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弗洛伊德的“梦”

浅谈弗洛伊德的“梦”
浅谈弗洛伊德的“梦”

论文标题:

浅谈弗洛伊德的“梦”

———陶恒来《催眠与梦》讲座感想

姓名:韩曼曼

学号:43411102

院系:医学院

专业:临床检验

时间:2014年5月23日

之前一直被大家围观的一道变态心理测试题,即葬礼的故事:有母女三人,母亲死了,姐妹俩去参加葬礼,妹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帅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但是葬礼后那个男子就不见了,妹妹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来过了一个月,妹妹把姐姐杀了,为什么?

这道题让我想到了弗洛伊德的一个案例:一个女人自述梦境:“我看见卡尔(其侄子)死在我的面前,他躺在小棺材里,双手交叉地放在面前,他周围点着蜡烛。这情景就和小奥托(卡尔的哥哥)死时一样,他的死对我来说真的是当头棒喝。”

背景:此女人自小丧失父母,由其姐姐抚养长大,后来她爱上了姐姐的一个教授朋友,但因姐姐的反对不能与之携手。小奥托死后不久,即离开姐姐独立生活。她心中牵挂那位教授,因姐姐的反对没有与他再接近过。

解梦:奥托丧礼那天此女人又见到了那位教授,如果现在卡尔死去,此女会回到姐姐身边,教授也会去姐姐处奔丧,就可以看到教授了。

解释:女人所希望的并非的卡尔的死去,是重见教授。梦的情节一般是对过去事实(特别是重要的,令人感触很深的事实经历)的改造,不是凭空臆想的。故而女人梦中情节选取了侄子丧礼这一事件,达成与教授的重见。

在中国有玄学,古代有周公解梦,而在西方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法和《梦的解析》,相比之下其差异在于一个是解梦,告诉你知其然,但不知所以然,而《梦的解析》是相对系统的一套理论体系,被大多数的人接受和认可。

无论我们愿意与否,我们都是诗人。在大多数的夜晚,我们都作梦。弗洛伊德说,在表达我们内心生活的方式上,诗歌和梦境在两个方面很相似。我们更多地使用图像而不是文字;我们把不一致的内容揉合在一起,以一种比文字描述更有效的方式唤起情感;我们会使用无意识的,肤浅的联想而不是逻辑来讲述一个故事。

梦,“是一种愿望达成,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是由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弗洛伊德引用大量的梦的例证证明梦的意义在于愿望的满足。他指出,使愿望在梦中得到满足可用以维持精神的平衡,同时也是为了保护睡眠不受干扰。

梦,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有两种梦可以使我们洞悉别人的内心,一是我们自己的梦,二是别人讲述的梦。我们自己的深层自我(或者说潜意识)比起我们意识中的自我来说,要敏感细心得多。因为这个深层自我可以注意到别人许许多多细微的特征和不引人注意的言行,并且根据经验从这些小的地方去推断这个人的品行。有时,我们初见一个人就莫明其妙地不喜欢他,我们自己说不出理由,甚至我们相信这个人是个很好的人,但是在心里就是有点不舒服。其实,这就是深层自我作出了判断,它根据一些细节判断,这个人不好。这种判断一般被称为直觉。一般人不太愿意相信直觉,因为直觉说不出理由,但是事实证明,直觉往往是对的。在梦里,我们的深层自我对一个人的判断和评价会明确地用一个形象表现出来。如果我们会释梦,我们就知道,我们内心中是怎么看这一个人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梦的形成和作用主要有象征作用、伪装作用、检查作用,同时梦还是一种心理补偿,由此我们基本得出经常做梦的人是欲求和顾虑较多的人,在寻求着心理补偿也即平衡。

关于意识和潜意识,有些复杂的难题,在意识清醒的时候可能无法获解,却有可能在梦中得到解释,其实这是意识被不断强化而得到的结果,并非有神奇力量所致。人幼小的时候会尿床,但是随着检查意识的强化,就可以在熟睡中起到

一个提醒和控制的作用,实际上是意识的某一部分被不断强化的延续。梦也是一样的,只不过梦更相对的是被压制的。

但是受传统的道德理论禁锢,许多的我们称之为邪恶的念想是不允许出现在意识清醒的可接受范围内,而这一部分恰恰是最本能的原始的东西,恐惧亦是人类本能的一种,但是这些被禁锢的并不表示就被清除掉了,相反可能是以另外一种方式被伪装的保存下来,他们终究会寻找机会再度出现,而为了躲避意识的检查作用,所以他们是具有伪装的能力的,所以伪装的象征性是需要自己去推敲和感悟的!

关于意识和本能的关系,弗洛伊德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说一个人驾着马匹奔驰,意识就是驾驭马车的人,他代表理性和掌握方向,而本能就是奔驰的马匹(也即动力,弗洛伊德同时还讲过人类文明是从性爱欲本能的强盛转移而来,也证明了本能和本性的东西才是一个人的原动力强弱之分)意识的基础是本能,他来源于本能而超越本能,当人控制不了马匹的时候,也即本能暂时战胜了意识,其实这个理论是符合矛盾论的矛盾法则:矛盾的普遍性和独特性(共性和个性);主要性和次要性(领导决定和次要服从);同一性和对抗性以及内因外因,其中同一性和对抗性符合数学上螺旋线式增长的规律,也即矛盾的发展过程中(事物发展)会有暂时的统一,到了新的阶段后便会衍生出新的矛盾关系来,但是不论矛盾关系怎么变化,如何复杂他同样遵循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即领导的和服从的关系。

关于为什么作梦的5个现代理论:

