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案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案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教案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了解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危害。

提高收集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和找寻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培养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调查采访、阅读课文和讨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中央对建设道路的探索、经历的曲折、取得的成绩等形成初步感性认识。

通过具体史实的展示,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艰难与曲折,同时使历史概念浅显易懂。

通过对中共八大主要内容的分析,认识中共八大对经济建设的正确指导意义。通过课堂讨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的严重危害”,认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积累的过程,高指标等错误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通过对十年探索中成就与失误的原因分析,认真反思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从中发现历史规律并认识历史对于现实的借鉴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了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成就。体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认识要按规律办事,因为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学中应围绕教学目标突出一个主题,即:中国共产党在十年探索中的努力、成就和教训。重点为“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

难点:正确认识十年探索中的失误与曲折。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会议确定了新的经济建设方针。为什么说中共八大对经济建设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

讲授新课

一、中共八大

1、《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在这一报告里,明确了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思想,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思想准备。

2、中共八大

1956年九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

问题: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这些正确的分析,成为国家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依据。在这次会议上,制定了正确可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在经济方面,强调要从国家财力物力的实际出发,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3、意义

这次会议所制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有效指导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所以说,中共八大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可是第二年,由于受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八大的既定方针,开始了“大跃进”。

二、八大二次会议及总路线

问题:当时的国际因素是什么?

1、八大二次会议及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问题:社会主义总路线具有什么特点?

师展示漫画图片“骑火车”、实物图片“三面红旗”,引导学生叙述画面内容和感想。

生1: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生2:大跃进开展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生3: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三、大炼钢铁

凭借大跃进时期音乐、录像的情境设置,如《今年产钢千万吨》,让学生感受热情似火的特殊年代,并质疑。工业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要求7年、5年以至3年内提前实现原定的15年钢产量赶上或超过英国的目标。我们1957年的钢产量只有535万吨,1958年钢产指标为 1070万吨。

工人:只要我们使大力、出大汗,就是砸锅献铁,我们也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实现赶超目标。

农民:棉花不用摘,先进山砍树炼钢去!

学生:老师,我家门上的插销我全拿来了。

社员:反正要入社了,这锅、铲都交公炼钢吧。

工人:听说安徽的土法炼钢形势很好。

概括总结炼钢场景:“土洋结合”,钢铁厂开足马力,小高炉遍地开花,10月底就高达几百万座。从找矿、运输、炼钢、炼铁、炼焦……都靠大批群众投入,从中小学生到七八十岁老人,全国高达9000多万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评价:这样的“大炼钢铁”会出现什么后果?

生1:盲目追求数量,不顾质量,许多产品粗制滥造,不能发挥应有的经济效果。当年钢产量提前12天完成了任务,但1108万吨钢里合格的只有800万吨。炼出来的土钢、土铁根本不能用,估计造成损失200亿元,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

生4:影响学生的学业,影响了农业等其他部门的发展,影响了市民的正常生活。总结:历史已经无情地证明中国人付出的巨大艰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搬起的大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四、农业大跃进

在农业上,提出“以粮为纲”,要求5年、3年以至一二年达到12年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粮食产量指标。在求成过急的思想支配下,主观主义大膨胀,不顾客观实际,任意拔高,结果适得其反,闹出很多笑话。最突出的表现是浮夸风的泛滥,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河南小麦亩产7320斤;湖北早稻亩产36900多斤;福建花生亩产1万多斤;广西中稻亩产13万斤。不断宣传“高产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食亩产量层层拔高,造成了经济工作中的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

问题:你对这些史实有何看法?

生1:农民表现出了不甘落后和争创奇迹的决心,人们的干劲确实鼓得十足。

生2:看到这些,我只感到不可思议。

生3:由于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必然导致瞎指挥盛行,浮夸风泛滥,广大群众生活遇到了严重的困难。

五、人民公社化运动

师: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推动生产关系方面向更高形式过渡。农业合作化运动走向“左”的极端,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公社特点:“一大二公”。什么是“一大二公?”

