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

感受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
感受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

感受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教育目的 ; 教学模式 ; 教学环节 ; 管理理念 ; 数学美 ; 学习情趣 ; 师生情感 ; 喜欢数学

【论文摘要】: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厌烦数学学习过程中枯燥无味的推理和计算,更不理解一些知识点的形成,不喜欢老师单调而古板的教学模式,只是迫于各种压力强“忍受”着。这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为此我用了多年的教学研究与探讨,发现教师应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与管理理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有味、有惑”。促进学生从情感交流等方面来提高自己学习数学的情趣。

引言:众所周知,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即怎样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合理地学习需要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更改现有的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快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笔者在教育过程中耳闻目睹的几个小插曲:临近中考了,有一名学生因讨厌数学课而去了游戏机室,任凭家长苦口婆心的劝说与教育仍无济于事,令人深思的是他还是该校的一名所谓的“优秀生”。又如在某教室里传来了“你,敢骂我”“谁叫你把我的书给扔了”“那又是谁的作业不完整”??????的吵闹声,事后了解,原来是一位学生因数学作业不完整而遭到班主任的批评而发生的一幕闹剧。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又该如何评价这件事呢?又如,在某教室里教师对学生说圆周是一定点到同一平面上等距离点的轨迹,学生们抄在笔记本上,可是谁也不明白圆周是什么,于是教师拿粉笔在黑板是画了一个圆圈,学生们立刻就欢呼起来:啊,圆周就是圆圈,明白了!。这种教育模式学生会喜欢吗?这样的教育理念还要继承与发扬吗?下面我谈谈本人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的,切切实实地让学生们喜欢数学的一些作法。

一.科学选择教学模式,建构良好课堂氛围

考试作为教育的指挥棒,指挥着我们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从明清两代的八股文考试,使得教育的目标更加贴近“金榜题名时,洞房花浊夜”的人生追求。而今天的中高考制度也产生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现实,所以应试教育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而这一教学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全班同学做同样的事情,有兴趣的要做,没兴趣的也要做,教学过程就像是往箩筐里放箩卜,放进去就行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本人认为要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首当其冲的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胃口的教学模式。如“师生互动”“小步走”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把比较难的问题切割成一些比较小的问题,使学生容易接受;我认为这种小步子小坡度小转变的教学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程度,大家都能跟睛教师设置的步伐,因

而课堂是能踊跃举手发言,开动脑筋,能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想学到的东西。在一些重点中学,我们可以选择“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数学复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用一边串的数学题,由浅入不深层层推进,提示一个个解题的关键,展现解题技巧,使整个课堂充满数学的灵气和魅力。当然也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不能依样画葫芦。近些年来,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一些新的数学教学模式不断发生,我们选择教法的空间很大,如”探究性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活动式数学教学“”开放式数学教学“”整体与范例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等,避免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古板而教条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选定了适宜的教学模式后,我们该考虑的第二个因素是如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有意识地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要学习的东西是有实际意义或有学习价值的,本人认为创设情景是这一环节成败的关键。例如找同类项,教师把写有代数式的牌子发给学生,教室四角各有一个学生拿着牌子,其他同学寻找在四个角的“同类项”。教室虽然乱哄哄的,但就这一简单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数学。又如,方差的概念学习,教师上课时带一个量体重的称。挑三个个头差不多的学生先称,记下数字,求平均数,也按公式计算方差。然后挑最胖最瘦普通的三个同学量体重,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结果发现两组学生平均数差不多,方差则区别很大。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方差的意义,永远不会忘记。再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事先向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家庭作业,让他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的度数,记录下来。第二天一上课,教师让学生们考老师,只要随便说出一个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一定能说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于是学生们纷纷尝试能否考倒教师,当然考不倒。于是教师就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想不想和老师一样有本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有什么规律。”这是一个用活动用实例引入的好例子,圆满地完成了导课的任务。象这些精彩的情景,它既能够吸引学生又能够与新知识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自经历了知识点的形成过程。理解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用数学美来解答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学习数学中简单图形的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有味”。1、优美的图形总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如华东师大版初一数学(上)第一章P13第六题:请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一两句诙谐的解说词。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并相互交流,然后对全班同学中的优秀作品展示并评奖。如“战车”、“风筝”、“夕阳夹山”、“倒影入溪”等许多构思巧妙、意义丰富的图形加上诙谐的解说词,让同学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为用简单的几种几何图形也能构成美丽的图案而感到惊奇,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2、对称均衡的数学图案设计,大大提高学生的审

美水平和创造力。对称图形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知识,还获得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客观世界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对称图形,它们让我们感受到数学世界的美好。很多的对称图形是前人或现在的人们创造出来的,其中的精品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些图形装点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使我们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得到了提高,还使我们多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一些题目,从对称的角度去思考,可以使问题得到巧妙的解答。