理论1:演化理论:我们在梦中演习受到威胁形势下的反应可曾记得,大部分的梦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紧要关头?在梦中,我们常常发现自己在公共场合赤身裸体,或正被人追杀,或与敌人搏斗,或在流沙中下沉。芬兰的认知科学家安蒂-瑞文苏表明,我们的杏仁核的活动在REM睡眠的时候比正常的时候更加强烈。在REM睡眠时,大脑的活动方式,与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的活动方式类似。不仅如此,在REM睡眠时,大脑的管理运动的部分的活动也很强烈,即使四肢仍然静止。换句话说,瑞文苏和其他进化理论家认为,在梦中,我们实际上是在演习"战斗或逃跑"反应,即使实际上腿和胳膊都没有行动。他们说,梦想是一个进化的适应:我们作梦,是为了在夜间相对安全的条件下演习自卫行为,因此,回到现实世界以后,我们能够更好地战斗或更快地逃离险境。

理论2:作梦创造智慧

如果要记住每一个清醒时候的生活形象细节,它将塞爆我们的大脑。所以,梦通过回忆整理,以确定哪些该保留,哪些该删除。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与记忆中心的马特-威尔逊,在很大程度上维护这个观点。他白天把老鼠放在迷宫中,记录下老鼠通过迷宫时,有那些神经元以什么模式产生冲动。当老鼠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时,他看到了与老鼠通过迷宫转折点时的同样的神经元冲动模式。换句话说,他看到了老鼠梦到了它们在白天经历的重要关头。他认为,睡眠是这样的进程,它把我们的记忆中值得被编码储存到长期记忆的部分与不值得记住的东西分开。睡眠把我们白天里洪水般的信息变成所谓的智慧:那些当我们面对未来的挑战时,帮我们做出聪明决策的东西。

理论3:为了忘记而作梦

弗朗西斯-克里克和格雷姆-米奇森1983年关于梦提出了有名的富有争议性的理论时写道:“我们为了忘记而作梦。”这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台机器,以某种惯例方式连接数据(迷惑,辩护,或保留),而且这些思维路径可能不是最

有用的。但是,当我们睡觉时,大脑随机地产生冲动。正是这种随机清除连接,使我们放弃某些路径,创造新的,可能更有用的路径。

梦是对于旧的神经元连接的洗牌过程,使我们能够保持重要的连接,清除掉那些无效的连接。这里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梦就像一台计算机的硬盘的碎片整理:对神经元连接进行重新排序,使其系统更简化。

理论4:梦就像心理治疗

在梦中我们同样存在着各种情绪,让我们可以面对困难和令人惊讶的情绪,以新的方式的处理这些情感。塔夫茨的医生欧内斯特-哈特曼的理论说,做梦把我们困难的情绪放入梦境。我们在梦中这个安全的地方,可以处理情感内容,建立白天不敢建立的连接,因为清醒时我们的头脑更爱挑剔,更有防御性。

在这个意义上说,做梦就像在床上接受心理治疗:我们以较少理性和防御性的心态框架,思考情感方面的东西。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能接受在白天会受到压抑的真理。所以,梦是我们每晚的心理治疗。

理论5:缺席的理论

当然,有些人认为梦没有什么意义,梦仅仅是大脑在睡觉时候无意识的随机产生的冲动。睡觉时心智仍在“工作”,不断产生图像,但是图像背后没有意识。也许意识本身一直想要看一看我们的大脑里更深层的意图。

直面人性的真实——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直面人性的真实———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高鸿萍(闽江学院中文系)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鼻祖,弗洛伊德开创了人类文化史的新纪元。弗洛伊德一生著述很多,而举世闻名,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一版再版,其发行量无法统计的划时代的不朽著作之一就是《梦的解析》。此书被誉为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书,是精神分析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在《梦的解析》中,弗洛伊德声称发现了三大真理: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通的心理情绪;儿童是有性爱意识和动机的。 一、弗洛伊德关于梦的理论 首先,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可以解析的。“无论如何,每个梦均有一种含义,尽管这是一种隐匿的含义;做梦用来代替思想的某种其他过程,我们只有正确地揭示出代替物,才能发现梦的潜藏义。”他通过一系列梦的科学解析,发现所有的梦都是完全有效的精神现象————是欲望的满足,就象谚语中问:“鹅梦到了什么?”回答是:“玉米”。梦是欲望的满足这一理论完整地包含在于这两句话中。 第二,梦的动机是欲望的满足。弗洛伊德指出,关于梦是欲望的达成这一命题在儿童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而在许多时候和各种情况下,其意义没有任何掩饰,一目了然。“少儿的梦不会出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它们在证明梦的本质是对欲望的满足方面,却有无法估量的价值。”而针对有人对梦的统计结果,大部分的梦是不愉快的梦,只有少部分肯定是愉快的梦,如果说愉快的、欢乐的、幸福的梦是愿望的达成,那么怎样理解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悲惨的梦呢?弗洛伊德的回答是,无论怎么不愉快的梦,都不外乎是愿望满足的一种“变相的改装”。他认为:“一个愿望的未能满足,其实象征着另一愿望的满足。”因为做梦的人对此愿望有所顾忌,从而使这一愿望只得以另一种改装的形式来表达,这是梦进行了化妆。“梦是一种(被压抑的、被抑制的)愿望的(经过改装的)满足”这就是弗洛伊德叙述梦的完整的公式。有了这么一个公式,不管什么样的梦,便都可以纳入“愿望的满足”这个范畴了。 那么,梦为何要进行伪装呢?他认为“每个人的梦是由两种精神力量(或可描述为倾向或系统)支配的。其中一种力量构成欲望用梦来表现出来,另一种力量则对梦中的欲望实行稽查作用,迫使欲望不得不通过伪装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要解析这类化妆的梦,就必须透过梦的表象,揭示出隐藏在梦背后的思想来。为此他提出了两个概念———“显意”和“隐意”。所谓显意,它类似于假面具,是“梦所叙述的东西”,“梦的外显的内容”。所谓隐意,是假面具所掩盖的欲望,是“那种隐匿的我们只有通过观念分析才能达到的东西。”是“内隐的梦的思想”。梦的解析过程就是从外显的梦到内隐的梦的工作过程,而“每个特殊的梦经过分析后,必定可以重新证明梦确实具有代表欲望满足的一种神秘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释梦就意味着寻求一种隐匿的意义。”对于梦的来源,他认为有三种可能:一是它也许在白天即受到激动,不过却因为外在的理由无法满足,因此把一个被承认但却未满足的意愿留给晚上入梦。二是它也许源于白天,但却遭受排斥,因此留给夜间的是一个不满足而且被潜抑的愿望。三是也许和白天全然无关,它是一些受到潜抑,并且只有在夜间才活动的愿望……第一种愿望起于前意识;第二种愿望从意识中被赶到潜意识去;第三种愿望冲动无法突破潜意识的系统。在这三种来源之外,他强调“要加上第四个愿望的起源,就是晚间随时产生的愿望冲动(比如口渴或性的需求等)。 第三、梦是如何由隐意转变成为显意的,这是《梦的解析》专著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凝缩作用。“任何人对梦内容和梦念进行比较进,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梦进行了大量的凝缩作用。”与梦念的丰富多彩相比较,梦内容简短、贫乏、精练。这主要是凝缩产生的作用。凝缩作用主要是通过省略来实现的;梦并不是对梦念的忠实翻译或点对点的投射,而是对高度不完全的,支离破碎的复制。二是移置作用。即在梦中,一方面将隐意中的因素加以转移,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用引喻代替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梦里出现的并不是梦念中的重要概念,而是在梦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概念。”另一方面,梦利用多重性决定作用,从具有较低精神价值的元素中创造出新的价值,然后各自寻找途径进入梦内容中,这就产生了精神的转移。三是象征作用。他认为梦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梦中没有获得任何单独的表现,隐意在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专刊24

