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审定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一位数乘三位数》教案(优秀资料)

最新审定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一位数乘三位数》教案(优秀资料)
最新审定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一位数乘三位数》教案(优秀资料)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西师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总复习教案(西师版) 第九单元总复习总第50课时教学设计 余朝友 执教 余朝友 课题 总复习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46~125页乘法与除法、分数的初步认识,并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4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回顾、梳理的过程,初步学会整理和复习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程度和正确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养成估算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分数,会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结果,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教学重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难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过程 师 生 活 动 任课教师自主意见 一、回忆梳理本学期学习的内容(1)出示教科书第126页主题图,学生看图,说说他们在做什么。(2)你能像他们一样,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情况吗?(3)小组讨论:四人小组议一议本册书包含哪些知识?在讨论的基础上,将小组的共同意见写在卡片上。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梳理知识。(4)小组汇报出示小组汇报要求:①请全体同学认真倾听每一位小组代表的发言。②请各小组记录员边听边用笔将其他小组与你们小组相同的地方勾画出来。③勾画完之后,请各小组发言的代表对前面同学的发言只作补充,不作重复汇报。二、复习乘法与除法 1.复习口算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

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80÷8=200×5=4×25=65÷8=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2.复习笔算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结合题目说一说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如:304×5= 3.复习估算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三、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1.认识分数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平均分。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全课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是怎样进行整理和复习的?你有什么收获?五、练习: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2,3,4题教学反思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一单元教学设计者: 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三、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四、课前准备: 天平、台称、2分硬币、2袋分别重500克的盐、一些实物如苹果、几粒花生、扣子、鸡蛋等。 五、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8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称,1角硬币,糖等物品 学生准备:一袋500克的盐,梨,1角硬币,大米,黄豆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称重量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吨切入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的呢?(用秤称) 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要用到计量物品质量的工具

最新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认识分数”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的需要,先从学生们熟悉的均分食物的情境出发,联系平均分蛋糕的结果,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用不同的方法折纸,并涂出它的1/2,进一步体会意义。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扩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理解并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西师版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通过操作、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认识分数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PPT出示) 1.听算

3×4 = 5×6= 3×9 = 4×20= 6×40= 3×90= 80×5= 800×6= 40×8= 2.游戏:用击掌表示出计算的结果(PPT 出示) (1)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2)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3)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像(3)这种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结果的可用分数来表示。 师板书:分数 二.新课 1. 师板书给出 ,这就是一个分数。对着 你有什么问题要说? (1) 表示什么意思? (2) 的读法? (3) 的写法? 2.师讲解(PPT 出示)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2)折一折(PPT 出示) 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 用画斜线的方法涂上 颜色。 (3)读一读。读作:二分之一。再读一次:二分之一。 (4)怎么写 呢? 请孩子们认真观察,示范:先写一条短横线,表示平均分,把它叫做分数线;然后把平均分的份数写在分数线下面,把它叫做分母,21212121212121211

2018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 学 设 计 2018年8月

一、克、千克、吨 第1课时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难点】 1.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2.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8 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秤、1 角硬币、白砂糖、鸡蛋等物品。 学生准备:1袋500g的盐、梨、1 角硬币、大米、黄豆、苹果、萝卜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呈现在超市购物时称重的对话情境。 教师: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内容是什么? (学生交流) 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板书: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 1.认识称物品轻重的工具———秤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 教师:想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呢? (用秤称) 教师: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就要用到计量物品轻重的工具———秤。我们先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你们认识这些不同的秤吗? 谁来介绍一下? 学生结合实物秤或用图片做简要介绍,教师补充。 2.认识克 (1)称一称。 教师:我们认识了各种秤,你们想用秤称一称物品有多重吗? 下面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从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白砂糖中,分别称出1g、2g、3g、4g糖。看哪个小组操作有序,动作快? 按要求称出糖后,观察各份糖的多少。 学生操作称糖,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g、2g、3g、4g糖,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1g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一掂。 教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这枚硬币(呈现1 角硬币,介绍1角硬币重1g),大家放在手掌心内掂一掂,感受一下1g有多重。 教师:把小组的所有硬币放在一起,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 (3)说一说。 教师:通过刚才的“掂一掂”“称一称”活动,你们对1g或几克有什么感觉? (轻或很轻的感觉) 活动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

