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1.脊髓的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骶2-4节中

2.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中间外侧核

3.切断脊髓侧索,可导致切断部位以下:同侧随意运动丧失及对侧痛温觉障碍

4.脊髓后索损伤时:闭眼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

5.从延髓脑桥沟出入脑的神经,自内向外分别为: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6.从脑干背面出脑的神经是:滑车神经

7.三叉神经根位于: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

8.从锥体与橄榄之间的沟出脑的神经是:舌下神经

9.动眼神经副核发纤维支配: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10.关于基底核的正确描述是:是大脑髓质中的灰质块

11.第Ⅰ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

12.视觉区位于: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

13.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顶叶角回

14.关于大脑皮质机能定位区的描述哪项不正确:手的躯体运动区在中央前回下部15.内囊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背侧丘脑之间

16.不通过内囊后肢的纤维束是:额桥束

17.左侧内囊膝部损伤可出现:伸舌偏向右侧

18.在行程中贴近肱骨的神经是:腋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

19.穿四边孔的神经是:腋神经

20.肱骨外科颈骨折,最易损伤的神经是:腋神经

21.胸长神经支配:前锯肌

22.支配喙肱肌的神经是:肌皮神经

23.桡神经:与肱深动脉伴行

24.支配拇收肌的神经是:尺神经深支

25.指背皮肤的神经支配:尺侧二个半指受尺神经支配

26.支配手肌外侧群的神经是: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27.通过腕管的神经是:正中神经

28.手掌刀伤后拇指不能内收,可能损伤的神经是:尺神经深支

29.病人手掌内侧1/3皮肤感觉障碍,但拇指能对掌和内收,受损伤的神经是:尺神经浅支30.病人右手不能用伸直的食指和中指夹住一张卡片,受损伤的神经是:尺神经深支31.支配骨间掌侧、背侧肌的神经是:尺神经

32.患者足下垂和足背皮肤感觉缺失,损伤可能涉及:腓总神经

33.眼外斜视是因为损伤下述哪条神经:动眼神经

34.通过海绵窦外壁的脑神经:Ⅲ、Ⅳ对及眼神经、上颌神经

35.左外展神经损伤出现:左瞳孔偏向内侧

36.传导头面部痛、温觉冲动的神经是:第Ⅴ对脑神经

37.支配上提下颌骨诸肌的神经是:下颌神经

38.穿过卵圆孔的结构是:下颌神经

39.上颌神经通过的孔是:圆孔

40.支配颊肌运动的神经是:面神经

41.管理舌的感觉的脑神经有: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面神经

42.传导头面部触觉冲动的神经是:第Ⅴ对脑神经

43.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

44.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B.三叉神经C.动眼神经 D.滑车神经E.副神经

45.患者角膜反射消失,可能损伤了:面神经或三叉神经

46.管理眼球角膜的神经是:眼神经

47.穿过眶上裂的结构为:滑车神经

48.一侧舌下神经损伤时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49.管理舌内肌和舌外肌运动的神经是:舌下神经

50.舌下神经:支配颏舌肌

51.舌的神经支配:舌后1/3的味觉由舌咽神经管理

52.内脏神经的说法:A.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B.中枢在脑和脊髓内C.含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D.内脏感觉神经元的胞体在脑和脊髓神经节内

53.交感神经交通支的说法何者错误:A.分灰、白交通支B.白交通支含节前纤维C.灰交通支含节后纤维E.每对脊神经均有灰交通支

54.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胸1或颈8-腰2或腰3脊髓节

55.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位于:脑干和骶2-4脊髓节

填空题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中枢)和(周围)。周围神经根据其与周围相连的部位分为(体躯神经)和(内脏神经)。根据其与中枢相连的部位分为(脑神经)和(脊髓神经)。

2.周围神经中分布于体表、关节、骨骼肌的神经为(体躯神经),支配内脏和腺体的神经为(内脏神经)。

3.神经组织是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

4.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依功能和传导方向,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连络神经元)三类;依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三类;依神经元轴突的长短分为(GolgiⅠ型细胞)和(GolgiⅡ型细胞);依神经递质不同可分为(胆碱能神经元)、(单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四种。

5.小脑核包括(球状核)、(栓状核)、(顶核)和(齿状核)。

6.下丘脑至神经垂体的纤维起自(室旁)核和(视上)核,分别称(室旁垂体束)和(视上垂体束),输送加压素和催产素到神经垂体。

7.大脑皮质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听觉中枢位于(颞横回);听觉性语言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角回);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视觉中枢位于(距状沟周围);感觉中枢位于(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8.基底核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屏)和(杏仁体),新纹状体指(尾状核)和(壳),旧纹状体指(苍白球)。

9.内囊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前肢位于(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内含有(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后肢位于(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上辐射)、(顶枕颞桥束)、(辐射视)和(听辐射)通过。内囊膝位于(前、后肢结合处),有(皮质核束)通过。

10.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脊神经的(前根)是运动性的,(后根)是属感觉性的。(后根)在椎间孔附近有椭圆形膨大,称(脊神经节)。