农1:公社实行全民所有制。男女老少都实行“十六包” 供给制: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学、育、婚、乐都由公社负责。

农2:要搞穷富拉平:自留地,果树,自养猪、鸡、鸭,生产工具等,都要转归社有;还有部分桌椅、板凳、刀锅、碗筷都无偿归公社食堂。

农3:实行军事化,全公社编成了15个营、50个连。还实行房屋公有,搞集体住宿,社员男女老幼分开,按编制集中居住。礼拜六才回家度周末。

生4:我家两个强劳动力,养一个孩子;李四家6口人,只有他一个劳动力,劳

动力不一样,干活不一样。可供应是一人一份,我家比李四家还少拿三份。

讨论:“你支持人民公社的做法吗?”“按劳分配好还是按需分配好?”“共产主义要不要实现?如何实现?”

生1:各地生产水平很不平衡,公社规模太大,平均分配损害富队富社的积极性。生2:按需分配是按人口计算的,劳动力强的贡献大,得到的报酬反而少。这样的供给制不能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生3:严重地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水平,脱离中国农村的实际,使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生活水平降低。

生4:还是按劳分配好,比较公平公正。

六、国民经济的调整

师:“大跃进”持续 3年,人民意气风发、干劲冲天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然而,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在全国泛滥,国民经济秩序混乱,各种比例失调,损失和浪费惊人;又加上遇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严重自然灾害;与此同时,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物资缺乏,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民生活困难。“跃进”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党及时决定实行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

七、小结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拓展思路,评价、概括“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留给我们的思考。

生1:夸大了主观努力的作用,以为只要大搞群众运动,就一定能建好社会主义。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高速度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必须遵守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法则。

生2: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要按规律办事,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并出现失误。

生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因为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

教师总结: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大跃进”曾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梦,这个梦包含了太多的内容。然而,这个梦无可挽回地破灭了,人民急切地想实现美好的家园蓝图,但饥饿和危机把他们拉回到了现实之中。但愿我们能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这节课上同学们表现非常踊跃,课前查找的资料丰富翔实,课堂上的表演形象生动,分析问题思路清晰,视野非常开阔,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同学们还有哪些疑问,课后可以在学校论坛中提出来,我们再继续进行讨论。

九年级物理全册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课后训练(新版)北师大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课后训练 基础巩固 1.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由卢瑟福提出的、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模型与下列哪个图最相似( )。 2.依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 A.核子B.电子C.质子D.中子 3.原子核是由下列哪组粒子组成的( )。 A.质子和电子B.质子和中子 C.中子和电子D.质子、中子和电子 4.下列氢原子的各种模型图中,正确的是( )。 5.我们知道,银河系很大,一般用长度单位______表示最方便;而分子直径很小,一般用长度单位______表示最方便。 6.如图是用来说明原子内部结构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原子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________组成。

7.10 nm的铁粉比铁粉末的熔点降低33 ℃,即从1 526.5 ℃降为1 493.5 ℃,纳米金粉则比金粉末熔点降低了27 ℃。金属粒子越小熔点下降越显著。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知道纳米金属粒子具有__________特性。 综合应用 8.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猜想和实验,并提出了多种模型。在如图所示的两种模型中,________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模型。 9.(福建厦门中考)20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相继发现原子核可以放出质子和中子,这一发现说明( )。 A.分子是可分的B.原子是可分的 C.原子核是可分的D.质子和中子是可分的 10.下列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A.中子和质子都是由夸克构成的 B.石墨很软,金刚石很硬,是因为碳原子构成的物质结构不同造成的 C.要减轻臭氧层被破坏的程度,应减少SO2的排放 D.物质不全是由分子构成的 11.下列物理学家与其贡献相对应的是( )。 A.阿伏加德罗——分子 B.道尔顿——中子 C.汤姆孙——分子 D.卢瑟福——原子 12.天晴扫地后,阳光照射进屋子,形成光柱,我们可观察到光柱中有许多很小的微粒在飘动,这些微粒是分子、原子还是其他? 13.三峡水库蓄水线到100 m时,总库容量近4×109m3。已知1 g食盐含有1.03×1022个盐分子,若1 g食盐均匀分散到蓄水线到100 m时的三峡水库中,则1 cm3的水中含有多少个盐分子? 14.我们经常见到池塘中的荷叶上滚动着水珠。这些水珠有什么作用呢?原来当雨水或雾水在荷叶上时,由于水受自身表面张力作用而形成水珠在叶面上滚来滚去,把落在上面的尘土污泥粘吸就滚出叶面。使叶面始终保持干净这就是“荷叶的自洁效应”。为什么荷叶会有这种“自洁效应”呢?这要用纳米技术去解释,原来荷叶叶面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和微米级的超微结构。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走近科学》教案 华东师大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走近科学》教案1 华东师大版 一.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1.科学以自然研究对象,自然中存在无穷的奥秘,科学好象一把开启自然奥秘之门的“金钥匙”。学习科学是我们认识自然和准备进行新的探究的有效途径。 2.观察和实验是探究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观察—— ; 实验——。 二.什么是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 ⑴观察 (2)收集和处理事实和数据 (3)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 (4)实验调查,检验假设 (5)得出结论,作出解释,科学原理来解释 2、预言海王星的存在的是——亚当斯,勒威耶 用望远镜发现了海王星的是——加勒 <习题1>当你感冒后到医院里看病时,通常医生问你是否头痛、咳嗽、鼻塞,然后给你测量体温,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 A.交流 B.获取事实与证据 C.制订计划 D.检验与评价 三.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 ㈠测量你的身高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符号___, 常用单位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转换: 2.长度测量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选正确。根据实际的需要,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 选择适当的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量程(一次能测出的最大值) 分度值(最小刻度值)