新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口算和估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的口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采用多种方法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培养类推的能力。 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如何使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单元主题图,情景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市体育馆。(展示单元主题图,不出现对话框) 教师:你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请图中的小朋友来帮助我们好吗? 根据学生的提问点击小朋友依次出现对话框。 教师: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从学生提的问题中抽出:“A区有多少个座位?”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二、新课教学 教学例1 教师:要求体育馆A区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算式呢?(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怎么口算48×10?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算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我是这样想的,10个十是100,48个十就是480。 ②40×10+8×10。 ③48×5+48×5。 ④48×2×5。 ⑤10×6×8。 ⑥48×9+48×1。 ⑦48扩大10倍,就是480。 教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算法,你能把自己口算48×10的算法说给同桌听吗?(同桌两人互相说算法) 教师:用你喜欢的算法来计算第2页的算一算,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观察这4道题(包括48×10),通过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如果两位数与其他整十数相乘,又该怎么算呢? 教学例2 (出示例2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教师:你能解决吗?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非表格式)2013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备课教案 克、千克、吨的认识(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 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 了解质量单位 课前,老师请大家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 认识工具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 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 介绍天平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 称盐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 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6 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三、课堂活动 1 分组活动: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 独立作业,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克、千克、吨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 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 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 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 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 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测量了自己的体重吗?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当一个学生说出体重之后,问一问,谁比他重? 还有谁更重?咱们班上谁最重? 教师随机作记录: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 1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两位数乘两位的口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2—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找出计算规律,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用具:小黑板 一、板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同上)。(出示小黑板,生齐读)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2—3页的内容,想一想: 1、两位数乘整十数一般应怎样口算? 2、两位数乘整十与一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类似之处? 三、先学 过渡:请同学们自学例1回答自学指导1比谁看书最认真 1、看看: 生看书自学,师用眼睛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师不能辅导) 过渡:看完的请举手,指一名(后进生)说答案。(错了让其他同学更正) 过渡:请同学们自学例2回答自学指导2……(步骤同上) 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 2、算一算(课本第3页的算一算) (1)指3名后进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写书上。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坐姿端正) (2)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搜集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以备后教。 四、后教 1、更正 写完的同学检查,检查完了以后观察堂上板演的内容有不同意见的请举手,上堂更正(用红粉笔把出错的部分用斜线划掉,在旁边更正,保留原有答案。)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堂上板演的内容。 2、议一议 五、练一练 过渡:今天的知识你学会了吗?下面,大家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作业:课本第5页1、2题,第6页5、7题填书上。 课后反思: 两位数乘两位的笔算(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8页例1 教学目标: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用具:小黑板 一、板题示标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同上)。(出示小黑板,生齐读)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二、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8页例1的内容,想一想:

2017年最新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克、千克、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虽然学生对质量这一概念难于理解,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的素材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和事物。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物体的轻重,感知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克、千克、吨的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解决生活中与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 1. 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2. 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3.知识呈现,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物体的质量,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4.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练习题都比较贴近生活,也注重对学生生活常识的培养。同时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课堂的主动权也较好地在学生身上体现。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感知物体质量的情境,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质量的感念来表述物体的重量大小。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四、课前准备: 天平、台称、2分硬币、2袋分别重500克的盐、一些实物如苹果、几粒花生、扣子、鸡蛋等。 五、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8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称,1角硬币,糖等物品 学生准备:一袋500克的盐,梨,1角硬币,大米,黄豆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称重量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

(完整版)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西师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1名,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关注得更多的是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体验收获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7个教学单元,其中穿插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以“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一领域里的内容共安排了3个教学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是继上一学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以后又一次集中学习整数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主要安排了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发现规律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等内容。小数的初步认识只安排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认识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并且只要求初步掌握。空间与图

形领域的内容,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称两部分。教材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集中安排在一个单元,统计部分安排了数据的整理和求平均数;概率部分主要是认识一些简单的不确定现象。 教材还配合乘法计算、小数的初步认识、对称等内容分别安排了“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小数点的由来”和“对称与建筑”3个数学文化,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六、课时及进度安排 内

