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_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

人力资源开发_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
人力资源开发_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

1999年8月第29卷 第3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 o rthw est U niv ersity (So cial Science) Aug.,1999V ol.29 N o.3 收稿日期:1999-03-10

作者简介:杨德生(1956-),男,西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副教授。

人力资源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

杨德生

(西北大学出版社,陕西西安710069)

摘 要: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介绍了美国、日本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分

析了传统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对人力资源开发所提出的不同要求,指出开发人力

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并针对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亟待解决的就业人口

文化结构、管理国家的公务员队伍素质、人力资源的配置功能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

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G 40-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1999)03-0130-05

Exploitation of Manpower Resources :Fundamental

Basis of China ′s Economic Growth

YANG De -sheng

(N orthw est U niv er sity Pr ess ,X i ′an S haax i 710069)

Abstract :A com parative m ethod is employed ,w hich introduces the successful ex peri-ences of th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A merica and Japan,analyzes the different re-quests to the human r esources development in traditional economy and mo dern econo my ,po ints out that the human reso urces dev elo pm ent is fundamental to the econom ic g row th.

Three pro blems of the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 China are pointed out ,they are : 1.low educational deg ree of em plo yee , 2.low quality o f g overnment officials , 3.low fluidity of human resources.

Key Words :human resour ces;dev elo pm ent;economic g row th

所谓资源不外乎两大类,一是“物”的资源,二是“人”的资源,尽管两大资源都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作为自然属性的“物”资源无论如何也需要“人”资源的主宰和操纵。因为人不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且还在生产关系中居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我国人力资源的绝对量是很大的,但相对量却很小。在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经济的差距,科学技术的差距,综合国力的差距,说到底是人才的差距,教育的差距,国民素质的差距。因此,大力开发人130

力资源,是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一、经济增长之源:一国人力资源

过去我们对人力资源的理解是:泛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劳动能力人口的年龄界限是男16~60岁,女16~55岁,不包括现役军人和不具备劳动能力的人,这种看法一直被普遍认同,我认为是不妥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

首先,我们在界定人力资源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1)人力作为一种资源,其本身不仅具有价值,而且在经济活动中还可以带来价值的增值。即它是资财之源;(2)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不仅具有量的规定性,更重要的是具有质的规定性,即人力资源是质和量的统一;

(3)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如自然资源、金融资源和信息资源等不同,它是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的资源;(4)人力(《辞海》中解释成为“人的能力”,具体地讲,它是人类所具有的体力和智力的综合)是人口的基本特征之一,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的计量应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作为统计范围,即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源,往往是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如一国内、一定区域或某一具体企业、事业单位等)内的人力资源。不把握以上四点,就会导致对人力资源概念的错误理解和解释。

其次,必须是同时具备智力和体力的劳动者,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从现实应用形态来看,则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方面,而现实生活中却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情况:已超过就业年龄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离退休人员,尽管在体力上不如年轻人,但他们仍在用他们的知识、技能和丰富的经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着价值和财富,许多企业也愿意返聘他们。原因是,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价值和经验,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企业节省聘用正式职工所必须支付的工资和其他费用。鉴于此,我认为,人力资源较为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称。上述表述较为实际地反映了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教育、培训、配置等多种方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对潜在资源的合理采掘和对已发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1)对资源的采掘。亦即对人力资源进行纵深方向开发,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一个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是在经过启蒙教育、接受知识、增强劳动技能等一系列过程的知识学习,乃至工作后仍要参加在职培训以及在工作期间边干边学、积累经验,所有这些都可归纳为对人力资源的“采”与“掘”,是挖掘能力和采集知识的具体方式。

(2)对资源的利用。采掘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利用。如果一个人把他在学习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第二期(25岁前为第一期,即学习期。25岁后为第二期,即个人消费期)发挥出来,而且发挥的作用越大,说明资源被利用的越好,否则,这种资源就没有价值,对个人、对国家都是一种浪费。我们把人力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用下图来描述:

对人力资源的采掘 ← 经济发展

↓ ↑

形成可供利用的人力资源 → 对人力资源进行利用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形成和变化势必受经济制度及运行机制的影响、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又离不开经济增长的承担主体,即人力资源的作用。人力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它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始终处于主导和能动地位,是创造和积累物质

131

财富,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鉴于我国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匮乏的现状,从长远眼光看,我国经济要从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增长,除了节约自然资源外,更应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这直接决定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运行的质量。

人力资源的素质,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技术操作能力、劳动态度、工作质量等等,也可以归纳为文化素质、技能素质、管理素质、精神素质四大方面。从纵向上看,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人力资源的素质比过去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从横向看,从经济增长的客观要求来看,数量优势掩盖了质量的劣势。这已经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我们必须深刻反思。

“二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力资源开发逐步形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政府都专门设有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管理部门,以正确地处理和协调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人和人、人和物、人和事的关系,使这些关系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人的才华和潜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多?W?舒尔茨在《为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除了靠增加劳动力和物质投资外,更主要的是人的能力的提高。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力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突出。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实践,无一不是主要依靠科技、知识、技能之贡献而实现的经济增长,亦即人力资源是一国经济增长之源。

二、国外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人力资源开发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形成理论基础之上的一种投资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在影响现代经济的诸要素中,人力资本处于中心地位。而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来实现的,教育程度即可视为人力资源的积累程度,而人力资源对日后的生产力、对社会的贡献又具有正向的效果,即教育对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具有递增效果。在诸生产要素中,人是最具活动力、最具推动其他要素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特殊资源,人力资源的这一层涵义是其他资源无法替代和不可能替代的。较高的人力资源将会导致社会总产出的增加,而社会总产出的增加将导致人力资源的积累,印证了人力资源理论之先驱本?帕斯(Ben-Porath)所指出的教育对于累积人力资源之重要性[1]。

