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高中物理选修3-1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

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4.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知识点说明

1、电荷守恒定律和元电荷

1.两种电荷:

(1)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

(2)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使物体带电方法:

(1)摩擦起电;(2)接触带电;(3)感应起电。

4.摩擦起电:

(1)本质:电荷的转移;

(2)原因: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

(3)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理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5.自由电子:金属中,最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束缚在金属中自由活动的电子,失去电子的原子变成为了带正电的离子。

6.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异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

7.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8.元电荷:

(1)最小的电荷量,用e 表示,,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用C表示。正电荷的电荷量为正值,负电荷的电荷量为负值。

(2)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 与电子的质量之比,。

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等于e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9.验电器:

(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三、典型例题

例1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现象说明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

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另一个部分

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去了

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1

物体,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上正电。即电荷在物体之间转移。

感应起电的实质是: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导致导体中的自由电荷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上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的一端带同种电荷。即电荷在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转移。

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电荷不可能被创造。

答案:BC

例2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附近,有一个绝缘金属球b,开始a、b都不带电,如图所示,现在使a带电,则:()

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B.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

C.b立即把a排斥开

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

解析:当a带上电荷后,由于带电体要吸引轻小物体,故a将吸引b。这种吸引是相互的,故可以观察到a被b吸引过来。当它们相互接触后,电荷从a转移到b,它们就带上了同种电荷,根据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们又将互相排斥。

答案:D

例3如图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

两个导体球开始时互相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

都带电的是()

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

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

C.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个球,再把两球分开

D.棒的带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

解析:带电棒移近导体球但不与导体球接触,从而使导体球上的电荷重新分布,甲球左侧感应出正电荷,

乙球右侧感应出负电荷,此时分开甲、乙球,则甲、乙球上分别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故A正确;如果先

移走带电棒,则甲、乙两球上的电荷又恢复原状,则两球分开后不显电性,故B错;如果先将棒接触一下

其中的一球,则甲、乙两球会同时带上和棒同性的电荷,故C正确.可以采用感应起电的方法使两导体球

带电,而使棒的带电荷量保持不变,故D错误。

答案:AC

库仑定理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

2.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2

3.知道库仑扭秤的实验原理

二、知识点说明

1.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静电力(库仑力):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点电荷:带电体间的距离比它们自身的大小大得多,以至带电体的形状大小以及电荷分布状况可以忽略,这样的带电体就叫做点电荷,它是一种理想模型。

4.计算公式:。k是比例系数,叫静电力常量,r是电荷间的距离。单位:q的单位是库仑(C),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单位是米(m),。微观粒子间的万有引力远小于库仑力,

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计。

5.方向:点电荷之间的库仑力方向在两者连线上。

三、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a、b、c位于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a和c带正电,b带负电,a所带电荷量的大小比b的小.已知c受到a和b的静电力的合力可用图中四条有向线段中的一条( )

来表示,它应是

A.F1 B.F2

C.F3 D.F4

解析:选B.据“同电相斥、异电相引”规律,确定电荷c受到a和b的库仑力方向,考虑a的带电荷量小于b的带电荷量,因此Fb大于Fa,Fb与Fa的合力只能为F2,故选项B正确。

答案:B

例2:如图所示,两个质量均为 m 的完全相同的金属球壳 a和b,其壳层的厚度和质量分布均匀,将它们固定于绝缘支座上,两球心间的距离 l 为球半径的3倍.若使它们带上等量异种电荷,使其电荷量的

( )

绝对值均为Q,那么关于a、b两球之间的万有引力F引和库仑力F库的表达式正确的是

A.F 引=,F 库=

B.F 引≠,F 库≠

3

C.F 引≠,F 库=

D.F 引=,F 库≠

解析:由于a、b 两球所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它们各自的电荷分布不均匀,即相互靠近的一侧电荷分布较密集,又l=3r,不满足l?r的要求,故不能将带电球壳看成点电荷,所以不能应用库仑定律,故F

库≠.虽然不满足l?r,但由于其壳层的厚度和质量分布均匀,两球壳可看成质量集中于球心的质

点,可以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故F 引=。

答案:D

3.质量均为m的三个带电小球A、B、C放置在光滑绝缘的水平面上,相邻球间的距离均为L,A 球带电量

=+10q;B 球带电量=+q。若在C球上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恒力F,如图7所示,要使三球能始终保持L的间距向右运动,问外力F为多大?C球带电性质是什么?

解析:由于A、B两球都带正电,它们互相排斥,C球必须对A、B都吸引,才能保证系统向右加速运动,故C球带负电荷。

以三球为整体,设系统加速度为a,则F=3ma①

隔离A、B,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对A :-=ma②

对B :+=ma③

联立①、②、③得F =。

答案:负电荷

4

电场强度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知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

2.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式,会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能根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式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用此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电场的叠加原理,并应用这个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点说明

1.电场:

(1)电场:电荷及变化磁场周围空间里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电荷间通过电场相互作用。

(2)电磁场: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的电场和磁场的统一体的总称。

(3)静电场:静止电荷产生的磁场。

2.电场强度:

(1)试探电荷(检验电荷):

1内容:用来检验电场是否存在及其强弱分布情况的带点小球;

2条件:A电荷量和尺寸必须充分小;B对金属球上的电荷分布不产生明显影响。

(2)场源电荷(源电荷):激发电场的带电小球所带的电荷。

(3)定义: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静电力F跟它的电荷量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

(4)物理意义:

1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2描述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

3电场强度的大小取决与电场本身,或者说取决于激发电场的电荷,与电场中的受力电荷无关。

(5)定义式:。(F为电场对试探电荷的作用力,q为放入电场中某点的检验电荷(试探电荷)的电荷量)