(二)通过发现数学中的和谐美,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数学学科从定义、定理、公理、性质、公式以及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等方面来看,表面看来是独立且毫无联系的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特别是由数学的对称性、统一性所表现出来的和谐性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美,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有趣。比如在教学华师版初一数学(下)等腰三角形一节中“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时,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顶角的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中,知其一可说明另二。学生掌握这一定理也就容易多了。又如在平行四边形一章中,几种四边形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学生认识从一般的四边形到平行四边形到矩形、菱形、正方形之间的变化过程,对于学生认识几种图形,减轻学习中的负担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发现了所有平行四边形间的变化过程、掌握这一类图形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感到了学习乐趣。

(三)发现数学中的残缺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也“有惑”,激发学生想学习下去的欲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残缺不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思维的机会。当然,这儿指的“残缺不全”是指数学知识因为认知能力的不够而不完整,在我们的教课书中,数学始终在自我矛盾中发展的。还有指数学中的不和谐“比比皆是”,也构成了数学的残缺美,为丰富数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某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使用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题:某班从张三、李四两名学生中选拔一名学生参加校掷标枪比赛,每人掷5次,最后成绩为:张三:10米、11米、12米、11米、11米;李四:8米、13米、9米、12米、13米。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选谁参加校掷标枪比赛比较合适?于是同学们对张三、李四二人的成绩作了分析:(1)平均数:两人都是11米;(2)中位数:张三是11米,李四是13米;(3)众数:张三是11米,李四是13米。明显从中位数和众数两项指标上看,李四都优于张三,但是班主任却选中了张三参加全运会,你认为公平吗?谈谈理由。学生激情高涨。是啊,都觉得应由李四参加全运会,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主要指标是平均数,在平均数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不让李四去,因为李四的发挥极不稳定。成绩的稳定性要用另一种量来表示。于是学生迫切想继续研究能够表现成绩稳定的量——方差。但是教师却并不急于讲解,只对学生说在以后的教材中会学习到,这样留下一个不完美的结局,让学生去研讨、解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育正确的人生观

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教师的表情动作要体现平等、民主。1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情感愉悦,精神振奋。特别是上课时,老师站在讲台上,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每一位优秀的老师,无论是年过九秩的教育家斯霞,还是尝试教育法创始人邱学华,抑或是东北大汉魏书生,他们无不是微笑的天使。热情的微笑展现于脸颊,蕴含的却是崇高的人格,对学生浓浓的师爱。同时,得体的仪表、精彩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漂亮的板书、亲切的话语、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敏捷的思维、娴熟的解题技巧等都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2数学教学常常通过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大运动量的解题训练成了一些教师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法宝,特别是毕业班的师生,迫于家长学校社会的层层压力,大搞题海战术,并且各科齐头并进,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苦不堪言。变“熟能生巧”为“熟能生厌”。这时教师就不能贪图轻松,依赖教科书和参考资料上现成的证明解法和答案。而应该了解每个例题和习题训练的目的要求,了解难易程度,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外练习的安排更合理化,力争达到“教师游题海,学生驾轻舟”。当学生犯错误时,目光应严厉而诚恳;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应换成赞许、信任的目光。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切忌用鄙视、厌恶、轻蔑的目光对待他们,那会损伤他们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换之用一种期待、信任的目光让他们看到希望、增添力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社会家庭同学的影响或诱惑,干扰了正常的学习情绪,出现了厌学逃学等恶性后果,这时我们不宜大声喝叱,不问青红皂白地一棒子打到底。而应循循善诱,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从日常的教学做起,从点滴入手,防微杜渐,注意积极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态度和信念,防止不良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师生共同商议并解决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做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双重朋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 3老师要善于用眼睛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走进教室的一刻起,老师就要有意识地用自己和蔼、信任的目光,尽可能平均地投向全体学生,这不仅会大大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还会让每一位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被关注感,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还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当发现有学生注意力分散时,用目光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胆怯、畏缩,用目光去鼓励、支持;教师在上课时微小的动作也能消除与学生间的距离。如布置学生分组讨论后,老师不要站在讲台冷眼旁观,而是来到他们各小组,认真听,参与其中,有必要时可以在组内发言;看到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可以拍拍他的肩,暗示其坐正;上课与学生谈话时,要上身略有前倾,或帮其理理红领巾等。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是真心真意地对待他们,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五、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共同进步

