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三个问题

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三个问题
论研究性学习评价的三个问题

浅谈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浅谈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教育、 实践能力 教育理论界对于素质教育定义争论不休的问题,已得到了科学的解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战略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它不仅廓清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而且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视为素质教育的关键。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开发建设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XX想

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建树的人。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教育,并且创新教育比以往提出的创造 教育更具时代特征。众所周知,“创新”(Innovation)是知识经济时 代大力弘扬的观念。“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进 经济系统的过程”称之为“创新”。对“创新”的这种认识,要比“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宽泛,它包容了“创造”,也包容 着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 括“创新”与“创造”的关系,即:“创新=创造+开发”这恰好与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需要解决的两大重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谋而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教育也可以用一个 公式来表述,即:“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由此引出素质 评价观的发展。改变了过去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 评价方式,而是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关注每个学生 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新的评价体系 和评价模式,要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成为他们认识自己和教育自 己的一种教育方式,成为教育者实现创新教育目标的反馈方式。任 何教育评价所进行的价值判断,特别是针对学生做出的判断,都必 须依从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标准。我国传统教育对于学生成绩的评

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评价方法与选择

附录A 评价方法与选择 (资料性附录) A.1同行评议法 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及上述领域的一项事物进行评价的活动。 采用同行评议法时,应根据评价目的、项目所属领域及复杂程度等明确以下事项:——专家应具备的资质条件; ——专家组数量及构成比例; ——评价内容与规范; ——评价形式,如会议评价、通讯评价等; ——评价权利与责任义务; ——评价应准守的职业道德准则,等。 为提高同行评议质量,可以根据专家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对不同专家的评议赋予适当的权重系数,建立高质量的同行专家库。 同行评议法可以与多维指数法、综合评价法等结合使用。 A.2投入产出效率法 通过计算科技项目投入产出效率对项目进行评价。通常,科技项目投入产出率等于项目的技术隐性收益、技术显性收益完成率与项目投入完成率之比。 当投入产出效率小于1时,表明该科技项目尚未达到预期目标。说明科研项目投入、技术隐性收益、技术显性收益三个要素目标值与完成值比例之间的匹配程度尚未达到预期; 当投入产出效率等于1时,表明该科技项目已经达到预期目标。说明科研项目投入、技术隐性收益、技术显性收益三个要素目标值与完成值比例之间的匹配程度完全符合预期; 当投入产出效率大于1时,表明该科技项目已经超过预期目标。说明科研项目投入、技术隐性收益、技术显性收益三个要素目标值与完成值比例之间的匹配程度已经超过预期。 该方法可以与技术报表法结合使用。 A.3技术报表法

从客观现实中采集科技项目相关数据来进行评价,反映一个项目从思想火花(形成创意)到商业成功(实现创新)的全过程。可以通过编制技术报表的方法实现,技术报表包含:工作分解结构表(WBS表)、质量成本进度表(QCD)、风险要素控制表(TRC)。 评价时应明确以下要素:, ——技术就绪水平的划分级别; ——技术就绪水平各级别的定义; ——质量里程碑定义和举证要素; ——经费总概算、关键级别的经费概算; ——对应技术就绪水平每个级别的完成节点时间。 该方法可以与投入产出效率法结合使用。 A.4多维指数评价法 通过多维度指标对科技项目进行评价,衡量和反映科研活动实际取得绩效的效率与水平。评价指标值以量化表达和定性描述两种方式表现。量化测评方法如文献计量法、C-D生产函数法、新产品销售率(NSR)法、成本节约率(CSR)等;定性的主观评价法如同行评议、回溯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评价步骤包括:评价目标界定、评估框架构建、指标体系构建、基础数据收集与样本选择、缺失数据补充、指标度量、数据标准化、权重确定、指数集成、结果分析等。 该方法可以与同行评议法、科学计量法结合使用。 A.5科学计量法 对科学研究活动与结果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不受个人主观因素和其他非科学因素的影响。 评价时应明确以下要素: ——科技论文(专著)的数量 ——科技论文(专著)的引证 ——引用率 ——平均被引次数等 ——其他衍生指标 该方法可以与其他评价方法结合使用。

