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基础知识扫盲


1、茶区分布
我国地域辽阔,茶区分布广。主要有四大茶区,分别是: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及华南茶区。主要产茶省有浙江、湖南、福建、四川、安徽、云南、湖北、广东、江西、贵州、广西、江苏、海南、陕西、河南、甘肃、山东、台湾等。其中,浙江主要产绿茶,以眉茶(加工后的条形炒青绿茶)和珠茶(加工后的圆形炒青)为主,龙井等次之。安徽生产的有祁红、绿茶以及几种名优茶,绿茶分为屯绿、芜绿和舒绿,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涌溪火青等名优绿茶亦为内销市场上的珍品。湖南主要生产红茶、绿茶和黑茶,以外还生产君山银针、安化松针等名优茶。江苏生产的有绿茶和花茶等,绿茶包括眉茶、烘青、碧螺春和雨花茶。福建生产的茶类较多,有青茶(俗称乌龙)、烘青、花茶、白茶和红茶。福建是生产乌龙和花茶的主要产区之一,其中白茶为福建所特有。广西生产六堡茶,其次是绿茶、红茶和花茶。

2、茶叶的分类
目前,茶叶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照制茶阶段可分为毛茶、精制茶以及再加工茶(如花茶和紧压茶等)。按照采摘及制茶季节又可分为春茶、夏茶和秋茶。按加工过程中茶叶的发酵程度又可分为全发酵茶(叶片全部发酵)红茶;半发酵茶(叶片边缘发酵,叶中心不发酵)乌龙茶;微发酵茶(利用日晒轻发酵)白茶;重发酵茶(发酵程度比红茶重)黑茶;以及不发酵茶绿茶。但是按照茶叶制造方法,结合茶叶不同的品质特点可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即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这种分类方法也是最传统而通俗的分类方法。

2.1、 绿茶
加工方法:
绿茶是通过高温杀青(即高温破坏鲜叶组织,便于后期加工),然后揉捻做形,最后干燥(烘干或炒干)而成。特种绿茶的加工方法在做形这一道工序上差别很大。
杀 青 揉 捻 做 形 干 燥

花色品种:
绿茶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及特种绿茶。炒青绿茶有眉茶、珠茶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都属于特种绿茶。

主要产区:
绿茶产区很广,几乎所有产茶省都产绿茶。其中,主要产茶区在沿江一带,例如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等省。
品质特征:
由于不同的加工方法、不同产地、不同的生产季节、各类茶叶的品质特征也各有差异。例如炒青绿茶的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润;而烘青绿茶表面粗糙、色泽深绿。炒青绿茶的香气和滋味都比较浓;烘青绿茶则较醇和。春茶滋味甘醇;夏秋茶则较苦涩。但是总的来说,绿茶的品质特征在一个“绿”上,即青汤绿叶



碧螺春:
绿茶中的名品,产于太湖洞庭东山和西山。清康熙1699年(康熙38年)第三次南巡时来太湖,登虎丘,巡抚进献茶叶,康熙皇帝因其形状卷曲如螺,初采地在碧螺峰,采制时间又在春天,赐名“碧螺春”。相传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品质特点是色泽碧绿,外形紧细、卷曲、白毫多;香气浓郁,滋味醇和;饮时爽口,饮后有回甜感觉。冲泡后,茶汤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不管用滚水或温水冲,皆能沉底,即使杯中先冲了水后再放茶叶,茶叶也照样会全部下沉、展叶吐翠。炒制工艺要求高,需要做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