国外很多企业为迎接21世纪市场激烈竞争的挑战,都在加大职工培训和智能资本投资的力度。美国的企业管理者提出,为了使员工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应当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日本把职业技能开发作为振兴经济的基础,把技能人才称为“天才”、“国宝”。日本企业已开始对员工的单一岗前培训扩展提高到多样化训练。鼓励员工参加函授教育,上自我开发教育学校。他们还提倡企业把对员工的“终身雇用”变成“终身培训”,在企业建立“资助自我开发制度”以及“终生受教育”、“户外培训”等制度。对职工的培训和训练是智能资本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能极大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与创造能力,它比物质资本的投入更会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收益。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即为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人力资本所投入的物质资本在人身上的价值凝结,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研究人力在获益和经济增132

长中的作用,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收益问题,即投资是否划算,以及收益率的高低。人力资源是将人力作为财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的源泉来看待,是从人的潜能(包括体力和智力的)的关系角度来研究问题。一般来说,人力资源既包括自然人力资源(指未进行教育、培训、健康和迁移等投资而自然形成的体力、智力和技能等),又包括人力资本资源。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的来源、构成及其个体的内在需求,都在发生相当的变化。在农业社会和传统的工业社会,人力资源主要是由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劳动力构成。劳动者接受雇佣的主要目的在于谋生,他们较少有与雇主讨价还价的资格和余地,而现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的产业多元化带来了职业多样化,教育的普及化带来了劳动者的逐步智能化。在此情况下,人力资源中相当一批个体开始追求在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美国经济学家丹麦森曾通过统计得出:美国1929~1969年国民收入的增长中有27.6%来自于知识进展,而1948~1969年达到30%以上;1929~1957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超过了物质资本的贡献[2]。

三、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如果说在人类经济发展中的起步阶段,由于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比重还不大,人们还可以或只能依靠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传统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话,那么,在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财富创造系统中,劳动力费用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了,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产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逐步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以高技术为核心和导向的新兴行业和部门不断涌现。在21世纪,唯一能在世界经济中致胜的关键,将是谁能拥有更多的人才。就我国而言,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迫切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1.就业人口文化程度严重偏低 在我国,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就业者占就业人数的60%左右,而有专业技能的科技人才则还不足实际劳动人口的

2.3%[3],人力资源的素质结构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低,其实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传统经济时代的劳动力以低技能高就业为主,在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市场经济时代,众多的产业工人必然面临下岗失业的威胁,制度缺陷造成的失业大军,在进入岗位之前就不具备“终生可在市场上被雇用”的条件。所以,我们在“人才开发”的理念上就不具备“人才使用”的完整性。从中国实际来看,1990年,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6.71年、6.24年、4.31年[4],可见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之低。综观今日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轨迹与经济穷国的落后历史无不从两方面证明,生产知识的教育投资虽然周期最长,却是收益最大的战略性生产投资,而教育落后及由教育落后引起的知识贫困则是最可怕的贫困,是一切贫困之源。所以,一国经济要发展,要消除贫困,就必须从摆脱知识贫困入手,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点。首先从源头抓起,治穷必治愚,治穷先治愚。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不然,在一个文盲充斥、人民得不到基本教育的国家里,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教育的一系列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由一种超越于市场的力量来调节,而这种超市场的力量只能来自国家、政府积极介入教育,作出良好的教育制度安排,是发达国家发展教育的成功经验。如果片面强调人民教育人民办,将教育推向市场,那么,在众所周知的市场悖论和市场经济失效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导致教育滑坡,从而导致知识经济的逆动。为此,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普及高中教育,乃至普及大学教育。

2.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急需提高 全国目前有公务员800多万[5],有人说,中国不仅拥

133

有世界上最大的公务员队伍,而且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之最。而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总数的36.8%,受教育程度偏低使得公务员队伍存在许多问题:不少人缺乏现代化市场经济管理知识和现代科技知识;政策水平低,缺乏创新和求实务实精神;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一些人贪污腐败,滥用公共权力;机构臃肿重叠,终身制使得公务员队伍缺乏竞争机制,干部考核机制不健全,往往在甲地因政绩不佳却在异地继续升迁,能者上不去,庸者下不来。而更为紧迫的是,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要通过他们去组织和管理。因此,务必首先尽快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3.人力资源的配置功能差 传统体制下的福利政策、户籍制度、人员编制问题等制约着我国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严重阻碍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相当一部分人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用非所长,长非所用,不能很好地做到各尽其能,实现人才的价值。人力资源配置手段失灵,往往是急需的人才调不进,本单位不需的人才却流不出。僵化的人事管理体制,不是给人才的成长注入积极的活力,不是以开发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稀缺人才资源为目标,而是抑制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以“管”为主。体制缺陷造成的弊端使得我们拥有资源却又浪费着资源。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人力资源的地域结构不合理上,在一些经济发达、资源得到比较充分利用的地区,人力资源数量密度大,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或很少开发或利用的地区,往往人烟稀少,人口密度小,这对于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也是不利的。我国人力资源不仅在总量上配置失衡,劳动力总供给过大;而且结构也不合理,目前我国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二、一、三,而劳动力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一、二、三,与先进国家相比,产值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偏差很大,科技人才主要滞留在第二产业,非技能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这部分人往往由于文化水平、技能偏低形成不定向流动大军,给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规模都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受市场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的支配,人力资源的流动会越来越复杂,若完全依赖市场机制调节,必然造成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滞后性和盲目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人力资源配置政策中,在人力资源配置方向、配置重点、配置中的结构比例上,要确保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集中表现在数量配置上的合理性,部门、行业及地域分布上配置的合理性,人才专业结构上配置的合理性等等,人力资源的配置政策若偏离了合理性这个出发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就达不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邱哲修,李命志,邱建良.人力资源与台湾之经济成长[A].参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台、港、

澳及海外劳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管理[C],1998,(8):46.