(6)单位:牛(顿)每库(仑),符号为;或者伏(特)每米,符号为;1=。

(7)方向:电场强度是矢量;规定为放在该点的正电荷受到的静电力方向;与正电荷受力方向相同,与负电荷受力方向相反。

(8)适用条件:适用于一切电场。

3.点电荷的电场以及电场强度的叠加。

(1)点电荷的电场:

1电场强度:。(只适用于点电荷;E是电场强度,k是静电力常量,Q是点电荷的电量,r是源电荷与试探电荷的距离)

2方向:如果以Q为中心作一球面,Q为正电荷,E方向沿半径向外;Q为负电荷,E方向沿半径向外。

(2)电场强度的叠加: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为各个点电荷单独在该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和。

4.电场力:。

5.电场线: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从正电荷或无穷远处出发到负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此曲线叫电场线。

电场线的特点:

(1)电场线是起源于正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处的有源线。

(2)电场线不闭合、不相交、不间断的曲线。

(3)电场线的疏密反映电场的强弱,电场线密的地方场强大,电场线稀的地方场强小。

5

6

(4)电场线不表示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也不是客观存在的曲线,而是人们为了形象直观的描述电场而假想的曲线。 常见电场的电场线

电场 电场线图样 简要描述

正点电荷

发散状

负点电荷

会聚状 等量同号电荷

相斥状 等量异号电荷

相吸状 6.匀强电场:

(1)定义:如果电场中各点电场强度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这个电场就叫做匀强电场。 (2)特点:匀强电场的电场线是间隔相等的平行线。 (3)大小:,U 为两点间电势差,d 为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

(4) 物理意义:沿电场线方向单位长度的电势降落,单位长度电压越大,场强越大。例如,两等大、正对且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金属板间的电场中,除边缘附近外,就是匀强电场,如图所示。

三、典型例题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根据E =F/q ,可知,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电场力成正比

B 、 根据E =kQ/r 2 ,可知电场中某点的场强与形成电场的点电荷的电荷量成正比

C 、 根据场强的叠加原理,可知合电场的场强一定大于分电场的场强

D 、

电场线就是点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解析:这个问题涉及到有关电场的基本概念。E =F/q 作为电场强度的定义式,给出了电场强度的一种测量方式或方法。而对于电场中的某一确定的点,放在该处的试探电荷的电荷量不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也不同,但电场力和电荷量的比值却是不变的,即电场强度与电场力及试探电荷的电荷量无关,而由场源电荷及研究点在场中的位置决定。对于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确定点的场强与形成电场的场源电荷的电量成正比。电场强度是矢量,合场强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确定,作为合场强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不一定比作为分场强的平行四边形的邻边长。只有当电场线是直线,带电粒子只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电荷的初速度为零或初速度方向与电场线重合时,电荷的运动轨迹才会与电场线重合。 答案:B

例2:如图所示,以O 为圆心,r 为半径的圆与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为a 、b 、c 、d ,空间有与x 轴正方向相同的匀强电场E ,同时在O 点固定一个电荷量为+Q 的点电荷,如果把一个带电量为-q 的试探电荷放在c 点,则恰好平衡,那么匀强电场的场强为多少?a 、d 两点的实际场强为多少?

解析:图示空间有匀强电场和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任何一点的场强都是两个电场在该处场强的合场强。由带电量为-q的

试探电荷在c 处于平衡可得:

解得匀强电场的场强为:

由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场强方向从圆心沿半径方向向外。故在a点,点电荷场强方向沿x轴正方向;在d点,点电荷场强方向沿y轴的正方向。

在a 点,为两个等大、同方向场强的合成,即

在b点,为两个等大、互相垂直的场强的合成,即

例3:如图所示,质量m=2.0×10-3kg的带电小球用绝缘细线竖直地悬挂于电场中,当小球的带电量为q1=1.0×10-4C时,悬线中的张力为T1=1.5×10-2N,则小球所在处的场强为多大?当小球的带电量为q2=-1.0×10-4C时,悬线中的张力T2为多大?

解析:小球的重力G=mg=2.0×10-2N

由题意:绳子拉力T1=1.5×10-2N<G故电场力F方向向上

且有F+T1=G 得F=G-T1=5×10-3N

小球处的场强E=

当q2=-1.0×10-4C时,电场力=F=5×10-3N,方向向下,此时绳中张力为T2=G+=2.5×10-2N。

电势能和电势

一、学习目标

1.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概念、电势能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2.理解电势的概念,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明确电势能、电势、静电力的功、电势能的关系。了解电势与电场线的关系,了解等势面的意义及与电场线的关系。

二、知识点说明

1.电势:

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该点相对零电势点的电势差;也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参考点(零电势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电势记作,电势是相对的,某点的电势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逐点降低。

说明:(1)电势的相对性。

(2)电势是标量。电势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电势的正负表示该点的电势高于和低于零电势。

7

2.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1)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电场力所做的功只与电荷的起止位置有关,与电荷经过的路径无关,这一点与重力做功相同。

(2)电势能ε

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叫做电势能,电势能属于电荷和电场系统所有。

(3)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电场力的功与电势能的数量关系 W AB=εA-εB=△ε。

电场力做正功时,电荷的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做负功时,电荷的电势能增加,电场力做了多少功,电荷的电势能就变化多少,即△ε=W AB=qU AB。

3.等势面的概念及特点

(1)等势面

电场中电势相同的各点构成的曲面叫做等势面。

(2)等势面的特点

①电场线与等势面处处垂直,且总是由电势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低的等势面;

②在同一等势面上移动电荷时电场力不做功;

③处于静电平衡的导体是一个等势体,导体表面是一个等势面;

④导体表面的电场线与导体表面处处垂直。

(3)熟悉匀强电场、点电荷的电场、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等量同种点电荷的电场的等势面的分布情况。

①点电荷电场中的等势面,是以电荷为球心的一簇球面;

②等量同种点电荷电场中的等势面,是两簇对称曲面

③等量异种点电荷电场中的等势面,是两簇对称曲面;

④匀强电场中的等势面,是垂直于电场线的一簇平面.