西湖龙井:
产于浙江杭州市郊西湖乡龙井村一带。龙井,原名龙泓,传说三国时就已发现此泉;明代掘井抗旱时从井底挖出一龙形大石,于是更名为“龙井”。苏东坡品茗诗中“白云山下雨旗新”形容的就是这种茶的形如彩旗的特点。龙井茶因有狮峰、龙井、五云山和虎跑山4个不同产地而有“狮、龙、云、虎”的品种区别。其中以“狮峰”品质最佳。现统称为“西湖龙井”。龙井茶“色翠、香郁、味醇、形美”,这四个特点被称为“四绝”。其叶扁,形如雀舌,光滑色翠、整齐。特别是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谷雨前采摘的“雨前茶”,叶芽更为细嫩,冲泡以后,嫩匀成朵,叶似彩旗,芽形若枪,交相辉映,故这种茶又叫“旗枪”。其汤色明亮,滋味甘美。加工时要保持每片茶叶都能达到“直、平、扁、光”,堪称特种“工艺茶”。

黄山毛峰:
绿茶珍品。产于安徽省歙县,因地近黄山而得名。据《徽州府志》记载,黄山毛峰在300年前就已著名。明代许次纾所著《茶疏》即将其与钱塘龙井相提并论。清光绪年间,歙县汤口谢裕泰茶庄试制少量黄山特级毛峰茶成功,更加蜚声全国。黄山毛峰茶外形美观,每片长约半寸,尖芽紧偎在嫩叶之中,状若雀舌。尖芽上布满着绒细白毫,色泽油润光亮,绿中泛微黄。冲泡后,雾气结顶,清香四溢。茶汁清澈微黄,香气持久,犹若兰惠,醇厚爽口,回味甘甜。

六安瓜片:
著名绿茶片茶品种。片茶即由叶片制成,不带嫩芽和嫩茎的茶叶品种。因其形若瓜子,又主要产于安徽西部的大别山区的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故名“六安瓜片”。它最先源于金寨县的齐云山,而且也以齐云山所产瓜片茶品质最佳,故又名“齐云瓜片”。其沏茶时雾气蒸腾,清香四溢,所以也有“齐山云雾瓜片”之称。早在唐代,六安瓜片就已闻名,大诗人李白就有“扬子江中水,齐山顶上茶”之赞语。宋代更有茶中之“精品”之誉。明代以前

已为贡茶。六安瓜片叶片外形直顺平整,叶缘微微卷翘,形如瓜子壳。色泽银绿,光润带霜,冲泡后汤色绿明清澈,略带金黄。香气清高馥郁,滋味醇和鲜爽,回味甘凉;叶底黄绿匀亮,犹如金色莲瓣。六安瓜片中以齐云山蝙蝠洞所产品质最佳,是瓜片茶中的珍贵品种。

太平猴魁:
中国著名绿茶,产于安徽黄山区,原太平县。其外形扁展,挺直有锋,顶尖尾削。两叶抱一芽、芽藏而不露,俗称“两刀夹一枪”;色泽苍绿,茸毫紧披,叶脉泛红,俗称“红丝线”。冲泡后汤浅绿明亮,香气浓高持久,略带兰花香;滋味醇浓鲜爽,回味甘甜,叶底嫩匀明亮,芽叶成朵。

信阳毛尖
主要产地在河南信阳县醅深山区“四云”(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和“两潭”(黑龙潭、白龙潭)。制法吸取六安瓜片的帚扫杀青和西湖龙井的理条手法。其芽叶细嫩有峰梢,精制后紧细有尖,并有白毫,所以叫毛尖,又因产地在信阳,故名“信阳毛尖”。据古籍记载,早在1500多年以前,信阳一带就已生产名茶。唐代时,信阳毛尖已成为当供奉朝廷的贡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8世纪全国有8大茶区,其中淮南茶区就包括皖北和豫南。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盛赞“淮南茶,信阳第一”。
主要产地在河南信阳县醅深山区“四云”(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和“两潭”(黑龙潭、白龙潭)。制法吸取六安瓜片的帚扫杀青和西湖龙井的理条手法。其芽叶细嫩有峰梢,精制后紧细有尖,并有白毫,所以叫毛尖,又因产地在信阳,故名“信阳毛尖”。据古籍记载,早在1500多年以前,信阳一带就已生产名茶。唐代时,信阳毛尖已成为当供奉朝廷的贡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8世纪全国有8大茶区,其中淮南茶区就包括皖北和豫南。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盛赞“淮南茶,信阳第一”。
2.2、工夫红茶
加工方法:
工夫红茶一般的加工方法是先萎调(即用一定的方法使鲜叶失去部分水分、内含物发生变化,以利于后期加工),然后揉捻、发酵、到一定的时候烘干即可。红碎茶与工夫红茶相比,多了一道切碎工序,即萎调、揉切、发酵、干燥。
萎 调 揉 捻 发 酵 烘 干

