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全套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全套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全套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全套复习提纲

依据:

人教版:历史教材

中国古代史提纲练习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

1.夏朝(建立、统治范围、桀的暴政、商汤灭夏、夏亡原因)

2.商朝(建立、迁都、纣的暴政、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亡原因)3.西周(建立、强盛、国人暴动、西周灭亡、平王迁都)

(二)夏、商、西周的制度

1.王位世袭制含义

2.井田制(性质、内容、作用)

3.分封制(性质、内容、重要的诸侯国、作用)

4.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

(一)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时代特征

2.春秋诸侯争霸

⑴背景①②③

⑵目的(奴隶主掠夺土地人口)

⑶性质(奴隶主贵族争夺霸权的战争)

⑷大事

①齐桓公称霸(改革、口号、会盟)

②晋楚争霸(城濮之战、楚王问鼎)

③吴越争霸(地理位置、人物)

⑸评价

3.战国兼并战争

⑴背景: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

标志(、)

⑵性质(封建统一性质的兼并战争)

⑶大事

①齐魏(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②秦赵(长平之战)

⑷评价

4.民族融合

⑴主要民族、、、、

⑵融合方式

⑶作用: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二)春秋战国的经济1.农业(铁农具、牛耕、水利)看图

2.手工业

⑴冶铸业:技术,比欧洲早年以上

青铜铸造出现了新技术

⑵漆工业:出现了技术

⑶纺织业:麻布

⑷煮盐业

⑸酿酒业:用造酒技术

⑹手工业工艺专著《》内容

3.商业、城市

4.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由公田到私田)

⑴生产力发展

⑵生产关系发生变化①②③

(三)春秋战国的改革和变法(政治)

1.春秋

①齐国:

②鲁国:

实质: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2.战国

⑴背景

⑵目的

⑶主要变法①魏国:

②楚国:

③秦国:

⑷性质新兴地主阶级实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⑸结果新的封建制度确立

⑹商鞅变法

①时间

②内容 a b c d e f g

③评价

积极

局限

④成功原因

⑤认识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比较春秋战国变法异同】

(四)春秋战国文化

A.特点:、、、

B.原因

(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前代基础)C.表现:

1.思想(派别、主张或观点、评价)

⑴老子:①②③

⑵孔子:①派别

②政治思想

③教育成就

④文化成就

⑶墨子:派别、主张、评价

⑷孟子:派别、主张①②③、评价

⑸庄子:派别、主张①②、评价

⑹韩非子:派别、主张①②③、评价

【比较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的作用】

2.科学技术

⑴天文:春秋、战国

⑵物理:

⑶医学:

3.文学:《诗经》和屈原

4.艺术:绘画、音乐

【概括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第二单元、秦汉时期

(封建大一统)

一、秦朝的统治(统一——巩固——灭亡)(一).统一

1.条件

①社会基础

②人心所向

③经济条件

④主观条件

2.经过①②③

3.疆域:东临,西到,南濒,北抵。(看地图)

4.意义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政治(三制一律)

⑴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⑵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①在中央

②在地方

⑶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2.经济(一制三统)

3.文化(书同以)

①②③

(三).秦末农民战争

1.原因:秦的暴政

①②③④

2.经过:(前209——207)

⑴陈胜、吴广起义①②③

⑵刘邦、项羽继续

3.意义①②③

二.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特点:两汉基本沿袭秦朝制度,史称“”但有损益变化

(一).刺史制度(监察制度)

1.汉武帝后期设立:职责

2.东汉时,权加强,并逐步增加了

3.东汉末年,改为“”,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4.评价

(二).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

1.产生:汉初在地方推行,同时兼有

封国分和两级;实际与割据无异,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

2.问题封国制对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造成威胁

3.解决

⑴汉武帝颁布“”,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⑵颁布限制藩王的“”,以限制诸侯王的活动。王国问题逐步进一步解决,中央集权大大加强。4.认识: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三).察举制

1.汉朝选官制度,主要包括、等内容。

目的

2.察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它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3.西汉建立

4.东汉演变①②③

(四).编户齐民

1.目的:加强对百姓的管理,保证政府财政收入

2.性质: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3.内容:①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

②编户齐民具有的身份,依据

多少承担国家的和、。

4.农民负担:①②③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三.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特点:两汉时期,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发展较快。

边疆少数民族主要有:北方的、和,东北的,南方的、西南夷和西域各族等。(一)匈奴

1.社会状况

⑴经济

⑵政治

2.与西汉关系

⑴西汉初期,因,汉政府不得不与匈奴“和亲”。

⑵汉武帝时,因,对匈奴展开了军事反攻。进行三次大战,著名将领是、。

⑶汉元帝时,密切了汉匈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双方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2.与东汉关系