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与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 调查与研究 院系: 专业年级: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成绩评定:

关于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 调查与研究的调查报告 前言: 调查的背景和目的: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行之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祖国发展前进的使命,更应不断培养自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崭新的形象来迎接这个新的时代。作为建设祖国的主力军,民族的未来,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新的时代,以新的特点去适应新的时代。这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我们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新时代的学生应具备这样的新形象:敢于创新,重于实践,还要学会为人民服务。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创新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矗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不创新就要面临被汰,被消灭的危险。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缺乏创新精神,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所以说,勇于创新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新素质。 创新精神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活动是创新精神得以实现的保证,是创新精神的发展和延续。创新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新必须应用于实践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研究和创造活动中,才能总结经验,精益求精。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把创新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体制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以旧的教学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研究,回应和反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是一个很有必要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初步了解现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现状,以及做建议性的指导。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分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切实做好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众多高校当务之急,不仅可以有效地减缓当前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压力,还可以为社会输送一批真正高端创新型人才。现如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诸如创新素质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创业的相关实践活动等。高等院校应当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方面入手,结合这种新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建立健全新型的该课程教学体系,为国家培育新型创新型人才。接下来本文将从培育方法策略入手展开分析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前言: 社会高速发展,随着高等院校持续扩招和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诸多社会问题就伴随着大学生的数量的增加而出现,例如毕业生就业问题就是当下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鼓励促进大学生创业并且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就是一个有效途径。而光鼓励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该问题,各个高校应当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下功夫,将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机融合,构建完备的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充实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后

备力量,为国家输送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就目前各大高校有关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安排来说,大多数以必修或者选修的模式归结到课程体系中,另外也不乏校内学生自主创建的有关创业创新的协会或者组织等,这些协会组织通常通过举办比赛等相关活动来培养在校学生的 创新创业能力。再者,校外也有关专门的培训机构,设置了专门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教育。经过许多年的探索发现,国内已经初步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且有了一定的规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较好的平台。但是国内高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有诸多不足之处,就像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主要还是集中在实际操作和技能的培训上,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却是忽视了当今社会相对重视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育,这是许多高校在专业理论与技能培养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间权衡的脱节之处,导致了诸多大学生只空有一套理论却不能实践运用的现状。近年来虽有些高校在实践环节也开始重视起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究其根本还是远远不够的,不没能取得较大的突破。高校一般都是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或者设置实践教学等来强化该能力的,并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依旧还是实验、实习等老一套方法,课程时间设计也就在一两个学期,然而对于这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析-最新文档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析 一.前言 目前国家经济发展迅速,而产业结构从原来的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加强对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这造成我国劳动力就业前景不好。同时,目前我国大学生人数处于饱和状态,毕业生面临毕业时会有很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前景的惨淡推进了大学生创业,而这种新型的就业模式为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解决了大学生无法就业的问题。在社会和民众的支持下,国家开始以“创业创新”为改革主题鼓励民众创业,提高经济发展,改革大纲中提到大学生为主要培养的创业对象,学校应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不仅在社会上推出了许多国家扶持创业的政策,大部分高校也设立了创新创业中心以及一系列创新创业项目,从行动上鼓励学生多创业。这些政策也引起了教育界对学生的就业前景的思考,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通过有用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1] 二.实验调查 2.1实验对象和方法 以在校的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利用网络平台制定了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大学生平台向各大高校的大学生推广问卷,积极邀请他们填写问卷。根据网络问卷推广范围广、份数多,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较高。 2.2数据分析 通过问卷软件数据的汇总和整理,我们从问卷中随机抽取了四百份问卷样本,男女比例接近1:1,样本的对象年级为大一到大四,大三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比例最大。样本的对象涉及专业较多,大致为理工类和艺术类。大学生对于问卷中”你在生活中会参加创新类的活动吗?”“你如何看待创新活动?”等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显示学生对创新活动有一定的积极性,在课余时会合适选择参加学校内开展的一些创新活动,但是除学校开展的创新活动,学生大凡不会主动开展创新行为以及相应的活动。数据显示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喜欢在生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最新教育文档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与否,最重要的的条件之一就是需要其首先具备创新创业意识,这种意识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觉性与成功比例。而现实是现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明显滞后于急需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社会现实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强化不够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创业主动性差,创业带有“被迫”的因素。因为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找工作难”成为很多应届毕业的大学生迈向社会生活的一道 艰难屏障,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才将目光投向了创业,在找不到工作的压力下“被迫”选择了自主创业,而不是因为本身热爱创业,并向往创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和因此得到的理想满足。其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本身的认识不足。部分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就是搞搞经营活动或者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而创新创业中要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单凭一腔热血与各种的异想天开的创业点子,是远远不足以支撑整个创新创业过程的。最后,创业意识强化不够还体现在大学生在校或毕业创业期间产生的内心 矛盾和焦虑现象上。 2、大学教师的创新素质教育指导能力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很关键的一个方面还在于教师对学生

