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工艺规程及控制要点

产品工艺规程及控制要点
产品工艺规程及控制要点

产品工艺规程及控制要点

生产工人培训资料

一件产品的完成,大多数时候需要几个车间共同的配合,也就是说一件产品的工艺过程会涉及到不止一个车间。下面所讲并不是一件产品的完整工艺,而是以车间为框架来说明各种主要工艺规程及其控制要点。

1 热加工车间

1.1热压:热压产品主要有三通、弯头、变径、管道附件(封头、接管座、堵板)等。

1.1.1产前准备:认真阅读图纸和工艺卡,了解产品特点;选择合适模具,安装模具。

要点:每一件或一批产品生产前仔细研究图纸和工艺,对其工艺难点提前掌握,这一点非常重要。

1.1.2坯件入炉加热:加热的目的是提高金属的塑性,降低变形抗力,以利于金属的变形和获得良好的锻后组织。

生产中各种材质的加热温度:

A335P91:950~1060℃

A335P22:1050~1100℃

A106:950~1060℃

WB:880~950℃

400℃以上升温速度≤150℃/h 保温时间1min/mm且≥30分钟除A106要求终缎温度≥780℃,其余材质终锻温度≥850℃

要点:设专人监控加热过程,防止金属氧化、脱碳、过烧、过热、内部裂纹等缺陷产生。1)氧化:坯料在炉内加热过程中,表层金属与炉气中的氧化性气体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氧化皮,造成金属的烧损。

为减少氧化损失应采取措施如下:①在保证加热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加热时间,尤其避免坯料在高温环境停留时间过长,操作上应尽量少装勤装。②在保证燃料完全燃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炉内过剩空气,以免剩余氧气过多。③炉膛内应保持不大的正压力,以防止冷空气吸入炉内。

2)脱碳:在高温下钢料中的碳与炉气中的水汽、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发生化学反应,造成钢料表层含碳量降低,进而影响成品管件的性能。操作上应尽量快速加热,避免钢在高温

下长时间停留。

3)过烧:金属加热到接近熔点温度(就是超过前面规定的允许加热温度的上限)时,晶间低熔点物质开始融化,由于炉气中的氧化性气体渗入晶粒边界使晶间物质氧化,破坏了晶粒间的联系,这种组织结构的钢一经锻打即破碎而成废品。过烧现象不可逆,在生产上一旦发生就是严重事故。操作上应严格控制加热温度不得高于规定温度的上限。

3)过热:是指钢料在稍低于过烧温度下长时间保温时,组织内部晶粒过分长大,导致产品性能降低。操作上应严格控制加热时间不能太长。

4)内部裂纹:钢加热时,由于厚度原因,表面和中心之间存在温度差,表面热膨胀大于中心,中心部分形成三向拉应力,这种由于温度不均而产生的应力叫温度应力。加热速度过快则温度应力很大。在温度应力和坯料中原有的残余应力共同作用下,钢料就有可能产生内裂纹。从内裂纹产生的原理上看,实际操作中加热速度必须要有限制。但是加热速度过慢又会产生前面说的缺陷。所以,为平衡起见,制定和遵守正确的加热工艺规范是必须的。

1.1.3压制:压制是管件成形的关键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把加热到合适温度的坯料放入模具内,外力加压,使上下模具合模,由于高温下金属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这个过程中,金属就充满到模具腔内,脱模后,符合设计要求的尺寸的管件压制成功。

操作要点:

1)坯料入模前,磨具内要涂铅粉磷片水混合物。目的是起润滑作用,使钢料在充满模具的过程中,减少摩擦。这样做的好处是,节约能源;提高模具寿命;使钢料变形均匀,获得良好的组织性能。

2)分段压制,最终合模:金属的流动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受此限制,坯件不能一次变形过大,否则,产品内部组织就会被一定程度地破坏。所以,要使坯料完全充满模具,就要经过反复几次的加热、压制的过程。具体操作上,每次油压机行程达到60~80mm时,就应停止压制,坯料重新入炉加热。

3)压制过程中设专人监视坯料变形情况,一旦出现内鼓、起皱现象,立即停止压制。

4)控制终压温度:终压温度低于规定温度,金属的流动性降低,变形抗力急剧加大,此时勉强压制会导致加大能源消耗;降低模具寿命甚至损坏模具;最重要的是,此时会严重破坏钢的内部组织,严重降低钢的机械性能。

5)选择合适的冷却方式。锻压后的冷却,是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冷却方式不当,有可能其粗大的锻造组织影响以后的热处理组织,还可能由于应力过大造成裂纹而影响产品质量。

1.1.4整形:整形工序包括划线、齐头、冲口整形。为进一步机加工准备合格的半成品。

要点:注意按照图纸和工艺卡规定,为机加工留出适当的机加工余量。少则不能保证出合格产品,多则增加机加工工作量,造成浪费。

1.2热处理

坯件经热压成型后,其内部组织会存在各种缺陷,如晶粒组织粗大、组织分布不均等,这些都会影响钢在使用时的性能,因此,在机加工前要进行热处理。

钢的热处理是将半成品或成品加热到一定温度,在此温度下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不同的冷却速度冷却下来,以获得所需要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工艺过程。它在不改变钢的外形尺寸的情况下,通过改变钢的内部组织,从而改善其性能,提高使用价值,满足各种使用要求。我公司产品的热处理方法主要是管件的正火加回火、焊接管件的焊后回火。

1.2.1管件的正火:把钢加热到上临界点以上30~50℃,使钢全部奥氏体化,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操作称为正火。

正火的目的:①提高硬度改善机加工性;②细化晶粒改善组织,使钢得到致密的结构组织;③消除内应力。

1.2.2回火:将淬火或正火后的钢重新加热、保温、冷却,以得到较为稳定的回火组织的工艺过程。

回火的主要目的:①消除淬火或正火时产生的残余应力,提高材料的塑性和韧性;②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③稳定工件尺寸,使钢的组织在使用过程中不发生变化。

操作要点:

1)炉内管件摆放:为控制加热均匀,不使局部温度过高,出现过热等现象,管件摆放要合理,管件间空隙均匀,层数合理,并且规定不得距离炉门1m内;

2)根据管件规格、大小、摆放位置,合理调整火焰。

3)严格按照工艺规定控制升温速度、保温时间、降温速度,随时观察、调节。

4)回火缺陷:回火后硬度偏高或偏低,主要原因为炉温不均匀、回火温度规定错误或炉温失控造成。同批管件硬度不均,大多是炉本身温度不均造成,如炉气循环不均,装炉量过大等。其他的回火缺陷还有畸变、回火脆性,这里我们不讨论。

1.2.3焊后回火:焊后回火的目的和原理跟前面说的一样,只是需要回火处理的部位,其组织缺陷产生原因是由于焊接操作。钢的焊缝接头和热影响区部位,由于焊接操作,经过了加热冷却、冶金作用、合金元素的再分配等影响,会出现有缺陷的内部组织,也需要进行回火处

理以得到合格的组织,进而得到所需要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等使用性能。

操作要点:

1)焊后回火采用电加热方式,自动控温。

2)针对不同材质的要求,严格执行不同的热处理工艺规范。

3)加热绳缠绕要密度均匀,覆盖面积足够。

4)热电偶放置位置准确,否则就不能真实反馈工作面的温度。

1.3推制

推制是弯头热成型的另一种成熟工艺,相对于热压成型来说,推制工艺过程简洁,成型好,大多数情况下材料利用率高,能源耗费节省。推制采用中频加热装置,温度控制的误差范围比较小。在芯头阻力、推制机推力和加热温度的控制下,能够很好的控制弯头的减薄量。

