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做合格学生家长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做合格学生家长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 做合格学生家长

走出家庭教育误区,做合格学生家长在现今的社会里,样样讲文凭,事事要证件,医生要有资格证,开车要有驾驶证,连当个小保姆还要上岗证。可大家知不知道在我们国家有一个职业是从来不用任何证的,既不要上岗证,也不会退休,更不会下岗,那就是当家长。做父母也需要“资格证” !

不懂得孩子,就培养不好孩子!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

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

我们没有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完全"无证上岗",

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凭着满腔爱和热,就可以无师自通地当好父母,于是,许多家庭冲突、人生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绝大多数的家长,没有系统地学过家庭教育知识,甚至还不知道家庭教育是要学习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的错误率是非常非常高的,根据有关权威的统计将高达80%。大家信不信?

子女为什么难教育?

原因之一:“菜鸟”教育“老鸟”

有这样一个有趣现象:过去是大人很神秘,很有权威性,孩子不了解大人;如今倒过来了,孩子很神秘,孩子知道的许多事情大人不清楚,大人不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心理在想什么。这就是信息时代带来的根本变化。

一个中学生告诉我,现在许多父母都是“菜鸟”(指在网络上表现笨拙的人)。我问他你们是什么鸟啊?他自信地说,我们当然是“老鸟”喽。在某些方面,孩子的信息的确比我们多,这就是信息时代出现的新问题——信息不对称。那么信息多的一方就可能歧视甚至欺骗信息少的一方。这就是父母管教孩子变得困难的原因之一——“菜鸟”教育“老鸟”。

有的孩子挨父母训,急了就说:“你对你对都是你对,你们大人多对啊,你们还是…蛋白质?呢。”父母们往往听不懂:“蛋白质,蛋白质不是好东西吗?”这就是青少年的网络语言,什么叫“蛋白质”?蛋,是笨蛋的蛋;白,是白痴的白;质,是神经质的质。孩子不高兴时用这种话来骂你,你却完全听不懂。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所以在当今,要做一个合格父母,应该保持一种年轻、好奇的心态,和时代一起进步,和孩子一起成长,相反盲目地固步自封,只能丧失和孩子对话的能力,教育就更无从谈起。

原因之二:只有医生没护士

很多父母常拿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孩子相比。觉得那时候父母好像并没有费太多的心思教育孩子,但孩子往往成长得很顺利。可今天呢,费的心血多,教育出的孩子问题也多。

其实,很多父母忽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在多子女时代,孩子成长的许多问题往往不需要父母出面,而是在兄弟姐妹之间就解决了。一位心理学家曾打过这样的比方:“父母就像医院里的医生,兄弟姐妹就像病房里的护士。医生只在大问题上给你些帮助,而护士却每天陪在你身边。”

而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成长的环境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孩子失去了成长的伙伴、效仿的对象、天生的同盟、竞争的对手,只剩下对自己娇纵的大人。因此,他的心理感受和成长轨迹和多子女时代的孩子完全不同。他没有那么多的机会体会分享、合作、竞争、忍耐、挫折,渐渐变得唯我独尊。

所以父母教子要有平常心,“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应该品味孩子的心声:“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请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

那么好吧,我先来问问家长:你们爱孩子吗?※爱,当然爱罗。怎么可能不爱呢,爱的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可我们的家长会爱孩子吗?不会。家长们为孩子付出了无限的爱,换来的又是什么?我听到家长经常抱怨:累死了、气死了、急死了、烦死了、苦死了、愁死了,一句话全死了。孩子会领家长的情吗?案例:5月12日凌晨,河南鹿邑县法院原院长高天峰和女儿在家遇害。5月13日,案情有了进展,此案竟是儿子雇凶杀人。

初步调查,高天峰的儿子在漯河市某高中上学,由姐姐陪读。由于姐姐陪读期间管理严格,他雇用两名网友将自己的父亲和姐姐杀害。

为什么家长的好心没得到好报?原因是我们有些家长走进了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家庭教育误区

(一)树大自然直,放任不管

分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故事:从小偷针,长大偷金。故事讲的是一位年轻母亲,见儿子偷拿别人家的针头线脑,不但不批评制止,反而赞扬孩子“聪明能干”。结果孩子受到母亲的赞扬后越加胆大,从幼时偷拿别人家的针头线脑,发展为长大后在社会上偷金盗银,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被判死

刑。临刑前,孩子借口想吃母亲的一口奶,却将母亲的奶头咬掉,以此责怪母亲纵容他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这个故事的真假无从考证,但它说明了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那就是“孩时偷针,长大偷金”。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故事中的母亲如果及时对儿子进行批评教育,完全可以让儿子走上正道。小孩因天真好奇偷拿个针头线脑的东西玩耍无可厚非,错在做父母的看不到事情背后的严重性,没有及时进行制止教育,却一味地溺爱孩子,本应让孩子产生一种羞耻感,却变成为一种成就感,等到孩子走向了犯罪的不归之路,做父母的就只能悔恨垂泪,望天兴叹了。

(二)过高期望

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一件事情,有一个孩子有一天打电话打到我的办公室,说我是全校最自卑的学生,我说你的成绩不好吗,第六名,我说那很不错,她说你不知道,我内心世界里是非常自卑的,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就让她要考一个重点大学,她说我也很努力但有的时候就考不好,爸爸妈妈就气急败坏就打她,她说有一次最恐怖的是爸爸把我的裤子扒掉,拿了皮带的铁头打我的腿,打出了血妈妈却捂着我的嘴不让我哭,我现在想起来浑身都颤抖,后来我考上这个学校了,妈妈特高兴,妈妈觉得她很成功,她到处跟别人说我女儿特棒,考上这学校了。后来她上了这个学校以后她特别自卑,她把自己保护起来不跟别人交往也不理睬别人。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过高的期望有什么错呢,所有的父母都看重自己的孩子,是啊,孩子生下来以后,做父母的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没出息。但是什么是出息,当大官是出息还是当厨师是出息,只要能尽力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这就叫有出息。有的家长可能又会说,那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当兵我就希望他当将军,他当厨师我就希望他当最好的厨师。但是你的孩子是不是适合当厨师、是不是适合当士兵。确立的这个目标是你自己的还是孩子的,孩子自己要有目标,孩子自己的成就感来自自己的目标,不是来自于父母的目标啊孩子的目标是在体验中获得的那种感受,他从小成功到大成功,他第一次获得的小成功、一种小小的成就铸成了他走向成功最后的目标,但是他没有成功的感受他怎么能有目标呢。

我们对孩子的未来应该抱有适度的期望。过高的期望会带来孩子的无望。

我跟很多父母说成长比成绩重要。很多家长的逻辑是没分就考不上学校,考不上学校他就可能找不到好的职业,这也是现实。但是考上学校难道孩子就成功了,我刚才举的例子就是一个,已经考上学校了,好像爸爸妈妈认为达到理想了,实际上她的内心世界依然是一片昏暗。所以我觉得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兴趣和他的成就感,怎么在学习中能够有成就感,这样他对学习就永远保持一种兴趣,不要逼他,人为别人做事总是非常被动的,人要为自己去做事,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很愿意学,考试我很有感觉,这个孩子就是积极向上的,所以我觉得父母不要让孩子产生一种代替你去实现你的梦想,这就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种补偿心理,我们小时候没得到的、我们青春的时候没得到的让孩子去得到,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是不应该是父母理想的补充。

什么是健康?悦纳自我;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交往;情绪稳定;人格健全;承受能力强;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良好的适应能力;安全感;热爱生活,热爱集体。

什么是真正的优秀?是德才兼备,是知识的丰富,内心的涵养,品性的修直。

什么是成功?孩子的人生也许轰轰烈烈,也许平平淡淡、简简单单,但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有多少收入,只要他们发挥出了自己的最大潜力,找到了足以让自己独立且快乐的职业,做父母的已成功了。

在一次对家长和父母共同进行的调查中,有一个问题是:“父母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调查结果出来后,排名前三的三句话是“好好学习”、“听话”和“没出息”。在今年学校的家长会前,我和六年级一个班的同学们聊了一个多小时,当我说明一会儿我要在家长会上和他们的父母交流怎么认识孩子和走进孩子的心灵这个话题时,孩子们激动了,大家纷纷抢着给我说:“我妈老是对我说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是个卖菜的,我听了心里很难过”,“你和我们的爸爸妈妈们说说,我们写好作业后让我们多玩一会吧”,“今天开家长会,我爸爸会看到我的成绩的,你能不能让我爸爸别打我”,“你能不能和我妈说一下,让她别老是偷看我的日记”,“我妈说话老不算数,说好了写完作业就让我玩,可是当我写完后她又让我作练习”,“你跟我妈说一下吧,我已经很努力了,让她别再生气了”……听着孩子们的话,看着他们对我满脸的信任和充满希望的眼神,我心中升起一股强烈的愿望,我觉得我应该把这些孩子的心声传达给他们的父母,我有责任告诉大家,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可爱,他们就象一张洁白的纸,就看我们做父母和老师的怎么样去晕染和涂彩。可是,有的家长可能会说,现在不好好学,将来有什么出息?难道,学习好,考试好大学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吗?举例:马加爵、瘦肉精案、复旦大学投毒案等。我们不妨这样想一想,一个不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孩子,能有明确的学习志向吗?一个没有毅力的孩子,能够刻苦攻读吗?一个没有良好习惯的孩子,能按时认真学习吗?一个没有孝心的孩子,能自立自强,少给父母添麻烦吗?这使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一个孩子品德如何,将决定他前进的方向,是他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进步的动力,也是他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保证。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就好了,这也是一种误解。知识掌握得多,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但道德是需要实践的,必须进行情感培养、意志培养和行为训练,否则就会知行脱节,这一套,做一套。在我们的