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413597540.html, 浅析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作者:李敏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4期 摘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 伊德人格理论中有三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如果这三重人格结构失调,或者被外界力量所破坏,就会使人产生精神方面的疾病;不加以治疗的话,还会损害人格健康,甚至威胁到生命。为此,文章将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三重结构;焦虑;自我防御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不仅开始向外太空探索,更是不忘研究自身,讨论人格问题。人格问题历来是哲学家们非常重视的问题,只有真正认识了自身,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弗洛伊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人格问题,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人格理论,正是人格理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人作为社会动物,是如何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人格的。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 (一)人格结构 对于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提出过一次修改,一开始他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将人格这一整体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部分。但实际上他认为人的思想是由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共同构成的。这里的潜意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无意识,也就是它一直存在着,但是我们自己却对它的存在毫无知觉。弗洛伊德表明,潜意识是人的原始冲动,这些冲动是在人类内心深处隐藏着的,受到本能驱使。意识是人类自身能感觉到的,它起到一个约束作用,可以压制人类内心的本能和欲望。人们的活动往往表现出来的都是受到人类意识的影响,但其实意识只是人格的一小部分,无意识才是一个人的精神主体。 后来,弗洛伊德对“二部人格结构”进行了修改,他又重新提出了“三部分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分为我们熟悉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无意识的人格结构,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它并不遵循我们所处社会的社会原则,但是它是建立人格的根基。本我遵循着“唯乐原则”,它会自然地摆脱痛苦,远离痛苦,向着快乐靠近。而自我意识是通过后天学习来的,它受到一个人成长环境和所得教育的影响。超我,是已经被社会规范化的自我,他处于一个人人格修养的顶层,可以完全遵循着道德标准来进行生活。超我指导着自我,限制着本我。人格构成的三部分分别都有各自的想法和追求,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生活,而超我则是在追求完美。只有这三种人格协调发展,一直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才能保证人格的健康和正常,一旦哪个人格出现了不协调,这个人的精神方面就会出现问题。

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 摘要:《西游记》中的女神、女人、女妖构成了一组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们正好对应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学说中女性人格的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别具一格的女性世界。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形象弗洛伊德人格结构 作为一部伟大的超现实主义小说,《西游记》中形象鲜明的唐僧师徒四人自然让人印象深刻,但如果少了女性的辅助作用,作品定会逊色不少。不管是女菩萨、女妖怪还是普通的女人,她们都以极富人性化的特征在作者笔下熠熠生辉。 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是精神结构中最古老的生命核心,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察觉。“本我像一只沸腾的大锅,里面充满着能量和精力,没有组织、没有统一意志、没有思维逻辑、更没有道德标准。”自我,其德文原意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一方面,它要趋利避害,学会改造环境,防止外部世界消灭自我的威胁;另一方面,它又要控制本能,根据具体条件决定是否满足本能的愿望,防止内部世界的过高要求,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 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 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 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 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在《西游记》中,女神、女人和女妖分别代表着“超我”“自我”和“本我”,构成了小说具有人格化特征的女性形象系列。 一、女神:完美的超我 《西游记》中塑造了很多女神形象,观世音菩萨、嫦娥仙子、普贤、文殊、王母娘娘等等。她们通常无欲无求,善良可亲,危急时刻解救唐僧师徒于水火。作者将这些女神的形象塑造得完美高大,将其作为自己意识中女性人格道德的典范树立起来,代表了作者所认为的女性人格意识中的超我形象。正是作者的这种创作意图,才使得本书中的菩萨较此前作品更多地赋予了这些女神人性化的因素,而不是让她们面目牧户冰冷死板的躲在袅袅香烟之后。这一点在作为女神代表的观音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如在第四十九回“三藏有灾沉水宅,观音救难现鱼篮”中,悟空闯入紫竹林,看见的居然是: 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懒散怕梳妆, 容颜多绰约。散挽一窝丝, 未曾戴缨络, 不挂素蓝袍, 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 赤了一双脚。披肩绣带无, 精光两臂膊。玉手执钢刀, 正把竹皮削。 俨然一个农家女儿正削篮子准备捕鱼玩耍。在这段描写中,我们发现,观音不再是段在云雾缭绕中面貌朦胧的神秘仙班,而是一位具体可感、和善可亲的的女菩萨,充满了人性气息。 更有趣味的是,她对悟空的态度,更近似于朋友和母子,而不是刻板的上下级关系。她常骂悟空:“泼猴!”但是教导结束后,一定是不遗余力的给以援手。悟空偷吃人参果并砍断仙根惹下祸端,危急时刻她心急火燎的赶来为悟空讲情;悟空出主意让观音化作到时为黑熊精祝寿,“菩萨没法,只得也点点头儿”。就如同一位母亲遇到淘气孩子撒娇耍赖时候的情态,无奈又爱怜。 从观音形象上,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有意淡化了这些女性菩萨的神性,而更乐意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角色来塑造,在这些女神身上更多地是人性的体现。她们端庄秀美, 可亲可爱, 并以引导者的身份指引着男人事业的发展, 是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正是由于作者赋予这些女菩萨们更多的人性因素, 才使她们成为《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人格特征中超我的代表。