创设多向交流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很容易产生单调、乏味的厌学情绪。采用多向通话或多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其形式是允许学生间的议论、评论、肯定或修正各种见解,通过直观启发、学具操作、合作实验、实践测量、游戏竞赛等,为学生学习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气氛。如某著名特级教师在课堂上提倡七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充实;不明白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争论到白热化允许学生自由抢答举手等待老师批准。。鼓励学生自己质疑释疑。虽然可以由老师提问,学生讨论,但若能形成学生自己质疑释疑,共同探索的气氛,则更有利于学生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分享认知活动中的情绪体验,促进情感上的和谐融洽。例如,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老师正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快要结束时,老师问学生:“还有问题要提吗?”一位学生问:“11-8,1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1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1-8=3,这样可以吗?”这个学生的思考方法是授课老师根本没想到的,连听课老师也为之一震,议论纷纷。授课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采用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忙着自己回答,而是及时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以激起大家争议的情绪,学生在相互交换意见基础上取得了一致的意见:这种做法不但合理,而且有独创性。教师板书:11-8=10+1-8=10-(8-1)=10-7=3。于是共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便洋溢在学生之间,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也就会促进学生之间情感上的相互激励。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学。在教学中,当学生答题中出了差错,无法自己解决时,设法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这种学习中相互帮助的气氛,有助于增进学生友好情感。如可以采用“小老师”制,让做对的学生帮助找出错题症结所在,再让学生自己修正或得出更完整的见解。这样的教学,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培养了其余同学热心帮助同学的品质。在这种气氛中,即使有同学错了,也不会遭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大家努力从他人的见解中去发现好的地方,从而使学生都在相互帮助、信任、支持的教学环境中更快乐、有效地学习。引导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在教学中,设法引导学生为获得某种成功而相互鼓励。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由于不少竞争机制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原有的竞争心理。虽说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但也容易产生影响学生团结互助的消极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若能创设学生间为他人的成功而热情鼓励的气氛,对于消除竞争带来的副作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是有显著意义的。当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某种成功,如较出色地回答了一个问题,演算了一道数学题,在课堂上有明显的进步时,不仅受到老师,还受到同学的赞赏,则更容易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带头引导学生集体为之鼓掌,以示赞贺,对好学生来说是积极情感的积累,对后进生来说更是莫大的鼓舞。此法不仅有助于老师增进学生间友情,而且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降低学习的紧张度,都有一定的积极古代读书人的“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虽然可佳,但现代学生的个性发展明显,还能忍受这样的苦读吗?这种的学习方法还会有创新的空间吗?根本上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应大力提倡“扎实基础+创新能力”的优质数学教育,让学生主动建构,调整自己的以心理认知结构,在打基础的同时求发展求创新。作为教育“促进者”的我们应积极建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喜欢数学,让不同的孩子学习一同的数学。

结论:总之,现代社会要求教育要面向四化,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其中就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数学总是美的,数学是美的科学,追求数学美是数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如果学生不喜欢数学而是社会、家庭、老师的强迫下学习,我们的教育会是成功吗?我们应注意这方面的研究,并且继续从事这方面的学习和探讨,虽然一些说法有待于提高,但应该说收效尚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和展示数学的美,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让我们的下一代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张奠宙李士崎李俊. 《数学教育学导论》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9~142页.

马复.《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第一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38页105~168页.

沈呈民.《中学数学现代基础与结构》第二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9~156页.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社会和学校提出的客观要求与期望变为学生自己内在学习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巧设导语,引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新授课的主要环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导入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这堂课的成败。巧妙的开讲,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及早的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感到十分枯燥乏味,于是在导入新课时问学生:“小红出生到现在共过了三个生日,可是她的妹妹今年已经8岁,谁知道小红今年几岁?[1] [2] [3] [4] [5] [6] 下一页 ”这时学生纷纷议论,有的说:“小红今年3岁。”有的说:“怎么可能呢?小红的妹妹已经8岁,小红肯定不是3岁。”更有一生的回答出乎意料:“可能小红与她妹妹不是亲姐妹,按辈份小红是姐姐。”就连平时不怎么爱动脑筋的学生也觉得很奇怪,与同桌相互讨论起来。有些知识比较丰富或已经预习过的学生高举起手,想捅破这个谜,这时教师先暂时不让他们说穿,这样同学们怀着迫切求知的心情跟随教师进入了新课,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孔子也早就作过学思结合的论述”学而