操作要点:

1)推制准备:修补直管两端端口,内壁涂铅粉和磷片水混合物;

2)弯头芯棒预热到合适温度;

3)调整中频线圈位置,控制内外弧温度差60~80℃左右,

4)调整中频功率和推进速度的配合,专人监视弯头情况,一旦发现起皱,立即停止推制,重新调整。

2 铆焊车间

铆焊车间主要承担焊接三通、焊接弯头、四大管道工厂化配管的工作。主要工艺为各种焊接操作和与之配套的焊后热处理。本公司产品的工作环境要求特殊,有些极其恶劣,所以决定了所用材质有特殊要求,并且各有严格的焊接工艺规范。

2.1 主要材质如下

2.1.1 A335P91:该钢是高强度马氏体耐热钢,用于主汽管道。对氢致裂纹敏感,焊接材料应采用低氢型、合金成分与母材相近的焊条(FOX C9MV)和焊丝,在焊后热处理之前,温度必须冷却到180℃以下,以保证马氏体的充分转化;

2.1.2 P22:该钢用于热段管道,淬透性和淬硬性都很大,焊接中,在焊缝和热影响区很容易产生硬而脆的马氏体组织,这会使接头力学性能下降,且有很大内应力,导致热影响区发生裂纹。因此,要焊前预热,焊后回火。P22钢适用的焊条是R407;

2.1.3 15NiCuMoNb5(WB36):用于给水管道,特点是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焊接性能,需要焊前预热和焊后回火,专用焊条是FOX EV65;

2.1.4 A106C、A672B70CL32:用于冷段管道,焊接性能良好,一般不需预热,焊接环境温度较低或焊件较厚时,需预热100~150℃,使用焊条J507。

2.2 焊材的领用、保管、使用

作为成熟的焊接专业厂家,必须有一整套严格规定的焊材领用、保管、使用的规定,这是保证焊接产品合格的重要条件。熟知并遵守本规定,也是对合格焊工的基本要求。必须明确的几个基本原则:

1)任何时候焊材必须保持干燥,要有专用的焊材库,焊材储存要上架,距离地面和墙面均需大于300mm。焊条焊剂使用前烘干。

2)随用随领,用多少领多少,用后剩余的及时交回,下次使用重新烘干,烘干次数不得超过三次。

3)对应于不同的母材,不同的焊材的合金成分和使用条件也不同,因此生产中,错误使用焊材属于严重事故。

2.3 焊接方法

2.3.1 坡口形式:产品性质决定本公司所有焊缝均为全熔透焊缝,对于厚板,必须开坡口焊接,坡口形式为单、双V,U型坡口。

2.3.2 焊接种类:

1)钨极氩弧焊,特点:焊缝成形美观,质量好;但成本高,生产率低,用于打底焊。

2)手工电弧焊,操作灵活,可全位置焊接,是主要焊接手段。

3)埋弧自动焊,用于填充层和盖面层,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是本公司新近引进的焊接方法。

2.3.3 焊接工艺

1)预热和全程控温焊前预热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焊接所产生的裂纹,有些材质在焊接过程中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有害的裂纹,因此需要控制层间温度在一定范围内,这就需要全程控温。

2)焊接电流、电压、焊速的选择电流、电压和焊接速度的组合决定了焊接热输入得多少,为了减少焊接缺陷,针对不同的母材特性,必须对这些参数进行选择,正确的焊接参数是经过规范的焊接工艺评定确定下来的

3)焊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为避免热输入不均,造成焊后管件的变形,对于大厚度、大管径的焊接必须两人或4人对称焊接;

②对于需要预热和全程控温等管件的焊接,尽量一次焊接完成,如果确实需要停止焊接,再次焊接前,要按规定重新预热;

③焊缝尺寸及表面质量要符合图纸要求。

4)焊后热处理前面讲过,此处略。需要注意的是P91\P92材质的焊后热处理,要在焊接后管件温度降到规定时进行,但是温度不能降到常温状态。

3 机加车间

本公司机加车间主要工艺为车坡口和镗孔两类。作为专门配合管件和管道生产的辅助车间,其生产特点为:

1)以加工焊接坡口为主,主要坡口形式有单、双V,U型坡口。

2)保证管件相对于接管的通流面积,热压三通为90%,热压弯头为95%。

3)保证产品的形位公差。

操作要点:机加工车间的主要控制项目是合格的物理尺寸,也就是要严格保证成品管件和半成品配管的形位公差。为此目的,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自检、互检、专检的制度。确保不合格的成品和半成品不流入下道工序。

1)管件复检:认真阅读图纸和工艺卡,对由热加工和铆焊车间等上道工序转来的半成品进行复检,如发现与图纸或工艺要求不符,则退回上道工序返修或者报告工艺部门拿出解决方案。2)在机加过程中如果发现产品质量轻微不符合要求,例如弯头壁厚严重不均,但是能保证接口壁厚,通过前后弧上下尺寸的调整,能满足图纸要求时,操作者必须进行调整。

3)以上两条是针对上道工序半成品的复检。车间内部也要建立并遵守自检、互检的制度,这样才能有效地贯彻图纸和工艺的意图,防止由于疏忽、不负责任等行为造成出现次品、废品的现象。

①钳工划线:钳工划线的过程就是对上道工序半成品复检的过程。以三通为例,首先,管件

上平台,使主管中心与支管中心处于一个水平面内,确定中心,以支管中心为基准,划出左右主管的加工线;以主管中心为基准,划出支管加工高度加工线,在两个加工线上打上样冲点。划线完毕。

②在装夹车削之前,要仔细核对管件主要尺寸,如三通的主、支管长度、接口尺寸等等。只有确认划线尺寸与图纸无误以后,才可以装夹、车削。

③机加完成的管件,在转到铆焊或后处理车间之前,设立一个停止检查点。质检员对管件做一个全面检查,除主要尺寸外,重点检查弯头的角度、三通支管相对于主管的垂直度、端口垂直度、接口尺寸、管件内径等项目。只有以上项目全部合格,管件才可以转序。

4 后处理车间

管件产品经过之前的加工,转到后处理车间。在这里主要经过两个工序,也就是说后处理有两个目的:去除管件表面的各种超标缺陷和涂漆、标识。管件的表面处理非常重要,它是在管件出厂前进行的最后美化处理,良好的包装是产品打动顾客的重要手段。

4.1去除管件表面的各种超标缺陷

4.1.1打磨用角磨磨去管件表面浮锈,以及可能存在的结疤、撕裂、折叠、重皮、焊瘤等缺陷。打磨时注意,打磨处任何时候管壁厚度不得小于规定的最小接管厚度,并且该处与周围组织要平滑过渡。发现需要到其他工序返修处理的缺陷,要及时返回。