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

⑵东汉前期,、先后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二)、西域

1.西汉:张骞通西域

⑴目的:

⑵时间:年,司马迁称此为“”

年;

⑶意义:①

2.西汉:设西域都护

时间:公元前年

职责:

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开始归属中央政府(新疆)

3.东汉:明帝时,开始经营西域,联系加强

(三).西南夷和百越

1.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东汉初,重新并入汉朝版图。

2.时,汉朝在南越设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

四.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1.与朝鲜的关系

⑴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曾派人先后会见和。

⑵辰韩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被称为。

⑶朝鲜的、输入中国,中国的、

和输出到朝鲜。

2.与日本的关系

⑴时,日本“使译通于汉”。

⑵时,赐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

⑶中国的、、传往日本

3.与越南的关系:

中国的和技术在越南推广。

4.丝绸之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⑴陆上:

①开通:

②路线:长安-敦煌-葱岭-安息-大秦

③意义:

a.中国同、、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b.中国的、和技术,以及、、先后西传

c.西汉末年,教传入中国。

⑵海上:

①开通:始于,

②路线:从沿海港口出发-印度支那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

③意义:a、b

5.安息:海陆丝绸之路的中转站①②

6.大秦

⑴97年,甘英到达而未能到达大秦。

⑵166年,大秦使者到东汉,此事记载于《》,是正史中关于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两汉对外交往的条件、特点、影响)

五、秦汉时期的文化

(一).特点和原因

1.特点

2.原因

(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前代基础)

(二)科技

1.天文历法

①②(西汉)

③④(东汉)

2.数学东汉的

3.医学

①(西汉)

③(东汉)

4.造纸

①西汉前期

②东汉105年

③4世纪起

④8世纪

(三).哲学与宗教

哲学主要有董仲舒对的发挥和王充的

思想。

宗教主要有的传入和的产生。

⑴董仲舒倡导的儒学核心是、。

⑵王充的唯物思想体现在《》观点有①②③

⑶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在洛阳建造了白马寺。

⑷时,形成了道教,其主要经典是《》。

(四).史学

⑴《史记》:西汉司马迁、纪传体、黄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⑵《汉书》:东汉班固、断代史、西汉一朝的历史

(五).文学:以和最为突出

赋代表作《》《》《》

(六).雕塑和绘画

1.雕塑⑴最突出的代表

2.绘画⑴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一).总体特点

(二).农业

1.江南的开发

⑴范围

⑵表现①土地开垦

②耕作技术

③水利兴修

④面积

⑤产量

⑶特点:很不平衡,地区最发达,、和是重要的产粮区。

⑷影响: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⑸原因:①人口南迁

②民族融合

③农业政策

④政治环境

⑤辛勤劳动

2.北方的恢复与发展

⑴特点

⑵表现

①新农具

新技术

②兴修水利曹魏、北魏

③开发边疆:十六国北朝时和的开发

(三).手工业

特点:(门类、品种、产量、技术)

1.丝织业

①曹魏

②吴国

③蜀国

2、冶铁业

①北魏以制造军刀著称

②技术已相当成熟

③发明了法

3.制瓷业

①南方产

②北方创制出,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⑷造纸业

①技术进步:白、滑、薄

②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③造纸中心:、、、。

(四).商业

1.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2.北魏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

3.南方相对比较活跃

(五).社会生活变化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一).特点和原因

1.特点

⑴带有分裂割据烙印

⑵体现民族融合特色

⑶思想领域异常活跃

⑷科技成果成就突出

2.原因

⑴经济发展

⑵民族融合

⑶前代基础

(二)成就

1.科技的进步

⑴数学

①魏晋刘徽

②南朝祖冲之、

⑵农学:北朝

⑶地理学

①西晋、

②北魏

2.哲学与宗教

⑴道教的变化

①葛洪

②陶弘景

⑵佛教的盛行

①原因佛教教义的欺骗性(思想基础)

统治者的需要(政治需要)

社会动荡,百姓需要(社会基础)

②危害a b c

⑶反佛灭佛

①南朝范缜《》主张、影响

②北魏太武帝

③北周武帝

(四).文学

特点:

1.“建安文学”

特点

代表作、、。2.田园诗:特点

代表作《》、《》

3.乐府诗:

①南方特点

代表作《》

②北方特点

代表作《》、《》(五).艺术

1.书法

①,书法成为一种艺术,书法家有

②把隶书转化为楷书

③被称为“书圣”,代表作有《》、《》

2.绘画

①佛像画的始祖三国时的。

②东晋的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

3.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

河南洛阳的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

(封建社会的繁荣)一.短暂的隋朝(581年~618年)