弗洛伊德读书笔记

《“关窗”风波》读书笔记 夜里坐三等车厢,我觉得有些不舒服。虽然我一路上浮想联翩,到了时间我就想睡觉,而这里的条件太差,无法入眠。火车开到德累斯顿和利萨之间,我在这里出了点事,当时很让人生气,现在想来却很有趣。你知道,坐火车时,我总喜欢把车窗打开,借此呼吸下新鲜空气。这次我照样打开车窗,把头伸出去凉快凉快。忽然有人喊道:“把窗户关上!”这人说,他正在风头上,这风让他受不了。我向他解释说,如果对面的窗户开了,我这扇窗户就可以关上,但整节长长的车厢没有一闪窗户是开着的。 正当我们扯这个事时,后面有个人喊道:“他是个犹太佬!”这句话让整个事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跟我扯事的那个人现在也成了反犹太主义者。他指责我说:“我们基督教徒总是为大家着想,你不能强调自我,应该服从集体的利益。”如此等等。后说话的那个家伙毫无教养,不停地谩骂,还爬上座椅向我示威。要是在一年前,可能我会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现在的我完全不一样。我一点也不惧怕这个小流氓。我先要第一个说话的人说话注意些,而我根本不想听他那一套说教。我叫第二个说话的人到我面前来,听听我的回应:如果他再骂,我就对他不客气了。他没敢过来。我很高兴自己没有跟他们一样恶语伤人,这种事只有他们才做出来。后来,我跟他们之间终于达成一项协议:用电风扇对着窗户扇风。这个闹剧的第一幕就这样结束了。 可以说,我赢得了这场争执,但也成了那些人攻击的目标。他们或者不停地煽风点火,或者破口大骂,或者冷嘲热讽。我索性转过身去,对着他们的头喊道:“你是不是想跟我比试比试?要想对付我,恐怕你还差点劲!”不过,那小子真的过来,我不一定赢得了他,打架并非我的特长。我以为他们可能会继续闹腾下去。不料他们一下子都安静下来了。 我想,我以自己的方式表现了胆量和勇气,而不是跟他们一样粗野蛮横。我不是身高力大的人,不会张牙舞爪,也不会大声吼叫,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过人之处,但我很快就让

浅谈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模型

浅谈弗洛伊德的健康人格模型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 (3) (一)童年时期经历 (3) (二)医学学习和心理学研究阶段 (3) (三)学术理论奠基时期 (3) 二、心理结构与人格结构 (4) (一)心理结构 (4) (二)人格结构 (5) 三、人格的自我适应——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5) (一)焦虑 (5) (二)自我防御机制 (6) 四、弗洛伊德的心理健康观 (8) (一)健康心理与不健康心理 (8) (二)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 (8)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1)

摘要 在心理学的年鉴上,没有任何一位人物会像西格蒙·弗洛伊德这样倍受吹捧而又惨遭诋毁;既被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学派领袖又被斥责为搞假科学的骗子。他的崇拜者和批评家都一致认为,他对心理学的影响,对心理治疗的影响,对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方式的影响,比科学史上的任何人都要大得多;而在其他人看来,他们似乎是在谈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知识体系。 近年来,大量学者都对其学说做了大量研究。按弗洛伊德的看法, 人格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他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所构成。潜意识即无意识, 弗洛伊德说“无意识就是在某一时间内存在着, 但我们又对其无所知的一种活动历程。”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 影响着人的行为。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 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前意识起着“检查员”的任务, 阻止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人到意识中。意识是人在清醒知觉状态下的思想和情绪, 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人到意识的各种印象, 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意识仅仅是人整个精神活动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 处于心理深层。 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主要人格理论出发,进一步探讨弗洛伊德的心理健康观,帮助我们形成健康人格。 【关键词】弗洛伊德、心理结构、人格结构、自我防御机制、心理健康观