4.1.2所有缺陷去除后,用圆砂轮整体抛光。

4.1.3喷砂对配管内表面进行喷砂,以去除表面氧化皮、浮锈、油污等,为涂漆工序准备工作面。

4.2 涂漆标识涂漆的目的有两个方面:防腐美化

4.2.1涂漆按要求,管件表面处理完成2~6小时内,及时进行涂漆保护,要求不得漏底,漆膜不得起皱,漆膜厚度符合要求。

4.2.2 钢印、标识、:钢印、标识是管件在生产、运输、安装、运行以及以后的检修整个过程中的唯一识别符号,这个工作必须严肃、认真地做,不允许有任何差错。

阜新华通工艺部

2009年9月

生产工艺流程控制的规程

生产工艺流程控制的规程(草稿) 一、目的 为加强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控制,全面提升产品的制作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各相关部门和人员按照优化5M1E(注1)的原则进行生产活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特制订本规程。 ——注1:5M1E分别是英文-人员、机器、材料、方法、测量和环境的单词首位字母。 二、使用范围 本集团下属各公司的应依据本规程来制订、执改进行、生产工艺流程、对其结果进行考核、奖惩,除另有规定外,均以本规程执行; 三、规程的内容: 1、工艺流程涉及的部门(体系化) 工艺流程涉及的部门有:各公司的技术部、生产部、质检部、和集团采购部。 2、管理责任(制度化) (1)各公司技术部责任 a,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文件 各公司的技术部依据产品任务单,制定生产工艺流程的文件,工艺流程文件的主要是以下三种类: ——工艺过程卡片;

——工序卡片; ——操作说明书; 工艺流程的卡片和操作说明书中应包含:图纸(加工的工件图纸以及关键步骤和重要环节都有图纸说明)、加工工序、加工方法及对环境的要求、检验及方法、产品的包装、工时定额、材料和物耗定额、使用的设备和工装、加工工具、对特殊工件的吊装位置及方法、包装方法、加工的起始时间、责任者的签名等,总之应当是实际工作中涉及的工序和各个工序中要点(5M1E)都要简约地反映在流程中;——注2:工时定额和物耗定额:在实际中灵活应用和执行,对于首件和单件生产可以是定性管理;对于3-5件的小批量生产应当是首件完成后,对出其余件进行的半定量管理,就是给个范围值;对于成熟的大批量生产件应当是定量管理,就是应当给出固定的定额;——注3:可以有空项,按实际生产中需要的项目编写,应当简要全面部不应当有漏项;各个公司在制定工艺流程时,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文字表述式,只要能在实际生产中,对生产的产品有以下作用即可--加工的指导、检验指导、记录完整(可以追溯产品的加工历史);b,根据生产出现的问题,可以用工艺流程附加单的形式进行补充及修改,必要时废除老工艺,重新制定新工艺; c,会同质检部门处理质量异常问题。 (2)各公司生产部责任

首件检验控制程序

首件检验控制程序 首件检验控制程序 一、目的 为了保证产品生产质量,在产品量产前对影响产品质量 的因素和首件产品实物质量进行验证和确认,尽早发现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避免出现批量性质量问题。 二、范围适用所有新项目,新产品开发设计,供方提供产品

等的首件新产品验证,设计、工艺变更后的首件检验以及每日批量生产前首件验证。 2.1在新开发产品首次上线生产时的首件检验。 2.1.1 新产品的内部首检。 2.1.2 新产品交付顾客前的外部首件检验(顾客有要求现场验证的情况)。 2.1.3 供应商(外包、外购)提供的新产品首件检验。 2.2 因后续设计、工艺更改等变化导致先前首检失效的首件检验。 2.3 在批量生产过程中(每个生产班次开始加工的第一个工件,或加工过程中因换人、换料及换工装、调整机床等改变工序条件后加工的第一个工件)的首件检验。 三、定义 )即工Process First Article Inspection 3.1 P-FAI(序首检,是对工序的制程因素及其结果的验证。)即首件检验。是3.2 FAI (First Article Inspection 指按照技术文件的要求,对批量生产前的首个零(部或组)件进行全面的工序和成品检查、考核,以确定零部件是否满稳定的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足技术要求,是否具备批量的、公司提供技术要求产品制造过程外包:(技术协议、3.3

图纸等)、必要时提供零部件(或原材料、半成品),要求供应商按技术要求进行相应工序加工的过程。 3.4外购:产品不是由组织(公司)设计的,通过选型向外界直接购买。 (四)职责 4.1营销部门(或新产品项目组) 4.1.1负责对客户提供技术资料、图纸等外来文件的审核、传递、归档。 4.1.2负责对客户所提供的图纸、验收准则等存在分歧的沟通协调处理。 4.1.3 负责提供产品的所有图纸、原材料清单、技术标准、关键零部件清单等检验准则,编制内部首件检验计划。4.1.4负责组织相关人员对供方提供的零部件新产品的首件验证及对产品制造过程外包的首件验证,对其它新产品的首样验证要求供方提供相关资料。 负责发起并组织顾客现场验证的首检工作(顾客 4.1.5 有要求的情况),并为迎接外部首检做工作安排,制定外部首检计划。 4.1.6参与并推动和促进首检工作。 负责跟踪产品交付后客户使用情况,整理和传递4.1.7 外部首检不合格项,并组织落实外部首检不合格项关闭。4.1.8

防水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防水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一、管理过程 1、事前控制 (1)组织相关单位和部门对地下室建筑、结构、水、暖、电等各专业设计施工图进行审图。 (2)专项防水设计方案的设计和评审。 根据工程需要,邀请设计单位、防水设计单位、施工总包及监理单位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评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要求; ②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本工程实际施工条件要求,如:季施工、梅雨季施工、是否有施工空间、能否满足工程进度要求等; (3)材料选择的合理性以及变形缝、后浇带等细部节点、防水构造设计是否合理; (4)工程造价是否经济、合理。 (5)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 在完成防水工程施工图设计和专业施工单位的选择后,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进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注重从施工准备到施工完成全过程工艺流程,对每一施工过程重点、注意事项和要求及施工过程质量管理控制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交底工作。 (6)施工单位进场后,审查施工单位是否具备专业施工资质,项目管理班子及现场操作人员是否与投标文件相符,是否按要求持证上岗,是否具有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指定单位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 (7)施工作业前,施工单位应编制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报总包单位、监理单位、审核认可后方可进行施工。 根据施工方案,检查现场操作人员安全教育、技术措施交底情况,在施工中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 (8)检查监理实施细则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9)检查施工单位是否建立各道工序的自检、交接检和专职人员检查的“三检”制度,是否制定完善的施工检查记录制度。未经上道工序检查确认,严禁进入到下道工序的施工。 (10)检查防水材料是否符合要求,防水材料必须是甲方确认的品牌,必须有出厂合格证,成批材料进场后,进行甲方、监理施工单位见证抽样,三方送检测机构检测,按国家现行规范进行复检,复检结果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材料品种、品牌以及进场质量控制、检测等相关要求应在施工招标文件和施工合同中予以明确。 (11)检查施工单位进场人员、机械设备等是否符合合同及施工组织

工艺规程管理制度4

l目的 规范本公司工艺规程的编制和修订方法、工艺规程的内容与格式,保证工 艺规程的贯彻执行。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各产品工艺规程的管理。 3责任 3.1生产技术部负责组织制订工艺规程管理制度,各相关部门遵照执行。 3.2公司主管副总经理负责审批产品工艺规程,并批准执行日期。 4定义 工艺规程是规定为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需原材料和包装材料的数量, 艺条件、操 以及工作要点、注意事项,包括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一个或一套文件;是对产品设计、处 方、工艺、标准、质量监控以及生产和包装全面规定性描述;是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基准性文件,是制定批记录、批生产作业计划的重要依据。 5内容 5.1凡正式生产的产品都必须制订工艺规程,否则不能生产。 5.2编制工艺规程必须以法定标准和新产品审核文件为依据,按照GMP要求组织

