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近体诗

学写近体诗
学写近体诗

让我们一起学写近体诗[2]

刘杰

高中第三册教材有近体诗六首,在教学中,或者是老师要求或者是学生自觉,广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到近体诗写作这个内容。根据同学们习作的反映和多年教学的体验,我觉得同学们在近体诗练习中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迷惘:一学生可能面对的问题

1为什么写近体诗?

高考只考鉴赏,不考近体诗写作现代人写些流行歌词就差不多了,学古诗干什么?

2我能学会吗?

有很多同学倒是感觉近体诗很美,写一写也很有意思,但写起来很费事,怀疑自己能不能学会。

3怎样才能迅速入门?

当然同学们最关心的还是我们如何才能迅速入门学写一些近体诗。

现在我主要想通过我和一些同学的习作来解答这些问题。

1、什么是近体诗

近体诗

唐初渐成新诗体,平仄押韵总不离。

篇有定句句定字,两联对仗在律诗

唐朝以来渐趋成熟的一种新兴诗体,它严格的按照一定格律写成,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可分三大类:律诗,绝句,长律,又称格律诗。区别于唐以前的古体诗。

2、为什么要学习近体诗

致用修人

学写近体诗,功用大无伦。

手高增眼高,作诗促作文。

先贤德行深,人文熏育成。

致用且修人,四两拨千斤。

从眼下来看,学写近体诗全面整体的促进语文学习避免头痛医头脚痛以脚。

a、促进对古诗词的阅读鉴赏

高中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像美食家对美食的鉴赏一样,只要品尝出一些必要的滋味即可,然而倘若能亲手烹调出几样色香味俱佳的菜肴,那么他对美食的品味势必能够更上档次。

b、提升阅读

写的基础无疑是读,而且需大量读,反复涵泳,自觉汲取和借鉴,这样就等于提升了相关的阅读,引导学生通过从读到写的内化。切实让阅读的质量有所提高

C、促进写作能力提高

近体诗是具体而微的文章,其精萃和精微程度较之文章,

要更高级更复杂。常用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手法对于写作方法的迁移,可能性很大。同时更能使学生在文字切磋琢磨方面受益,这可以叫做借助更高级的文学样式来带动一般文字活动,像熟悉高中教学那么初一数学自然不在话下一样。所以说学写近体诗的作用大于写近体诗本身

唐诗三百首的作者,及咱们教材上诗作的作者都是千古奇才,他们对人生有深切的感悟,那些感悟体现在他们的诗里那是他们心血性灵的凝结,对我们青年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借鉴学习意义。清朝的叶燮说,杜甫的诗“随举其一篇篇举其一首,无处不见其忧君爱国,”大家都知道杜甫终生贫病交加,自己问题都无法解决,但终生以天下为念,这是一种天地境界,天地情怀。杜甫、屈原、谭嗣同他们这些人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贾平凹说王维“明月请泉自在怀”是说王维的山水并不比其他人的更美,而是他胸中自有别人不一定有的境界。

我们读诗,想见诗人的形象及其为人,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见贤思齐之心让我们通过诗的教化,优化自己的内在修养,培养自己的精神根基。给自己精神上打一个基础。有没有用呢?有,举一个例子,这几年村官从大学生中选拔,就是基于一个考虑,受过高中大学包括诗歌教育在内教育的人,有一个底线,不致于穷凶极恶。进一步发展诗歌的教化作用,

则成就了成为支撑社会文明精神的基石。

华裔科学家杨振宁的父亲,当年发现儿子在数学上很有天份时,专门请老师给儿子讲孟子,教唐诗。

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大学东南大学,近年来遍请国内名师举办人文通识讲座。讲诸子百家,讲唐诗宋词。

唐诗的人文熏育让人拓展情怀,开阔胸襟,更能关注芸芸众生。这对于人的发展当然是意义重大的。,而写诗其影响更深刻,更能入耳入心。这是从长远来看。

3、我们能学会吗?

我是诗人

人人皆可成诗人,远古歌诗童启蒙。

教师引向诗园路,诗花灼灼沐浓情。

a、人类文学创作的第一种样式就是诗歌,小孩子接受的第一次文学教育也是诗歌,从诗歌创作规律来看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诗人。有旧学根基的老年人都说,对于他们来说,写写诗词,作作对子不算一件稀奇的事。

b、教师教什么,需求学生学会什么,学生就能拥有什么。

86、88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写出的诗集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C、热情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写旧体诗是学生以前几乎不敢做也不会做的一件事,他们有新鲜感,有征服未知领域的激情,对此给予适当的引导,

就能够增强语文读写活动的魅力,是精神创造的热情保持在一种类似“沸点”的良好状态。

4好诗要求是什么?