4.电势与等势面

(1)电势是描述电场中单个点的电场性质,而等势面是描述电场中各点的电势分布。

(2)电场线是为了描述电场而人为引入的一组假想线,但等势面却是实际存在的一些面,它从另一角度描述了电场。

(3)等势面的性质

①同一等势面上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差为零;

②不同的等势面一定不会相交或相切;

③电场强度方向垂直等势面且指向电势降低的方向。

5.比较电荷在电场中某两点电势能大小的方法

(1)场源电荷判断法

离场源正电荷越近,试验正电荷的电势能越大,试验负电荷的电势能越小.

离场源负电荷越近,试验正电荷的电势能越小,试验负电荷的电势能越大.

(2)电场线法

正电荷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移动时,电势能逐渐减小;逆着电场线的方向移动时,电势能逐渐增大.

8

负电荷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移动时,电势能逐渐增大;逆着电场线的方向移动时,电势能逐渐减小. (3)做功判断法

无论正、负电荷,电场力做正功,电荷从电势能较大的地方移向电势能较小的地方.反之,如果电荷克服电场力做功,那么电荷将从电势能较小的地方移向电势能较大的地方。

6、电场中电势高低的判断和计算方法

(1)根据电场线方向判断.因沿电场线方向各点电势总是越来越低,而逆着电场线方向电势总是逐渐升高。

(2)根据等势面的分布和数值,都画在同一图上,直接从图上判定电势高低。

(3)

根据电场力做功公式判定.当已知

q和W AB时,由公式W AB=qU AB,则U AB=W AB/q判定。

7、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

(1)电势是反映电场电势能的性质的物理量.还可以从能的角度定义电

势:电场中某点的电荷具有的电势能ε跟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该点

的电势,即或者ε=qφ,某点的电势与该点是否有电荷无关。

(2)正电荷在电势为正值的地方电势能为正值,在电势为负值的地方电势能为负值;负电荷在电势为正的地方电势能为负值,在电势为负的地方电势能为正值。

(3)电势是由电场决定,电势能是由电场和电荷共同决定的.它们都是标量、相对量.当零势点确定以后,各点电势有确定的值。由于存在两种电荷,则在某一点不同种电荷的电势能有的为正值,也有的为负值。

(4)在实际问题中,我们主要关心的是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U AB和在这两点间移动电荷时,电荷电势能的改变量△εAB。U AB和△εAB都与零电势点的选择无关,有关系式:△εAB=qU AB。

8、电势与场强的比较

(1)场强是反映电场力的性质,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它们都是由比值定义的物理量,因而它们都是由电场本身确定的,与该点放不放电荷无关。

(2)电场强度是矢量,电场确定后,各点的场强大小和方向都惟一地确定了。(即各点场强大小有确定的值)

电势是标量,是相对量.电场确定后,各点电势的数值还可随零电势点的不同而改变。

(3)电场线都能描述它们,但又有所不同:

电场线的密度表示场强的大小,电场线上各点的切线方向表示场强的方向。

沿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但不能表示电势的数值。

三、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当带电体A靠近一个绝缘导体B时,由于静电感应,B两端感应出等量异种电荷。将B 的左端接地,绝缘导体B带何种电荷?

解析:因为导体B处于正电荷所形成的电场中,而正电荷所形成的电场电势处处为正,所以导体B的电势是正的,U B>U地;而负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总是从低电势向高电势运动,B左端接地,使地球中的

负电荷(电子)沿电场线反方向进入高电势B导体的右端与正电荷中和,所以B导体将带负电荷。

答案:B导体将带负电荷

例2:如图所示,实线是一个电场中的电场线,虚线是一个负检验电荷在这个电场中的轨迹,若电荷是从a处运动到b处,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电荷从a到b加速度减小

9

B.b处电势能大

C.b处电势高

D.电荷在b处速度小

解析:由图可知b处的电场线比a处的电场线密,说明b处的场强大于a处的场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检验电荷在b处的加速度大于在a处的加速度,A选项错。

由图可知,电荷做曲线运动,必受到不等于零的合外力,即Fe≠0,且Fe的方向应指向运动轨迹的凹向。因为检验电荷带负电,所以电场线指向是从疏到密。再利用“电场线方向为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判断a,b处电势高低关系是U a>U b,C选项不正确。

根据检验电荷的位移与所受电场力的夹角大于90°,可知电场力对检验电荷做负功。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可判断由a→b电势能增加,B选项正确;又因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系统的能量守恒,电势能增加则动能减小,即速度减小,D选项正确。

答案:D

例3:将一电量为的点电荷从电场外一点P移至电场中某点A, 电场力做功

,

求A点的电势。

解析:设场外一点P 的电势为

从P 到A,电场力做的功

答案:-20V

电势差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电势差的概念。

2.会计算点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从电场中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二、知识点说明

1、电势差:(又叫电压)

(1)定义:

电荷q在电场力作用下由A点移到另一点B的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WAB与电荷量q的比值,叫A、B两点之间的电势差UAB。

(2)定义式:

(3)单位:伏特,符号V,1V=1J/C

(4)物理意义:电势差的值即为电场力作用下两点间移动一库仑的正电荷电场力做的功。

10

11 说明:(1)定义式中,为q 从初位置A 移动到末位置B 电场力做的功,可为

正值,也可为负值,q 为电荷所带的电量,正电荷取正值,负电荷取负值。

(2)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由这两点本身的初、末位置决定。与在这两点间移动电荷的电量、电场力做功的大小无关。在确定的电场中,即使不放入电荷,任何两点间的电势差都有确定的值,不能认为

成正比,与q 成反比。只是可以利用、q 来计算A 、B 两点电势差

(3)公式

适用于任何电场。

2.电势与电势差的比较:

(1)电势差是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的差值,

(2)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的大小,与选取的参考点有关;电势差的大小,与选取的参考点无关。 (3)电势和电势差都是标量,单位都是伏特,都有正负值; 电势的正负表示该点比参考点的电势大或小; 电势差的正负表示两点的电势的高低。 3、应用

计算时,相关物理量用正、负值代入,其结果:

>0,电场力做正功;<0,电场力做负功;

>0,

<0,

三、典型例题

例1:下图是一匀强电场,已知场强E=2×102N/C .现让一个电量q=-4×10-8C 的电荷沿电场方向从M 点移到N 点,MN 间的距离s=30cm .试求: (1)电荷从M 点移到N 点电势能的变化. (2)M ,N 两点间的电势差.