(2)放正确。零刻度线或某一数值刻度线对齐待测物的起始端,使刻度尺有刻度的边贴紧待测物体,与所测长度平行,不能倾斜。 (3)看正确。视线应与尺面垂直。 (4)记正确。测量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读出上面正 确的测量值 3.测量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叫测量误差。 (1).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 (2).减小误差的办法: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是常用方法。 (3).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错误是不应该发生的,是可以避免的. 4、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方法一、累积法——1、测单张纸的厚度; 2、测量细铜丝的直径 方法二、夹长法—— 方法三、替代法——化曲为直测量曲线长度 方法四、轮转法——测量曲线长度 <习题2>某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得的值分别是:12.05米,12.04米,12.06米, 12.03米,则这个物体的长度应是 ( ) A、12.04米 B、12.045米 C、12.03米 D、12.05米 <习题3>某同学测量其弟弟的身高是I.478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厘米 B、8是估计数字 C、这个数值准确程度为毫米 D、这个数值的准确值为1.47米 (二)测量你的体重 使用磅秤前的注意点: (1)指针应该在零刻度线 (2)看清磅秤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测量你的体温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2、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 3、体温计的量程范围是35℃~42℃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学设计——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教材分析] 1、本方案是《科学》七年级华东师大版上册“走近科学”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2、本课时根据实际情况共安排4个实验性活动,有的涉及物质科学,目的是用生动的现象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的动机以及亲历科学探究的欲望。 3、在教学中,应尽量给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尽可能邀请多一点的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一些实验可以让学生来做),并指导学生围绕这些奇妙的现象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观察,从而使得学生兴致昂然,陡生情趣,使学生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的动机。 [教学目标] 1、对科学课程形成良好的印象和产生浓厚的兴趣。 2、了解观察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喜悦。 4、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效地引导学生围绕有关实验现象开展观察和讨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探究式,讨论式相结合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都是一个从不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观察和实验是我们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做几个实验,仔细观察奇妙的实验现象,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吧。 介实验操作

什么 色还有什么变化?

这是《科学》学科的第一堂活动课,在学生的思想中,科学是神秘的,科学是遥远而不可及的。他们对科学家是怎样工作、怎样探索、怎样解决问题的,可以说基本上是一无所知的。因此,这堂课的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所以在这一堂课上安排了一系列的活动,还尽可能多的邀请学生加入。(如明信片的下落运动:多人;溶液颜色的变化:少数人;肥皂膜的变化:多人)。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以说所有学生都兴趣盎然,主动参与,情绪高涨。最后,提出问题是想把学生的这种兴致再强化一下,能保持延续下去。 [学习小结与练习] 1、自然界存在种种奇妙的现象,我们要探究自然的奥秘,____和____是重要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观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关_______,实验可以使自然现象在_______再现。 3、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的植物,会出现_______的现象。 4、氢氧化钠溶液加入酚酞,溶液会变___。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鼓励学生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让学生研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对称轴的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书上的“14”的图案. 以4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研讨活动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获取信息,体会特点) 活动内容: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课前所做的“14”,再结合幻灯片直接得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知识点1:轴对称的性质(重点、难点) 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之间的关系. 它们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把其中一个图形沿某一直线翻折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一、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的概念 1. 对应点: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够重合的点. 2. 对应线段: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够重合的线段. 3. 对应角:沿对称轴折叠后能够重合的角. 二、轴对称的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注】 (1)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是全等图形,而全等图形不一定成轴对称;