数学课题研究个人小结

数学课题研究个人小结 近一段时间来,我参加了校级课题《农村小学学习现状及对教师教学满意度的调查》的子课题《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人撰写的论文《如何转变潜能生的学习态度》,受到老师的一致好评。《农村小学学习现状及对教师教学满意度的调查》课题在我校开展研究半年多来,我们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严格按照制定的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开展各项工作,立足课堂,深入学习,统一思想,大胆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为了让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实施,现对前期工作做如下小结: 一、开展调查研究,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从课题立项起,我就着手对我校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搜集信息。在调查中发现,学生虽然天天按时到校,上课在教室里静静地坐着,但是不知脑子里想的是什么,课堂上的知识一点也没学进去、听进去,一问三不知。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科研素质 课题研究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支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许多一线的教师在这一点上显然较为薄弱,因此我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以期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使课题研究工作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展开。我收集了许多有关转变学生学习态度的资料,利用没课的时间开展业务学习,并做好专题记录收集存档。此外,在内容上看,我还学习了有关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章,对《数学课程标准》进行解读的指导性文章和切合课题研究的专题性理论;在形式上看,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为自己提供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理论文章和教学实例评析。通过学习,为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质量立校,科研兴校”逐步成为我的思想认识,从而提高进行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领导高度重视,落实课题实施工作 一年多来,从课题组成立、理论学习、调查摸底、制订实施方案、到指导具体工作,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不仅亲临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和课题组成员一起研究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并经常外出参加各种教学观摩会和课题研讨会。在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本课题能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总之,课题研究还在实验中,我还在不断实践中,需要自身去不断学习,不断在教育教学中总结成功与不足,不断探索,使它不断丰富与完美,为自身的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方法与经验。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3篇)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3篇)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第一篇: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自己以往教学上的很多足,现在将我个人的体会稍作总结: 一、在数学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可以在数学情境中直接提出,也可以让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情境问题。问题的产生可以给我们的教学起到导航的作用,我们有时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知识重点。这样一来,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便产生出来,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二、能“满堂灌”,但也能“敢讲”。根据《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这并没有排除教师必要的讲解和学生有意义的接受。我们应该从“满堂灌”这一极端走向“敢讲”另一极端,要想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探究的前提、基础。在学生探究活动中,只有当学生的学习有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情况出现时,教师要即时点拨,给他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三、加强学生对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上课开始,教师出示复习内容的结构框架或由学生通过自行阅读已学内容

找出其中的知识点,具体到数学上就是单元(或章节)中已认知过的定理、定义、法则、公式、概念等。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重新认识教材内容体系,使所认知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学生仅能较好地完成识记任务,而且能将平日学习时零碎的知识重新联缀成一个网络,形成知识结构化的整体轮廓,明确单元复习或章节复习的重点目标。 四、做好学生的复习工作。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灵活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单元或章节知识之后,教师可出示已选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示范讲解。引导学生通过对题目的集中思维,揭示出题目中所蕴含的基本规律。 例题必须对应本部分内容学习的高层次目标,尽量使之牵扯到多个知识点,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要设计渗透体现某一典型思维过程或代表某一种类型性题目。示范讲解要注重于引导思维,开动学生脑筋,通过双边活动提出示例题目中存在的规律,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示例中还要引导学生去进一步发现合理的解题角度及的解题方案。 教师把与复习目标相对应的、对复习知识覆盖面较广的达标检测题发给学生,由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安排适当时间公布答案,由学生交换批阅或收齐集中批阅,部分题亦可由学生自行批阅。

发现数学之美--感受数学魅力

发现数学之美感受数学魅力 方山学校宋宏文数学是什么?不同的人对数学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在多数人心中,它也许只是“ 1、2、3……”这些数字之间的游戏。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数学就是计算,推理和证明,觉得数学很抽象,感觉枯燥无味。其实数学是一门很美的学科,很多大数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称颂数学之美。例如:“数学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华罗庚);“数学之美,美在纯净” (纳什);既然数学是美丽和魅力无穷的,为什么不少学生从小学开始便讨厌数学,觉得数学难懂难学,枯燥无味呢?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刚接触数学时,家长或老师只教他们算法和算理,不重视让他们领略到数学美和好玩的一面。数学家杨乐说得好:“学数学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使数学成为爱好和兴趣。”因此,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欣赏数学的美,重视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之美,领略数学魅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美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那是多么的重要。 数学是美的,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要有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灵。数学是一门美学,它具有符号美、抽象美、和谐美、简洁美、形式美、奇异美、变化美等等。下面就本人在近年的教学探索中的一些做法加以举例说明如何去发现,展示小学数学中的美。 一、认识数字的有趣和神奇,感受数学美,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精

彩。 学习数学首先是从认识数字开始,如何让学生觉得数字生动、形象、有趣,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迈好开始的第一步,对今后的学习十分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加强学生对数字的学习兴趣。比如:通过故事学数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一年级的语文书上有这样一首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巧妙的把‘一'到‘十'这10 个数嵌入其中。这样的数字诗,读起来妙趣横生,学生既记住了数字,又学习了古诗,令人回味悠长,学生各积极性很高,学习效果也好。另外,用联想的方法,让学生想象,每个数字的样子像什么,有助于学生对数字产生亲切感,觉得数字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发现数学的妙处不但有趣,而且还能解决问题。比如数字“ 1”,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枝铅笔,一根筷子,一根棍子”等等。数字“ 7 ”这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学生看到它,可能想起神话传说中的“七仙女”,想起白雪公主身旁的“七个小矮人” ,想起每周的“七天” 等等。根据学生的想象,我们可以编出数字儿歌,这样数形结合,抽象的数字,在学生头脑里变得直观形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二、探索规律,感受数学之美,领略数学魅力。 数学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数学美的探索,数学美蕴藏在数学的规律之中。数学美就是数学中奇妙的有规律的让人愉悦的美的东西。在我们的数学课本当中有很多探索规律的内容,老师应当引导学生一起去发现,去展示数学中的美,从体验数学美中,领略数学魅

