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菇类菌丝复合性饮品之大鼠致畸试验

评估菇类菌丝复合性饮品之大鼠致畸试验
评估菇类菌丝复合性饮品之大鼠致畸试验

Hans Journal of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 食品与营养科学, 2018, 7(2), 91-100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journal/hjfn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10.12677/hjfns.2018.72011

Prenatal Developmental Toxicity Study for a Mushroom Mycelia Complex Drink in Rats

Ting-Wei Lin1, Wen-Cherng Tsai2, Hsiao-Ling Chang1, Chin-Chu Chen1,3,4,5,6*

1Bioengineering Center, Grape King Bio Ltd., Taoyuan Taiwan

2CRO Laboratory, Super Laboratory Co. Ltd., New Taipei City Taiwan

3Department of Food Science, Nutrition, and Nutraceutical Biotechnology, Shih Chie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4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5Institute of Biotechnology,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anghua Taiwan

6Bioscience Technology, Chung Yuan Christian University, Taoyuan Taiwan

Received: Apr. 29th, 2018; accepted: May 15th, 2018; published: May 22nd, 2018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prenatal developmental toxicity of a mushroom mycelia complex drink according to the safety assessment guideline of Health Food announced by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Executive Yuan of Taiwan. Concentrated aqueous extract (1% v/v) from Grifola frondosa fruit body, Agaricus blazai mycelia, Phellinus linteus fruit body and Coriolus versi-color mycelia was added to the mycelium fermentation broth of Antrodia cinnamomea to produce

a mushroom mycelia complex drink after the adjustment of the sweet and sour ratio. A total of 4

test groups were established in this present study: a negative control group, a low dose group, a medium dose group, and a high dose group. Rats in the low, medium and high dose groups were administered the test article at doses of 180 mL/kg B.W., 360 mL/kg B.W., and 720 mL/kg B.W., respectively and the doses mentioned above were the 30×, 60× and 120× compared with the rec-ommended daily intake og 360 mg/60kg B.W. A total of 20 successfully conceiving female Spra-gue-Dawley (SD) rats were used for each group. The test article was administered orally to female rats between days 6 and 15 of their pregnancy. On the 20th day og pregnancy, the rats were eutha-nized, caesarean sections were performed, and macroscopic examinations were conduc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eight of uterus, fetal body weight, number of corpora lutea, implantation sites, pre-implantation loss, post-implantation loss of the test groups and negative control group exhibit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fetal external, organ and skelet-al examination, no fetal deformations were caused by the test article. Therefore,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d that administering the maximum dosage of the mushroom mycelia com-plex drink (The dose of 720 mg/kg/day was the 120× compared with recommended daily intake of 360 mg/60kg B.W.) results in no deformations or negative influences on rat fetal development.

Keywords

Antrodia cinnamomea, Agaricus blazai, Coriolus versicolor, Grifola frondosa, Phellinus linteus, Mycelia, Developmental Toxicity

*通讯作者。

林定威 等

评估菇类菌丝复合性饮品之大鼠致畸试验

林定威1,蔡文城2,张晓苓1,陈劲初1,3,4,5,6*

1葡萄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台湾 桃园 2

台美检验科技有限公司,台湾 新北 3

实践大学食品营养与保健生技学系,台湾 台北 4

台湾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台湾 台北 5

彰化师范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台湾 彰化 6

中原大学生物科技学系,台湾 桃园

收稿日期:2018年4月29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22日

摘 要

本試验依据卫生福利部公告之健康食品安全性评估方法,对大鼠胚胎发育之影响及造成畸胎的可能性;测试之菇类菌丝复合性饮品,是以樟芝菌丝体发酵全液为主体,添加各1% (v/v)的巴西蘑菇菌丝体浓缩发酵滤液、云芝菌丝体浓缩发酵滤液、舞茸子实体浓缩萃取液及桑黄子实体浓缩萃取液,经调整糖酸比后制成。共设置4组试验组,为对照组、低、中及高剂量组,投予剂量分别为180、360及720 mL/kg Body Weight (B.W.),分别为人体每日建议口服剂量(人体每日360 mL/60kg B.W.)之30倍、60倍及120倍。每组各使用20只完成配种的雌性Sprague-Dawley (SD)品系母鼠,以口服管喂方式分别于怀孕第6至15天投予试验物质,并于怀孕第20天将各组怀孕母鼠安乐死后以帝王切开术进行解剖检查。试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母鼠子宫重量、胚胎着床数、胚胎着床前损失率、胚胎着床后损失率及胎数体重在统计上均无明显差异(p > 0.05);胎鼠之外观、内脏及骨骼检查,各剂量组及对照组胎鼠均未显示明显之畸胎现象。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菇类菌丝复合性饮品于本试验设计条件下,对大鼠胚胎发育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其投予剂量最高可达720 mL/kg B.W.,为人体建议摄取量(每日360 mL/60kg B.W.)之120倍。

关键词

樟芝,巴西蘑菇,云芝,舞茸,桑黃,菌丝体,致畸胎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菇类为一种高等真菌,目前全球所发现之菇类约有14,000种,其中可食用者为2000种以上,但被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仅约100种左右,具有经济价值者约为40多种,约20多种可实际商业化栽培者则[1]。人类使用或食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在二千多年前的《礼记》中即有对菇类的介绍,为中国最早食用菇相关的记载;此外,《神农本草经》亦有记载[2],因而可以知道菇类在中国的传统药草中占有一席之

Open Access

林定威等

地,灵芝(Ganoderma lucidum)、冬虫夏草(Hirsutella sinensis)、茯苓(Wolfiporia cocos)等已被使用数百年以上,而有些具有生理活性的新兴食药用菇菌,则在近数十年间才逐渐被研究与开发,如巴西蘑菇(Agaricus blazei Murill) [3]、舞菇(Grifola frondosa) [4]、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 Coriolus versicolor或Polyporus versicolor) [5]、桑黄(Phellinus linteus) [6]和樟芝(Antrodia cinnamomea, Syn. Antrodia camphorata and Tai-wan of ungus camphorata) [7]等便是其中几种特殊且具机能性的菇类,其代谢产物成分对于健康具有调节及促进作用,因此被制成补疗药品或保健食品,如饮品、胶囊、浓缩液、调味料、茶和美容护肤产品等。多数的人认为改变饮食可以增进健康,这意味着保健食品的未来市场极为广大;但是食品最重要的就是讲求其安全性,大多数菇类虽具有长期食用历史,但在改变制程、剂型、加工制造时,少有针对菇类或复合性食品进行安全性的评估。到目前为止,巴西蘑菇子实体[8]、桑黄子实体水萃物[9]、云芝菌丝体[10] [11]和舞菇菌丝体[12][13]在Ames试验、体外和体内染色体畸变试验及28天亚急毒性试验项目,于文献报导皆未观察到任何毒性症状,但也未找到相关致畸胎试验研究;樟芝菌丝体除了三项基因毒[14]和28天亚急毒性试验[15]之外,在90天亚慢毒性试验[16]及二期生殖与发育毒性试验[17][18]中,结果均未观察到任何毒性症状。在2011年陈等人[17]就以樟芝液态发酵菌丝体冻干粉末进行大鼠致畸胎的评估,试验结果均无观察到任何生殖与发育毒性症状,但所使用的最高剂量为500 mg/kg/day,仅只达人体建议摄取剂量之20倍,且未对胎鼠的内脏及骨骼做深入的探讨;2014年李等人[18]进行评估的樟芝液态发酵菌丝体冻干粉致畸性试验,其最小无毒性剂量no-observed-adverse-effect level (NOAEL)达3500 mg/kg/day,在母鼠与胎鼠检查皆未发现明显的二期生殖与发育毒性,仅只在食物消耗量方面较对照组下降,但非为试验物质造成之影响;在2015年林等人[19]及2017年林佑鑫[20]分别进行了固态培养牛樟芝菌丝体的安全性评估,其中在致畸胎研究部分,剂量分别为700~2800及500~2500 mg/kg/day,也没有观察到相关的发育毒性(致畸胎性)反应。目前研究中并无发现巴西蘑菇、桑黄、云芝、舞菇等新兴和具功效性菇类对孕妇食用安全,也就是致畸胎的测试,也没有观察到复合菇类的安全性评估试验,故针对菇类菌丝体复合性饮品进行致畸胎性试验评估有其重要性,除了在追求食用功效之外,对于食用安全不会再有疑虑,为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作为产品开发及人体食用之剂量考虑;本研究评估之菇类菌丝体复合性饮品,为结合具有保护肝脏[3][21][22][23]、抑制发炎[24][25]及改善肝脏功能[4][26][27]的菇类真菌发酵萃取物,是以樟芝液态发酵菌丝体调合巴西蘑菇菌丝体、云芝菌丝体、桑黄子实体萃取液和舞菇子实体萃取液制成,并依照卫生福利部公告的「健康食品安全性评估方法」[28][29],测试对大鼠胚胎发育之影响及造成畸胎的可能性,为其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菌种、液态发酵菌丝体发酵条件