花色品种:
红茶一般分为工夫红茶、红碎茶和小种红茶。像祁红和滇红属于工夫红茶。立顿红茶的原料则属于红碎茶。小种红茶是福建特有的一种外销红茶,产于崇安县,因为在干燥时用松烟熏过,所以带有松烟香,滋味浓而爽口,似桂圆汤味。

主要产区:
红茶产区不多,主要已有安徽的祁门和云南。因有祁红和滇红之分。

品质特征:

工夫红茶的品质特征是条索紧细圆直,色泽乌润,汤色、叶底红亮,香气馥郁,滋味甜醇。红碎茶与工夫红茶相比,滋味浓,刺激性强,鲜爽度高。总的特点在一个“红”字上,即红汤红叶。

祁红:
世界著名红茶,产于安徽祁门县。其外形条索紧细,略带弯曲,锋苗显露,色泽乌润。冲泡后茶汤、叶底红艳明亮,滋味醇浓而不涩,回味甘甜隽永。以香气著称,因火功不同而呈蜜糖香、甜花香、果香,香高持久,风韵独具,被称为“祁门香”。以“香高、味醇、形美、 色艳”四绝驰名于世。

滇红:
产于云南,条索肥嫩、紧实、匀齐、重实,金毫多,色泽褐黑油润;汤色红艳,金圈明显;香气浓郁;滋味鲜浓、甜爽,刺激性大。
2.3、黄茶

加工方法:
黄茶初制与绿茶相似,由于在干燥前增加一道“闷黄”工序,内含物发生变化,使得黄茶香气变纯,滋味变醇。
杀 青 揉 捻 闷 黄 干 燥

花色品种:
黄茶按鲜叶老嫩的不同,可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种。其中黄芽茶可分为银针和黄芽两种,前者如君山银针,后者如蒙顶黄芽;黄小茶一般是一芽一、二叶。有湖南的沩山毛尖和北港毛尖,湖北的远安鹿苑茶,浙江的平阳黄汤,皖西的霍山黄芽等。黄大茶的鲜叶采摘标准是一芽三、四叶或一芽四、五叶。主要有安徽霍山黄大茶和广东大叶青。

主要产区:
黄茶产区主要有湖南君山、沩山、北港、安徽金寨、湖北远安、浙江平阳等地。

品质特征:
黄茶最基本的品质特征是“黄”,即“黄汤黄叶”、香气清悦、味厚爽口。

君山银针:
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岛。其成品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故得其名。君山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出名。文成公主出嫁西藏时就曾选带了君山茶。后梁时已列为贡茶,以后历代相袭。它的特点是:全由芽头制成,茶身满布毫毛,色泽鲜亮;香气高爽,汤色橙黄,滋味甘醇。虽久置而其味不变。冲泡这种茶要用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开水冲入,茶在杯底沉浮反覆,三起三落,最后均竖于杯底,有如雨后春笋,芽光水色相应成趣。相传乾隆下江南时,得知君山茶,即下诏岁贡茶18斤,整天品饮欣赏,群臣进谏:“朝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则笑答:“君不可一日无茶”至今传为佳话。其采制要求很高,比如采摘茶叶的时间只能在清明节前后7到10天内,还规定了9种情况下不能采摘,即雨天、风霜天、虫伤、细瘦、弯曲、空心、茶芽开口、茶芽发紫、不合尺寸等。


