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

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

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

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

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

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

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

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

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

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

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

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

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

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

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四、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1、教学应关注人。

2、教学应重过程。

3、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教学过程应强调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

A、知识是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B、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生成性”因素往往是判定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

C、多元性。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差异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

五、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为或创造的过程。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六、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三、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四、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文章介绍了当前国际上课程改革的五种潮流,即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并指出,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要加快课程改革,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关;个性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是教育部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教育技术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而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组成部分。它推动着教育者以人的发展为主题的教育观念的变革。以学习和学生为中心,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的观念,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课程和媒体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加快课程改革,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顺应世界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联合国诸机构、其他国际组织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推出了多种课程改革乃至整个教育变革的方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民主、国际理解、回归生活、关爱自然、个性发展五种理解或价值追求,是近期课程改革的焦点。 一、教育民主。追求教育民主是世界近现代教育史的主旋律。世界教育民主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 全民教育阶段。全民教育体现出的“教育民主新概念”的基本内涵是:让所有公民平等享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教育民主新概念”的具体要求是:积极消除教育差异,特别要积极接纳边缘群体,让每一个人依法接受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消除性别差异,确保女童及妇女受教育的权力;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青年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积极开展成人扫盲教育,确保成人受教育的权利,满足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人们观念中的那种“提高质量、兼顾平等”的思想,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应当由“平等与高质量能够兼得、必须兼得”的理念取而代之。开放教育实行的“免于国家统一入学考试,验证择优注册”的入学方式,实行课程为单元的组织教学等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二、国际理解。“国际理解教育”的宗旨,是帮助人们不把外国人当作抽象的人,而把他们看作具体的人— 他们有他们自己的理性,有他们自己的苦痛,也有他们自己的快乐。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在各个不同的民族中找出共同的人性,提倡国与国之间互相宽容、增进友谊和进行合作。课程改革应该强调认识、理解和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应将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动联系起来;教科书应该就某个主题提供不同的视角,并使这些视角的民族与文化背景清晰明了,而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 理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本文主要结合美术新课标的理念在第四段中对“设计·应用”的教学法进行尝试,并结合自己在运用现有的美术教材进行教学实践,论述在新美术课程的理念中对学生学习“设计·应用”的探索过程,提出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几点可行方案以及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涉及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也论证了美术课程标准从课程建设的角度,促使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增强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这一特点决定了该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同时又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由现代设计基础、传统工艺美术两部分组成。其中现代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工业设计、视觉传统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以及电脑美术设计等;传统工艺美术则主要包括:基础图案,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制工艺、纤维工艺、纸工艺、泥塑和陶艺以及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制作等。 一、“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重要性 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和掌握详尽的、准确的技法过程,而在于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大体了解其基本常识,培养学生形成的设计意识和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的引领目标 1、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通过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目标。设计活动是将设计思想和创意物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进行必然需要相关的知识和技法,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不是该领域学习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这是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设计·应用”这一学习领域较之“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更多地要考虑其他人的需要和实际的运用价值,而不是创造者个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自由表达。在这一领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要使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对形形色色的媒材进行操作实践。 3、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这是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美术是一种人类文化现象,美术学习应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应通过美术学习,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积极情感、态度的养成以及他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 4、养成事先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这属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品质的培养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对青少年儿童的个性品质培养,除了观察、记忆、形象和逻辑思维、想象、创造能力等智力因素以外,对逆境和困难的适应能力、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对长时间工作的耐受能力,良好的工作心态和有条不紊、耐心细致的行为习惯以及意志、毅力等等非智力因素心理品质的培养,对学生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docx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 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 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 “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学生是 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1、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关注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3、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高中以——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4、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知识、技能、能力、态度 5、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为主要目的。实践能力 6、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和——改进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功能 7、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本次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8、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理念)相适应的体现一的教育观念。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指定了几个领域,它们是( abcd ) A、研究性学习; B、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劳动与技术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2、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主要内容的是(abcd) A、走进社会:B、珍惜环境;C、关爱他人:D、善待自己 3、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课程标准内涵的是( cd ) A、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B、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 C、提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D、规定了不同阶段的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4、在下列选项中,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特性的是( abc ) A、整体性; B、开放性; C、生成性: D、自由性 5、新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 abd ) A、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 B、设置综合课程 C、高中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D、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 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 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 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活跃氛围; 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 总体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教师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人。 (3)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助、引导的作用。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机会。新课程改革将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将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索,强调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又一方向。 (4)回归生活。旧课程的一个主要缺点是课程内容陈旧且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意义,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三层含义:第一,注重每一位学生。注重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协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注重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协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所以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持续实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持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但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注重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49336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一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 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一】文化的传播者; 【二】潜能的开发者; 【三】学习的促进者; 【四】发展的伴随者; 【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 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三】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 (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4)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 七 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二】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实行探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八 探究教学需要树立哪些基本观念? 【一】潜能开发观;【二】问题探究观;【三】学生主体观;【四】行为实践观;【五】个性差异观;【六】师生合作观;【七】生命发展观;【八】评价过程观。 九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

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 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 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容: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作者:来源:时间:2004-5-28 11:05:47 阅读次【大中小】 1.“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利.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因此,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能力。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2.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至于接受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则是由大纲与课程事先规定了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教师通过设计教案,组织上课,指挥与控制着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核心理念

新课程核心理念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新课程核心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一】文化的传播者;【二】潜能的开发者;【三】学习的促进者;【四】发展的伴随者;【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的综合化,注重知识、情意、能力的一体与整合。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 有需要的“人” ,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 ,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使之充满自信,抬头走路;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会发现自己的潜能;关爱每个学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每个学生,帮助其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欣赏每个学生,为他们的每个进步而喝彩。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7、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8、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特别强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9、科学人文性课程:这种课程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于科学知识,科学态度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力求把“学会生存” “学会尊重、理解、宽容”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创造”等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 10、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即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即: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可课程)。课堂应是生态环境。学生是其中最具活力的鲜活生命体。教育教学活动应是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生命融合、思想沟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活力。 1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用什么方法、手段,通过什么途径获取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创造一种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应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 (一)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课程理念形成于对现实教育的深刻分析和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新、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建构的基础——不同的课程观: 旧课程观中的课程是文本课程,教师是传授者,因而教师是中心。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2、课程实施的策略——不同的整合观: 旧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互分离的,教材意识是第一意识,按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则是第一要务,而新课程观则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教必需服务于学,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是首要的任务。 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成为一 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二)走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树立”的第一步是接受,但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

教师自身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这种意识在新课程实施进入攻坚阶段时尤显重要。 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一)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 课程的价值是多元的,多种价值的融合,特别是人的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融合,将是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在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对我们影响较大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基本形式”,故而新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尽管我们历来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但是在如何处理好“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人的价值”这三种基本价值的关系上却是经历过曲折的,即使是现在......。 (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内涵 1、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定位问题。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新课程定位在人的发展上,具体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重要理念图文稿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重要 理念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新课程改革的十大重要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指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与观念。每位中小学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并把它转化为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可用以下十句话来表达: 一、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二、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是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和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三、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四、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养成“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雷锋式的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

五、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的培养总体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