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辨认方向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辨认方向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八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他的七个方向,是对先前方向之一知识的延伸和补充。第一节:认识东、西、南、北,让学生了解通常绘图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来绘制的。能熟练运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来介绍图中各物的位置关系。第二节:主要让学生从静态的相互方位关系的判断过渡到动态的导向路线行进介绍。这就更具有了鲜活的生活气息。辨认方向是学生未来生活和生存的必备技能之一,因此本节知识内容的学习无论是从学生后续的数学发展的角度还是对学生生存能力形成的角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八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方位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方向,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方向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方位感和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八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第一节时直接从情境图中选定街道图用来做学习素材,并且告诉学生地图上通常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启发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来学习新的知识。在学生掌握了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后,说说自己的东西南北各是什么,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在教学第二节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东、西、南、北几个方位,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知识做基础,

西师版三上数学教案三

认识周长(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的例1、例2、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 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杯子、较大盖子各一个,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尺子、一个卷尺等。教学过程 教学例1。 1视觉感知桌布周长 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妈妈想给桌边镶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 镶吗?指名学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 2视觉感知树桩面的周长 出示挂图(例1图)让学生观察,从中获取信息。 提问: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测量树桩面周长) 你知道树桩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指名学 生上讲台前用手指一指) 学生操作、口答后,并指出树桩面一周的长度就是树 桩的周长。 教学例2。

认识周长(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8页练习十六中的1,2,3,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交流,初步认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每人准备一支彩色笔。

教学过程 什么是周长?请举例说明。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指导学生做练习十七中的1,2,3,4题。 1.第1题 (1)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彩色笔画一画,画完后,同桌的同学互相 看一看。 (3)全班交流展示时,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 画的各图的边线。 2.第2题 (1)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思考,三个图形的周 长一样长吗? (3)全班交流展示时,指名回答,三个图形的周长一样 长吗?说出你的理由。 3.第3题 (1)学生先测量,再独立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按 整厘米数计算) (2)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指名回 答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怎样计 算的。如果学生能用简便的方法测量,教师要给予肯 定。 4.第4题 (1)学生先独立测量出作业本封面的周长, 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测量结果。 (2)同桌合作测量 课桌的周长,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名回 答测量结果以及测量方法。 5思考题先让学生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西师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西师版) 第四单元 旋转与平移现象 总第26课时 教学设计余朝友执教余朝友课题旋转与平移现象课时第 1课时 教学 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十一第1~3题 三 维 目 标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及生活经验感知旋转与平 移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在感知、操作中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任课教师

自主意见 一、谈话导入 谈话提问:同学们去过游乐场吗?游乐场里都有些什么游乐项目?其中你玩过哪些游乐项目?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游乐场一起去发现其中一些有趣的数学现象。 二、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1?情景观察,初步感知 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观看录像。 (3)学生围绕“画面上都有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是如何运动的?”的问题进行汇报 2?合理分类,再次感知 (1)老师引导给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分类。 提问:物体运动的方式一样吗?能不能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给它们分类? (2)小组合作讨论怎样进行分类。 (3)分小组汇报分类的理由。 板书揭示课题:旋转与平移现象 3?联系生活,深入感知 (1)提问:能举例说说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现象是旋转现象,哪些是平移现象吗?

(2)学生举例,同学间互相判断举例是否正确 (3)学生用手中的物体试着做一个旋转或平移的动作。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操作实践 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做一做。 2?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集体订正。 (2)练习十一第3题,在平移现象后面画□,在旋转现象后面画○。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指名说出判断的理由。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 学 反 思 总第27课时 教学设计余朝友执教余朝友课题旋转与平移现象课时第2课时 教学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更好的完成本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本册的具体内容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空间和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究,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具体内容包括:克、千克、吨的认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东西南北、旋转与平移现象、两位数除一位数的除法、周长、分数的初步认识、年月日。 (二)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即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意识。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初步形成估算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4.结合实例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计算周长。 5.掌握年、月、日。 6.结合实例,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7、认识东、西、南、北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给定一个方向,辨别其余七个方向。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口算和估算(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 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学习过程,体会乘法的口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采用多种方法较熟练地进行口算,培养类推的能力。 3 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能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进一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0 如何使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单元主题图,情景图,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到市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瞧,这就是市体育馆。(展示单元主题图,不出现对话框) 教师:你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这些问题我们请图中的小朋友来帮助我们好吗? 根据学生的提问点击小朋友依次出现对话框。 教师: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从学生提的问题中抽出:“A区有多少个座位?”这个问题进行解决。 二、新课教学 1 教学例1