解析:

(1)由图可知,负电荷在该电场中所受电场力F 方向向左.因此从M 点移到N 点,电荷克服电场力做功,电势能增加,增加的电势能△E 等于电荷克服电场力做的功W 。 电荷克服电场力做功为W=qEs=4×10-8×2×102×0.3J=2.4×10-6J 。 即电荷从M 点移到N 点电势能增加了2.4×10-6J 。

(2)从M 点到N 点电场力对电荷做负功为W MN =-2.4×10-6J 。

则M ,N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即M ,N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60V 。

12

例2:将一个电量为-

2×10-8C 的点电荷,从零电势点S 移到M 点要反抗电场力做功4×10-8J ,则M 点电势φM =________,若将该电荷从M 点移到N 点,电场力做功14×10-8J ,则N 点电势φN =________,MN 两点间的电势差U MN =________。

解析:本题可以根据电势差和电势的定义式解决,一般有下列三种解法: 解法一:严格按各量的数值正负代入公式求解。 由W SM =qU SM 得:

而U SM =φS -φM ,

∴φM =φS -U SM =(0-2)V=-2V 。 由W MN =qU MN 得:

而U MN =φM -φN ,

∴φN =φM -U MN =[-2-(-7)]V=5V 。

解法二:不考虑各量的正负,只是把各量数值代入公式求解,然后再用其他方法判断出要求量的正负。

由W SM =qU SM 得。

∵电场力做负功,∴负电荷q 受的电场力方向与移动方向大致相反,则场强方向与移动方向大致相同,故φS >φM ,而φS =0,故φM =-2V 。

同理可知:U MN =7V ,φN =5V 。

解法三:整体法

求N 点电势时把电荷从S 点移到M 点再移动N 点,看成一个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S 到N 电场力做的总功等于各段分过程中电场力做功的代数和,即W SN =W SM +W MN =(-4×10-8+14×10-8)J=10×10-8J 。

由W SN =qU SN 得:

而φS =0,∴φN =5V 。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定性、定量关系。对于公式

要知道推导过程.

2.能够熟练应用

解决有关问题。

二、知识点说明

1.第一种表示方法:

1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电场强度与这两点沿电场方向的距离的乘积。

2表达式:。

2.第二种表示方法:

1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强度的大小等于两点间的电势差与两点沿电场强度方向距离的比值。

2表达式:。

三、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虚线a、b、c表示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与纸平面的交线,且相邻等势面之间的电势差相等.实线为一带正电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通过该区域时的运动轨迹,M、N是这条轨迹上的两点,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三个等势面中,a的电势最高

B.对于M、N两点,带电粒子通过M点时电势能较大

C.对于M、N两点,带电粒子通过M点时动能较大

D.带电粒子由M运动到N时,加速度增大

解析:由于带电粒子做曲线运动,所受电场力的方向必定指向轨道的凹侧,且和等势面垂直,所以电场线方向是由c指向b再指向a.根据电场线的方向是指电势降低的方向,故Uc>Ub>Ua,选项A 错。

带正电粒子若从N点运动到M点,场强方向与运动方向成锐角,电场力做正功,即电势能减少;若从M点运动到N点,场强方向与运动方向成钝角,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故选项B错。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电荷的动能和电势能之和不变,故粒子在M点的动能较大,选项C正确。

由于相邻等势面之间电势差相等,因N点等势面较密,则EN>EM,即qEN>qEM.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带电粒子从M点运动到N点时,加速度增大,选项D正确。

答案:C、D

例2:如图所示,P、Q两金属板间的电势差为50V,板间存在匀强电场,方向水平向左,板间的距离d=10cm,其中Q板接地,两板间的A点距P板4cm。求:

(1)P板及A点的电势。

(2)保持两板间的电势差不变,而将Q板向左平移5cm,则A点的电势将变为多少?

13

解析:板间场强方向水平向左,可见Q板是电势最高处.Q板接地,则电势φQ=0,板间各点电势均

为负值。利用公式可求出极板间匀强电场的场强,再由U=Ed可求出各点与Q板间的电势差,即各点的电势值。

(1)场强。

QA间电势差=Ed′=5×102×(10-4)×10-2V=30V。

∴A点电势φA=-30V,P点电势φP==-50V。

(2)当Q板向左平移5cm时,两板间距离d1=10cm-5cm=5cm。

Q板与A点间距离变为d″=(10-4)cm-5cm=lcm。

电场强度。

Q、A间电势差=Ed″=1.0×103×1.0×10-2V=10V。

所以A点电势φA=-10V。

静电现象的应用

一、学习目标

1.知道静电感应产生的原因,理解什么是静电平衡状态。

2.理解静电平衡时,静电荷只分布在导体表面且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3.知道静电屏蔽及其应用。

二、知识点说明

1.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点:

⑴内部场强处处为零(不为0则自由电子将继续移动直至合场强为0)

⑵导体中没有自由电荷定向移动

⑶净电荷分布在导体表面,实验证明:法拉第圆筒实验

⑷导体表面附近电场线与表面垂直

理论证明:中性导体带电后,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净电荷只能分布在表面

反证法:若内部有自由电荷,则内部场强不为0,导体就不是处于静电平衡状态

14

15 2.静电平衡时导体周围电场分布:

上图空间实际电场分布,不会出现虚线电场线

3.空腔导体的特点:

净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内表面不带电,空腔内没有电场 4.应用

电学仪器和电子设备外面套有金属罩 通信电缆版面包一层铅皮 高压带电作业人员穿金属网衣

通讯工具在钢筋结构房屋中接收信号弱

三、典型例题

例1: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各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

解析: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时,在验电器上感应出异种电荷,A 、D 错误。验电器的顶端带上了正电荷,金属箔片则带上了负电荷,故B 正确,C 错误。 答案:B

例2:如图所示,不带电的导体B 在靠近带正电的导体A 后,P 端及Q 端分别感应出负电荷和正电荷,则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用导线将Q端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则导体B将带负电

B.若用导线将Q端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则导体B将带正电

C.若用导线将Q端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则导体B将不带电

D.若用导线将P端接地,然后断开,再取走A,则导体B将带正电

解析:用导线将Q接地后,导体B与地球构成一个大导体,其距A较近的为P端,仍带感应负电荷;其距A较远处,不再是Q端,而是地球,将感应出正电荷;而Q端成为大导体的中间部分将不会有感应电荷。所以,导体B将带负电荷。

答案:A

例3:图中接地金属球A的半径为R,球外点电荷的电荷量为Q,到球心的距离为r。该点电荷的电场在球心处产生的感应电场的场强大小等于( )

A.B.

C.0 D.

解析:由内部合场强为零可知,感应电荷产生的场强与Q在该点产生的场强等大反向,故。

答案:D

电容器的电容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容器及常见的电容器。

2.知道电场能的概念,知道电容器充电和放电时的能量转化。

3.理解电容器电容的概念及定义式,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

4.知道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掌握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并能运用其讨论有关问题。

二、知识点说明

1.电容器的电容、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1)电容器:两个彼此绝缘又互相靠近的导体可构成一个电容器.

(2)电容: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与两个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

即电容是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3)常用电容器:纸质电容器、电解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可变电容器.其中电解电容器连接时应注意其“+”、“-”极.

(4)平行板电容器: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跟介电常数ε成比,跟两板正对面积S成正比,跟两板

16

17

间距离d 成反比,即

(5)对电容器电容的两个公式的理解.

①公式是电容的定义式,适用于任何电容器.对于一个确定的电容器,其电容只由本

身的因素决定,而与其电荷量Q 和电压U 无关.

②公式是平行板电容器的决定式,只适用于平行板电容器.

2、平行板电容器的动态分析

充电后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形成的电场,可认为是匀强电场,由于某种原因使电容C 发生了改变,就会导致电容器的电荷量Q ,两板间电压U ,匀强电场的场强E 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类问题常见于两种情况:

(1)电容器一直与电源相连接.此时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势差U 保持不变. (2)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此时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Q 保持不变. 分析的基本思路是:

三、典型例题

例1:平行板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为Q =4×10-8C ,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压为U =2V ,则该电容器的电容为 ;如果将其放电,使其所带电荷量为原来的一半,则两板间的电压为 ,两板间电场强度变为原来的 倍,此时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为 。

解析:由电容器电容的定义式得:

电容的大小取决于电容器本身的构造,与电容器的带电量无关,故所带电荷量为原来一半时,电容

不变。而此时两极板间的电压为:

板间为匀强电场,由场强与电压关系可得:

答案:2×10-8C 、1V 、1/2 、2×10-8C

例2:如图电路中,A 、B 为两块竖直放置的金属板,G 是一只静电计,开关S 合上时,静电计张开一个角度,下述情况中可使指针张角增大的是 A 、合上S ,使A 、B 两板靠近一些 B 、合上S ,使A 、B 正对面积错开一些 C 、断开S ,使A 、B 间距增大一些

D 、断开S ,使A 、B 正对面积错开一些

解析:图中静电计的金属杆接A 板,外壳与B 板均接地,静电计显示的是A 、B 两板间的电压,指针的

18

张角越大,表示两板间的电压越高。当闭合S 时,A 、B 两板间的电压等于电源两端电压不

变。故静电计的张角保持不变。当断开S 时,A 、B 两板构成的电容器的带电量保持不变,如果板间的间

距增大,或正对面积减小,由平板电容器电容的决定式可知,电容都将减小,再由可

知,板间电压都将增大,即静电计的张角应当变大。 答案:C 、D

例3: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负极板接地。两板间有一个正电荷固定在P 点,如图所示,以E 表示两板间的场强,U 表示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压,W 表示正电荷在P 点的电势能,若保持负极板不动,将正极板向下移到图示的虚线位置则:( )

A 、U 变小,E 不变

B 、E 变小,W 不变

C 、U 变小,W 不变

D 、U 不变,W 不变

解析:一平行板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负极板接地,说明电容器的带电量将保持不变,负极板为零电

势。当正极板向下移到图示位置时,板间距变小,由E=可知板间的场强E

不变,然而板间的电势差U=Ed ,U 变小;由于P 与下板间的距离不变,所以P 与下板间的电势差不变,P 点的电势不变,故在P 点的正电荷的电势能不变,即W 不变。 答案:AC

带点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只受电场力,带电粒子做匀变速运动。 2.重点掌握初速度与场强方向垂直的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类平抛运动)。 3.知道示波管的主要构造和工作原理。

二、知识点说明

1.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

带电粒子进入电场中加速,若不计粒子重力,根据动能定理,有

当初速度v 0=0时,末速度v 的大小只与带电粒子的荷质比和加速电压U 有关,而与粒子在电

场中的位移无关.

2.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

带电粒子沿垂直匀强电场的场强方向进入电场后,做类平抛运动,如图所示,设粒子的电荷量为q ,质量为m ,初速度为v 0,两平行金属板间电压为U ,板长为L ,板间距离为d ,则平行于板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L=v 0t

垂直于板方向的分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所以,侧移距离

偏转角θ满足

3.示波管的原理

(1)结构:示波管是由电子枪、偏转电极和荧光屏组成的,管内抽成真空.

