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导学案

故乡 导学案
故乡 导学案

学科课题

部编九年级上册14《故 乡》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4《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生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对人性所带来的影响及扭曲。 【学习重点】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学习难点】 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bógū) 颧.骨(quán) 秕.谷(bǐ) 鹁鸪 .. 折.本(shé) 潺潺.(chán) 伶仃 (líng dīng) .. 恣睢 (zìsuī) ..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恣睢:任意胡为。 一气:声气相投,指朋友间思想一致,性情投合。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畅快。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正阳县。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中写过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 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4.背景链接。

故乡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第9课(生用) ★★★课文题目:《故乡》★★★主编教师:张晓微★★★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4、景物描写的作用。 5、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重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主题的理解。 【学习难点】 1、理解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小说主题的理解。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 【写作背景】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积累与欣赏】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一【自主预习】 1、作者: 鲁迅__ 家__ 家__ 家,著有散文集。 2、学音: 阴晦胯下祭祀五行缺土 惘然潺潺 恣睢颧骨髀愕然 嗤笑瑟索吓寒噤黛 二【小组合作】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三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二)细读课文,感悟形象 2:闰土为什么会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呢?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文中如何描写杨二嫂? 4:总结人物分析 闰土: 杨二嫂: “我”: (三)评读课文,理解主题 互动: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三拓展提升: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大海啊故乡》教学设计

《大海啊,故乡》教学设计 灵溪六中黄郑苏 一、单元目标分析: 本单元《七子之歌》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作品。本单元着重陈述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有对数千年文明荣耀的赞颂;也对百年受帝国主义凌辱的苦难屈辱的回顾;更有对三十年来改革开放,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赞颂及对祖国统一和复兴的祝愿。音乐借对历史、对民族、对山河、对亲人、对恋人的深情讴歌,其抒情性更强,音乐表情手段丰富,表演形式更多彩。 引导学生理解歌曲和乐曲内涵,体会歌曲和乐曲情感,在学生演唱歌曲、分析演唱风格、聆听、体验、感悟音乐内涵的过程中,激发情感。 二、课时教学内容 一课时: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三、课时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能用圆润、流畅、舒展的歌声深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过程与方法: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圆润、舒展的声音演唱歌曲;用坚定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体会附点、切分节奏在歌曲中的作用;结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编活动。 五、课型: 唱歌课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语:诗人说,大海是一首诗;画家说,大海是一幅画;音乐家说,大海是世界上最美最美的交响乐。你听!这是什么声音? (播放自然声响:海浪声) 学生:是海浪冲击岩石的声音。 (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海潮起潮落海滩风光)

故乡导学案

横山县第二中学语文导学案年级九年级设计鲁芳课题故乡鲁迅 审核备课组长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明确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难点) 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资料链接】 1.作者资料(温故知新)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里面“我”的思想感情真实地反映了鲁迅的思想感情,但这是文学作品,经过虚构、想象,所以不能说“我”就是鲁迅。 导案学案

《故乡》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_0

《故乡》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导语设计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像这样富有哲理而耐人寻味的语句在文章中还有很多,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感悟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展示的惊人语言魅力,从而更深刻感悟作品的内涵。 目标导航 1.联系课文语境,品味精彩的动词。 2.结合文章主题,感悟精彩的句子。 3.巧用读书笔记,增加知识储备。 1.课堂复习方案 (过渡语: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先从作品的情节、人物性格和手法上重温令人心碎的故乡。) 1.《故乡》的作者鲁迅,文章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2.杨二嫂是一个具有自私、放荡、尖刻、损人利己 性格的人物。 3.小说刻画闰土和杨二嫂均采用了对比手法。 2.合作探究方案

