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迫击炮的制式化和自主创新

中国迫击炮的制式化和自主创新

制式迫击炮的起步

解放后,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起步,中国迫击炮的发展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实现了仿制生产的国产化、制式化和专业化,国产迫击炮也经受住了战场的考验。这是中国制式迫击炮的起步和完全仿制时期。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从大陆向台湾撤迁了迫击炮生产基地,也撤出了专家和主要技术工人。对这时的国防工业基础,有军事专家说:“旧中国几个小兵工厂连迫击炮的生产都不具备。”这个判定意味深长。这不是否定根据地和解放区的迫击炮生产规模,而是指出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薄弱,连结构简单的迫击炮产品也没有可靠性和稳定性。

1952年12月,新中国在南京建立起了迫击炮生产基地。这个基地由原黄崖洞兵工厂发展起来的实体与在清朝后期

创办并发展起来的南京军械工厂合并组成。当时最早的国产制式迫击炮是53式82毫米迫击炮,1952年开始仿制,1953年10月基本定型并进入批量生产。从开始试制到1954年11月,中国累计生产了14批共2610门。国产53式迫击炮具

有轻便、灵活、射速快、结构简单等优点,最大射速可达22发/分。首批国产制式迫击炮严格依照苏联图纸,使用苏联炮管材料(采用了一部分国产炮管钢料但有“疵病”)。边试制,边试验;边鉴定,边投产;边装备,边定型。这是国产最早制式迫击炮的研制特点。

1954年年底,根据苏联1943年式120毫米迫击炮资料,工厂加工装配完成了5门样炮。次年6月。经检查符合设计要求和技术条件,鉴定为“可基本定型”并进行了批量生产,定型为55式120毫米迫击炮。

1955年,工厂还根据要求,按照苏联图纸资料试制了苏式160毫米迫击炮,次年6月正式装配成第一门样炮。8月,通过检查基本符合产品图纸和技术条件要求。定型为56式并进入批量生产。56式160毫米迫击炮(题图)是一种具有强大摧毁作用的火炮,最大射程为8千米,最小射程为750米,座钣没有反后坐起爆装置,撤离战斗比较困难。该炮为后膛炮,射速为3发/分,由汽车牵引,柏油路面上行驶速度可达50千米/小时,由行军状态转入战斗状态需6分钟,由战斗状态转入行军状态需8~10分钟。这种火炮必须在已构筑好的发射阵地上进行射击。该炮定型当年生产了24门,到1957年共生产412门,1961年后停产。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制式迫击炮的仿制都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的。给中国的迫击炮发展奠定了必要

的基础。

从1953年2月苏联专家来华帮助建立迫击炮厂和生产线到1960年8月最后一批专家撤走。在前后长达7年半的时间内,苏联专家常驻中国迫击炮工厂有5~7人,先后到厂各类专家多达90余人次。首批到厂的有苏联前膛炮专家达尔诺夫斯基,他亲自审定初步设计,制订了设计原则,拟定了试制计划。在82毫米迫击炮仿制初期,中国迫击炮工厂各方面的工作都很不正规,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工厂在生产上从修到造,在技术标准上从不统一到统一,在产品图纸上从消化到修改,在原材料选购上定点把关,同时在先进经验的技术运用和推广方面,苏联专家都给予了真诚的帮助和指导。“老大哥”真诚无偿的技术援助,为中国的迫击炮建厂和长远发展都做出了一定贡献。到1955年时,中国的迫击炮厂已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测绘图纸资料,能自己完整地制订生产工艺,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各项管理逐步走向正轨,工厂制定并完善了新产品试制、定型制度。还在实践中培养了中国的迫击炮专家。到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自产迫击炮已实现了由单品种试制转入多品种批量生产。但是,当时几乎事事都得按照苏联专家的旨意行事,专家的建议几乎就成了工厂法律,这种“专家治厂”的管理方法严重阻碍了中国自己专家的才智发挥。另外,因国际政治因素的急剧变化,苏联专家在三天之内突然全部撤走,这也在中苏之间

结下了深厚友谊的同时又留下了遗憾和怨恨。

中国仿制成功的“5”字头三种迫击炮,是中国当时最优良的火炮成果之一,它使我军的迫击炮装备和兵工技术水平在50年代后期都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一时期的国产制式迫击炮,在抗美援朝、炮击金门和两次边境自卫反击战中都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实战证明,当时的中国同口径迫击炮在这一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了二战后期水平。

中国迫击炮的自主创新

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步入了独立自主自行设计迫击炮的时期。这是一段艰难困苦又极具中国特色的迫击炮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有封闭,有奋起,有独创,有成果,有停步,也有竞争。在漫长的30多年里,中国的迫击炮在传统与现代化的边缘交叉咬合,但最终还是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步伐迈入新的领域。对这个中国迫击炮的发展阶段。我们把它叫做积极改进自主创新的时期。