11.副神经由(颅根)和(脊髓根)组成,颅根起自(疑核),支配(咽喉肌)。脊髓根起自(副神经脊髓核),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12.舌下神经起自(舌下神经核),自延髓的(前外侧沟)出脑,(经舌下神经管)出颅,下行于(颈内动、静脉)之间,支配全部(舌肌)。

13.交感神经的低位中枢位于(T1-L3侧角),其神经节位于(锥旁节)和(锥前节)。14.副交感神经的低位中枢位于(脑干副交感核)和(S2-4侧角),其神经节位于(器官(壁)旁节)和(器官(壁)内节)。

15.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在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16.脑脊液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流到第三脑室,再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第四脑室(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

名词解释

1. 灰质: 在中枢部,神经元胞体及树突的集聚部位称灰质,因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灰暗,如脊髓灰质。

2. 神经核: 在中枢部皮质以外,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3. 白质: 神经纤维在中枢部集聚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白亮而得名,如脊髓白质

4. 纤维束: 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5. 神经节: 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集聚处称神经节。其中由假单极或双极神经元等感觉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的为感觉神经节,由传出神经元胞体集聚而成的、与支配内脏活动有关的称内脏运动神经节。

6. 神经: 神经纤维在周围部集聚在一起称为神经。包绕在每条神经外面的结缔组织称神经外膜,结缔组织伸入束内将神经分为若干小束,并包围之,称神经束膜,包在每根神经纤维外面的结缔组织称神经内膜

7. 马尾: 由于脊髓比脊柱短,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要在锥管内下行一段距离,才能到达各自相应的椎间孔,这些在脊髓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称马尾。

8. 锥体交叉: 在锥体下端处,皮质脊髓束的大部分纤维越过中线,左、右交叉,在表面形成斜行的交叉纤维束,阻塞了前正中裂,称为锥体交叉。

9. 面神经丘: 在靠近髓纹上缘的内侧隆起脑桥部有一圆形隆突,称面神经丘,其内含面神经膝和展神经核。

10. 内侧丘系: 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传导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的2级传入纤维,呈弓形走向中央管的腹侧,称为内弓状纤维。而后在锥体交叉的上方,在中线上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折向上行,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11. 脊髓丘系: 脊髓丘脑束传导对侧躯干及上、下肢的痛、温、触觉,此束进入脑干后,与一些从脊髓投向上丘的纤维(功能与脊髓丘脑束相同)合在一起,称为脊髓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12. 外侧丘系: 起于对侧耳蜗神经核和双侧上橄榄核的纤维上行组成外侧丘系,行于脑桥和中脑被盖的外侧边缘部分。部分纤维终止于下丘,部分纤维经下丘臂终止于间脑的内侧膝状体

13. 边缘叶: 位于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一圈弧形结构,包括隔区(胼胝体下回和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加上岛叶前部、颞极共同构成

14. 海马结构: 包括海马和齿状回

15. 基底核: 为位于大脑白质内的灰质团块,因靠近脑底,故称基底核。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构成

16. 内囊: 由宽厚的白质纤维板构成,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在水平切面上呈向外开放的“V”形,可分为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内囊膝三部分。联系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结构的上、下形纤维绝大部分通过内囊。内囊损伤可导致对侧偏身感觉丧失,对侧偏瘫和双眼对侧视野偏盲。

17. 硬脑膜窦: 由分开的两层硬脑膜衬以内皮细胞构成,窦壁无平滑肌,不能收缩,损伤时

易形成颅内血肿,是颅内静脉回流的主要途径。如上矢状窦和下矢状窦等

18. 蛛网膜下隙: 脊髓的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以及脑的蛛网膜与软脑膜之间的间隙称蛛网膜下隙。内含脑脊液和血管。

19. 蛛网膜颗粒: 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菜花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

20. 大脑动脉环: 又称Willis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颈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此环可以调整大脑的血流供给和代偿,维持脑的营养供应和机能活动

--------------------------------------------------------------------------------

问答题

1.试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主要传导束。

答:内囊由宽厚的白质纤维板构成,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在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向外开放的“V”形,可分为3部分:①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内含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②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和听辐射等通过;③内囊膝:位于前、后肢汇合处,有皮质核束通过。

2.何谓边缘叶和边缘系统,其主要功能如何?

答:边缘叶由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岛叶前部和颞极构成。边缘系统由边缘叶及其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核、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及中脑被盖等)组成。其主要功能是①司内脏调节、情绪反应、性活动等。②海马与学习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3.试述脊神经的组成及纤维成分如何?

答:脊神经共31对,每对脊神经借前根和后根与脊髓相连,前根属运动性,后根属感觉性,二者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干,感觉和运动纤维在干中混合,因此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根据脊神经的分布和功能,可将其组成纤维分为四类:

感觉神经纤维: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骨骼肌、腱和关节,将浅、深感觉传入中枢。

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传导内脏感觉。

运动神经纤维:躯体运动纤维:分布于骨骼肌,支配其运动。

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支配平滑肌和心肌的运动,控制腺体的分泌。

4.何谓反射?反射弧包括哪几个环节?