(一).建立(时间、人物、都城)

(二).统一

1.原因①

2.经过年隋文帝派杨广灭陈,统一南北

3.意义

(三).建设

1.兴建。宇文恺主持,隋文帝营建,隋炀帝营建

2.广设仓库。有:、

3.开通运河。(时间、目的、三点、四段、五河、评价)看图

4.修筑驰道。作用

(四).灭亡

1.原因:隋炀帝暴政

2.隋末农民起义

年,山东农民首先起义,最主要的是

、的瓦岗军

3.年隋炀帝在被部将杀死,隋亡。

【比较秦隋的异同点】

二.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一).开国:(时间、人物、都城)

(二)盛世

1.贞观之治(627--649)

A.原因

B.措施

⑴政治:①

⑵经济:①

⑶文化:、、

C.表现

2.武则天统治

A.措施①

B.表现

3.开元之治(唐玄宗前期的政绩713-741)

A.措施①

B.表现

【共性】①重视人才

②革新政治

③重视科举

④发展经济

⑤处理好民族关系

三.隋唐制度的革新

(一).三省六部制

1.创立于帝,完善于帝

2.职权: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下辖六部

、、、、、

3.特点:

4.评价:

①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严密的体系,提高了,加强了,

②削弱了,加强了

③是,

(二).科举制

1.背景

2.创立与完善

⑴隋文帝:

⑵隋炀帝:

⑶唐太宗:

⑷武则天:

⑸唐玄宗:

3.作用

①抑制了

②扩大了

③提高了

④加强了

⑤为历朝

⑥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府兵制

(基础:均田制特点:兵农合一)

1.起源于

2.隋文帝(改革):

3.唐太宗(调整健全):

4.武则天(地位下降):

5.唐玄宗(崩溃):

(四).募兵制

1.实行

2.特点:

3.作用:

4.消极影响:

(五).租庸调制(基础:均田制)

1.北魏创立

2.隋朝沿用

②开始部分推行

3.唐朝实行制

①租

②调

③庸

4.作用:保证了,相对减轻了,

开垦了,保障了巩固了。

(六).两税法(780年,杨炎建议)

1.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土地买卖兼并-破坏了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减少了财政收入。2.目的

3.内容

①每户按、分别交纳户税和地税;消、;

②一年分、两季纳税。

4.特点

5.作用

6.局限越来越严重,更加沉重。

四.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A.原因

①政治

②交通

③政策

④民族

⑤对外

⑥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B.表现

(一).农业:较快发展

1.发展特点

2.之后,经济重心南移

3.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江东出现了。

(二).手工业:发达

1.特点

2.丝织中心:定州、宋州、亳州、扬州、宣州、成都、越州、苏州

3.陶瓷业:邢州-白瓷;巩县-唐三彩;越州-青瓷

4.造船业:洪州、扬州

(三).商业:繁荣

1.水陆交通发达:

①备有供客商骑用。

②水运以、为主。

2.货币统一:

隋铸,成为唐朝通用货币。

3.市场发达:

4.商业阶层出现商人:外商、胡商等。

(四).城市

1.、既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全国商业大都会

2.长江流域的商业中心是、。

3.唐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是

(扬州城的特点)

五.民族关系—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原因

①政治

②经济

③少数民族开发了边疆地区

④交通

⑤政策

B.疆域:东到,西达,东北至、一带,南及。(一).突厥

1.发源地

2.发展概况

①6世纪中期。

②隋初分裂为

③是沟通和贸易的桥梁

3.东突厥与唐关系

①唐太宗贞观初年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灭亡

②设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

4.西突厥与唐关系

①唐太宗征服,置。

②唐高宗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③武则天置。

(二).回纥

1.发源地

2.发展概况

①7世纪初受奴役

②东突厥灭亡后南移,归附

③8世纪中期统一各部

④8世纪后期,改名为

⑤9世纪中期,瓦解,西迁至今新疆的是的祖先,西迁至甘肃的是的祖先。3.与唐关系

①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都督。

②唐玄宗册封为怀仁可汗。

③安史之乱时,出兵助唐平叛。

④唐肃宗始,多次和亲。

⑤一些回纥人到中原经商、定居

(三).靺鞨

1.发源地

2.自身发展

①7世纪中期以后,和两部强大

②7世纪末,

3.与唐关系

①8世纪前期,唐在地区设都督府,该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②开元初,玄宗封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统辖,加授,从此,此地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四).南诏

