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程教学设计--陈千举-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陈千举-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陈千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方程》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陈千举

指导教师: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吴正宪

教学内容:人教版53、54页方程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问题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情境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建模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体会方程的价值。

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根据问题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题意,需找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建立方程概念。

1.利用天平(教具),感悟等号可以表示一组相等的关系。

(1)出示天平学具。

师:认识它吗?

(2)左面放一个20克和一个30克,右面放50克。

师:现在天平应该是什么状态?为什么?(平衡,因为20+30=50)

师:左边和右边相等,在我们数学中可以用什么表示?(等号,板书等式)

(3)从左边拿走一个30克的。

师:这种左右不相等的情况,我们的数学可以怎么表示?(20<50)

(4)在天平左边加放一个核桃。

师:如果左边再放上一个桔子,此时天平可能会怎样?

(1.左边下沉,核桃+20>50;2.右边仍然低于左边,核桃+20<50;3.天平平衡,核桃+20=50)师:正向我们刚刚在天平活动中发现的,当左右两边不相等时,我们可以用“<,>”来连

接,它们称为“不等式”;而当两组量用“=”连接时,说明左右两边……(相等)。

【意图:利用学具,使学生感受“=”表示相等关系的作用,为后续列方程做相应铺垫。】

2.寻找等量关系,列等式,认识方程。

(1)课件出示:

师:你能用等式表示左右相等的关系吗?(180+120=300,梨+20=90+90)

(2)课件出示:

师:想一想,从图中你能找到相等的关系吗? 图一:由学生 “4×每块月饼质量=380”;文字太多,可以4×○=380。

图二:引导学生找到等量关系“两个热水瓶盛水量+200=2000”,如果用字母x 表示未知 数,列出2x+200=2000)

【意图:允许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示未知数,让学生更充分理解方程定义,扩充对未知数 的认识。】

(3)比较板书,加以分类,(20+30=50,20<50,核桃+20<50,核桃+20=50,核桃 +20>50,180+120=300,梨+20=90+90,4×○=380,2x+200=2000)揭示方程定义。 不等式 等式

方程

380

20<50 核桃+20<50 20+30=50 核桃+20=50

核桃 +20>50 180+120=300 梨+20=90+90

4×○=380

2x+200=2000

【意图:通过分类,使学生在观察中更加关注概念间的联系和特点,使方程概念的建立更加充分。当学生认可对方程定义的理解时,师可说明,因字母的简洁,便于使用,通常在列方程时使用字母。】

(4)辨析:

判断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那些不是?为什么?

a+9 10+6=16 20+□=100

2y=40 m+12>30 80-z=20×2

二、让方程回归生活,进一步理解方程意义。

1.出示:20+□=100

2y=40

80-z=20×2

师:这些方程能表示生活中的那些事情?

2.抽取:20+□=100

20+x=100

师:结合方程讲个生活中的故事。

【意图:把抽象的方程与生活情境建立联系,让学生换个思路理解方程,为方程增添些许生命力,从而加深和丰富学生对方程意义地理解。】

3.在身边找方程。

教师请一名学生和自己站在一起,问:我们两个在这儿一站,有方程吗?

(1)指名让学生为站在一起的老师和学生构造方程,师在其中有目的地追问相应的等量关系。

(2)同学身高x厘米,我们两个相差32厘米,陈老师身高180厘米。

师:这次你都能列出哪些方程?

(x+32=180 180-x=32 180-32=x)

【意图:教师创设看似寻常不过的情境,在学生寻找方程的过程中,让学生不仅再一次加深了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方程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方程。】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升。

师:想一想,我们这节课是怎样认识方程的?(师带领学生回顾重点学习过程。)

【意图:“回头看”让我们和学生共同驻足。只有驻足,经历才能上升为经验。经历只是一种曾经拥有,而经验则是我们每个人沉淀给自身的宝贵智慧和本领。】

通过今天地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和问题?