[2] 刘建荣,马国芳.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J].云南社会科学,1999,(1).

[3] 现代企业教育制度与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课题组.人力资源开发:紧迫的时代课题[J].劳动经济与人

力资源管理,1998,(8):5.

[4] 刘长明.知识贫困是一切贫困之源[J].新华文摘,1998,(12):155.

[5] 黄苇町.失落的尊严[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455.

[责任编辑:徐怀东] 134

(人力资源知识)2020年中国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报告(白皮书)课题组 课题发起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 总顾问:陈清泰 特邀顾问:鲁志强谢伏瞻邵宁林用三徐颂陶 课题领导:陈小洪李兆熙张文魁 课题组长:林泽炎 问卷调查合作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问卷设计:王继承林泽炎马淑萍李春苗王玉丛 数据处理:王继承林泽炎孔繁敏李超平郑晓露 资料编辑:李春苗马淑萍肖庆文王玉丛孟娜 本报告文字撰写:林泽炎 定稿:林泽炎肖庆文李春苗 [1][1] 本次调查共收回2100份问卷(一份问卷即为一个企业的情况),对明显无效的问卷进行了剔除,最后用于分析的有效问卷共1883份(实际分析中有些部分可能少于这个数字)。具体样本构成、数据处理方法及具体的调查结果见详细的《转型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编码约定,平均数越大,该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越差。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林泽炎

目录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薪酬管理现状 (4) 一、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大部分满意 (4) 二、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大部分实行分类管理 (5) 三、技术人员的薪酬结构 (6) (一)主要形式:岗位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职务工资 (6) (二)工资收入构成:近半数企业技术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60%以上 (7) 四、销售人员的薪酬结构 (8) (一)主要形式:岗位工资、奖金、佣金、各种津贴 (9) (二)工资收入构成:近半数企业销售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40%以下 (10) 五、技术、销售以外人员薪酬结构 (10) (一)主要形式:岗位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职务工资 (10) (二)工资收入构成:多数企业技术、销售人员以外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60%以上11 六、长期激励的主要形式:虚拟股票 (12) 七、工资水平:多数企业人均月收入在800~2500元之间 (13) 八、人工成本:多数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30%以下 (14) 九、企业确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 (15)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17) 一、企业人员绩效管理现状较差,考核效果一般,人员绩效考核还没有普遍成为企业必须进 行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17) 二、中部参加调查的国有企业比重大,员工考核管理的统计结果高于其他地区企业 (18) 三、国有企业建立考核制度和实施人员绩效考核的面较广,但执行不力,考核实施效果一般; 私营企业实施考核效果好 (19) 四、金融业、水电煤气业、交通仓储邮政业建立有考核制度的比重高,执行情况令人不满意 (20) 五、上市促进企业提高人员绩效考核管理水平 (21) 六、企业规模越大,员工绩效考核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管理相对较好;中小型企业人员绩效考 核效果差于小企业和大型企业 (22)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岗位管理现状 (24) 一、我国企业当前岗位管理的总体状况 (24) 二、不同地区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5) 三、不同性质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5) 四、上市与非上市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6) 五、不同规模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7) 六、不同行业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8)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制度建设现状 (30)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劳动用工招聘现状 (38) 一、我国企业劳动用工总体上已初步规范,逐渐市场化 (38) (一)招聘会是企业发布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38) (二)社会招聘已是中国企业录用员工的主要来源 (38) 在问卷调查的四个员工来源选项中,被调查企业录用员工的来源主要是“社会招聘人员” (82.9%)、“毕业生”(65.5%),远远高于“复转军人”(7.5%)和“劳务派遣”(4.5%),较为集中。开放式调查表明企业录用员工还有以下来源:解决内部职工子女就业难题、

环保产业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

环保产业将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新世纪中国人面临的一大尴尬 多年前差不多人手一方的手帕现在上海已几近绝迹,跑遍这里的大街小巷也难觅手帕踪影。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上海人逐渐用一次性使用的餐巾纸取代了传统的可多次使用的棉质手帕,虽然反映了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这场革命却令环保人士忧心忡忡。因为与手帕相比,餐巾纸对环境有更大的危害。它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木材,漂白剂等化学物质还将污染环境;而餐巾纸使用完后的随手丢弃又造成了二次污染。其实,“手帕绝迹”现象只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方面,当前中国环境形势已十分严峻:七大水系、部分湖泊和近岸海域的污染趋势没能得到控制;煤烟型为主的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全国668个城市的大部分存在水源、大气、城市垃圾和噪声的污染;森林草原生态功能急剧衰退,自然灾害日趋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更令人难堪的是,在联合国评出的世界10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的城市占了一半以上,中国的首都北京也赫然在列。这就是世纪之交中国环境问题的图景:一方面,危机重重,形势严峻;另一方面,国人、特别是未来一代环境意识的沉醒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又在危机中孕育着希望。也正因为此,中国已经逐步认识到环保的紧迫性,迄今共制定了10多部环境与资源法律,100多项环保法规和900多项地方性环保法规,关闭了污染严重的小企业几万家;同时对江河湖海的污染治理工作全面展开。并全面禁止生产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利用芦苇、蔗渣为原料的可降解的纸浆模塑制品成为替代品。但这一切在环保主义者看来,距新世纪的要求还差得很远。 环境污染将企业“逼上梁山”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控双达标”即到2000年底以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规定指标以内,所有工业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实现标排放,环境空气和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类别达标。将企业逼上了梁山。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一直被认为“烧钱”的项目——环保治理在“一控双达标”中,却因治理废水开发出新产品,产生的经济效益甚至可以与企业主产品相媲美。从而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今后5年内,中国环保产业产值将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发展,从现在近700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400亿元,2010年将猛增到2500亿元。中国环保产业的潜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中国环保产业的潜力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仅在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方面即显示出相当大的市场。据了解,在700多座城市中,目前城市污水处理率 仅为20%,每年7000多万吨的城市固体垃圾中,经无害化处理的仅为10%。5年之后,按中国的环保治理要求,城市污水处理率将达到5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也将大幅提高。 其次,中国在未来5-10年内将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工厂污水治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和固体废弃物处置设备等市场前景广大。随着环境治理向纵深发展,中国对环保治理投入不断上升,环保产业未来潜力逐步转化为现实的市场需 1

