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

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2):288~29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

杨洁张亚旭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 100871)

摘要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是指个体产生一个句子时,倾向于重复使用刚刚加工过的句法结构。研究发现:(1)句法启动不能简单用词汇、题元或韵律等因素来解释;(2)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题元角色数目以及顺序是否一致,影响句法启动;(3)层级结构和线性结构具有心理现实性;(4)存在说和写之间以及从理解到产生的跨通道句法启动。这些发现促使研究者提出了新的句子产生理论,如句法启动模型和动词句法表征模型。论文最后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句法启动,句子产生,句法表征,动词,题元角色。

分类号B842.2

1 引言

近年来,句子产生(sentence production)的认知机制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句子产生包含3个阶段[1, 2]:(1)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在该阶段,人们产生前语言的信息,即确定基本的事件命题,其中既包括事件所包含的行为,也包括事件参与者的角色,即施事、受事等题元角色(thematic roles);(2)形式化(formulation)。在该阶段,人们对概念化阶段所产生的前语言的信息,以语言形式进行编码。它具体包括两方面的编码,即语法编码(grammatical encoding)和形态音位编码(morphophonological encoding),前者是指语法范畴、数和性等词汇句法信息的通达,以及句法结构的产生,后者是指形态语音内容的装配和计划。语法编码又分成功能结构(functional structure)建立和成分结构(constituent structure)建立两个步骤。前一步骤包括特定词的词汇表征的通达,这样的词汇表征通常称作词条(lemma),主要指特定词汇的句法表征。后一步骤包括层级句法结构(句法结构树)和线性结构(最终的语序)的建立;(3)实际的发音(articulation)或书写,即执行已经装配和计划好的形态语音内容。

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syntactic priming)又称句法坚持(syntactic persistence)或结构启动(structural priming),它是指个体在产生一个句子

收稿日期:2006-05-28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00112;#60435010)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062035)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张亚旭,E-mail: yxzhang@https://www.360docs.net/doc/7617525928.html, 时,倾向于重复使用刚刚加工(阅读、听或产生)过的句法结构[3~5]。例如,如果先听到或先说一个包含介宾(以下简称PO)结构的句子(称启动句),如“The rock star sold some cocaine to an undercover agent”,那么,随后,人们产生一个包含PO结构的句子(称目标句,如“The girl handed a paintbrush to the man”)的可能性增大。类似地,如果先听到或先说一个包含双宾语(以下简称DO)结构的句子,如“The rock star sold an undercover agent some cocaine”,那么,随后,人们产生一个包含DO结构的句子(如“The girl handed the man a paintbrush”)的可能性也会增大。日常对话、书面语语料库分析和实验室实验中,均可观察到这种现象。句法启动能够反映句子产生过程中句法加工的特点和机制,因此已经成为句子产生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本文首先回顾句法启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然后讨论句法启动的3种理论解释,最后对句法启动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2 句法启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自Bock等人1986年的经典研究[3]开始,句法启动研究已有20年历史。研究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1)是否存在纯粹的句法启动;(2)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是否一致对句法启动的影响;(3)概念因素对句法启动的影响;(4)层级结构和线性结构的心理现实性;(5)说和写之间以及理解和产生之间的跨通道句法启动,等等。这些研究不仅证实了有关句子产生研究者所假设的的各种认知操作的心理现实性,而且还揭示了句法表征的性质。