1.发源地在,主要是今族和族的祖先

2.自身发展

①7世纪前期,

②8世纪前期,

3.与唐关系

①8世纪前期,唐玄宗支持

②唐玄宗封为云南王。

(四).吐蕃(藏族祖先)

1.发源地

2.自身发展7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制度,创制吐蕃文字

3.与唐关系

①唐太宗时,嫁给松赞干布。

②8世纪初,嫁给吐蕃赞普。

③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史称“”

六.对外关系

A.友好交往的原因

⑴政局

⑵经济

⑶文化

⑷政策

⑸交通

陆路方面

海路方面

B.友好交往的表现

1.新罗

⑴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最多,最著名的是。

⑵唐长安等城设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⑶新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都受唐朝的影响。

2.日本

⑴互遣

⑵日本的政治、建筑、文化、风俗等都受唐朝的影响。

⑶中日交往中著名人物有日本的和中国的

3.东南亚

与东南亚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品。

4.天竺

⑴与天竺交往以为纽带

⑵天竺遣使来唐,送来

⑶中国的传到天竺

⑷双方文化交流中,和起了重要作用。

5.中亚、

中亚一再遣使,带来名马、医药

6.波斯(今伊朗,汉称安息)

⑴与波斯互遣使节

⑵波斯王及儿子来唐

⑶许多波斯商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7.大食(今阿拉伯)

⑴唐高宗时起,

⑵中国在唐时传到大食

8.东罗马(汉时称大秦)

⑴与唐有使节往还

⑵东罗马的传入中国

⑶唐的

9.与非洲:史书记载有往来

七.文化

A.特点:辉煌灿烂,光照四邻

(全面繁荣、影响深远)

B.原因

C.表现

1.科技(特点)

⑴雕版印刷术

①最早发明

②始于隋唐

⑵火药

①唐中期

②开始用于军事,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⑶天文历法(唐朝)

①《大衍历》表明了的成熟。

②僧一行还是的创始人。

⑷医学

①孙思邈的《》。

②吐蕃元丹贡布的《》。

③唐高宗时的《》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⑸建筑

①隋宇文恺修建了,唐扩建为

②隋李春设计建造了,“”

2.诗歌

(唐诗繁荣的原因)

⑴初唐的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⑵盛唐的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

⑶成就最大的是诗仙和诗圣。

⑷中唐代表是。

⑸晚唐诗人有、。

3.艺术

⑴雕塑:敦煌莫高窟(千佛洞)

⑵绘画:杰出画家有隋朝的和唐朝的。

①初唐三大家:、、。

②盛唐的《》

③中晚唐《》

④草书大家“草圣”和。

⑷乐舞:《》《》

第五单元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一、北宋的统治

(一)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建立:年,后周大将发动,建立北宋,定都。

2.结束分裂局面(不是统一全国):宋太祖采取、的战略方针;年,宋太祖消灭,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3.强化中央集权

A.目的:为了

B.措施:

⑴集中军权: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②将禁军统领权,都直接对负责。

③设立与统兵将帅互相牵制。

④实行,以防止武将专权。

⑤禁军的一半,另一半,以达到、的目的。

⑵集中行政权:

①中央上:增设以及、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②地方上:州的长官知州由中央派担任,又在各州设,以互相牵制,便于中央对的地方的控制。

⑶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①设管理地方财政,其目的是消除。

②由中央委派担任,把收归中央。

⑷文化上实行严格的科举制度

①考试分、、三级;

②,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③实行以防考官舞弊。

④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加强了

中央集权。

C.影响

①进步性:加强了,铲除了,从而维护了,有利于的发展。

②弊端a

b

c

——导致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二)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A.危机表现:①

B.王安石变法

1.措施:(掌握名称、内容、作用)

⑴理财:、、、、

⑵军事:、

⑶教育:、。

农业

军事

总体

3.失败原因:

4.评价:

①变法是的改革运动。

②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

二、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北宋与辽的关系

1.辽的建立

⑴兴起:

a.契丹族原居住在一带,过着、生活

b.末年,势力发展起来,部分人开始了

⑵建国:

①10世纪初统一各部;

②年,建立,都;

③统治时期,得到;

④后改国号为。

⑶制度:

①原因

②内容

③特点

④作用

2.宋辽关系

⑴战争:

①为夺取幽云等州,两度对辽用兵,均告失败。后确立政策。

②辽不断南下,威胁宋的安全。

⑵澶渊之盟:

①时间

②内容:宋;辽;

双方约为之国,各守边界。

③影响:对峙局面,和平、交流密切、民族融合。

(二)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1.西夏建立:

①所属民族是族的一支,以来居住在一带,过着;