2.1.1. 供试菌种

樟芝菌丝体(Bioresource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BCRC) 35398)、云芝菌丝体(BCRC 36450)和巴西蘑菇菌丝体(BCRC 36814)购自台湾新竹市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舞茸子实体购自台湾屏东县台湾北斗生技股份有限公司,桑黄子实体购自台湾桃园市源铭企业有限公司。

2.1.2. 菌丝体液体发酵条件及子实体萃取条件

樟芝菌丝体、云芝菌丝体和巴西蘑菇菌丝体为分别在发酵槽中进行液态发酵的培养,其无菌接种及发酵槽操作的参数相似。在无菌操作台中,将potato dextrose agar (PDA)平板上长好的菌丝体,取0.5 cm 大小正方的菌块,接种入内含1 L液体培养基的2 L三角瓶中,于25℃、100 rpm中震荡培养七天,后接种入内含400 L液体培养液的500公升级发酵槽,在0.5 vvm的通气量和温度25℃中培养七天,再接种

林定威等

入内含有40吨液体培养液的50吨级发酵槽,在50 rpm的搅拌,0.5 vvm的通气量和25℃的温度中培养十四天后,得菌丝体发酵液;樟芝菌丝体发酵全液直接作为菇类菌丝复合饮品主体;云芝和巴西蘑菇菌丝体发酵液个别进行离心及上清液浓缩,可得到云芝和巴西蘑菇菌丝体浓缩发酵滤液。舞茸及桑黄子实体经清洗及解碎后,以100℃水萃取30分钟,滤渣后浓缩,即为舞茸及桑黄子实体浓缩萃取液。

2.2. 试验物质

以樟芝菌丝体发酵全液为主体,添加各1% (v/v)姬松茸菌丝体浓缩发酵滤液、云芝菌丝体浓缩发酵滤液、舞茸子实体浓缩萃取液及桑黄子实体浓缩萃取液,经调整糖酸比后制成的菇类菌丝复合性饮品(以下简称菇类复合饮,Antrodia aqua)。

2.3. 试验动物

Sprague-Dawley (SD)品系怀孕母鼠(乐斯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湾),饲养环境为22℃± 3℃、相对湿度55% ± 15%、换气频率10~15次/小时、照明12小时的动物房。采个别笼饲,动物经约3天适应后,期间每日进行临床症状之观察,经兽医确认状况良好,才用于进行试验。饲料为进口饲料(MFG,Oriental Yeast Co., Ltd., Tokyo, Japan),垫料为Lognocel FS-14 (J. Rettenmaier & S?hneGmbH + Co.KG., Germany),饮水以水瓶方式供应经高温高压灭菌之逆渗透水。所有动物实验根据国际药物及化学物质独行试验规范及卫生署健康食品安全性评估方法进行,大鼠为适用于致畸胎试验之实验动物,经实验动物照護及使用委员会审查同意,核准编号(IACUC No. 104-9b)。

2.4. 试验设计

在试验物质投予第一天,依据体重进行排序及随机分成四组,每组动物20只。分别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低、中及高剂量组大鼠试验物质投予剂量分别为180 mL/kg B.W.、360 mL/kg

B.W.及720 mL/kg B.W.,分别为人体每日建议口服剂量(人体每日360 mL/kg B.W.)之30倍、60倍及120

倍。详细分组如表1所显示。

试验期间,每天秤取适量之试验物质,加入逆渗透水至所需体积搅拌均匀后配置成浓度分别为0.073 g/mL、0.145 g/mL及0.291 g/mL之悬浮液。配置完成之试验物质容液限当天使用。口服为人体使用方式,本试验选择以管喂方式作为投予途径,以塑料针筒套上喂食针(16 gauge,80 mm长)之方式进行管喂。各剂量组及对照组大鼠每日管喂试验物质或对照物质,单次投予体积10 mL/kg B.W.,总体积过大才多次喂食,总投予体积为30 mL/kg B.W.,6小時內完成投予。

试验期间每日进行怀孕母鼠之临床观察及结算各组饲料摄取量,于怀孕的第6~20天每日对各组大鼠进行秤重。于母鼠怀孕第20天,以吸入二氧化碳方式将所有母鼠进行安乐死,剖腹取出子宫及胎鼠。秤取胎鼠的重量,并记录着床数、活胎数、死胎数、再吸收胎数(resorption number)及计算母鼠两侧卵巢之

Table 1. Four dose groups for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ity tests

表1.进行生殖与发育毒性试验的四个剂量组别

动物组别管喂物质剂量(mL/kg) 投予体积(mL/kg) 母鼠数量

对照组逆渗透水- 10 20

低剂量组菇类复合饮180 10 20

中剂量组菇类复合饮360 10 20

高剂量组菇类复合饮720 10 20

林定威等

黄体数目。逐一检查所有胎鼠,外观是否显现任何异常,并根据其外生殖器辨别性别,计算雄性及雌性胎鼠的比率。每胎约一半的胎鼠经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后,依据Leroy M. and Jocteur-Monrozier A. (2013) [30]及Critcheell K. (2013) [31]的方法检查胎鼠头部、颈部、胸腔及腹腔中器官之构造;每胎约一半的胎鼠经Alizarin red S染色处理后,依据Manson and Kang (1994) [32]及Christian (2007) [33]骨骼异常评估方法,观察其骨骼内部型态之变化。

2.5. 数据整理与分析

实验数据以平均值(mean)及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 S.D.)表示,母鼠之体重、摄食量、子宫重量、胎鼠重量、黄体数量、着床数量及着床前后损失率,均利用SPSS统计软件中单因子变异数分析(One-Way ANOVA)及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分析各组间差异性,并以p值小于0.05作为显着差异水平;此外,胎鼠性别比例、胎鼠外观检查、内脏检查及骨骼检查结果,则利用SPSS统计软件中的卡方测定(Chi-squared test)进行统计分析各组间之差异性,并以p值小于0.05作为显着差异水平。

3. 結果

3.1. 菇类复合饮对母鼠的影响

试验期间,各组母鼠经投予对照组质或试验物质后均无显现任何异常临床症状,所有动物均存活致试验结束,且肉眼病变检查均无显现任何异常。如图1所示,各剂量组母鼠怀孕第6~20天之体重与对照组相比较无统计上差异(p > 0.05),显示投予菇类复合饮对怀孕母鼠之增重无不良之影响。平均摄食量如图2所示,母鼠怀孕之摄食量在高剂量组第8、9与17天,中剂量组第6、8、9、11、12、14与16天,低剂量组第6、8、14、18与19天,与对照组相比较出现统计上差异(p < 0.05),但无剂量相关性,应与试验物质无关。

怀孕母鼠生殖毒性参数评估数据呈现于表2。对照组及3组剂量组成功怀孕的母鼠分别为20只、20只、20只及20只。胎鼠平均体重在中(4.2 ± 0.8)、高(4.1 ± 0.4)剂量组与对照组(3.9 ± 0.8)相比较具显著增加(p < 0.05),但均于正常参考范围内(胎数体重:3.03~5.78 g);胎鼠性别比例在低剂量组(1.07)统计上明显高于对照组(0.68) (p < 0.05),但仍在正常參考範圍內(性別比例:0.59~1.53)。其余生殖毒性参数包括胎鼠总数、带胎子宫重量、黄体数、活胎或死胎数、再吸收数、着床前损失、着床后损失等参数,组间并