15.《塑料》教学设计

《塑料》教学设计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刘惠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第四课。本课主要安排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了解学生对塑料的认识。第二部分在比较中认识塑料的优点。组织学生带一些塑料制品,和其他材料做的同类制品比一比,调用感官来认识塑料的优点。第三部分是用多种方法辨别羊毛线和塑料绳。通过看一看、拉一拉、烧一烧、捻一捻等方式会正确区别羊毛和塑料制品,进一步了解塑料的优缺点。第四部分是了解如何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塑料的优缺点。 2.会正确辨别羊毛制品和塑料制品。 3.了解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塑料的优缺点。 难点:了解塑料的特点,理解塑料与环保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塑料尺、钢尺、塑料袋、纸袋、塑料碗、瓷碗、木椅、塑料椅、羊毛线、塑料绳、酒精灯、镊子、手套、护目镜 五、教学过程 (一)寻找生活中的塑料制品 1.谈话:塑料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请你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塑料制品? (预设:水盆、课桌、尺子、笔盒) 2.汇报交流对塑料的认识。 【意图解析】从观察教室里的塑料制品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塑料在生

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既能拉近塑料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二)比较中认识塑料的优点 1.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了纸、金属等材料的特性。你觉得塑料制品与其 他材料制品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2.分组观察:四人一组,每人认领一组物品进行观察比较。 第一组:塑料尺、钢尺;第二组:塑料袋、纸袋; 第三组:塑料碗、瓷碗;第四组:塑料椅、木椅; 3.学生交流汇报 4.小结:塑料制品具有防摔、耐腐蚀、弹性好、便宜、轻便、隔热等优 势。 【意图解析】通过学生之前学习过金属、纸、木头等材料的特性,运用 多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出塑料的一些优点,可以加深学生对塑料特性的理 解。通过分组合作观察的形式,既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又可以做到人人 有观察任务,提高教学效率。 (三)鉴别羊毛制品和塑料制品 1.谈话:这两根绳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预设:羊毛、塑料) 2.提问:你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区分开? (预设:看一看、拉一拉、烧一烧、捻一捻) 3.分组实验,用不同方法区分羊毛绳和塑料绳。 (烧一烧和捻一捻环节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并正确使用酒精灯)

认识方程教案

《认识方程》教案 《认识方程》教案 【课程分析】 “认识方程”是小学阶段学习方程的起始课,大部分版本的教材都将其安排在五年级,且给出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一定义。日常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教师集中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围绕这句话展开,着重引导学生从是否为等式,是否含有未知数这两个限制性条件来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理解方程和等式的关系。应该说,“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这句话指出了方程的形式特征,但在形式的背后还隐藏着更为重要的思想意义。学习方程的价值在于会用方程解决问题,逐步学会运用代数的方法思考问题,即培养学生代数思维的能力,这一切离不开方程思想的渗透。 【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学习方程、领悟方程思想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是方程思想本身具有抽象性,二是前面四年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习惯了用算术思维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初步感受议程和等式的关系。 2、经历观察、语言描述、符号表达、分类、归纳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方程的作用即刻面现实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体会方程的意义和作用。【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 师:时间过得好快,一转眼我们都上五年级了。你觉得咱们五年级的学习水平跟一年级相比―― 生:水平高多了。 师:好啊,那就请大家来做小老师。最近,一年级的孩子遇到了这样

一个问题:草地上有7人在踢足球,再来几人,就是10人? 师:有个叫小明的同学是这样做的。(板书7+3=10)对于这种做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7+3=10,这里的3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应该用10-7=3(板书10-7=3) 师:你们的意思是,7和10是告诉我们的数,就叫做已知数,而3 不是题目中告诉我们的,属于---- 生:未知数。 师:你们是用已知数求出未知数。 师:(再次出示7+3=10,在7和10下面打√,3下面打?)现在,你能看出小明是怎么想的吗? 生:他是想,原来有7人,再来几人就是10人,也就是7加几等于10呢? 师:小明先想7+()=10,然后想到了3,用一个符号来表示不知道的人数。这样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呢? 生:有! 师:对啊,先不去想结果是多少,而是看看数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关系理清楚了,再去想结果。 师:孩子们,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蕴含了一个伟大的数学思想---方程思想。那什么是方程思想呢?能说说你的感觉吗? 生1:就是用一个符号表示未知数。 生2:就是先想关系,在解决问题。 师:大家可能一时还说不太明白,没关系,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继续学习。 师:你还能用其它的式子来表示小明的想法吗?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生:7+?=10,7+x=10,7+ =10…… 师:总之,你们想到的办法就是用一个符号来代表未知数,你们想的办法和数学家韦达想的办法是一样的,他是第一个想到用符号代表未知的量来进行系统计算的。不过,有另外一个数学家叫笛卡尔,他说,你用这个符号,我用那个符号,多乱啊!不如大家统一用几个固定的字母表示吧,其中x就是他选的字母之一,。我们也选用x表示吧。