黄大茶:
外形叶大梗长、梗叶相连,状似钓鱼钩;色泽褐黑稍润;汤色深黄;香气浓似锅巴香;滋味醇厚。

2.4、青茶(乌龙茶)
加工方法:
青茶制法,结合了绿茶和红茶制法的优点,采取半发酵,即鲜叶经萎调(凉青和晒青)、然后摇青(做青)、炒青和揉捻、最后烘干而成。

萎 调 摇 青 炒 青 揉 捻 干 燥

花色品种:
青茶主要产区是福建、其次广东、台湾等省。福建青茶分为闽北青茶和闽南青茶。闽北青茶以崇安武夷山的岩茶为最,其次是建阳的奇种和水仙,再次为建欧的乌龙和水仙;闽南青茶以安溪铁观音为最,与武夷岩茶齐名。青茶的命名大多以茶树品种而命名。像铁观音、水仙、乌龙、梅占、肉桂等均是茶树的品种名。

品质特征:
青茶品质特征的形成,与它特殊的茶树品种、特殊的采摘标准和特殊的初制工艺分不开。由于做青形成了叶底绿叶红边,香气兼备绿茶的鲜浓和红茶的甜醇,内销福建、广东、台湾和外销东南亚等地区和国家,尤为侨胞所喜爱。总的来说,乌龙茶(青茶)的特征是“绿叶红镶边”。即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片周围一圈为红色。

武夷岩茶:
乌龙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祟安县武夷山,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列为“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武夷岩茶条形壮结、匀整,稍似蜻蜓头(直条形),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金黄色,清澈艳丽;香高馥郁,带甜花香,“岩韵”显;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大红袍”最为名贵。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武夷岩茶是我国东南沿海省、地人民以及东南亚各地侨胞最爱饮用的茶叶品种,是著名的“侨销茶”。

安溪铁观音
乌龙茶中的珍贵品种。主产于闽南安溪。名称由来传说甚多。有说很早以前,安溪松林头乡一魏姓者信佛,每天早晨都要用清茶一杯供奉观音。一天偶然看见岩上有一棵茶树叶面发光,便移入盆中

培植,采制后香味极佳,视为观音所赠;又因其叶片厚而重实,色泽深褐似铁,故取名“铁观音”。也有传说清乾隆年间,有人将这种茶叶进贡乾隆皇帝,乾隆皇帝见茶条壮实,置于手心,沉重似铁,外形如同观音合掌,于是赐名“铁观音”。一般认为,“铁”示其重,“观音”表其美,有“重如铁,美如观音”之谓,故有此名。据史料记载,此茶为清乾隆年间开始栽培。其特点是茶条肥厚,茶身重实,似螺钉头(卷曲形);茶叶边缘呈朱红色,中间呈墨绿色;冲泡后,汤色浅橙黄;香气浓郁,带清花香,“音韵”显;滋味浓厚鲜爽,入口初感微苦,回味甜醇。极耐冲泡,素有“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之美誉。

2.5、白茶

加工方法:
白茶是我国特产,主要产区是福建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其次台湾也有少量生产。白茶制法特异,不炒不揉,自然变化。其加工方法有多种,但大多先萎调(阳光晒至八成干左右)、然后用文火烘至足干即可储藏。
萎 调 烘 干

花色品种:
依照采摘标准的不同可分为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采自福建大白茶和水仙品种的肥壮芽头制成的称“银针”;采自福建大白茶和水仙品种的一芽二叶初展制成的称“白牡丹”;采制菜茶品种的一芽二、三叶制成的称为“贡眉”;采制较底菜茶品种的鲜叶及福鼎大白茶抽针后的叶片制成的成品称“寿眉”。