②年称帝,定都;

③仿效建立政治制度。a、b、 c

2.宋夏关系:

⑴战争

⑵和议:

①时间

②内容: a

b

c

③作用:和平、民族融合。

(三)金的建立与金宋的和战

1.金的建立:

⑴兴起:祖先、居住地、统一

⑵抗辽:目的、人物、性质

⑶建立:时、人、都

⑷制度:

目的、特点、作用

2.灭辽、灭北宋

⑴灭辽:与联合夹击辽,年辽朝灭亡。

⑵灭北宋:主战派被排挤,年北宋灭亡,史称“”。

3.南宋抗金

⑴南宋建立:年,在称帝,年号,后定都。

⑵抗金斗争:

北方;领导的“岳家军”是抗金力量的中坚,1140年取得大捷。

⑶南宋与金的对峙:

标志是:年的“”。

实质是:南北政治、军事力量均衡的结果。

4.金迁都,改名。

三、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一)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1.统一蒙古:

12世纪中后期,统一蒙古草原;

2.蒙古汗国建立:年,被推举为大汗,尊称。

3.发动长期征伐战争:西至、,南达。

4.年,蒙古灭,后招降,征服。

5.元朝建立:年,改国号为元。

年,定都燕京,称为。

6.灭南宋:年,攻破临安,南宋灭亡。

7.统一全国:年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统治范围内。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

⑴汉族人大量迁居,开发当地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居和,加强了民族融合。

⑵黄河流域的和,被视为“”。

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⑷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立,加强对(今台湾)的管辖。

3.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⑴中央:

最高行政机关是;

最高军事管理机关是;

最高监察机关是;

设立,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⑵地方:

实行制度。

(其中,、、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4.1368年,朱元璋派兵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四、宋元文化

【特点】高度繁荣、世界领先、全面繁荣、少数民族贡献很大。

(一).科学技术

1.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⑴活字印刷术:①发明

②传播

③地位

⑵指南针:①在代普遍用于航海。

②13世纪传入

③意义

⑶火药:

①使用:唐末、北宋、南宋、金

②外传:13世纪传入后又传入

2.沈括和《梦溪笔谈》

①《梦溪笔谈》总结了是“”李约瑟称他为“”。

②沈括的突出贡献是在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历日制度“”

3.元朝的郭宗敬:

①创制了和等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内的测量;

②主持编订了《》比

(二).理学

⑴特点:以为基础,吸收了和思想而形成的;

⑵理学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

②“、”

评价:实际上是为辩护

(三).文学

1.宋词的繁荣

⑴原因

①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队伍扩大,

②十分尖锐

⑵五代、两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

①李煜时代

②苏轼时代、派别、代表作

③柳永时代、派别、代表作

④李清照时代、派别

⑤辛弃疾时代、派别、代表作

2.诗歌以为代表

3.话本出现原因、影响

4.元曲

①特点

②代表人物

第六单元、明、清(鸦片战争前)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

一.明朝的统治

(一).建立(时间、人物、国号、年号、定都)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中央:

①废丞相,权分六部

②改为,与相互制约。

2.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

①改行中书省为统管地方民政、财政;②分管地方监察、司法

③分管地方军政。

3.法制:制定《》

⑴特点:增加经济立法;

⑵主张量刑“,”

⑶规定了的封建特权

4.加强特务统治

⑴锦衣卫

①任务

②特点

⑵东厂、西厂

特点

5.思想文化:八股取士,实行“八股文”。

①目的

②内容

③实质

④影响

(三).“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

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反抗-1402年朱棣即

位,就是明成祖

2.营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目的

二.清朝前期的统治

(一)建立和统一全国

1.建立

①统一女真各部

②建立制度内容、特点

③建立后金时、人、都

④攻打明朝性质

⑤迁都沈阳

⑥改国号为清皇太极继位后改族名为,1636年又改国号为

2.统一全国:

①1644年,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并进占,不久迁都北京。

②剿杀农民军

③灭掉前明小朝廷,基本统一全国。

(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1.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2.增设军机处(雍正)

①背景:清初设、置,保留了皇权受到限制。康熙帝设,削弱了、的权力。

②设立:

③职责:跪受笔录并负责传达皇帝旨意。

④影响: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3.大兴文字狱

①目的

②影响:禁锢了,摧残了,严重阻碍了。

三.明清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A.发展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2.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3.人民辛勤劳动,前代繁荣基础。

4.统治者注意调整生产关系(最重要)

⑴一条鞭法:

①.时间

②.目的

③.内容:

④.意义:

a.是

b.纳银代役

c.赋役征银

⑵“更民田”:

年,宣布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

⑶固定丁数:

年,清政府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人数,以后“、”

⑷“摊丁入亩”(地丁银):

①帝:帝推行

②内容:把平均摊入中,征收统一的

③影响:

a.废除了,进一步松弛,现象逐渐减少,

b.对我国和有重要意义。

B.表现

1.农业:

①棉花种植

②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粮食总产量大幅提高清代前期(如和)

③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

(如、、、)

④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增强

2.手工业

①的革新,提高了(如)

②的提高,增加了产品种类(如技术)

③日益细密。促进了地区、行业新的分工

(如江南)

④扩大,大幅度提高(如)

⑤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

3.资本主义萌芽

⑴条件:;

⑵产生:时间

出现部门

地区

标志“,”

⑶发展

⑷地位:始终在,。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

⑸原因(根本原因是的严重阻碍。)

⑹影响

①冲击封建制度

②冲击封建自然经济

③出现了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4.商业繁荣

①市场、品种

②贸易

③城市

④市镇

5.对外贸易

①概况:外贸在经济中所占份额较小

②原因:闭关政策

③影响:

四.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特点:

B.概况

(一).同蒙古的关系

1.明朝

①明初:蒙古族分为、等部分,威胁明朝北疆。

②永乐年间:北方相对安定

③明中期:

④明后期:

2.清朝:

①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清采取

②1757年粉碎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并设将军和参赞大臣(外蒙古)(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③年,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首领

率领下,回归祖国。(乾隆)

(二)同新疆的关系(乾隆)

①平定叛乱

②1762年设将军,统管整个新疆地区。

(三).同西藏地区关系

1.明朝:

①称其为,设立,用藏人管理。

②建立制度,,最高僧官是

2.清朝

①帝封五世达赖为。

②帝封五世班禅为。

③帝时,清朝派驻,它的设置,标志着的加强。

④乾隆年间,建立了制度,加强了清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四).同西南地区的联系

1.明朝:

①沿袭元朝,设立、等各级政府机关,实行制度。

②永乐年间,有限实行“改土归流”:

a.原因

b.含义

c.结果:地区有限

2.清朝

①康熙帝采取平定

②雍正帝推行大规模“改土归流”

a.条件

b.地区

c.影响

(五)同台湾联系

1.1683年清命进军台湾,投降后,纳入清朝版图。

2.年设,隶属于福建省。

3.作用:加强了促进了巩固了

(六).东北

1.明朝:设立

2.清朝:设立、、将军辖区。

(七).疆域:

西跨,西北达,北接,东北至,东临,东南到,南包。(八).中央设,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五.明清对外关系

A.特点

①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必修一历史复习提纲 篇一:高一历史必修一学霸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 潘林峰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 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 ○1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2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3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5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 (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3、西周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 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 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 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 2.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 3.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归纳比较

一、割据 1.封建割据:封建社会地方割据,如藩镇割据。由于地主经济分散性的存在,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合久必分、分外必合的规律,割据形势往往形成于朝代后期,即中央集权较弱的时期。 2.北洋军阀割据:1916至1927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统治下形成的军阀割据,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因此,这一时期的割据具有封建买办的性质。 长期的军阀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最黑暗的时期。 3.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根据中国国情,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割据势力的共同点: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

二、新政、维新 1.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庆历年间,任用范仲淹改革时弊,以整顿官吏为中心,施行新政,但最终由于保守派的阻挠而失败。 2.清末新政:1901至1911年,清政府为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推行的新政,但最终未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却促成了革命风潮的高涨。 3.罗斯福新政:1933年,为摆脱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复兴,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各方面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危机对美国的破坏,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百日维新: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依靠光绪帝,发起了一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但最终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而失败,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推行103天,历史又称“百日维新”。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下的应试技巧word版本

初中历史开卷考试下的应试技巧 晋江市平山中学杨通评 文章摘要: 开卷形势下的考试更加注重探究性,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体现时代性,贴近学生与社会。 如何在考试中发挥出正常水平,考出好成绩,这不仅需要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要在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应用非智力因素考出好成绩也是至关重要的。 正文: 从初中历史考试命题精神和发展趋势看,开卷形势下的考试更加注重探究性,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体现时代性,贴近学生与社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2005年我省试验区九年级学生中招考试,历史学科首次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在此情况下,相当一部分考生认为只要翻开书本就可以轻松过关,因而在复习时只是简单的翻翻书、背背书,就走上考场。其实这是错误的。 中考不仅是对考生知识和能力的测试,更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测试。要想在考试中发挥出正常水平,考出好成绩,这不仅需要我们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还要在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应用非智力因素获得高分也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就解题技巧和策略等方面来阐述初中历史开卷考试下的解答方法。 一、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 (1)单项选择题的解答技巧 单项选择题是用来考查基础知识的最佳题型,特点是设计灵活、知识覆盖面广、答案惟一。解答的关键是要注意审清题干中的关键词及相关的限定因素,排除干扰项。答题时,千万不要一开始就翻书,第一遍要自我闭卷,会做的一次性做过,不会做的用做上符号,等第一大题全部做完后,反过来马上翻书查找没有做的。如果通过翻阅资料任然不会做,就只有猜一个答案,或者用排除法,选择字数多的那个答案 (2)辨析题的解答技巧 辨析题是比较有特色的一道大题,它和传统的判断题与改错题有一定的联系,但答题