2018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16.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练习 (新版)北师大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图16-1-1 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探索历程1.古希腊学者德谟克里特提出物质是由______构成的。 2.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玻意耳和道尔顿确立了____________。 3.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897年汤姆孙发现________,把人类带入了原子的内部世界。 5.1909年至1911年,卢瑟福等人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 ???? (正电) (负电) 6.1919年至1932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确定了原子核的结构: 原子核????? (正电) (不带电) 7.从1949年开始,费米和杨振宁等人先后提出了质子、中子等粒子的内部结构的一些模型。 8.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________模型。 二 纳米科技:从幻想到现实 1.纳米:长度单位,1 nm =10-9 m 。 2.纳米材料的特点 当物质加工到纳米尺度时,在力、热、声、光、电、磁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特殊的性能。如材料的颜色、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注意]不是所有特殊材料都是纳米材料,只有当达到纳米尺度时性能发生突变的材料,才能称为纳米材料。 类型一 原子结构模型 例1 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16-1-2中哪个图最相似[导学号:62512088]( ) 图16-1-2 类型二 纳米材料 例2 下列关于纳米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导学号:62512089]( )

幼儿园大班教案《大自然》

幼儿园大班课程计划《大自然》 大班课程《大自然》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让孩子们的社团与同龄人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美丽大自然的感受,了解大自然的丰富色彩,了解七彩虹的名字。培养幼儿感受色彩和激发艺术兴趣的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班《大自然》的课程计划吧。 活动目标: 1.了解大自然丰富的色彩,了解七种颜色的彩虹名称。 2.与您的同伴合作,以您最喜欢的方式表达您对美丽大自然的感受。 3.培养幼儿感受色彩和激发儿童艺术兴趣的能力。 4.在创作过程中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平衡美。 5.培养幼儿的技能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教具:各种水果糖果,多媒体和课件,录音机和音乐磁带,工作显示板等。 学习工具:水彩笔(蜡笔),剪刀,彩色纸,胶水,大张铅纸等 活动程序: 请让孩子们品尝各种水果糖,并谈谈他们吃的糖的颜色?你怎么看?

2,课件展示自然风光,让孩子欣赏,从中找到更丰富的色彩。 3.欣赏第二段音乐,让孩子们谈谈音乐中表达的是什么颜色?你是怎么听到的? 4,主题的介绍,老师:颜色居然有这么大的魅力,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展示《美丽的大自然》!老师记得一种叫做彩虹的自然现象。谁可以命名彩虹色?(儿童的答案)孩子们分为七组,每组以颜色命名。 5.欣赏三部儿童作品(电子幻灯片),告诉我们用什么方法表达自然? 6.展示材料让幼儿讨论如何使用这些材料来表达自然之美。 7,孩子的创作,教师组的导游指导。尊重幼儿的愿望,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重新组合每个小组的阵容,并开始使用颜色来创造。 8.显示每组作品并进行交流。每个小组派儿童作为评论员,其他人和老师作为观众,并参观了《美丽的大自然》展览。 9.欣赏杰作。老师: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是多么新鲜,神奇和美丽,艺术大师用丰富的色彩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电子幻灯片的形式,孩子们可以享受3D4作品并简单地谈论他们自己的观点)。 结束语:原始主人的思想与我们的许多孩子一样。只要人们经常用发现的眼睛去寻找生活的美丽,并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你一定会很快成为艺术大师。最后,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发现并感受更美丽的色彩!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经过轴对称后的图形; 3、鼓励学生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经历观察、分析、作图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 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实验操作:将一张矩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 2、合作交流:(1)图中,两个“14”有什么关系?(2)在扎字的过程中,点E 与点E/重合,点F与点F/重合.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接点E与点E/的线段与l有什么关系?点F与点F/呢?(3)线段AB与A/B/有什么关系?CD与C/D/呢? (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