高等学府里出现了不少非道德现象,就足以说明这一点。因此,家庭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德育方面,不能单打一地光抓学习,要认清德育与智育的辩证关系,让孩子在学会做人的同时,走成才之路。

高智商,高情商,春风得意;高智商,低情商,怀才不遇;高情商,低智商,贵人相助;低智商,低情商,一事无成。

(三)过度保护(无能)

案例1:妈妈是一匹好心的狼。

时时包办,事事代替。这个误区是对孩子的一种心灵侵犯,也是对孩子成长需求的一种忽略,会降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孩子越不适应,家长越去过度保护,这样长期恶性循环,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坚韧性、耐苦性和艰难意识。易于形成依赖性、自主精神和自理能力都差,既缺少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不知所措,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向父母求援或是自叹自怜。这样培养的孩子只能是“超龄婴儿”。

案例2:2013年3月7日山东新闻联播“陪着孩子找工作”

案例3.“教授让硕士生去建材市场买材料”的故事。

现实:一年级的孩子不会擦屁股,高一的学生不会刷碗,大学生不会洗袜子。那些能

够随意支配金钱的人并不是最幸福的人,幸福的人是能够支配自己的人。

我跟很多父母讲一个道理,你能替孩子做事,你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只有让孩子自

己去成长,才会形成生命的记忆。

你能保护孩子在今天在你身边不出事,你保证不了他一辈子不出事,因为他不会自我保护。

故事:烟花的代价。在1922年美国国庆日前夕,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搞到了一些禁用的烟火爆竹,其中包括一种威力巨大的鞭炮,叫做“鱼雷”。一天下午,他走到一座桥边,朝桥边的砖墙放了一个“鱼雷”大鞭炮。一声巨响,让男孩神采飞扬,可就在这时,警察来了,把男孩带走,去了警察局。警察尽管认识这个男孩以及他的父亲,但他依然严肃地执行对烟火的禁令,判定男孩交14.5美元的罚金,当时14.5美元可以买145只母鸡,这可算是一大笔钱。这个男孩自然交不起,只好由父亲代交。父亲说:“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但一年后还给我。”从此,小男孩就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他做了许多零工活才还清他欠爸爸的那笔罚金。

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这件事让里根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那就是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犯了错就该勇于承担后果,不逃避,也不推卸责任。

有一首童谣是这么说的:“一根藤结俩西瓜,一个小,一个大。小的趴在绿叶下,生怕太阳晒着它,娇生惯养不运动,长来长去长不大。一个瓜,个儿大,沐浴阳光笑哈哈,电闪雷鸣都不怕,风里雨里长得快,变成一个壮娃娃。”父母如果心太软,对孩子的事情包办过多,婉婉容易早就懦夫和懒汉。“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这样的教训数不胜数。只有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在人生的海洋中去搏击,孩子才能经得住风浪,而不至于被淹没。走出替代的误区,不培养“超龄婴儿”,这是现代父母必须具备的素质。

(三)把财富留给孩子

案例:学习不优秀的女生,没什么,咱家有钱。

纠正:把孩子变成财富。“太好了”,改变心情就改变了世界;“我能行”,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命运;“我帮你”,改变情感就改变了生活;“你真棒”,改变角度就改变了关系;“我要学”,改变内存就改变了未来;“我思考”,改变头脑就改变了人生。

财富这个概念,最初是从钱而来的。不过,留给孩子的最大财富,肯定不是多少金钱,不是多少房产,不是多少家业,单纯的物质满足并非正确爱孩子的方式。就算留给孩子一笔再巨大的财产,如果他是一个不思进取的败家子、寄生虫,那也会有倾家荡产的一天。

科技时代,知识就是力量。那么,知识是留给孩子的最大财富吗?我想并非如此。我曾遇到过一位80多岁的老院士、老科学家,他说:“任何一个领域的较量,到最后都是人格的较量。科学界也是如此。”知识作为一种精神食粮,能够帮助孩子认识世界,积累一定的经验,培养内涵,提高修养,但是,知识也不是最大的财富。

与其把财富留给孩子,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父母留给孩子的最大财富,就是孩子自己这个“人”:健康的体魄+热爱生活的态度+独立自强的精神+积极健全的人格!

热爱生活的态度: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不会走极端,不会轻言放弃生命;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拥有一颗善良的心灵,总能随时随处发掘身边的美;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不会抱怨,不会苛责,享受现在的,珍惜拥有的,感激收获的;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遇到挫折失败,内心依然充满希望。

独立自强的精神:有一个经典故事,很多人应该都听过。说一位父亲在临终前告诉他的两个孩子,在他们的地里埋有宝藏,父亲去世后,两兄弟就去地里挖宝藏,一日复一日,但却一无所获,到了秋天,兄弟两个人却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地里长出了果实,这时他们才明白

了父亲所说的“宝藏”。这就是留给孩子的最大财富:自食其力!

现代社会,与人交往的能力很重要,我承认,而且很重视。但是自立自强的能力,也很重要。人在任何时候都别忘记,一定要靠自己!即便你一分钱的“财富”也不留给孩子,如果孩子拥有独立自强的精神,肯吃苦耐劳,相信孩子一定能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积极健全的人格: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一位老科学家,他说:“任何一个领域的较量,到最后都是人格的较量。”由此可见,人格,是一笔多么大的财富!人格教育,又是多么的举足轻重!

今年4月份有一个新闻闹的沸沸扬扬,大家应该都知道。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在上海浦东机场用水果刀捅伤前来接机的母亲,母亲受重伤后尽一切办法替儿子辩护。

(四)过度溺爱(无情无义)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在这种观念指导下,许多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挫折教育,把孩子当宠物,穷家“富养”,富家“贵养”,“娇养闺女富养儿”已经成为一种风潮。我们的家长太爱孩子了,但又太不好爱孩子了。我们家长大多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但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没有溺爱。“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流横溢,那也会“淹没”孩子,这就是溺爱。曾有报道说,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三成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

案例1:“我爸是李刚”

案例2:2011年4月1日晚,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大厅,搭乘航班从日本返沪的青年男子汪某到达不久,就与前去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随后,汪某从托运的行李中取出一把水果刀,对着母亲顾某连刺9刀,导致顾某当场倒地昏迷。原因很简单:要钱不给。汪某出身于富裕家庭,在国内上的学校不如意,父母供他到日本去留学,头两年学习语言,后三年上大学,每年开销三四十万元,这个数字是许多普通家庭全年收入的几倍甚至十倍以上。按说,他该对父母感激,然而却以如此方式对待母亲。这个案例呈现出“中国式家长”的悲哀,折射出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一场关于人格教育的讨论。

中国传统的家教传统:“溺子如杀子”,“严是爱,娇是害”,“惯子不孝,肥田收瘪稻”,“自古雄才多磨砺,丛林湾跨少伟男”。“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孩子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爱孩子都要有长远眼光,要为孩子的将来考虑,父母不能在爱的名义下感情用事。

《古今谭概》中有一篇寓言:翠鸟先是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祸患。等到他生了小鸟,特别喜爱,唯恐小鸟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的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的更低了一些,于是人们就把他们捉住了。

很多时候,我们人类不正是在效仿那只翠鸟吗?谁家的孩子谁疼爱,富养孩子没有错,关键把握好其中的度,用心去培养孩子。物质上,对孩子娇养和富养,应该“吃酒亮家当,穿衣看门面”,适可而止。精神上,对孩子娇养、富养,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面对挫折,学会在社会上生存,并给他自信的心态,让他能有开阔的眼界,能有明确的判断力,能有自己的思想,对社会有担当,才是对孩子最深厚的挚爱。

中国的父母似乎是爱孩子的世界冠军,什么事都替孩子扛着,您替孩子扛得越多,孩子就越没有责任心,碰到什么事都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父母操透了心,孩子却跟个没事人

似的。

故事:狮子的故事。一只母狮子教小狮子捕猎,母狮子对两只小狮子说:“孩子们,现在我要教你们捕猎,好了,辛巴、高福,现在就开始去追兔子吧!”它话音刚落,两只

小狮子就开始奔跑起来,突然,稍大的一只因为跑得太快摔倒了,母狮子心疼地对它说:“孩子,你以后就不用捕猎了。”每天,母狮子都带老二去捕猎,让老二吃饱了之后就把

剩下的肉给老大吃,老大从此过上了快乐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大和老二都长

大了,母狮子有一天病死了,老大和老二只好出去捕猎。追着追着,他们俩走散了。老大

想找食物吃,可是它什么也不会。过了三天,老大倒下了,它对世界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恨你。”

家长们,如果你溺爱孩子一时,可能就会害孩子一世,等他迟迟不能自立,等他啃老啃成习惯,等他生存能力荒废,等你离开他的世界,等他再也啃不到白给的食物,他就会

哭泣着说:“妈妈,我恨你!”那时候,你再也够不着他,你会爱莫能助。因此我建议:

明智的父母应该藏起一半的爱心,让孩子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经受一点挫折。

过度保护下的孩子,更易受到伤害,真正关心孩子的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出去经风雨、

见世面、受挫折。真正爱孩子就不要把孩子“锁”在身边。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扇门,你只要找到进入孩子内心的那把钥匙和通道,奇迹就会发生。

(五)过分指责

二、怎样做合格小学生家长

(一)转变观念

国内近年来流行“素质教育”,可惜的是,没有主心骨的家长把音乐、美术、武术、书法错当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他们完全忽视了孩子的为人处事、价值坐标的建立,孩子的品格,孩子对知识与职业关系的理解,孩子的人生理想以及付诸实践的能力,这些才是“素质教育”的内涵,才是一个孩子走向社会舞台的必要素质。这种素质名牌学校、高级辅导班都没有精力和义务去培养,只有那双推动摇篮的父母之手,才能给孩子这份成长的礼物。

学了英语、学了古筝、舞蹈、围棋就觉得孩子出息了?听着家长在一起骄傲地说着自己孩子的成绩时,我真的很无奈,他们完全忽略了,很多孩子大学毕业后没有练就足够的生存技能,缺乏财务管理的能力,心态像“草莓族”,生活做“啃老族”,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错,错在父母亲没有给这些孩子科学的、规范的、智慧的家庭素质教育,以至于这些孩子走出校门后失足在社会起跑线上。培养孩子不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孩子等不起!培养孩子更不能瞎折腾走弯路------孩子误不起!