中国经济的过去

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观察》2009年3/4期合刊,2009-10) 王小鲁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这期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和在世界上的地位都发生了显著变化。1952年和1978年,中国人均GDP 按当时汇率计算,分别只有36美元和220美元,各自只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1.6%和2.1%。2008年,人均GDP合3260美元,是美国的7.2%。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世界银行及国家统计局数据,下同)。 改革前的1952-78年,中国经济保持了6.1%的较快增长率。但由于生产率没有明显进步(而生产率进步并不都能通过GDP反映出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从5.2%下降到4.9%(麦迪森,2008),与先进国家的距离反而拉大了。改革以后的30年,经济增长率达到9.8%,经济总量(PPP)占世界比重升至10.9%。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成就令人瞩目。但这并不意味着高增长可以自然延续下去。日本二战后的高增长仅持续了二十年,到上世纪70年代就急剧减速,90年代以来则一蹶不振,陷入长期停滞。韩国的高增长维持了三十余年,也于90年代起进入较低增长阶段。中国人均GDP目前仅仅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如果就此止步,那么在世界上充其量还只是个二等国家,而且很快会被其他后起国家超过。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持续性怎样,还没有确定的答案。我们需要清醒地分析过去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和目前面临的挑战;继续改革,兴利除弊,使发展势头能保持下去。本文下面对影响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作一个简要评述。 1.工业化和城市化 同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径一样,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发生在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即从传统农业国转向工业和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建国初期,农业占经济主体地位,工业只占GDP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和展望

摘要:制度变革、充足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外需为主导的需求拉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我国经济仍会继续高速增长,但不排除在个别年份甚至一段时期内出现波动的可能,原因在于促进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有利因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会产生一定的短期冲击,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不能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美国金融危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居世界前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科技水平明显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外贸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巨大变化。对这些巨大成就进行总结,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制度变革、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三方面论述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一)制度变革。制度变革是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是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制度创新和变革涉及到的领域、范围、人员和取得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这其中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制度变革就是1978年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的的经济体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办、经济特区的成功,每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都给我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重要的制度创新,它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1992年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样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经济组织的效率,充分地发挥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潜力,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促使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中去。可以预见,随着充满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进入稳定、持续、快速增长的新阶段。(二)生产要素的充足供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资本高速积累、劳动力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从1978—2007年的三十年间,我国的投资率平均高达37.3%,世界上很少国家能长期保持这样高的投资率。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的高储蓄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我国吸引大量的外资。到2007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 602亿美元。三十年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平均高达 4.1%。①我国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每年约有1.9亿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这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保障。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毕业生大幅增加。2006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为377.5万、研究生毕业生达25.6万。劳动者的素质显著提高,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人才保障。三十年来,我国科研经费不断增加,企业的总体技术水平有显著提升。每年的专利申请授权数大幅增加,1990年授权数只有2.3万件,而到2006年增加到26.8万件。我国经济增长是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短缺、资金短缺、技术短缺制约我国经济的增长。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使劳动力供给大幅增加,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外资的大量引进,使资本的积累快速增加。这些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保障和源泉。(三)以进出口贸易为主导的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快慢不仅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及产品的生产情况,还取决于该国或地区产品的需求情况。从全球范围看,主要产品基本上都是供过于求,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需求方面,而不是供给方面。同样,对我国来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短缺经济已得到改变,绝大多数产品是供过于求。因此,需求的扩大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1 738亿美元,是1978