图1.怀孕母鼠平均体重

林定威等

*与对造组比较具显着性差异(p < 0.05)。

Figure 2.The average feed intake of the pregment rats during the test period

图2.怀孕母鼠平均摄食量

Table 2. The assessment of reproductive toxicity parameters in pregnant rats 表2.怀孕母鼠生殖毒性参数评估

对照组a 0 mg/kg 低剂量组a

180 mL/kg

中剂量组a

360 mL/kg

高剂量组a

720 mL/kg

胎鼠窝数20 20 20 20

各组胎鼠总数259 259 253 267

平均子宫重量(g) 80.2 ± 12.8 76.0 ± 17.4 77.2 ± 20.3 80.0 ± 12.7

胎鼠平均体重(g) 3.9 ± 0.8 3.9 ± 0.9 4.2 ± 0.8* 4.1 ± 0.4*

胎鼠性别比例b0.68 1.07*0.70 0.67

卵巢黄体数13.5 ± 1.7 13.6 ± 2.1 13.3 ± 2.7 14.0 ± 1.7

平均着床数13.1 ± 1.7 13.1 ± 2.1 12.8 ± 3.3 13.5 ± 1.8

存活胎鼠数259 259 253 267

死亡胎鼠数0 0 0 0

胎鼠再吸收数 3 3 3 3

着床前损失率c 2.9 ± 4.2 3.6 ± 6.0 5.8 ± 14.6 3.3 ± 5.7

着床后损失率d 1.2 ± 3.0 1.0 ± 2.6 1.4 ± 3.7 1.0 ± 2.4

a所有数据均以Mean ± S.D.表示。b胎鼠性别比例= 雄性胎鼠数÷雌性胎鼠数。c着床前损失率(%) = [(黄体数? 着床数)/黄体数] × 100%。

d着床后损失率(%) = [(着床数?存活胎鼠数)/着床数] × 100%。*与对造组比较具显着性差异(p < 0.05)。

无统计上的差异(p > 0.05),显示菇类复合饮对胎鼠存活情形无不良影响。

3.2. 菇类复合饮对胎鼠的影响

胎鼠之外观及内脏检查结果如表3所示。外观检查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均无发现外观异常之胎鼠。内脏检查结果显示,各组均发现输尿管扩张及出现肾盂扩张情形之胎鼠,但组间并无统计上之差异(p > 0.05),因此推测并非试验物质所引发的变异。

胎鼠骨骼检查结果如表4所示,胎鼠骨骼变异主要为胸骨(sternebrae)未钙化、脊椎(vertebrae)椎体双

林定威等Table 3. Results of fetal external and organ examination

表3.胎鼠外观及内脏检查结果

对照组0 mg/kg 低剂量组

180 mL/kg

中剂量组

360 mL/kg

高剂量组

720 mL/kg

外观检查胎鼠窝数(n) 20 20 20 20

外观检查胎鼠数量(n) 259 259 253 267

显示外观异常胎鼠

数量(n) 0 0 0 0

百分比(%) 0 0 0 0 内脏检查胎鼠窝数(n) 20 20 20 20

内脏检查胎鼠数量(n) 135 134 129 137 内脏异常分类

输尿管扩张(Dliation)

显示异常胎鼠数量/百分比4/30 3/2.2 1/0.8 2/1.5 显示异常胎鼠窝数/百分比3/15.0 2/5.0 1/5.0 2/10.0 肾盂扩张(Dliation)

显示以长胎鼠数量/百分比1/0.7 2/1.5 2/1.6 2/1.5 显示以长胎鼠窝数/百分比1/10.0 2/10.0 1/5.0 1/5.0 Table 4. Results of fetal skeletal examination

表4.胎鼠骨骼检查结果

对照组0 mg/kg 低剂量组

180 mL/kg

中剂量组

360 mL/kg

高剂量组

720 mL/kg

骨骼检查胎鼠窝数(n) 20 20 20 20

骨骼检查胎鼠数量(n) 124 125 124 130 骨骼变异分类

胸椎椎体双叉(Bifid)

显示异常胎鼠数量/百分比7/5.6 5/1.0 4/3.2 6/4.6 显示异常胎鼠窝数/百分比3/15.0 4/20.0 2/15.0 4/20.0 第5胸骨未钙化(Unossified)

显示异常胎鼠数量/百分比4/3.2 4/3.2 3/2.4 3/2.3 显示异常胎鼠窝数/百分比3/15.0 2/10.0 2/10.0 3/15.0 第6胸骨未钙化(Unossified)

显示异常胎鼠数量/百分比8/6.5 4/3.2 6/4.8 5/3.8 显示异常胎鼠窝数/百分比3/15.0 2/10.0 2/10.0 3/15.0 第2或第5掌骨未钙化(Unossified)

显示以长胎鼠数量/百分比6/4.8 2/16 4/3.2 1/0.8*显示以长胎鼠窝数/百分比4/20.0 2/10.0 3/15.0 1/5.0 *与对照组比较具显着差异性(p < 0.05)。

林定威 等

(a) 正常胎鼠胸骨;(b) 胎鼠胸骨第6胸骨未钙化(↑处);(c) 胎鼠第5胸骨未钙化(↑处);(d) 正常胎鼠指骨;(e) 胎鼠第5掌骨未钙化(↑处);(f) 分岔之脊椎(↑处)。

Figure 3. Result of fetal skeletal examination 图3. 胎鼠骨骼检查结果

叉、掌骨(metacarpal)未钙化等(图3)。试验结果显示,在各胎鼠第2或第5掌骨未钙化之总数及比率,高剂量组在统计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对照组及3组剂量组分别为6/124 (4.8%)、2/125 (1.6%)、4/124 (3.2%)及1/130 (0.8%),但在窝数与比率上各组间无统计上之差异(p > 0.05),由于统计上下降之结果并非不良之反应,于此推测并非试验物质所引发的变异。其余胸椎椎体(centrum of vertebrae)双叉及第5、第6胸骨未钙化等结果,各组间均无统计上之差异(p > 0.05),因此推测并非试验物质所引发的变异。

4. 讨论

根据研究统计指出,每年全球约有6%的婴儿(约800万)出生时带有严重的缺陷[34],其中的25%为先天或部分遗传性的严重缺陷,10%为母体暴露于一些环境因素而导致孩童出生时带有缺陷,然而,大多数的重大出生缺陷,约65%,其病因不明[35]。因此,为保障孕妇服用菇类复合饮之安全性以及胎儿的健康,致畸胎试验的评估相当重要。本次试验结果显示,各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母鼠子宫重量、胚胎着床数、胚胎着床前损失率、胚胎着床后损失率及胎鼠体重在统计上均无明显差异(p > 0.05)。胎鼠之外观,内脏及骨骼检查结果显示,各剂量组及对照组胎鼠均未显示明显致畸胎现象。综合以上试验结果,以樟芝液态发酵菌丝体调合巴西蘑菇菌丝体、云芝菌丝体、桑黄子实体萃取液和舞菇子实体萃取液制成的菇类菌丝体复合性饮品,于此试验条件设计下,对大鼠胚胎发育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其投予剂量最高达720 mL/kg B.W.,此剂量为人体建议摄取量(每日360 mL/60 kg B.W.)之120倍。

参考文献

[1] 郑惟仁. 探讨不同木屑萃出物培养牛樟之菌种生长特性及活性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台南:

南台科技大学生

林定威等

物科技研究所, 2012.

[2]刘育姗, 康玮帆, 吕昀升, 石信德. 我国菇类产业现况与技术发展策略分析[M]. 台北: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 2006:

285.

[3]黄美华, 方怡丹, 林铃娜. 巴西蘑菇–台湾农家要览农作篇(二) [M]. 台北: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 2005: 637-640.

[4]吴宽泽. 药用菇类栽培技术开发[J]. 食品生技, 2009(18): 26-33.

[5]Cui, J. and Chisti, Y. (2003) Polysaccharopeptides of Coriolus versicolor: Physiological Activity, Uses, and Production.

Biotechnoogy Advances, 21, 109-122.

[6]杨会, 胡旭光, 王琦, 王文会. 药用真菌桑黄菌丝多醣体抗肿瘤作用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6, 31(20):

1713-1715.