教师:要求体育馆A区有多少个座位,怎样列算式呢?(列出算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怎么口算48×10?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的算法?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我是这样想的,10个十是100,48个十就是480。 ②40×10+8×10。 ③48×5+48×5。 ④48×2×5。 ⑤10×6×8。 ⑥48×9+48×1。 ⑦48扩大10倍,就是480。 教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能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相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算法,你能把自己口算48×10的算法说给同桌听吗?(同桌两人互相说算法) 教师:用你喜欢的算法来计算第2页的算一算,把结果写在书上。(集体订正)请同学们观察这4道题(包括48×10),通过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如果两位数与其他整十数相乘,又该怎么算呢? 2 教学例2 (出示例2的情景图)请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教师:你能解决吗?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说法: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知道这些面粉的共重多少吗?(出现另一个对话框)你会列式计算吗?试一试。 教师:这道题你准备怎么做?把你的算法先讲给同桌听一听。 谁愿意把你的算法讲给大家听一听。 教师:同学们想得好,计算得也很正确,有的同学把两位数乘整十数变成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

根据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制定 西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全部教案 学校: 姓名: 日期:

第1 单元克、千克、吨 第1 课时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内容】 教材第 1~2 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 1 克和1 千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 1 克和 1 千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难点]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生活实践,感受生活中的质量单位 在家观察各种食物或器具的包装盒,或者在家长的带领下逛超市,通过调查完成下表: 二、交流课前收获,分享生活经验 1.教师谈话:课前同学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进生活,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数学小调查活动,不知道完成情况如何呢?下面就请大家看自己的调查表,与其他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把学生说的物品质量写在黑板上,如食盐 350 克一包,味精 100 克一包,大米 20 千克一袋…… 3.揭示课题:克、千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计量单位,也是我国法定的公制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要研究克与千克的相关内容。(板书:认识克和千克) 三、课中探索,认识“克”与“千克” 1.认识计量工具。 教师:刚才同学们分享了这么多的收获,知道了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重量,那么有哪些工具能帮助我们称出物体的重量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各种秤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当学生辨认不出时,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名称,并作简单介绍。 2.认识“克”。 教师:我们用天平来称出 1 克糖,大家看看这 1 克糖多吗? 学生:很少。 教师:你们觉得“1 克”的重量怎样?

西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吨》备课教案

认识吨 【教学目标】 1.在实践、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掌握千克与吨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并感知质量单位吨,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感知1吨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如下内容:象群在草原上奔跑,鲸鱼在海里捕食,火车在运载货物,汽车在公路上载货行驶…… 提问:看完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学生回答:大象和鲸鱼都很大,火车、汽车都能运很多货物。 教师用下面的话引入新课: 大象、鲸鱼的体重,火车、汽车的准载量一般都是用吨作单位的。其实生活中用吨计量物品质量的地方也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 二、探究新知 教师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体重,教师与学生共同计算全班学生的体重和。如果这个班的体重和约等于1000千克,就告诉学生全班的体重和约等于1吨,并板书:1000千克=1吨。 教师让学生互相背或抱,感受25千克左右的物品质量。 教师出示一袋重50千克的大米,让学生提一提。先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并说出感受。 教师出示一桶25千克的水,让学生提一提,并说出感受。 学生提水桶得出提25千克的水与抱25千克的人或其他物品的感受是一样的。 教师让学生计算出多少桶水的质量是1吨。 学生讨论计算出40桶水的质量是1吨。 教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地方。

学生回答:大象、鲸鱼的体重用吨作单位,建房子时运来的沙子用吨作单位,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用吨作单位…… 教师总结:计量很重的物品时,往往用吨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教师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口令游戏。其中一人以吨作单位,另一人以千克作单位。 教师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页“填一填”,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页例题4,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说出自己总结出的规律。 学生独立解决后,观察思考得出:计算时,若单位不同应先换算单位。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当计量很重的物品的质量时,一般用吨作单位。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并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了解1吨有多重。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时利用现代化手段,不但使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而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探求新知架起了桥梁。整节课下来,教师始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都特别高。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1.以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感知质量单位就在我们身边。 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的数据,引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各种秤来计量物品的质量。可以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体重,巩固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这一发现。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质量的存在。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一)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1,2,5页相关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 【学习准备】 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学习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1了解质量单位课前,老师请大家到超市、农贸市场、药房等地去了解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学生交流。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如,200克、280克、1 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教师指出:这里的克、