的引导。教育就是有教有学,学生在高校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接受教师引导的过程。既然创新创业教育当下被视为高校教学改革非常重要的创新点,教育要紧随时代要求的步伐,那么引导学生思维开化的主体―教师,正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关键之一。教师队伍创新素质的高低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 从现代高校整体师资力量来看,对传统教育形式得心应手的教师占大多数,而擅长培养学生发挥个性特点和擅长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引导的教师在师资队伍中所占比例还是偏低。整体的大学教育观念至少当下还停留在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主导的阶段,老师们多是在应试教育体质中培养出来的,虽然学术水平整体很高,但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能力还远远不够。现在不少高校教师知识结构趋于陈旧,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不强。甚至很多大学中年纪较长的教师对计算机、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现代新新事物的掌控力还不及年轻人,这就使许多现代工具不能在其教学和引导学生开发创新的过程中发挥理想的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虽然部分当代大学生有创业欲望,但是在自我能力方面还存在问题,使其心存压力,甚至感到前途迷惘。大学生除了迫切需要高校在创新创业的知识培训、实践活动和能力训练方面多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外,还需要认识到自身因素的不足给创新创业带来的问题。下面主要说明在创新创业培养过程中大学生自身因素

高校科技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高校科技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23T13:36:42.653Z 来源:《科技研究》2018年8期作者:罗丽华郭旭 [导读] 进而根据评价模型对高校进行聚类分析,探寻理工农医类院校科技能力水平差异的原因。 (黑龙江工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为了高校能够对自身的科技能力进行有效的认识与改进,本文选取227所理工农医类院校应用层次分析法原理确定其科技评价指标,然后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高校个体科技能力评价模型,进而根据评价模型对高校进行聚类分析,探寻理工农医类院校科技能力水平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高校科技质量评价;评价方法;研究 一、高校科技评价模型的构建 科技评价作为科研管理和绩效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构建科技发展竞争环境的基础,在推动国家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方面作用重大。但近些年来,科研评价却备受诟病,处境尴尬,甚至出现了信任危机。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评价体系将科技评价结果作为重要或支撑指标; 另一方面,不少批评科技评价的声音接踵而至,包括部分学者建议取消科技评价。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质疑: 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是否提供了必要的创新导向?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逐步得到重视,因此科技评价对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导向性和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尤为重要。 二、高校科技评价的界定 科技评价的基点是与评价目的相联系的。通常,科技决策需要基于预测的事前评价,科技活动控制需要基于过程的事中评价,科技活动绩效考核需要基于结果的事后评价,而科技成果价值评判则基于成果对目标的贡献。科技评价可以分别从国家(或部门、地方)角度和企业角度进行。而国家和企业推动科技活动的目标是多层次的,一般可分为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战略性目标和针对具体问题的战术性目标。科技评价的层次取决于评价对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可以用包括对象、基点、角度、层次的4维向量区分一项具体的科技评价问题的属性。由于科技评价问题属性的多样性、科技评价目标的多重性以及科技评价内容的综合性,用一种评价模式涵盖科技评价的所有因素几乎是不可能的。对具有不同属性的科技评价问题,应该有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三、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的体系结构 科技评价活动需要理论支持和方法支持,人们通常理解的方法是一系列的技术、工具和原则。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完整的科技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应该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体现科技评价活动共性的评价方法论;二是面向不同对象的评价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模型;三是各种具体的科技评价方法及应用模型;四是科技评价实施过程管理与控制的方法和规范。面向具体问题的科技评价活动,需要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根据问题的属性、评价的要求和条件,依据相关的理论,选择和设计合适的评价方法并加以正确的运用。科技评价的实施过程也需要管理与控制。 科技评价方法包括的内容有:科技评价研究方案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科技评价信息获取与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科技评价信息分析与集成的理论与方法;科技评价实施过程管理与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对科技评价结论信度与效度进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等。科技评价活动是一种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在科学方法论指导下,对评价方案进行系统的设计(包括对评价问题和前提条件的分析、评价目标和任务的界定、评价准则和参照系的确立、具体评价方法的选择和组合等),对评价信息和评价结论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进行客观的评估。科技评价需要对评价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完善我国的科技评价体系不应忽视过程控制规范的研究。过程控制规范主要包括:科技评价活动组织规范;科技评价方案及实施计划制定规范;科技评价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规范;科技评价实施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和沟通管理规范;科技评价结果鉴定与检验规范等。在深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应当编制面向不同类型科技评价活动的实施操作指南。科技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还包括面向不同对象的评价基础理论和基本理论模型。这些基础理论和基本理论模型是确定科技评价准则、设计科技评价方法的依据,必须认真加以研究。 相对于基础理论和基本理论模型,人们更关心的是各种具体的科技评价方法及应用模型。科技评价使用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信息获取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评价与决策方法这三大类。进一步细分,还可分为影响与效果辨识方法、操作化设计方法、数据收集方法、数据处理方法、计量方法、分析方法、评价方法等。仅就评价方法而言,具体的模型、指标也数不胜数,其共同的基本要素包括准则、指标、尺度、权重、阂值等。这些方法既有定量分析方法,也有定性分析方法,绝大多数方法并非科技评价所专用。各种具体的评价方法只是科技评价的工具。作为一个体系,评价方法要服务于评价内容,并在合适的场合,以合理的程序加以正确运用。