[7]陈劲初. 樟芝为元气之宝–最新版[M]. 台湾: 元气斋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0.

[8]沈秀如. 巴西蘑菇安全性及抗氧化活性之评估[D]: [硕士学位论文]. 嘉义: 嘉义大学食品科学系研究所, 2004.

[9]吴忠锜. 桑黄安全性及护肝能力评估[D]: [硕士学位论文]. 嘉义: 嘉义大学食品科学系研究所, 2007.

[10]张晓苓, 陈彦博, 徐瑞霞, 陈椒华, 陈劲初. 云芝菌丝体发酵液冻干粉之安全性探讨[J]. 澄清医护管理杂志,

2016, 12(2): 10-20.

[11]陈彦博, 莉莎, 蔡岳廷, 陈劲初. 云芝菌丝体发酵液冻干粉于Spraque-Dawley大鼠之28天口服重复剂量亚急毒

性试验分析[J]. 检验及品保杂志, 2015(4): 147-154.

[12]陈彦博, 郭家芬, 林文源, 陈劲初. 舞茸菌丝体之基因毒性试验分析[J]. 检验及品保杂志, 2014(3): 107-116.

[13]陈彦博, 陈劲初. 舞茸菌丝体发酵液冻干粉于Spraque-Dawley大鼠之28天口服重复剂量亚急毒性试验分析[J].

检验及品保杂志, 2016(5): 1-11.

[14]Wu, M.F., Peng, F.C., Chen, Y.L., Lee, C.S., Yang, Y.Y. and Yeh, M.Y. (2011) Evaluation of Genotoxicity of Antro-

dia cinnamomea in the Ames Test and the in Vitro Chromosomal Aberration Test. In Vivo, 25, 419-423.

[15]陈泰伊, 仲伟鉴, 肖萍, 洪新宇, 林定威, 许胜杰, 陈劲初. 樟芝发酵液冻干粉之30天短期慢性动物毒性评估[J].

检验及品保杂志, 2012(1): 127-135.

[16]Chen, T.I., Chen, C.C., Lin, T.W., Tsai, Y.T. and Nam, M.K. (2010) A 90-Day Subchronic Toxicological Assessment

of Antrodia cinnamomea in Sprague-Dawley Rats.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49, 429-43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10.1016/j.fct.2010.11.018

[17]Chen, T.I., Chen, C.W., Lin, T.W., Wang, D.S. and Chen, C.C. (2011) Developmental Toxicity Assessment of Medi-

cinal Mushroom Antrodia cinnamomea T.T. Chang et W.N. Chou (Higher Basidiomycetes) Submerged Culture Myce-lium in Ra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al Mushrooms, 13, 505-51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10.1615/IntJMedMushr.v13.i6.20

[18]李宜蓁, 王迪圣, 彭依婷, 郭家芬, 陈劲初. 液态发酵樟芝菌丝体之致畸性试验分析[J]. 检验及品保杂志, 2014,

3: 159-168.

[19]Lin, C.C., Senthil Kumar, K.J., Liao, J.W., Kuo, Y.H. and Wang, S.Y. (2015) Genotoxic, Teratotoxic and Oral Toxic

Assessments of Antrodia cinnamomea Health Food Product (Leader Deluxe Antrodia cinnamomea). Toxicology Re-ports, 2, 1409-141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10.1016/j.toxrep.2015.10.007

[20]林佑鑫. 牛樟芝菌丝体之毒理评估[D]: [硕士学位论文]. 嘉义: 嘉义大学食品科学系研究所, 2007.

[21]Huang, C.H., Chang, Y.Y. and Liu, C.W. (2010) Fruiting Body of Niuchangchih (Antrodia camphorata) Protects Liv-

ers against Chronic Alcohol Consumption Damag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58, 3859-386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10.1021/jf100530c

[22]Wu, M.T., Tzang, B.S. and Chang, Y.Y. (2011) Effects of Antrodia camphorata on Alcohol Clearance and Antifibrosis

in Livers of Rats Continuously Fed Alcoho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59, 4248-425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10.1021/jf104561h

[23]Stewart, S.G., Ho, L.A. and Polomska, M.E. (2009) Rapid Evaluation of Antrodia camphorata Natural Products and

Derivatives in Tumourigenic Liver Progenitor Cells with a Novel Cell Proliferation Assay. ChemMedChem, 4, 1657-166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10.1002/cmdc.200900238

[24]徐惠波, 牛晓晖, 纪风兰. 云芝多醣对小鼠NK细胞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影响[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6,

22(5): 25-26.

[25]Wang, H.X., Ng, T.B. and Liu, W.K. (1996) Polysaccharide-Peptide Complexes from the Cultured Mycelia of the

Mushroom Coriolus versicolor and Their Culture Medium Activate Mouse Lymphocytes and Macrophag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28, 601-60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10.1016/1357-2725(95)00157-3

林定威等

[26]Kim, S.H., Lee, H.S. and Lee, S. (2004) Mycelial Culture of Phellinus linteus Protects Primary Cultured Rat Hepato-

cytes against Hepatotoxin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95, 367-372.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10.1016/j.jep.2004.08.007

[27]Ao, Z.H., Xu, Z.H. and Lu, Z.M. (2009) Niuchangchih (Antrodia camphorate) and Its Potential in Treating Liver Dis-

ease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121, 194-212.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10.1016/j.jep.2008.10.039

[28]行政院卫生署. 药物非临床试验优良操作规范[S]. 台湾, 2006.

[29]行政院卫生署. 健康食品安全性评估方法: 卫生署食字第88037803号. 台湾, 1999.

[30]Leroy, M. and Jocteur-Monrozier, A. (2013) Fetal Soft Tissue Examinations by Microdissection. Methods in Molecu-

lar Biology, 947, 243-25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10.1007/978-1-62703-131-8_20

[31]Critchell, K. (2013) Fetal Soft Tissue Examination by Serial Sectioning. 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 947, 233-24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10.1007/978-1-62703-131-8_19

[32]Menson, J.M. and Kang, Y.J. (1994) Test Methods for Assessing Female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ology.

In: Wallace Hayes, A., Ed.,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oxicology, 3rd Edition, Raven Press, New York, 989-1037.

[33]Christian, M.S. (2007) Test Methods for Assessing Female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Toxicology. In: Wallace

Hayes, A., Ed.,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Toxicology, 5th Edition, Raven Press, New York, 1641-166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10.1201/b14258-38

[34]Christianson, A.H. and Modell, C.B. (2006) March of Dimesglobal Report on Birth Defects: The Hidden Toll of Dying

and Disabled Children. White Plains, New York.

[35]Schardein, J. (2000) Chemically Induced Birth Defects. 3rd Edition, Taylor & Francis, New York.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10.3109/9780203909904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6-613X,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hjfns@https://www.360docs.net/doc/8f2777326.html,

食品毒理学-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2阶段测试题及参考答案(第七章至第十二章)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食品毒理学》第七章至第十二章(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D )时间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 A、雌性生殖毒性试验 B、急性毒性试验 C、致突变试验 D、致畸试验 2、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的遗传物质称为( A )。 A、基因组 B、染色体 C、基因 D、核酸 3、迄今为止,只有( D )可以准确判别人类致癌物的致癌性。 A、急性毒性试验 B、致畸试验 C、致突变试验 D、动物诱癌试验 4、化学物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具有( C ),同一化学物可在不同条件下分别表现为对机体的免疫抑制或过敏。 A、互动性 B、单相性 C、双相性 D、累加性 5、对毒理学试验不仅要了解每项试验所能说明的问题,还应该了解试验的( D ),以便为安全性评价作出一个比较恰当的结论。 A、设计方案 B、详细步骤 C、合理结论 D、局限性和难以说明的问题 6、原位杂交是在保持组织、细胞或染色体原有形态结构的基础上,对其内部( A )进行检测及定位的分子生物学手段。 A、特殊核酸序列 B、染色体 C、基因 D、基因组 7、已证实,重金属铅可干扰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正常功能,主要是影响( C )的释放。 A、前列腺激素 B、睾酮 C、促性腺释放激素 D、雄激素 8、化学致突变物造成的DNA损伤,在DNA复制过程中转变为( B )的变化,导致基因突变。 A、基因组 B、碱基排列顺序 C、染色体 D、基因 9、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激发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称为( D )。 A、免疫分化 B、免疫调节 C、免疫诱导 D、免疫应答 10、分子毒理学探讨众多外源化合物对生物机体组织中的各种分子,特别是( C )的作用机制。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 风险评估报告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5年3月,按照检验科制定《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程序》[YX-BS-011],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小组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鼻疽伯克菌、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鼠疫耶尔森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培养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药物临床试验期间规划项目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规范标准和程序