好诗

格律天成炼为功,意向密集情感浓。

笔端悟得此三昧,便是诗路不二门

示例一

六出飘飘降九霄,前村后街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有使扫帚有使锹]

示例二:

天地一笼统,井口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示例三

莫猖狂

娘们秀才莫猖狂,三落三起理应当。

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还他三百枪。

示例四:

过年

可怜可怜真可怜,端走猪头要现钱,有朝一日时运转,日日天天都过年。示例五:

俺也写个大风歌

大炮开兮轰他娘,威加海内回故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安得巨鲸吞扶桑。

示例六:

金鸡报晓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来,扫退残星与晓月。

示例7:

师恩

88班马文清

一身正气两袖风,任重神疲心犹雄。

粉笔有屑染鬓霜,琐事无情凋颜红。

嘘寒问暖父母心,释疑解惑师长情。

三年一瞬真苦短,铭记师恩向前行。

明确:

好诗的基本要求是:

讲究格律,密集意象,表现情感

5着法初步

1)咏物抒情类

写法:描状貌,绘表现,析品质,归主旨

要点:句句咏物,句句写人,不脱不粘,

物我一体,融混不分。

(1):批驳类(托物寓意):

示例: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山藏水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死,悠悠闲处作奇峰。

尸位素餐,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统治者的丑恶行经。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仗势欺人,作威作福的小人,揭示其必然受到惩处的下场。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牛,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张晨

早起早睡脸无惭,风卷残云吃得欢。

挺肚凸胸哼小曲,不知明朝上食盘。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没有忧患意识的人。(2)歌咏类(托物言志):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荫里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

神定气闲的气度,主宰一切的王霸之气。

咏华山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志向远大,目标高远

咏风

王勃

肃素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崖畔峰顶耐瘠贫,衢道闹市跻万丛。

扎根深处挺直身,任它随潮吹世风。

咏流星

胡娟

炫目一瞬指挥下,憧憬存留千万家。

生命不在长与短,只争曾经彩与华。

精彩走一回的人生志向。

咏粉笔

朱文强

表里如雪身精悍,教师手里真理阐。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把知识永流传。像粉笔一样表里清白,为理想甘于献身

张志伟

春色已近小草醒,争先恐后来报春。

不怕寒冬作暂停,能屈能伸是男人。

做一个能屈能伸的人。

晨鸡

张晨

每日早上数它勤,天未大亮已打鸣。

站得高处非显己,只为惊醒梦中人。

只求对人起到唤醒的站在时代前列的先驱者的形象。

2)借景抒情类

写法:密集意象,安排顺序,缩龙成寸,言近旨远

要点:情景相合,神与物游,思与境偕

手法:动静结合、、衬托、对比、细节描写,以小见大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远望之景,仅28字就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落叶、长江八个景物,并分别用急、高、哀、清、白、回、萧萧、滚滚绘其色,描其态,摹其声,远近配合,高下相映,色彩协调,动静兼有,不仅用精炼的语言创造出一幅景象生动意境旷远萧瑟的深秋江山图,而且为后四句抒发潦倒不幸烘托了气氛,渲染了情绪。

示例1

自然

周世宗

天若穹庐碧如绸,风似清流几多柔。

丝竹不需天籁存,率性东西南北游。

写出对自然的追求。

示例2

奋书

88班张秀秀

书声琅琅惊雄鸡,笔触沙沙干月明。

十年寒窗如一日,不教虚度一秒阴。

奋发向上,惜时如金,细节动静

示例3

上学

尹琪

窗外雪飘飘,小村静悄悄。

天黑行山道,沟深闻狼嗥。

风疾面如割,手裂骨犹傲。

恐负父母恩,书声震九霄。

有情有义,好学上进,多角度,衬托,细节,动静示例4

求学人

罗生元

秋风吹衣岁将近,冷雨打面求学人。时节,天气衬托朝来迎日听哨急,暮去踏霞扪心频。一天生活

青春化作笔下篇,韶华绘成胸中景。收获

遥想三分羡诸葛,生来要做范希文。人生志向

示例5

自新铭

常怀玺

秋雨纷零年将尽,感慨人有几度春。时节

伞如飘萍无限恨,人似墙草忽西东。悔没定力自控

濯足细流非前水,回首昔日忧前程。时逝忧

从今定做有志人,博学笃行望大成。志向

5速成一法————剥皮法

示例一: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宿舍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大米汤。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食堂。