63式60毫米迫击炮及其改型

63式60毫米迫击炮是新中国成立后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种制式迫击炮,实现了全部材料国产化。标志着中国

迫击炮的一个创新开端。

为什么从60迫开始?因为82、120、160口径的迫击炮都因战争急需而有了从营到师的一定装备。但连队用制式迫击炮还是一个空当。

1960年初,中国开始了连队用迫击炮的研究设计工作。63式以二战时期的3l式60毫米迫击炮为基础进行了多种结构的总体设计,两年后出样炮。经过修改和补充,1963年7月,国家定型委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命名为“63式60毫米迫击炮”。同年9月,生产定型后进行了批量生产。63式60毫米迫击炮射程为1.4千米,距离精度达1/50~1/80,方向精度达到1/227~1/257,全炮重12.7千克。该炮轻便、可靠,结构紧凑,高低机、方向机有防尘装置,使用和维修方便,射击稳定性良好,满足了战术指标。这种炮到“文革”前累计生产了5520门,数量之多,装备之广。充分体现了准备大打“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

随后,根据形势变化特别是针对军贸的需要,60毫米迫击炮在63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三次设计改型。

63-1式60毫米迫击炮于1978年设计定型,改进了30

多项。炮重减轻1千克,采用活炮架配梯型座钣,精度提高,炮管增长,射程增加,误差降低。此炮的设计是干部、技术人员和王人“三结合”的产物。

W85式增程60毫米迫击炮,于1984年正式研制。通过

改进设计,增加了配弹的药厚,身管加长到750毫米,采用新型发射药,射程提高到2.574千米,配备了照明具,瞄准镜可360°观察。由于采用了高强度和轻合金材料,战斗全重与63式60迫击炮相当。

90式60毫米迫击炮,于1989年开始研制。该炮为外贸项目,经费和风险分担,产品设计引入了竞争机制,纳入了研制产销合同管理。1990年,专业制造厂的炮和弹符合要求,外贸设计定型。全炮重21.5千克,单件重最大8千克。射程5.775千米。稳定性好,精度高,外形美观,操作方便,全炮综合性能已达到当代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独具特色的师属140毫米迫击炮

1969年中苏边境黑云压城。炮兵科研部提出研制新的师属迫击炮以取代56式160毫米迫击炮。新研制的迫击炮口径为140毫米,对56式160迫在结构设计上有重大改进,于1973年出样炮。该炮采用中间开膛装弹,座钣增设爆发器便于撤离战斗,操作方便,显著提高了射速和缩短了行军战斗转换时间。其重量为990千克,机动性能显著提高。140毫米的口径位于北约和华约之间。显示了当时第三世界大国“反帝、反修”的巨大气魄。

100毫米迫击炮

列入了装备并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迫炮口径,同时又能代表中国迫击炮研制水平的当数国产100毫米迫击炮。

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战的100毫米迫击炮连基本上都立了功,100毫米迫击炮被使用部队称为“功臣炮”、“功勋炮”。使用部队认为,71式100毫米迫击炮火力密集,威力大,精度较好,适合山区丛林战,是团属炮兵的理想武器,能直接支援步兵压制和歼灭对方火力点,消灭其有生力量。该炮可破坏敌设置的障碍物、观察所、轻型野战工事,可完成迷盲和照明等射击任务。在紧急情况下,该炮可在60度以上射角,2号以下装药不构筑工事实施射击。71式100毫米迫击炮设计定型后正式装备部队,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100%。1984年,炮研所开始对71式100迫进行设计改进,研制出了新型100毫米迫击炮。该炮用高强度钢制造炮身,座钣采用低碳马氏体热处理工艺,炮架采用钢铝合金组合,全炮重70.8千克,单件重量小于30千克,炮架仅重15.2千克。弹丸形状为流线型,配弹多达6种,可夜间作战。该炮最小射程210米,最大射程大于6千米,射速20发/分,方向射界±4°,最大射角可达80°。炮身带缓冲机构,座钣呈等边三角型,采用了新的热处理工艺,经过热区、寒区试验效果均好。该炮于1989年设计定型,命名为PP89

式100毫米迫击炮。

《世界王牌武器库》中的中国迫击炮

在2001年入选的《世界王牌武器库一火炮》中,除中国的71式100毫米迫击炮外,还有86式120毫米迫击炮、W84式82毫米迫击炮、YW304式82毫米自行迫击炮以及改进型系列迫击炮炮弹均进入了“世界王牌”序列。