第15卷第2期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 -289-

2.1 是否存在纯粹的句法启动

Bock最早在实验室中观察到句法启动效应[3]。她让被试首先复述一些句子,然后向被试呈现一张图片,要求被试用一个句子描述图中所发生的事情。实验包含4种句型:主动或被动句以及包含PO 或DO结构的句子。以主动/被动句为例,被试首先复述一个主动句或被动句,如“One of the fans punched the referee”或“The referee was punched by one of the fans”,然后描述一张图片,而图片的内容既可用主动句,也可用被动句来描述。结果发现,被试描述时使用何种句法结构,受先前所复述句子结构的影响,被试倾向于重复使用先前所复述的句子的句法结构。Bock在包含PO或DO结构的句子中,发现了同样的结果,提示句法启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所观察到的句法启动现象,的确可以解释为启动句和目标句之间在句法上的一致,而不能用词汇[6]、题元或韵律[7]上的一致来解释。例如,使用图片描述任务,Bock证明句法启动不能用启动句和目标句之间词汇上的一致来解释[6]。她将启动句分为4种类型,其中两种均包含PO结构,但使用了不同的介词(即to和for),如“A cheerleader offered a seat to her friend”和“A cheerleader saved a seat for her friend”。另外两种是相应的包含DO结构的句子,如“A cheerleader offered her friend a seat”和“A cheerleader saved her friend a seat”。结果发现,to和for所引导的PO启动句,能够同等程度地启动由特定介词(to或for)所引导的PO结构。显然,从启动句到目标句,像介词这样的封闭类词(closed-class word)的变化,并不改变句法启动效应的量。这一发现说明,句法启动发生在句法结构这种抽象水平上。

此外,使用图片描述任务,Bock和Loebell检验了所观察到的句法启动,是否可以用启动句和目标句之间题元角色种类上的一致来解释[7]。他们使用了两类启动句,这两类启动句句法结构相同,但所涉及的题元角色的种类(属于概念特征)不同。一种是被动句,如“The 747 was altered by the control tower”,其中包含受事和施事。另一种是包含方位格(locative)by短语的句子,如“The 747 was landing by the control tower”,其中包含主事(theme)和处所。结果发现,两种启动句同等程度地启动了被动结构的描述。这样,在启动句和目标句句法结构一致的前提下,概念特征或题元角色种类不一致并不会减小句法启动效应的量。因此,所观察到的句法启动不能用概念特征相似来解释。Bock和Loebell 还证明句法启动不能用韵律相似来解释[6]。他们发现,句子“Susan brought a book to study”和“The girl gave a brush to the man”,虽然韵律相似,但由于句法结构不同,所以,前者并不能启动后者。

虽然句法启动可以在纯粹句法结构的水平上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词汇或概念方面的因素都不能调整句法启动效应的大小。下面的两节分别讨论词汇和概念因素对句法启动的影响。

2.2 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是否一致对句法启动的影响

像前面所提到的介词一样,启动句与目标句之间名词或形容词等内容词是否一致,也不影响句法启动[3,6,7]。相比之下,动词则不同。Pickering和Branigan在5个实验中,详细地考察了启动句与目标句之间动词是否一致,对句法启动的影响[4]。他们先呈现启动句的片段(这些片段或者引起PO补全,或者引起DO补全),再呈现目标句的片段(可以用PO或DO结构补全),两个片段均要求被试完成书面语句子补全任务。实验1和2中,启动句和目标句所使用的动词或者相同,或者不同。例如,启动句的片段为“The racing driver gave/showed the torn overall…”(引起PO补全),目标句的片段为“The patient showed…”。他们发现,与动词不一致相比,当动词一致时,句法启动效应更强。在实验3~5中,他们进一步操纵了启动句和目标句之间动词时态、体、数等方面的一致性,结果发现这些操纵并不影响句法启动效应。Pickering和Branigan认为,这些结果支持了他们所提出的动词句法表征模型。我们将在“3.3动词句法表征模型”一节中介绍和讨论该模型。

最近的两项研究支持并扩展了Pickering和Branigan关于动词一致可以加强句法启动效应的发现[8,9]。其中,Corley和Scheepers的研究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的非实验室研究[8],而Cleland和Pickering 的研究则证明,无论是在书面语句子产生,还是在口语句子产生中,动词一致均可以加强句法启动效应[9]。