【免费下载】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文字、国家、金属工具 2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 3 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一批城市国家。随后,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也相继在此建立过形式相似而规模不一的王国。其中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4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发明者:苏美尔人。5《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用楔形文字写成。 6《汉穆拉比法典》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7 促使大河流域国家产生的原因:大河灌溉农业的需要 第 2 课 古代埃及 1 埃及——尼罗河的赠礼 2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3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是古代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是古代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发展的一项具体成就。 4 古埃及的文字: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消失的原因:(1)复杂难懂 (2)受到强势的希腊文化的冲击。第 3 课 古代印度1 古代印度位于恒河、印度河流域2 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历史,一般被称为“吠陀时代”,因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是雅利安人的宗教经典吠陀及解释吠陀的梵书而得名。3 种姓制度: 产生原因:雅利安人为了更好地统治被征服者 四大种姓:婆罗门 祭司阶层 刹地利 军事贵族 (国王) 吠舍 雅利安自由民(农民、商人) 首陀罗 奴隶 特点:四大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与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种姓制度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公元前6世纪,随着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他们对婆罗门的宗教和种姓特权日益不满,各种新教派、新学说广为流传,佛教是其中影响最大者之一。 4 佛教的创立者:悉达多 (释迦牟尼、佛祖) 佛教经典:三藏经(大藏经):经藏、律藏、论藏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

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新人教部编版(2019)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全册)

2019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精编讲义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背景: (1)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性质: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4.独立运动: (1)南美洲北部:玻利瓦尔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1819年,他率领军队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2)南美洲南部:圣马丁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5.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原因: (1) 英国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使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 (3)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土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2.导火索:“涂油子弹事件”。 3.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4.代表人物:章西女王。 5.意义: (1)对内: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2)对外:这次起义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农奴制盛行,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 2.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 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 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 二、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中*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篇二】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1、简述唐代、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1)唐代商业: ①条件:政治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②城市: A.布局: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与民居隔开(市坊分开);商业交易受到官府严格控制 B.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 ③商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2)宋代商业: ①货币: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②城市: A.布局: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分散在城中,市的启闭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 B.功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2、两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3 (1)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及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民主思潮的推动) (3)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推动 4、简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措施、特点、实质和影响。 (1)背景: 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②胡佛的反危机措施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主要措施: ①金融方面:整顿财政金融 ②工业方面:调整工业生产 ③农业方面:调节农业生产 ④社会福利方面: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3)特点: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4)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影响: ①对美国:A.经济上: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恢复 B.政治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②对世界: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5、简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意义。 (1)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6、说明战后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过程、体现的趋势、特点及意义。 (1)原因:①共同的文化传统; ②近代不断的战争使人们渴望欧洲统一; ③二战使西欧丧失世界中心地位,成为冷战主战场。 (2)过程: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1951年成立 ②欧共体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 ③欧洲联盟:1992年,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1993年,正式成立。 (3)体现的经济发展趋势: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 (4)特点:结成政治经济联盟;统一货币。 (5)意义:①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 ②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③使欧洲成为当今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7、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因素及对全球化的认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1)过程:①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连为一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②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掠夺使得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因素:①科技进步,为全球化提供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 ②交通和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③两极格局结束,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④市场经济体制被广泛接受; ⑤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跨国公司的推动作用。

人教版初中历史全册笔记

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二、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猿的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华夏之祖——黄帝和炎帝,人文初祖——黄帝 二、尧舜禹的“禅让” 1.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度开始了。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于公元前21世纪。 2.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建立。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死后,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启,使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2.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西周。 二、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2.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作用: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1.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造型雄伟)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那里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中外人士的瞩目。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2.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令,逐步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3.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城濮大战后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百年后,楚庄王做了中原霸主。 二、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按东南西北到中间的顺序排列为齐、楚、秦、燕、赵、魏、韩。 2.发生于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决定性战役是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 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指牛耕。牛耕:最迟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推广。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大全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