近十年中国人力资源现状

石河子大学 论文题目: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班级:物流一班 学号:20115173** 姓名:***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摘要:我国人力资源目前现状,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人事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的某些优点提出了质疑。 我国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事大体是35%,而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大体是75%,差距高达40个百分点。这就提醒我们每一个研究和关注人力资源问题的专家和管理人员,要正视这个差距。一下就是我总结的自从2004年以来我国的人力资源现状。1、总量过剩而质量偏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人力资源极其丰富,但劳务出口仅占世界劳务出口贸易额的0.1%而且是以低技术含量的脏、累、险工种居多。低素质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而高素质的劳动力又供不应求,这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在人力资源层面上亟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例如,许多人青睐的耐克鞋,在中国耐克的需求很大,而中国人只在其中争取可怜的一点加工费。 2、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总体上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在我国从业人员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工人素质普遍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近7000万人技术工人中,中级技工占35%,高级技工仅占3.5%。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级技工一般占员工总数的40%以上。这些都说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但潜力很大,国家必须加大开发力度,否则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3、人力资源的配置还没有完全达到市场化的要求。相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改革还显得十分滞后。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人才市场信息不能够全面、准确而及时地反映社会各个层面对于人才的需求,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4、我国的人力资源已呈现出老龄化及人口老龄化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地不断发展,所需劳动力越来越强劲之际,而我国执行的22年“独生子女”政策,逐步使劳动力缺乏;而推出劳动市场的老年人相应增多,加上人类寿命的延长使得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快。因此,针对我国的老龄化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总量多。据悉,2009年12月30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6亿,约占总人口的12%,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805万。而全世界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我国。第二,进程快。我们统计,到本世纪中叶,大概到2045年左右,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反思一下,我国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尽然从2005年的11%到30%;这样的快速老龄化,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大约需一百年的时间。因此,我们的老龄化进程大大快于其他国家。第三,支撑老年资金有限。如今我国刚刚达到小康,人均GDP比许多西方国家低很多,用来支撑这方面事业可动用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即,我国是“先老后富”,而许多国家是“先富后老”。第四,历史欠帐较多。由于我们国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没有养老基金的积累,这个包袱就留到了现在,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2027年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从2015年到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预计将要减少2900万左右,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将减少18%-25%的劳动人口,届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相当一部分岗位很可能面临着人员短缺的问题,并且现在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不在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的平均年龄将由现在的32岁增长到44岁,这使得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非发达国家。我国现在的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率是6.4:1,到2040年将会减少到2.0:1,这意味着将来政府还必须承担更多老年人口基本生活保障的问题。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物联网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中国电子报/2009年/9月/1日/第004版 专题 物联网: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本报记者张煜 “每一次大危机,都会催生一些新技术,而新技术也是使经济,特别是工业走出危机的巨大推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8月26日在中国工业经济运行2009年夏季报告会上如是表示。物联网正是这样一种新技术,掀起了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新浪潮,近来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 实现人与物“对话” 在比尔·盖茨的“未来之家”中,盖茨的每件衣服上,都有一个电子标签,从衣橱中拿出一件上衣时,就能显示这件衣服搭配什么颜色的裤子,在什么季节、什么天气穿比较合适。给放养的每一只羊都分配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会一直保持到超市出售的每一块羊肉上,消费者通过手机阅读二维码,就可以知道羊的成长历史,确保食品安全。在电梯上装上传感器,当电梯发生故障时,无需乘客报警,电梯管理部门会借助网络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去现场处理故障。物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何为“物联网”?朱宏任说,物联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约定俗成的公认的概念,总体来说,它是指各类传感器和现有的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项新技术。按照百度的解释,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通俗地说,就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把它变得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人们就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而这些物体既可以是小小的手表、钥匙,也能是汽车、楼房,总之日常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可以变得“有感觉、有思想”。 从条形码到射频识别,自动识别技术已经有50年的历史。而如今,“它的新特征就是物物相连的这种连通性已经日益商品化。”从事电信、IT及媒体领域策略咨询的欧洲公司AnalysysMason 首席顾问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说,“通过一定的方式,是可以将这种新技术转变成巨大收益的。” 在最早使用RFID的物流领域,虽然麦德龙、家乐福等欧洲多数零售巨头早已开始使用该技术,但据欧洲零售业圆桌会议(TheEuropeanRetailRoundTable)主管保罗·斯科汉(PaulSkehan)统计,该技术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表示,一旦物联网大规模普及,无数的日常生活用品需要加装更加小巧智能的传感器,或者直接升级换代,将给市场带来巨大商机。 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中国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 今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以后,在他和工商领袖举行的圆桌会议上,“智慧地球”的概念被提出,其中包括美国要形成智慧型基础设施“物联网”,其被美国人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奥巴马政府对此给予积极回应。 5月7、8两日,来自欧洲信息业、商业领域的科研人员、官员和企业负责人齐聚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就物联网这种新科技的发展前景做了广泛讨论。可以说,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这一会议已不仅仅限于对有关新科技的讨论,更是欧盟寻找危机解决之道、保持经济长期发