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标准和程序 为落实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适用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二级指导原则的公告》(2018年第10号)的要求,我中心依据ICH药物警戒相关指导原则【E2A、E2B(R3)和M1】,起草了《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安全性数据快速报告标准和程序》(以下称“本标准和程序”),具体如下: 一、申请人获准开展药物(包括化药、中药及生物制品)临床试验后,对于临床试验期间发生的(包括中国境内和境外)所有与试验药物肯定相关或可疑的非预期且严重的不良反应(以下简称“非预期严重不良反应”),以及本标准和程序规定的其它情形,都应按照本标准和程序在规定的时限内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进行快速报告。 二、严重不良反应指以下情形之一:(1)导致死亡;(2)危及生命,指严重病人即刻存在死亡的风险,并非是指假设将来发展严重时可能出现死亡;(3)导致住院或住院时间延长;(4)永久或显著的功能丧失;(5)致畸、致出生缺陷;(6)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必须运用医学和科学的判断决定是否对其他的情况加速报告,如重要医学事件可能不会立即危及生命、死亡或住院,但如需要采取医学措施来预防如上情形之一的发生,也通常被视为是严重的。例如在急诊室的重要治疗或在家发生的过敏性支气管痉挛,未住院的恶液质

或惊厥,产生药物依赖或成瘾等。 三、非预期不良反应指不良反应的性质、严重程度、后果或频率,不同于试验药物当前相关资料(如研究者手册等文件)所描述的预期风险。研究者手册作为主要文件提供用以判断某不良反应是否预期或非预期的安全性参考信息。如:(1)急性肾衰在研究者手册中列为不良反应,但试验过程中出现间质性肾炎,即应判断为非预期不良反应,(2)肝炎在研究者手册中列为不良反应,但试验过程中发生急性重型肝炎,即应判断为非预期不良反应。 四、申请人在药物临床试验期间,判断与试验药物肯定相关或可疑的非预期且严重的不良反应,均需要按本标准和程序以个例安全性报告的方式快速报告。 申请人和研究者在不良事件与药物因果关系判断中不能达成一致时,其中任一方判断不能排除与试验药物相关的,也应该进行快速报告。 五、以下情况一般不作为快速报告内容:(1)非严重不良事件;(2)严重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无关;(3)严重但属预期的不良反应;(4)当以严重不良事件为主要疗效终点时,不建议申请人以个例安全性报告(ICSR)形式向国家药品审评机构报告。 六、阳性对照药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申请人有责任决定是否向其他的药品生产商和/或直接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

缺氧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缺氧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变化规律和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特点;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同、外界环境温度不同及年龄不同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了解临床应用冬眠及低温疗法的意义;掌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 18~22g小鼠,新生鼠;500Iml广口瓶(带有橡皮管及橡皮塞)2个, 1ml注射器(配针头),剪刀,镊子。钠石灰,氯丙嗪,生理盐水,亚硝酸钠溶液,亚甲蓝,冰。 三、实验方法: 1. 乏氧性缺氧(氯丙嗪处理) i.取2只小鼠,观察正常呼吸频率(次/10s),并注意其呼吸深度。 观察活动等一般情况及耳、尾、口唇的颜色。取两只小鼠,标 记为A、B,分别按0.1ml/10g腹腔注射氯丙嗪和生理盐水,之 后将小鼠 A只放入冰块上10~15min。 ii.将2个广口瓶口瓶塞所连的移液管分别插入2个大量筒a、b中,记录液面最低点数据va1, vb1。a广口瓶加入钠石灰,b 广口瓶加入等量的钠石灰,待A鼠进入冬眠期时,将两只小鼠 分别同时放入广口瓶a、b中,插塞紧橡皮塞。记录量筒液面 下降量及小鼠的反应状况和存活时间。 2 亚硝酸钠中毒

i.取小白鼠2只,观察正常呼吸频率及皮肤黏膜颜色后,分别向 腹腔内注射50g/L亚硝酸钠0.2ml,其中1只在注射亚硝酸钠后,立即腹腔注射10g/l亚甲蓝0.2ml,另一只注入生理盐水 0.2ml作为对照。 ii.记录小鼠存活时间,小鼠猝死后解剖小鼠尸体,取出肝脏至于滤纸上,观察记录2只小鼠血液、肝脏的颜色。 四、实验结果: 1.实验数据 乏氧性缺氧: va1=61 ml, va2=56ml vb1=58ml,vb2=40 ml va1- va2=5 ml vb1- vb2=18 ml ta=27min tb=16min 小鼠A总耗氧量:R=耗氧量/存活时间/存活时间=0.0076 小鼠B总耗氧量:R=耗氧量/存活时间/存活时间=0.040 小鼠缺氧后皮肤粘膜的颜色:青紫色(紫绀) 2. 亚硝酸钠中毒: 小鼠亚硝酸钠中毒后,血液、肝脏颜色变为咖啡色;另一只小鼠用亚甲蓝解救后,血液、肝脏颜色仍为红色。 小鼠缺氧后皮肤粘膜的颜色:咖啡色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 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的具体要求 这两天忙于准备迎接卫生部“质量万里行”检查。其中有内容要求有:微生物实验室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内容,这很是让我头晕。好在我以前看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培训教材相关内容。并找到这样一份资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生物安全评估管理规定(试行)》,具体上就明确了评估报告的框架,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哦! 生物风险评估依据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生物风险评估要素 1)病原微生物特征; 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 3)实验活动人员; 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 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生物风险评估实施 4.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 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6)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通过水和食物等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媒介传播等;传播结果包括一种病原可有多种传播途径和多种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 7)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 8)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的药物、有效疫苗、疾病监测手段、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手段。 1)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人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培训、检测等活动。 2)实验活动的类型包括:标本或样品处理、离心、匀浆、超声、移液操作、锐器的使用、生物安全柜使用、医疗废物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等。 3)实验活动风险影响因素: 3a.气溶胶产生:离心、旋转、匀浆、接种环等。 b.潜在伤害:注射器等锐器、酒精灯、玻璃器皿等。 c.标本的浓缩:来自临床、现场、培养、浓缩等。