为人父母总是艰难与伟大同行,辛苦与幸福同在,世上歌颂这种亲情的文字俯拾皆是。但是,高尔基说过,生孩子是练母鸡都会做的事,爱孩子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爱孩子一旦被人类赋予了教育的因素,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只凭父母对孩子的满腔热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掌握科学的理念,掌握爱孩子的艺术与学问,如果教育观念和方法不得当就会适得其反。中国父母是天底下最勤劳、最有奉献精神、最无私、最舍得的父母,但是,家庭教育的比拼,拼的不仅是家长的体力、劳力、财力,更重要的是观念!观念错了,满盘皆输。未来不辜负我们作为家长的这个光荣使命,就让我们从理念的变革开始。机会永远属于早作准备的人,孩子未来的人生也许就从我们改变家教理念的那天开始!

(二)要建立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对待学习方面,我感到现在的人自己都不爱学习,但是都想让别人学习,你看,老板这样,上司这样,父母也这样。其实想让孩子学习好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关键是我们很多的家长把学习好等同于考高分,考试成绩好了就一切都是好的,我经常会听到父母苦口婆心的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什么也不要管,你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爸妈就知足了。”所以他们不让孩子做家务,不让孩子出去玩,不让孩子看课外书,不让孩子玩电脑,不让孩子看电视,每天回家除了把最好的营养补足,剩下的就是把孩子关在屋子里做题背单词,要不就是为了升学加分而让孩子练琴画画。这就是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生活”的所有诠释和理解,这些家长们信奉的一句话是:“苦了前十年,幸福后二十年”。谁能说这些父母这样做不是因为爱孩子呢?可是这样真的可以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吗?几年前浙江一个叫徐力的17岁中学生亲手用铁榔头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原因是他的母亲要求他必须考上清华或北大,最少也要考是浙江大学,而徐力的成绩在班里一直是前十名,他母亲的一位同事的孩子在班里是前三名,因此经常因为考试而挨打,他母亲从来不让徐力看电视看报纸,说这些跟考大学没关系,徐力的内心一直很压抑又无处可诉,2001年的1月17日徐力回家后看到他母亲在看电视,就想凑过去看一下,因为他的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谈论电视啊歌星什么的,而他却什么也不知道,结果刚过去就被他母亲发现了,他母亲当时就大怒:“我不会给你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的,你要是考不上我就打断你的腿。”徐力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怒火,脑子一片空白,拿起门口的一把铁榔头就朝他母亲的后脑勺砸去。《大河报》曾经有篇报道:一个十岁的孩子因为假日作业没有完成被老师批评,回家后害怕父母责骂就喝下了家里的农药,至今仍处于脑死亡状态。有位父亲为了让孩子考上大学,竟把孩子锁在家里不许他上学,他让孩子每天清晨五点起床,深夜十二点才准睡觉,逼着孩子把课本、习题、答案全背下来,结果孩子在十三岁就考上了大学,但好像早已与世隔绝,木木傻傻的,连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爱心结出的却是恶果?为什么我们一些成绩非常优秀的孩子却没有一个完善的人格?这就是爱的误区,由于这样的错误我们今天的孩子在未来将会遇到巨大的适应社会的问题,家长的一句“你什么都不要管,你给我考第一就行了”,导致我们的孩子二十几岁上了研究生却还只会在家吃膨化食品。父母没让他做他应该做的事,孩子就会该长大而没有长大,要知道你能替孩子做事却不能代替孩子的成长。胡锦涛主席曾

在一次讲话中对孩子们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的任务有三件,就是好好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我们知道,孩子不是一架考试的机器,孩子就应该有他的童真和稚趣,就应该和大自然、小蚂蚁亲密接触,就应该和他的伙伴碰撞合作,用他们的视觉和感受认识生活。父母要想明白我们培养的是一个孩子,而且一定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父母如果能关注这些优点并将这些优点与孩子的未来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孩子建立学习的目标,孩子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同时要利用节假日把孩子带出去参观、旅游或会见有学问的人,让孩子更多的了解世界,开拓他们的思路,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鼓励孩子多动手,通过实践掌握真知,学到课本里不能学到的东西。所以父母如果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就应该让孩子有丰富的人生经历,既要有成功的经历,也要有失败的经历,一个心态好、充满自信、对学习有兴趣的孩子,一定会成为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包括学习成绩。

(三)要经常为孩子喝彩。

在对孩子的积极性培养方面,我觉得美国的“你真棒”就比我们中国的“你真笨”要好,美国的父母总是对他们的孩子说:“你真棒!”,这种积极的信号让美国的孩子们每取得一次进步都会令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努力更加出色。而中国的父母总是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真笨!”所以我们的孩子真是可怜,他们永远没有成就感,因为他们父母的口头禅就是:“你看人家谁谁……你怎么这么笨啊,你是猪脑子啊?”

有人说我们中国的孩子学习是最努力的,但我们中国的父母对孩子的满意度却是最低的。不信你听听我们中国的一位教育界专家卢勤老师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小男孩他从来没当过干部,做梦都想当,好不容易通过努力终于当上了小队长,乐得屁颠儿屁颠儿回家就跟他母亲说:“妈,我当上我们班的小队长啦!”他妈嘴一撇说:“一个小队长有什么呀,不就是个最小的官吗?我小时候可是大队长呢!”孩子低着头就回房间了,后来卢老师就找了个“两道杠”的问他:“你当了中队长你妈表扬你了吗?”他说:“我当时心里特高兴,回家跟我妈一说,我妈当时就问‘大队委的候选人里有你吗?’你说,我还高兴的起来吗?”卢老师最后找到一个大队长说:“你当上大队委了,你妈满意吗?”谁知“三道杠”委屈的说:“我妈最关心的是大队主席是谁当。”你看,这些妈妈真是太难为孩子了,我们中国的父母总是那么吝啬自己的喝彩,他们对孩子进行评价的标杆总是永远没有止尽、永远在不断超越孩子们的水平。有个女孩说:“我妈老说我,你怎么不是哈佛女孩啊,有一天我火了,说我还希望我妈是吴仪呢。”浙江一位二年级的小学生读了鲁班小时候玩泥巴的故事,写了一篇读后感:鲁班小时候用泥巴搭了很多桥,他妈妈说:“真了不起!”后来鲁班成了建桥专家。可我玩泥巴,我妈却骂我没出息。我看以后出不了鲁班了,因为没有鲁班他妈了。简单的几笔就点出了目前很多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父母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用自己的观点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对孩子自己的梦想和兴趣不屑一顾,只要不符合他们的标准,就会用批评的语言指责孩子。其实这些童年的梦想正是孩子成功的动力,无论他想干什么,只要他愿意他就会不断努力,只要他坚持他就一定能成功。孩子是一个独立体,他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父母强加给他的未来只会让他抵触和反抗,干一件没有兴趣甚至反感的事,比干一件喜欢的事,成功的机率哪个大?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的喝彩,更不要对孩子的爱好和发展横加干涉,孩子是有差异的,有的孩子擅长音乐,有的孩子擅长写作,有的孩子乐于计算,有的孩子喜好制作。教育,并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相同的人,而是善待每个孩子的个性,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让每个孩子都充分发挥长处。只要孩子进步了,哪怕是只进步了一小步,也要敏锐的发现他的光辉点及时的祝贺他一下,当他失败时,更不要动辄就指责他、骂他,要知道,成也罢、输也罢,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经历,输了又怎么样?人生中输比赢多得多啊,重要的是我们只需要让孩子学会承受输的能力,让孩子明白:“做坏了不要紧,只要我尽了力。”

(四)爱孩子一定要有原则。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当一个孩子哭着要东西的时候,不论他是想

更快的得到东西还是为了使别人不敢不给,都应当干脆加以拒绝。”卢勤老师也说

过:“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总有一天你会拒绝他的,而此时的拒绝会比当时的

拒绝对孩子的打击要大的多,当孩子放纵的欲望最终被拒绝时,轻者会造成孩子的

焦虑恐惧、烦躁不安或绝望悲愤的心理,他会觉得世界上谁都跟他过不去,严重的

情况下,还会引起孩子的轻生自杀行为。如果您想培养一个‘无赖’,那就尽情放

纵他、迁就他,如果您想培养一个很棒的孩子,那么面对孩子起初的不合理要求,

您就要坚持用爱的原则、爱的理由拒绝他。”