角度不同、对象不同、目的不同、层次不同的科技评价,其评价内容应该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科技评价可能涉及社会、经济、技术、财务、、制度等评价维度。评价的内容通常有效果、价值、、能力、条件、可行性等。针对具有不同属性的评价问境险题,将这些评价维度、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加以正确组合,并配以合理的评价程序,才能形成完整的方法体系。 四、结语 近些年,国家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更加关注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益,这对科研管理特别是科技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需要改革现行的科技评价和管理方式,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人员,重点突破带动技术革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科研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名称《应用型本科高校科技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编号:GBC1317134。 1]陈运平,陈林心.我国中部六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38-45. [2]石善冲.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24(6):31-33. [3]徐晓敏.层次分析法的运用[J].统计与决策,2008(1):156-158 作者简介:罗丽华(1979.12—),女,汉族,黑龙江人,黑龙江工商学院教师,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学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调查报告2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调查报告 许玉英 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法学1543班学号:151101434136 摘要:大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拥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这与创新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新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配备专门的师资力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形成创新 的团队;加强学风建设,在学生中,通过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建模设计比赛等多种形式 在学生从社会背景来看,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了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作为新世纪 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即将成为他们进入社会寻求发展机会的重要必备条件。 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同样 也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因此,我们小组关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展开了调查研究,以下是我 们调查结果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建议 创新是一个发展和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信息高速时 代对人才的普遍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力如何,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也关系到我国未来在国际社会中的 地位。因此,了解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现况,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 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前,我国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甚多,但大数都是仅仅是停留在理论 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借鉴国内外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同时必须紧密结 合各类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创新教育道 路、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于什么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次调查报告主要从创新 意识的三个特征来说明创新意识。1、新颖性。创新意识主要是人民为了满足生活状况 更好的社会需求而衍生,创新意识是求新意识。2、社会历史性。创新是以提高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为出发点,而在古代社会,创新意识往往受阶级性和道德观念的影响 和制约。3、差异性。每个人的创新意识和她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兴趣爱好和物质条件 有着密切的联系。创新意识是以思维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 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为主要表现。只有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敢于做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比较研究 作者:尹志军, 郎飞燕, 陈立文, YIN Zhijun, LANG Feiyan, CHEN Liwen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401 刊名: 科技管理研究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年,卷(期):2009,29(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4条) 1.王炼.庞景安.曹燕企业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7(11) 2.罗亚非.李敦响基于密切值法的不同类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11) 3.FAGERBERG J.MOWERY D C.NEL SON R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 2005 4.范德成.周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法研究[期刊论文]-工业技术经济 2006(03) 5.CORNELIA PAAPE Currency overlay 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2003(02) 6.CHARNES A.COOPER W W.RODES R Measure in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1978(02) 7.曲世友二次相对评价法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论坛 2004(04) 8.梅小安.彭俊武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弱势指标倍数法[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1(02) 9.王慧.李印海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7(11) 10.SAATY T L Fundamentals of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dependence and feedback in decision2making wit h a single network 2004(03) 11.NIKOLA K.SHAONING P Transduction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and Applications in Bioinformatica for Promoter Recognition,Letters and Reviews 2004(02) 12.