答: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完成反射活动的形态学基础称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简单的反射弧只包括两个神经元,而复杂的反射弧则需要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之间的中间神经元的参与

5.简述膈神经的组成、走行及支配。

答:膈神经由C3-C5前支组成,在颈部走在前斜角肌的外侧、前面和内侧,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入胸腔,经肺根前方下行达膈并穿入膈肌,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腔、心包及膈下面的部分腹膜,右膈神经尚支配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的浆膜。

6.说明尺神经损伤出现“爪形手”的形态学基础。

答:尺神经支配第3、4蚓状肌,蚓状肌的作用是屈掌指关节,伸指间关节。当尺神经损伤后,第4、5指的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过屈,形成“爪形手”。

7.简述坐骨神经的起始、走行、分支分布及损伤后的表现。

答: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经梨状肌下孔出盆腔,在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下行,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在股后区支配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胫神经分布于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小腿后面和足底皮肤。损伤后,小腿后群肌无力,足不能跖屈,内翻力弱,足呈背屈外翻位,出现“钩状足”畸形。

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分布于小腿前群和外侧群、足背肌和小腿外侧、足背、趾背的皮肤。损伤后足不能背屈,趾不能伸,足下垂且内翻,呈“马蹄内翻足”畸形。8.严重中耳炎患者为什么易损伤面神经,损伤后出现何表现?

答:面神经出脑后进入内耳门,穿过内耳道底进入面神经管,此面神经管位于鼓室内侧壁后方,形成面神经管凸,此管壁骨质甚薄,甚至缺如,中耳炎时伤及其内通行的面神经,损伤后伤侧表情肌瘫痪,如笑时口角偏向健侧,不能鼓腮,口角流涎,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变平坦,闭眼困难,角膜反射消失,听觉过敏,舌前2/3味觉障碍,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碍等症状。

9.简述管理舌的神经及功能。

答:支配舌肌运动的神经为舌下神经;司舌前2/3的一般感觉神经为三叉神经的分支—舌神经。而舌前2/3的味觉由面神经的分支—鼓索传导。管理舌后1/3的一般感觉和味觉的神经为舌咽神经。

10.简述(视器)眼的神经支配来源、性质、功能。

答:视器的神经支配较多。

1 视神经由视网膜的节细胞的轴突组成,

2 将视觉冲动传入大脑皮质,

3 属特殊躯体感觉性神经。

4 视器的躯体感觉性神经来自三叉神经,

5 感受视器的痛、温、触压觉。

③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均属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眼外肌。

④由E-W核发出的副交感纤维加入动眼神经,在睫状神经节换元后支配睫状肌和瞳孔

括约肌。司瞳孔缩小功能。

⑤来自颈上节的交感神经纤维攀附颈内动脉至视器,支配瞳孔开大肌,司瞳孔开大功能。11.试述管理瞳孔开大和缩小的肌肉、神经支配及来源。

答:管理瞳孔缩小的肌是瞳孔括约肌,由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支配,此纤维起自中脑缩瞳核。管理瞳孔开大的肌是瞳孔开大肌,由交感神经支配,此纤维发自颈上节的交感节后纤维,经颈内动脉丛及睫状神经节到达眼球。

12.试述瞳孔对光反射途径。

答:瞳孔对光反射的通路如下: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13.一侧视神经损伤和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患眼的瞳孔对光反射表现如何?

答: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患侧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射(-)。

14.大脑中动脉中央支栓塞,可出现何临床表现?为什么?

答:大脑中动脉中央支营养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肢,栓塞时可出现“三偏”症状:①对侧半身瘫(上、下肢上神经元瘫,面神经核上瘫,舌下神经核上瘫),因为损伤了内囊膝和后肢的锥体束。

②对侧半身浅、深感觉障碍,因为损伤了内囊后肢的丘脑中央辐射。

③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因为损伤了内囊后肢的视辐射。

15.大脑脚底综合征(Weber综合征)损伤了何结构?有何临床表现?

答:主要损伤同侧动眼神经根及锥体束,可致①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表现为眼球外斜视,上睑下垂,瞳孔散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②对侧上、下肢痉挛性瘫,

面神经核上瘫,舌下神经核上瘫。

16.延髓内侧综合征(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有何临床表现?

答:①可损伤锥体束,出现对侧上、下肢上神经元瘫。

②可损伤内侧丘系,出现对侧上、下肢及躯干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障碍。

③可损伤同侧舌下神经根,出现同侧半舌肌瘫痪。

17.脊髓半横断(Brown-Sequard综合征)有何临床表现?

答:①同侧肢体硬瘫。

②同侧损伤平面以下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及精细触觉丧失。

③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丧失

18.左食指采血时,其痛觉是怎样传到中枢的?