示例二: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塾师

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风吹动浪千层。有时一粒浮汤面,野渡无人舟自横

示例三:

泊舟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牛驮我还

买进卖出一念间,盈亏只隔鼠标点。

春风又绿界河岸,牛哥何时驮我还。

示例四: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网吧有感

半栋楼房一线开,青春学子常徘徊。

店主哪得坏如许,为有源头油水来

示例五:

读书诗

清佚名

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箱待来年。

新读书诗

春来正是读书天,夏日炎炎不贪眠。

秋高气爽正好读,严冬读书志更坚。

7小结

我言诗教

自古师者皆务本,从来匠人事急功。

诗教濡养千苗秀,直教人生皆春风。

让语文的慈光照耀我们,让语文的雨露滋养我们,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一种诗意的美。谢谢大家。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作格律诗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 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 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 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 (1)字句有定: 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 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2)用韵极严: 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3)平仄协调: 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4)讲求对仗: 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 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 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1)

【教程】近体诗“平仄”要义——30分钟教你掌握平仄 近体诗平仄要义 诗,就是讲求节奏的语言,词、曲、歌、赋与之同源。 诗作为语言中与美学结合最紧密的一种形式,其魅力就在节奏,所以王力先生有言,“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得,而是为了吟的”。节奏和谐,诗就琅琅上口。 近体诗(即律诗、绝句)讲究“平仄”,其实就是对诗节奏的规定,跟乐谱相似。 只要掌握了规则,近体诗“平仄”其实非常简单。我常费解于古时蒙童皆知的东西,现在为什么要到大学才讲。如果你能用30分钟的时间认真看完本贴,相信你也这么认为。 一、几个概念 1.什么是“平”、“仄”?可以简单理解为,“平”就是长、高音(联想普通话当中 的一声、二声)。“仄”就是短、低音(联想普通话里面的三声、四声)。 古今语音变化很多,各地方言亦多不同,所以历史上对每个字的“平仄”曾有过很 多次规定,即“韵书”。 如果要求精确,查韵书即可。现在常用的,最严的是“平水韵”,较松的是“词林 新韵”,最松的是“中华新韵”。还有个简单的办法,上“诗词吾爱网”在线检测。 2、近体诗分律诗、绝句,律诗八句,绝句四句。五个字的叫“五言”,七个字的叫 “七言”。 近体诗都是两句两句地写,其中逗号前面的叫“出句”,句号前面的叫“对句”。 “出句”尾字必须用“仄”声,“对句”尾字必须用“平”声,即应“先抑后扬”。 整首诗的第一句叫“首出”,也叫“起句”,其中第二个字若是“平”声,叫“平 起”,若是“仄”声,叫“仄起”(平起、仄起无甚大用,因为大家用惯了才予以 保留,了解即可)。整首诗的第二句叫“首对”。两句联在一起,叫做“首联”。 依次类推,三四、五六、七八句也都是一出句一对句。两两联在一起,分别叫“颔 联”、“颈联”、“尾联”。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般需要对仗,绝句无要 求。 整首诗的最后一句叫“末句”,对于绝句就是第四句“颔对”,对于律诗就是第八 句“尾对”。

律诗的平仄

【第四节律诗】 一、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的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都必须逐字讲究。用字不合平仄格式,就不是律诗。这种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五言律诗只有四种平仄格式,七言律诗也只有四种平仄格式。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的平仄 和五言一样,七言也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七律的平仄 (1)仄起不入韵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十六唐) 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ku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xi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yáng * “看”在这里作平声。 (2)平起不入韵式 野望杜甫(十三豪) 平平仄仄平平仄,西山白雪三城戍,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南浦清江万里桥。qi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海内风尘诸弟隔,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天涯涕泪一身遥。yáo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惟将迟暮供多病,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未有涓埃答圣朝。ch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跨马出郊时极目,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不堪人事日萧条。tiáo (3)仄起入韵式 书愤陆游(十四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早岁那知世事艰?jiān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原北望气如山。sh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楼船夜雪瓜州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铁马秋风大散关。guān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塞上长城空自许,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镜中衰鬓已先斑。b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师一表真名世,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千载谁堪伯仲间?jiān (4)平起入韵式 贫女秦韬玉(十六唐) 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未识绮罗香,xiāng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拟托良媒益自伤。shā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谁爱风流高格调,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共怜时世俭梳妆。zhu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敢将十指夸针巧,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把双眉斗画长。ch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苦恨年年压金线,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他人作嫁衣裳。sháng 三、律诗平仄的变通 律诗的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细心的朋友也许不难发现,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平仄关系都与要求不一致,难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近体诗的概念