编写,要科学地总结生产经验,采用先进技术,确保产品优质、指标先进、生产 安 全。 5.3产品工艺规程由技术部经理组织人员编写,由技术部经理审核,经主管副总经理批准后执行。工艺规程应有编写人、技术部经理、副总经理签字及批准执行 日 期。 5.4产品在试产前,应根据科研设计资料(包括引进技术)及现在情况编制试行 工艺规程,待生产正常后一年内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编制正式工艺规程。 5.5当遇到有工艺改革或变动时,工艺规程由技术部经理组织修订,其修订程序同制订程序。 5.6编制、修订工艺规程的若干规定 561各种工艺技术参数和技术经济定额的计量单位均按国家规定采用国际计 量单位。 5.6.2产品名称按中国药典或药监行政部门批准的法定名为标准。 5.6.3原材料名称一律采用化学名,适当附注商品名或其它通用别名。 5.6.4产品、中间体、原料分子量一律以最新国际原子量表计算,取两位小数。 5.7工艺规程的贯彻执行 5.7.1工艺规程批准后即正式颁布产并在批准的执行日期执行。 5.7.2工艺规程一经颁布,公司有关部门和员工必须严格执行,任何人不得擅自 改动和违反,对未经批准手续的不符合工艺规程的一切指示, 车间和工序操作人员应拒绝执行。 5.7.3各相关职能部门应提供工艺规程需求的设备、公用系统(电力、蒸汽、冷 冻、真空、压空、生产用水等)及合格的原材料和劳保设施、用品等一切工艺条

生产工艺文件编制指导书--范文

生产工艺文件编制指导书—范文 1. 目的 对产品制造工艺文件编制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和控制,确保编制的产品制造工艺满足产品图纸的设计要求。 2. 范围 本文规定了编制工艺文件的基本要求、依据和程序。 本文适用于浙江金港汽车有限公司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制、审批。 3. 编制工艺文件的主要依据 3.1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 3.2产品生产纲领、计划、质量计划; 3.3相关的法规、标准; 3.4产品生产性质和公司现有生产条件; 3.5工业卫生和环境控制要求; 3.6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有关先进工艺技术资料。 4. 编制工艺文件的基本要求 4.1工艺文件是直接指导现场生产操作的重要技术文件,应做到正确、完整、统一、清晰; 4.2在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 4.3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消耗; 4.4编制工艺文件应考虑安全和工业卫生措施; 4.5各专业工艺文件在编制过程中应协调一致,不得相互矛盾; 4.6工艺文件中所用术语、符号、代号及计量单位应符合有关标准、法规规定,字体应端正,文字符合国家标准简化字; 4.7在工艺文件编制中,应以文字、图示等方式明确规定工艺评定标准。不宜用方案、图示表达清楚时,可在工艺文件上标明样品评定。

5.工艺文件的编制程序 5.1产品工艺方案的设计程序 5.1.1产品工艺方案由产品开发部主管工艺工程师根据设计依据中规定的资料提出几种方案; 5.1.2产品开发部项目负责人组织各专业项目责任人讨论确定最佳方案,一般方案由产品开发部经理审核,报至技术中心总监批准; 5.1.3重大项目由技术总监审核。 5.2产品工艺路线设计程序 产品工艺路线由产品开发部主管工艺人员根据设计依据中规定的资料及产品工艺方案,原则上要提出两个以上的方案,经过分析、优化、对比选择最佳方案,报产品开发部经理审批。 5.3专用工艺规程编制程序 5.3.1熟悉编制工艺规程的所需资料; 5.3.2选择原材料形式和制造方法; 5.3.3选择工序中各工步的加工内容和顺序; 5.3.4选择或计算有关工艺参数; 5.3.5选择设备或工艺装备,提出设计明细表、专用工艺装备明细表、外购工具明细表; 5.3.6工位器具明细表和专用工艺装备设计任务书等; 5.3.7编制工艺定额; 5.3.8编制作业指导书等指导性工艺文件。 5.4典型工艺规程编制程序 5.4.1熟悉编制工艺所需的资料; 5.4.2分析产品零部件并将其分组; 5.4.3确定每组零部件的代表件; 5.4.4根据每组零部件的生产批量,设计其代表件的工艺规程。 5.5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过程)工艺文件的编制程序 5.5.1关键工序的确定依据 a)产品主要质量特性; b)对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

楼地面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楼地面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楼地面工程质量控制要点提要:材质控制复试确认分包单位质量审查基层清理和处理细部防水构造附加层苗管堵孔和防水处理卷材及防水涂料上翻高度 更多资源来 楼地面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一.基层(各构造层): ㈠.基土(房心回填土) 回填土前基层清理,土质质量,分层回填,压实系数与取样,压实遍数,表面平整度。 ㈡.灰土垫层: 材质控制 灰土厚度 灰土体积比 配合比 搅拌均匀 含水率 土基层无水泡 分层铺设 分层压实 熟化石化粒径,灰土表面平整度 标高

洒水养生。 ㈢.水泥砼垫层: 材质控制 砼强度等级与配合比 垫层厚度 标高 现场配比计量 砼塌落度 缩缝设置 企口缝 粗骨料粒径 砂的等级及砂区 含泥量 表面平整度 标高。 ㈣.地面找平层(初装修地面和水磨石地等找平层):水泥等级和质量 砂、碎石质量粒径 强度等级与配合比计量 基层清理 管道隐蔽验收合格 暖管打压试验合格

垂直套管施工完成 结合层 标高与打点冲筋 砂浆或砼塌落度 有防水房间坡度 与基层粘结牢固及防空裂 表面交活质量及密实 表面平整度。 二.防水地面防水隔离层: 材质控制 复试确认 分包单位质量审查 基层清理和处理 细部防水构造 附加层 苗管堵孔和防水处理 卷材及防水涂料 上翻高度 1.卷材防水隔离层:卷材的厚度胎体 冷底子油 热熔搭接长度与质量。

2.涂膜防水层:涂刷均匀与厚度 管根阴阳角设胎体处理。 3.蓄水试验合格。 4.表面平整度 标高预控空裂 渗漏水。 三.地面面层: ㈠.水泥砼随打随抹地面面层。 水泥材质控制 砂、石粒径控制 配合比和计量 砼强度 标高打点冲筋 基层处理和清理 面层与下层基面粘结牢固及防空防裂。表面交活遍数质量 踢脚线质量 表面平整度 踢脚线平直度 线格平直 浇水养护 成品保护。