做父母的千万不要被你的虚荣心控制住。孩子在地上撒泼,你该怎么办?你这时候不能不好意思。许多家长一走了之,但是有几个真走的?走得越远,孩子哭声越大,最后,你回来了,他不哭了,他就知道你会回来。他斗争就胜利了。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你一定要丢开面子,比他还泼:“大家都来看啊,看谁家的孩子躺在地上这里撒泼呢?这么没有教养!”孩子叫你“妈妈”,你要说“我才不是你妈妈呢,我的孩子不会这么没教养!”你要比他还泼。当孩子伸手向客人要钱时,你一定要向客人说明“我的孩子现在养成了一个坏习惯,问客人要钱,你一定不能给他。”告诉孩子“我也不怕丢人了,我就做一回泼妇了,怎样?”到了这种时候,做父母的一定要坚持住。孩子早晚会有这一回(不合理的要求被拒绝),不是在 8 岁就是 18 ,等到 18 岁时就厉害了;如果等到 28 ,那就到“八科”去了。在这种时候必须坚持。

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一些少男少女们对性的无知与无畏,是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育者必须正视的事实。

初中是人生黄金时段的开端,是人一生中非常关键而又富有特色的阶段。初中是已经脱离儿童群体而又准备步入青年的过渡时期。进入少年期的初中生身体急剧发育变化和成熟,智力得到高速发展。然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家长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地分析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危险时期,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品格的一代新人。

1. 敢于示弱,向孩子学习

今天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社会背景下,孩子在人生的发展中,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孩子都更勇于张扬自我,这是现代孩子非常可贵的一种品质。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有能力影响成人世界,在儿童期蕴藏着代际超越和进步的潜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中国小女孩问妈妈:“女的能当国家主席吗?”妈妈回答:“能啊!”并列举世界各国的女总统,女总理来加以证明。女儿说:“我长大了要当国家主席。”妈妈高兴地说:“好哇!你当

了国家主席,我就是皇太后,”谁知女儿马上反驳道:“那才不对呢!我当国家主席,您还是老百姓,和您没关系。”这说明如今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民主意识和规则意识了。

2.多陪孩子

家长跟孩子平常的沟通,他们聊天,家长的态度,有什么方法,那就是平常你要关注到孩子,比如我们家长说过来过来孩子,我跟你说说你跟那个同学打电话怎么回事,不要采取一个追问式的打破沙锅问到底,或者是监察式、审判式谈话,要很自然。比如我们在电视节目上看到少男少女或者青年男女交往,跟孩子聊一聊平常你们班同学男女关系怎么样,而且聊天机会要选择在娱乐、轻松环境里面谈,而不要说很紧张,孩子本来考试,没有考好,正好在吃饭的时候非要跟孩子谈这些问题,最好不选择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谈,最好妈妈跟女儿,我们一块儿收起衣服来,或者我们摘扁豆,一边手里干着活,一边听听孩子说学校里面的事,这样有一个共同的话题,让孩子不觉得你是在追踪他个人,你是在谈一个普遍的现象的时候,谈别人现象的时候顺便问到他态度的时候,你看得出来孩子在这方面有什么信息给你,就算谈话进行不下去,你们手头还有活干,也不会很尴尬。

4.关注青春期教育

一些少男少女们对性的无知与无畏,是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育者必须正视的事实。

初中是人生黄金时段的开端,是人一生中非常关键而又富有特色的阶段。初中是已经脱离儿童群体而又准备步入青年的过渡时期。进入少年期的初中生身体急剧发育变化和成熟,智力得到高速发展。然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家长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认真地分析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度过这段危险时期,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全品格的一代新人。

作为家长,一定要利用各种机会关注孩子的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教育包括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的基本知识、青春发育的生理规律、青春体貌的变化,健康的人生观、交友观、恋爱观、婚姻观等人生课程。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正确引导,让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培养自我保护意识,走出对“性”的理解和认识上的误区,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一是正视问题,不要大惊小怪。

二是引导支持。实际上青春期阶段孩子对异性的向往追求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是社会环境影响、多重信息刺激和生理迅猛发育的必然结果。虽然表现的强度因人而异,但

每个孩子或迟或早都会产生,与孩子的品质、学习无关。这一时期异性同学之间的感情,有时候不是友谊,但也绝不是爱情,国外有人称之为puppy love(小狗之爱),它只是一种朦胧的、似是而非的感情,似恋非恋,似爱非爱。不应反对遏制同异性的交往,而应该注意同高尚异性的交往。日本著名心理学家依田新教授在他的《青年心理学》中说:“当意识到异性之美时,人就得到了新生。”同样我们也经历过花季般的年龄,应该对孩子多份理解。为孩子保守住他的隐私的同时,告诉他,恋爱是没有错的,可是时机不对。因为孩子处于求学阶段,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由于现在年龄小,经验不足,还不懂得爱情,可能只看长相;连自己生存的能力都没有,能给人许诺什么呢?能承担什么责任呢?或者,我们不讲什么道理,找些书来看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爱情是什么?》,我给大家读一段,大家感受一下:

亲爱的女儿:你的问题使我激动不已。现在你14岁,正在跨越成为一个成年女子的门坎。你问道:“爸爸,爱情是什么?”当我意识到,我现在已经不是在同一个小女孩谈话时,我的心在激烈地跳动。在你跨越这个门坎时,我祝你幸福。但是,只有当你成为一个有头脑的贤慧姑娘时,你才能得到幸福。

还有著名作家肖复兴在和中学生交流时写的一段文字:刚刚咬到一口甘蔗,不见得就是最甜的地方;刚刚钓上一条鱼,不见得就是整个大海;刚刚采到一朵鲜花,不见得就是来到了草原;有时候,爱需要等待,需要再往前走。爱,已经被流行歌曲唱得太滥。其实,爱这个词不要轻易说出口,可能一说出口,就会像鸟儿一样立刻飞走了。

三是讲究方式方法,引导但不强迫,关心但不溺爱,理解但不放任的原则。

我见过这样一个家长,孩子上初二了,有一天,孩子回家问妈妈,说“妈妈,我们班张婷婷今天吓死人了,在操场上晕倒了,裤子上全是血。”妈妈听了生气地骂孩子:“你一天不好好学习,就看人家女孩子,关你什么事啊!”孩子不高兴的走了,当家长对我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我非常惋惜的告诉她:“你错过了一个最好的对孩子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机会,因为通过这件事,你不但能让他明白女生的生理特点,无形中还会融洽你们母子间的关系。”孩子对不知道的事情有疑问是很自然的,家长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拒绝孩子,并不能打消他的疑问。据统计,现今社会我国孩子的性知识70%来自成人网站、黄色书刊和一些淫秽电影,有不到30%来自科学书籍,这些数字清晰表明学校和家庭的相关健康教育的空白。您应该相信这真的是科学。大家都知道日本这个国家,二战打垮了日本,但不到30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大国。为什么?有人分析,原因之一就是日本对12岁以上的女孩进行女人课程的

教育,实际上是全面的青春期教育。是不是很可笑?不是,您相信吗?女人是源头,很多事情都能从女人那里找到原因,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世界的手。一个家庭中女人的素质提高了,整个家庭的素质就提高了。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年轻妈妈之间的竞争。我们现在怎么做的?一个女孩只有在怀孕后才会成为家庭关注的对象,在此之前在此之后都是被冷落的。

我相信,类似的事情我们的家长会遇到很多,如何正确对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伟峰的北京男孩,在初中二年级就发生了性行为,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妈是会计。我记得特别清楚,我问我妈,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我妈说你长大了就知道了。还有一次,我看出土文物“金缕玉衣”的展出,男性展品的生殖器给包起来了,我当时特别小,问我妈,这是什么啊?我当时真的不知道,我妈却给我一个嘴巴!我记得特清楚。还有一次,我妈逗我:“就你这样,娶得到媳妇儿吗?”我当时真的是特童心的一句话:“那我娶你得了呗!”我妈又给我一个嘴巴!打得我莫名其妙。那时候觉得我妈真够损的,长大以后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二个故事是一个四年级的男孩:

有一天,小男孩问爸爸:“我是从哪里来的?”

爸爸回答:“你是我和你妈妈捡回来的。”

于是,他又跑到爷爷的房间:“爷爷,我爸爸是从哪里来的?”“你爸爸啊,是这样的,我和你奶奶年轻的时候非常想要一个孩子,就天天烧香拜佛。结果有一天早上,一只老鹰叼着一个小孩放到我们家门口——那就是你爸爸!”

后来,这个小学生的作文《我的家庭》里面就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家庭太奇怪了!从爷爷奶奶到我的爸爸妈妈,我们家已经两代人没有性生活了!”