品质特征:
由于特殊的制茶工艺形成了白茶的品质特点:不炒不揉,自然变化。外形芽叶连枝、叶张肥嫩、叶缘垂卷、叶态自然伸展、叶色灰绿;汤色浅杏黄;香气清鲜、有毫香;滋味鲜醇;叶底灰绿、明亮、嫩软。
2.6、黑茶
花色品种:
黑茶是我国特有茶类。产区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广西、云南等省。成品茶现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南路边茶和西路边茶以及滇桂黑茶(云南紧压茶和广西六堡茶)。主销新疆、内蒙、甘肃等省,是边区少数民族必不可少的饮料。

加工方法:
黑茶的原料比较粗老,一般以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先杀青、揉捻、然后渥堆(重发酵)、再复揉、最后干燥制成黑毛茶;对黑毛茶进行精制与压制,制成成品黑茶。其中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类似红茶的堆积“发酵”,但堆大、堆紧,渥堆时间长。是黑茶特有的制造技术。
杀 青 揉 捻 渥 堆 干 燥

品质特征:
由于黑茶粗老的原料以及独特的加工方法,使得黑茶香气和滋味变得更加醇和;汤色变得更深,橙黄带红;干茶和叶底的色泽都较暗褐。总的给人感觉是外形褐、汤色黑、滋味陈。

普洱茶:
云南普

洱茶通过人工多次发酵精制而成,条索粗壮肥大,滋味纯厚回甜,汤色红润,有独特陈香。

3、再加工茶
3.1花茶概述
花茶是我国独特的一种茶叶品类,它属于一种再加工茶,是用清高芬芳或馥郁甜香的香花和茶叶一起窨制而成。所谓“嫩茶窨香花,芬芳人人夸”,两者兼备,别具风韵。花茶在国际与国内市场上行销量大的是茉莉花茶。这是因为茉莉的香气为广大饮花茶的人所喜爱,被誉为可窨花茶的玫瑰、蔷薇、兰蕙等众花之冠。
3.2花茶的加工过程
花茶窨制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即制坯和窨花。第一个阶段是茶坯(毛茶或精制茶)的制做过程,即由鲜叶制成各类茶坯。第二阶段窨花即把茶坯和鲜花混合,使茶坯吸附花香,一般有以下几步:
茶坯处理 窨花拼和 通花散热 收堆续窨 起花复火 再窨或提花
茉莉花茶的花色品种很多,以绿茶为茶坯的有茉莉花茶、玉兰花茶、珠兰花茶以及玳玳花茶;以乌龙为茶坯的有桂花乌龙、栀子乌龙;以红茶为茶坯的有玫瑰红茶等等。但是以茉莉花茶产量最多、饮用最广。
3.3花茶香气的形成
花茶香气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茶香;二是花香。
3.3.1茶香
茶叶中的香气是其本身所含有的多种芳香物质所组成的。这些芳香物质与茶树栽培条件和制造过程密切相关,不同茶树品种、老嫩不同的鲜叶、不同季节、不同地形和地势以及不同的加工工艺形成不同的茶叶香气。就茉莉花茶的茶坯(绿茶)来说特别是在杀青、揉捻和干燥这几步的加工过程中,高温杀青钝化酶的活性,完成某些化学变化,为香气形成提供前提条件;揉捻破坏叶片的细胞,使芳香物质相互之间发生化学变化,形成茶香;最后的干燥工序进一步促进芳香物质的形成,并固定香气物质,发展香气。
3.3.2花香
花茶是一种再加工茶,是将茶坯处理后与含苞欲放的新鲜茉莉花或其它鲜花放在一起窨制。由于茶叶吸附性很强,经处理后的茶坯将新鲜茉莉花的香气吸附住,从而形成了花茶特有的香型。
鉴别茉莉花茶香气的好坏:一要看茶坯,即茶叶本身的好坏。二要看花的好坏及下花量的多少。对茉莉花茶说来,一般茉莉花越好、下花量越多、窨花次数越多,则花茶越香,质量越好。像中华茶王、国色天香、国色大毫、茉莉白玉兔、茉莉飞雪等等高档茉莉花茶一般都要窨七、八次以上。总的来说,茉莉花茶香气的好坏,不外乎茶坯和茉莉花两个因素。一般来说,档次越高的花茶,其茶坯越好,窨花次数越多,形成的香气也就越鲜灵,滋味越鲜醇。
3.4北方人为什么爱喝花茶
相传很久以前,北方人也是和南方人一样喝绿茶,