Pickering和Branigan的研究提示句法启动可以由词汇(动词)所驱动。最近,Melinger和Dobel 为这种词汇驱动的观点,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10]。他们用启动词(动词)代替经典句法启动范式中的启动句,即被试在描述图片之前,首先默读一个启动词(动词),而不是启动句。他们所使用的动词,或者只能用在PO结构的句子中,或者只能

-290-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

用在DO结构的句子中。他们发现,单一的动词足以影响被试句子产生时的偏好:在默读了一个只能用于PO结构的动词之后,被试倾向于使用PO结构来描述图片。类似地,在默读了一个只能用于DO结构的动词之后,被试倾向于使用DO结构来描述图片。这一发现说明,句法启动完全可以由词汇所驱动。

2.3 概念因素对句法启动的影响

虽然启动句和目标句之间所涉及的题元角色的种类是否一致,并不影响句法启动[5],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概念方面的因素都不影响句法启动。最近的两项研究证明,启动句和目标句之间,无论是句子所涉及的题元角色的数目是否一致[11],还是题元角色的顺序是否一致[12],均影响句法启动。

使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SVP)技术和句子回忆任务,Griffin和Weinstein-Tull证明了启动句和目标句之间,句子所涉及的题元角色的数目是否一致,影响句法启动效应[11]。他们使用了几种启动句,其中包括包含宾语提升动词和不定式结构的句子,如“A teaching assistant reported the exam to be too difficult”,以及包含宾语控制动词和不定式结构的句子,如“Rover begged his owner to be more generous with food”。所谓的宾语提升动词是指涉及知觉、认知和意志的动词,这类动词并不为其直接宾语指派事件角色,如report、believe、sense、know 或wish,而宾语控制动词是指涉及操作或控制的动词,这类动词为其直接宾语指派事件角色,如beg、force、command或persuade。两种启动句在以下3方面均相同,(1)成分结构:均为NP1-VP-NP2-Infin (VP代表动词短语,Infin代表不定式)结构;(2)所包含的事件的数目:均为两个;(3)所包含的事件参与者的数目:也均为两个。然而,两种启动句所包含的事件角色的数目不同。在上面的前一个例句中,NP2“exam”只有一个角色,即充当“to be too difficult”的主事。而在后一个例句中,NP2“his owner”有两个角色,它既充当“to be more generous with food”的主事,又充当“begged”的受事。目标句包含宾语提升动词和宾语从句,如“The police suspected that Joan was the criminal”,其中的宾语从句可以转化成不定式,如“The police suspected Joan to be the criminal”。在这个包含不定式的句子中,NP2只有一个主事的角色,这一点与包含宾语提升动词的启动句相同,而与包含宾语控制动词的启动句不同。Griffin和Weinstein-Tull向被试先后呈现包含宾语从句的目标句和包含不定式结构的启动句,然后要求被试先回忆启动句,再回忆目标句,以考查启动句是否影响被试回忆目标句时所采用的句法结构(包含宾语从句,或者包含不定式)。结果发现,尽管两种启动句均产生句法启动(被试倾向于在回忆目标句时采用包含不定式的结构),但是,同包含宾语控制动词的启动句相比,包含宾语提升动词的启动句产生了更强的句法启动。因此,启动句和目标句之间题元角色数目是否一致影响句法启动。这样,概念结构上的微妙差别影响人们对概念化阶段所确定的信息元素的语法编码。

启动句和目标句之间,题元角色的顺序是否一致,也会调整句法启动效应的量。Chang等人使用RSVP技术和句子回忆任务进行的句法启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12]。他们所使用的两种启动句,虽然句法结构相同,但题元角色顺序刚好相反,一种顺序为主事-处所,如“The maid rubbed polish onto the table”,另一种顺序为处所-主事,如“The maid rubbed the table with polish”。目标句也有两种,二者之间主要的区别是在题元角色顺序上与启动句是否相同。结果发现,同启动句和目标句之间题元角色顺序不同相比,当题元角色顺序相同时,句法启动效应更大。这说明,前语言的信息映射到句子结构的过程中,题元角色处于激活状态。