弗洛伊德《释梦》读书笔记

弗洛伊德《释梦》读书笔记 弗洛伊德的《释梦》,正如序言所说,是一本非常晦涩难懂不好读的书,我之所以捧着它,撑着双眼,喝下咖啡也要继续看下去,不过也是因为我笃定自己,必须要看完它。不但想看完这本书,还想顺带把一系列能牵连起来的书籍都看了。 甚至在看这本心理类书籍时,我会萌生出想要看完莎士比亚全集,奥赛罗,哈姆雷特,十字花科植物大全,叔本华,精神心理学分析,法律等没什么关联的书,甚至还想学习一下德文。 一本书的叙述: 再往更早的时间去追溯,我会看见那个处在迷茫期的自己,在轮转的昼夜中,反复拷问自己何为存在,who am i?反复诘问而求不得答案,长期处在痛苦的困惑之中,因而从一个城市流转到另一个城市,用一种信仰覆盖另一种信仰。反反复复也解不开谜底。 那时上海正是130年来最热的夏天,爆裂的太阳火辣辣的炙烤大地,日落之后,树上的蝉鸣叫声都嘶哑了,退却的火烧云和霓虹把将尽的天空染成紫红色。我趴在D的阳台边抽烟,边看三楼下面偶尔经过的人。痛苦的困惑也并没有跟着太阳一起消退,烟头忽明忽灭还未燃尽,我忽然想:不如从这里跳下去,会怎样? 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不如了结这样的想法不止千百遍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如今我可以毫无愧疚的写下来,是因为我已经不

会再有这样的想法了,在了解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之后,人们往往更懂得去珍惜。 不过在当时,这个念头刚从脑海中闪过,就像是感应到危险似的,D忽然从客厅冲过来,跌跌撞撞冲进阳台,冲到我背后, 一边反手抢夺我手里的烟,掐灭,暴躁的扔下阳台;一边从背后紧紧抱着我,低下头,抱着我的手臂还隐隐在发抖。 就那样抱着我,持续了几秒钟?还是几分钟?我在震惊和错愕之中,被大力带离那个阳台。不可置疑的是,D是一个懂我的人,懂得我当时的痛苦,懂得我痛苦的原因。可惜他帮不了我,没人能帮助一个迷惑的人真正走出迷惑,除非他自己找到了答案。 红色蜡笔绘画爱心: 其实D是跟我同样迷惑的人,因为懂得,才能感同身受。有时候我们会花很长的时间去讨论一些漫无边际的话题,关于痛苦,关于迷茫,关于人生,关于选择的方向。无论什么问题,最后他都会转移到自己的观点里去,并且他的观点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相当尖锐,不通人情的。 有时候我会静静的听,然后挑选几个自己也同意的观点,默许;有时候我会不满于某个尖锐的观点,反驳;还有的时候,我们会因为某个观点意见不合,争论无果,不欢而散。 有时候他旁敲侧击的讥讽我,“钱钟书的老婆杨绛,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是书读得不多而想得太多。”气得我想跳起来打他。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关于人格起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平衡的理论。意识个体目前能够知晓的心理成分。 前意识当前不能意识到,但是能够很容易进入意识的那部分信息。 无意识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意识到的心理成分,储存着被压抑的原始本能驱力、记忆以及情绪。 压抑西格蒙特-佛洛依德认为,不愉快的信息通常在没有知晓之前就已经进入了无意识。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个生而具有的无意识心理成分运用初级加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遵循快乐原则。 力比多性饥饿和渴的生命本能力量。 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企图寻找即时的满足避免痛苦而不管会对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 初级加工思维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试图通过对需要对象形成欲望-实现的心理表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现实原则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现实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通过安全现实的方法来满足本我需要的企图。 超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实施执行道德约束和力求完美从而与本我的欲望对抗。 良心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的道德约束。 自我理想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完美行为的标准。 置换一种防御机制个体将攻击或性感受从最初的目标转向安全的人或事物。升华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置换方式对社会有害的目标被社会允许的目标代替总的来说是对社会最好的置换方式。 认同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参照生活中成功获得满足的个体。 性敏感区域刺激时释放性能量的身体部分。 心理性欲阶段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的性能量寻求不同满足途径的发展时期。 口唇期弗洛伊德认为从出生到1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本我的满足集中于口腔。 口唇依恋型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暴饮暴食吸烟以及其他口腔活动寻求快感。 口唇侵犯性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口头对他人敌对获得快感。 肛门期弗洛伊德认为从1岁到3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二个阶段快感的获得来自于肛门。 肛门便秘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吝啬的顽固的固执的和冲动的。肛门排放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冷酷攻击性的凌乱和无序的。 生殖器期弗洛伊德认为3岁至6岁时心理性欲的第三个阶段快感的满足来自于生殖器。