近体诗 一、概念 近体诗亦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押韵等都有严格规定。近体诗这一叫法在中国明代就已经非常流行,例如明人董其昌《袁伯应诗集序》:“今秋,伯应(袁可立子袁枢)自睢阳寄近体诗一帙,亦以重九至,且属余序。” 二、类别 观点一: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观点二:近体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 三、特点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中间几联必须对仗; 3、一般来说,诗韵必须押同部到底的平声韵。 四、基本格体 一、五绝 类型一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诗: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 类型二 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类型三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南行别第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类型四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例诗:塞下曲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二、五律 类型一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类型二 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例诗: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回,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古诗平仄规律

古诗平仄规律 要区别平仄,就要先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例如:诗词曲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在用于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读去声了。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三类。你只要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

初学律诗心得体会.

初学律诗心得体会 2011-12-08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我喜欢它的博大精深,灿若繁星。从小到大,陪伴我时间最长的书籍就是《唐诗三百首》,是我永久的“营养品”。虽说是喜欢诗词,实际上我还是在诗词的殿堂门外徘徊! 因为读书时候老师所教授的只是课本上的一些阅读和浅解罢了,并没有专业的教授诗词知识基础,后来在网上认识了一位老师,并在他的介绍下有幸加入了联都小渔村群进行专业的律诗创作学习,并聆听了凌雪老师六节诗词基础知识课程讲座,感受获益颇多。 起初我以为写诗只有凑合四句或者八句就是诗了,读诗也是毫无目的地背来背去,领会不到诗的真谛,更不懂何为律诗,何为平仄等等。在第一讲的课程中听凌雪老师讲格律诗的平仄及粘、替、对、才明白了写诗原来有一定的规则格律,其篇式、句式都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格律诗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另外学会了如何辨别四声区分平仄,凌老师还教了大家第一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平仄仄等整首七律八句的平仄格式类推方法的技巧。 未系统学习之前,更不知何为诗韵等,在二讲的课程学习中明白了格律诗的基本特点是用韵、平仄、对仗,还有对、粘、拗救和避免孤平、三平调等。诗原来也分很多类型的,诸如什么是五律、七律、绝句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等类型。也知道写诗不可犯孤平,但有些诗的特定句式可以用的。在三讲的课程中发现自已对对联的知识很欠缺,明白了律诗其中二联对偶句的重要性,老师讲述了对偶是学习律诗的必修课题之一,才知道了律诗对偶句的五个特点是;1、两句为一联。2、词性相当。3、要平仄相对。4、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5、句子结构要相同。理解了工整的对仗并不是单纯的天对天、地对地、事对事、人对人,更明白了律诗的对偶与对联不同,对联要整体写一件事情,而诗中的对偶只是写整首诗的一部分。从课程学习中,我领悟到律诗中的对偶句只要是天对地、事对人、情对景、色对声,明白了对仗不能粘着而要展开,才显得腾挪变化令诗句灵活生动。律诗八句的几种写法;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情景交融、八句都写景、老师建义初学者要写好诗的最快捷径是先学“先景后情”。课程中凌雪老师引导我们要多学习,闲余多读些诗来训练自已,对学习写诗有很大好处的。 四―六讲课程学习了何谓律诗的起承转合,明白了起承转合是整首诗的重要环节,明白了“起”,乃是诗的开头,“承”,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扩展;“转”,是转折,开拓新意;“合”,是结束全篇。要写好绝句,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讲述了几种起句的手法有明起、暗起、反起、兴起、陪起、引起和写起句的七个注意点。理解了承句的作用是将起句提出的话题进一步深化、扩展。如何写好转句,转句的时候要注