答:此痛觉传导的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C6-T1的脊神经节,其周围突通过脊神经后根、脊神经前支、臂丛、左正中神经分布至左食指掌侧皮肤,其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入脊髓止于第二级神经元(板层Ⅰ、Ⅳ-Ⅶ)。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在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右侧侧索,加入脊髓丘脑侧束上升至第三级神经元(丘脑腹后外侧核),由此发出纤维称丘脑中央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至中央后回中、上部。

19.试述大脑动脉环的组成及功能。

答:在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由颈内动脉发出的左、右大脑前动脉及它们之间的前交通动脉、两侧颈内动脉末端、由两侧椎动脉合成的基底动脉发出的两侧大脑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与颈内动脉之间的两侧后交通动脉所共同组成的动脉环称大脑动脉环,又称Willis环。此环使两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互相交通。当构成此环的某一动脉血流减少或阻断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大脑动脉环使血液重新分配和代偿,以维持脑的营养供应和机能活动

20.简述脑脊髓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答:脑脊液由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经室间孔流至第三脑室,与第三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一道,经中脑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汇合第四脑室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和外侧孔注入蛛网膜下隙,使脑、脊髓和脑神经、脊神经根均被脑脊液浸泡。然后,脑脊液再沿蛛网膜下隙流向大脑背面,经蛛网膜颗粒渗透到硬脑膜窦(主要是上矢状窦,回流入血液中)。如脑脊液循环途中发生阻塞,可导致脑积水和颅内压升高,进而使脑组织受压移位,甚至形成脑疝

21.某高血压患者突然昏倒,意识恢复后,说话不清楚,经检查发现:(1)右上、下肢不能运动,肌肉僵硬,膑腱反射和肱二头肌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两侧额纹对等,均能闭目,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左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2)右半身痛觉丧失,闭目时不能说出右上、下肢被动运动的状态和姿势。(3)双眼右半视野偏盲。问:(1)病变位于何处?(2)为什么出现上述症状?

答:(1)病变位于左侧内囊。

(2)因为损伤了左侧锥体束,引起右上、下肢痉挛性瘫痪,右侧面神经核上瘫,右侧舌下神经核上瘫;损伤了左侧丘脑中央辐射,其传导的是右半身的深、浅感觉,引起右侧痛温觉丧失,右侧本体感觉丧失;损伤了左侧视辐射,引起双眼右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上述各传导束均走在内囊,所以内囊损伤出现“三偏”症状。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 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该膜上的AchR受到损害后,受体数目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治疗后明显减轻。 发病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抗体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a.发病年龄:两个高峰:20-40、40-60 b.无明显诱因,隐袭起病,呈进展性或缓解与复发交替性发展,部分严重者呈 持续性。发病后2-3年可自行缓解,仅表现为眼外肌麻痹者可持续3年左右,多数不发展至全身肌肉。 c.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喉部肌肉无力或肢 体肌无力,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容易受累,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步累及到其他肌群。 d.骨骼肌易疲劳或肌无力呈波动性,肌肉持续收缩后出现肌无力甚至瘫痪,休 息后症状减轻或缓解,晨轻暮重现象。 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斜视、复视、眼球固定 面部肌肉或口咽肌麻痹: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连续咀嚼无力、进食时间长、说话带鼻音、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麻痹: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 四肢肌受累以近端为重,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 注意: 1.腱反射通常不受影响,感觉正常。 2.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者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本病致死的直接原因。 3.首次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都有明显的效果,这是本病的特点。 e.肌无力危象:早期迅速恶化或进展过程中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时,称重症肌无力危象。 1.肌无力危象:疾病发展严重的表现,注射新斯的明明显好转。 2.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困难,之外常伴有瞳孔缩小、汗多、唾液分泌增多等药物副作用现象。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症状反而更加重。 3.反拗性危象:在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期间,因感染、分泌、手术等因素导致患者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无效,而出现呼吸困难;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也不加重症状. f辅助检查: 疲劳试验:适用于病情不严重者,尤其是症状不明显者,眨眼30次;两臂持续平举;持续起蹲10-20次。 新斯的明实验:1.5mg新斯的明,0.5mg阿托品;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重复神经电刺激(RNES):典型改变为低频(2-5HZ)和高频(>10HZ)重复刺激运动神经时,若出现动作电位波幅的递减,且低频刺激递减在10%-15%以上,高频刺激递减在30%以上则为阳性,(检查前停服康胆碱酯酶药物12-18小时)否则可出现假阴性。