美丽中国教学设计

《美丽中国》合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让同学们在各种爱心故事、演唱、表演等活动中体验、感受:爱------ 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 2、在学习中,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注意保护啜子。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 2、能全身心投入各种表演活动中体验和感受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并积极参与活动 教学准备:歌词歌谱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具:钢琴 教学内容: (一)爱心故事导入 创设情景 1、展示四幅有关爱心的多媒体画面,教师在背景音乐《我爱你中国》的旋律中动情 2、师:这四幅画面共同说明了一个怎样的情感主题? 3、师小结,展示主题《美丽的中国》 (二)学唱歌曲《美丽中国》 1、展示多媒体画面介绍音乐人----郭峰并简单的介绍《让》作品。 2、播放MTV《让》学生欣赏 3、师提供三种学习新歌的方法让学生按自己学习习惯选择学习(A跟钢琴演唱歌词B跟钢琴演唱歌谱C跟钢琴哼唱旋律) 4、跟钢琴练习,要求找到自己感觉演唱比较困难的地方 5、请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帮助解决并提出OX节奏与X- - -在演唱时应如何把握。 6、再次跟钢琴练习,要求声音柔和、抒情,有感情地演唱

7、尝试用领唱、合唱的方法练唱。 要求:(1)声音统一气息通畅(2)节奏准确充满感情 (四)爱心感悟 1、分析讨论:四人一组合作分析表格曲名速度演唱形式表情风格内容主题《让世界充满爱》 2、得出答案:曲名速度演唱形式表情风格内容主题《美丽中国》慢板领唱、合唱柔和、抒情现代流行 2、提问:通过分析你知道音乐情感与人的情感有什么联系?为什么? 3、出示多媒体,爱心感悟: A 音乐的情感来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B 音乐形式千姿百态,爱------人类永恒的主题永不改变。 (五)爱心创作 1、展示多媒体:爱心小天使的爱心创作任务,画面上有四个爱心宝盒,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任意选择并点击其中一个爱心宝盒,爱心宝盒弹开并显示爱心创作的任务。A请你们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做一个爱心礼物B 请你们小组成员按教师提供的道具编一段爱心情景剧,加油哦!C请你们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写一首爱心小诗,努力哦!D请你们小组成员在爱心演出中表演一段歌舞,你们一定很棒! 2、在音乐声中学生活动 3、展示各组爱心创作作品,各小组之间进行评价 (六)教师小结,在《美丽中国》的音乐声中结束课堂。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15.塑料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15.塑料 【教材分析】 《塑料》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和工具了解塑料的特点,思考怎样减少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在保护环境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教学中,1、用塑料与其他材料比较时需要一组组的进行,一方面是这种才比较严谨、科学,另一方面才可能了解到塑料更多的优点,学生分析时,教师不必作出评价,在总结时进行概括。2、探究活动:用更多方法比较塑料绳与羊毛毛线,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实验的方法了解塑料的特性。3、用视频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减少白色污染,树立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这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塑料制品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储备了一些生活经验,使他们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使他们积极地对塑料进行比较,探究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环境保护方面,学生只知道有白色污染,对它造成的危害还不是很了解,通过视频能更好的了解“白色污染”的严重危害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最后,通过“科技改变生活”让科技的力量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钻研,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塑料也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2.知道塑料有很多的优点,但也有缺点。 3.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 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工具对塑料进行研究。 2.能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对比的方法探究塑料的特点。 2.意识到塑料制品对环境的危害,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会回收、利用塑料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认识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天平示意图,在观察、列式、归纳、类比等活动中,经历认识等式和方程的过程。 2、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能判断等式和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出示天平图片 师:这是什么测量工具? 生:天平。 师:天平有什么作用? 生:天平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 生:天平也可以比较两个物体的质量。 师:用天平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哪个轻,哪个重? 生:把两个物体放在两边的托盘里,指针偏向哪边,哪边托盘上的物体就重。 生:哪边的物体重,哪边的托盘就低;哪边的物体轻,哪边的托盘就