透明质酸钠对SD大鼠致畸敏感期的毒性实验研究

透明质酸钠对SD大鼠致畸敏感期的毒性实验研究 发表时间:2018-08-23T13:52:07.64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1期作者:马新群[导读] 结论不同剂量的透明质酸钠对SD大鼠没有母体毒性,对胎鼠也没有致畸毒性。 (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湖南长沙 410007)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透明质酸钠对SD大鼠致畸敏感期的毒性。方法将130只妊娠期大鼠随机分为五组,三种不同剂量的透明质酸钠为研究组,以及两组对照组,阳性对照组(250mg/kg的阿司匹林),阴性对照组(去离子水),每组不少于11只,在大鼠妊娠的第7~16天,将实验药物持续经口灌胃十天,每天进行一次,在大鼠妊娠的第二十天将老鼠处死,取出胎鼠,对胎仔以及胚胎的发育指标进行检 测,同时还要检查胎鼠的内脏、外观以及骨骼有没有畸形的现象出现。结果不同剂量透明质酸钠组孕鼠的子宫连胎质量、活胎率、体质量以及死胎率,并且胎鼠的身长、体质量以及尾长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也没有发现胎鼠的内脏、外观以及骨骼有畸形的现象出现。结论不同剂量的透明质酸钠对SD大鼠没有母体毒性,对胎鼠也没有致畸毒性。 关键词:SD大鼠;透明质酸钠;毒性实验;致畸敏感期 在人体内以及动物的体内都广泛分布着透明质酸钠,它是组成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并具有独特的保水功能以及粘弹性,还有调节渗透压、润滑等作用,可以保护体内的正常细胞不会受到自由基以及有毒物质的侵害,同时还能调节细胞的分化以及增生等,目前在化妆品、整形美容以及医药等行业都有着较为广泛的使用,还有相关研究证明了口服透明质酸的功效,但是目前对透明质酸钠在生殖发育毒性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考虑使用透明质酸钠的人群多为育龄期的女性[1],因此在本次实验中研究了透明质酸的致畸毒性,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受试物 本次实验中使用纯度为99%的透明质酸钠,为白色粉末,是由华熙福瑞达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提供的。根据推荐的成人每天口服量为200mg,假设成人的体质量为120g来计算,将每日剂量折合为3.33mg/kg。 1.2实验动物以及环境 选取130只健康的SD大鼠,其中没有交配过的性成熟雌性大鼠80只,体质量为230~290g,雄性大鼠50只,体质量为270~350g,SD 大鼠购于南京鹏晟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验室的温度控制在23~26℃,湿度控制在54%~71%。 1.3选择受试剂量和实验分组 按照推荐的100、200以及400倍人体剂量,分别设置333mg/kg、667mg/kg以及1333mg/kg三个剂量组,并且还要分设阳性对照组以及阴性对照组,每组不少于11只孕鼠,采用去离子水为溶剂将样品配置成浓度为33.3mg/ml、66.7mg/ml、以及133.3mg/ml的溶液,阳性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水溶液(250mg/ml),阴性对照组采用去离子水,按照0.01ml/g的体积对SD大鼠进行分别灌胃[2]。 1.4仪器与试剂 仪器使用解剖显微镜,Aquaplus纯水仪以及游标卡尺等;试剂: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汕头金石制药总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1505),氢氧化钾、茜素红、乙醇、甘油以及苦味酸都是国产分析纯。 1.5实验的方法 每天晚上十点将雄鼠与雌鼠按照1:1或者是2:1的比例放在同一个笼子例进行交配,第二天早上对雌鼠进行阴道涂片检查,若发现精子则视为受孕。将受孕的雌鼠称得体质量之后进行随机分组,受孕当天记为0天,在第七天的时候再次称取孕鼠的体重量,并开始将受试物经口灌胃,每天进行一次,一直持续到雌鼠怀孕的第16天,一共进行10次灌胃,在第20天的时候将孕鼠处死,取出胎鼠,同时对胎鼠的生长发育、存活以及畸形情况进行记录和观察,接着按照3:2的比例将胎鼠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使用95%的乙醇溶液将胎鼠固定两周,之后对胎鼠进行透明以及染色处理之后观察胎鼠的发育状况,另外一部分使用Bouins液固定胎鼠两周,之后进行切片观察胎鼠的内脏发育状况[3]。 1.6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剂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透明质酸钠对孕鼠体质量增加的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不同剂量的透明质酸钠孕鼠的体质量以及总体体重增加和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透明质酸钠不会对孕鼠的体质量增加产生明显的影响,而阳性对照组的体质量要小于其他组,阳性对照组在第二十天的体质量以及总体体重增都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每组孕鼠体质量的变化比较(n=12) 3、讨论 在193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眼科教授在牛眼玻璃体中分离出了透明质酸钠,其有着调节血管壁通透性、促进伤口愈合、润滑关节以及调节蛋白质等作用,并且其拥有特殊的保水功能,是目前在自然界中发现的保湿性最好的物质,被誉为是最理想的天然保湿因子,目前越来越受女性消费者的欢迎,不过在目前的研究中,主要注重的是对其保健功效进行研究,很少有对其生殖发育毒性进行相关的研究。[4]

小鼠缺氧实验实验报告

\篇二:缺氧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摘要】目的:本实验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并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方法:通过复制缺氧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过程中呼吸、黏膜和血液色泽的变化。通过测定耗氧量和小鼠的存活时间来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结果: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动物耐受缺氧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存活时间和总耗氧率有显著性差异;复制不同原因造成的不同缺氧类型小鼠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呼吸频率和存活时间的变化。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p<0.01)。co中毒、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的下降。 【关键词】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 co 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间 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根据缺氧的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缺氧,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小白鼠(雌性)。 1.2 药品:氯丙嗪(chlorpromazine) 、钠石灰(soda lime),亚硝酸钠( sodium nitrite ) 、亚甲基蓝(美蓝)(methylene blue,mb)、 0.9%nacl (physiological saline solution) 、co(carbon monoxide)。 1.3 器材:100、500ml广口瓶和测耗氧装置。 1.4 方法 1.4.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取2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准确称取体重,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氯丙嗪组。氯丙嗪组按0.1ml/10g体重腹腔注射0.25%氯丙嗪,随即安放在冰浴的纱布上 10~15min,使呼吸频率降至70~80次/min;生理盐水组按0.1ml/10g体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室温放置10-15min,作为对照。之后将2只小鼠分别放入100ml的广口瓶内,连接好测耗氧装置。如右图。 1.4.2 不同原因造成的缺氧 取2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随机分为乏氧性缺氧组和一氧化碳中毒组。乏氧性缺氧组小鼠放入含有5g钠石灰的100ml密闭瓶中;一氧化碳中毒组小鼠放入500ml密闭瓶,注入10ml co气体。 另取2只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随机分为亚硝酸纳组和亚硝酸纳治疗组。亚硝酸纳组小鼠腹腔注射50g/l亚硝酸纳0.2ml,并随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ml;亚硝酸纳治疗组小鼠腹腔注射50g/l亚硝酸纳0.2ml后即刻腹腔注射10g/l亚甲基蓝0.2ml 。 2.观察项目 2.1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记录下小鼠的体重w(g)。从密闭测耗氧装置开始记时到小鼠死亡,分别观察氯丙嗪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的存活时间t(min)、总耗氧量a(ml)。按以下公式计算出总耗氧率r[ml/(g·min)]: r[ml/(g·min)]= a(ml)÷w(g)÷t(min) 2.2 不同原因造成的缺氧 乏氧性缺氧组和一氧化碳中毒组:处理前分别测出两鼠的正常呼吸频率(次/min)。待塞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小组成员: 1、请给出本实验的五个关键词 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CO 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间 2、请指出临床上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①血氧分压PO2:又称血氧张力,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越多,血氧分压越高。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的功能状态,正常约为100mmHg;静脉血氧分压反映内呼吸状态,正常约为40mmHg。 ②血氧容量CO2max: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完全氧合后的最大带氧量,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及其与氧结合的能力。 ③血氧含量CO2: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与Hb结合的氧量。正常动脉血氧含量约为19ml/dl,静脉血氧含量为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约为5ml/dl(反映组织从单位容积血液内摄取氧的多少)。 ④血氧饱和度SO2:Hb结合氧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98%,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0%~75%。

6、低张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 原因: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 发病机制: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过低,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出现发绀症状。 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及氧饱和度均降低。 7、血液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举例? 原因: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 发病机制:血红蛋白数量减少,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降低,毛细血管床中的平均血氧分压较低,血氧不易时放入组织。 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降低,血氧饱和度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8、循环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 原因:全身性或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组织供氧不足。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

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报告57885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书 -----河南曙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按照检验科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由医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持,生物安安全委员会成员参与,对检验科生物安全作风险评估,形成报告如下: 一、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评估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和二类统称高致病病原微生物。 我院检验科属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不得从事致病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工作,但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将强调高致病病原微生物的监测,发现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及时报告。 1、我院潜在的一类和二类病原微生物评估: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人类变异缺陷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等。 对上述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与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做全面的了解,引领全科职工共同学习掌握。 2、防控措施: 2.1 立即对可疑高致病病原微生物封存。 2.2 立即分别报告医院感控科、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消毒,包括工作台面、地面、仪器表面、空气等。 2.4 接触人员更换个人防护用品,并对用品进行消毒。 2.5 感控科收集病人相关信息资料,对病人实施隔离,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6 对接触者进行严密的健康监护。 二、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

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五)