激发兴趣,学好数学

激发兴趣,学好数学 大埔县张云栽实验小学何燕萍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兴趣,这是每个教师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学习,热爱学习,必须依靠教师的教学艺术,靠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方面,我经过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深得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其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富有情趣地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愿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要教师精心地组织教学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生动直观的讲解,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都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新课的成功导入,不仅能迅速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可以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因此,教师在讲解新知识之前,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我在讲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我在讲新课时,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问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三支粉笔,谁能摆出一个大于3而小于4的数来?同学们面面相觑。最终,我摆了一个“∏”。我指着它说,这就是大于3小于4的数,它叫“pàⅰ”。“∏”?同学们都小声跟读。其中有一个学生情不自禁的问:“老师,∏是什么东西?”我抓住时机给学生讲了“∏的故事”。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被祖冲之所感动,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唤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对这节周长课一直兴趣昂然。由此看来,兴趣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赋予人以热情与毅力,增强人的信心和勇气。因此,在教学中,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的心 得体会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课题研究写的体会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我参加了“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课题研究”课题实验。我在同组的同事指导下,通过研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现体会如下: 一、严格要求,务实开展。 自我申报“农村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课题研究”课题立项后,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管理细则。要求做到“三必须”:必须随时听课,了解实验的状况;必须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准时参加课题小组学习活动。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做实验记录,每学期上一节实验汇报课,写一份实验论文或实验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等,做到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要想顺利的实施本课题,我清楚的认识到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意识。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改革教育同时,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主宰课堂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我非常明确: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愉悦和融洽的学习环境,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

三、积极探索导课的最佳方案。 师生谈话导入。对于某个新知识,学生接触最频繁却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可以采取师生谈话来导入。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可这样谈话来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学习三角形面积,知到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下面就请大家来回顾一下,介绍一下如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 实践操作导入。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可吸引小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教师精心组织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操作学具来导入新课。 巧设游戏导入。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游戏的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和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讲述故事导入。抓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特点,教师可根据实际来讲述相关的小故事,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饱满的激情描绘出一个生动、曲折的情景,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 借助媒体导入。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使声、色、形、动、静发生交替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篇一】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学数学就是为了学会应用,学会生活。只要我们细细感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说,购物会用到数的运算;小朋友搭积木时会用到空间几何;修房造屋会用到图形的整合;投票选举时会用统计知识……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由此可见,生活与数学形影相随,密不可分。而数的运算在生活中更是无处不在。理财、购物、比较大小等,无一不用到数的运算。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价值深远而非比寻常。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图案,例如,平时在家里、在商店里、在中心广场、进入宾馆、饭店等等许多地方会看到瓷砖。他们通常都是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其实,这里面就有数学问题。在用瓷砖铺成的地面或墙面上,相邻的地砖或瓷砖平整地贴合在一起,整个地面或墙面没有一点空隙。这些形状的地砖或瓷砖为什么能铺满地面而不留一点空隙呢?由此,我们得出了。n边形,可以分成(n-2)个三角形,内角和是(n-2)*180度,一个内角的度数是(n-2)*180÷2度,外角和是360度。若(n-2)*180÷2能整除360,那么就能用它来铺满地面,若不能,则不能用其铺满地面。瓷砖,这样一种平常的东西里都存在了这么有趣的数学奥秘,更何况生活中的其它呢? 因此,于生活中准确地把握数的内涵,运用数的外延,能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也从中学会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总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数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题及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锻炼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分析判断力及创新能力,在以后的生活中,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把人生道路走得更好,使我们终生受益。 学习数学心得体会【篇二】

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心得体会

论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他自身的情感、修养、品质、心态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情感、修养、品质、心态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如果教师能倾注满腔热情,用生动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去创设感染力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天真的双眼,就能与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的去学习数学。出此之外,怎样才能很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方式 注重课堂教学的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关键,在进行课堂组织时,除了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而外,还应该注重方式的把握。如学生回答问题应鼓励学生举手回答,避免一窝蜂式的回答。这样便调动了每个学生勤动手、动口、动脑的良好课堂行为习惯,待学生回答完毕后,先不忙判断正误,再问其他的学生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直到没有不同意见为止,然后进行正误判断,对答对的给予肯定,不对或不足的给予鼓励,这样既纠正了错误也可发现一题多解。 二、注重直观教学 注重直观教学,真正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这样,学生就记得住、忆得着,其知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些可操作性的知识,让学生感受相关内容的形成过程。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智慧的开始是在手指上的。可见动手操作的重要性、直观教学的作用了。