(过渡语:鲁迅先生的语言一般讲究的深刻,他的杂文语言有“投枪、匕首”之称,小说的语言又如何呢?让我们去细细的咀嚼吧!) 【教学建议】理解字词的含义和感悟精彩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练习文章具体的语境,从词语和句子的传神性、哲理性、修辞行方面品析感悟。一句话,结合文章的语境,具体问题具体的分析研究。 导学点一:品味亮点词语 1.(传神性)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品味:这里的“飞”字,精确而传神地写出了八岁儿童对从未见过面的远道回来的伯叔的好奇心 2.(描写性)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品味:“深蓝”、“金黄”、“碧绿”、“一望无际”等词语,突出景象的美丽,令人神往。 3.(哲理性)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品味:“却”字含义丰富,虽然闰土和“我”之间有了巨大的隔阂,但后辈们“还是一气”没有受到封建世俗的毒害,这让“我”有了些许安慰。 导学点二:感悟精彩句子

故乡导学案含答案

13 故乡 第一课时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蜷.(quán)缩折.(shé)本阴晦.(huì)猹.(chá )五行.(xíng )装弶.(jiàng )獾.猪(huān )竹匾.(bi ǎn )胯.下(kuà )髀.(bì )脚踝.(huái)瓦楞.(léng)吓.(hè )瑟.索(sè)潮汛.(xùn ) (bó)(gū)廿.年(niàn )秕.谷(bǐ)寒噤.(jìn )鹁鸪 .. 惘.然(wǎng) (zìsuī)潺.潺(chán)祭祀(sì)颧(quán)恣睢 .. 骨 2、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本文是以“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3、依据小说的线索,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 构层次。 (一)回故乡(二)在故乡(三)离故乡 第一部分(1-5)回故乡: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在故乡: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6-8)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 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9-33)“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34-52)“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53-77)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78——88)离故乡: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 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作者回到阔别20余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明确:约半个月左右 依据:“第二日”(P75第二自然段),“这样的过了三、四天”(P81第四自然段),“又过了九日” (P85第一自然段)等。 2、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明确:着重写了这些日子的事情:“第二日”;“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又过了九日” 3、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 明确:“第二日”: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回忆瓜地刺猹、初见印象、讲雪地捕鸟和瓜地刺猹、离别赠物);见到杨二嫂(声音、视觉、语言、动作)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会见闰土(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等) “又过了九日”:动身启程 二、第一部分(回故乡) 1、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结构上有何作用? 既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又为下文内容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的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4.初步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 2.“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 1.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 2.“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教法、学法说明: 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 教学过程: ㈠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页)。 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 ㈡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导入 问题1: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 问题2:什么是小说?阅读小说应注意些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第一问的答案(参见课课本附录《谈谈小说》)及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 列出人物表.

提示:《故乡》中写到了那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物表:(按出场顺序) 我(迅哥儿) 我的母亲 宏儿(“我”的侄儿) 闰土(小时侯“我”家一个“忙月”的儿子,“我”的儿时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 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重点分析闰土 提示: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问题1:闰土的身份是什么?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然后确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若有不同看法或补充再发言,最后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个人的不同意见可以保留) 闰土是当时(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江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他现在的生活“景况很不如意”(“我”的母亲语),“非常难”(闰土语);“只是摇头”,“大约只觉得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故乡导学案(王慧)

郑州市第六十三中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主备人:王慧校审:签批: 9、故乡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小说的特点,并简介作者及故事背景,口述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3、通过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和品味关键句,探讨出小说的主题。 学习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学习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命运变化的原因和品味关键句,探讨出小说的主题。 文体知识:谈谈小说 1、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为:--------、----------、---------、--------- 3、小说三要素:---------、-----------、-------------、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5、事故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6、环境:---------、---------- 中考考点梳理 1.围绕“三个要素”,考查整体感知能力。 (1)理清故事情节。 (2)感受人物形象。 (3)分析典型环境。 2.紧扣作品特色,考查精读鉴赏能力。 (1)表达方式的角度。 (2)表现手法的角度。 (3)结构安排的角度。 3.探讨作品意蕴,考查自主阅读能力。 常考题型 主观题、开放性题型为主。 1.围绕人物,常会设置成“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他(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说说你对小说主人公的看法或评价”“你从他身上受到了怎样的教育或启发”等题型。 2.围绕情节,常会设置成“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和思路”“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等题型。 3.围绕环境,常会设置成“根据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环境,分析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具有怎样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起怎样的作用”等题型。 4.围绕特色,常会设置成“文中运用了哪种手法?请举一例作具体分析”“本文