2020年公卫执业医师《卫生毒理学》试题及答案(卷五) 【A型题】 1.危险度是C A.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 B.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性估计 C.外来化合物损害机体的可能性的定量估计 D.外来化合物不损害机体的可能性 2.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是B A.定性评定 B.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C.毒性评定 D.危害性评定 3.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原则是 D A.按一定顺序进行 B.最短的时间 C.最经济的办法 D.以上都是 4.哪种试验组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 C A.Ames试验,大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B.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大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C.Ame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大鼠睾丸细胞染色体试验 D.SCE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试验 5.对人体有毒的元素或化合物,主要是研究制订 C A.最低需要量 B.最高需要量 C.最高容许限量 E.最低容许限量 6.人体必需的元素及化合物,主要是研究制订 D A.最高容许浓度 B.最低供给的限量 C.最低容许限量 D.最高容许浓度及最低供给的限量 7.制定化学毒物卫生标准最重要的毒性参考指标是 D A.LD50 B.LD0 C.LD100 D.LOAEL或NOAEL 38.化学物质的危险度评价不包括: A A.化学物结构分析 B.危害性认定 C.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D.接触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 9.完整的毒理学评价可划分四个阶段的实验研究,下述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D A.第一阶段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B.第二阶段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 C.第三阶段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 D.第四阶段是进行人群接试验研究 10.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第三价段试验内容不包括 C A.遗传毒性试验 B.致畸试验 C.短期喂养试验 D.致癌试验 【B 型题】 11~13题 A 毒理学评价第一阶段 B 毒理学评价第二阶段 C 毒理学评价第三阶段 D 毒理学评价第四阶段 E 危险度评价 11.致突变试验属于B 12.传统致畸试验属于B 13.致癌试验属于D

缺氧及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缺氧及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摘要】目的:研究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乏氧性缺氧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以及美兰对亚硝酸钠中毒的血液性缺氧小鼠的影响。方法:小鼠编号1,2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室温放置10min、0.25%氯丙嗪和低温放置10min,然后分别放入缺氧瓶内,记录小鼠存活时间并测定总耗氧量;小鼠编号3,4分别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0.2ml+生理盐水0.2ml、5%亚硝酸钠溶液0.2ml+1%美兰溶液0.2ml,记录小鼠存活时间及皮肤黏膜颜色脏器变化。结果:2号小鼠存活时间达22.20min未死亡,总耗氧量2.9ml,比1号存活时间长耗氧量少;3号小鼠出现亚硝酸钠中毒,8.32min后死亡,4号小白鼠亚硝酸钠中毒症状缓解,22.20min内未死亡。结论: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使乏氧性缺氧小鼠缺氧耐受性增强;美兰能治疗亚硝酸钠中毒的血液性缺氧小鼠。 【关键词】缺氧;氯丙嗪;亚硝酸钠;美兰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state of hypoxic hypoxia mouse hypoxia tolerance in mice and methylene blue blood hypoxia sodium nitrite poisoning. Methods:. Methods: mice were numbered 1,2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normal saline and 10min at room temperature, low temperature 0.25% chlorpromazine and placed 10min, and then placed in hypoxic bottle, record the survival time of mice and determination of total oxygen consumption; mice numbered 3,4 respectively b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5% sodium nitrite solution 0.2ml+ 0.2ml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5% sodium nitrite solution 0.2ml+1% methylene blue solution 0.2ml record the survival time of mice, and skin and mucous membrane changes color organ. Results: 2 the survival time of mice was 22.20min not death, total oxygen consumption 2.9ml, long oxygen consumption less than No. 1, No. 3 mice survival time; sodium nitrite poisoning, 8.32min after death, sodium nitrite 4 mice poisoning symptoms, not died within 22.20min. Conclusion: temperatur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state of the hypoxic hypoxia mice hypoxia tolerance enhancement; Meilan can treat mice blood hypoxia sodium nitrite poisoning. [keyword] hypoxia; chlorpromazine; sodium nitrite; methylene blue 【引言】氯丙嗪是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具有镇静、抗精神病、镇吐、降低体温及基础代谢、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及m-胆碱能受体阻断、抗组织胺、影响内分泌等作用,临床用于控制精神分裂症或其它精神病的躁动、紧张不安、幻觉、妄想等症状;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与镇痛药合用,治疗癌症晚期病人的剧痛多巴胺受体阻断剂,低温环境能降低机体的代谢率,但低温环境下氯丙嗪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乏氧性缺氧机体的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及相关研究未见报道,值得研究[1]。亚硝酸钠是工业用盐,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使血液中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的能力而引起组织缺氧性损害。美兰溶液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但其能否缓解亚硝酸钠中毒仍未见报道,本课题组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1器械:鼠笼、电子称、1ml注射器、集气瓶、100ml量筒、1000ml烧杯、计时器、 木塞、橡胶导管、剪刀和镊子 1.2药品或试剂:0.25%氯丙嗪溶液、5%亚硝酸钠溶液、1%美兰溶液、碱石灰固体、生

实验室风险评估的18个要点

实验室风险评估的18个要点 实验室应进行风险评估,需要按照下列内容进行评估: 1)化学、物理、生物等风险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过往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 2)与实验室本身或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借鉴过往和其他实验室的案例; 3)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包括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如:合同方人员)的活动;实验室的活动,例如检测活动,采购,清洗器皿等都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和这些活动相关的人员都要纳入风险评估的范围; 4)设施、设备等相关的风险;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的风险需要评估,包括设备本身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风险; 5)适用时,实验动物相关的风险;某些实验室会涉及到实验动物; 6)人员相关的风险;比如人员的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压力等;7)意外事件、事故带来的风险; 8)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 9)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性,识别风险的范围,性质和时限,有助于更好控制风险;集中主要力量对应风险。 10)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

11)可能产生的危害及后果分析; 12)确定可接受的风险; 13)消除、减少或控制风险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及采取措施后残余风险或新带来风险的评估; 14)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适应程度评估; 15)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 16)为确定设施设备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开展运行控制提供的输入信息;17)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 18)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估。 在以下情况,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 采用新设备、材料、方法、人员、环境发生变化或者改变实验室结构功能时 包括:物质存储或使用的实验室分区执行的任务发生改变之前 变更检验工作流程 发生安全事故或事件后 风险控制措施 在控制风险时,按有效顺序选择可以获得的最有效的控制措施,顺序如下: 消除来自实验室的危险源 采用替代物或者替代方法来减少风险 隔离危险源来控制风险 应用工程控制抑制或者减少接触。如,局部排风通风 采用安全工作行为最小化接触,包括改变工作方法

天蚕素抗菌肽(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抗菌肽是一类很难导致微生物耐药性的新型抗感染药物多肽,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抗菌肽共有1200多种。由于最初人们发现这类活性多肽对细菌具有广谱高效杀菌活性,因而命名为“antibacterial peptides,ABP”,中文译为抗菌肽,其原意为抗细菌肽。抗菌肽在医药、食品和农业都有广泛应用。抗菌肽用于饲料添加剂既可以增强动物抵抗力,促进动物生长,同时还减少药物残留,是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 什么是抗菌肽? 世界上发现的第一个抗菌肽是天蚕素,是1980年瑞典科学家G.Boman等人用阴沟通杆菌及大肠杆菌诱导惜古比天蚕蛹产生 的抗菌活性多肽物质,定名为Cecropins。随后又在其他生物体内陆续发现了多种抗菌肽,如蛙皮素(magainins),蜂毒素(melittins),防御素(defensins)等, 抗菌肽是一类很难导致微生物耐药性的新型抗感染药物多肽,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抗菌肽共有1200多种。由于最初人们发现这类活性多肽对细菌具有广谱高效杀菌活性,因而命名为“antibacterial peptides,ABP”,中文译为抗菌肽,其原意为抗细菌肽。随着人们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发现某些抗细菌肽对部分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均具有强有力的杀伤作用,因而对这类活性多肽的命名许多学者倾向于称之为“peptide antibiotics”一多肽抗生素。 抗菌肽是一种具有螺旋结构的线性多肽,富含氨基酸。 抗菌肽的抗菌机制 抗生素抗菌机制是抗生素与病原体特定部位的受体结合从而 使病原体的正常结构遭到破坏或使某些生物合成受阻,以达到抑菌或杀菌的作用,当其作用的靶位点发生改变时,抗生素就会失去其抗菌作用。抗菌肽只对原核生物细胞产生特异性的溶菌活性,对最低等的真核生物如真菌及某些植物的原生质体、某些肿瘤细胞等也有一定的杀伤力,而对人体正常的细胞则无损伤作用。 从大量的资料来看,目前关于抗菌肽的作用机理还不能达成共识,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与传统的抗生素相比,抗