弗洛伊德对我的影响

弗洛伊德对我的影响 自从进入了心理学专业,开始一直都觉得这门课程跟自己想象差距很大、内容倍感枯燥。然而在这学期的《心理学史》这门课程的学习中,从心理学的横向历史进程中,渐渐发现一位位心理学大师的对人类的突出贡献以及鲜明的人格魅力。而其中一名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的思想,让我为之沉迷。他就是一代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 他好学的精神影响指引着我。弗洛伊德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犹太商人和母亲孜孜不倦的教导下,弗洛伊德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而聪明好学﹑勤奋努力的他对于学习的执着,让他仅年仅在17岁的时候就成功进入了当时的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也只在8年后他就或得了博士学位,即使在今天,这也算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而他对于自己所专注的事业的认真执着,是值得我们每个年轻人为之学习的。 他敢于追求科学的精神指引着我。他出生在一个盛行伪善道德观的世界,人们普遍受到性的压抑,而却禁受不住诱惑,而弗洛伊德把性压抑归于神经症和精神病的主要原因,并在当时发表了最有争议的《性学三论》,书中表达了关于婴儿期性欲以及其与性倒错和神经症之间关系的观点,这在当时是非常荒唐的,所以这些观点招致了对弗洛伊德的嘲讽,他被看作是一个满脑子充满淫秽念头而邪恶下流的人。医学机构甚至联合起来抵制弗洛伊德的观点,他本人也成了当时德国科学界最不受欢迎的人。即使这样,弗洛伊德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去理会周围的冷嘲热讽。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即使发现了某些权威个中观点的不妥,我们也会一次次会屈服权威,而不去努力改变这种情况。而弗洛伊德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我。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而无意识又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他对这三种意识作了深刻的分析。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前意识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假如我们把潜意识比作一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危险的跑车,而前意识就是高速公路上的检查站,随时检查这辆跑车的行为,督促它,正如我们人一样。而他在人生晚期,提出了新的人格学说,更加完善了这一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 除此之外,他将人格发展划分为 5 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这5个时期。口唇期为从出生到1 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肛门期为1-3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性器期为3-7 岁左右。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潜伏期为7 岁至青春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生殖期为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成人。他的这些思想揭示了人格发展的深层原因和动力,让我们可以从一个人不同的发展阶段去了解这个人的人格。 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而我们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应以弗洛伊德为榜样,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浅谈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摘要:通过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的简要阐述,探讨其对儿童教育的启示:一是儿童的成长更需要父母的爱;二是注意同性别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三是不同家庭的教养模式会使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四是把握好儿童的训练和学习;五是使儿童建立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最后,在启示下分别从重视健全人格培养的教育目标、良好的教育环境、民主型的教育模式、关键的教育时机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探讨儿童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人格发展理论儿童教育启示对策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不仅要有良好的智能素质,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儿童的教育已成为当代社会教育的主题之一。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d,1856-1939)的人格发展理论为儿童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有助于我们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把握好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针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实现儿童快乐健康地成长。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简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是驱使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成为里比多(libido)兴奋和满足的中心。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兴奋区域的不同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性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性征期(genital stage)。 1.1口唇期(0~1岁) 这时的婴儿主要通过吮吸、咀嚼等口腔活动来满足对事物与快感的需求,口腔一带成为其获得快感的中心。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时期婴儿的基本满足太多或太少都会产生口腔类型的人格。如:吮吸、哺乳、哭叫过多就可能发展成依赖人或纠缠别人、贪婪、占有欲强的人格。口欲满足太差,就可能形成一种紧张与不信任的人格。在弗洛伊德看来,成人乐观、开放、慷慨等积极的人格特点和悲观、被动、退缩、猜忌等消极的人格特点都可以在这个发展阶段偶然产生的事件中找到根源。 1.2肛门期(1~3岁) 断奶后的幼儿开始在父母有意识的训练下进行自我排泄,因此,这个时期的性感带转移到肛门,婴儿可以在大小便时体验到快乐。在这一时期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父母对儿童大小便训练不宜 浅谈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刘敏岚陈会 作者简介:刘敏岚,硕士,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从事发展心理学、心理教育研究。 陈会,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心理素质教育。 59

弗洛伊德三我的感想

弗洛伊德三我的感想 伟大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餵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於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而我认为本我是指人的动物性本能,是不经社会规范和文化制度熏陶的人的本性,简单但野蛮。比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就是本我的表现; 自我是指经过教育后能够认知并遵从道德和法律要求的自我,通常指脱离了蒙昧状态的人的精神。比如:小孩子为做错事而脸红,大人为渎职而自责,等等;超是指社会影响已深深根植于人的心中,在不能用社会道德或法律规范约束的情况中,仍能有一个明确的准绳用以衡量自身行为。比如:自律。 这三者是人的精神的三个层面,它们是逐步深化,逐层扩展的。自我,是本我欲望的过滤器,是超我形成的来源。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将人的精神由本我升华为超我。 有的人难以抑制偷窃、抢劫等恶行,就是本我出了问题。 在生活中,总会充斥着本我与超我的相互较量,所以才有了圣人与犯罪者。虽然本我代表这人类最为原始的野兽本能,但却也构成了人类生命中的进化与求索动力,试想,如果人人皆为圣人,皆相互尊敬,友好。那么人类社会恐怕也止步不前了吧。 我的观点是不应刻意压制本我,活的随性,活得痛快才是真。

读后感 论文 浅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浅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摘要:本文讨论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中梦境的相关内容,依据书中的章节简要分析了梦的产生,梦的伪装特征以及梦与意识的关系。 关键词:梦的解析;弗洛伊德;潜意识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by Freud Han Shuqi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 Abstra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by Camus. The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generation of dream, the dream of camoufl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ream and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Freud, The subconscious

在弗洛伊德自己看来,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其理论能够让人们理解梦并不是某事的征兆也不会是未来的预演,它向人们系统地论述了“梦是愿望的实现”这个观点,也就是说“梦都是具有某种意思的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人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形成了如今的潜意识理论。 书中写道,跌落梦对不同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意思,对女性来说这种梦可能隐含着有关性的愿望。但无论梦者是谁,这些梦的材料都是来自于每个人的童年。这也是弗洛伊德另一个重要的观点,他认为童年对每个人而言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绝大部分梦的材料都来自于自己的童年经历。有时候我们会梦到一些陌生的人或者梦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环境,但他认为这些所谓的“陌生”只不过是被我们的意识遗忘的童年经历,这些情景虽被大脑遗忘却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而潜意识中的内容只会在梦里出现。 梦的产生

弗洛伊德对当代的启示

弗洛伊德的观点对当代的启示 提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许多人都对他非常熟悉。他是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主要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人的实践,重视对人类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分析。弗洛伊德作为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它以自己对变态病人的研究为基础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所以,我个人认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一些观点都是比较客观的,这也是我要论述的重点内容。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人格的五个发展阶段、本能说(动机理论)、人格结构说、以及心理地形说。 人格的五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口唇期(0-1.5岁)、肛门期(1.5-3岁)、前生殖器期(3-6岁)、潜伏期(6-11、12岁)、青春期(11、12岁以后)。在第一阶段口唇期,婴儿在吮吸和喂食活动中获得愉快,表现最初的性欲冲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经理口唇期的阶段,流露出较早阶段的快感。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吮吸或者咬东西,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遗传学家研究表示,接吻是人类身体接触的本能行为,是吮吸的遗俗姿势。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觉。这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不谋而合。在生活中,许多时候,人们并不饿,但还是习惯性的吃一些零食来打发时间,我想这也是从吮吸中获得了快感吧。在第三阶段前生殖器期(3-6岁),也是崇拜性器官期,这一阶段幼儿的生殖器已经变得积极起来,在这