2.4 层级句法结构和线性结构的心理现实性

最近,为了检验是否存在层级句法关系表征,Scheepers使用句子补全任务,以符合NP1-of- NP2-RC(NP代表名词短语,RC代表关系从句)结构的德语句子为材料,进行了一项句法启动研究[13]。在这种结构的句子中,RC既可以附加到NP1上——称作高附加(high attachment),也可以附加到NP2上——称作低附加(low attachment)。Scheepers通过操纵性、数标记来约束RC附加的类型。这样,启动句中的RC或者附加到NP1上,或者附加到NP2上,而目标句中的RC两种附加均可以。Scheepers所感兴趣的是,被试在补全目标句时按何种方式附加RC。结果发现,被试倾向于使用补全启动句时所使用的附加方式,来补全目标句,即出现了关系从句附加的句法启动。由于NP1和NP2两种不同附加类型的启动片段,所使用的动词完全一样,所对应的线性结构也完全一致,所以,所观察到的句法启动,既不能用动词词条信息的提取,也不能用成分结构的线性化来解释,而只能用层级句法结构表征的激活来解释。

不只是层级句法结构,线性结构这一概念也具有心理现实性。最近,Hartsuiker和同事通过句法

第15卷第2期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 -291-

启动现象,证明在句子产生的句法加工阶段,的确存在成分结构线性化过程[14,15]。在荷兰语中,从句末尾的过去分词和助动词的位置可以互换,例如,句子“I couldn’t pass through because the road was blocke d”和“I couldn’t pass through because the road blocked was”(荷兰语句子的英译),均合乎语法。为了观察句法启动,他们首先向被试呈现像上面这样的、但去掉过去分词或助动词的句子片段,要求被试补全[15]。例如,对于去掉过去分词或助动词的句子片段,被试可以分别用blocked和was来补全——相应的句子语序分别为“助动词+过去分词”和“过去分词+助动词”。然后,向被试呈现目标句片段,如“The skier lay in the hospital because he his leg…”,要求被试补全。目标句片段既可以用“过去分词+助动词”,也可以用“助动词+过去分词”的语序补全。结果发现,被试倾向于使用启动句的语序来补全目标句,即出现语序启动(word order priming)。Hartsuiker等人认为,从句末尾过去分词和助动词的语序,无论是与词汇词条的提取,还是与句子层级结构的建立,都没有关系。实际上,两种句子语序所对应的层级结构完全相同。因此,过去分词和助动词的语序,是在层级结构建立之后的成分结构线性化阶段生成的。这样,句子成分结构的建立,的确包含成分结构线性化这一步骤。

2.5 跨通道句法启动效应

最近,Cleland和Pickering的句子补全研究证明,不仅存在写和说之间的跨通道的句法启动,而且,跨通道句法启动效应的量与单一通道内的句法启动效应的量相等[9]。该研究中,启动句有写或说两种补全方式,目标句也如此(实验1和2中,目标句全部用说的方式补全,实验3中,目标句全部用写的方式补全)。结果发现,启动句与目标句产生方式不同时句法启动效应的量,和产生方式相同时的一样。他们认为,写和说涉及词汇形态的提取,该过程发生在词汇词条提取之后。而句法启动是由于激活了位于词条层的句法表征,与词汇形态无关,因此,启动句与目标句产生方式是否相同并不影响句法启动。这样,写和说共用相同的句法表征。

实际上,不仅存在写与说之间的跨通道的句法启动,也存在从理解到产生的句法启动——这种句法启动也可称作跨通道启动,因为理解和产生也可看作不同的通道。例如,Branigan等人使用同盟者(指主试的同盟者)脚本技术(confederate-scripting technique)进行的对话研究,证明了说话者之间从理解到产生的句法启动[16]。他们让两个人同时参加实验,其中一个人是真正的被试,而另一个人实际上是主试的助手(这一点被试并不知道)。实验时一方描述图片,另一方则根据对方的描述找出对应的图片,双方轮流完成这两种任务。主试助手按照事先写好的脚本描述图片,相当于听觉呈现启动句。被试根据对方的描述找出图片,相当于理解启动句,而接下来向对方描述图片,相当于产生目标句。在此基础上,Branigan等人观察到了从理解到产生的句法启动。这一结果不仅说明对话时人们在句法结构上互相配合,而且说明句子理解和产生共用相同的句法结构表征。