(2)原理:如果在偏转电极XX′上加上扫描电压,同时在偏转电极YY′上加上所要研究的信号电压,若其周期与扫描电压的周期相同,在荧光屏上就显示出信号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4.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有两类问题:一是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常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去分析解决;二是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问题,常用动能定理或能量守恒定律去分析解决.

(1)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

①在交变电场中做直线运动.粒子进入电场时的速度方向(或初速为零)跟电场力方向平行,在交变电场力作用下,做加速、减速交替变化的直线运动,通常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分析求解.

②在交变电场中的偏转,粒子进入电场时的速度方向跟电场力方向垂直,若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远小于交变电场的周期,可近似认为粒子在通过电场的过程中电场力不变,而做类平抛运动.

(2)在匀强电场与重力场的复合场中运动

处理复合场有关问题的方法常有两种:

①正交分解法:将复杂的运动分解为两个相互正交的简单直线运动,分别去研究这两个分运动的规律,然后运用运动合成的知识去求解复杂运动的有关物理量.

②等效法:由于带电微粒在匀强电场中所受到的电场力和重力都是恒力,因此,可将电场力F和重力G进行合成如图所示,这样复合场就等效为一个简单场,将其合力F合与重力场的重力类比,然后利用力学规律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答.

三、典型例题

例1、如图所示,电子在电势差为U1的加速电场中由静止开始运动,然后射入电势差为U2的两块平行极板间的电场中.在满足电子能射出平行板区的条件下,下述四种情况下,一定能使电子的偏转角θ变大的是()

19

A.U1变大,U2变大 B.U1变小,U2变大

C.U1变大,U2变小 D.U1变小,U2变小

解析:

设电子经电场U1加速后获得的速度为v0,

根据动能定理①

设极板长为L,两板间距离为d,电子进入偏转电场后做类平抛运动,则

平行于极板方向:L=v0t ②

垂直于极板方向:③

偏转角θ满足:④

由以上各式可解得:

显然,U1减小,U2增大时,θ一定增大.

答案:B

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重力不计),在匀强电场中的A点时速度为v,方向与电场线垂直,在B点时速度大小为2v,已知A、B两点间距离为d,求

(1)A、B两点间的电压;

(2)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

(1)带电粒子从A到B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可得

将v A=v,v B=2v代入可解得

(2)带电粒子从A到B做类平抛运动,设在垂直电场线和平行电场线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x和y。

20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完整版)高中物理经典选择题(包括解析答案)

物理 1.一中子与一质量数为A(A>1)的原子核发生弹性正碰。若碰前原子核静止,则碰撞前与碰撞后中子的速率之比为( ) A. B. C. D. [解析] 1.设中子质量为m,则原子核的质量为Am。设碰撞前后中子的速度分别为v0、v1,碰后原子核的速度为v2,由弹性碰撞可得mv0=mv1+Amv2,m=m+Am,解得v1=v0,故=,A正确。 2.很多相同的绝缘铜圆环沿竖直方向叠放,形成一很长的竖直圆筒。一条形磁铁沿圆筒的中心轴竖直放置,其下端与圆筒上端开口平齐。让条形磁铁从静止开始下落。条形磁铁在圆筒中的运动速率( ) A.均匀增大 B.先增大,后减小 C.逐渐增大,趋于不变 D.先增大,再减小,最后不变[解析] 2.对磁铁受力分析可知,磁铁重力不变,磁场力随速率的增大而增大,当重力等于磁场力时,磁铁匀速下落,所以选C。 3.(2014大纲全国,19,6分)一物块沿倾角为θ的斜坡向上滑动。当物块的初速度为v时, 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如图所示;当物块的初速度为时,上升的最大高度记为h。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物块与斜坡间的动摩擦因数和h分别为( )

A.tan θ和 B.tan θ和 C.tan θ和 D.tan θ和 [解析] 3.由动能定理有 -mgH-μmg cos θ=0-mv2 -mgh-μmg cos θ=0-m()2 解得μ=(-1)tan θ,h=,故D正确。 4.两列振动方向相同、振幅分别为A1和A2的相干简谐横波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为|A1-A2| B.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始终为A1+A2 C.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位移总是小于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位移 D.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一定大于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 [解析] 4.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相干波相遇叠加,在相遇区域内各质点仍做简谐运动,其振动位移在0到最大值之间,B、C项错误。在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振幅为两波振幅之差,在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振幅为两波振幅之和,故A、D项正确。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整理

选修3—3考点汇编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单分子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 (2)1mol 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2316.0210A N mol -=? (3)对微观量的估算 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和立方体(固体液体通常看成球形,空气分子占据的空间看成立方体) ②利用阿伏伽德罗常数联系宏观量与微观量 a.分子质量:mol A M m N = b.分子体积:mol A V v N = c.分子数量:A A A A mol mol mol mol M v M v n N N N N M M V V ρρ= === 2、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布朗运动 扩散现象)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说明了物质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同时还说明分子 间有间隙,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布朗运动:它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①布朗运动的三个主要特点: 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②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它是由于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 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③布朗运动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布朗运 动、扩散现象都有力地说明物体内大量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

做无规则运动。 (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是分子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所示。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即分子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当两个分子间距在图象横坐标0r 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0r 的数量级为1010 -m ,相当于0r 位置叫做平衡位置。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m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 计了 4、温度 宏观上的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的温度是物体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273.15T t K =+ 5、内能 ①分子势能 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因此分子间具有由它们的相对位置决定的势能,这就是分子势能。分子势能的大小与分子间距离有关,分子势能的大小变化可通过宏观量体积来反映。(0r r =时分子势能最小) 当0r r >时,分子力为引力,当r 增大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当0r r <时,分子力为斥力,当r 减少时,分子力做负功,分子是能增加 ②物体的内能 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是由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并且相互作用着的分子组成,因此任何物体都是有内能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取决于温度) ③改变内能的方式