一时期“也许有规则地有一个幼儿手淫的时期”。崇拜性器官期还指幼儿对异性父母的性爱。这一阶段的幼儿多有恋父(母)情结。我前段时间在幼儿园教了几天学,验证了这一现象。在20个大班的同学中(他们大部分都是六岁,少数五岁),我问他们他们最亲近的人是谁,他们不约而同的回答全都指向了自己的异性父母。我问一个回答最亲近的人是爸爸的小女孩为什么,她害羞地回答道:“因为爸爸给我买很多好吃的,还有玩具。”其他同学大部分也是这样回答的。可是但凡懂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给孩子买好吃的还有玩具最多的,肯定是妈妈,妈妈陪伴孩子是最多的。所以我赞同弗洛伊德的这一看法。到了第五阶段青春期(11、12岁以后),弗洛伊德认为,进入这个时期,如果以前没有适应上的困难,一般来说,性生活就会得到正常的发展,个人就具有超我所能接受的异性爱的生活方式,逐渐摆脱父母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一员。 弗洛伊德的心理地形说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包括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其中,意识只是冰山一角,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能量活动部分它只是心理能量的浅层的水平,而潜意识则是心理能量的深层部分,是人们经验的巨大储存库。心理地形说一直被社会各界奉为经典,被人们广泛承认。不少的学说和知识都会引用或借鉴心理地形说。我曾经学习过《个人发展战略》课程,这个课程里面讲到,知识技能只占冰山的一小部分,不到30%,而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观、性格特质、动机则是冰山的深层部分,占70%以上。经典都是相通的。我个人也非常赞同心理地形说,还有冰山模型。它和一个人的生活是

浅谈弗洛伊德油画

浅谈弗洛伊德油画 摘要:弗洛伊德是英国当代的著名油画艺术家,他的作品从技法角度来看更接近直接技法和写意风格,他本人的画风演变确实也经历了由细腻工整的写实风格到粗狂豪放的写意风格的变化。他的油画作品写意式的画风、对生命心理的独特描述、对极致视觉冲击力的创新追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有益的艺术启示。此文从对弗洛伊德绘画风格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剖析,并且从造型及精神意味等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以期全面认识这位现代具象写实绘画领域大师作品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路森弗洛伊德;油画;审美特征;艺术启示 西方艺术进入20世纪后,绘画被视为一种本质上保守的表现形式,卢西恩·弗洛伊德(Lucian Freud)仍以一种公认的传统的方式进行工作,是当今英国具象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作品均取材于日常生活,大部分在画室中完成。弗洛伊德的画面造就了一种与古典绘画艺术不同的不和谐感,也因此使得他的绘画作品具有原创性:虽然表现是传统的,但是却摆脱了西方绘画中的象征性。弗洛伊德以其非凡的写实能力,新颖独特的造型特点,神秘莫测的画面语境,给人以既传统又现代的视觉冲击。弗洛伊德所追求的艺术目标如同中国画一样,在于超越对具体物象形似的简单追求,由形似走向神似。由于弗洛伊德在英国成名较晚,弗洛伊德的中期作品才引起英国乃至世界艺术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并相继在世界各地举办大型个人画展,赢得了世界性的普遍赞誉。 一、家庭简介与油画的微妙关系 良好的家庭教育为路森弗洛伊德日后成长为著名画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933年,弗洛伊德全家迁往英国并于1939年加入英国国籍。并进入英国圣工会绘画学校学习,受到安格尔、荷尔拜因、门采尔等人的影响,绘画较为细腻真实,创造出强烈的个性化绘画技法和形式风格。弗洛伊德的祖父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在选择和提炼题材时也是为把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加以伪装和变形,绘画的灵感闪现于理智对潜意识的控制力放松之时;画家按照自己的心声创作,本我、自我、超我随环境而变,均有可能作为主导的心理状态指导其创作,从而使艺术作品感染愿望同样被抑制的人们,并使观众从中体会到艺术家真实的个人情感。艺术家就像一个精神病患者,用绘

梦的解析读后感归纳

梦的解析》读后感 每个人在睡梦中都会做梦,只是第二天醒来记得或不记得的问题。梦的容千奇百怪,变化莫测,在没有接触到心理学对梦未曾有了解之时,一直都觉得梦是很神秘的境界,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梦到那样的情景,很多关于梦的词语,故事,人物从小就在我的脑海里翻来覆去。学习了心理学,在学到梦的章节之时觉得自己会和神秘的梦慢慢的接近,同时却也发现,拦在梦面前的屏障比我想象的坚固。梦依然很神秘!心理大师弗洛伊德对梦有着很深刻的研究,他貌似能够了解梦的一切。得知他将他对梦的认识放到了他的著作《梦的解析》里,也许借助这本书我能对神秘的梦多一些了解。这本书,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梦作为实例,对有关梦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探讨。叙述了作者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通观全书,弗洛伊德的理论论证可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对儿童的梦的研究,第二章为梦的解析方法,第三章为梦是愿望的达成,第四章为梦的改装,第五章为梦的材料与来源,第六章为梦的运作,第七章为梦程序的心理。 《梦的解析》首先让我知道梦分为显相和隐义,显相是隐义的假面具,根据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本我是欲望的大缸,人们所有邪恶的念头都来自于本我的作用,自我则是我们平日里真实的表现,之所以自我表现出来的不是

