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动、出场逻辑与政策延伸--基于江苏大学生村官的实证调查分析

收稿日期:2015-03-02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南京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专项’: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学生村官与乡村精英治理研究(XNC201200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姜志祥(1988-),男,江苏海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村官、中国乡村治理研究;吴国清(1964-),男,江苏张家港人,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从事大学生村官研究。国家行动、出场逻辑与政策延伸

———基于江苏大学生村官的实证调查分析

姜志祥,吴国清

(南京农业大学思想政治课理论教研部,南京210095)

自从海南率先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08年,中组部部署了在5年内选拔10万名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决定。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选聘大学生村官已达41万多人,目前在岗约22万人,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作为一项政府通过强制力引导、人为设计并自上而下嵌入到农村社会结构中的制度,并非实现了百分百“完美融入”,在一些方面还是出现了明显的“排异反应”。本试图通过嵌入性制度理论,以大学生村官“身份”作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村官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一、中国村治转型的主观需求———服务性基层组织与新生治理主体匮乏随着后税费时代国家权力从乡村的退出与城市的发展,中国农村出现了普遍性的“内卷化”与“空心化”的趋向。大学生村官制度设计的初衷旨在从宏观上使乡村治理摆脱传统的乡村宗族家长制和精英俘获桎梏,实现现代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为基层培养和灌输更多人才,缓解了因城镇化步伐加快导致农村精英流失,造成农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撑的紧张局势。在此背景下,国家通过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以政策为导向,搭建人才流通的桥梁,在解决农村新生治理主体缺乏的同时,也缓解了城乡人才二元结构性矛盾,优化了城乡人才配置,将大学生村官作为乡村治理的新生主体垂直嵌入乡村,作为国家意志的践行者扎根于农村。二、“熟人社会”中国家意志嵌入下的治局之困

1.熟人社会下的结构型难题———嵌入性主体的现实逻辑与实践迷局

大学生村官选拔是由上级组织与人事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具有政治意识、市场观念等知识的优秀大学生“嵌入”基层组织,以期实现青年人才与基层政治的制度性衔接。大学生村官制度设定的身份是明确的,随着对农村工作的逐渐熟悉,对实际工作的慢慢接手,身份与角色也将发生转换。大学生村官作为国家垂直嵌入乡土的架构设定,在其嵌入过程中,自然会对传统乡土治理结构产生影

响,对于旧式约定俗成般的村落社会关系的均衡结构产生变革,当政治权力介入村庄之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

村落中原有的人际关系规则,传统村治主体的村干部在角色转换中处于模棱两可心态,一是原本自己对于公共供给品的“俘获”与代理人资格会遭受影响,二是对于大学生村官的能力不信任感与身份认同的困境。

2.乡镇借调之风———基层公务员缩编带来的内生矛盾现在大学生村官的招录为了基本的公平与人才的吸纳两方面的考虑,在考录公务员的时候不太会考虑地区性户籍条件限制,很多大学生村官在地区方言的沟通与专业皆不匹配的情况下,就会大部分会被借调到乡镇里做起了“临时”乡镇公务员。本来按照国家给与“大学生村官”的定位,“大学生村官”是被选派到村里担任村主任、村书记助理的工作人员,他们理应下到村委会,在农村最基层工作摘要:大学生村官政策是转型期国家对于乡村治理的理性选择,然而,嵌入者身份困境、政策的悬浮不定等因

素掣肘了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平稳出场,要实现大学生村官政策可持续发展,需在政策上实行积极的引导,完善相

关政策性建设,事先规避相关困境,进行科学规范大学生村官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长效发展机制,保

障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制度性嵌入;大学生村官;身份困境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061-02

Z h e n g Z h i Y a n J i u ☆政治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