小鼠缺氧模型及其分析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高伟飞 (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10级临床专业临滨1班4组20102090114)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2.复制几种类型缺氧的模型,观察血液颜色的特点,分析其机制 根据大纲要求: 掌握概念: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紫绀、肠源性紫绀。 熟悉并理解原因和条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熟悉反映血氧情况的一些指标(氧分压、氧含量、氧容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掌握各型缺氧发生的原因及主要发病机制,掌握各型缺氧的特征(血氧变化的特点和皮肤黏膜颜色变化)。 二、实验原理: 当组织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也不同。根据缺氧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很多,如年龄、机体的代谢、功能状况以及锻炼适应等。本实验才缺氧的不同环节入手观察呼吸变化及皮肤黏膜的颜色改变。实验通过动物的不同代谢状况、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动物所处环境温度,观察动物的缺氧耐受性。 三、实验对象:小鼠 四、实验材料:电子秤、注射器、钠石灰、广口瓶、测耗氧量装置、剪刀、镊子、滤纸;生理盐水、美兰亚硝酸钠、氯丙嗪、冰块、量筒等 五、实验方法: 1、取2只小鼠,注射及处理: 1号:亚硝酸钠及美兰0.2ml ,左下腹注射 2号:亚硝酸钠及生理盐水各0.2ml ,左下腹注射 注射完,观察,2号小鼠立即死亡,1号小鼠仍存活;然后处死解剖,剪下一片肝脏组

缺氧的类型与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机能学实验报告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摘要: 【目的】: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节律变化规律和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特点;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同、外界环境温度不同及年龄不同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了解临床应用冬眠及低温疗法的意义;掌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方法】:乏氧性缺氧中,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氯丙嗪作为对照,计算耗氧量。亚硝酸钠中毒中,注射亚硝酸钠溶液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美蓝作为对照,取肝脏观察血液颜色。【结果】:甲(实验组)耗氧率R=A/W*t=0.0214;乙(对照组)耗氧率R=A/W*t=0.0427。亚硝酸钠中毒:甲组小鼠肝脏颜色:鲜红色; 乙小鼠肝脏颜色:棕褐色。 【结论】:氯丙嗪可缓解缺氧,小鼠存活时间更长;美蓝可解救小鼠亚硝酸钠中毒。 关键词:乏氧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温度 引言: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之为缺氧。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有所不同。 1、材料 1.1 实验对象:18~22g小鼠,新生鼠;

1.2 器材: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高灵敏压力换能器;500Iml 广口瓶(带有橡皮管及橡皮塞)2 个,1ml 注射器,剪刀,镊子; 1.3 实验试剂:氯丙嗪;生理盐水,亚硝酸钠溶液,美蓝,冰块。 2、方法 2.1 乏氧性缺氧 1.1.1取两只老鼠先编号,再进行称重,并记下数据。 2.1.2对1号鼠按0.1ml/10g进行腹腔注射氯丙嗪,注射完后冰浴10~15分钟,而对4号鼠则腹腔注射相同量的生理盐水,并将它放在室温下10~15分钟。时间到后,将两只老鼠放入500ml广口瓶内,塞进瓶塞,并将移液管放入盛满水的量筒内计入当时的液面高度数据。 2.1.3实验观察观察皮肤黏膜颜色变化,呼吸频率的快慢,活动强度,至小鼠死亡,记录其存活时间。并读取液面变化量即耗氧量。解剖小鼠尸体,记录肝脏、肺、血液颜色变化。 2.1.4总耗氧量计算根据A(ml),存活时间T(min),鼠体量W(g)三项指标,求出总耗氧量。 2.2 亚硝酸钠中毒 2.2.1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鼠2只,进行编号,并观察皮肤黏膜色泽。 2.2.2向两只老鼠均注射0.2mlNaNO2,注射完后,立即向2号鼠腹腔内注射美兰溶液0.2ml,向3号老鼠注射相同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实验组。 2.2.3 3号鼠死亡后,迅速取肝,观察肝的血液颜色;对2号鼠迅速处死,取肝,并观察肝的血液颜色。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核心内容是生物安全风险评估,而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是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内容 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内容包括: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 动物实验风险评估 实验室活动风险评估 实验室仪器、设备相关的风险评估 实验人员方面的风险评估 实验室环境有关的风险评估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风险评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是基于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及相关背景资料,同时考虑实验活动中可能涉及的传染或潜在传染因子等其他因素,对病原微生物造成的伤害、损害或者导致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全面评估。 根据在实验活动中病原微生物可能对个体或群体造成的危害大小,①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制度和操作程序,②选择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及设备配置,③实验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使用相符的安全防护装置,达到确保实验工作人员不被感染、实验对象和环境不被污染的目的。 二、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用途 1. 确定所需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包括实验室的空间、设施与设备等能满足生物安全的需要,确保所开展的实验活动安全进行。 2. 制定相关操作或管理规程 微生物操作规程; 仪器设备使用的操作程序; 微生物保藏、运输、灭活、销毁程序; 潜在危害分析与意外事故处理程序; 人员培训、个人防护及健康监测程序 3. 提供相关病原微生物的背景信息 危害评估中有关病原微生物的背景信息,是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学习的参考资料,是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原则 坚持“结合实际、科学评估”原则 坚持“简明扼要,科学可行”原则 坚持专业人员协作完成的原则 危害程度评估应由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指定的专业人员进行,专业人员必须对实验室情况十分了解,并且熟悉涉及的知识领域。 危害评估应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前进行,在实验室正式启用前和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进展进行再评估。 病原微生物危害评估的主要依据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 病原微生物的相关背景资料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1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试验的讨论问题 小组成员: 1、请给出本实验的五个关键词 缺氧氯丙嗪总耗氧率 CO 亚硝酸盐美兰存活时间 2、请指出临床上常用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①血氧分压PO2:又称血氧张力,血液中物理溶解的氧越多,血氧分压越高。动脉血氧分压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的功能状态,正常约为100mmHg;静脉血氧分压反映内呼吸状态,正常约为40mmHg。 ②血氧容量CO2max: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完全氧合后的最大带氧量,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及 其与氧结合的能力。 ③血氧含量CO2: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与Hb结合的氧量。正常动脉血氧含量约为19ml/dl,静脉血氧含量为14ml/dl,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约为5ml/dl(反映组织从单位容积血液内摄取氧的多少)。 ④血氧饱和度SO2:Hb结合氧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血氧容量。正常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5%~98%,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0%~75%。 ⑤氧解离曲线:PO2与SO2之间的关系曲线,S型。血氧饱和度变小,氧解离曲线右移。 ⑥P50:血氧饱和度为50%时的血氧分压,反映Hb与氧的亲和力。 3、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哪些? 年龄、身体机能和代谢状态、营养、锻炼等都是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总的来说就是耗氧过大(供氧不足)及用氧障碍两点。 4、请简要归纳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 急性缺氧由于机体来不及代偿而较易发生功能代谢障碍,慢性缺氧时通常既有代偿性反应又有损伤性反应。呼吸系统主要是代偿性肺通气量增加;循环系统主要是心排出量增加、血流重新分布、肺血管收缩和毛细血管增生;血液系统主要是红细胞增多、向组织释氧能力增强;神经系统会出现意识模糊甚至丧失;细胞、组织主要是对氧的摄取和利用能力增强 5、缺氧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血液性缺氧、低张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 6、低张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 原因: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分流。 发病机制: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含量过低,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出现发绀症状。 动脉血氧分压、血氧含量及氧饱和度均降低。 7、血液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举例? 原因: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 发病机制:血红蛋白数量减少,血氧容量和血氧含量降低,毛细血管床中的平均血氧分压较低,血氧不易时放入组织。 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降低,血氧饱和度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 8、循环性缺氧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什么?血氧变化有何特点? 原因:全身性或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组织供氧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