3 句法启动的理论解释

3.1 程序启动理论

在Bock和Loebell看来,句法启动的机制是内隐的程序启动(procedural priming)[7]。目标句与启动句在句法结构上的重复,是因为人们从存储库中提取了类似的短语结构片段,并且以类似的方式将它们组合在一起。这种程序启动是内隐的,对语义信息不敏感,所以句法启动并不受启动句和目标句语义相似程度的影响。此外,程序启动过程忽视启动句和目标句结构上的各种细节差异,如增减形容词或助动词。该理论的不足有二:(1)它并没有详细说明程序启动究竟发生在哪个加工层次上;(2)严格的程序启动观点假设,句法分析和产生有着截然不同的机制,因此理解和产生之间不应存在句法启动。然而,实验结果并非如此[16]。

3.2 结构启动模型

最近,Chang等人提出了一个语言产生的联结主义计算模型,称作结构启动模型(structural- priming model)[17~19]。像程序启动理论一样,结构启动模型也将句法启动看成是一种内隐学习。它承认以下3个基本假设,(1)句子产生始于表达命题内容的信息;(2)各种信息元素的可通达性可能不同,这些差异有助于结构选择;(3)句子产生以逐渐增加的从左到右的方式进行,词逐个选择,前面的选择制约后面的选择。该模型采用一种循环网络,这种循环网络学习如何从静态的概念信息映射到词的序列。在该模型中,句法启动来自向后传播的学习算法。具体地说,产生启动句(如一个主动结构的启动句)时,与“概念信息-句子结构”的映射相联系的权重发生改变,这些改变会泛化到结构相关的句子。这样,如果后来的概念信息与不只一个结构(如主动和被动结构)相联系,那么,对这个概念信息,人们更可能使用启动句的结构来编

-292-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

码。该模型还强调内隐学习所导致的权重改变不容易衰减。的确,有证据表明,甚至当启动句和目标句之间间隔其它几个不同结构的句子时,仍可观察到句法启动[20,21]。

此外,该模型假设了理解和产生之间的密切关系,特别是假设了一个为模型的理解和产生部分所共用的背景单元(context units)。理解是一个把一连串词映射到概念信息的过程。而模型理解部分的隐含单元的激活模式,被作为背景来促进上述映射。这些隐含单元激活模式的变化,对输入句子的结构以及从这个结构到意义的映射敏感。句子产生一开始,背景单元的激活值为零(指示句子边界)。然后,模型的产生部分,输出第一个词。这个词被放到模型的理解部分的输入中,从而更新背景单元的激活。之后,这些激活作为模型产生部分的背景输入起作用,通知系统产生第二个词,等等,一直到句尾的词。显然,在该模型中,理解能够为产生提供动态背景。这样,像理解启动句需要模型的理解部分一样,产生启动句也需要模型的理解部分。由于假设理解和产生共用背景单元,所以,该模型能够解释为什么存在从理解到产生的跨通道的句法启动[16]。

3.3 动词句法表征模型

Pickering和同事的动词句法表征模型[4]是在Roelofs的词产生模型[22]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Roelofs的模型中,词条层通过词条节点(每个词汇概念都有一个词条节点),与概念层(前语言的概念在该层产生)和词的形式层(词的形态和语音在该层确定)相连接。除词条节点之外,词条层还包含句法属性节点,它与词条节点相连接。在Roelofs 的名词表征模型中,名词的词类由单一的节点来表征。在词条层中,句法的性的信息也由单一的节点来表征。