朱利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E-V模型评价[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06) 13.SAATY T L Fundamentals of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multiple networks with benefits,costs,opportunities and risks[期刊论文]-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2004(03) 14.王慧.李印海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期刊论文]-科技管理研究 2007(11)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李广华山东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2005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特别是科技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国际竞争日益体现在高科技和创新的竞争上,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增强自己的竞争力,都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地区创新体系,旨在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高等学校作为科技创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在科技创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科技兴国战略、知识经济理论、国家创新工程战略等为出发点,分析了科技创新系统中各要素的作用和功能,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并结合山东省区域创新的实际情况,将高校科技创新子系统与山东区域创新大系统相比较,并进行了DEA评价分析研究,得出了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体系中,原始性创新是优势,技术创新应加强,高校创新系统与区域创新系统不相适应的结论。并进一步提出增强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改善高校创新体系环境对策建议。为高校今后科技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二章提出了文章的结构思路和理论依据,第三、四、五、六章为本文的重点。对山东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原始性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将高校创新子系统置于区域大系统中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第六部分在三、四、五部分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外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和对山东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进行DEA评价分析,提出了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2.期刊论文李娇.胡宝贵.LI Jiao.HU Bao-gui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0,25(2)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重要领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通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3.学位论文孙敏霞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灰色综合评价研究2008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显著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活动日趋活跃,科技进步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决定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尤其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系统的实际应用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调查报告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从优化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等方面,明确阐述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方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欲望和能力。 关键词:创新实践兴趣能力 实践磨炼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发展个性、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设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成为“学历+素质+技能”的“适应型”人才。而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肩负着祖国发展前进的使命,更应不断培养自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创新与实践在我们身边是什么样的? 本学期的13周-16周我们对本校以及外校进行了一次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调查,发放问卷以及与同学的深入交流,更多的了解了我们对创新和实践的理解和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在创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知行反差 1、对创新的认知已相对充分。现代的大学生都认为创新和实践活动非常重要。同意“创新和实践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本研究中,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课外实践,也对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这表明当代大学生都普遍认识到在大学生努力创新是有意义的事,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大学生参与明天竞争的资本。他们都认为大学的学习成绩不代表什么。约80%的同学认为大学更多的是学习能力。普遍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满意。因此,在校学生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认识现状相对令人满意。 2、在创新的“知、行”上反差明显。上文说到在校学生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认识现状相对令人满意。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贯彻实施上做的尚不尽如人意。我们在调查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性活动的实践情况时发现:表示没有参加过有关创新实践的活动的学生占90%,正在进行中的7%。从此结果中可以看出,90%以上的学生都对科技竞赛缺乏参与。因此可以看出,从不参加的学生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 (二)外界环境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也有较大影响 1、我们调查的主要是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调查结果如下