高中历史必修一(1-3单元)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1知识点复习(政治文明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周王将和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 藩屏周”。 (2)目的:巩固。 (3)分封对象: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4)作用:①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之间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宗,其他嫡长子的兄弟(次子、庶子)为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能够享受“”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防止,强化王权,“国” 和“”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选官制度:制(世官制)选官标准: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制度:①皇权②皇位③皇帝 (2)中央官制—制:三公指(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百官)、(协助皇帝管理)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守和县令由直接任免,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3、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选官制度:制选官标准: 三、列举从汉到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1、西汉 (1)汉武帝集权: 中央:①建立 地方:①设置—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②实行—解决了诸侯国问题。(2)选官制度: 含义:各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消极:容易,荐举人和被荐举人形成小集团。

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一、人类的起源: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在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远古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大约距今70—20万年之间。保留了猿类的一些特征,会制造工具(打制粗糙的石器、木棒),使用天然火。 3、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模样与现代人差不多,人工取火。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列表比较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始人类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生产活动生产工具住房用具 河姆渡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长江下游种植水稻饲养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房屋黑陶 半坡居民距今约5000多年黄河中游种植粟、蔬菜普遍使磨制石器半地穴式房屋彩陶 2、氏族: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氏族。 3、大汶口遗址: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 1、黄河中下游三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即炎帝、黄帝和九黎族的首领蚩尤。 2、为什么自称“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结成联盟,九黎族的一部分也加入进来,他们成为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所以后人尊奉炎帝、黄帝为华夏族的祖先,自称“炎黄子孙”。 3、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称黄帝是“人文初祖”。 4、禅让制:这种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 1、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奴隶制王朝),都城在阳城。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2、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夏、商、周的更替一览表: 朝代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登封)禹桀 商约公元前1600年亳,盘庚时迁到殷汤纣 周西周公元前1046年镐京周武王周幽王东周公元前770年洛邑周平王 第6课西周的分封 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 第7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殷墟出土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②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青铜器: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当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3、金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人称铜为金,所以叫做金文,又叫做钟鼎文。 第8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高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上册重点知识总结 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 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 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 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 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

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 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 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目录 课标要求 (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3)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5)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8)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0)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3) 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8)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1) 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4)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28)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附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训练 注:答卷卷面要求 (1)格式规范: 首先,写明关键词; 其次,根据要求(答案来源、语言要求、要点分值)组织答案; 第三,按照设问要求,一一对答;段落化(一问一段)、序号化(要体现要点层次)。 (2)书写规范: 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标点规范;历史术语;要点化、简洁化。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秦汉以来缘(连)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曹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做、赎、罚金、杂抵罪七种。《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摘编自李超《中国法制史习题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影响。(9分) 2.(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末书院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整顿、改良旧书院:主张裁减旧的诗文词章之学,在保证传统的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夫一切有用之学,统归格致之中,分门探索,务臻其奥”。(二)另建新型书院:如上海格致书院,聘请西方学者教授格致之学(即自然科学技术),后分为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学,学生可任取某学,逐次讲习。(三)将旧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始于1896年刑部侍郎李端菜在《请推广学校折》中建议:“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推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然后再逐渐推广。于1901年8月下令将各地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至此,延续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书院即告结束,以后虽仍有以书院命名的,但已是属于新教育范畴了。 ——摘编自《中国教育史》网络课程(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书院教育的新变化。(9分)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54754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高二历史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孔子(春秋):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A核心思想是“仁”和“礼”,表现为“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 ----政治思想 B对鬼神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哲学思想 C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求真务实---教育思想 2.孟子(战国):亚圣--- 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A核心思想是“仁政”学说------------------政治思想 B主张人性本善说,认为天命是人意志的体现,人要顺从天意---------哲学思想C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修身养性 3.荀子(战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A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政治思想 B主张“性恶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哲学思想 4.董仲舒(汉代):儒学确立了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思想 ?体系: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 ?基础:“天人感应”学说,人君受命于天,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核心:“三纲五常”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五常:仁义礼智信5.程颢程颐朱熹(北宋) :程朱理学--- 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A提出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 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社会上是道德伦理,体现人身上是人性 C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实践感悟 6.陆九渊(南宋) 王守仁(明朝):陆王心学--- 理学的新发展 A陆九渊提出“心即是理也” 王守仁提出“致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B把握“理”的方法是:“发明本心” 自我反省-----------------------内心反省 二、道家思想的演变 1.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 倡导“无为而治” 提出道是抽象的,是世界天地万物的本原,哲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2.庄子(战国):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与荀子对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