三、注重课堂效果的检查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只管讲完内容,不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查这是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相悖的,每节课内容讲完后,多关注基础差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在关注他们,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际上他们是衡量全体学生懂与否的标准。检查后对不会的进行辅导。作为教师要有不让一个学生落后的信心和行为,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方法、步骤的归纳 在“归纳”这一环节,注重方法、步骤的归纳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做起练习时有依可循,归纳时不要长篇大论,而应做到言简意赅,如:用六颗字归纳代入消元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为:变—代—求—代—写—检;用十八颗字归纳平移引起的坐标变化:左横减、右横加、纵不变,下纵减、上纵加、横不变;等等,这样的归纳,学生易懂、易学不易忘记。 五、注重课后检查的方式 课后检查包括学生作业的检查、单元测验、知识点检测等等,亦可采用一些新颖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抽签检查法--分为抽人员检查法和抽知识点检查法。既省时效率又高。抽人员检查法即通过抽签确定谁被检查;抽知识点检查法即将某章节的内容编上号,抽到什么号就查什么内容,为提高新颖度,特设一个空号(即抽到这个号的直接过关) 六、注重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从生活发现数学、数学应用于生活,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环节。《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

对于数学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对于数学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摘要:通过对数学的产生和发展及数学特点的简要介绍,表达了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的对于数学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词:数学;数学文化;美 伽利略曾说过: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总是美的,数学是美的科学。 数学的美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探索之美,就是它指导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还有一个是应用之美,就是它指导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它来源于生产,服务于生活,并不是空中楼阁。在古代埃及,尼罗河定期泛滥,重新丈量土地的需要发展了几何学;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及天文观测的需要,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数学与社会文化始终是密切相关的。据说,两千多年前,柏拉图学园的门口挂着一块牌子,写着:“不懂几何的人不得入内。”柏拉图之后的两千多年,即1939年12月,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了一次讲演,题为“数学与善”,认为只有人类的智力才能“从实例中抽象出某一类型东西来。可见,数学并不是一棵傲然孤立的大树。它是在人类的物质需求和精神生活影响下生长起来的,同时它也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对人类文化的不同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要谈数学的美,就不得不先从数学的产生和发展讲起。数学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即来源于原始人捕获猎物和分配猎物、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计算时间和制造器皿等实践,并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数学经历了最初的,零碎的积累,而至今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一门科学,其知识的运用已成为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境地。”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几乎所有的科学,包括化学,天文学,物理学,经济学等,都通过数学来提炼其严密的逻辑依据,并以数学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定律和公理等。比如:质能等价理论,爱因斯坦狭义相对 论的最重要的推论,2 E 。正因为数学来自现实世界,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联系形 MC 式的一部分,所以它才能被应用,才能指导实践,甚至预见某些现象和规律。比如:1844年英国的亚当斯利用引力定律和对天王星的观察资料,在海王星还没有被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之前就通过数学方法成功推算出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预测了它的存在。 其次,数学究竟有哪些特点呢?首先,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撇开了事物的具体内容,仅仅从抽象的数方面去进行研究。比如1+1这样简单的计算,它可能就是从一匹马加上一匹马是几匹马这样简单的问题抽象出来的,但是经过抽象以后,撇开具体的内容,它成为了一个规律。掌握了这个规律,那就不论是马,还是树或者其他任何事物都可以按这样的运算规律进行计算。其次,数学还具有准确性的特点。也即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确定性。比如摆在眼前的一张桌子,你可以从颜色,质地,材料等方面来描绘它,但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它,“1”张桌子就是真理,若是“2”张,甚至只是“1.0001”张,就是谬误了。最后,是应用的广泛性:这一点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紧密相连,具体表现在一个数量关系,可以代表一切具有这样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比如,经济学中的求解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条件可以用同一个微分方程来表示,而抛去这个微分方程的具体意义不谈,又可以将它应用到其他经济学问题的解决中,这样,我们掌握了一种方法就能解决许多类似的问题。对于不同性

数学之美读后感

数学之美读后感 读了一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以下是一则读后感美文,请阅读,VOM;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一节语文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要写作文了,而写作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只要能通顺地组成200字的文段就成。“想什么就说什么”,原来写文章就这么简单呀。我美滋滋地,一直胸有成竹地写,将心中的秘密哗啦啦地倾泻了出来。不知不觉中远远超过200字了。作文本发下来了,我的作文获得了一个大大的“好”字,老师还把它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了示范朗读。当时的我别提有多开心呀。至今想来,我写作文与香菱学诗一样,大家都是兴趣当头。 要说起让我们方便的最大功臣当然是他了……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毛泽东对大家说:“我们会造什么?除了桌子,椅子,连一辆汽车都造不出来。”于是我们中国便努力地开始制造汽车了。1956年7月13日