浅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精选版

浅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 形成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浅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 前言 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充分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五条具体道路中以“自主创新”为首,也充分说明下一阶段我国的发展的核心将会集中在“创新”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中这段关于自主创新的论述,在与会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 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创造、创新能力的竞争。提高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迎接市场挑战的需要,也是国家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需要。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学术大会上)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而大学生作为国家专门培育的专业性人才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储备。所以,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不仅是一个关乎个人命运前途的话题,一个个体成长成才的内在与长远需要,更是一个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点。 一、何谓创新型国家?何谓创新素质 (一)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对于什么是创新型国家这个问题,国际学术界已有基本共识,即把那些将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浅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

浅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 形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浅析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 前言 10月15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十七大报告,在反复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与之相配套的五条具体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充分说明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五条具体道路中以“自主创新”为首,也充分说明下一阶段我国的发展的核心将会集中在“创新”上。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胡锦涛同志十七大报告中这段关于自主创新的论述,在与会代表中引起热烈反响。 当今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创造、创新能力的竞争。提高创新能力,不仅是企业迎接市场挑战的需要,也是国家提高整体竞争力的需要。因此,“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5年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学术大会上)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而大学生作为国家专门培育的专业性人才更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力储备。所以,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不仅是一个关乎个人命运前途的话题,一个个体成长成才的内在与长远需要,更是一个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点。

浅谈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精选版

浅谈培养大学生创新素 质的途径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浅谈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校共青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创新教育、 实践能力 教育理论界对于素质教育定义争论不休的问题,已得到了科学的解说。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战略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它不仅廓清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而且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视为素质教育的关键。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开发建设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适应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长为对党和国家、对人民有所建树的人。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创新教育,并且创新教育比以往提出的创造教育更 具时代特征。众所周知,“创新”(Innovation)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力弘 扬的观念。“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进经济系统的过 程”称之为“创新”。对“创新”的这种认识,要比“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更宽泛,它包容了“创造”,也包容着原有的“重新组合”和 “再次发现”。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创新”与“创造”的关系,

浅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浅谈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摘要]文章以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为主题,论述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并提出构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迈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要求,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保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目前,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把发展创造能力视为国策,提出了“创造性科技立国”的口号,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日本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由此可见,无论从大学本身的教育功能还是从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看,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以及大学专业设置太细、知识面窄、技能方面训练不够、不注重思维方法训练等诸多因素影响,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创新素质较低,在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是极不相称的。因此,高校应通过各项改革,切实对大学生加强创新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迎接教育国际化和时代发展的挑战。 一、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的意识,是一种面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而具有的强烈的尝试冲动,它是创新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当代大学生普遍欠缺的素质调查