格律诗的变体

五种特殊平仄变体 格律诗在四种基本平仄谱式和三种基本拗救方式以外,还有五种定型的平仄变体,即特殊律诗体式。 (一)丁卯体 此体为唐代诗人许浑所创,因他晚年定居丁卯桥,故得此句。它固定用在七律中的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颔联,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换,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我认为,这本是一种对句相救的拗救方式,如果故意把它搞成固定体式,拟有点舍本求末,自缚手脚,实无必要。 (二)折腰体 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上下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均能平仄相对;但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却平仄失粘。这使上下两联如同中腰折断了一般,故名折腰体。 折腰体的七绝扩充为七律,仍存在颔联与首联失粘的问题,则称之为八句折腰体。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三)顺风体 这种体式,全诗各联重复使用相同的平仄对立句型,比如每联均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像顺风吹过一样,故名顺风格,又叫顺风调,如岑参的《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若全诗前三联平仄重复,联间失粘,而尾联与前联能用平仄粘对形式,这是一种半对半不对的顺风体,是介于古风与律体之间的一种体式。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四)古律诗 这是押韵、对仗同律诗,而平仄似古风,不尽合律的诗体。如崔颢的《黄鹤楼》。 (五)吴体 出句与对句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此体原是仿效民间歌谣,文人一般不屑为之。但杜甫曾写此体,如《》愁注明“强戏为吴体”。皮日体、陆龟蒙诗集中亦偶见,其他诗人集中则罕见,唐以后少有人提及。 以上五种变体,非律诗之常体、正体,知道即可,不必仿效。 七、对仗位置的六种变格 律诗通常在中间两联即含联和颈联上用对仗,这是对仗的正格。除此之外,对仗可以用在任何一联、两联、三联直至全诗四联上,或者全诗四联都不用对仗,这就是对仗的变格。 古人给出名称的对仗变格有六种。 (一)蜂腰体 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上用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或蜂腰格。 (二)偷春体 把本该用在颔联的对仗,挪用到首联上,就构成偷春体,又叫换柱对。 (三)贫对仗

心得体会 学习《声律启蒙》的心得

学习《声律启蒙》的心得 原创:仰之艺术工作室 儿子是xx年入小学,刚把语文书拿回家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这是“部编本”的新教材,翻来翻去就发现了《对韵歌》:天对地,雨对风。花对树,鸟对虫......我看见了忍不住多读几遍,感觉朗朗上口,儿子有很多字不认识也跟着瞎念。后来他才知道,这第一句就来自《声律启蒙·一东》,教育部的专家也是节选《声律启蒙》的内容来改编的。这是孩子第一次接触和声律有关的文字。 xx年秋,恰逢罗老师开班授课,我们幸运的加入"古典诗词基础班",系统地学习《声律启蒙》。到目前为止,已经学到了上平声的《声律启蒙·十五删》。这个学习过程既艰苦又有趣,艰苦的是距离比较远,每周日从城北转公交到城南书院路;有趣的是,课堂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观察到孩子的变化,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首先是孩子的变化: (1)由于我们每次上课前都有预习,所以课堂背诵能够超过很多同学,这让他小小地满足了一把。罗老师也经常提醒各位同学和家长,课堂时间有限,在家多读多背,老师才能加快进度。 (2)作为二年级小学生,儿子很多汉字不认识,借《声律启蒙》课堂,认识了一些生僻字和多音字;由于没时间抄写,所以仅限于认识。小孩子有个特点,认识的字不一定会写,以后有空还是借助《声

律启蒙硬笔书法字帖》练习写写。 (3)《声律启蒙》中有声调、音韵、格律等知识,比如"入声字"都体现在方言,不懂方言或入声字是无法理解古典诗词中某些押韵规则的。课堂上,罗老师经常用长沙话、湘乡话、益阳话、湘阴话来示范,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我自己老家是湖南武冈,武冈话里"借书"的"借"就读作"假jià",《声律启蒙·六鱼》第二段:"共服宣尼休假盖"的"假"就是借的意思。由此联系小学课文《狐假虎威》,孩子很快就明白了标题含义:"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骗人",这对以后中学阶段学习古文是有帮助的。孩子对方言有了兴趣,我就在网络搜索粤语版的《唐诗三百首》来韵味一下。知名主持人汪涵就说过:"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但方言是为了不让我们忘记从哪里出发的。"目前各地方言中还保留入声的有粤语、闽南话、吴语、客家话、旧湘语、江淮官话、赣语、晋语等。 (4)对联知识的运用。在《声律启蒙》课堂我们学了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等等。其中五字对和七字对,很多是有文采的对联。通过老师的分析,小朋友不知不觉就明白了对联的基本知识。到了寒假,孩子学习毛笔字,要写春联、贴春联。生活中很多人分不清上联、下联,不知道哪个贴左哪个贴右。当孩子学会看对联平仄,清楚的知道,上联的末尾肯定是仄声,应该贴在大门的右边(古人以右为上)。关于对联兴趣的引导,家长可以去"喜马拉雅FM"找到《幽默大师纪晓岚》放给孩子听。孩子心中有了对联的概念就会有兴趣,否则那些对联故事无法吸引小朋友。记得20xx正月,我们路过某某书法培训