工艺规程编写管理规程

工艺规程编写管理规程 1、目的:本规程规定了产品生产工艺规程编制管理办法,明确工艺规程编制及管理的内容及要求,使产品生产工艺规程规范化,标准化。 2、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3、范围:本规程适用于经过正式批准和验证,投入批量生产的产品的工艺规程。 4、责任:生产部、质量管理部 5、正文 5.1 定义:工艺规程是规定生产一定数量某一产品所需原辅料和包装材料的数量,以及加工工艺、加工说明、注意事项,包括生产过程控制的一整套文件。是对产品设计、处方、工艺、质量规格标准、质量监控以及生产和包装的全面规定与描述;是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的基准性文件,是制定批生产指令、批生产记录、批包装指令的重要依据。 5.2应制定每种中药饮片的生产工艺规程。 5.3工艺规程的制定应当以《中国药典》及地方标准为依据。 5.4工艺规程不得任意更改。如需更改,应当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程修订、审核、批准。 5.5工艺规程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 5.5.1 产品特性(产品特性描述); 5.5.1.1产品名称和产品代码; 5.5.1.2 药材来源; 5.5.1.3制法; 5.5.1.4性状; 5.5.1.5功能主治; 5.5.1.6用法与用量; 5.5.1.7贮藏: 5.5.1.8包装规格。 5.5.1.9 规程依据、批准人签章、生效日期 5.5.1.10版本号、页数 5.5.2 工艺流程图。要求参数准确,术语科学、规范、明确、精炼。 5.5.3生产过程及工艺条件。 5.5.3.1对生产场所和所用设备的说明(如操作间的位置和编号、必要的温湿度要求、设备型号和编号等); 5.5.3.2详细的生产步骤和工艺参数说明 5.5.3.2.1生产步骤 (1)物料的核对;

工艺规程的编制与管理规程

工艺规程的编制与管理规程 目的: 建立工艺规程的编制和管理规程,明确工艺规程编制的内容要求及管理程序,使其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 范围: 每个正式批准,投入正式生产的药品都应有完整的工艺规程。 责任: 生产部负责制订; 质保部负责审核; 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批准; 工艺规程的编制与管理人员执行。 内容: 1.总则 1.1工艺是生产产品的具体方法,是把人、机、料、环四大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结合起来,把静态因素变为动态生产过程的手段。 工艺方法的先进性、可行性、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工艺方法用文字、图表或其他载体确定下来,就是工艺文件。制药工业的主要工艺文件之一是工艺规程。 1.2工艺规程是根据试制过程的技术资料,经过验证,对产品的原辅材料、生产过程、 规格标准、包装设计、质量控制等进行全面描述,用以指导和规范产品制造的基准性标 准文件,为计划、组织和控制生产,制定生产指令、包装指令、批记录提供依据,也是企业各部门共同遵循的准则。 2.工艺规程的编制依据和基本要求 2.1应符合本公司文件系统管理规程的基本要求。 2.2编制工艺规程必须以法定标准(即中华人民和国药典、部颁标准)和对产品批准的注册文件(批文)为依据。由生产部试制和工艺验证结束后,会同质保部、供应部、相关生产车间组织编写和编制过程中要科学地总结试制生产和验证的经验与数据,采取先进的技术,确保产品优质,指标先进,生产安全。 2.3各种工艺技术参数和技术经济定额之度、量、衡单位均按国家规定,采取法定计量单位。 2.4成品名称以法定通用名为准。 2.5原材料名称一律采用法定名,适当附注商品名或其他通用别名。 2.6成品、中间体、原料分子量一律以最新国际原子量表计算,取两位小数。 3.工艺规程的主要内容及说明

成本控制节点和要点

成本控制的要点 1. 提高产品的成品率(降低原材料损耗率) 1.1. 最终产品的成品率代表着一个企业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转化率,是一项关键的数据,成品率越高则代表着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转化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从而意味着投入相同的原材料相较于较低的成品率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自然也能够创造出更高一些的利润。 1.2. 最终产品成品率的高低与企业的管理、设备运转率以及员工技术水平、客户要求定尺规格、短尺利用等等很多因素密切相关的。 2. 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2.1. 提高各项原材料使用指标上下功夫,使用定额材料成本控制的方法,主要针对主辅材料配比定额,从而避免生产中造成过多的无形浪费。 2.2. 针对公司成品率低,回炉料多的情况对回炉料进行详细登记和合理使用,特别是对加炉料加入新铜材合炼的情况,注意主辅料的配方工艺控制。 3. 生产操作规范化 3.1. 无论是要提高最终产品的合格率,还是要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都是离不开规范化操作这项利器的,制定规范化的操作工艺和严格按操作工艺指导员工生产; 3.2. 严格按工艺程序规范化操作可以杜绝、规避日常生产中的各项不良习惯,从而在根本上避免大量废品的产生,并能降低相关质量、设备方面隐患存在与发生的几率,避免由于此类问题的影响造成生产中产生过多的无用功,继而对生产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3.3. 由于规范化操作的约束将会使广大操作者在日常中养成节约的习惯从而形成实际成本的降低效果。 4.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4.1. 较高的生产效率可以满足在相同的生产时间里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并且随之可以带来能耗的节约、工时的减少等多方面的收益。 4.2. 但是提高生产效率并不是无止境的,并且也是需要一定前提的。首先在提高生产效率之前要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并且要对员工的操作习惯进行观察,规避那些影响操作的习惯,努力推广规范化操作。要对那些制约生产效率提高的方式方法进行改进,必要时还要对设备进行一定的改造。

成品检验控制程序

成品检验控制程序 1 目的 加强成品质量管理,规范成品出货检验流程,保证出货品的产品品质 2 范围 适用于入库前完成品、外发加工成品检验 3 原则 程序流畅,责任明确,全面细致,真实准确 4 作业控制 4.1 成品检验的内容 4.1.1 包装检验:核查包装内产品、防护措施、包装材料、储运标识等 4.1.2 入库检验:核对待检品,做好检验准备、允收批处理货拒收处理 4.1.3 出货检验:安排出货检验,核对出库单内容、数量等 4.2 检验前作业 4.2.1 生产部门开立“入库单”送交仓库品管 4.2.2 检验前需核对设备器具是否仍在有效校准/检定周期内 4.3 检验作业 4.3.1 检验人员必须接受过专业上岗训练 4.3.2 检验须依照成品检验标准执行 4.3.3 检验结果须填入成品检验报告 4.3.4 检验结果未获得当班班长确认,产品不得流入下一工序 4.4 检验后处理 4.4.1 成品检验合格的入库作业 4.4.1.1 验收合格后,由品管员填《成品检验报告》 4.4.1.2 在“入库单”上确认合格,办理入库作业 4.4.2 成品验退作业 4.4.2.1 验退时,仓库主管依据成品检验报告上的判定将验退原因记载于“入库单”上。检验不合格品,按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 4.4.2.2 送验部门在收到退货通知后两天内,取回处置,并填写“异常处理单” 4.4.2.3 退货批须保持批的完整性,不得混批后送检 4.4.3 成品报废作业 4.4.3.1 进判定为报废品、无使用价值时,由相关部门填写“报废申请单” 4.4.3.2 主管审核同意后,转仓储办理出售或丢弃 4.4.3.3 仓储部寻找合适供应商出售报废或予以丢弃 4.5 来料包装检验 4.5.1 所有来料的外包装应完好无缺,没有受潮、受挤压变形 4.5.2 所有来料的外包装应注明有供应商名称及P/N。对照A VL检查供货商是否在A VL记录中,P/N是否正确,若有不同之处或无法判断供应商及有关内容,则将缺陷记录于MR单4.5.3 若外包装有损坏或受潮,应检查受损部位的物料有无发生破损、变形、受潮等现象。一旦发现问题,报告有关工程师处理 4.6 外观要求 外观要求及缺陷的判定,如下表所示