86式120毫米迫击炮采用高强度钢、轻金属制造。结构简单、操作维护简便,与同口径火炮相比重量较轻,在长途行军时,该炮配有轻便炮车,可由小型吉普车牵引,具有较好的机动性。该炮射程远、威力大、精度高、发射速度快,可歼灭山区、平地、洼地内、堑壕里、遮蔽物后、反斜面上、丛林里的敌人或火器,并能破坏敌设障碍物、土木工事,为步兵开辟道路。该炮座钣平放构筑王事,可实施360°周射。在紧急情况下该炮用70°射角和0号装药,可不构筑工事射击。该炮最小射程400米。最大射程7.7千米,射速20发/分,方向射界±4°,高低射界+45°~+80°。战斗状态炮重206千克,炮车重(含牵引环、行军炮箍)85千克,全炮行军状态重291千克。该炮现配有杀爆榴弹、烟幕弹、照明弹、子母弹等多种弹种。

W84式82毫米迫击炮主要战术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射程为5.9千米,射速30发/分,可在复杂地形

和恶劣气候条件下有效地歼灭和压制敌有生力量和火力点。全炮重38.5千克。

YW304式82毫米自行迫击炮是中国研制的第一种自行迫击炮。该炮可在国产履带式装甲车内进行射击,必要时也可从车上将炮转置于地面进行射击。由于该炮在车外配有便携式座钣,其车内车外两种射击方式具有转换性,因此被称为“能屈能伸”的自行迫击炮。该炮采用63式外贸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底盘,内置国产67式82毫米迫击炮。车顶配设12.7毫米高射机枪,全重12800千克。该炮最大射程大于3千米。射速25发/分。行军速度为65千米/小时,方向射界360°,高低射界为+40°~+85°,可实现全方位快速射击。该炮于1984年9月外贸设计定型,1984~1985年进行了批量生产。1984年,我国在此基础上又开始了120毫米自行迫击炮的研制。该炮车采用了外贸型85式装甲输送车底盘,配置国产改进型120毫米可旋转炮盘迫击炮。1988~1989年该炮也有外贸出口。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底盘配置现役迫击炮是国产自行迫击炮的特色。自行迫击炮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军迫击炮装备机械化的空白。

目前中国军队列装的82毫米迫击炮已进行了新的改进。首创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迫击炮套筒式缓冲机,该炮设计定型为PP87式82毫米迫击炮。该炮和弹同时于1989年生产定

型。与67式82毫米迫击炮相比,该炮的弹丸形状由滴水型改为空气动力学性能先进的流线型(枣核型);火炮取消拉发机构,配有高低机自锁器。该炮最小射程80米,最大射程由3.04千米提高到4.66千米。使用远程弹最大射程达到5.7千米,最大射角可达85°。

在60、82、100、120毫米口径迫击炮进入世界同类产品先进行列的同时,中国还自主研制了特种型号的82毫米无后坐力迫击炮、钛合金空降迫击炮和适用于北约集团配弹的轻便新型81毫米自行迫击炮。这些新产品在拓宽装备领域,储备技术力量和军贸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从苏联撤走援华专家到21世纪之交,中国的迫击炮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独创性。这主要体现在100和140毫米迫击炮的口径和迫击炮套筒式缓冲机、高低机自锁器、等边三角形和梯形座钣的设计方面。其二,开拓性。这主要体现在60毫米迫击炮的自主研制生产,空降兵、装甲兵新型迫击炮的开发,超高强度炮钢和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炮弹流线型的改进,全双环境保险机械引信、瞬发延期装定,发射药及药盒和系列新弹种。其三,复合性。专业的迫击炮厂和研究机构在专业对口的同时,对滑膛武器中的火箭发射装置形成了具有与迫击炮同样规模的专家队伍和制造能力,在发展内需的同时还扩大了军贸,在改进传统产品的同时,自主创新,发展自行迫击炮进入了机械化装备序列。其四,

彻底性。彻底淘汰了50年代的苏联制式产品研制,彻底摆脱了外国的技术瓶颈制约。其五,广泛性。70年代前后。中央兵工与地方兵工统一按计划同时生产(通过竞争,现仅存央属一家研制机构)。六、前瞻性。尽管传统产品是当时装备的主流,但是对复杂产品的研制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

这一时期,中国的迫击炮研制基地深藏“三线”,市场经济的冲击造成了部分专家和人才流失,由于“七五”、“八五”国家没有技改和科研投入,军队减员。订货减少,中国迫击炮的发展几乎吃尽了老本,最困难时期,炮研军品设计所靠设计民品吃饭,研制机构曾一度发不出工资。尽管如此,中国的新型迫击炮研究还是自筹资金在新世纪之交开发出

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