Pickering和Branigan在三方面扩展了Roelofs 的模型[4],(1)词条层包括了动词的句法表征;(2)除了词类和句法的性的节点之外,还包括了表征其它句法属性(如时态、体和数)的节点;(3)包括了表征组合信息(combinatorial information)的节点。这些组合节点(combinatorial nodes)表征了动词的句法结构信息。当一个动词用在一个特定的结构中时,其组合节点会激活,而组合节点的激活与成分结构建构有关。例如,动词give既可以用在包含两个NP的DO结构中,如“give the dog a bone”,也可以用在包含一个NP和一个PP的PO结构中,如“give a bone to the dog”。两种情形涉及到不同组合节点的激活,即NP_NP节点和NP_PP节点。Pickering和Branigan还假设,词类节点、特征节点(feature nodes)以及组合节点均为不同的词条节点所共用,且直接连接到词条节点上。这意味着组合信息作为动词词条(而不是一个特定形式的动词)的属性来表征。后来,Pickering和同事还进一步假设,不仅写和说共用相同的句法表征[9],句子理解和产生也共用相同的句法表征[16]。

Pickering和Branigan认为,句法启动可以用词条层的激活来解释。产生一个词会激活词条层与其相联系的节点,包括词条节点、句法特征节点以及组合节点。这些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结的激活,尽管会逐渐衰退,但不会立即消失。因此,这些节点在随后的句子产生中会占优势,导致出现句法启动。

动词句法表征模型能够解释多种句法启动现象,例如,(1)启动句与目标句之间,介词[6]或题元角色种类不同[7],并不会减小句法启动的量。这里,启动句与目标句之间,虽然具体的介词或题元角色种类不同,但产生句子所需激活的组合节点相同;(2)启动句与目标句之间动词是否一致,影响句法启动(一致时的更强)[4]。按照动词句法表征模型,动词不一致时的句法启动,应该归因于为不同动词词条所共用的组合节点的预先激活。而动词一致时更强的句法启动,则是因为除了组合节点的预先激活之外,还有动词词条节点与组合节点之间联结的预先激活;(3)句法启动可以由词汇(动词)所驱动,例如,在默读了一个只能用于DO结构的动词之后,被试倾向于使用DO结构来描述图片[10]。按照动词句法表征模型,默读一个只能用于DO结构的动词,会激活NP_NP组合节点,因此促进后来描述图片时使用DO结构;(4)写与说之间[9],或者从理解到产生[16]的跨通道句法启动。由于动词句法表征模型假设,无论是写和说之间,还是句子理解和产生之间,都共用相同的句法表征,所以,这些跨通道的句法启动,容易解释。

最近,Cleland和Pickering在动词句法表征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类似的思想,提出了词条层中名词句法表征的模型[23]。他们采用同盟者脚本技术(见2.5一节),所观察到的名词短语结构的句法启动,支持他们提出的名词句法表征模型。

4 总结和展望

句法启动作为句子产生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越来越受到心理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者较早地证明

第15卷第2期句子产生中的句法启动 -293-

了纯粹句法启动的存在,并提出所观察到的句法启动不能简单用词汇、题元或韵律等方面的因素来解释[6,7]。最近的研究为这种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例如,Ferreira以包含宾语从句的英语句子为背景,证明启动句与目标句之间只是在词汇上相似,并不能产生句法启动[24]。在英语中,宾语从句的关系代词that不是强制性的,可用可不用,如句子“The mechanic mentioned (that) the car could use a tune-up”。Ferreira发现,虽然词汇和句法上均相似的that影响人们用或不用that的倾向性(即产生句法启动),但是,仅是词汇上相似的that并不能产生句法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句法启动可以在纯粹句法结构的水平上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词汇或概念方面的因素都不影响句法启动。例如,启动句和目标句动词、题元角色数目以及顺序是否一致,均影响句法启动。今后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检验其它词汇或概念方面的因素是否能够调整句法启动效应的量,像已有研究已经证明的那样,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句子产生过程的性质和内在机制。