高。 师:这个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吗?(出示不平衡天平图片) 生:不相等。 师:这个天平平衡吗? 生:不平衡。 师:不平衡-不等。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列式。 (1)师:这个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生: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 生: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 师:平衡-相等。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吗? 生:20+30=50。 (2)师:这个天平处于什么状态? 生:平衡。 师:天平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生:左边是30克的砝码和一个X克的物体。右边是80克的砝码。 师:“X”是一个未知数。你能写出一个式子来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吗? 生:30+X=80。 (3)师:这个天平平衡吗? 生:不平衡。 师:哪边重?哪边轻?

生:左边重,右边轻。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吗? 生:X>30。 (4)师:这个天平平衡吗? 生:平衡。 师:怎样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生:X+X=100。 师:还可以怎么列式? 生:2X=100。 (5)师:这个天平平衡吗? 生:不平衡。 师:怎么列式? 生:50<X+10。 2、分类整理。 师:刚才,根据天平的状态,我们写出了这些式子,认真观察这几个式子,说一说它们可以怎样分类?小组合作交流。(课件出示要求)。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前面展示一下? 生:老师,我们是按符号的不同分成了两类,一类用等号连接,如:20+30=50,……另一类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如X>30,…… 生:我们是按式子中有无未知数,也分成了两类。一类含有未知数,如:30+X=80,……另一类没有未知数,如:20+30=50。 3、认识等式。 师: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第一种分法。 师:我们看这几个式子都用什么符号连接?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与掌握方程的意义,认识方程和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与数学应用意识,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与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等式与方程。 1、出示例1天平图(两边没有砝码) 提问: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2、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砝码(60+60=120) 提问:你看到天平怎样?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你能用式子表示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60+60=120或60×2=120) 为什么中间用等号? 指出:像这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就是等式。 3、现在老师把左边的一个砝码换成80克,天平会怎样?哪边重?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60+80>100) 4、现在老师如果把左边托盘中的一个50克的砝码换成X克的砝码,你会有什么想法?

(60+X>100 60+X=100 60+X<100) 5、出示例2天平图 你能用式子表示两边物体之间的质量关系吗? (X+60>100 X+60=160 X+60<210 2X=200) 6、出示观察和操作得到的8道不同的式子。 让学生分组讨论对8道式子进行分类。 (提示:要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指名分类,要求说出分类标准。 7、对“是等式的”与“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再次分类。 “是等式的”分为“不含有字母的等式”、“含有字母的等式”。 “含有字母的”分为“含有字母的等式”、“ 含有字母的不等式” 观察“是等式的”中“含有字母的等式”与“含有字母的” 中“含有字母的等式”发现了什么?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8、师小结: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你能举出一些方程吗?(先指名说,后同桌互说。) 9、揭示课题:认识方程。 二、认识等式与方程关系。 1、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1)6+X=13 (2)36-9=26 (3)60+20>70 (4)8+X (5)50÷2=25 (6)X+4<14 (7)Y-28=35 (8)25-20=X+1 等式有: 方程有: 2、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 (2)所有的等式都是方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新教案:第6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难点: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 1.你的家乡有几条河流?有几个沙场?有几个垃圾倾倒场?河流周围居民的生活态度怎样? 2.你的家乡有几座山?有几个矿山(或者石场)?道路状况怎样?矿山(或者石场)周围居民的生活态度怎样? (提示:如实展示) 3.教师引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似乎于我们现代生活而言已经只是一个梦境。正因为如此,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的美丽和谐需要我们更多勇气、智慧、信念! (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知识点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自然为人类的__生存与发展__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__相互依存,共生共荣__,这是一种__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__。 2.建设生态文明,要以__资源环境承载能力__为基础,以__自然规律__为准则,以__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_为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3.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有哪些? 知识点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4.走__绿色__发展道路,建设__生态__文明,实现__可持续发展__,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5.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__生产力__,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__生产力__,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6.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有哪些? (提示: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