故乡教学设计

课例导读 案例名称: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 《故乡》第三课时 导读教师:李镗(原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副院长,现中小学远程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导读文本】 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课例——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故乡》,通过这一节课例的展示和研究,我们将全面剖析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如何学习运用叙事学理论来分析小说的方法。 在课例展示中要特别关注课堂设计中“变易理论”和“叙事学理论”的运用,思考这样的设计是否可以用于其他小说的教学中。 希望通过这一节课例的展示和讨论,能够对广大的教师同仁在小说阅读教学上有所裨益。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这个课例,并参与观摩评课的交流活动。 教学设计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 《故乡》 (第三课时) 授课教师:刘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学一级) 指导教师:尚建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学高级)

【说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培养依据小说主旨表达筛选细节性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简单评论文学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比较阅读中体会小说表达意图的差异; 2.通过辨析小说主体叙述确认小说的主要表达意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鲁迅小说对人的灵魂的关注; 2.消解对鲁迅作品解读的畏难情绪。 二、教学重点: 1.在比较阅读中体会小说表达意图的差异; 2.通过辨析小说主体叙述确认小说的主要表达意图。 三、教学难点: 发现鲁迅小说对国人精神层面的关注。 四、教学方法: 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式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大体整理了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小说的脉络,就故事情节来说其实非常简单,如果三个大环节都用“()故乡”来简单概括,应该怎么讲? 明确: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山寨版的《故乡》并没有影响这个故事的脉络,只是某些地方简单、简短了一些。 二、散点感知:找不同 问题: (1)山寨版与原版相比,丢失了什么? 提示角度:某句子、某情节、某(个/类)人物、某思想感情等 (2)简单说说删减之后效果如何?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2.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 爱与珍惜。 学习重点: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学习难点: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 题。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法、合作探究法、积累归纳法 学习内容 一、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 萧索( ) 鄙夷( ) 恣睢( ) 阴晦( ) 祭祀( ) 允许( ) 秕谷( ) 愕然( ) 嗤笑( ) 应酬( ) 寒噤( ) 折本( ) 惘然( ) 脚踝( ) 髀间( ) 胯下( ) 蜷缩( ) 颧骨( ) 伶仃( ) 潺潺( ) 二、介绍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 ) 故乡——( )故乡——( )故乡 2、第2、12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能集中表现出来? (1)第二段: (2)第十二段: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作用是: 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四、分析人物形象: 1. 闰土: ①外貌的变化: ②称呼的变化: ③神态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2、杨二嫂:今日肖像: 今日语言、行动: 昔日: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 3、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五、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⑴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⑵“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 ⑶“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

