80周岁级以上(含80周岁),虽无经济之忧,但体弱多病者;重病:指民政社会救助认定得大病或久病卧床得老年人;残疾:经济特困:指家庭月人均收入水平低于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北京市相关部门每年公布标准执行)或低收入家庭(按照北京市相关部门每年公布标准执行)老年人。[2] 一、空巢老人得社工介入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得加快,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结构核心化,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空巢老人如何养老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得问题。按照国际惯例,“老人”常指 60 或 65 岁以上得人,这一点比较明确。 空巢老人包括两类:第一类就是独居老人,这种老人有以下四种情况,即从未结婚、离婚、丧偶或者夫妻分居;第二类就是老夫妇同住得老人,她们或者没有子女、或者与子女分开住(李杭东,丁峻,2006年)。城市老人在城市居住、有本地户口;在城市居住、没有本地户口,即户[1]孙才坚、徐静罡、周裕智、吴国卿、仲伟安、宋佩秋、冯筱明,上海市卢湾区社区特困老人医疗服务得社 会救助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年12月第16卷第12期 [2] ] 关于开展特困老年人帮扶工作得实施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