但是因为路途遥远,加上绿茶质量容易发生改变,等运来北方后,茶叶的内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香气方面,几乎闻不出茶叶的清香了。后来发现将茶叶与茉莉花混放后,茶叶不仅有一股茉莉花的清雅香气,而且茶叶的内质也因为吸附了茉莉花香而提高了。也不会因长途运输而发生多大的改变。于是开始大量窨制茉莉花茶,北方人也就成为了茉莉花茶的主要消费者。
还有一种说法,即北方人在饮食上喜欢口味重的食品,特别是一些肉类、禽类等。而茉莉花茶的滋味浓、耐泡,特别有助于消食解油腻。所有茉莉花茶为北方消费者所喜爱。
3.5茉莉花茶的品质特征
目前上市的茉莉花茶由于产地不同,质量差异很大,品质特点也不一样。全国统一的茉莉花茶茶坯的等级可分为1至6级;稍高档的设有特级、超特、香毫、春风、春毫、银毫等级别;近年来又增加了特种茉莉花茶以及一些异形茶,如茉莉魁毫、中华茶王、白玉兔、茉莉绣球、耳翠、耳环等等。越高档的花茶品质越好。总的来说,花茶品质以香气和滋味为主,通常从鲜、浓、纯三个方面来评定。优质茶同时具有鲜、浓、纯的香味;滋味要求醇厚、鲜爽。
4.茶叶审评方法
茶叶感官审评因其准确、全面、迅捷的优点,一直被视为是检验茶叶品质的基本方法。虽然今天的理化检验已有较大发展,但还不能全面反映与级别、品质间的线性关系,且某些项目尚无法做到全面推广,同时,茶叶作为饮料,最终是由人消费,而目前还没有仪器能够取代人的感官反应,因此,感官评茶在世界范围被认可为评定品质优劣和等级高级的唯一方法。
在我国茶叶界,普遍使用的感官评茶方法,依据审评内容可分为五项评茶法和八因子评茶法两种。
4.1五项评茶法
五项评茶法是我国传统的感官审评方法,即将审评内容分为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经干、湿评后得出结论。在每一项审评内容中,均包含诸多审评因素:如外形需评定嫩度、形态、整碎、净度等,汤色需评颜色、亮度和清浊度,香气包括香型、高低、纯异和持久性;滋味评定因素有纯异、浓淡、醉涩、厚弱、甘苦及鲜爽感等;叶底需评嫩度、色泽、匀度等每个因素的不同表现,均有专用的评茶术语予以表达。
五项评茶法要求审评人员视、嗅、味觉器官并用,外形成内质审评兼重。在运用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尤其是在多只茶审评时,工作强度难度较大,因此不仅需要评茶人员训练有素,审评中也形成侧重和主次之分,即不同项目间和同一项目不同因素间,重点把握对品质影响大和对品质表现起主要作用的项目(因素),并考虑

相互的影响,作出综合评定。
五项评茶法主要运用在农业系统的茶叶质量检验和品质评比中,在科研机构中也多有针对性地运用,也是与国外茶叶审评方法最接近的一种,运用五项评茶法也有利于国际的接轨和交流。
4.2八因子评茶法
最初的八因子评茶法,审评内容由外形的条索(或颗粒)、整碎、净度、色泽及内质的香气、滋味、叶底色泽和嫩度构成,以后又修改为条索(颗粒)、整碎、净度、色泽、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
从八因子评茶的规定看,最主要的特点是将外形审评项目具体化,分列为四个因子,在某些情况下,视汤色为附带因子,认为无损于茶叶品质最终评定准确性而予以取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