故事中的对话在中国家庭中非常典型,父母想让孩子生活在无“性”的真空中,但孰不知,今天的孩子已从电视、网络、同学等多种途径获得了异常丰富的性信息,其中有许多是对未成年人极其有害的不良信息

父母只有说对了孩子才会听,孩子只有信任了才会说心里话。

关于中学生的性行为,我(孙云晓)与合作者在进行《藏在书包里的玫瑰》(后收入《阳光法性教育》一书)的性行为访谈研究时,就总结发现了以下事实:

1.半数以上是师生公认的好学生;

2.1/3来自重点中学甚至是名声显赫的学校;

3.他们初次性交时100%不用安全套;

4.他们有过性交经历的事实,其父母与教师100%不知道;

5.他们对学校与家庭的性教育100%不满意。

一个平时很听话乖巧的女儿,还没到18岁。有一天晚上她告诉妈妈说自己怀孕了。这位妈妈听完后,虽然受到重大打击但却能控制住情绪,在了解女儿情况之后与女儿商量做人流。第二天,妈妈以女儿得了急性阑尾炎为理由向学校请假半个月,并用自己名字到医院挂号给女儿检查做手术。这件事情过后,妈妈鼓励女儿说:怀孕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只有天知、地知、女儿知、妈妈知,再也不会有任何人知道这件事情!妈妈相信女儿还是有志气,有出息。多年之后,这个女儿长大了,考上了全国名牌大学,大学毕业之际,还收到美国三所著名大学提供奖学金的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案例:两个中学生发生一段恋情。由于他们把心思全部放在这方面了,忽略了学习致使两人都没有考入高中。双方家长知道了他们的关系后,硬生生的把他们分开。女生因受不了打击而跳楼自杀,结果以悲剧告终。这好像极端了些,但我上学时确实有这样的案例,女孩跟男孩私奔了,家长认为伤风败俗,从此与孩子断绝关系。

同样的,当一位16岁的女孩告诉妈妈自己喜欢一位男同学时,妈妈亲切地搂住女儿:“你长大了,孩子,妈妈为你高兴。真巧,妈妈也是在像你这么大时喜欢上一个男生的。当时妈妈理智地思考了这个问题,读大学时选择了你的爸爸,你不觉得爸爸妈妈现在很幸福吗?”女孩又惊讶又高兴:“妈妈也这样过!”这位妈妈真是一位智慧的妈妈,她既没有放弃立场,也没有伤害孩子,而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了孩子应该怎么做。

如何处理这类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孩子“早恋”的问题。其次处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大惊小怪,不要一味地责骂、批评。

从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时候,应坚持理解、尊重、关怀和引导的方针和原则,做到性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尊重隐私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帮助相结合。

从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青春期教育应以家庭为主,学校为辅。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单独面对面交流,自然亲切,安全保密,这就要求家长平素要保持与孩子朋友式交谈的良好习惯,建立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

青春期是躁动和叛逆的季节,也是挑战父母的季节,只有尊重和理解才是父母与青春期孩子的相处之道。

成长比成功重要;经历比名次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指责重要。

只要拥有智慧,每一位家长都能把孩子培养成才,而智慧与知识和学历并不相关!

鲜花需要辛勤培养,才能开得娇艳。同样的道理,孩子只有在父母的精心教育下,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浅谈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是最初接受的基础教育。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家庭教育大于其他教育的原因就是对孩子性格,基本认知,思维习惯,生活习惯的定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被扭曲,父母认为学习是孩子的全部,忽视孩子独立性人格塑造和培养,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世界观的形成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及塑造完整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教育状态有三种,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学校教育,最后是社会教育。这三种教育混合起来产生对孩子的影响力最大。然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贯穿于孩子成长的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对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教育 父母是自己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肩负着对孩子教育的重任。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兴趣、爱好、习惯等个性特征,都将给孩子留下极其深刻的影响,有的甚至成为孩子终生效仿的榜样。尤其是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和道德标准,处世方法和处世原则,长期对孩子的耳熏目染,一旦被孩子认可或接受,是很难改变的,家庭教育往往能够影响其子女一生的成长。有人说,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前途的收获。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教子成才,但是如何对孩子施行家庭教育却知之甚少、方法不多,亟待提高其作为家庭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与教育能力。 (二)家庭教育贯穿于孩子成长始终 人生的开始要经过四个时期,第一是幼儿时期;第二是童年时期;第三是青春活力期;第四是青年成长期。这四个时期都始终贯穿着家

当代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当代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一)、家庭教育中的随意性 随意性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大弊端。家庭教育应是一种理性行为,但是很多家长是盲目的。许多家长的家庭教育是被孩子的“问题”牵着走的。孩子出了问题:譬如成绩不好、有人告状、犯了错误、毁坏东西等,家长必定教育一通;如果孩子平安无事,家长的教育也就放松了。也有的家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教育孩子,自己认为孩子的将来应该如何如何,就给孩子设计未来,完全不顾孩子的实际。平常的教育,总是一厢情愿,甚至填报考学志愿(中考、高考)都包办代替。随意性的教育往往事与愿违。 (二)、家庭教育中的口头说教 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说”孩子,把“言教”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方式或主导方式,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渗透性,即教育渗透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家庭教育归结为“言教、身教、境教”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言教,应是启发性的说服教育,不是随意的批评、训斥,有些家长的言教,很少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主要是批评、责备,甚至是“骂教”,这肯定不会收到好效果。身教,是指家长的示范性教育,即处处给孩子做出好样子,使孩子敬佩、信服,从而学习家长,自我教育。有些家长,只管孩子,不管自己,要求孩子的,自己做不到,甚至背道而驰,这样的家长只能给孩子不良的影响。境教,指环境教育,即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家庭环境可以分为精神环境(智力环境、道德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物质环境。当前,一些家庭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是不利于家庭教育的。 (三)、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问题 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父亲和母亲可能出现不一致,父母和祖辈可能出现不一致,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有的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有的反映在教育内容上,有的反映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据调查,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主要反映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上,一是管教方法,二是孩子花钱问题,两个问题的背后是教育思想的不统一。家长的教育不一致,一方面可能造成孩子不知听谁的好,莫衷一是;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孩子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去听从,而不辨是非。家长的不一致,还可能造成孩子的烦恼情绪,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以至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等。 (四)、家庭教育中的劳动教育薄弱 这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误区。目前,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就比较薄弱,家庭教育中就更为严重,社会上对劳动教育也不够重视。以往我们大力宣传、提倡的“做普通劳动者”的教育,似乎成了历史,这应引起深刻的反思。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劳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劳动果实不珍惜。由此又引发出其它方面的道德欠缺,如不尊重他人劳动,不艰苦朴素,追求享乐安逸,等等。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劳动还算积极,但回到家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懒虫”。据调查,中小学生在家里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的仅占1/3左右,其他的是家长逼着干点儿活,有的根本不干家务活。长此以往,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如何培养?(五)、孩子的超消费现象 什么是超消费?很难做出科学界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一般人的消费水平出发,可以判断一些学生的消费行为有“过头”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过生日请客,一次花去几百元;过元旦买贺卡花去上百元;追求名牌服装、名牌鞋;花很多钱买各种新样式文具;春游、秋游时随便花钱;借各种名义上饭馆聚餐;无节制地玩游艺机……小学中年级以后,孩子渐渐进入了主动消费阶段,一旦养成了超消费的习惯,有百害而无一利。出现超消费现象,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家庭和学生本人方面的原因。近些年,大众传媒中对消费问题的宣传存在着“误

家庭教育的十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十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十个误区 误区一: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 很多父母把知识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等同起来,错误地认为多教孩子几个字、背几首诗就等于发展了孩子的智力,因此,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硬性灌输各种知识。 误区二:娇惯宠爱多,严格要求少 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甚至姑息、迁就孩的错误,缺乏必要的约束。 误区三: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 父母过多地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要,而不注意满足孩子精神成长的需要,如限制孩子交朋友等。 误区四: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 不少父母对孩子期望过多过高,而符合其智力水平、个性特点的具体措施却很少,造成教育缺乏针对性或与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相背离,事与愿违,两败俱伤。 误区五: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 有些父母过分关注孩子身体方面的发展,为孩子拼命增加营养,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导致孩子大量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误区六:关心智力因素多,培养非智力因素少 很多父母关心孩子的焦点是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对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在孩子

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危机。 误区七: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 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讲究方式方法,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孩子稍有反抗,轻则怒斥一番,重则棍棒相向、拳脚相加,严重地挫伤了孩子地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变得懦弱、自卑,或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变得难以驾驭。 误区八: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 有些父母尽一切可能为孩子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不让孩子分担任何家务,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把脑力劳动凌驾于体力劳动之上,使孩子变得高分低能,眼高手低。 误区九:父母分歧多,统一要求少 家庭成员之间为孩子的教育各持己见,互不相让,对孩子缺乏统一要求,使得教育的作用相互抵消。 误区十:为个人着想多,为社会着想少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根据自己的心理和需要任意摆布,使孩子从小就束缚在家庭这个小圈子里,向孩子灌输利己主义的思想,而很少把孩子当成是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教他们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公而忘私、舍己为人、锻炼成长。 对于这些误区,应当逐条对照一下,看看在自己身上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如果有,无论如何都应该尽快尽早地提高警惕,调整自己,以免越陷越深。