在图中,沿对称轴对折后,点A与A/重合,称点A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是点A/,类似的,线段AB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线段是线段A/B/,∠1关于对称轴的对应角是∠2. 利用比较直观的方法使学生比较清晰地观察到每一组对应点与折痕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对应角、对应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情境引入 观察这个轴对称图形: 1.找出它的对称轴; 2.连接点A与点A/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连接点B与点B/的线段呢? 3.线段AD与线段 A/D/有什么关系?线段BC与线段B/C/呢? 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以根据折叠过程中的某些元素的重合说明理由,进一步验证上一个活动得到的结论。 轴对称的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实战演习 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识点-精选教育文档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识点多阅读和积累,可以使学生增长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举一反三。在此查字典物理网为您提供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知识点,希望给您学习带来帮助,使您学习更上一层楼! (1)整体感知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深入的。人类对纳米科学技术和纳米材料的研究,说明了微观物质世界又影响了宏观物质世界的研究和开展。 (2)四边互动 互动1

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有多大? 明确:通过挂图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展示宇宙空间各星系团的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十万年的时间,显示了银河系之广,宇宙之大;让学生知道太阳系置于银河系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于太阳系中,进一步说明了宇宙巨大无边。 互动2 宇宙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明确教师可通过地球是由什么组成推广到一切天体逐步启发学生,最后得出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在地球上,有空气、高山、大海、树木、花草、鱼虫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其他一切天体也是由一定的物质组成的,所以广阔无垠的宇宙是由组成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物质组成的。 互动3 广阔无限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明确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学生能摸得着、看得到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 例如:把玻璃杯打碎了,碎片还是玻璃。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直至微小颗粒不再是玻璃。再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情分析: 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现象,学习了轴对称的概念,加强了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认识轴对称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索,主要是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验、说理的能力,并且给了学生更多表述的机会。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且要学生学会及时对自己的求解过程进行回顾与思考。具体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掌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结合本节课内容主要采 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和教具准备: 长方形白纸一张,圆规一个,并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引入 活动内容: (1)提问: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怎么判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轴对称:对于两个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这条直线是对称轴(幻灯片给出答案)。 (2)观察动画后回答 1、动画(1)中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2、动画(2)中的三角形是个什么图形?) 活动目的: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而本节课是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实际上是以上两者都具备的性质,因此先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了明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环节探索发现 活动内容: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课前所做的“14”,再结合幻灯片引导学生探索得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展示、讲解亲自获取的数学知识,而且讲解中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竞争,气氛热烈,使学生们对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认识的更为深刻。 第三环节巩固新知

苏教版生物七1-2-2探索生命的方法 教案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科学探究故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尝试理解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确定变量及设计对照实验在科学探究 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态目标:感受探究的快乐,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严谨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会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难点】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确定变量及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显微镜及实验室一些常用探究器具。让学生辨认 师: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拨片标本,使我们看到了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扩大了眼界,开阔了视野。但要学好生物学,光有这些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掌握探索生命的方法--------科学探究。 二、学习新课 案例一:已知案例 出示鼠妇图片,请学生回忆探究实验: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学生回答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提出了什么问题?做出了怎样的假设?怎么验证的? 师:生产和生活中有很多令人疑惑不解的问题,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过渡:出示图片:秋天开放的菊花、食物在冰箱冷藏;发霉的橘子 引导学生对这些常见的生活现象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案例二:腐肉生蛆 出示图片:腐肉生蛆,让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蛆是从哪儿来的? ●作出假设:蛆是由腐烂的肉变来的。(蛆是由苍蝇的卵孵化来的) (经过前面的训练,学生基本可以提出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但是作出假设时,可能需要教师引导。当然也有的同学基于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可以做出假设) 师强调: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对问题要做出合理的假设,绝不可以毫无根据的猜想。 活动一:自主学习教材P28页4-5段 思考,交流:什么是变量? 本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如何设置对照? ●实验设计—确定变量 出示实例:例: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变量是光) 例:探究水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变量是水) 例: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变量是温度) 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学习如何确定变量。进而发现本实验的变量:是否与外界接触 ●实验设计-----设计对照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说出“腐肉生蛆”实验的实验步骤,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体会单一变量原则。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 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 、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固态、液态、气态的分子组成特点。 3、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感受科学发展过程中蕴藏着浓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以科学的态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和人类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及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是重点。学生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是难点和疑点。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让学生观察教科书第4页图10-1-1和图10-1-2的挂图,启发学生:我们人类观测到宇宙中隐藏着无穷的奥秘。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引入题:今天我们共同讨论学习宇宙和微观世界。 2、前热身 让学生说一说宇宙是如何构成的,如何探索广袤的宇宙。 3、解读探究 整体感知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经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而气体具有流动性。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高速运动。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随