念故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歌曲《念故乡》选自人民音乐义务教育音乐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经典交响”其中的一课,该首歌曲是根据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中的一段旋律改编的二部合唱曲。歌曲为C 大调,4/4拍,三段体结构。A 段(1—4 小节),附点节奏的使用使歌曲在平稳中带有一些动力,此段结束在主音,给人以平静稳定之感。B 段(5—8 小节),旋律多小跳,音乐由mp到mf的对比变化,使音乐表现出激动的情绪。A1 段(9—14 小节),音乐由p—f—p的发展,在强烈的对比中,似乎蕴含着他乡的孤客重返故乡的渴望。歌曲旋律朴实优美,同音重复和级进较多,形成一种惆怅、思念的音乐意境。歌词言简意赅,颇富我国古诗词的韵味,将游子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念故乡》这首歌源自于德沃夏克《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中的一段旋律。德沃夏克的原曲为D 大调,拍,慢板速度。这段旋律建立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由英国管独奏。由于这段旋律优美朴实,歌唱性很强,又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故乡的情绪,因而引发了许多人在情感上的共鸣。正是这种原因,促使德沃夏克的一位美国学生给这段迷人的旋律填上了歌词。后来,一首名为《回家》的独唱曲及合唱曲被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在我国,这首歌则取名为《念故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念故乡》,初步了解德沃夏克这位音乐家以及他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相关背景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在老师的启发下基本完整流畅地演唱这首歌曲,并能够在演唱中较为准确地把握歌曲的音准、节奏、咬字、声音状态、声部和谐、强弱、情感等音乐要素。 情感态度:通过歌曲的学唱和课堂上听、唱、看、议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合唱艺术的美感和魅力,初步激发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到合唱当中来。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能,但在多声部歌曲的演唱上依然是一个难点,一方面学生在这方面的演唱经验比较匮乏,和声听觉还训练得不够强大,这就造成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唱合唱作品时,很容易出现音准问题和声音不和谐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古典音乐还是存在距离感,让他们不是十分愿意接触这种类型的歌曲。老师需要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同时,还要找到简单有效地解决学生音准和声音和谐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二声部歌曲《念故乡》 教学难点:在学唱中解决学生的容易跑音、声音状态不好和声部不和谐等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一)播放音乐视频,学生聆听感受,展开音乐联想。 师: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奇妙而唯美的音乐课堂,今天在上课之前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段音乐,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你能想象到一些什么样的情景呢? (二)学生回答 (三)老师由此引出话题,带出对音乐家和相关背景故事的讲述。 师:看来同学们的想象力真是非常的丰富,那你们想不想知道音乐家是怎么想的呢?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一段旋律是来自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里面的一段主题旋律。德沃夏克是捷克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是捷克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他是一位极富民族主义情怀的音乐大师,他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极力渗透捷克民

《故乡》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具体的人物形象、今昔故乡的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分析,使学生领悟造成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写作方法上,领悟在景物描写和肖像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3.品味文中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2. 介绍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

《故乡》导学案

13 《故乡》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故乡是游子梦回牵绕的永远的岸;“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故乡永远是游子温暖的港湾。少小离家的鲁迅眼中的故乡有时什么样子的呢?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体会人物形象的作用及描写方法。 4.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费翔的一首《故乡的云》值得一听,这首歌唱出了游子的心声。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阴晦.(huì)萧索 ..(sè su ..(xiāo suǒ)愕.然(è)鄙.视(bǐ)嗤.笑(chī)瑟索 ǒ)折.本(shé)惘.然(wǎng)恣睢 ..(zì suī)祭.品(jì)弶.弓(jiàng)脚踝.(hu ái) 猹.(chá)獾.猪(huān)潮汛.(xùn)鄙夷.(yí)颧.骨(quán)潺.潺(chán)凄凉隔膜展转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阴晦萧索谋食瓦楞寓所胯下祭祀装弶毡帽秕谷獾猪潮汛颧骨 髀间愕然鄙夷嗤笑惶恐寒噤打拱惘然潺潺隔阂 2.听老师范读,注意标注生字词。 3.大声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解析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凶暴。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2)多音字