浅析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人终身受益,而不良的家庭教育自然也就贻误终生。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冲击,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或者在教育上出现了偏差。这就使家庭教育存在更多的问题与困难,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社会、家庭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来加以解决。 本文结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剖析了当今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从教育观念到教育方法方面一些不当之处;对如何改善、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方法,怎样通过家庭教育使孩子得到全方位的发展提出了一点看法。 关键词: 家庭教育;家长;问题;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中国社会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所以,生活的条件越来越好了;由于多种媒体的发展,他们的信息渠道越来越多了;由于社会价值观呈多元化的趋势,孩子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复杂了……这一切使今日的孩子遇到了许许多多过去孩子没有遇到过的问题;这一切也使中国家庭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无奈。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随着接触家长和孩子越来越多,发现我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面对这些情况,我总在思考,我们究竟该怎样培养孩子呢?现在的家庭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为了找到这些答案,也为了更好地胜任这份工作,我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 二、主要概念、范围 1、家庭 日本学者森冈清美先生给家庭所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所谓家庭,就是以夫妇、亲子、兄弟等少数的近亲者为主要成员,由成员间深厚的相互感情联系结成的、最初的社会福利之间的集团”。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误区 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过,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绝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有可能说得有一点夸张,但是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之前确实是有必要知道一些常识的东西,至少这样犯的错误更少,错误的影响也会更小。 错误一: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玩具。 著名作家老舍说:“摩登夫妇,教三四岁小孩识字,客来则表演一番,是以儿童为玩物,而忘了儿童的身心教育甚慢,不可助长也。” 错误二:期待孩子的感谢。 很多家长认为:我养育了你,我有权指使你。这些家长在为孩子奉献的时候,其实也在内心对孩子有所期待,希望孩子能够按照自己所预想的方式去成长。如果孩子并不如其所愿,他们就会深深地失望,并用这种失望去伤害孩子。 错误三:和孩子没有亲密接触。 弗洛伊德提过,对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来说,除了需要被细心照料,还需要和母亲有温柔的身体接触。不要以为这是一件小事情,美国纽约大学曾做了一个触摸心理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缺乏和父母身体接触的儿童,长大后普遍缺乏温情和体贴,而且也往往不自信,自我评价偏低,这样的孩子总是不懂得向别人传达自己的快乐情绪,对周围的人也冷漠,没有亲和力。 错误四:不理会孩子的哭闹。 哭,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家长做沟通。 错误五:习惯责备孩子淘气。 孩子淘气并非全是坏事情,那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并且能从淘气的过程中学会不少东西。 错误六:对孩子缺少耐心。 孩子的成长是循序渐进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一个家长要耐心地期待着孩子的进步,不要试图超越自然规律对孩子的成长抱焦急的心态。 错误七:喜欢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 世界上没有两个孩子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相应的优点和缺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 摘要]由于父母对亲子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我国家庭教育在观念和方式上都存在许多误区,父为子纲、不打不成才、树大自然直等等的教育理念还深深影响着当今的家庭教育实践。论文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出发, 分析中国父母对孩子及亲子关系的基本认识后, 进一步探讨家庭教育误区产生的原因, 并给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误区;原因;对策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具有奠基性,导向性,终生性。现在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家长的关注,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对教育孩子有困惑。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但关系到孩子的成长,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 对于目前的家庭教育,来自孩子的调查显示,至少有一半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意。在有心里话选择跟谁说时,很多孩子选择和同学说或好朋友说,选择和父母或老师的不多。聊城市的一次调查认为,有60%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北京青年报报道说:全国有6000万对父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并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困惑。对孩子感到失望和灰心的家长也很多。 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两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观念有误区 教育观念的误区,指家庭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的一些失误。 1、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59%以上的家长期望孩子的学历为大学以上,89%的家长期望孩子从事脑力劳动, 文化期望与职业期望都较高。有的家长不惜耗尽积蓄送孩子读重点学校、“贵族”学校,有的家庭为孩子请“家教”、置电脑、购钢琴,并陪读陪练,而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诸如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的培养, 却置若罔闻。只重视如何成才,却忽视如何做人。偏颇的教育观念加上不良教育方法, 使本是家庭教育重点的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被忽视了。结果使孩子在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问题,反而有碍于智力因素的开发。 2、重分数轻品德。应试教育的以分取人,使家长盲目追求高分, 不是教育孩子掌握真才实学,做脚踏实地的人, 而是陷入“分数=知识=智力=人才”的怪圈。孩子得高分,家长就以肯定、奖赏。孩子得低分,家长便追究原因,甚至恶言相向, 拳脚相加。这就必然导致孩子对分数的崇尚与畏惧,以至考试作弊、涂改试卷上分数等事时有发生。

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阶段性总结

个人收集整理-ZQ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麻兰镇大孙小学 . 当前家庭教育地误区及改进对策研究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地发展,教育观念地革新,更多地家长认识到对孩子地教育不在只是学校地事情了.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来共同努力完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独生子女时代,家长虽然重视对子女地培养,但是由于在观念上,教育方法上有一定地片面性和局限性,致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近期,美国心理学家兼家庭问题专家约罗斯蒙德发表文章谈到:二次大战以来,关于家教地指导书出了不少,现代父母们在孩子身上花地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几代多,也比前辈讲民主.然而,就总地情况而言,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他认为,这所以出现这种令人遗憾地情况,是因为在家长中存在一些似是而非地观念,并根据自身地体验和社会调查地结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家教领域存在地主要问题.近二十年来,孩子在家庭中地位置越来越高.可悲地是:家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其实,除了婴幼时期,孩子并不需要很多地注意.这情景恰如给他们吃东西,孩子总在要吃,如果你有求必应,他们就会谈成贪食者,影响正常发育.长期给予过多注意比这更为有害,它会使你地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将来难以适应社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课题研究概况: (二)、研究目标: ()、提高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抛却自卑、自嘲、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教会他们正确地看待身边地事物,正确地去处理学习、生活中发生地事情,遇到问题时能自我排解,而不是选择消极地人生态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通过课题地实施,提高全校师生地心理知识水平,加强全校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促进教师队伍地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校地教育环境地和谐发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研究地内容方法 当代家庭教育地主要误区,有如下情况,我们主要对以下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家庭教育中地随意性.随意性是家庭教育中地一大弊端.家庭教育应是一种理性行为,但是很多家长是盲目地.许多家长地家庭教育是被孩子地“问题”牵着走地.孩子出了问题:譬如成绩不好、有人告状、犯了错误、毁坏东西等,家长必定教育一通;如果孩子平安无事,家长地教育也就放松了.也有地家长按照自己地意愿去教育孩子,自己认为孩子地将来应该如何如何,就给孩子设计未来,完全不顾孩子地实际.平常地教育,总是一厢情愿,甚至填报考学志愿都包办代替.二六年高考后,我班有一位学生,他地家长就是这么一位家长.当时,我正准备上交本班全部学生地地高考志愿,家长来要求对王宇地志愿进行更改.我说:“不行,要改志愿至少需要他本人同意”.他立即回去做孩子地工作,在征求孩子地勉强同意后,全部进行了更改.结果,孩子被其中一所大学录取后,反悔不去了,最后又到另一所高中复读了一年.有趣地是,孩子第二年还是被录取到当年他自己填报地第一志愿:青岛海洋大学.由此可见,随意性地教育往往事与愿违.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家庭教育中地口头说教.许多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就是“说”孩子,把“言教”作为家庭教育地唯一方式或主导方式,这显然是一个误区.家庭教育地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地渗透性,即教育渗透在家庭地日常生活中.我们把家庭教育归结为“言教、身教、境教”地结合,三者缺一不可.言教,应是启发性地说服教育,不是随意地批评、训斥,有些家长地言教,很少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主要是批评、责备,甚至是“骂教”,这肯定不会收到好效果.身教,是指家长地示范性教育,即处处给孩子做出好样子,使孩子敬佩、信服,从而学习家长,自我教育.有些家长,只管孩子,不管自己,要求孩子地,自己做不到,甚至背道而驰,这样地家长只能给孩子不良地影响.境教,指环境教育,即创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地环境.家庭环境可以分为精神环境(智力环境、道德环境、人际关系环境)和物质环境.当前,一些家庭重物质轻精神地倾向是不利于家庭教育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家庭教育中地“不一致”问题 .家庭教育中地“不一致”,是相当普遍地现象.父亲和母亲可能出现不一致,父母和祖辈可能出现不一致,祖辈之间也可能出现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有地反映在教育思想上,有地反映在教育内

家庭教育《走出育子的误区》教学设计

家庭教育《走出育子的误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认识到育子的误区。 2、互相探讨正确的育子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到育子的误区,互相探讨正确的育子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师:日前,在第二南开中学大会堂举行了名为推动世界的手——让花开,蕴成就之果大型家庭教育公益讲座,主讲人是资深青少年成长训练专业导师、心理咨询培训讲师曹廷珲。 曹老师还是全国首家青少年成长素质训练体系生命树成长训练课程体系的创始人。 曹廷珲说:很多父母总是苦恼,我们创造了生命却难以让生命更精彩;我们付出了爱,却收获不到爱的果实。 他指出了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误区,同时也介绍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子观点。 2、请家长谈谈现阶段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家长各自谈一谈。 3、出示问卷调查结果四、给出建议:恶性比较会带来恶果曹廷珲认为,目前有80%左右的家庭还没有走出教育观念的误区,而且很多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这些误区的后果。 误区之一就是恶性比较。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孩子平时学习不好,可有一次拼命学习,最后考了90分。

他兴高采烈地跑到妈妈面前,告诉妈妈他考了90分。 这个时候,他的妈妈和很多父母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班有考100分的吗?而当孩子有一天终于考了100分的时候,父母往往又会问:你们班有几个人考了100分?每个孩子都渴望被表扬,以此肯定自己努力的价值。 而父母却习惯了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去比自己孩子的缺点,而绝不会去拿自己孩子的优点去比别的孩子的缺点。 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在悄然发生变化,自信心没有了,且这样下去,往往不会使孩子奋发图强,反而让他慢慢产生了一种嫉妒心理,不会用正当的手段去超越别人。 曹廷珲接着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位小男孩经常被父母拿来与自己的哥哥做比较。 每次父母都会对他说:你看哥哥学习多好啊!久而久之,每次参加家庭活动,小男孩总会问:哥哥去吗?如果哥哥去我就不去。 有一次考完试,小男孩十分开心地跑到父母面前,父母以为他考出了好成绩,可没想到小男孩十分高兴地对父母说:我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哥没及格!这就是恶性比较带来的恶果。 物质奖励是不当的爱父母应该善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比如可以经常拍拍孩子的肩膀,直接告诉他,爸爸妈妈有多爱你、多喜欢你。 但很多父母都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出这份爱。 有时候,这会导致孩子学不会爱。