十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

十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 一、脑梗死 1. 急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未缓解。 2. 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 CT或MRI检查发现责任缺血性病灶。 二、脑出血 1. 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2. 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3. 常合并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的症状。 4. 头颅CT证实脑出血。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 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死的前驱症状。 2. 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4. 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采用核磁共振DWI检查,以区分脑梗死。 四、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参照世界神经病学联盟1998年诊断标准和《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 1. ALS诊断的基本条件: ①病情进行性发展:通过病史、体检或电生理检查,证实临床症状或体征在一个区域内进行性发展,或从一个区域发展到其他区域。 ②临床、神经电生理或病理检查证实有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 ③临床体检证实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 ④排除其他疾病。 2. ALS的诊断分级: ①临床确诊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在延髓、颈髓、胸髓、腰骶髓4个区域中至少有3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 ②临床拟诊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在4个区域中至少有2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 ③临床可能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仅有1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或者在2或以上Ⅸ域仅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已经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其他疾病。 3. 排除:在ALS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症状和体征的不同,需要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常见的有颈椎病、腰椎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平山病、脊髓性肌萎缩、肯尼迪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副肿瘤综合征等。 五、病毒性脑膜炎 1. 急性起病,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 发热,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下列现象是反射的是() A.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 B.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 C.被针刺感到了疼痛 D.手碰到火焰立即缩手 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3.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 4.下列关于感受器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 B.感受器直接将感受到的刺激传入大脑皮层 C.各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 D.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 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5.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C.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 D.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 6.下图表示蛙坐骨神经的膜电位变化与对应的膜内外离子变化。据图分析,离子Ⅰ、Ⅱ分别是()

A.K+、Na+B.H+、K+ C.Na+、K+D.Na+、H+ 7. 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 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 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应的 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A.膜外b→a;膜内a→b B.膜外b→a;膜内b→a C.膜外a→b;膜内a→b D.膜外a→b;膜内b→a 8.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能力提升 9.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 B.参与反射弧的神经元的细胞体不都在b中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10. 图1的神经纤维上有A、B、C三个点,现将一个灵敏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 表面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则电流变化情况为图2中的() 11.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系统及其特性-教案

《系统及其特性》 教学目标: 1.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含义。 2.通过简单的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1.什么是系统”、“2.系统的类型”、“3.系统的基本特性”等3小节组成。 本节的重要概念是:系统、子系统、整体性。 理解系统必须从理解系统的结构开始。系统的结构是与系统的功能相对应的,系统本身的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其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前者决定了后者,结构的变化必然引起功能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系统的构成;系统的基本特性。 难点:系统的特性。 教学过程: 任务一:拆分打火机并思考下列四个问题 打火机有几个主要组成部件? 各部件的功能是什么? 各部件之间有没有联系? 打火机的功能是什么? (引出系统的概念) 1.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

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提问:请验证打火机是否符合以上三个条件? 任务二:组装打火机并分析下列情况 (引出系统的基本特性) 2.系统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系统是一个整体,它不是各个要素(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 系统的任何一个要素(部分)发生变化或出现故障时,都会影响其他要素(部分)或整体的功能的发挥。 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组成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之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1+1>2”。 不能离开整体去分析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一个系统组织得好不好,就看它的整体功能即系统功能实现得怎样。 提问:请根据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分别解释之。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高中信息】系统及其特性

系统及其特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技术与设计2》中,第三章第一节内容。系统与设计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枢环节,它既是在“结构”与“流程”的基础上加以展开,又为“控制与技术”的讲述做好了铺垫,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本节先通过具体实例对系统的含义进行初步分析与学习,让学生形成系统意识,为学生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事物奠定基础。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是对系统概念的深入研究,皆在让学生初步掌握系统的分析方法。系统的基本特性是本章的重点,让学生建立系统的观点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总的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对事物也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接触过系统,知道系统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并不知道什么是系统,还不会有意识地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结合丰富的案例,旨在教会学生认识系统,转变看待问题的方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系统的含义。 2、体会系统的组成和层次关系 3、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 4、能利用基本特性对系统进行简单的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用系统的观点认识事物 2、培养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能联系各个领域对系统分析进行交流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作风,让学生感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分析事物,渗透事物各部分普遍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系统的含义, 2、系统的基本特性

难点:建立系统的观点 五、教学策略 教法:通过丰富的案例,在教学中把知识点的学习置于具体的情景中,把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受提升到理性分析的思维上。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以回想——分析——归纳——迁移为主线,组织教学。 学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交流讨论、归纳,要有团结合作的意识。明确技术离不开生活。要想真正的把技术这一学科掌握好,必须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去,要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从课堂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的环境中。 六、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三单元第一节系统及其特性

第三单元第一节系统及其特性教学目标: 1.结合案例分析和讨论,从身边常见的事物出发进行思考,能够理解系统的含义,了解系统的分类。 2.通过技术实验、马上行动、案例分析、讨论等活动,理解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基本特性,初步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含义。 2.通过简单的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 教学过程: 1.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例如: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系统,它是由人、财、物、事等要素组成的同时也是由管理部门、生产部门、营销部门、供应部门等部分组成的。 一个班就是一个系统、一个人也是一个系统。 P64案例分析,讨论 2.构成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至少要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才能组成系统。

第二、要素(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按照一定方式形成一个整体。 第三、这个整体具有的功能是各个要素(部分)的功能中所没有的。 系统有大小,大系统可分为若干个子系统,例如:地球生态系统由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等子系统组成。 3.系统的类型 (1)自然系统:是自然形世的系统 (2)人造系统:是人制造加工而成的系统 (3)实体系统:是实物形态 (4)抽象系统:如哲学 (5)动态系统:学校就是一个动态系统,它不仅有建筑物还有教师、学生 (6)静态系统:例如:大桥、公路、房屋 (7)封闭系统:是与外界无明显联系的系统,如密闭罐中的化学反应 (8)开放系统:与外界有环境有信息、物质和能量交互作用,如商业系统,生产系统,生态系统 4.系统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系统是一个整体,它不是各个要素(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部分)在孤立状态所没有的。