《故乡》(鲁迅)_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认识到闰土从少年到中年、杨二嫂从青年到老年,肖像、语言、行为、思想、性格诸方面的深刻巨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社会根源;体会鲁迅憎恨旧社会、渴望创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一)生字识记 晦(huì):1.农历每月的末一日。如:晦朔。2.昏暗;不明显。如:晦暗。本文取此义。3.夜晚。如:风雨如晦。 猹(chá):野兽,像獾,喜欢吃瓜。 弶(jiàng):1.捕鸟或鼠的简单装置。2.用弶捕捉。 踝(huái):小腿与脚之间左右两侧的突起,是由胫骨和腓骨下端的膨大部分形成。 汛(xùn):河流定期的涨水。如:桃花汛。 髀(bì):<书>大腿,也指大腿骨。 愕(a):惊讶;发愣。如:惊愕。 嗤(chī):<书>嗤笑。如:嗤之以鼻。 瑟(sa):古代弦乐器,像琴。 廿(niàn) :二十。 折(sh?):1.断(多用于长方形的东西)。如:树枝折了。2.亏损。如:折本儿。本文取此义。3.(shē):姓。另读(zhē):< 口>1.翻转。如:折跟头。2.倒过来倒过去。如:水太热,用两个碗折一折。还读(zh?):1.断;弄断。如:骨折。2.损失。如:损兵折将。 3.弯;弯曲。如:百折不挠。4.回转;转变方向。如:转折。5.折服。如:心折。6.折合;抵换。如:折价。7.折扣。如:七折。8.北曲的每一个剧本分为四折,一折相当于后来的一场。 黛(dài):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如:粉黛(指妇女)。 惘(wǎng):失意。如:怅惘。 恣(zì):1.放纵;没有拘束。如:恣意。本文取此义。 睢(suī):1.恣睢。2.(suī):睢县,在河南。 (二)词语识记 既然:这里是已然的意思。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影像:本文是印象的意思。 心绪:心情。 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处居住。 谋食:谋生。 易主:改换主人。 寓所:寄居的房子。 无端:无缘无故。 素:向来。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九年级 上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上《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2.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激发学生 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学习重点: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方法。 学习难点:品味关键语句,探究小说中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进而理解小说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法、合作探究法、积累归纳法学习内容一、检查预习:给加点字注音萧索()鄙夷()恣睢()阴晦()祭祀()允许()秕谷()愕然()嗤笑()应酬()寒噤()折本()惘然()脚踝()髀间()胯下()蜷缩()颧骨()伶仃()潺潺()二、介绍背景:

三、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为线索,可分为三个部分:()故乡------ ()故乡----- ()故乡 2、第2、12段描写写出了 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能集中表现出来? (1)第二段: (2)第十二段: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作用是: 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四、分析人物形象: 1?闰土: ①外貌的变化: ②称呼的变化: ③神态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杨二嫂:今日肖像: 今日语言、行动: 昔日: 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3、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 社会意义?五、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⑴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⑵“高墙”比喻什么?“我为什么”感到气闷?⑶“我”为什么感到“悲哀” ?“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 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⑷三种人“辛苦”的生活各是怎样的?新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⑸“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 ?⑹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

鲁迅《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鲁迅《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本文。 3.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小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用。 4.能通过人物命运前后的对比,说出造成人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 1、通读课文两遍,查字典解决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到那个年代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字图片,老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深冬的某天,“我”回故乡卖屋搬家,见到了杨二嫂和闰土,感受到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最后我动身离开故乡,宏儿的话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品味“变化”——“景”变: 本文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人”必然有了一定的变化。请再次细读课文,先找出景物的变化变化。 1、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 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

画”、“月下绿滩”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 色给人的感受(如:“神奇”“美丽”等)。 2、组织学生从景物的色彩、形态、温度等角度来分析本文主人 公二十年后所见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所见的风景拟名(如“荒村”、“老屋一角”等)。同时组织学生用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色给人 的感受(如:“萧条”“死气沉沉”等)。 四、课后作业 本文所体现的最大的变化是“人”,读课文,感受“人”的变化。 (2)组织学生谈谈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分别给人留下的印象。 2、杨二嫂 (1)组织学生阅读39——52自然段,特别注意第45自然段,圈 点勾画出描写杨二嫂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的语句,感受杨二嫂的 变化。 (2)揣摩杨二嫂的心理活动,分析杨二嫂的思想性格(尖酸刻薄、刁蛮无理、无中生有、贪小便宜)。 (3)分角色朗读39——52自然段,杨二嫂这个角色演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由老师承担这个角色。 小结: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告诉人们什么? 小说希望通过描写故乡和闰土、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 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深 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二、与作者共探“路” 1、“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 特意写“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吗?