浅析中国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的现状

浅析中国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的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瞩目的成绩。不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宏观经济出现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以及严峻的国际现状等,这就迫切地要求中国进行经济转型。中国的经济转型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很多的障碍,而中国经济转型对中国本身及世界都是很有意义的。同时面对金融危机的加剧,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进行了下调。 【关键词】转型障碍中国经济现状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与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过度依赖资源投入和投资驱动的基础之上,现在这样的增长方式已经引发了严重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的深层结构看,表现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过度投资而消费不足。现在西方发达圜家每年GDP中只有20%左右用于投资,而中国却高达50%左右,从而导致最终需求不足,越来越多的东西卖不掉,国家只好再投资,利用投资带动消费,久而久之就会进入经济发展恶性循环。外部失衡的主要袭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存底的大量增加.这样可能会造成中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加剧,同时使国内的贸易条件变差.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是货币的过量供应。货币的过量供应会导致房地产、股票、收藏品等资产泡沫的形成,而且会使一圜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遇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中国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这些问题深层的根源在于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或称经济发展模式),所以为了解决宏观经济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另外,当前的国际环境也是很严峻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降至0.5%,发达国家经济将出现2.O%的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大副滑落至3.3%,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也将出现2.8%的负增长。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边和日趋严峻的同时,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外部冲击与内部因素相互交织影响,使得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为了应对国内和国外的挑战,中国应当寻求经济转型,以实现经济的义快又好又平稳的发展 二:中国转型中遇到的障碍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出路 然而中国在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十年以后,到了2005年制定“十一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现状、成因和对策(一)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现状、成因和对策(一) 摘要]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呈现粗放式特征,并出现逆转现象。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从宏观角度看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从微观角度看是市场机制不完善,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不能形成硬预算约束;从中观角度看是收入分配出现严重不公,社会总体消费需求水平层次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完善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各种约束与激励机制。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政府;硬预算约束 一、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呈现粗放式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79-2005年统计公报上的有关数据,使用索罗经济增长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1979-2005年我国经济平均年增长9.4%,资本积累贡献率为68%,劳动力总量扩张作用为2%,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为30%。1979-2005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41%,劳动投入总量增长率只有2.42%,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年均增长约为14.88%,比经济增长速度高出5.48个百分点:投资率平均为36%左右,在经济扩张期投资率往往超过40%。高投资增长率和高投资率,源于居民收入增长和较高的储蓄倾向以及外资流入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9年底的210亿元增加到2005年底的147054亿元,年均增长28.7%。1979-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FDl)流入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3%,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658亿美元,占总投资的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高于GDP和劳动投入总量的增长率,1979年投资占GDP的比重为33.6%,2005年已升至48.6%。另外,1989—2005年每万吨标准煤带来的GDP产出值平均为0.44亿元/万吨,每年技术改造的投资占当年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平均为16.9%,1997-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值占总出口贸易值的比重平均只为17.49%。这些数据指标可以清楚地表明中国转型期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是粗放型的。 (二)经济增长方式出现逆转现象 1979—1995年期I、司中国经济增长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1)劳动力保持较高增长(为3.09%); (2)资本存量出现了较高增长(为9.46%);(3)人力资本(按15岁以上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计算)增长率为2.2%:(4)全要素生产率由改革前(1952-1978年)的-1.9%提高到3.3-4.6%(按不同的资本或劳动权重计算),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在3347%之间。 然而这一经济高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高增长并没有能够持续下去,在1995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就业增长率明显下降,仅为1.2%,出现经济高增长、就业低增长的情形,中国经济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二是资本存量高增长(为15.6%),比1979—1995年高出6.2个百分点,结果资本生产率(等于经济增长率减去资本存量增长率)由正(为0.5%)变负(为-3.6%),下降了4.1个百分点,表现为资本深化过程,劳动人均资本增长率高达10.6%,是全世界各国最快的资本深化过程,几乎比1979—1995年期间高出4个百分点,出现资本替代劳动、资本排斥劳动的情形:三是人力资本高增长为2.8%,由于这一时期扩大了高中和高等学校招生数额,2003年中国高等在校生已经居世界首位;四是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下降到0.3-2.3%之间(按资本与劳动不同的权重计算),大幅度下降了23个百分点。这表明,1995—2005年I司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低下,无论是资本生产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都明显下降。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从1979—1995年,间的4.63%下降到1996—2005年间的0.6%。 二、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轻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各级政府片面追求GDP总量的增长,重复建设、铺张浪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GDP中高速增长研究_郭旭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GDP 中高速增长研究 郭旭红 作者简介:郭旭红(1983—),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0&ZD075)。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GDP 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2010年中国GDP 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数量型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全球化红利等传统发展要素的比较优势对GDP 高速增长的支撑作用不断减弱。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通过再造新红利和经济增长的动力系统,GDP 中高速增长处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合理区间。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 2003~2007年,中国GDP 年均增速为11.6%,2008~2011年下降为9.6%。2012年和2013年进一步下降为7.7%,2014年1~6月再下降为7.4%。中国GDP 增速转入7%~8%的中高速增长,是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和必然性的。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GDP 总量和基数已经很大了。GDP 每增长1个百分点,其增加的绝对值比GDP 基数较小的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要大很多。2013年,中国GDP 增速虽然仅有7.7%,但GDP 总量几乎是日本的2倍, 其增量也与1994年GDP 总量相当[1]。国际经验显示,当人均居民收入高于11000国际元时,GDP 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如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在经历了GDP 高速增长之后,经济都转为中速或低速增长。2013年,中国人均居民收入高于11000国际元。因此,中国GDP 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2013年的 《世界经济黄皮书》也预计,中低速增长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常态[2]。7%~8%的中高速增长是中国GDP 增长速度阶段性特征的合理反映和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稳定发展状态。 二、传统发展优势逐步减弱甚至消失 过去30多年支撑中国GDP 高速增长的传统发展优势逐步减弱甚至消失。这是中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客观原因。 (一)人口红利减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和国有企业部门中的“人口负担”成功转变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人 摘要:中国GDP 高速增长的传统比较优势逐渐消失,原来的红利因素减弱,因此,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增速理性回归的内在要求。同时,通过再造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新红利和动力系统,有效保障新常态下GDP 的中高速增长。通过GDP 中高速增长,实现经济提质增效,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关键性概念;再审视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5)02-0088-05 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经济论坛 DOI :10.13660/https://www.360docs.net/doc/7018365554.html,ki.42-1112/c.013038 网络出版时间:2015-03-04 16:53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7018365554.html,/kcms/detail/42.1112.C.20150304.1653.012.html