3.1系统及其特性教学设计

凤凰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参考书配套教学软件_教学设计 系统及其特性 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 )文档内容:系统及其特性 章节: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第一节系统及其特性 课时:共2 课时 作者:根据陕西长安一中蒋建波教学设计改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含义。 2)通过简单的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 2.过程与方法: 选取学生身边典型和容易理解的案例, 通过讨论,案例分析,使学生把握系统的特性和概念, 掌握系统的基本特性,建构系统的基本思想,能对简单系统进行应用案例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系统,感受系统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技术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及良好的合作交流态度;树立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系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系统的构成。 2.系统的基本特性。 三、教学难点应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身边的系统问题。 四、教学方法讲授、演示、分组讨论。 五、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既是前两个单元内容的延伸和一定程度上的综合,又是最后一单元的基础。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内容设计上紧紧抓住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等系统的基本特性进行详细阐述,这些特性体现了从整体出发看待和处理问题的系统的思想。系统的思想与方法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 这单元的内容分别是“一、系统及其特性”、“二、系统的分析”、“系统的设计”。本节分成三个内容:什么是系统,系统的类型,系统的基本特性。这些概念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此应从系统的应用角度来理解系统的含义。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简单案例来进行分析,理解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特性。从了解系统概念到知道系统的特性,是认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的认识飞跃,也是给了学生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2.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接触过系统,知道系统这个名词(如人体系统),但实际上并不知道什么是系统。因此,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大困难的。在教学中把概念含义的学习置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再加上老师对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的剖析,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理解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特性,这也是本节课取得实效的关键之一。 六、教学准备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13513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 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 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成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会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2.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则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3.手偶然碰到针尖后,会发生缩手反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 B.先缩手后感到疼痛 C.缩手和疼痛同时发生 D.此反射属于条件发射 4.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是 ( ) A.细胞体→轴突→树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树突→轴突→细胞体 5.下图所示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 因为( )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D.以上说法都对 6.下列哪一项不是突触的结构 ( ) A.轴突末梢膜 B.树突末梢膜 C.胞体细胞膜 D.神经胶质细胞膜 7.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最高级中枢在() A.大脑两半球 B.大脑皮层 C.小脑 D.中枢神经系统 8.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出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反射活动中血药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9.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10、某人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11、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此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是() A. 神经中 B. 突触 C. 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D.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2.分别刺激下图中的Ⅰ、Ⅱ、Ⅲ、Ⅳ四处,不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边缘系统(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 (一)额叶:精神、语言、随意运动 ①皮质运动区:中央前回、对侧半身随意运动 ②运动前区:皮质运动区前方;联合运动、姿势调节、共济运动、肌张力抑制区 ③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双眼同向侧视 ④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书写 ⑤运动性语言中枢:管理语言运动 ⑥额叶前部: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冲动行为。 损害: 1.外侧面: ①额级:精神障碍 ②中央前回:刺激性——对侧上下肢、面部抽搐,继发全身性癫痫破坏性——单瘫

③额上回后部:对侧上肢强握(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病变对侧手掌触碰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④额中回后部:刺激性——双眼病灶对侧凝视 破坏性——双眼病灶侧凝视 更后部:书写不能 ⑤额下回后部(优势侧):运动性失语(听得懂说不出) 2.内侧面: ①旁中央小叶:对侧膝以下瘫痪 ②矢状窦旁脑膜瘤压迫两侧下肢运动区:瘫痪、尿便障碍 3.底面: ①额叶眶面:饮食过度、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皮肤血管扩张 ②额叶底面肿瘤出现: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同侧嗅觉缺失、同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二)顶叶:

①皮质感觉区:对侧肢体深浅感觉 ②运用中枢: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 ③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 损害 ①中央后回、顶上小叶:破坏性——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皮肤定位) 刺激性——对侧肢体部分性感觉性癫痫;扩张至中央前回运动区——部分性运动性发作 ②顶下小叶: A体象障碍 B古茨曼综合症(失算、手指失认、左右失认、书写不能、失读)C失用症 (三)颞叶: ①感觉性言语中枢 ②听觉中枢 ③嗅觉中枢

系统及其特性教学设计

系统及其特性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技术与设计2》中,第三章第一节内容。系统与设计可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枢环节,它既是在“结构”与“流程”的基础上加以展开,又为“控制与技术”的讲述做好了铺垫,是全书的重点之一。本节先通过具体实例对系统的含义进行初步分析与学习,让学生形成系统意识,为学生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认识事物奠定基础。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是对系统概念的深入研究,皆在让学生初步掌握系统的分析方法。系统的基本特性是本章的重点,让学生建立系统的观点是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总的来说,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对事物也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虽然接触过系统,知道系统这个名词,但实际上并不知道什么是系统,还不会有意识地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结合丰富的案例,旨在教会学生认识系统,转变看待问题的方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系统的含义。 2、体会系统的组成和层次关系 3、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 4、能利用基本特性对系统进行简单的分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用系统的观点认识事物 2、培养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能联系各个领域对系统分析进行交流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协作的作风,让学生感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分析事物,渗透事物各部分普遍联系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系统的含义,2、系统的基本特性 难点:建立系统的观点 五、教学策略