在日本侵华时留下的细菌工厂的残骸中建立起来的工厂中,一辆中国造的第一辆汽车开出来了,他叫“解放牌”。从这一天起,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结束了,我们自己造的汽车一天比一天多的开了出去。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子女,每天目送父母的容颜老去;作为父母,目送孩子背着书包上学渐渐远去的背影;作为老师目送一批批的学生走出校门。其实,就算是让你追,你也追不上!这就是一代代的人生啊!《目送》读后感 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童年生活,绝不浪费时间,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和逃避,踏踏实实去做好每一件事,做个善良、富有同情心和乐观向上的人。 我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我走进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是怎样生活、怎样学习的,是怎样去爱的,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生活的追求! 《数学之美》,一个从事多年工作的谷歌研究员眼中的数学。令我大饱眼福的是,大学里面的数学知识竟能如此广泛运用到了计算机行业中。 在语音识别、翻译,还有密码学领域,有着许多基于概率统计的模型和思想。当然,贝叶斯公式是基础,应用到隐含马尔科夫链模型,神经网络模型。 在搜索中,一些相关性的计算,无不用到了概率的知识。在新闻分类中,用到了一些有关矩阵特征值、相似对角化的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文章 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如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当一个人把某种追求或干某件事当成乐 趣时,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会产生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兴趣。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你觉得平时再笨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这说明每个人的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快乐的因子,只不过有些人比较显性,有些人比较隐性而已。教学中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快乐的学习情境,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资源要有趣味性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故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森林,然后依次贴上了小白

兔、小熊猫、狮子、松鼠、小马。变贴边讲故事:美丽的森林里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通过一个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认识情趣。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把一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了它的趣味性。 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1、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2、利用学生好动及好胜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数学游戏、

小学数学思维课堂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思维课堂课题研究心得体会 于刚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途径,养成创新习惯。从创新中感悟数学,从求异中感悟数学。在教学中只有倡导求异,才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思维课堂的研究是让学生接受教育、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思维课堂的研究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去年,我们在课题主持人的带领下,开始逐渐开展《小学数学思维课堂教学研究》这一课题。从刚开始的概念模糊,经过不断的深入调查研究,多次的交流探讨,我们的思路渐渐清晰,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我们的方案。由于我们是第一次做课题,缺乏经验,所以研究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与茫然的过程,也是一个优化自己的成长过程。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体会: 一、积极参与、用心做课题 平时不管多忙多累,都要认真及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各项研究任务,用心做课题。正常的教学及各项教育工作已经令老师很费心了,还要再用心做好课题并非易事,由于需要多方面专业理论知识,所以前期,我们要花大量的时间用在阅读相关书籍资料上,以补充专业知识上的不足。一有时间,课题组主持人李老师就对我们进行了课题方面的培训与讲解,因为我们都明白如果不去用心做是无法深入的理解课题的主旨,更无法做到有效有质。 二、团队合作、多交流、多讨论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总是遇到许多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齐心协力的团队,很难开展工作。只有真实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在主持人的精心安排下,我

们各自负责好自己的分工,在通过互相配合、互相沟通交流,我们才能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观点与思路,最终得以进步。 三、敢于尝试、勇于实践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机会在其中扮演尝试者。只有不断的尝试、实践,才能和自己在研讨活动中学到的理论进行交流碰撞。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上,我们查阅了许多的资料,只有通过在实践阶段的理解和分析,我们才能掌握科学方法,才能在整理资料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思维性的科研方法。同时通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调查,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一点在我们的教学上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改善了我在教学上的能力,也使得我更加乐于去深入了解学生。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感觉自己在慢慢地成长着,进步着。课题还在探索之中,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但我将会以积极地态度开展研究,以期获得更大进步。

感受数学美

感受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黑龙江省宁安市海浪中学孙立堂

感受数学美,激发学习兴趣 黑龙江省宁安市海浪中学孙立堂 众所周知,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即怎样使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合理地学习需要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更改现有的教育模式与管理理念,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加快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施,推进素质教育。下面我谈谈本人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切切实实地让学生们喜欢数学的一些作法。 一、科学选择教学模式,建构良好课堂氛围 考试作为教育的指挥棒,指挥着我们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从明清两代的八股文考试,使得教育的目标更加贴近“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的人生追求。而今天的中高考制度也产生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现实,所以应试教育模式一直沿用至今。而这一教学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全班同学做同样的事情,有兴趣的要做,没兴趣的也要做,教学过程就像是往箩筐里放箩卜,放进去就行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本人认为要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首当其冲的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胃口的教学模式。如“师生互动”“小步走”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把比较难的问题切割成一些比较小的问题,使学生容易接受;我认为这种小步子小坡度小转变的教学设计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程度,大家都能根据教师设置的步伐,因而课堂是能踊跃举手发言,开动脑筋,能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