质量重难点及细部控制措施

目录 一、质量管理体系 (1) 二、工程质量难点 (1) 三、分项工程控制措施 (3) 1、土方工程施工质量预防控制措施 (3) 2、钢筋混凝土管道安装施工质量预防控制措施 (3) 3、PCCP管道安装施工质量预防控制措施 (4) 4、球墨铸铁管道安装施工质量预防控制措施 (5) 5、不锈钢管道安装施工质量预防控制措施 (6) 四、质量检查验收 (7) 1、原材料、半成品及各种加工预制品的检查制度 (8) 2、班组的自检和交接检制度 (8) 3、隐蔽工程验收制度 (8) 4、混凝土开盘申请及拆模申请制度 (8) 5、样本制度 (8) 6、三检制度 (8)

一、质量管理体系 项目部质量管理体系见图1.1 图1.1 质量保证体系图 二、工程质量难点 工程质量控制重点及原因分析,以及解决措施见表2.1。 表2.1 工程质量重难点及解决措施表

三、分项工程控制措施 1、土方工程施工质量预防控制措施 1)事前按照设计文件计算好土方开挖的基底标高和每个基坑施工的规格尺寸,开挖不得超过施工尺寸,如个别地方超挖时,其处理方法应取得设计单位同意,不得私自处理。 2)应严格按施工方案规定顺序进行土方开挖施工,先从大管径、低处开挖,分层分段依次进行。 3)基坑的开挖宽度和坡度,在考虑管道大小尺寸要求时,还应根据施工需要增加工作面宽度,并考虑支撑结构等所需的宽度。 4)回填时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每层虚铺厚度约为250mm,夯实、碾压要充足,并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土工试验,计算压实系数,与设计要求的压实系数进行对照,指导土方的回填施工。 5)边缘和转角处应人工夯实,留槎应接规定搭接和夯实。 2、钢筋混凝土管道安装施工质量预防控制措施 1)对即将敷设,已摆放在沟边的管材应再次进行外观检查,防止在吊运过程中损坏的管材用于工程中,其规格及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橡胶圈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并由管材厂家配套供应,外观应光滑平整,不得有裂缝、破损、气孔、重皮等缺陷; 3)下管时要从两个检查井的下游开始,管道和管件的承口端方向应与水流方向相反;

工艺规程编制及管理程序

工艺规程编制及管理规程 1.目的:制订工艺规程的编制规定,明确工艺规程的内容与要求以及 编制、审核、批准、修订的程序,使其规范化、标准化,保 证工艺规程编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正式批准,并经过验证、投入正式生产的 产品的工艺规程的编制和管理。 3.责任: 3.1.生产部负责产品工艺规程的起草,修订;同时对产品工艺规程的 执行严格负责。 3.2.产品工艺规程由生产部部长审核,质量部部长批准。 3.3.生产车间及各级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已经批准的工艺规程进行 生产、管理和控制。 4.定义: 工艺规程:规定为生产一定数量成品所需起始原辅料和包装材料的数量,以及工艺、加工说明、注意事项,包括生产过程 中控制的一个或一套文件。 5.规程: 5.1.产品工艺规程的内容: ─品名; ─生产工艺流程:包括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的全过程; ─操作工艺的操作要求; —按工艺流程详细阐明每道工序操作过程及工艺技术条件; ─物料平衡计算 —各种经济指标如成品率、收率、合格率等的计算方法; ─成品、半成品、物料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参数; ─成品容器、包装材料的要求;

─成品、半成品、物料的储存注意事项; 5.2.编制工艺规程的若干规定: 5.2.1.每个产品应按剂型分别编制工艺规程。 5.2.2.各种工艺技术参数的技术经济定额之计量单位,应均按国家规 定采用国际计量单位。 5.2.3.成品名称按中国药典或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法定名为准。 5.2.4.原辅料名一律采用化学名,适当附注商品名或其它通用别名。 5.2.5.成品、中间体、原料分子量一律以最新国际原子量表计算,取 两位数。 5.3.相关说明:由于制剂的剂型和品种繁多,可按剂型编制有关工艺 操作的通则,阐明生产过程中的共性规定,再按每个品种的技 术要求编制产品工艺规程; 5.4.产品生产工艺规程执行时,相关部门必须对相应的生产质量文件 进行核对,如批生产记录,生产过程控制等,以保证文件规定 与工艺操作相一致。 5.5.一般每5年修订一次。当生产工艺变更时必须修订产品工艺规 程,以保证工艺规程与现行生产工艺相一致;

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要点修订稿

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生产 企业的质量管理要点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一、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要点 1.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生产企业的特点 大力发展产品品种,增加款式、规格以适应市场需求,满足顾客期望,是我国制造业生产的重要课题,从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的定义来看,品种、款式和规格也是质量的内涵。因此,掌握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质量管理非常重要。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总生产中,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生产技术准备周期比大批量生产所占的比例大。这是因为重复生产百分比越小,生产技术准备工作量在总工作量中所占的比例越大。 (2)与大批量生产相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计划的准确度较低,变动和调整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均衡生产难以做到,加班加点突击加工的现象也会不断地发生,给加工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带来许多特有的问题。 (3)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采购的原材料、元器件种类很多,每种的购入量很少,计划提前量小,给采购过程的控制带来一定的难度。 (4)多品种、小批量产生相比,对操作者的责任心、技能和自控能力依赖程度较高。重复生产百分比越低,对操作者的依赖程度越高。培训、激励和责任制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更值得重视的是全体人员的主动参加与和企业文化的培养。 2.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要点 (1)、重视和正确对待生产技术准备工作。基本要求是,兼顾制造加工阶段和生产技术准备阶段的需要,做到既能最大限度地减少

隐患,减少因准备不周引发的补救处置工作量,又能最大限度地缩短准备周期。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a.重视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的标准化,简化工艺文件; b。鉴别出关键过程,针对性地开展工艺试验和工艺评审,编制过程控制计划和验证过程能力; c。开展工艺装备的验证; d。重视生产技术文件的控制和利用; e。重视成组加工技术、组合夹具等技术。 (2)、重视计划编制工作质量,同时建立快速反应的生产管理体制。基本要求是,在最大限度地提高计划的准确度的同时,能够对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偏离计划行为做出最快的反应,适时修正计划、调整生产过程以保证企业的质量目标的实现。可以考虑以下几点:a。建立滚动计划体制,在季度、月度计划之内增加编制旬或周生产计划,每旬或每周进行一次检查、调整活动; b。建立计划实施进度的快速显示系统,对重点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度、各工序能力、重点原材料、元器件、外协外购件的库存、重点工艺装备的制造、维修进度及技术状况做出重点显示; c。建立快速瓜的应急机制,包括若干个应急措施的备用方案,可以动用的人员、装备、物资和资金资源,简洁的程序和高效率的管理指挥系统等。