我们注意到,句法启动技术实际上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研究句子产生的一种重要的实验范式。使用这种范式所获得的实验发现,证明了层级结构和线性结构的心理现实性。不过,究竟是否存在一个层级结构加工阶段,尚存在争论[13,25]。此外,在句子产生领域,研究者发现很多因素影响人们在句子产生时所使用的语序,如句中所涉及的信息是否已经提及过[26~28],名词短语的长度[28~30]。与这两方面因素相应的两个典型的实验现象分别是,(1)给定/新信息顺序效应(given-new ordering effects),指产生一个句子时,给定信息倾向于先提,而新信息倾向于后提;(2)重名词短语后移(heavy-NP shift),指句子产生时长的名词短语倾向于放在句尾。不同类型的句法启动如何调整这些语序效应,迄今为止尚未见探讨,而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句子产生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信息如何相互作用。

使用句法启动范式进行的研究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句法表征的性质,其中既包括对各种句法节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假设,也涉及到哪些句法表征为句子理解和产生所共用,或者为说和写等不同形式的句子产生所共用。研究者为解释各种句法启动现象所提出的各种理论或模型,实际上已经成为句子产生研究的重要理论框架。此外,由于这些理论或模型对句法如何表征做出了详细的描述,因此不仅可以解释句子产生过程,而且可能有助于揭示句子理解的机制。值得注意的是,句子理解领域的研究主要关心句法加工而不是句法表征。这样,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是,在句子理解的背景中,检验在句子产生研究基础上所提出的句法表征理论。例如,动词[4]或名词[23]句法表征模型所描述的词条节点、词类节点、特征节点、组合节点以及它们之间连接的方式,在多大程度上适合句子理解过程。由于存在从理解到产生的句法启动,因此,似乎可以假设这些节点可能为理解和产生所共用。然而,这些节点之间连接的方式,究竟是为理解和产生所共用,还是理解和产生之间存在分离,迄今为止所积累的证据,尚不能给出答案。此外,跨语言的纯粹的句法启动,有助于从句法方面揭示双语者两种语言的表征和机制,究竟是相同还是保持严格的分离。然而,迄今为止,有关这方面的已经发表的论文,只有一篇[31]。

迄今为止,句法启动研究主要是在英语、德语和荷兰语等印欧语言中进行的。这些语言有着高度发展的显性语法范畴体系,富于性、数、格、时态和人称等方面的形态变化。这样,在这些语言背景上所建构的句子产生模型,能否说明语言学特性(特别是句法特点)十分不同的其他种类的语言,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由于句法启动研究到目前为止所涉及的句法结构十分有限(研究得最多的是DO/PO结构),所以,今后的研究还应该考察其他结构中的句法启动,以便最终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句子产生理论。

参考文献

[1] Levelt W J M. Speaking: 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1989. 8~30

[2] Garrett M F. Levels of processing in sentence production. In:

B Butterworth (Ed.). Language production (V olume 1:

Speech and talk).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80. 177~220 [3] Bock J K. Syntactic persistence in language produc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6, 18: 355~387

[4] Pickering M J, Branigan H P. The representation of verbs:

Evidence from syntactic persistence in written language product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8, 39: 633~651

[5] Pickering M J, Branigan H P. Syntactic priming in language

produc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999, 3(4): 136~141

[6]Bock J K. Close-class immanence in sentence production.

Cognition, 1989, 31: 163~186

[7]Bock J K, Loebell H. Framing sentences. Cognition, 1990, 35:

1~39

[8]Corley M, Scheepers C. Syntactic priming in English sentence

production: Categorical and latency evidence from an

-294- 心理科学进展 2007年

internet-based study.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2, 91: 126~131

[9] Cleland A A, Pickering M J. Do writing and speaking employ

the same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6, 54: 185~198

[10] Melinger A, Dobel C. Lexical-driven syntactic priming.