2010高中物理易错题分析集锦——11电磁感应

第11单元电磁感应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电磁感应现象、自感现象、感应电动势、磁通量的变化率等基本概念,以及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右手定则等规律。 本单元涉及到的基本方法,要求能够从空间想象的角度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用画图的方法将题目中所叙述的电磁感应现象表示出来。能够将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际问题抽象成直流电路的问题;能够用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分析解决电磁感应问题;会用图象表示电磁感应的物理过程,也能够识别电磁感应问题的图像。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概念理解不准确;空间想象出现错误;运用楞次定量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操作步骤不规范;不会运用图像法来研究处理,综合运用电路知识时将等效电路图画错。 例1在图11-1中,CDEF为闭合线圈,AB为电阻丝。当滑动变阻器的滑动头向下滑动时,线圈CDEF中的感应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电源的哪一端是正极? 【错解分析】错解:当变阻器的滑动头在最上端时,电阻丝AB因被短路而无电流通过。由此可知,滑动头下移时,流过AB中的电流是增加的。当线圈CDEF中的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由楞次定律可知AB中逐渐增加的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再由右手定则可知,AB中的电流方向是从A流向B,从而判定电源的上端为正极。 楞次定律中“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所述的“磁通量”是指穿过线圈内部磁感线的条数,因此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位置一般应该选在线圈的内部。 【正确解答】 当线圈CDEF中的感应电流在G处产生的磁感强度的方向是“·”时,它在线圈内部产生磁感强度方向应是“×”,AB中增强的电流在线圈内部产生的磁感强度方向是“·”,所以,AB中电流的方向是由B流向A,故电源的下端为正极。 【小结】 同学们往往认为力学中有确定研究对象的问题,忽略了电学中也有选择研究对象的问题。学习中应该注意这些研究方法上的共同点。 例2长为a宽为b的矩形线圈,在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垂直于磁场的OO′轴以恒定的角速度ω旋转,设t= 0时,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平行,则此时的磁通量和磁通量的变化率分别是[ ]

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分享

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分享 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分享 1.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 (1)牛顿的微粒说:认为光是高速粒子流.它能解释光的直进现象,光的反射现象. (2)惠更斯的波动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它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 2、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的条件是:有两个振动情况总是相同的波源,即相干波源。(相干波源的频率必须相同)。形成相干波源的.方法有两种:⑴利用激光(因为激光发出的是单色性极好的光)。⑵设法将同一束光 分为两束(这样两束光都来源于同一个光源,因此频率必然相等)。 下面4个图分别是利用双缝、利用楔形薄膜、利用空气膜、利用平 面镜形成相干光源的示意图。 2.干涉区域内产生的亮、暗纹 ⑴亮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 δ=nλ(n=0,1,2,……) ⑵暗纹:屏上某点到双缝的光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即 δ=(n=0,1,2,……) 相邻亮纹(暗纹)间的距离。用此公式可以测定单色光的波长。用白光作双缝干涉实验时,由于白光内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干涉条 纹间距不同,所以屏的中央是白色亮纹,两边出现彩色条纹。 3.衍射----光通过很小的孔、缝或障碍物时,会在屏上出现明暗相间的条纹,且中央条纹很亮,越向边缘越暗。

⑴各种不同形状的障碍物都能使光发生衍射。 ⑵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可以跟波长相比,甚至比波长还小。(当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小于0.5mm时,有明显衍射 现象。) ⑶在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下当窄缝变窄时亮斑的范围变大条纹间距离变大,而亮度变暗。 4、光的偏振现象:通过偏振片的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 面上,只沿着一个特定的方向振动,称为偏振光。光的偏振说明光 是横波。 5.光的电磁说 ⑴光是电磁波(麦克斯韦预言、赫兹用实验证明了正确性。) ⑵电磁波谱。波长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各种电磁波中,除可见光以外, 相邻两个波段间都有重叠。 各种电磁波的产生机理分别是:无线电波是振荡电路中自由电子的周期性运动产生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受 到激发后产生的;伦琴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γ 射线是原子核受到激发后产生的。 ⑶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举例。 种类产生主要性质应用举例 红外线一切物体都能发出热效应遥感、遥控、加热 紫外线一切高温物体能发出化学效应荧光、杀菌、合成VD2 X射线阴极射线射到固体表面穿透能力强人体透视、金属探伤 以上就是新编高中物理知识点归纳之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电磁学经典例题

高中物理典型例题集锦 (电磁学部分) 25、如图22-1所示,A、B为平行金属板,两板相距为d,分别与电源两极相连,两板 的中央各有小孔M、N。今有一带电质点,自A板上方相距为d的P点由静止自由下落(P、M、N三点在同一竖直线上),空气阻力不计,到达N点时速度恰好 为零,然后按原路径返回。若保持两板间的电压不变,则: A.若把A板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质点自P点下落仍能返回。 B.若把B板向下平移一小段距离,质点自P点下落仍能返回。 C.若把A板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质点自P点下落后将穿过 N孔继续下落。 图22-1 D.若把B板向下平移一小段距离,质点自P点下落后将穿过N 孔继续下落。 分析与解:当开关S一直闭合时,A、B两板间的电压保持不变,当带电质点从M向N 运动时,要克服电场力做功,W=qU AB,由题设条件知:带电质点由P到N的运动过程中,重力做的功与质点克服电场力做的功相等,即:mg2d=qU AB 若把A板向上平移一小段距离,因U AB保持不变,上述等式仍成立,故沿原路返回, 应选A。 若把B板下移一小段距离,因U AB保持不变,质点克服电场力做功不变,而重力做功 增加,所以它将一直下落,应选D。 由上述分析可知:选项A和D是正确的。 想一想:在上题中若断开开关S后,再移动金属板,则问题又如何(选A、B)。 26、两平行金属板相距为d,加上如图23-1(b)所示的方波形电压,电压的最大值为U0,周期为T。现有一离子束,其中每个 离子的质量为m,电量为q,从与两板 等距处沿着与板平行的方向连续地射 入两板间的电场中。设离子通过平行 板所需的时间恰为T(与电压变化周图23-1 图23-1(b)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重点