故乡导学案(学生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1 《故乡》导学案 班级 组别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写法。 2.品味关键句,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3.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4.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感悟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3.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体知识:谈谈小说 1、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为:--------、----------、---------、--------- 3、小说三要素:---------、-----------、-------------、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5、事故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6、环境:---------、---------- 中考考点梳理 1.围绕“三个要素”,考查整体感知能力。 (1)理清故事情节。 (2)感受人物形象。 (3)分析典型环境。 2.紧扣作品特色,考查精读鉴赏能力。 (1)表达方式的角度。 (2)表现手法的角度。 (3)结构安排的角度。 3.探讨作品意蕴,考查自主阅读能力。 常考题型 主观题、开放性题型为主。 1.围绕人物,常会设置成“小说刻画了哪些人物”“他(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说说你对小说主人公的看法或评价”“你从他身上受到了怎样的教育或启发”等题型。 2.围绕情节,常会设置成“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情节和思路”“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等题型。 3.围绕环境,常会设置成“根据小说所描写的社会环境,分析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具有怎样的作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思想起怎样的作用”等题型。 4.围绕特色,常会设置成“文中运用了哪种手法?请举一例作具体分析”“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请结合其中一处说说它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等题型。 5.围绕语言鉴,赏常会设置成“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等题型。 6.围绕个性化自主阅读,常会设置成类似“你是否赞赏文中主人公做法?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读完这篇文章,文中‘父亲’的形象一定会触动你的心灵。请写一则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把你的感悟联想表述出来”等题型。 提分妙招 锁定命题 小说是人们认识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的一条途径。一篇好的小说,不仅能增加读者的知识,为其带来一段美好愉快的时光,而且对个人道德的升华、情感的净化、美育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因此以鉴赏和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小说阅读的考查,自然也就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会继续成为新一年中考阅读理解的重要测试文体之一。 小说命题角度比较多,对字词、情节结构、小说语言、人物描写方法、文本主旨等皆可以设题考查。尤其是分析人物性格、探究作品意义、发表感悟等,会首当其冲成为小说阅读考查的易考点。 小说阅读理解的主流题型仍会是简答、思考分析、模拟仿写、续写补写、提炼表述、设例改写、想像写作、读后感悟、点评鉴赏等。而与名著结合、与语文实践相结合、与图表相结合等创新题型也会有新的创意和展现。 知识准备: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至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旁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主要作品集: 1、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 2、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 3、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 原名《旧事重提》) 4、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 5、翻译作品:俄国作家果戈里的《死魂灵》、 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毁灭》等 6、杂文集十六部 写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从此,中国人民陷入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痛苦深渊。当时,在帝国主义扶持下,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但中国人民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中国人民被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

《故乡》教学设计(全)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小组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感知情节与环境 一、导入新课 以余秋雨《文化苦旅》序言中关于故乡的叙述引入课文 其实,所有的故乡原不都是异乡吗?所谓的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体感知 1、情节把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 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杨二嫂”的变化。 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书: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3、故乡的景色怎样? (1)第二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学生齐读来感受一下这种悲凉。 十二段12段:深兰的天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乡所见到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进行对比,并说明其作用------突出变----变后心情(烘托铺垫)

14《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 一、学一目标自学、预习独学 背景资料: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学习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在记叙文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方法。 1、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及好词好句,要求: 给加点的字注音。 阴晦()瓦楞( )胯() 下獾() 秕()谷鹑鸪()( ) 髀() 嗤()笑絮絮( ) 瑟()索蜷( )缩 寒噤() 折()本惘()然恣睢()( ) 潺潺()黛( )色愕()然五行() 鄙夷( 2.作家、作品介绍: 3、整体感知: A、小说以___________________ 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 按“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分为三个 部分。 B、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分别起什么作用? C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能否用文中相关内容回答,并理解这种手法对表现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品味作品内容,思考文章主题 (一)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