家庭教育误区

家庭教育误区 一、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

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

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常见误区

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常见误区? 成就还是毁灭自己的孩子,在家长一念之间,爱孩子是一只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关键在于你会不会爱,家长应注意以下容易发生的家庭教育误区。 (1)忽视“做人”的教育。成才先成人。“做人”的教育,尊敬师长,与同伴之间相互谦让,和同伴的合作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应当高度重 视孩子的品德培养。 (2)过度溺爱。“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使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至高无上,一家六个大人争着抢着去宠爱一个孩子。溺爱使孩子出现了诸多问题,家长不会 有效地处理问题,当孩子出现打架,恋爱问题时,家长会出现有的是冷暴力, 一看到孩子就把脸拉得老长,有些是热暴力,一点不对就拳打脚踢。其实溺 爱和严厉只有一线之隔。家长不懂得爱的技巧,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转 向社会去寻找情感安慰,这样下去,什么问题都可能发生。 (3)只重分数,忽视素质。在应试导向下,家长把家庭教育重心完全倒向知识与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最重要的健全人格的养成,成长永远比分数重要。青 春期的目的,是为了释放个性,孩子的个性正在经历必需的变化,从儿童期 的有组织,经过青春期的无组织,到成年期的再组织。青春期是一段可治愈 的狂乱期,每个十几岁的孩子必须在这段时期再造自己的个性。他必须把自 己从童年期与父母形成的关系中解脱出来,建立起同龄人的新的认同,找到 自己的身份。 (4)过分唠叨,父母过分的唠叨导致了超限效应,也给孩子产生了心理暗示,意思是我不够好,父母才需要反复说。 (5)忽视实践锻炼。静态知识的学习可以进行灌输,而动手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实践,道德品行的形成更是既需要实践也需要体验。家庭教育需要设计各种有 利于少年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家庭传统的教育,比如参 加传统节日,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6)忽视个体差异。孩子的发展存在个体间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家庭不发掘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甚至贬低孩子,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家长要寻找孩子与众不同之处,引导孩子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而 不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全能全优的。

家庭教育的四个误区

家庭教育的四个误区 事不可极,物极必反,爱也亦然。是留给孩子一时的幸福,还是留给孩子创造终生幸福的能力?这值得家长们深深思考。愿一些家长朋友们尽快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切不在用自己的儿女的一生做代价,去证明一个早已被世人证明的真理。 少年儿童,是明天的太阳,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 目前,我国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4亿。未成年人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国民素质,影响到国家的兴旺衰败。中国已进入“独生子女”的社会、家庭、父母应该给予子女什么样的爱,施以什么样的教育,这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过:“我们的精神气质来自母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关系到子女的健康成长。 然而,家庭教育现状如何呢?应该指出的是一些为人父母者在某些社会失衡现象的影响下,陷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错误的家教犹如“病毒”,正在严重地感染着明天的太阳。当今家庭教育的区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智力的误区 智力水平无疑是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一些家长过于强调智力,忽视勤奋、毅力、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认为孩子“脑瓜快”,学习自然好。我县中学某班级,在15名升入我校重点高中学生中,7名学生“脑瓜”一般。班上有9名“脑瓜快”的学生却名落孙山。一位全国优秀教师说:“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智力因素很重要,非智力因素也很重要。成绩优异的学生有一共同特点,他们都勤奋、懂事、有毅力,学习方法灵活,意志坚定,志向远大。” 专家曾对历代中外科学家做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天资极好者有之,资质一般者有之,但都具有优秀的意志品质。最新科学研究成果也表明:包括非智力因素在内的“情商”取代智商成为人是否成材的决定因素。 爱因斯坦曾说:“成功在于l%的天赋,99%的勤奋。”对此,许多人付之一笑。可事实上科学家赖以成功的,恰恰是令他们难以置信的那种超常、惊人的勤奋精神,那种坚韧的品格、执著的追求。 2管理的误区 好孩子没有一个模式,教育孩子要注重孩子的感觉,而不是家长的感觉。我

中国家庭教育弊端

在亿万个中国家庭和中国家庭教育中成长的孩子里,孩子满青不是第一个离家出走的,更不是最后一个。面对此情此景,与其更多地揭露和批评孩子本人及其极端行为本身的道德问题,过多地渲染其父母所承受的悲伤和痛苦,不如冷静思考一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致命因素和败笔。 教育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和基石,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教育的分割和缺陷尤其家庭教育的弱点和弊端是暴露无疑的。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我们面前。 面对矛盾,如果没有适当的解决方法,那么结果只有一种:就是矛盾一方的妥协。孩子选择离开就是一种无声的抗争,一种沉默的妥协,一种融合了理智和冲动的极端路线。笔者要说,满青是理智的,因为他没有选择更加极端的方式草草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开始摆脱自身的不利因素,主动走向社会的大舞台,接受社会的熏陶和教育。同时,满青又是冲动的,因为不合理的家庭教育使他忽视了必要的道德因素,从此抛却了家庭的亲情,淡化了父母的感受,无视了亲人的悲伤。 面对中国式家庭教育的种种弊端,很难笼统而简单的一言闭之,笔者姑且把家庭教育相对模糊地分为两个阶段:幼年教育和成人教育。 细细数来,可概括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十大败笔: 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孩子是父母的爱情结晶,爱孩子是天性使然,但溺爱孩子却是人类独创的一种另类之爱。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 人性被扭曲后的结果,甚至不如非洲一种到了年龄便把小狮子扔进茫茫草原之母狮释放出来的兽性。对此,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段经典的话:“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 可孩子毕竟是孩子,纵然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无数个理由,又岂找出一个借口,去挑战和反对瞪着大眼、攥着拳头、携带着中国传统文化因子的家长的种种威严? 第二、心灵施暴,扼杀独立人格的树立 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说的就是中国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区别:一个中国儿童拿着自己画的图画让父母鉴赏,他会说,你看,我画得象不象?同样,国外的孩子会向父母说,你看,我画得好不好?这一“象”一“好”,仅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相同的环境下,异样的提问方式,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是肯定的。道理自不必多解释什么,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跃然纸上。 自古至今,中国人从来不缺乏智慧,但我们对于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缺乏,却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如果我们的老师从小就遭受着一种心灵施暴的教育方式,而陈旧的理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等到教育的重大责任再次落到他们身上时,我们所享受的待遇将是多么可怕呀!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关键词:家庭教育、望子成龙、溺爱迁就、智力第一、相互矛盾、物质奖励、放任自由。 主要内容: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儿童的“基石”是由父母的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当前,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材,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已成为每个家长迫切关注的问题,但大多数家长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子女方法,使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问题。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换一个新的思路,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望子成龙,操之过急 大多数家长把孩子看成自己的未来,孩子回到家中,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还要给孩子“加餐”,补充一些提高性的知识及特色:请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希望把他们培养成音乐家、画家……各种压力使孩子筋疲力尽,难以承受。这种由“望子成龙”进而“逼子成龙”的做法,违反了教育规律,与全面提高孩子素质相悖。 二、溺爱迁就,宠爱过度 宠爱孩子过度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需要,视他们为心肝宝贝,不能让他们受一点“委屈”。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目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溺爱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家长包办过多,使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对他们百般呵护千娇万宠。现在的小学生有25%的由家长帮忙穿衣服,整理书包;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叠被子、不洗袜子、不刷碗筷;孩子们吃饭都是家长准备好端到跟前……家长们只有一个愿望:只要孩子学习好,我什么事都可包干。这样过分地溺爱孩子,不仅使一部分孩子有才无德,还使孩子渐渐地养成了依赖心理,同时也抑制了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悖。 三、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把孩子培养成材,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也是广大家长辛苦劳作的精神寄托。于是,不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认为孩子只有上大学才有出息,才能出人头地,于

孩子眼里的家庭教育误区

孩子眼里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学校讲话稿 父母教育和疼爱孩子,如果方式不当,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烦恼。很多学生对父母的管教还真的有不少想法,但碍于父母的权威不好当面说出。这里,不妨让我们听听这些学生的心声,或许对我们有所启发。 别总跟别人孩子比 情景再现:妈妈刚开完家长会,见了小霞就有点来气地说:“你们班小梅今天又受到老师表扬了,看看你,怎么不学着点人家!”令小霞烦恼的是,平时邻居、亲戚家的孩子都是父母拿来作对比的“榜样”,自己在父母眼里简直一无是处! 同学发言:父母的用心可以理解,但也要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如果过分相互对比,刺激孩子,时间长了孩子就会陷入自卑的深渊。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上进心,让他自己主动学习别人的长处更有效果。 不要处处显家长权威 情景再现:小强放学回家后觉得很累,他想睡一会,然后再起来做作业。“晚上十点半之前不准睡觉,必须学习!”没想到他刚躺下,爸爸不容分说就叫他起床。他只得强打精神看书学习,但效果可想而知。正因为爸爸从来都是“说一不二”,小强平时在爸爸面前很少言语,有时甚至有些害怕。爸爸的口头禅就是:“你是我的孩子,看我还管不了你!”

