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

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P11-12)

它是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运用到中国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新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结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端于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命题,到“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是其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终促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结构特征:首先,它是关于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性理论成果的有机整合。这种有机整合体现在各个阶段性的理论成果之间在形式和内容的关联性上。从形式上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备而整齐的要件;从内容上看,邓小平理论回答的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认识提到一个新高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发展学说,历史性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应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既有历史性的需要因素,也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结构序列层次分明。

从序列结构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依次形成和展开,它们的先后顺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带有历史必然性,不能随意变改。决定这种结构的因素主要有:1.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渐进性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提炼的结果;当理论形成后,也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和在实践中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其形成过程的渐进性。2.面临的时代背景和要解决的时代问题。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所面临的背景和要解决的时代问题具有先后性。

3.社会发展规律和建设规律的规约作用。社会发展和建设规律表明,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应遵循一定的规律。邓小平理论是在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发展的前提条件的基础上才出现的,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毛泽东思想没能解决的社会前进中的另一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是如何为邓小平理论所开创的正确发展道路提供政治保证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葛陈荣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给了我们许多重要启示:一是必须坚持科学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这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二是必须坚持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前提;三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前提;四是必须充分认识领袖群体、知识精英、人民群众共同作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

中图分类号:

D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008-04*本文为2008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研究”(项目编

号:2008ZY058)的后期成果。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金龙教授的悉心指导。*作者简介:葛陈荣,男,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方燕,女,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任、副教授,硕士。

2012年2月社科纵横

Feb ,2012总第27卷第2期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 .27NO .2

解决的是如何使邓小平理论所确立的发展道路更加正确、更加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从毛泽东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每一个阶段性的理论的出现都是以其前面的理论的出现并走向实践为基础的。因此,这种序列结构的出现还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

从层次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层次结构分明。邓小平理论处于最顶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奠基石,对整个体系具有统摄作用。邓小平理论所阐明的思想和路线,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具有指导作用,因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因此,邓小平理论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为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而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形成的适应时代变化的指导思想。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一)科学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

胡锦涛同志指出:“30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2]其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科学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前提。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胡锦涛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3]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它指导我们应该形成怎么样的世界观和提供给我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在党成立初期,党的部分领导人并没能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而是投机取巧、断章取义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给我党的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损失,导致我国革命出现两次重大挫折和危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挫折却没有丝毫动摇,他们始终高举马列主义的伟大旗帜,根据马列主义理论品质的要求,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最终赢得了党的革命事业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最大考验莫过于苏东剧变了。苏东剧变的直接后果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和苏联的土崩瓦解。这一结果改变了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也改变了很大一部分曾经忠实地信仰过马克思主义的人。但是却未能改变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邓小平曾经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4](P371)正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的坚定信仰和毫不怀疑地贯彻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态度,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苏东剧变后的20年发展史表明,邓小平同志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学说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社会主义为我们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5](P418)。“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对每一个原理(一)都要历史地,(二)都要联系其他原理,(三)都要联系具体的历史经验加以考察。”[6](P23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作为系统的学说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为前提。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系统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层面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构建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三,要区别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除了普遍真理外,还有一些马恩等创始人在实践所得到的一些具体的结论,如暴力革命论等。这些具体结论与普遍性的真理性认识不同,是马恩等领导人运用普遍真理指导当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所得到的一些经验总结,对于当时的革命和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但是,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这些具体的结论将因作出结论时的前提条件的改变而不再起作用。这正是列宁特别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联系具体的历史经验加以考察”的根本原因。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时,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也特别强调要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和实质,而不是用毛泽东只言片语来理解。邓小平指出:“我们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获得正确的理解……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教育我们的党,来引导我们前进”[7](P43-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科学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而不拘泥于具体结论的结果。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在马恩的时代,他们设想的是从发达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因而就不存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这也意味着社会主

义不必经历初级阶段这么一个时期。但是,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在落后的中国取得了胜利。这么一个现实与马恩的设想是不一致的,因此,如果没有科学理解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体系,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出现。

第四,要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P63)。胡锦涛同志指出:“30年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P10-11)(二)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前提

时代是指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时期。时代特征是指对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阶段基本状况的客观认知与描述,反映时代性质、时代基本矛盾,决定特定时期世界发展的走向和趋势[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与中国国情为前提的。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和平与发展成为新的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出现的。建国后,由于对时代主题的严重误判,我党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浪费在假想的战争和开展实质的运动当中了;文革后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比较分析了当时国际社会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4](P127)基于这一认识,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已经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新的时代主题并果断结束“文革”斗争,将国家的精力投入到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当中来。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中国国情的研究,早在革命初期,毛泽东就注重调研,并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随着革命实践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把握也随之深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及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重新审视中国国情,认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提出了初级阶段理论,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这一判断全面反映了我党对我国国情的准确把握,以此为基础,我国的建设和发展事业取得全面进展,适应我国建设需求并对我国建设具有指导作用的思想也相继产生,并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是中国共产党自毛泽东以来的几代领导人都善于总结党和国家以及世界其它国家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我党才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考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胜利,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前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这一理论精髓要求我们,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解放思想要求我们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解除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第二,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寻找结合点上下功夫;第三,与时俱进要求我们有超前意识,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内容和形式上全面地体现了这一思想精髓。首先,从内容上看,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论、初级阶段论到建党理论,再到发展的理论,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其次,从形式上看,从邓小平理论发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这实质上就是一种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和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始终坚持着这一原则,才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与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成熟的。毛泽东同志在党内最早旗帜鲜明地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早在1930年,他就针对教条主义“唯书、唯上”的错误思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9](P111-112)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10月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他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这就要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9](P533-534)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当时的实际相结合。他指出“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10]以邓小平为主要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始终不渝地将变化着的实际与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才形成了关于中国建设的科学理论和指导

思想——

—邓小平理论。

处于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当代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一步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根本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科学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坚持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

(四)领袖群体、知识精英、人民群众共同作用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一个主体条件。这个主体条件主要包括领袖群体、知识精英、人民群众。

第一,领袖群体在这个主体中处于核心地位,起支配作用。我国的领袖群体是由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全国各族人民中的杰出代表组成的。他们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他们是我国各族人民中的优秀代表,肩负着领导我国社会和国家建设的神圣使命;其次,他们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通晓社会发展规律,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理论,指明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他们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能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共呼吸、血肉相联,真正代表他们利益的先进群体;再次,他们善于科学地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集中群众智慧,制定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历史已经充分表明,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所有成就,都和领袖群体的贡献分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是在领袖群体的带领下不断进步的。

第二,知识精英在这个群体中处于重要地位,主要为群体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知识精英能够吸取中外优秀文化,并不断创新,形成新的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文化,充实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中来,成为推动建设进步的动力

源泉。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我国知识精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内容。同时,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丰富和发展中国民族文化。这是一个知识与文化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靠知识精英来完成。此外,知识精英掌握了最先进、最坚实的基础理论。这些基础理论对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知识精英以其自身特有的功能,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第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群体中处于基础地位。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基础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真正融合。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为群众所了解和接受。

领袖群体、知识精英、人民群众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主体。这个主体内部结构分明,功能互补,共同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12.[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Z].2003-7-1.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8]蒙爱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时代特征[J].人民论坛,2010.11(中):40-41.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