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2认识工具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启发学生说出:电子秤、台秤、磅秤、天平、杆秤、地秤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1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2介绍天平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3称盐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4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谁来估一估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分组活动:用精度高的电子秤称一称。(也可以就用天平称)例如:一小块橡皮、一团棉花、一大粒花生、一小段粉笔、10粒黄豆……称完之后,用手掂一掂。引导学生感受:同样都是大约1克重的物品,有的看上去大,有的看上去小。物品的轻重,不能只看大小。6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结论: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

西师大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下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例1、例2、例3,P3—课堂活动1、2,P5课堂活动1,练习一第1、2、3。 教学目标 1、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要用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来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在合作学习中探讨计算方法,体会某些方法的合理性与简捷。 3、能正确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重点:探讨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主题图,师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到过体育馆看过比赛吗?几个小朋友来到了北京体育馆观看篮球比赛。这儿听听,那儿瞧瞧。发现了许多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1、仍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数据能解决那些数学问题?能列式表示吗? 3、这些解决问题的算式你见过吗?有什么特点?(因数都是两位数)引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 1、体育馆的A区有多少个座位?这个问题你能用算式表示吗?你是怎样想的? 2、怎样计算48×10=?说说你的想法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再集中汇报) 生1:10个十是100,48个十是480 生2:48×9=432,再加上48,就是480. 生3:48的10倍是480。 …… 师:你们想出的这些方法都不错,能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真棒! 3、认真倾听同学们的发言,加以比较,掌握一种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你更愿意用那种方法计算? 4、算一算 96×1054×885×10

(1)、先独立计算。 (2)、指名说说计算方法,幵相互评判。 二、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和巤边男孩子的问话:“一共有多少袋面粉?你们能帮他计算吗? 1、怎样列式? 2、集体谈论计算方法。 3、与例1的计算相比较,你想说点什么? 出示例3:20×40 1、自主探索口算方法。 2、集体谈论计算方法。 3、怎样口算最简便。积极动脑,完成知识迁移。 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一致性。 4、及时反馈组织学生完成算一算: 21×2045×3050×32 先独立计算,同桌相互评价。 三、课堂小结 1、我们这节课讨论的是什么计算?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2、说说通过讨论计算方法后,你的收获。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完整)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克、千克、吨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3、知道吨、千克、克的实际意义及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 4、培养学生操作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 2、通过实践、观察和推算,认识1吨物体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 【单元教学难点】 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1、克、千克的认识 1课时 2、吨的认识 1课时 3、整理与复习 1课时 4、综合与实践:称体重 1课时

第一课时克、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第4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感知克、千克的实际意义。 2、在称一称、掂一掂等实践操作体验活动中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能根据现实情境恰当选择克或千克计量物品的轻重。 3、在现实情境和具体操作中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重点】 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理解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在建立克、千克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恰当单位进行计量物品轻重的意识。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8台盘秤,天平秤,电子称,1角硬币,糖等物品 学生准备:一袋500克的盐,梨,1角硬币,大米,黄豆等物品。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呈现超市购物称重量的对话情境,同学们,画面中的对话说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由对话中用到的克、千克、吨切入引入课题:克、千克的认识。 二、新知探索 1、认识工具称。 呈现引入情境画面中的一种物品,要知道这个物品有多重,怎么办的呢?(用秤称) 同学们说得对,要想准确知道物品有多重,我们要用到计量物品质量的工具——秤。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常见的几种秤,你们认识这些不同的称吗?谁来介绍一下,结合实物称或图片做简要介绍。 2、认识克。 (1)称一称。 我们认识了各种称,你们想用称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吗?下面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从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糖中,分别称出1克、2克、3克、4克糖,看哪个小组操作有序,动作快,按要求称出糖后,观察糖的多少。 活动小结:大家观察了称出的1克、2克、3克、4克糖,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1克糖看上去很少,感觉很轻。 (2)掂一掂。 ①我们身边有很多物品都很轻,比如这枚硬币(呈现1角硬币),介绍一角硬币重1克,大家放在手掌心内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②把小组的硬币放在一起,掂一掂,感受一下有多重。 (3)说一说。 通过刚才的掂一掂、称一称,你们对1克或几克有什么感觉?(轻或很轻的感觉) 活动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g表示。(板书:克——g) (4)议一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