[VIP专享]格律诗的平仄押韵讲义

盐井乡初级中学教师培训 讲义 培训人: 时间:

格律诗的平仄与对仗 概念: 格律诗: 指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的诗歌。中国古典格律诗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近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和古体诗相对,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也被称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其实它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言体,简称

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同句相对,邻句相粘”。 《寓舍书怀》陆游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书生莫倚身常健,未画凌烟鬓已凋。 “同句相对” 这里的同句相对,指一个句号之内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先看首对: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通]仄[平]平。 依照前次我所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可见这句中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那么再看其它句子是不是也相对呢?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观察方括号里面的字,都是合乎“对”的规则的。 “邻句相粘” 邻句相粘,指不同句的相邻两分句,平仄相同。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春从豆蔻梢头老,[此两句

如何写格律诗

如何写格律诗(一) “工夫在诗外,作诗先作人”这是诗家的一句行语。 诗,是文学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是个人生活经历所构成的心灵图画,是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的表现,也是个人品德、修养、学问、素质的综合表现。 所以: 1、诗人要正派,要胸襟宽大。 2、诗人要高尚,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3、诗人要谦虚,要有学习别人长处的精神。例如:毛主席的七律《到韶山》,首句原为“别梦依稀哭逝川”,后经友人提出“哭”的字面欠妥,建议改为“咒”,毛主席不仅接受,还将其称为“半字之师”,又如毛主席的《长征》中,原为“金沙浪拍云崖暖”,因友人建议,诗要尽可能避免重字,前面已有“五岭逶腾细浪”,宜将后浪改为水。也被采纳,所以,才成“金沙水拍云崖暖”。 诗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感情是纯朴的,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古人云“诗文有骨肉之情”。 一、基本要求: 1、字句相等。七律是七言八句;五律是五言八句。超过八句符合格律要求叫长律或排律。律绝同是四句。 2、平仄相对。律诗讲抑扬顿挫,在对偶句中除注有可平可仄标示的字外,上下句平仄声必须相对立,并要求双句押韵。 3、结构相同。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下词组结构必须相同。 4、词性对仗。律诗不仅要求用字用词精练准确,讲艺术、有美感,而且颔联、颈联上下分组词性必须对仗,否则不称其为律诗。 5、音步分明。每个诗句第二和第四字为音步,二者不能用同声字。七言第六字虽不是音步,但一般与第四字也不能同声。 6、注意粘对。粘对亦称粘连。“粘”使全诗整体衔接;“对”指对偶句平仄对立。粘连就是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一致。 7、拗句补救。补救办法有两种:第一是本句自救。“五言”句一拗三救,四拗三救;“七言”句是三拗五救,六拗五救。第二是对句相救。前拗后救,一拗双救。(注:律诗律绝都有“四式”诗谱,只要认真严格按诗谱写诗就会符合律诗律绝的声律和韵律。) 二、禁忌: 1、忌孤平。孤平是指诗句中一个平声字被仄声字包围而孤立。一般说:五言句不少于两个平声字,七言句不少于三个平声字,并且放对位置。在诗句中保持两个平声字并列,即可避免孤平。 2、忌三连平(仄)。此指每个诗句的末尾不允许连续用三个平声字或三个仄声字。 3、忌换韵。律诗律绝都要求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允许换韵或转韵。 4、忌失粘。律诗要求粘对(前面已说明)如果失粘会影响全诗的整体衔接,造成声韵不和谐。 5、忌合掌。在诗的对仗中形式多样。但不准用同一地域、同一事物、同一意义的不同词作对仗。 6、忌重字。诗本身字数不多,应力求精练,除用叠字句或有意安排外,尽量避免相同的字