工艺设计规程的编制

工艺规程的编制 在生产过程中,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设计技术要求,需制订必要的工艺规程,以利于安排生产。零件加工的工艺规程就是一系列不同工序的综合。由于生产规模与具体情况的不同,对于同一零件的加工工序可能有很多方案,应当根据具体条件,采用其中最完善(从工艺上来说)和最经济的一个方案。 1.影响编制工艺规程的因素 a)生产规模是决定生产类型(单件、成批、大量)的主要因素,也是设备、 工夹量具、机械化与自动化程度等的选择。 b)制造零件所用到坯料或型材的形状、尺寸和精度是选择加工总余量和加 工过程中头几道工序的决定因素。 c)零件材料的性质(硬度、可加工性、热处理在工艺路线中排列的先后等) 是决定热处理工序和选用设备及切削用量的依据。 d)零件制造的精度,包括尺寸公差、形位公差以及零件图上所指定或技术 条件中所补充指定的要求。 e)零件的表面粗糙度是决定表面上光精加工工序的类别和次数的主要因 素。 f)特殊的限制条件,例如工厂的设备和用具的条件等。 g)编制的加工规程要在既定生产规程与生产条件下达到多、快、好、省的 生产效果。 2.工艺规程的编制步骤 工艺规程的编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a)研究零件图及技术条件。如零件复杂、要求高,要先详细熟悉在机器中 所起的作用、加工材料及热处理方法、毛坯的类别与尺寸,并分析对零件制造精度的要求,然后选择毛基面,再选择零件重要表面加工所需的光基面。 b)加工的毛基面和光基面确定后,最初工序(由毛基面所决定的)和主要 表面的粗、精加工工序(在某种程度上由光基面决定)已很荆楚,也就能编制零件加工的顺序。 c)分析已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在已拟的加工顺序中增添光精加工的工序。 d)根据加工时的便利情况,确定并排列零件上下不重要表面加工所需的所 有其余工序(带自由尺寸的表面的加工、减小零件质量的工序、改善外观的工序、不重要的螺纹切削等)。这一类次要工序往往分配在已设计了的主要工序之间(或与之合并),也有时放在加工过程的末尾。这时必须考虑到,由于次要工序排列不当,在执行中会有损坏精密加工后的重要表面的可能性。 e)如果有限制加工工艺规程选择的特殊条件存在,通常要作补充说明,以 修正加工的顺序。 f)确定每一工序所需的机床和工具,填写工艺卡和工序卡。 g)详细拟定工艺规程时,必须进行全部加工时间的标定和单件加工时间的 结算,并计算每一工序所需的机床台数。但有时把已拟订好的工艺规程作某些修正(例如个别机床任务太少,则有必要把几个单独工序合并成一个工序)。

工厂生产过程关键质量控制点

工厂生产过程关键质量控制点 工厂生产过程关键质量控制点 1.目的 更有效地预防监控,使食品危害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2.适用范围 适用于食品千万显著危害的一个点、一个步骤或过程的确定。 3.职责 生产科(车间)负责对关键控制点的判断和确定。 4.程序 4.1 关键控制点(CCP) 食品安全危害能被控制的,能预防的/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一个点、步骤或过程。 4.1.1当危害能被控制和预防时,这些点可以被认为是关键控制点。 4.1.2能将危害消除的点可以确定为关键控制点。 如:金属碎片能通过磁选设备检出。 4.1.3能将危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点可以确定为关键控制点 4.2控制点(CP) 能控制生物、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任何点、步骤或过程。 在工艺流程图中除CCP点之外的许多点可以认为是控制点。这些点可以是记录对安全卫生及质量因素的控制。 4.3多种关键控制点和危害 一个关键控制点能用于控制一种以上的危害。同样,一个以上的关键控制点可以用来控制一种危害。 4.4生产和加工的特殊性决定关键控制点的特殊性 在一条加工线上确立的某一产品的关键控制点,可以与另一条加工线上的同样的产品的关键控制点不同,这是因为危害及其控制的最佳点随厂区、产品配方、加工工艺、设备、配料选择、卫生和控制程序等因素而变化。 4.5确定CCP的方法 4.5.1可以用“CCP判断树表”来确定。 4.5.2可以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性来确定。 如果经危害分析认为是危害,应对这种危害在加工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可能性及严重性进行分析;而且经分析危害可能产生,一旦产生就具有严重性,则此种危害就必须设置为CCP 点来控制。 感谢您的阅读!

产品检验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验证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特性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确保经检验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投入使用。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进料、制程及最终成品的检验。 3 职责 3.1仓库 负责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入库及储存,并负责对来料送检以及储存时间超过3个月的半成品、成品出货前进行送检。 3.2 生产部 负责在制品的生产控制、检验,生产的半成品/成品的送检。 3.3 品质部 负责进料、制程、成品检验,品质稽核及品质检验标准的制订。 3.4 技术部 负责制订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接收标准,检验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和协助。 3.5 采购 负责原材料不良时与供应商的联络与处理。 4 名词术语 4.1 检验: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4.2 进料检验:对采购的原材料、配套件和委外加工件入厂时的检验。 4.3 制程检验:指为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而对各道工序加工的产品及影响产品质量 的主要工序所进行的检验。 4.4 最终检验:是指在生产全部工序结束后,对其生产的半成品或成品的检验。 4.5 特采:质量不完全合乎标准的原材料或器件,其缺陷不对最终产品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经技术部和相关部门评估风险后,或征得客户意见,同意采用选别、让步接收等方法进行处理。 4.6 原材料:指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原料,包括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委外加工 半成品、修理用备件、包装材料等。 4.7 在制品:从一个生产工序转给另一个生产工序继续加工的自制半成品以及不能单独计算 成本的自制半成品。

4.8 半成品: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并已检验合格,但尚未制造完工成为成品,仍需进一步加 工的中间产品。 4.9 成品:指已完成全部生产过程,按规定标准检验合格,可供销售的产品。 4.10 紧急放行:生产急需来不及验证就发放生产部使用。 5 作业程序 5.1 进料点收、送检: 委外/供应厂商交货时仓管直接带供应商将货交至“暂收区”,并需随货附《送货单》,仓库依本公司《物料需求单》之规格、数量点收,核对无误后在供应商《送货单》上盖本公司“暂收专用章”交还送货供应商做暂收动作,填写《来料送检单》转品质部检验。 5.2 进料检验: 5.2.1 IQC接到《来料送检单》后,应于“暂收区”抽取待检物料,并依原材料的相关检验标 准、《承认书》或厂商《出货检验报告》等进行抽样检验及相关性能测试。 5.2.2 品保人员于检验时应将结果填写于《IQC日报表》及《来料检验报告》。 A.判定合格,即在进料外包装上贴上“合格”标签,并在《来料送检单》上签字转仓库 办理入库手续。 B.若判定不合格,开立《材料不良通知书》经过相关部门会签后,根据《材料不良通知 书》的决议,退货在进料外包装上贴上“不合格”标签,特采在进料外包装上贴上“特采”标签,并在《来料送检单》及检验报告上注明特采。检验完成后通知仓库办理入库或退货手续。 5.2.3 正常情况下工作日内当天进料16:00前收到《来料送检单》,当天完成检验,16:00 后收到《来料送检单》,需在次个工作日上午下班前处理完毕。 5.2.4对于RoHS材料,IQC须依《订单通知单》注明的RoHS需求,对材料进行检验。 5.2.5若进料为RoHS材料,采购应要求供应商提供《ICP测试报告》,IQC应核对相应材料的ICP 测试报告是否合格,必要时品质部将材料委外检验,并要求检验机构出具《检验报告》。 5.3 制程检验: 5.3.1 生产部在每批生产前均需制作首件,填写《首件确认记录表》通知品质部和PIE工程师 确认。 5.3.2 品质部以BOM、《IPQC检验作业指导书》等为依据对生产部在制品进行检验或测试。 a.首件检验:生产部每条生产线开始生产或更换产品品种,或调整工艺后生产的第一件 产品,经生产自检合格后,由IPQC根据相应的检验标准进行检验,填写《首件确认记录表》;如不合格应要求返工或重新生产,直到检验合格,品质部签字确认后才能批

