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内容梗概

论语内容梗概
论语内容梗概

内容梗概编辑

道德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当仁不让于师。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

克己复礼为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爱人,知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修养

君子无所争。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礼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政治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人格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唯酒无量。不及乱。

食不语。寝不言。

温。良。恭。俭。让。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知其不可而为之。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过犹不及。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思不出其位。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大全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大全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大全(一)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8、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出自《论语·子路》 9、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论语·雍也》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1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1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1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9、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2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内容简介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

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吴玉梅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材分析: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论语》是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学说是儒家学说之一,这部经典《论语》从它诞生起就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并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论语片段,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 教法设计: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学法指导:诵读、积累与领悟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把握语义基础上,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读《论语》知儒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论语》,通过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体验并追求理想的学习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 性。 教学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论语》经典名句五十条 求学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论语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论语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导读:《论语》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

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论语》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仁”的名句 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

《论语》十二章资料

《论语》十二章 朝代:先秦时期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朗读节奏划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导读:孔子生平、《论语》简介及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

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名著导读

一《论语》 导读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不可误解 为孔子所编纂)。它以对话文体语录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论理思想等。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共二十篇。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春秋时期,儒家创 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的言论千古被世人视为至理。 《论语》是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的指路明灯,希望同学们平时抽时间了解《论语》,解读孔圣人,熟悉儒家思想,这不仅是为了传承中国千年古典文化,更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人的修养。 走进孔子 孔子(前551 年~前479 年)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fù)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 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编撰(zhuàn)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 曾经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收的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 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 人。孔子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

了 “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孔子逝世时,享年73 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 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治学态度 在学习的态度上。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乐学,这是关键。子曰:“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还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学习的方法上。孔子强调复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在学习的内容上。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 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的目的上。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他还 强调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后世评价 孔子,作为中华文化的先驱,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 开的门缝间挤进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

论语中经典名句

论语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鲜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朝闻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德不孤,必有邻. 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子不语:怪,力,乱,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 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论语弟子资料(一)

《论语》学习资料——孔门弟子(一) 1、颜回(前521~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 史籍记载: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 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颜回随师周游列国归鲁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颜回死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易经》。 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实际年龄四十岁),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 2、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孔子的弟子,少孔子二十九岁。与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论语·雍也》: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你好好干,会有出头日的。你虽然父母较为低贱,但只要你勤奋努力,就像杂毛耕牛生下的俊美小牛,不会被山川神灵舍弃的(可以用于祭祀)。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过人远也。”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在《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冉雍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办事简约,不繁琐。”冉雍说:“做人严肃认真,做事简约不繁琐,这样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如果做人随随便便,做事又简约,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你说的太好了。”冉雍主张居敬行简,不能居简行简,如果居简行简老百姓的困苦就不能得到解决,他的“居敬行简”这种为政之道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有意义的。 3、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比喻人特别有才能,可以担当大任。)。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

论语的名言

论语的名言 导读:1、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2、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4、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5、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6、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天气寒冷了,才知道松柏(b ǎi)是最后落叶的。) 1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3、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15、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论语名句填空集锦 1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7、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18、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9、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2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

论语资料

论语资料: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同一本书”,是中国人的《圣经》。“论语课堂总部”本着“一门深入”的教学之道,以《论语》为专一教材,面向全国中小学推广和传播“普及论语教育”。有了同一本书,中华民族才能有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思维之道和共同的价值观。 先人孔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三千弟子,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仁“和“礼”的理解: 儒家的仁义。也就是是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当然,“仁”还有其他解释,比如“克己复礼谓仁(《论语?颜渊》)”。但是,不论仁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仁必然存在着一个对立面——不仁。什么是不仁?套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爱人者不仁”、“不能克己复礼者不仁” 孔子所说的“礼”,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或公共秩序而对社会成员进行规范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孔子用心理原则的“仁”来解说“礼”,实际将“复礼”的历史重任交给了重要的一个群体,即“君子”。孔子主张重仁义而轻功利,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形象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践“仁”的榜样——君子。 对后人的影响:孔子学院的由来 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意图: 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阅读古诗文名著名篇。但在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可以说是儒家学说,包括《论语》这部经典。《论语》等书是读书人求仕做官的必修课本,是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基础,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教育体制、民间习俗等方面的思想。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读一读《论语》。 教学设计: 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可由教师从《论语》中概括

出几点与生活、现实相关的要点,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透彻的学习和领会,如“小人与君子”、“学习的方法”、“教育的理念”等等。 教学重点、难点: 读《论语》知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 讲解启发、探究梳理、拓展延伸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学生自由谈所知道的孔子和《论语》,老师补充介绍孔子生平和《论语》。 二、文本阅读,合作学习 1、学生阅读课本中“名著导读--《论语》”内容,并圈点批注。 2、划出有关孔子的言论,并作简要分析(翻译)。 3、归纳孔子在《论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及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三、创设氛围,探究梳理 1、学生介绍合作研究成果,解读孔子的言论,尤其是有关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他同学补充。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50句

论语中的名言警句50句 导读:1、“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论语》2、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论语》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论语》 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论语》 5、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 6、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论语》 7、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矣。”——孔子《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8、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论语》 9、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孔子《论语》10、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12、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论语》13、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论语》14、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论语》15、“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孔子《论语》1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17、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论语》18、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论语》19、贫而无怨,富而不骄《论

语》20、仁者,爱人《论语》21、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论语》22、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思无邪。《论语》23、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孔子《论语》2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论语》25、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论语》26、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论语》27、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曰:‘思无邪'.”《论语》28、天下之众本在一人《论语》29、政者,正也。《论语》30、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论语》31、"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夫之勇也陆行不避凶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论语》" 3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3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34、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论语》35、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子《论语》36、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经典资料》:论语专题

论语专题 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知仁②矣。”(《里仁》)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 注释:①党:类。②仁:同“人”。 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知人”的认识,并选择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5分)认识:要注意观察是否言行一致;可以根据所犯的错误来判断其为人;要独立判断,不 受他人好恶的影 响。 启示:略 【评分参考】认识3分,每点1分;启示2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2.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今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请解释“一以贯之”与“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2分) (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夫子之道”的内涵,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其现实意义。(4分)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2题。(共6分) 3.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论语·子罕》) (1)画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儒者形象?(3分) (2)参考下面的“链接材料",翻译“何有于我哉”,并回答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什么特点。 (3分) 【链接材料】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 3.(6分)参考答案: (3分)(1)形象:①尽忠②行孝③守礼④自律

论语中的名言

23、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4、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5、三思而后行。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7、小不忍,则乱大谋。 28、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29、夫子温、良、恭、俭、让。 3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1、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2、德不孤,必有邻。 33、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4、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35、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7、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3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9、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40、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4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2、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43、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44、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4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46、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47、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

不保其往也。 48、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49、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5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 利仁。 52、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 愚不可及也。 53、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 孝矣。 54、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 别乎? 55、子贡倦于学,吿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 所息“。 5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57、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 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58、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59、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60、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