谈谈印度成为下一个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经济中心的优势

谈谈印度成为下一个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经济中心的优势,相比之下,印度有哪些因素值得中国借鉴. 1.优势:印度的发展模式重消费而非投资、重内需而非出口、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这种方式使印度经济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冲击的抵抗力较强,表现出比较强的韧劲和经济平稳增长的长周期性。 印度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比较好。例如,印度国内的储蓄水平只有中国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资大约只有中国的10%,印度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比中国落后大约10 至15年, 但印度却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 1、大力发展服务业,变过度工业化为适度工业化 中国以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优良的基础设施以及地方政府竞争性的优惠政策,吸引了来自世界的大量的制造资本,成为了世界的制造工厂。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被发达国家禁止的、或者是设置了较高门槛的污染产业转移到了中国。中国的生态环境因此遭到破坏。现在不仅仅是过高的制造业比例,还包括被污染的空气、水源和土地,都显示目前中国的经济已经呈现过度工业化的特征。暂且不管印度以服务业带动的经济增长是不是欠工业化的结果,只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近年较快的增长速度、以及吸收的就业人数,不能不肯定印度服务业确实发展得非常成功,特别是它的软件产业及信息技术带动的服务外包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了成功。分析和总结印度在一些服务业领域的成功经验,对于软化我国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调整外资优惠政策,引导外资流向,为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竞争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成为吸引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近年印度也越来越重视外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虽然两国政府都对FDI提供税收优惠,但印度的税收优惠分类更细、限制更严(包括特定的领域与特定的时限),往往强调的是投资的流向,而不是来源,因而对相同领域内的内资、外资少有区别对待。一直以来印度的外资企业都与印度本土的企业负担着相同的公司所得税率,有时甚至还要高一些。但在中国,FDI 承受的实际税率大约只有国内企业税率的一半,而且由于地方政府把引进外资作为一个政治目标来对待,对外资的产业流向不加选择,使得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发生直接竞争,并可以利用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挤垮民族资本。这显然与引进外资的本意相违。因此,我们在一定程度可以借鉴印度引导外资流向先进技术及优先发展行业的具体政策。 3、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微观环境 企业所处的微观环境包括很多内容,而对印度来说,它的相对稳健的金融体系、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都值得中国借鉴。占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四分之三的印度国有银行,呆帐率只有5%,而1992年以后陆续建立的私人银行,它们的呆帐率还要更低一些。随着政府向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开放国内的银行业,竞争促使印度银行的运营成本不断下降、资产回报率逐步上升。印度的证券市场历史悠久,在包括股票发行、交易制度、市场风险管理、信息披

中国转型期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

中国转型期经济改革理论的发展 在,改革基本上是在经济学的框架下起来的,因此属于理 论经济学的范畴。但是与通常意义上的理论不同,改革理论并不是以解释世界为目的 的实证性理论,而是以指导改革实践、服务于改革实践为己任的规范性理论。所谓经 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为现实服务等说法,都反映了改革理 论的这种性质。 ; 一、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特点和发展概述 ; 改革理论在中国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实践性 ; 尽管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但是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非常紧密的 互动关系,它们是相互,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方面,理论的来自 改革实践,是现实中迫切需要解答的认识和理论性问题,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改革的不 断深化,理论的兴奋点也随之迅速转移,而相关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理论逻辑往往就 会被人们所忽视,较少受到研究者继续关注。另一方面,改革理论的探索和创新为改

革实践开拓出进一步深化的空间,推动和引导着改革实践不断地向前发展。在一定意 义上可以说,经济改革理论是经济改革本身的一个构成因素,是改革中的一种现实力 量。因为,改革固然是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但又不仅仅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毕业论文 而且还是社会意识和理论观念的一场革命。人们对待改革的态度通常首先是由利益关 系所决定的,但是又不仅仅受其自身利益所决定,而且还要取决于人们对改革措施是 否符合社会公正的价值判断。这就是说,包括社会公正在内的某些基本价值,即意识 形态,是决定公众是否支持改革的一个变量,而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的发展变化,则 会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 改革理论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它与政治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密切联系 ;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主义作为执政党指导思想 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支配着整个社会的思想观 念。政治经济学因此不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对象,它同时具有了政策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保持中高速增长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保持中高速增长 CMRC中国经济观察(CEO)第40次季度报告会于3月14日在北京大学国家经济发展研究院召开。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对政府工作报告做了详细解读。同时,他阐述了自己“中国应该保持中高速增长”的论断,并从合理性和必要性两方面作出了详细地解释。 首先,他认为,即便在国际环境严峻的情况下,中国靠内部需求的启动,包括投资需求跟消费需求的启动,还有很大的空间。另外,中国的政府负债占GDP的比重只有40%多,“所以我们动用积累财政政策的空间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高得多”,而且,中国的高储蓄率和外汇储备都是发展优势。 从必要性来讲,林毅夫认为,如果经济增长速度太低,会导致企业出现断崖式倒闭崩盘,这对于金融风险和保证就业率都是不利的。另外,保持中高速增长会更有利于实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的增长目标。 以下是林毅夫发言实录(编者有删节): 经济增长:增速合理结构改善 我认为我们在2014年的经济增长达到7.4%,虽然跟年初所讲的7.5%左右的增长目标比较起来,少了0.1个百分点。但是如果我们放在整个国际的经济发展的态势来讲的话,这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成绩。因为2014年世界上的主要经济体,盘点年终实际的经济表现,都跟年初的增长预期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一大贸易国,那么国际经济形势对中国当然会有不少影响。说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平均每年的贸易增长是达到16%、17%。去年年初的时候贸易增长是7.5%。到年终盘算的时候,只有3.4%,可以讲,整个国际经济的形势还是相当严峻复杂的,有相当多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达到7.4%,只低了0.1个百分点。从国际整个经济趋势来看是不容易的。 并且,经济结构在去年也有不少的改善。比如说有不少新的亮点,包括在高端装备[0.56%]业、在互联网金融,还有网上购物、快递业务、新能源汽车等等这些领域,在去年取得了一个比较大的发展。 同时大家都关心雾霾、关心环境。我看到一个报道,去年我们实际的碳排放总量减少了,这是了不起的成绩;另外今年收入增长还是高于GDP的增长,并且非常重要的是农村去年的纯收入增长达到9.2%,高于城市居民纯收入的增长——都是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中国人力资源黄页》及