近体诗平仄律

海西诗词网校课件 近体诗平仄律 一、近体诗定型历程 1、四声及永明体: 沈约周颙提出四声论,把汉字声调分为平上去入,沈约、王融、谢眺、范云等创立了永明体,将四声应用于诗歌,提出了“八病”,为近体诗格律奠立了基础。 2、四声二元化 刘韬将四声分为平声和非平声,使得汉字在声调上划分成两个单元,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平仄”。为近体诗平仄律迈出了重要一步。 3、换头术 元兢提出了换头术,确立了近体诗诗句与诗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粘对”。 4、对仗 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和“八对”,明确了近体诗的对仗要求。 5、唐律定型 经王绩、沈佺期、宋之问践行推广,形成科举应试用的近体诗。以诗作为科举应试题目在盛唐初期,多数人认为在公元713年,开元元年,即唐玄宗即位的第2年。 二、两个概念 1、格律诗 诗可以分格律诗和自由诗 格律诗:除每行字数一样以外,还要符合一定押韵和声调规则 近体诗是唐代科举应试的格律诗;是格律诗的一种,也是格律诗最典型的代表。但近体诗不等于格律诗。 下面就会讲到 2、平仄 汉字声调有古四声和新四声,按平声和非平声分为两种,非平声称为仄。在唐之前不叫仄,大家都称呼,平声和彼三声,到了盛唐才有“仄”的概念。“彼三声”后来被叫做“仄声”。 大家看平仄律书籍注意这点 以七言诗为例,简单讲解一下平仄律

三、句型结构 诗由诗句组成,诗句由哪些单元组成呢? 我们看一首诗 杜甫【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不难发现,句型结构是2+2+3,这种结构几乎就是标准 如: 玉露凋伤枫树林 寒衣处处催刀尺 当然也有例外的: 如:出山雲各行其志,近水梅先得吾心 四、诗句的平仄 根据诗歌句型,两个字一个节拍,来确定平仄规则。尾字是韵脚,尾字的平仄与押韵相关,先搁下它后面再讲,这样七言诗每句就成了6个字,两个字一个节拍,六个字就成三个节拍。为了体现诗歌的节奏感,所以每个拍声调要有所变化,如果声调分成平仄两类,那么平仄交替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个今人也叫交替,一拍两个字,着落点自然就是后一个字,这样就有了2 4 6分明的说法,也就说单一诗句第2、4、6字的平仄要求—交替。 如:玉露(仄)凋伤(平)枫树(仄)林, 巫山(平)巫峡(仄)气萧(平)森。 上面诗句第2、4、6字的平仄是:仄平仄或者平仄平,这就是平仄交替。 五、律联平仄要求 上下两个诗句我们称为律联,绝句由两个律联组成,七律由四个律联组成,排律由四个以上律联组成;唐代科举应试最常见是六个律联12句,这也可以说科举应试的基本标准 下面讲一个律联上下诗句的平仄要求,律联的上句与下句平仄要异声相对(平仄相反),前人称之“换头”,“换头”是专业术语,大家要记住,重点也是在于第2 4 6字。异声相对(平仄相反、换头)使得律联上下诗句声调富有变化,不会显得单调呆滞。如:寒衣(平)处处(仄)催刀(平)尺, 白帝(仄)城高(平)急暮(仄)砧。 上面上下诗句第2 4 6字,平仄相反。

心得体会-观《天道》有感 精品

观《天道》有感 观《天道》有感 小高 看了《天道》这部电视剧之后,感触颇深,剧情及对白设定很有深度,这是小编看完《天道》之后的感触为方便理解,建议先读上篇文章《天道》剧情,如下 一熟谙法律体系,遵循规律找出漏洞,并充分利用 一个就是私募基金,在剧情设定的时间段,我国对于私募基金尚无比较明确具体的规定,投资方向、投资模式的要求不太明确,给了丁元英利用德国资本炒股的机遇,积累了丰厚的资本回报。 另一个就是丁元英对于格律诗公司运作模式的设定。 通过农户个体工商户与格律诗公司之间以一系列合同的形式展开合作,将农户的身份由企业员工变更为个体劳动者,规避了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制,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也是击败乐圣音响的关键所在。 二批判性解读传统文化 丁元英在德国学习工作,一共待了十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到的见解,这一方面归功于丁元英对于传统文化不断学习和吸收,另一方面是丁元英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有所扬弃,同时也使得他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正是这样的积淀,他才能与五台山禅师坐而论道。 三民主缺失的责任不在政党,而在政治文化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集权与专制的思想早就根深蒂固,古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会不断加强这种思想,也就造就了专制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包含在传统文化之内,属于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在这种文化下产生的民主无法健全,而中国近代意义上政党的产生却是在20世纪,故将民主缺失的责任归于政党,并不公平。 四认知并把握人性本质 按照西方的观念,人是有罪的,人到世上是为了赎罪,荀子也认为"人之性恶",人逃脱不了自私、贪婪,而丁元英恰恰认清了人的本质,比如格律诗的运作模式,以"小农意识"对付"小农意识",让农民自己管理自己,既保证了产品质量,