七年级数学下册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1.进一步复习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2.掌握轴对称的性质,会利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问题.(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图,水面上的图形与映在水里的像有什么关系?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轴对称的性质 【类型一】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角度 如图,一种滑翔伞的形状是左右成轴对称的四边形ABCD,其中∠BAD=150°,∠B=40°,则∠BCD的度数是() A.130°B.150°C.40°D.65° 解析:∵这种滑翔伞的形状是左右成轴对称的四边形ABCD,其中∠BAD=150°,∠B =40°,∴∠D=40°,∴∠BCD=360°-150°-40°-40°=130°.故选A. 方法总结:轴对称其实就是一种全等变换,所以轴对称往往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性质综合考查. 【类型二】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cm,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4cm2 B.8cm2 C.12cm2 D.16cm2 解析:根据正方形的轴对称性,可得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ABCD面积的一半.∵

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cm ,∴S 阴影=12 ×42=8cm 2.故选B. 方法总结: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根据图形判断出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正方形面积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 【类型三】 折叠问题 如图,将矩形ABCD 沿DE 折叠,使A 点落在BC 上的F 处,若∠EFB =60°,则∠CFD =( ) A .20° B .30° C .40° D .50° 解析:根据图形翻折变换后全等可得△ADE ≌△FDE ,∴∠EAD =∠EFD =90°.∵∠EFB =60°,∴∠CFD =30°.故选B. 方法总结:折叠是一种轴对称变换,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类型四】 画一个图形关于已知直线对称的另一个图形 画出△ABC 关于直线l 的对称图形. 解析:分别作出点A 、B 、C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然后连接各点即可. 解:如图所示. 方法总结:我们在画一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图形时,先确定一些特殊的点,然后作这些特殊点的对称点,顺次连接即可得到. 三、板书设计 1.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在轴对称图形或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2.画轴对称图形的步骤: (1)确定对称轴; (2)根据对称轴确定关键点的对称位置; (3)将找到的对称点顺次连接起来. 本节教学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事物,从而引入对称,逐步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通过操作实践发现其共同特征,导入教学新授,达到串连教材的效果,让学生在这教学情景中快乐地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列举实际生活中

苏教初中生物七上《探索生命的方法》word教案 (1)

探索生命的方法 教学内容探索生命的方法(1课时) 1、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教学目标 2、认同实事求是的重要性,确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教学难点尝试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策略启发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二次备课 一、导入 首先由学生阅读书本上的内容,感受书本对于“蛆从哪儿来”这 样问题的探究过程,并讨论科学探究方法的一般步骤 二、教学过程 教师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实验(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与交流 2 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学生根据书本提示总结出这个问题探究的过程,并实施其过 程。 提出问题: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作出假设:蚯蚓在硬纸板上爬得快或蚯蚓在玻璃板上爬得 快。 实验:(分工合作) (1)制作计划:

选面积一样的玻璃板和硬纸板,大小差不多的蚯蚓,使蚯蚓分别在玻璃板和硬纸板上爬动,观察记录现象。 (2)实施计划: 及时记录所观察到的现象 得出结论:蚯蚓在硬纸板上爬时可听到沙沙的声音,在玻璃板 上时只见身体在舒缩,变粗,变细,却不 能前进,所以说在硬纸板上爬得快。 表达与交流:实验出现这种结论是正确的,因为在硬纸板上 蚯蚓的刚毛在起支撑和固定的作用,移动 容易,而在玻璃板上由于玻璃光滑,刚毛 无法支撑和固定身体,移动比较困难。 3 从这两个探究过程可以看出所作的实验只有实验变量是不同 的,其他的量都相同,这样的实验是对照实验 4 以书本自我评价来巩固这堂课的知识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一、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一、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图16-1-1 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探索历程 1.古希腊学者德谟克里特提出物质是由______构成的。 2.17世纪下半叶和18世纪,玻意耳和道尔顿确立了____________。 3.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897年汤姆孙发现________,把人类带入了原子的内部世界。 5.1909年至1911年,卢瑟福等人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 ???? (正电) (负电) 6.1919年至1932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确定了原子核的结构: 原子核? ???? (正电) (不带电) 7.从1949年开始,费米和杨振宁等人先后提出了质子、中子等粒子的内部结构的一些模型。 8.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________模型。 纳米科技:从幻想到现实 1.纳米:长度单位,1 nm =10- 9 m 。 2.纳米材料的特点 当物质加工到纳米尺度时,在力、热、声、光、电、磁等方面表现出许多特殊的性能。如材料的颜色、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磁性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注意]不是所有特殊材料都是纳米材料,只有当达到纳米尺度时性能发生突变的材料,才能称为纳米材料。

类型一原子结构模型 例1 自从汤姆孙发现了电子,人们开始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原子结构的模型,在20世纪上半叶,最为大家接受的原子结构与图16-1-2中哪个图最相似[导学号:62512088]() 图16-1-2 类型二纳米材料 例2 下列关于纳米材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导学号:62512089]() A.由纳米材料制成的计算机芯片的体积将更小 B.纳米是一种非常小的微粒 C.纳米材料可以大大提高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D.纳米材料还不能广泛地应用于实际生活 [易错辨析]纳米是一个长度单位,1 nm=10-9m,纳米材料是指把物质的尺度加工到纳米尺度,让物质的物理特性或化学性能与大尺度相比发生变异而获得的材料。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1.在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和电子中,汤姆孙最先发现了_______,卢瑟福接着发现了________,查德威克发现了__________。 2.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原子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________和不带电的________组成。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________组成的。 3.2019年以来灰蒙蒙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公众注意到PM2.5。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以下按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PM2.5原子质子原子核 B.PM2.5原子原子核质子 C.原子原子核质子PM2.5 D.原子质子原子核PM2.5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子的发现使人们确信原子是可再分的

七年级科学上册走近科学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教学目标 通过对列举的奇妙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有很多奥妙,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难点: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 教具 1.多媒体课件《天文》、《海底世界》、《熊猫》、《火山》等。 2.化学实验溶液酸、碱、酚酞等。 课时 2节课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以讨论为主。 导入新课:播放有关图片和录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 探究:1.你对宇宙了解有多少? 2.海洋深处有生物吗?如果有,它们的能量来自何处?人能在那里生存吗? 3.为什么熊猫是我们的国宝?你认为熊猫会灭绝吗?为什么? 4.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发生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5.让学生提出问题。 讨论:1.你还对自然界的哪些其他现象感兴趣? 2.为什么你对这些现象感兴趣? 3.让学生提出可讨论的问题。 探究:1.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2.怎样能发现蝙蝠的定位本领? 3.有些动物有迁徙的习性,它们是靠什么导航的?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茫茫宇宙,奇妙无穷,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一个美丽的星球——我们共同的家园,那里有人类及人类的朋友——各种动植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自然,学习科学,保护自己的美好家园。

作业:1.让学生提出一个关于科学的问题。 2.自主准备下一节课的有关实验。(可参照课本也可自己设计) 第二课时:以活动为主。 引入新课:展示科学家霍金的照片,介绍有关霍金的研究成果,提问:为什么霍金及爱因斯坦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引起学生对科学实验的重视。 活动:1.让学生做明信片下落的实验,记录、讨论。 2.老师做液体颜色有变化实验、要求学生做记录、讨论。 3.参观实验室和了解实验室的各种仪器。 4.学生演示自己准备的实验,老师或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总结:让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会观察、记录、讨论科学的方法。