塑料教案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2017年新课标一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第三节内容,在本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材料家族”的不同类材料。初步认识了塑料,生活中也多次接触到塑料。从生活中对塑料有感性的认识,为本节课研究塑料具有怎样的性能和用途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教学工具 教师课前准备不同种类的塑料物品(小塑料桶子、塑料尺、塑料水壶、洗衣液瓶子); 超市购物袋、保鲜袋、垃圾袋、塑料文件袋。提前收集好大量的塑料甁。 筛选不同类别的瓶子。例如:矿泉水瓶、运动饮水瓶、塑料药瓶、洗发水空瓶、沐浴露空瓶、一次性杯子、糖果瓶、酸奶瓶、洗气瓶。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了解不同类型的塑料的特点,具有不同的用途; 2、认识塑料瓶底部的安全标识; (二)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的塑料材料,进行小调查研究,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科学态度、STEM 1、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积极参与实验; 2、认识到塑料对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安全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塑料的特性,具有不同用途;能学会安全使用塑料甁。 教学难点:认识塑料瓶底部的安全标识,开展安全小调查。 教学方法 讨论探究法、实验法、类比法、自主归纳总结法、自制PPT、结合信息技术录制微课; 教学过程(必填) 导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瞧瞧,都有些什么呢?(展示4-5种塑料制品,分别有小塑料桶、塑料尺、塑料水壶、洗衣液瓶子)想想这些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做的呀?(生:塑料)板书塑料。 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是塑料做成的吗? 生:塑料瓶、水壶、塑料盆、塑料文具盒、尺子、塑料袋、沐浴露瓶子、白色小药瓶……师:同学们的回答真丰富,能举出这么多的例子,看来塑料在我们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好好研究它。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轻松交流,展示塑料制品,本单元第一节课初步认识了塑料,为本课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授活动一比较不同的塑料 师:老师准备了四种塑料制品,分别是:塑料抽杆夹、塑料袋、PE保鲜袋、垃圾袋。制成它们的塑料都一样吗?(生:不一样。)老师从四种物品上分别剪下大小相同的塑料块,并且标好编号:1、2、3、4。 (1) 这些塑料块有哪些不同?你们会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板书(贴上四块塑料片。)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5.3 认识方程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5.3 认识方程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82页“认识方程和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三的相关内容。 ◆教材提示 方程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1.在具体情境中找到等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2.认识方程的特征。所以本节课的知识点也对应是三点: 知识点一: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知识点二:根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知识点三:认识什么是方程。 在方程形式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具体问题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自己从图中获取信息,发现等量关系式,启发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这种等量关系,最后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各个量组成等量关系式,从而轻松地完成方程的形式的教学。 在建立方程概念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实际问题中各个量的意义,分析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从而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能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难点 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稿纸、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创设情境。 (1)出示一个天平,让学生说一说天平的工作原理。 (2)在天平的左边放2个小苹果,右边放一个大梨子。使天平平衡。 提问:这里天平平衡了,说明了什么?(两边的物体重量相等) 追问: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 板书:2个苹果的重量=一个梨子的重量。 再问:如果用χ表示一个苹果的重量,两个苹果的重量就用什么表示?如果梨子的重量为300克,那么这个等量关系式还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小组交流后得出结论:2χ=300 (3)同学们写出的式子里有什么?它表示什么含义? 学生回答:式子里的χ表示一个苹果的重量,2χ表示两个苹果的重量;而两个苹果的重量与一个梨子的重量相等。 2.揭示课题:同学们刚才写的等式里,含有一个未知数,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板书课题:方程 设计意图:用操作天平的形式来让学生感受到等量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形成等量关系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渗透了等式和未知数两个概念,为方程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认识塑料》 全国通用