Cognition, 2005, 98: B11~B20

[11] Griffin Z M, Weinstein-Tull J. Conceptual structure

modulates structural priming in the production of complex sentence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3, 49: 537~555

[12] Chang F, Bock K, Goldberg A E. Can thematic roles leave

traces of their places? Cognition, 2003, 90: 29~49

[13] Scheepers C. Syntactic priming of relative clause

attachments: persistence of structural configuration in sentence production. Cognition, 2003, 89: 179~205

[14] Hartsuiker R J, Kork H H J, Huiskamp P. Priming word

order in sentence produc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99, 52A: 129~147

[15] Hartsuiker R J, Westenberg C. Word order priming in

written and spoken sentence production. Cognition, 2000, 75: B27~B39

[16] Branigan H P, Pickering M J, Cleland A A. Syntactic

co-ordination in dialogue. Cognition, 2000, 75: B13~25 [17] Chang F, Griffin Z M, Dell G S, Bock K. Modeling

structural priming as implicit learning. Presented at Computational Psycholinguistics, Berkeley, CA, 1997 [18] Dell G S, Chang F, Griffin Z M. Connectionist models of

language production: lexical access and grammatical encoding. Cognitive Science, 1999, 23: 517~542

[19] Chang F, Dell G S, Bock K, Griffin Z M. Structural priming

as implicit Learning: A Comparison of Models of Sentence Production.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2000, 29: 217~229

[20] Bock K, Griffin Z M. The persistence of structural priming:

Transient activation or implicit 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00, 129: 1771~1792 [21] Huttenlocher J, Vasilyeva M, Shimpi P. Syntactic priming in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4, 50:

182~195

[22] Roelofs A. A spreading-activation theory of lemma retrieval

in speaking. Cognition, 1992, 42: 107~142

[23] Cleland A A, Pickering M J. The use of lexical and syntactic

information in language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the priming of noun-phrases structure.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3, 49: 214~230

[24] Ferreira V S. The persistence of optional complementizer

production: Why saying "that" is not saying "that" at all.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3, 48: 379~398 [25] Pickering J, Branigan H P, Mclean J F. Constituent structure

is formulated in one stage.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2, 46: 586~605

[26] Ferreira V S, Yoshita H. Given-new ordering effects on the

production of scrambled sentences in Japanese.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 2003, 326: 669~692

[27] Prat-Sala M, Branigan H P. Discourse constrains on

syntactic processing in language production: A cross-linguistic study in English and Spanish.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0, 42: 168~182

[28] Arnold J E, Wasow T, Losongco A, Ginstron R. Heaviness

vs. newness: The effects of structural complexity and discourse status on constituent ordering. Language, 2000, 76:

28~55

[29] Stallings L M, MacDonald M C, O' Seaghdha P G. Phrasal

ordering constrains in sentence production: phrase length

and verb disposition in Heavy-NP shift.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8, 39: 392~417

[30] Yamashita H, Chang F. "Long before short" preference in

the production of a head-final language. Cognition, 2001, 81:

B44~B55

[31] Desmet T, Declercq M. Cross-linguistic priming of syntactic

hierarchical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6, 54: 610~632

Syntactic Priming in Sentence Production

Yang Jie, Zhang Yaxu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Syntactic priming (SP) in sentence production refers to the tendency of speakers and writers to reuse syntactic structures that they have recently processed. The studies w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a) SP can not be explained simply by lexical, thematic, or metrical similarity between prime and target; (b) The magnitudes of SP effects have been observed to be reduced if the prime and target contain different verb, different number of thematic roles, or different order of the roles; (c) both hierarchical and linear structures have mental realities; (d) there is cross-modal syntactic priming both between speaking and writing and from comprehension to production. These findings have promoted development of new models of sentence production such as the syntactic priming model and the model of verb’s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 The directions of further studies were speculat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 syntactic priming, sentence production, syntactic representations, verb, thematic rol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