律诗的格律

第三章、律诗的格律 第一节律诗之平仄 律诗是针对古体诗而言的,所谓律诗,顾名思义,其创作是有规律的。作为近体诗的一种,它格律严密。本章节主要研究格律诗之“律”。 其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时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为例,首先是押韵,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也有押仄声韵的,有人认为押仄韵的应属古体。其次是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诗歌声律以平声字为一类,以上去入三声字为一类,称"仄声"。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五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平起式

文学欣赏心得体会范文【两篇】

文学欣赏心得体会范文【两篇】 篇一 文学应该预见未来,用自己那最美的鼓舞人心的成果跑在最前面,就像它在护着生活向前迈进似的。从上小学开始,我就特别的喜欢文学,确切地说是语文,我喜欢作者用优美的词句道出生活的点滴。 在我看来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各有风韵,不管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都是对世界的认知,都值得我们去欣赏、了解。因为有文学的存在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自然,了解这个世界。几乎是理所当然的选择了文学欣赏这门课程,当然我的选择也没有让我失望。在这门课程中我获益的是诗歌鉴赏。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而诗歌鉴赏评价必须要了解诗歌最基本的常识,比如:古风、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及民歌。然后理解内容,把握主题,感受诗歌的形象,体会诗人要暗示或启迪什么。鉴赏时,要沿着诗人的思路,领略其意境和感情及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象征、想象、联想等写作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用典的切当和平仄押韵的

讲究。“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解释,可见字词的锤炼备受重视。 诗歌大致可分为:写景抒情,咏物言志、即事感怀,边塞征战,怀古咏史五大类。欣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分清类别,方可抓住画面和氛围气场,体味其意境,理解诗人在其语境中的感情。其次是联系全篇主旨品嚼字词,炼字炼意的技巧,隽永的字词更能表现出诗词形象生动,充沛凝炼的语言特色,从而辨析手法,“比”“兴”“拟 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等。 一、写景抒情。我们都知道自然景物经诗人之笔必然会带上一种感情色彩, 写景的方法很多,简而言之,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明暗对比,此外要注意传统的比兴手法,感情寄托的深浅等。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摹。如柳永《雨霖铃》中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虚景实写,聚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有点有染,寓情于景,情景相生相融,真可谓字字溢情。然后联系作者的处境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并非无病呻吟,更不是凭空而想,而是有感而发。 二、咏物言志。咏物诗那是一定要写出你所咏之物的形态色彩等特征的,并且追求描绘贴切逼真,一首出彩的咏物诗能令我们想道摄

近体诗的特点

同学们,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古诗,这些古诗有些是古体诗,有些是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学生容易混淆。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近体诗的特点。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 近体诗在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数、字数固定。 近体诗可分为三类,分别是绝句、律诗和排律。 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 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排律一般是十句以上,最多可至三百多句,不论是绝句、律诗还是排律,句数都是偶数。 近体诗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近体诗的第二个特点是用韵严格。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近体诗的第三个特点是讲究平仄,第四个特点是讲究对仗。其中讲究平仄和对仗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平仄”常被称为“绝学”,大概因为难以捉摸,历来能说的人都不愿多说,以致知音稀少,几近失传。下面只作简单介绍: 我们现在普通话里有四个音调,分别是: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而古时却多一个声调:入声 这个入声现在混进了普通话中的平(阴阳)、上、去声调中了,所谓“入派三声”。 入声的消失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因此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 但入声在某些方言(如白话)中保留着,因此通过某些方言就可判断古入声字。如: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

【近体诗平仄规则】 --------------------------------------------------------------------------------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五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