认识塑料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塑料,能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塑料制品的特点。 2.认识生活中的塑料,了解塑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废弃物处置不当造成 的危害。学会客观地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3. 通过学习,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环保责任感。 4.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分类、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弃物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约束自己的行为和习惯,注意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搜集关于塑料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实物激发兴趣,开题导入 同学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各种不同的塑料制品)?那这些材料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呢?(学生回答塑料)今天我们就一同来走进塑料的世界。 板书课题:认识塑料 二、交流资料,初步认识塑料 1.师:上节课,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去搜集塑料方面的知识和塑料制品,同学们都搜集到了什么物品?谁来说说你搜集到了什么?(自由回答) 学生会回答搜集到的各种塑料制品、什么是塑料、塑料的原料、种类等基本信息,师根据回答给予适当评价、补充和总结。 2.师:同学们通过不同途径搜集了关于塑料的资料,听了你们的介绍,我们对塑料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带来的物品也是琳琅满目(如果学生搜集物品单一可以引导找一找教室里的塑料制品),可见塑料制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这些只是塑料世界里小小的一部分。塑料制品在各行各业中应用都十分广泛,虽然塑料制品问世只有百余年,但是它已经逐步取代了其它生产材料。(板书应用广泛) 播放一组塑料在不同行业应用的图片。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方程》表格式备课

第七单元认识方程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5页—第10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3、通过天平游戏,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4、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的等量关系。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2、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3、会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4、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1、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2、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的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课时: 10课时 字母表示数—————————————————————2课时 方程————————————————————————1课时 天平游戏(一)———————————————————1课时 天平游戏(二)———————————————————1课时 猜数游戏——————————————————————1课时 邮票的张数—————————————————————1课时 练习五———————————————————————1课时 字母表示数教学内容: 教材第85—87页“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有关的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 2、让学生经历探究新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作用,感受数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探究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北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认识方程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出示92页的天平图,画面其他内容不出现)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天平的左边有一个药丸和5克砝码,右边有10克的砝码,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两边的质量相等。) 2.如果用X表示药丸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平衡写出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3.X+5=10,X+5表示什么?10表示什么?“=”表示什么? 4.(出示月饼图,画面其他内容不出现)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400克) 5.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每块月饼的质量×4=400) 6.如果用X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7.4X表示什么? 8.(出示水壶图的左边)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000毫升的水,刚好倒满2个热水瓶和一杯,杯子能装200毫升的水) 9.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 (2个热水瓶的容积+200毫升=2000毫升 10.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X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2X+200=2000)11.2X表示什么? 12.观察刚才我们列的几个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与同学交流。 13.像X+5=10,4X=400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活动二:解释运用:练一练 1.看图列方程。 理解题意,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 (1)X+20=50+20 (2)X+X+7=11 (3)4X+6-3=87 (4)X+21=175 (5)b+15+b=100 (6)5X+2+2=44 2.根据题意列方程。 (1)理解题意,车上原有多少人可以用什么表示? 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X-5+8=15 (2)理解题意,摆一摆 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 3.日历表的规律。 理解题意,找一找等量关系是什么? 列方程。 (1)中间数是Y,左边的数是Y-1,右边的数是Y+1