教法:通过丰富的案例,在教学中把知识点的学习置于具体的情景中,把从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感受提升到理性分析的思维上。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以回想——分析——归纳——迁移为主线,组织教学。 学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交流讨论、归纳,要有团结合作的意识。明确技术离不开生活。要想真正的把技术这一学科掌握好,必须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实际中去,要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从课堂中走进社会、走进生活的环境中。 六、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和设想,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内容: (一)新课引入 虽然系统给我们的印象很模糊,似乎看不清,摸不透,但它却无处不在,学生展示系统在各个领域应用的图片。 (二)新课学习 对汽车与自行车的结构分析,汽车由车身、底盘、发动机、轮胎等构成,自行车由车架、车把、鞍座、前叉、脚蹬、链轮、车闸等主要部件组成。只有这些零件有机的组合在一起,才能让汽车和自行车都动以来,才能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 通过以上的实例,我们不难得出“系统是什么”, 什么是系统 1、系统的含义: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以来和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要素:指构成系统的最主要的元素。 部分:相对整体而言,要素和部分可以通用 2、小组活动:拆卸圆珠笔 圆珠笔是系统,笔壳、笔芯、弹簧、等是组成要素。 3、两人一组讨论:请指出下列系统分别由哪些要素(部分)组成,并说出相互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系统的名称和组成要素(部分) 台灯:灯座、灯泡、灯罩、电线、开关等。 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物展示台、投影机、电动屏幕、展台、音响设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复习知识点

课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复习知识点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架构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三、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者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的类型: ①非条件反射:动物生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②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 例:下列分别属于哪类反射? 婴儿的吮吸;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 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冲动过程的结构。 传入神经:向周围的组织传递冲动的 ………………………….……………….……….……….……….……….………………..…………………………..……………………………………

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些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就叫做神经中枢(nerve centre )。神经中枢又称反射中枢。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进行。 例如 1.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 伤吗?不是.感受器和神经中枢损伤也不能产生感觉2.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吗?不是.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受损伤,均无运动功能.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A .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状态)的膜电位:___________ B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 ____________ C .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_______________ D .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______________ 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 E .电流方向在膜外由__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在膜内由_____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___ F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_____________ (()兴奋状态:动作电位: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课时 2 四、教学过程

级功能 〔思考与讨论3〕〔旁栏思考题〕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 2.言语区 (1)运动性失语症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2)听觉性失语症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 3.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 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动物体内是同时存在的,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二者这两种调节作用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 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就是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就是大脑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在上述这两种调节作用中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 〔提示〕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 提示: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 〔小结〕总结总结能力 〔作业〕一二题。 〔提示〕一、1.B。2.大脑、小脑和脑干。 二、拓展题 1.b、c、d、e。 2.提示:都表现为电位差,但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动形成的。 典型例题 例1.电在生物学研究中用途广泛。右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现在E处施加电剌激,使其兴奋。受到剌激后,E处膜内外电位变 化及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A.内负外正,向下B.内负外正,向上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分析诊断 一、分析诊断步骤 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 A.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B.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伴有感染症状。 C.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 D.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ALS、AD、PD等。 E.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F.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G.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H.发育异常。 二、分析诊断原则 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着手分析。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 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 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结构基础(即在有限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损伤)。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位的高低(阐述做出定位诊断的理论基础)。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测试题含答案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11·山东潍坊一模)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D.信息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 2.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3.(2012·河南开封一模)右图为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 后,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检测到c、d点有神经冲动,说明神经冲动在同一神经元上是 双向传导的 B.神经冲动由d传导到e时,需要组织液为传导媒介 C.如果de距离等于cd,在刺激d点时,c处先测到电位变化,这与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要经过突触有关 D.b处检测不到神经冲动是由于受刺激a的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b处于抑制状态4.甲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后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甲图中,兴奋在②处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兴奋在③处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 B.在乙图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b,其膜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 C.如果刺激点到①和d处距离相等,那么刺激后兴奋传到①和传递到d的时间相同D.在甲图中,给予②处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5.某种止痛药不影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最可能是() A.突触前膜B.细胞体 C.突触间隙D.树突 6.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刺激a点不能引起c处电位变化 B.b处的液体中可能含氧气、神经递质等 C.c的末端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D.a、b、c任何一处的细胞膜外测得负电位,则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 7.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完整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 .下列现象是反射的是( ) A .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 B .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 C.被针刺感到了疼痛 D.手碰到火焰立即缩手 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 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3.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A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 .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 4.下列关于感受器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 B.感受器直接将感受到的刺激传入大脑皮层 C.各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 D.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 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5.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 A .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C.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 D .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 6.下图表示蛙坐骨神经的膜电位变化与对应的膜内外离子变化。 是据图分析,离子Ⅰ、Ⅱ分别 ()