当代大学生普遍欠缺的素质调查 大学要根据社会需求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环境。从学生的角度,我认为如果以创新型人才的标准衡量,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以下几方面素质,这是当前大学教育应重点关注的。 缺乏献身事业的创新人格 爱因斯坦曾指出,真正投身科学事业的人是在追求自然的和谐与美。“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爱因斯坦的话揭示了那些能献身科学创新的人的创新动机到底从何而来:对科学真理自身的渴望和激情是激励人们探索的最强烈的“第一动力”。我认为创新人格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人对于科学探索基本价值的认同。 卡尔罗为证明黄热病到底是不是由蚊子传染的,特意让叮咬过病人的蚊子叮咬自己,最后患病终身致残;琴纳研究牛痘接种时以儿子做受试者,先取猪身上的痘浆接种在儿子胳膊上,两个月后又把天花病人身上的脓液接到儿子身上证明牛痘的免疫作用。琴纳说:“我想到要使世界从一种灾难中解脱出来……我感到一种巨大的快乐。”这些前辈的事例告诉我们,创新是需要一种高尚、积极的工作境界的。 据我所知,现在一些大学生知识贫乏,心灵更“贫瘠”。他们在越来越安逸的条件下,整天想的都是吃喝玩乐。据笔者调查,在“智慧与真理”、“权力与金钱”这两组未来可能的获得物中,如果可以自由选择,90%以上的学生选择后者,而进入社会的知识阶层竟几乎100%地选择后者。这样的人即便拥有再高的智商、获得再高的学位,也难在创新上有大作为。 缺乏大胆怀疑的质疑精神 应试教育非对即错、学习只追求一个标准答案和最高得分的弊端任人皆知。这一弊端阻碍了学生探 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行为的养成。当今教育的一个副作用,就是由于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对知识迷信,造成一种心理定势:课本上的任何理论都意味着真理。大学生对书本迷信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不愿意多思考的“懦夫懒汉”思想在作怪。

(整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问卷.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这份问卷的目的在于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您的意见和建议对本专业的教学改革意义重大。请您如实填写以下信息,谢谢您对本课题研究的支持! 1.专业年级姓名 2.您对本专业关于创新实践学分项目的实施及管理办法是否清楚?□是□否 3.到目前为止,您参加过哪些创新实践活动?(可以多选,在选项字母前划对勾) A社会活动 B单位见习 C 课程设计 D调查研究 E 学术报告 F科研项目 G学科竞赛 H 毕业设计 I实习 4.您认为什么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多选,在选项字母前划对勾) A课堂精讲 B案例分析 C写课程论文 D小组讨论 E 学科竞赛 F听讲座报告 G参加科研项目训练 你建议的其他更好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您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可多选,在选项字母前划对勾) A 自主学习能力 B 科研能力 C 组织管理能力 D 社会活动能力 E 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 F人际沟通能力 G团队合作能力 6.您平时收集各种信息的渠道有哪些?(按喜好程度填写英文字母,可以多选,但请勿重复) A网络查找资料 B图书馆查找资料 C学术报告 D与老师探讨 E与同学讨论 F调研非常喜欢比较喜欢喜欢不喜欢讨厌 7.您最感兴趣的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是?(按喜好程度填写英文字母,可以多选,但请勿重复) A课堂精讲 B案例分析 C写课程论文 D小组讨论 E 学科竞赛 F听讲座报告 G参加科研项目训练 非常喜欢比较喜欢喜欢不喜欢讨厌 8.您认为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最能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多选,请在选项前的字母上画对勾)。 A撰写论文或调研报告 B现场展演(口试、面试、口头汇报、答辩、辩论) C学科竞赛 D开卷考试 9.您认为在参与各项创新实践活动时遇到的困难是什么?(可以多选,请在选项前的字母上画对勾) A占用课余时间 B资料查找困难 C 经费困难 D 缺乏教师指导 10.您对创新实践活动的参与兴趣如何?(请选一个答案) A很高 B高 C一般 D没兴趣 E 厌烦 11.您认为有同学不愿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可以多选,请在选项前的字母上画对勾) A缺少相应的奖惩制度 B占用课余时间 C资料查找困难 D 经费困难 E 缺乏教师指导 F缺乏实践(试验)条件 G 一些项目要求同学们必须参加,引起逆反 12.您认为哪些手段可以激励你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可以多选,请在选项前的字母上画对勾) A物质奖励 B 学分奖励 C德育分奖励 D各级奖学金评定时加分 E推免研究生等各类深造发展机会评定时加分 F各级评优时加分 G修得学分可以顶替全校任意公选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