2018秋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部编本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能力目标收集整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资源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但要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大气、水、土壤治理……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 思考:“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给我们什么警示? 教师总结: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要直面发展挑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保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一)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1.阅读教材第75-76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 3.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二)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1.材料呈现: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题。 2.思考: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你是怎么认识的? 3.师生共同总结:(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2)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陈千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方程》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陈千举指导教 师: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吴正宪 教学内容:人教版53、54 页方程 设计理念及思考: 1. 准确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基础设计教学——方程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方程的定义大多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并不是件难事。从以往教学设计中我们看到,学生通过对不等式和等式的对比,对不含未知数和含未知数的等式对比,能顺利辨别方程。但能辨认方程就是理解方程了吗?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学生经常片面地认为含有字母的等式才是方程,难道未知数等价于字母吗?“核桃质量 +20=50' “20+口=100”就不是方程吗?式子中的“文字”“符号”都是学生在接受用字母表示数之前很重要的认知环节,但是,学生为什么在学习方程时只认定字母呢?偏重于字母就说明学生的认知已经达到更高的抽象层面了吗? 从学生不接受等式中的文字和图形符号可以推断学生对用字母表示数理解还比较片面,对代数思想没有达到较深刻理解的地步。为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方程,我设计一些环节,引导学生在寻找等量关系、表达等量关系时,再次经历用文字、图形符号以及用字母来表示等式的过程,希望能让学生对字母的感受更丰富,对方程的认识更全面。 2.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也应包括对基本思想的获得——方程思想是什 么 通过查看资料和个人思考,我把方程思想理解为:为寻求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联系,把未知量先等同于已知量,进行相关运算,并形成等量关系,进而解答出未知量。 这节课在方程思想这方面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一是如何使学生学会寻找等量关系, 二是学生在寻找等量关系时怎样才能把未知量等同于已知量。这两个问题似乎都与学生长期的算术思想有关,算术思想使得学生很容易走向求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以求未知量的问题结束,恐怕学生很难摆脱求解的欲望。但如果在刚接触方程时,只是表述事件,学生求解未知量的意识就会淡薄些,为未知量等同于已知量参与运算提供有利条件。 3.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天平”到底和方程有什么关系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教学设计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关心身边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明确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4.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区域特色。 (二)难点理解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方案①:图片导入:展示几幅美丽的我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引导:这就是我们美丽的祖国,要想永远拥有这样美丽的景色,需要我们了解她,合理开发她,建设生态文明。 新课学习 一、基本国情 过渡式导入:能否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关键之一在于是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了解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才有可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发展。 课堂活动:阅读教材和下列资料,分小组讨论、归纳:“根据前面所学内容,想一想,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你知道我国具有哪些基本国情吗?”教师鼓励学生归纳出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国情。 土地面积矿产资源耕地面积河流年径流量森林面积中国总量居世界的位次33466中国人均量占世界人均量的比值1/33/51/31/41/6 指标197819902000200520102011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10116522 人均国民总收入居世界的位次175178141128121114参与排序的国家数188200207208215213归纳:自然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理环境特色突出;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自然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人文环境方面的基本国情: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人均资源量和人均经济量较低;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区域特色 教学导入:展示几幅分别代表我国沿海地区、沿边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景观图片,引导:这些图片代表的区域各具特色,你知道它们分别代表我国的哪些区域吗? 方案②:过渡式导入:我国地理条件复杂,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点。了解这些特色,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地发展。 教学过程: 讲述:因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的差异,我国可以按照多种指标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均有各自的特色。我们以沿海地区、沿边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为案例,了解一下各自的区域特色。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塑料》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塑料》教学设计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塑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对塑料进行研究。 2.知道塑料的优点和缺点。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给社会带来好处,同时也会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 【教学重点】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教学难点】体会塑料污染的危害。 【教学准备】各种塑料制品及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搪瓷制品、老化的塑料制品、打火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前几课,我们通过观察、实验认识了纸、纺织材料、金属等材料,知道了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就是天然材料,如果把天然材料加工或加入某种成分改变性质,这种材料就是人造材料。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些图片上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近20年来蓬勃发展的新材料——塑料。 (板书课题)

(二)认识塑料的优点 1.师:谁能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塑料做成的?(生汇报) 2.师:那么,这些物品以前使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师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以前人们吃饭用的碗、盘子、勺子都是陶瓷做的;洗脸盆、喝水的缸子、水壶都是搪瓷做的;凳子、箱子都是木头做的;装茶具、水果的盘子都是玻璃做的;饭盒、水桶都是金属做的;而药品则大都是用纸或玻璃瓶包装的;爸爸妈妈买菜用篮子,装东西用布袋子。 3.现在为什么要用塑料制品代替呢?塑料制品究竟有什么好处呢?(生汇报) 4.师: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分别比一比。今天老师准备了七种材料做成的物品,有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搪瓷制品来帮助大家进行比较,听好要求:请各组将塑料制品与老师提供的某种制品进行比较,找出塑料有哪些优点。各组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看哪组发现塑料的优点最多!(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5.师:汇报时先说你们组用哪种材料与塑料比较,再说发现塑料有哪些优点。 6.学生按组汇报。教师板书:隔热、轻便、耐磨、牢固、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五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2. 使学生在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探索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相等关系,初步理解等式 1、出示第一幅天平图(两边没有砝码)。 提问:认识天平吗?天平是用来做什么的? 2、在天平的两边加上砝码。 提问:你看懂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用语言描述质量关系。) 学生回答后,提问: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板书: 20 + 30 =50) 二、认识方程 1、出示第二幅指针部分局部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看到这时的指针位置,你有什么想法? 2、出示完整的天平图。

