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识

我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识

陈蒙华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南宁 530021)

师德师风,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包括对政治的关心和了解、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以及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状况。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师风不是空泛和抽象的,它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密切相关,并具体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等各项具体工作中。教师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6年6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给孟二冬教授女儿的亲笔回信中,对孟二冬教授的感人事迹给予了高度评价,号召各行各业的人们学习孟二冬教授的崇高精神和优良品德。教育部提出“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切实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把育人为本摆在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等三点意见”。由此可见,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对一个学校来讲,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又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师德师风既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又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转型,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给转型期中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有的教职工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不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关心;有的教职工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言行不慎,在课堂上和公共场所讲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言论和观点,有的教职工工作责任心下降,对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精力投入不足,不安心本职工作,轻校内课堂教学,重校外兼职,搞经营或外出代课赚钱;有的教职工缺乏进取精神,不注重获取新的知识,不钻研业务,不求上进,满足于一般性工作;有的教师学术道德修养不够,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科研成果经不起推敲;有的教师整体协作精神不强,文人相轻的现象时有发生,缺乏相互尊重、取长补短的精神风貌;有的教职工过多的受到商品等价交换的影响,缺乏奉献精神等等。

面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无论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或是从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都对师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外部环境方面,目前社会改革体制和各种关系尚未理顺,这就必然要求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肩负起振兴教育、科技兴国的历史重任,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教育事业,做到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积极奉献。内部环境方面,学校处于办学体制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尚未完善,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加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以学校发展为己任,具有大局意识,以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从教师自身发展来看,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能够迫使每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化,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也就是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素养的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培养是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劳动的价值就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学生人格上。

2 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是敬业、身正、博学

2.1 敬业。处于师德核心地位的敬业精神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从爱事业的角度讲,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持教书育人,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2 身正。教师以德为本,身正为范。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力的大小,而教师的影响力主要由他的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等方面组成。一个行为素质良好的教师,总是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把培养学生与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走正确的成才道路。身正,主要体现在自己能否对学生以身示教,对学生严格要求,大学教师应当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楷模。

2.3 博学。高等学校的教师应当是在某一专业方面知识渊博、业务精湛、治学严谨、崇尚科学的典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可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从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

63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JOURNAL O F G UAN G XI MEDICAL UNIVERSI TY

 2008Sept;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