内墙抹灰质量细部控制要点

内墙抹灰质量细部控制要点 对工程管理人员来说,提起内墙抹灰大家都不陌生,但真正能引起重 视的却不多。究其原因就是有一种“假如施工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实在不行返工。它不象主体工程那么严重。”的心理在作怪。许 多操作工人也存在一种“拿着抹子就抹,抹上去就是钱”的侥幸心理。殊不知到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工程大量返工。这不仅使企业和个人受害,也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大量损失。根据这些年的监理经验略谈一 些关于内墙抹灰质量细部控制的要点。 一、墙柱门口的阴阳角:阴阳角有方正和顺直两项。许多工程施工到 贴踢脚板的时候,才发现门口、柱角阴阳角不方正、不顺直;最后想 得到好的观感,除抹灰返工外别无它法,结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假如,当初抹灰施工时,制作L50×5长50?M角铁工具顺直阴阳角, 并用方尺控制阴阳角方正;管理人员经常检查,可能不会导致如此后果。 二、房间方正:房间找方也非常重要,但不少操作工人抹灰时却不进 行这项操作。这种情况下,假如主体偏差较大,到贴地板砖、做水磨 石或吊顶施工时就麻烦了。地板砖无论怎么调缝到边,留宽度总不能 保证一致,从而造成水磨石分格再分不方正的严惩后果;吊顶分格咋 看也觉得不顺。悔之已晚。 三、窗口位置:不少工程铝合金窗安好之后,三边缝大小不一、偏差 较大。原因是窗口两边抹灰不垂直。窗上口不水平,只好返工窗口抹灰。针对这种情况如果当初抹灰时对窗口位置加强控制的话,则完全 可以避免如此后果。 四、门口位置:门口施工时一定要向抹灰工交代吃口宽度,特别应注 意几个组同时施工的情况。以免抹灰好后,各门口抹灰面压门框宽窄 不一;另外是门口抹灰前一定要检查门框安装位置、垂直度,避免门 框与墙不平行;门框距墙中宽度不一。

产品加工过程控制程序

艾盾合金材料有限公司 产品加工过程控制程序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苏州艾盾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产品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控制,旨在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过程的因素进行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满足顾客的要求。 2、职责 2.1生产管理部门负责生产计划的制订、修改、调整,并对计划的正常运作实施监督。 2.2技术部负责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工序控制文件、负责工装的设计,负责组织对特殊过程的确认。 2.3各车间负责本车间产品的加工制造或制粉、烧结车间的操作活动和过程控制,负责对特殊过程的参数进行监督和测量,负责确保工序处于受控状态。 2.4技术部门辖下的质管人员负责工序控制过程中产品的检验及判定工作,负责对重要过程进行巡检。负责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计量、检定和维护、保养的管理工作。 2.5物资部门负责各种生产物资的提供。 2.6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对各生产车间工作现场的环境保持文明生产进行监督和检查,负责对作业人员的安全进行管理。 3、程序 3.1计划控制

3.1.1生产管理部门负责根据营销信息需求制定月度生产计划,并监督执行。 3.1.2各生产车间负责根据生产计划组织生产。 3.1.3物资采购负责根据生产计划准备原材料,对不合格物资应进行严格隔离和控制。 3.1.4生产准备人员负责根据工艺文件的要求准备工装、刀具等。 4、产品加工过程控制 4.1产品加工过程控制

接受生产指令 接受工件及工艺文件 将工件与工艺文件进行对照检查 合格 设备检查 工装准备 首件调试 首件自检 合格品 首件专检 合格 批量加工 自检 不符合要求工件 不符合要求文件 按文件控制要求处置 按不合格品 处置要求处不合格品 不合格品 合格 专检 合格 转下道工序

产品检验控制程序.

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检验控制程序 编制:审核:批准:日期:2012.04.16 日期:日期: 科技有限公司 产品检验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验证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特性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确保经检验合格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投入使用。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进料、制程及最终成品的检验。 3 职责 3.1仓库 负责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入库及储存, 并负责对来料送检以及储存时间超过 3个月的半成品、成品出货前进行送检。 3.2 生产部 负责在制品的生产控制、检验,生产的半成品 /成品的送检。 3.3 品质部 负责进料、制程、成品检验,品质稽核及品质检验标准的制订。 3.4 技术部 负责制订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 /成品接收标准,检验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和协助。 3.5 采购

负责原材料不良时与供应商的联络与处理。 4 名词术语 4.1 检验:通过观察和判断,适当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 4.2 进料检验:对采购的原材料、配套件和委外加工件入厂时的检验。 4.3 制程检验:指为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道工序,而对各道工序加工的产品及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工序所进行的检验。 4.4 最终检验:是指在生产全部工序结束后,对其生产的半成品或成品的检验。 4.5 全检:质量不完全合乎标准的原材料或器件 , 其缺陷不对最终产品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经技术部和相关部门评估风险后,或征得客户意见,同意采用全检等方法进行处理。 4.6 原材料:指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原料,包括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委外加工 半成品、修理用备件、包装材料等。 4.7 在制品:从一个生产工序转给另一个生产工序继续加工的自制半成品以及不能单独计算成本的自制半成品。 4.8 半成品: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并已检验合格,但尚未制造完工成为成品,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 4.9 成品 :指已完成全部生产过程,按规定标准检验合格,可供销售的产品。 4.10 紧急放行:生产急需来不及验证就发放生产部使用,但生产部必须进行全检。 5 作业程序 5.1 进料点收、送检:

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一、主控项目: 1、卷材防水层所用的卷材及主要配套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防水层的转角处、变形缝、穿墙管道等细部节点做法均符合要求。 二、一般项目: 1、防水层的基层应牢固,基面应洁净、平整、不得有空鼓、松动、起砂和脱皮现象;基层阴阳角处应做成圆弧形。 2、基层处理剂应与卷材及其粘结材料的材性相容;基层处理剂喷涂或刷涂应均匀一致,不得露底,表面干燥后方可铺贴卷材。 3、卷材加强层应优先铺设;结构底板垫层混凝土部位的卷材可采用空铺法或点粘法施工,其粘结位置、点粘面积应按设计要求确定;侧墙防水层的保护层与防水层应粘结牢固、结合紧密,厚度。 4、卷材与基面、卷材与卷材间的粘结应紧密、牢固;铺贴完成的卷材应平整顺直,搭接尺寸应准确,不得产生扭曲和邹折。 5、卷材防水层的搭接缝应粘(焊)结牢固,密封严密,不得有皱褶、翘边和鼓泡等缺陷;接缝口应封严或采用材性相容的密封材料封缝。 6、铺贴立面卷材防水层时,应采取防止卷材下滑的措施。铺贴双层卷材时,上下两层和相邻两幅卷材的接缝应错开1/3~1/2幅宽,且两层卷材不得相互垂直铺贴。 7、卷材搭接宽度的允许偏差为-10mm。聚酯胎 SBS-II 型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搭接宽度为100mm;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橡胶沥青)防水卷材搭接宽度为80mm。 8、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采用热熔法施工应加热均匀,不得加热不做或者烧穿卷材,接缝部位应溢出热熔的改性沥青。 9、铺贴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层表面应平整、干净、干燥、无尖锐突起物或孔隙; (2)排除卷材下面的空气,应辊压粘贴牢固,卷材表面不得有扭曲、皱折和起泡现象; (3)立面卷材铺贴完成后,应将卷材端头固定或嵌入墙体顶部的凹槽内,并应用密封材料封严; (4)低温施工时,宜对卷材和基面适当加热,然后铺贴卷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