同学发言:严格要求孩子是对的,但应严中有爱,有时不妨在管束之前看看孩子是否真的累了或有心事,适当宽松、宽容一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效果会更好,强制太多,忽略了孩子的自尊,该做好的事都会变成应付! 和异性来往不要过于敏感 情景再现:小刚正在做家庭作业,妈妈说有他的电话,原来是女同学小霄问学校组织文学社的事情。刚挂断电话,妈妈就神情有点古怪地发话了:“怎么是女生来的电话,以后少跟女生来往!”这不,小刚每次约同学玩,父母也要多次盘问,是不是有女生,小刚觉得父母这样做,自己和女同学来往真有点不自然了! 同学发言:都是同学间的正常交往,父母不必那么敏感。应该信任孩子,用平常的态度对待,过多盘问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心理障碍。 一次没考好不要太多埋怨 情景再现:小荷这次月考成绩有所滑坡,但她觉得自己确实努力了,心里不免很难受。回到家,父母知道了成绩,又是一通埋怨:“你是怎么考的?成绩老是忽上忽下的……”父母的话让小荷的心情更加沮丧。 同学发言:没考好,父母可以帮着分析一下原因,这时一句宽容、谅解的话真是“贵如金”啊,能给孩子更大的动力,而埋怨只能让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 家长不要任何事都包办

“家长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感想

“家长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感想 2011年10月29日上午,由教育局举办的“万人家长培训”专家报告会上,我有幸聆听了教育专家刘凤华的讲座,他以“家长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为主题,并以案例分析的形式为全市部分中小学家长上了一堂教育课,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就此谈谈自己的心得。 由于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不甘落后的人,所以对孩子就给予了过高的期望,主要诱因就是虚荣心过强引起的,喜欢把孩子的优点夸大炫耀,对缺点却避而远之,以获得别人的赞许和羡慕,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使自己只注重孩子的外部表现,而忽视了孩子的内在品质。一旦孩子的表现未能达到我的预期所想,首先想到的不是帮孩子分析原因,加以改正,而是先“挽回面子”,回去再“好好教育”。尤其是每次考试成绩发下来以后,我就会询问儿子某某考多少分呀?其实这就是我的最大攀比心理。 针对严父慈母这个问题,我做了详细的剖析,孩子是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共同结果,我就应该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担起自已应该担当的责任。在学习方面配合爱人一起做孩子得支持者和参与者,推进孩子的课后反思和复习。更应该建立起教育权威。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夫妻相互配合,不能溺爱、纵容。最后被孩子牵着走。平等但也要有敬畏。 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还记得我带儿子去逛商店,孩子总

是不愿进,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的手套掉了,当我蹲下的那一瞬间,我发现眼前的可怕“儿子矮小的个子,他的眼中,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只有大人们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手……。这件事提醒了我,孩子和我的视平线是不一样的。我要更多的了解孩子、理解孩子。要时常和孩子沟通,要把孩子当朋友。不要以命令口气去教育和强迫方式教孩子去做事。多给予孩子以鼓励和表扬,孩子做错什么事情不要一味的去批评和指责。要培养孩子自信心。 二年八班孙晨曦家长薛晓明

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早期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教育恐慌”环境下父母如培养让学前儿童快乐成长 摘要: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家长对孩子都是怀着望子成材的心态,他们在教育孩子时感到了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并且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念和盲目行为,专家们认为中国家长们正在陷入教育恐慌。“沉重的起跑线”,“消失的童年”,反映了当前儿童成长的现状,家长过度教育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如何在教育恐慌环境下让儿童快乐成长,培养孩子的生活和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教育恐慌,学前儿童,快乐成长 一.引言 “虎妈”战歌的硝烟未尽,“狼爸”又张牙舞爪地来了。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就是“龙子龙女”。“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一边在热议、热评、热转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质疑,一边在相互打听、交流甚至较劲还该为孩子多报名哪个课外班,家长们看上去焦虑、烦躁,而且心口不一。教育学者杨东平,把中国教育中存在的过度竞争现状,用“教育恐慌”一词来形容。 夏惠贤教授认为:“教育恐慌的气氛下,最可怜的是孩子,原本应该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段,小孩子却不得不上这个班,那个班,他们现在缺少很多体验,而这些体验对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减轻家长对教育的恐慌和误解,让教育回归正常的教育,让家长做一个正常的家长,让孩子做一个正常的孩子,已经刻不容缓。家长首先要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努力克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注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同时培养孩子的生活和的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特点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启蒙性。教给孩子的东西,必须是他们周围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具体的、形象的、初步的、浅显的。 2、复杂性。家长不但要抚养孩子,还要促其德、智体、美、诸方面和谐发展,注意他们的身体健康,并促其社会适应。 3、亲情性。家庭的感染作用,受到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亲密度的制约,孩子越小感染越大,效果越显著。 4、生活性。由于思维幼儿的直接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决定他们是从生活中的父母和家人身上学习的,必须关注自身的形象。 5、细致性。大事因小事,家长应给予孩子细致的照顾和教育,切不可粗心大意。 6、权威性。由于处于学前期的儿童,需依附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这种独特的作用决定崇高威信。 7、个体性。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需给予幼儿相适应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即因材施教。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误区 目前学期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误区: 1、儿童观落后。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缺乏了解、教育科学知识不足、孩子是附属品、个人愿望强加于孩子、天才教育大力宣传,而出现拔苗助长现象。 2、教育目标失衡。如家长过高的文化期望、职业期望、心理预期;重智力第一,加上早期教育思潮,忽视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入校后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轻能力,认为孩子太小啥也不懂,生活自理能力差;重身体,一味满足吃穿;轻心理健康,这么小,认为他们不需要或漠视忽略了。 3、教育方式不科学。不恰当的教养态度,如认为孩子小或是自己忙,造成教养分离;极端的教育方式,如对孩子过分亲昵、照顾、纵容、包办、甚至不适当的满足一切需要,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起适得其反作用。 4、与托幼机构教育相脱节。如家长让孩子死记硬背,而老师则支持在游戏中学习;父母从自己愿望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而老师则孩子自由发展。教育内容偏差,导致教育力衰弱。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是:第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形式;第二,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第三,是口头言语熟练掌握的关键时期;第四,认知是儿童发展的中心课题;第五,同伴关系尤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第六,品德发展成为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第七,自尊感稳定于学前期。因此,针对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之心理误区

浅谈幼儿家庭教育之心理误区 【摘要】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少误区,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导向,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以利于正确幼儿家庭教育理念的确立。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心理误区 前言 心理误区即错误的理念和错误的思维方式。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也因而主要指家长在家庭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上和偏差与失误,它往往是造成幼儿家庭教育心理问题的根源。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私有性心理 私有性心理的具体表现就是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这种支配不仅表现为生理上的支配,而且还表现为心理上的支配,孩子成为父母的附属品。由于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前喻文化”的产物,孩子就很容易

成为父母的私有财产。于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愿望或意见,而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应有的正当要 求与合理愿望,这样就遇到了对孩子全面占有和孩子作为独立意义上的社会人的矛盾 冲突。在这对矛盾中,父母一方总是占有主导地位,而孩子一方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志办事,从而导致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的“过度现象”,如过分溺爱、过度保护、过度替代、过度期望、过度教育等不协调的现象。当孩子不愿接受这类过分的要求,并以不同的形式对各种“过度现象”表示反抗时,父母就又会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失落感”,感到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失去了精神支柱。而为了避免这种“失落”,反过来又强化这一系列的“过度现象”的 矛盾斗争。由于幼儿在年龄与能力上的局限性,他们也就特别容易受到家长全权的、随意的支配,从而丧失独立性,养成过分依赖他人的个性。由家长私有心理所导致的这些教育问题会影响到幼儿今后一生的道路。而且家长的私有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其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的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的重视,如何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也引起了广大家长的关注。家庭教育有哪些误区呢? 一、重智轻德,造成孩子畸形发展 我们许多父母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种十分强烈的补偿心理——自己童年失去的,要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自己儿时没有学到的,一定要让孩子学到;自己上山下乡吃苦,不愿让孩子再吃苦。为了孩子出人头地,聘请家庭教师为孩子补课,购买各种课外资料让孩子看;为了孩子成名成家,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是让孩子练钢琴,就是让孩子学画画。 许多家长把精力倾注在孩子智育上,对品德教育却认识不足,要求不严,甚至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良习惯姑息迁就,任其自然。这必然会造成孩子胸无大志、是非不辨、缺乏教养、惟我独尊等坏习惯。这样的“一手硬”、“一手软”教育,必然造成孩子的畸形发展。生活中许多触目惊心的事例发人深省。 二、缺乏情感,扩大了家庭代际距离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家长虽然整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并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有时不掌握情况,说些警示的话语,孩子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引不起重视;有时发觉孩子有些不对头,却从孩子嘴里得不到实情,常常是干着急没办法。有时家长说得多了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长也就不理不问,听之任之。这样,父母与孩子的代际鸿沟越来越深,距离越来越大。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面对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巨大压力,一些秉性要强的孩子表现为加倍努力——取得好成绩——获得赞扬,在一片赞扬声中,“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学习好’’的烙印便深深地刻在孩子的心里,而虚荣心和变态的自尊心也随之不断膨胀。对于另一类孩子,由于家长设定的目标使他失去了个人发展的余地,便产生逆反心理。 孩子往往看问题理想化,心理承受能力弱,经受不住挫折和打击。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更需要沟通。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业之外的精神上的关怀,教育他们正确认识挫折,给他们倾诉烦恼和宣泄积郁的机会,帮助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 三、棍棒高压,导致了孩子粗野无礼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古训仍在左右着不少家长。孩子考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