A .K 、Na C.Na+、K+ B .H 、K D.Na+、H+ 7. 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 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细胞不 如果在电极 a 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应的 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 为 A .膜外b→ a;膜内a→ b B .膜外b→a;膜 内 b→a C.膜外a→ b;膜内a→ b D .膜外a→b;膜 内 b→a 8.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 位, 这两种 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 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 是 ()

3.1系统及其特性教学设计

系统及其特性 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2) 文档内容:系统及其特性 章节:第三单元系统与设计第一节系统及其特性 课时:共2课时 作者:根据陕西长安一中蒋建波教学设计改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应用的角度理解系统的含义。 2)通过简单的系统的案例分析,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 2.过程与方法: 选取学生身边典型和容易理解的案例, 通过讨论,案例分析,使学生把握系统的特性和概念,掌握系统的基本特性,建构系统的基本思想,能对简单系统进行应用案例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系统,感受系统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技术课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及良好的合作交流态度;树立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系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系统的构成。 2.系统的基本特性。 三、教学难点 应用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身边的系统问题。 四、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分组讨论。 五、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系统为研究对象,既是前两个单元内容的延伸和一定程度上的综合,又是最后一单元的基础。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内容设计上紧紧抓住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等系统的基本特性进行详细阐述,这些特性体现了从整体出发看待和处理问题的系统的思想。系统的思想与方法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 这单元的内容分别是“一、系统及其特性”、“二、系统的分析”、“系统的设计”。本节分成三个内容:什么是系统,系统的类型,系统的基本特性。这些概念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此应从系统的应用角度来理解系统的含义。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简单案例来进行分析,理解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特性。从了解系统概念到知道系统的特性,是认识系统的一个重要的认识飞跃,也是给了学生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2.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接触过系统,知道系统这个名词(如人体系统),但实际上并不知道什么是系统。因此,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大困难的。在教学中把概念含义的学习置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再加上老师对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的剖析,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理解系统的概念与基本特性,这也是本节课取得实效的关键之一。 六、教学准备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_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永德一中普艳存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关于兴奋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两部分内容。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在细胞间的传递这一部分,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然后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最后讲述了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 2.学情分析 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及其完整性的必要。 (2)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概述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4)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介绍研究兴奋传导的材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神经系统诊断

神经系统诊断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结构属于视觉通路的组成成分() A.视锥细胞 B.视交叉 C.上丘 D.外侧膝状体 E.顶盖前区 参考答案:A,B,D [多项选择题] 2、有关眼动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下列哪些对应关系是正确的() A.滑车神经麻痹-一患侧眼球向下向外运动减弱 B.外展神经麻痹--内斜视,眼球不能向外侧转动,有复视 C.外展神经核受损--产生同侧的外展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麻痹,对侧肢体偏瘫 D.额中回后部病变--破坏性病灶,两眼向病灶的同侧偏斜 E.后核间型眼肌麻痹--做侧视运动时,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而两侧内直肌正常,在侧视和会聚运动时功能正常 参考答案:A,B,C,D,E [多项选择题] 3、脑干中哪些核团的纤维加入到面神经内() A.疑核 B.孤束核 C.面神经核 D.三叉神经脊束核 E.上涎核 参考答案:B,C,E [多项选择题] 4、患者出现神经性耳聋,可出现哪些临床表现() A.气导大于骨导,气导及骨导均变差 B.Weber试验:音叉声音偏向病耳 C.骨导大于气导 D.Weber试验:音叉声音偏向正常耳

E.提高声音刺激强度后,不能提高听力 参考答案:A,D,E [多项选择题] 5、下列哪些脑干核团的神经纤维加入到迷走神经内() A.三叉神经脊束核 B.孤束核 C.下涎核 D.迷走神经背核 E.疑核 参考答案:A,B,D,E [多项选择题] 6、患者突发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无力,头CT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死。查体:两眼向左侧同向凝视,运动性失语,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提示哪些结构受损() A.左侧角回皮质 B.中央前回 C.额中回后部 D.额叶前部 E.左侧额下回后部Broca区 参考答案:B,C,D,E [多项选择题] 7、患儿,7岁,出现手部连续而缓慢,似虫或蛇之扭动,可波及颜面、舌、喉。前臂直伸旋前或屈曲旋后、腕部过度直伸或屈曲,手指时而直伸时而屈曲,足部则以内翻及足跖屈曲为主,趾则做足背屈曲,小腿常直伸,唇可有噘起及内缩动作。症状在兴奋时可加重,睡眠中则消失。可能的症状诊断为() A.舞蹈症 B.手足徐动症 C.肌张力不全 D.抽动症 E.GillesdelaTourette综合征 参考答案:B,C [多项选择题] 8、关于小脑解剖结构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小脑上脚包含小脑的主要传出纤维,为齿状丘脑柬 B.小脑下脚内包含顶核与前庭核的往返纤维、脊髓小脑后束、橄榄小脑束和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