学到想学到的东西。在一些重点中学,我们可以选择“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的数学复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用一边串的数学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提示一个个解题的关键,展现解题技巧,使整个课堂充满数学的灵气和魅力。当然也要注意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不能依样画葫芦。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选定了适宜的教学模式后,我们该考虑的第二个因素是如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有意识地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要学习的东西是有实际意义或有学习价值的,本人认为创设情景是这一环节成败的关键。例如找同类项,教师把写有代数式的牌子发给学生,教室四角各有一个学生拿着牌子,其他同学寻找在四个角的“同类项”。教室虽然乱哄哄的,但就这一简单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了数学。又如,方差的概念学习,教师上课时带一个量体重的称。挑三个个头差不多的学生先称,记下数字,求平均数,也按公式计算方差。然后挑最胖最瘦普通的三个同学量体重,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结果发现两组学生平均数差不多,方差则区别很大。这一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方差的意义,永远不会忘记。再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事先向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家庭作业,让他们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的度数,记录下来。第二天一上课,教师让学生们考老师,只要随便说出一个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一定能说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于是学生们纷纷尝试能否考倒教师,当然考不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我做起

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合镇新宅小学:王茂 【内容摘要】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让学生愿意主动的学习知识,关键看教师如何去引导。好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创设情境,增添学习兴趣;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习兴趣;作业批改,引入评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小学生更喜爱学习数学。 【关键字】数学教学兴趣培养 【正文】不同的人有着对事情的不同兴趣,无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识的获取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兴趣的基础上的探索、研究和创造。很多情况下,学生有了兴趣的话,便会主动的去提出问题,并会根据所学到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对知识的应用,可看,培养学生的兴趣的重要性。 一、创设情境,增添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学生就会乐于参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始可以在讲桌上摆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生活实物,如酒盒子、化妆品盒、魔方、茶叶盒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学生的注意力会立刻被生活中这些熟知的事物吸引,会自觉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倍感数学的情趣,课堂气氛就非常活跃了。

这样创设导入情境,其一让学生能初步意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应学会在生中捕捉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生活。其二帮助学生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的方法(从“点”、“线”、“面”三方面入手)迁移到对圆柱特征的认识活动中来。当教师出示圆柱实物时,学生的思维便会延伸到去探究认识圆柱的特征。因为有了铺垫迁移,学生就能主动地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有效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我让学生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180度。接着,我又让学生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180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潜能。 二、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发学生兴趣 当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儿童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后,把学生带到一个圆锥形的沙堆边,让学生计算出沙堆的体积。学生就必须解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沙堆的有关数据,还必须用垂线、平行线的知识测量出沙堆的高,测量出沙堆的底面周

(完整)初中数学课题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课题研究学习心得体会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将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从“书本”到“书本”,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密,没有体现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没有体现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生缺乏应用意识,缺乏体验性的学习。通过课题研究学习深刻清楚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遵循“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数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设计数学教学活动。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数学教学要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干枯的数字、数学计算放到日常生活的事例中去,引起学生对新知的共鸣,从而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如讲授平移的内容时,我提供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大量实例。 (3)让学生在体验中活跃思维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认识数学知识。如在讲授几何中旋转的性质时,我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又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4)让学生在实践中激活思维从实际出发让学生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初二学生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数学,知道怎么样?为什么?用活生生的身边的数学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这样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培养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规律的关注和发现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美

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美 发表时间:2014-05-29T14:22:29.9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4年7月总第177期供稿作者:陈雪梅[导读]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陈雪梅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井岸一小519100 摘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标生活情趣 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 “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成为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情境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使学习数学不只是动情感的脑力劳动,而是一种学习的美。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识左右、上下》位置时,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展现生命的活力。 二、创设儿童梦幻的“现实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例如教学“量一量,比一比”,通过学生喜爱的智慧小天使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 三、创设美的数学生活化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对美的追求是人的本能,美的事物能唤起人们的愉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同学们去春游,争着要去划船。公园里有7条小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让学生边欣赏美景,边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审美化的教学,充分揭示数学美,能使学生对蕴涵于数学知识中的美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学生说出了许多生活中的角,我也随机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角,说明角无处不在,有了角,我们的生活才能多姿多彩。 四、创设感受数学价值美的情境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例如教学《植树问题》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小朋友排队、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体会间隔的含义。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设计一个购物计划。 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那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