问: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呢?(板书:40 <x+10) 追问:x表示什么? 3、出示四幅天平图 学生观察图列出方程。(学生口述,教师板书:30+ x=80 2 x=100 x+20=70 x>30)(注意:2 x=100让学生说明理由。) 4、将式子分类,认识方程。 引导:我们来看刚才根据天平图所写的几个式子。 谈话:你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先说一说。 学生的分类可能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①将式子按照不同的连接方式分成两类。 指出: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把这些式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用等号连接的式子,都是等式;还有一类是用大于号、小于号连接的,都不是等式。(板书) ②将式子按照是否含有字母x分成两类。(板书) 在学生交流了两种分类方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黑板上所分类的式子进一步思考:你能把两种分类方法综合起来对这些式子进行分类吗?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板书) 谈话:同学们通过思考、交流,把这些式子分了类。请观察这几类式子,说一说每组式子有什么特征? 学生描述后,教师指出:正如你们所描述的,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追问:判断方程的标准是什么?

小学科学_ 塑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塑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具有轻便、不透水、受热易变形等特点。 2.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塑料的不同特点。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 4.初步了解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塑料的特点。 2.了解塑料的好处与危害。 【教学准备】 演示:塑料花、塑料杯、玻璃杯、塑料袋、锤子、烧杯、水槽、热水、课件 分组:塑料杯、玻璃杯、塑料袋、调色盘、布袋、小毛巾、信封、水槽、场景图 【课前活动】 分一分 1.谈话: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其中有一些是用塑料做的,还有一些不是用塑料做的。请你们仔细观察,把它们分开来。看看哪个小组分的又快又正确。现在开始。 2.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哪个小组来讲一下你们的分类结果? 4.教师小结:用塑料做的有塑料袋、塑料杯、调色盘,不是用塑料做的有玻璃杯、小毛巾、信封、布袋。同学们做得非常棒!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也能够表现得非常出色。 [设计意图:学生靠自己的生活经验已经能够知道哪些是塑料,课前分一分活动,既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常见的几种塑料制品,又向学

生强调了科学探究中要细心观察、小组合作的要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小礼物,大家看是什么?(出示一盆塑料花)喜欢吗?是什么?这束花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2.学生回答:塑料。 3.教师:对,是塑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塑料。 (板书贴课题:塑料)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找一找(场景中的塑料制品) 1.谈话:刚才的大信封里有一张图片,图上画是幼儿园教室里的场景。请你们在图中找一找,有哪些是用塑料做成的物品,用笔画圈把它圈起来。 2.学生活动。 3.学生台前展示交流。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找的结果?请你把图带上台来。 4.教师小结:看来啊,塑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材料。许多物品都是用塑料做成的。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塑料制品非常多,用途非常广。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中很容易找到它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明确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 活动二:做一做,看一看(实验、观察、比较:塑料的特点) 实验一:塑料不易碎,比较轻 1.谈话: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用塑料来制作这些物品呢?它有什么好处呢?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认真地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地理湘教版新版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教案

《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的基本国情。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我国的区域特色。 3.运用资料,了解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成就,以及我国与世界的联系。 4.运用资料,联系现状,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教学重难点 1.基本国情 2.区域特色 3.中国与世界 4.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方案①:图片导入:展示几幅美丽的我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引导:这就是我们美丽的祖国,要想永远拥有这样美丽的景色,需要我们了解她,合理开发她,建设生态文明。 方案②:讲述导入:我们花了一个学年初步了解了我国的地理特征。了解我国的国情、区域特色、我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为了以后更加合理地建设我们美丽的中国。 方案③:歌曲导入:播放歌颂中国的歌曲。引导:歌曲唱出了我们的爱国之情和自豪之感。我们应该投入到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去。 【基本国情】 教学过程 课堂活动:阅读教材,分小组讨论。 归纳:“根据前面所学内容,想一想,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你知道我国具有哪些基本国情吗?”教师鼓励学生归纳出教材中没有涉及的基本国情。 【区域特色】 教学过程 讲述:因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的差异,我国可以按照多种指标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均有各自的特色。我们以沿海地区、沿边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为案例,了解一下各自的区域特色。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图9—2,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列任务。 (1)找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5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说一说它们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征。 (2)想一想,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经济具有哪些突出优势? (3)说一说,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地位。 归纳:我国沿海地区海岸线长,拥有众多的良港,对外联系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沿海地区率先得以开发,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经济的核心地域,并对内地产生越来越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