《中国人力资源黄页》及 及“中国人力资源黄页网” 中国知名咨询、培训师名录邀请函 先生/小姐: 我们是“亚太人力资源研究协会”创办的《中国人力资源黄页》,鉴于 您本人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专门地位,特邀请您加入中国知名咨询、培 训师名录。 《中国人力资源黄页》、“中国人力资源黄页网”是针对亚太地区大中 型企业HR经理工作、学习所需专业资讯的服务商名录和完全手册,是HR 从业人员进行资讯查询及互动交流的极佳平台。HR经理日常工作所需采购 的HR专业产品,HR服务采购和服务商信息都将在《中国人力资源黄页》 及“中国人力资源黄页网”中得到出现,除此之外,HR经理所需要的其他 业内信息也包括在内。 《中国人力资源黄页》一书将于每年6月出版,印刷5万册,除了向 大型三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培训经理、人力资源研究机构及“亚太人力 资源研究协会”会员免费赠送外,该书还将利用国内要紧聘请服务商的人 力资源经理数据库进行直销。 中国知名咨询、培训师名录集成了亚太地区HR领域顶级咨询、培训专家,他们在业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战体会。名录为企业或个人提供了 全面的信息和便利的查询方式,也是企业和专家信息交流的平台。 我们期待您的加盟! 谨颂 商祺 《中国人力资源黄页》进展部 地址:中国上海市天目西路218号嘉里不夜城2座3003室 方案一:黄页知名培训、咨询师信息确认单(100元) 公布于《中国人力资源黄页》;

公布于“中国人力资源黄页网”12个月。 可获赠《中国人力资源黄页》一册。 保证在“亚太人力资源网”和“中国人力资源黄页网”首页上的最新机构名目的文字链接。 方案二:黄页知名培训、咨询师信息确认单(800元) 公布于《中国人力资源黄页》; 公布于“中国人力资源黄页网”12个月。 可获赠《中国人力资源黄页》一册。 保证在“亚太人力资源网”和“中国人力资源黄页网”首页“最新加盟名录”的文字链接。 可在“中国人力资源黄页网”首页免费公布公布课及培训信息。 拥有您的个人网站。“中国人力资源黄页网”免费提供您自助网站空间并提供技术支持。 赠送全年《企业研究·财智》杂志。 注意事项: 广告内容通过客户签字确认后,请赶忙通过邮寄/传真/或网上传送至上海财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同时有关费用请在一周内汇出,感谢! 邮寄:请将回执填写、盖章完毕后,装入回邮信封后邮寄即可; 付款方式:□邮局□银行□现金 汇款地址:上海市天目西路218号嘉里不夜城2座3003室邮政编码:200070 户名:上海财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开户行:交行闸北新支 帐号:066247—08001419552 黄页知名培训、咨询师信息确认单

中国新经济增长点

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就,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成就来源于两个部分,第一是靠外来加工,使我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利用廉价的出口换取汇率。其次是靠国内大力发展房地产和交通运输,刺激经济消费来拉动GDP的增长。但是另一方面,虽然GDP增长显著(忽略那些可能虚报情况),但是国民却没有体会到GDP增长给民众生活水准带来的提高,同时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出口日益疲倦,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央行发放四万亿人民币以求稳定,这种种矛盾危机和现象都影响到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使其缓慢了下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阶段,人们开始纷纷研究和估测,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到底会在哪? 在我看来,高科技创新产业是需要通过国家教育环境、科研环境的不断改革提升等软性实力的,国际上发达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大多比中国成熟,所以短时间内想要靠创新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是不太可能的。相比之下,我认为,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点更有可能在能源和资源上,尤其是在对太阳能、核电能这样的新型能源的开发上。 首先,从我国的资源开发来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和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西部地区正日益显现巨大的资源优势。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9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43种。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的煤炭、油气、钾盐、铬铁矿等资源在全国举足轻重,稀土、磷、镍、钒等资源优势十分明显,锰、铜、铝、锌等20多种矿产资源也具有比较优势。据不完全统计,1999—2008年地质勘查经费累计投入达1705.13亿元以上,占全国的49.67%,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新发现矿产地877处,占全国总数的70%。探明资源储量明显增多,煤炭、石油、天然气2007年探明储量比2001年分别增长了26.11%、50%、101%。 2008年,西部地区非油气矿产资源矿石总产量为20.53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0.55%;煤炭产量为0.55亿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8.11%;石油产量为481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6.60%;天然气产量为619.95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80.01%;西部地区矿业产值为3658.05亿元,占全国的32.42%。 据介绍,1999—2007年,西部地区矿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1.79%提高到31.38%,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促进了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推动西部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动力。许多地方资源开发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如克拉玛依、攀枝花、金昌等地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城市。从西部地区这样的发展势头来看,资源开发确实前景光明。 其次,从能源市场来看,根据国际能源总署预计,到2010年全球替代能源市场的产值将达到6250亿美元,新能源产业因此将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而在中国,新能源市场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处在起步阶段,但同时根据近年来的尝试和调查,中国市场对新能源的需求极大,接受能力也很强,因此,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前景是十分诱人的。 单说太阳能发电。根据统计,2008年全球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59.5亿千瓦,比2007年增长了110%,其中新增量的近九成被欧美国家占有。目前,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仅为发电总装机容量的万分之一,处于行业发展的初始阶段。然而,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效率的不断提高、政府补贴的到位,太阳能发电产业将迎来长期、爆发式的增长。 发展资源能源开发产业,不仅其本身会产生巨大的利润,更重要的是,它会带动其他一系列的其他产业的发展,例如大型机器的制造,能源运输,物流,加工产业等等,为社会提供许多就业岗位,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综上,我认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该在资源能源开发上。 5090379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