本我的模样,这是因为得到了超我的限制,但是在进入睡眠的时候,由于睡眠时超我作用松懈,本我趁机用伪装方式绕过抵抗,闯入意识而成梦,所以梦的容不是被压抑与欲望的本来面目,必须加以分析或解释,才能找到真正的根源。 是对于弗洛伊德的理论的不够了解,虽然在看书的时候觉得看他列举的那些梦的例子很是神奇,也非常的有趣,跟着弗洛伊德去领略他的释梦,确实感觉是那么一回事,可是对于他的解释的方法,为什么会是这样其实却不是那么的明白,我不能说我看懂了他的理论,这本梦的解析虽然引用了大量的例子,但是即便较少笔墨的对于梦的分析,确实还是不那么容易就能理解的。通读一遍全书之后得到的只是些许的皮毛,或许是课堂上讲过的容,或者是我才明白的所以然。无论如何还是加深了我对梦、对梦的解析,以及弗洛伊德理论的理解。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材料来源有三个:一、最近的印象,是指我们最近所见.所闻.所思等一切跟自己有关可能发现的事情会出现在梦中。这些事情可能没有完整的结构,甚至是乱七八糟的,但是能够在梦者的最近活动的某一场景找到梦的来源。话说回来一边在看书,是对于梦的额觉察比较敏感,我很多时候会记得自己做过的梦,然后也试着在套用弗洛伊德的理论,给自己的梦一个简单的解释。比如:有天晚上我梦见在一间课室里我的一个同学在给我上课,下面就我一个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1、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 2、“心理症焦虑”均起源于性生活,而且多为其原欲由正常的对象转移而无所发泄。也就是 说:“焦虑之梦”的内容多与性有关,也就是这种内容中所附的“性欲”转化而产生“焦虑”。 3、梦的材料:(1)梦总是以最近几天印象较深的事为内容。(2)梦选择材料的原则完全迥异 于醒觉状态的原则,而专门找一些不重要的次要的被轻视的小事。(3)梦完全受儿时最初印象所左右,而往往把那段日子的细节,那些在醒觉时绝对记不起来的小事重翻旧账地搬出来。 4、梦的来源:(1)一种最近发生而且在精神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而直接表现于梦中。(2) 几个最近发生而且有意义的事实,于梦中凝合成一个整体。(3)一个或数个最近而具有意义的事情,在梦中以一个同时发生的无足轻重的印象来表现。(4)一个对做梦者本身甚具意义的经验(经过回忆及一连串的思潮),而经常在梦中以另一最近发生但无甚关系的印象作为梦的内容。 5、当一女性梦到摔下来,多半是有“性”的意味在里头——变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 6、每一个梦,其梦的显意均与最近的经验有关,而其隐意均与很早以前的经验有关。梦很可 能是一个愿望的达成隐蔽了另一愿望的达成,需要经过最后层次分析,才能找出那最早时期的某种愿望的达成。 7、在所有后来变成为心理症的病人,父母多半在其孩提时代的心理占有很主要的角色。对双 亲中之一产生深爱而对另一方深恨形成了开始于童年的永久性的心理冲动,同时也很重要地形成了日后心理症的来源。

8、很可能我们早就注定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而第一个个仇恨暴力的对象却是 自己的父亲。 9、梦的象征:(1)皇帝和皇后通常是代表梦者的双亲,而王子和公主则代表梦者本人。伟人 和父亲都被赋予同样的高度权威性;(2)所有的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及雨伞(打开时则形容竖阳)、指甲挫(和其擦上擦下之动作有关)及用来开门的钥匙等也许代表男性性器官,那些长而锋利的武器如刀,匕首和矛亦是一样。(3)箱子、皮箱、橱子、炉子则代表子宫。一些中空的东西如船,各种容器亦具有同样的意义。梦中的房子通常指女人,尤其描述各个进出口时。(4)阶梯、梯子、楼梯或者是在上面上下走动都代表着性交行为——而梦者攀爬着光滑的墙壁,或者由房屋的正面垂直下来(常常在很焦虑的状况下),则对应着直立的人体,也许是重复着婴孩攀看爬着父母或保姆的梦的回忆。“光滑”的墙壁是指男人,因为害怕的关系,梦者常常用手紧捉着屋子正面的突出物。(5)衣着方面:人的帽子常常可以确定是表示男性器官。领带常常是阴茎的象征。(6)梦中所有的机械与器具很可能代表着性器官。同样,梦中许多的风景,特别是那些具有桥梁,长着树木的小山,都很清楚地表示着性器。(7)梦中的小孩常常代表性器官,因平时习惯性地称为“小男人”、“小女人”、“小东西”等。和一个小孩子玩,或打他等常常指自慰。(8)男性最重要的象征是蛇,小动物、小虫则表示小孩子,比如,不想要的弟弟或妹妹,被小虫所纠缠则是怀孕的表征。(9)如果在梦中出现性别是倒反的,因此男的变为女的,女的变为男的,这种梦表达一种意愿——变性。(10)身体方面,一般用手或脚来表示男性器官,口耳甚至眼睛来代表女性的生殖开口。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主要创始人.自十九世纪末以来,他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这一流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她的《精神分析导论》这一书中简要的阐明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及方法,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大概的了解到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要观点理论 1,潜意识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3 个部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是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表层的精神活动,是人的精神结构中很小,很微弱的一部分。前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 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无意识包括本能的冲动欲望,人的行为是受本能支配的,但又现实的制约。他把无意识的作用提到了一个高度,认为潜意识起决定作用,认为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是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核心。 2、人格理论 在无意识概念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人的精神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 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目标乃 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 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佛洛伊德认为人格的三种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 3、性欲论 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4、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在他的后期理论中又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他把它们联成一体,称为生存本能。为了与生存本能形成两极性,于是他又假设了一个死亡本能。死亡本能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自杀的欲望。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