七年级科学上册走近科学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习题1(无答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走近科学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习题1(无答 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一、选择题 1.小王很喜欢《科学》课程要进入奇妙的科学世界,下列说法和知识不正确的是()。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 D.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 2.下列现象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电闪雷鸣 B.“神六”升空 C.雨后彩虹 D.大雁南飞 3.我们知道蝙蝠蒙住眼睛,在黑夜中也能飞行,这个事实能说明()。 A.蝙蝠是用耳朵来辨别方向 B.蝙蝠不是用眼睛来辨别方向 C.蝙蝠的眼睛是没有用处的 D.蝙蝠的耳朵特别发达 4.能够在南极生存的生物必须()。 A.会游泳 B.会飞翔 C.耐严寒 D.耐干旱 5.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顶起壶盖而发明了蒸汽机……在讨论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时,4位同学分别讲了如下的看法。甲说: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乙说: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丙说:科学的发现有赖于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实验。丁说:科学的发现都是从偶然的观察中得到的。根据你的观点,最不同意谁的看法()。 A.甲 B.乙 C.丙 D.丁 二、填空题 1. 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能使人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通过可使自然现象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现。 2.根据科学家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恐龙早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你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吗?如果不了解,请上网查一查。根据你掌握的信息,提出一个有关“恐龙是怎样灭绝的”猜想。你的猜想:。 3.请你仿照例子,针对现象提出一个恰当的问题。 例:鱼在水中游动。问题:鱼为什么会在水中游动? ①下雨了。问题:。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现象,学习了轴对称的概念,加强了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认识轴对称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索,主要是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验、说理的能力,并且给了学生更多表述的机会。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且要学生学会及时对自己的求解过程进行回顾与思考。具体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掌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结合本节课内容主要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和教具准备:长方形白纸一张,圆规一个,并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平

七年级生物上册《探索生命的方法》教案 苏教版

探索生命的方法 1设计依据与思路 本设计是江苏版七上第二章《探索生命》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的内容,一个课时。 课标分析:本章内容与一般的概念知识不同,课标建议,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和情境,让学生应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亲身经历观察、实验、探究等过程,在实践中参与探究的完整过程,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地位:本节介绍了重要概念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让学生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进而使学生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提供系统的探究思路。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究兴趣浓厚,但实践经验和生活经验不足,缺乏对事物本质的细致探究,需要教师积极创设丰富的探究情境,最大可能地提供探究的空间和机会,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提供最大可能性。 设计思路:创设丰富的探究情境,层层深入,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1.鼓励学生在“青霉素的发现”探索故事中,发现和了解科学家探索中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2.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走向团队“小弗莱明”的探究“生蛆”之旅,通过分析其过程,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通过不断的设问追问和答疑,让学生参与其中,初步理解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唯一变量和重复实验等具体方法以及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在探索中所必备的精神和素养。3.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焦点。通过小组合作,体验探究环节,在“蚯蚓对不同的两种刺激有怎样的反应”的探究情境中,让学生体验一次探究的全过程,通过探究过程中蚯蚓在自来水和洗洁精稀释液不同刺激下的两种反应状态的对比,能使学生理解实验变量的含义并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4.雁过留声,适时总结。5.创设新情境进行拓展与迁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创设课外拓展新情境,探究“光对植物的生长有没有影响”,为部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供再提升和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1.分析科学探究故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 从“小弗莱明”团队的具体探究情境(生蛆)展示和学生参与中,初步理解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置对照实验和控制唯一变量的具体方法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3. 在“蚯蚓对不同的液体刺激有怎样的反应”的探究情境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2 能力目标 1.通过鼓励学生在“青霉素的发现”探索故事中,发现和了解科学探究的 一般过程,提高学生善于观察,处理信息,分析和概况总结的能力。 2.从“小弗莱明”团队的具体探究情境(生蛆)展示中,通过不断的设问 答疑,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质疑、评价和理解科学探究的能力。 3.在提供多种生活情境中,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体验探究环节,在“蚯蚓对不同的两种液体刺激有怎样的反应”的探究情境中,在培养与他人合作能力,并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的社会关注的简单问题。 5.在创设的课外拓展新情境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教案

第五章生活中的轴对称 2 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现象,学习了轴对称的概念,加强了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认识轴对称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索,主要是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验、说理的能力,并且给了学生更多表述的机会。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且要学生学会及时对自己的求解过程进行回顾与思考。具体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掌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通过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结合本节课内容主要采 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