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Ⅱ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希望你能养成解题的好习惯,这一点很重要。 1、看题目的时候,很容易会看着头晕转向,这是心理问题,是自己逃避的 表现。因此再看题目的过程中,要手拿笔,画出重要的解题关键点。比 如:物体的开始与结束的状态、平衡状态等等;(这是一个积累过程,习 惯了就会事半功倍,不要不要在乎纸的清洁。); 2、画图;物理解题应该是想象思维、图形结合,再到推理的过程。画图真 的是必不可少的,不能懒而省了这一步。一定要画图,而且要整洁,不 可马虎; 3、辅导书是第二个老师;你若自学辅导书的每一章节前面的是总结梳理, 认真的记忆梳理,你课都可以不听了(不骗人,前提是你真的用功了)。 自习的时候,不要直接做辅导书的题那么快,认真看前面的知识点和例 题,消化好了,绝对受益匪浅。(任何一门理科都可以这么学的) 第一模块:曲线运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一> 曲线运动 1、定义: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始终在轨迹的切线方向上。 3、曲线运动的性质: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选择题) 由于曲线运动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选择题)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物体所受合外力(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总之,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选择题) 5、分类 ⑴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恒力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⑵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变力(大小变、方向变或两者均变)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圆周运动。 <二>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小船渡河是重点) 1、运动的合成: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运动合成重点是判断合运动和分运动,一般地,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做题依据) 2、运动的分解:求一个已知运动的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解题时应按实际“效果”分解,或正交分解。 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⑴运动的等效性⑵等时性⑶独立性⑷运动的矢量性 4、运动的性质和轨迹

高中物理必修一经典例题附解析

华辉教育物理学科备课讲义 A.大小为2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B.大小为1N,方向平行于斜面向上 C.大小为2N,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上 D.大小为2N,方向竖直向上 答案:D 解析:绳只能产生拉伸形变, 绳不同,它既可以产生拉伸形变,也可以产生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因此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 2.某物体受到大小分别为 闭三角形.下列四个图中不能使该物体所受合力为零的是 ( 答案:ABD 解析:A图中F1、F3的合力为 为零;D图中合力为2F3. 3.列车长为L,铁路桥长也是 桥尾的速度是v2,则车尾通过桥尾时的速度为 A.v2

答案:A 解析:推而未动,故摩擦力f=F,所以A正确. .某人利用手表估测火车的加速度,先观测30s,发现火车前进540m;隔30s 现火车前进360m.若火车在这70s内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火车加速度为 ( A.0.3m/s2B.0.36m/s2 C.0.5m/s2D.0.56m/s2 答案:B 解析:前30s内火车的平均速度v=540 30 m/s=18m/s,它等于火车在这30s 10s内火车的平均速度v1=360 10 m/s=36m/s.它等于火车在这10s内的中间时刻的速度,此时刻Δv v1-v36-18

两根绳上的张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大小相等. 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α,BC与竖直方向夹角为 .利用打点计时器等仪器测定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是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所示.为我们在纸带上所选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s. ,x AD=84.6mm,x AE=121.3mm __________m/s,v D=__________m/s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归纳

选修3-3知识点归纳 2017-11-15 一、分子动理论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阿伏伽德罗第一个认识到物体是由 分子组成的。 ①分子大小数量级10-10m ②A N M m 摩分子=(对固体液体气体) A N V V 摩分子=(对固体和液体) 摩摩物物V M V m ==ρ 2、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 ①S V d 纯油酸=,V 为纯油酸体积,而不能是油酸溶液体积。 ②实验的三个假设(或近似):分子呈球形;一个一个整齐地紧密排列;形成单分子层油膜。 3、分子热运动: ①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 ②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证实分子永不停息作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还说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③布朗运动是固体小颗粒在液体或气体中的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或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颗粒越小、 温度越高,现象越明显。从阳光中看到教室中尘埃的运动不是布朗运动。 4、分子力: ①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距离的减小而增大,斥力总比引力变化得快。 ②当r=r 0=10-10m 时,引力=斥力,分子力为零;当r>r 0,表现为引力;当r

高中物理典型例题集锦

高中物理典型例题集锦(一) 山东贾玉兵 编者按: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记录整理了部分高中物理典型例题,以2003年《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力学和电学为重点,编辑如下,供各校教师、高三同学参考。实践证明,考前浏览例题,熟悉做过的题型,回顾解题方法,可以提高复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力学部分 1、如图1-1所示,长为5米的细绳的两端分别系于竖立在地面上相距为4米的两杆顶端A、B。绳上挂一个光滑的轻质挂钩。它钩着一个重为12牛的物体。平衡时,绳中 张力T=____

分析与解:本题为三力平衡问题。其基本思路为:选对象、分析力、画力图、列方程。对平衡问题,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往往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正交分解法、相似三角形等。所以,本题有多种解法。 解法一:选挂钩为研究对象,其受力如图1-2所示 设细绳与水平夹角为α,由平衡条件可知:2TSinα=F,其中F=12牛 将绳延长,由图中几何条件得:Sinα=3/5,则代入上式可得T=10牛。 解法二:挂钩受三个力,由平衡条件可知:两个拉力(大小相等均为T)的合力F’与F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以两个拉力为邻边所作的平行四边形为菱形。如图1-2所示, 其中力的三角形△OEG与△ADC相似,则:得: 牛。 想一想:若将右端绳A 沿杆适当下移些,细绳上张力是否变化? (提示:挂钩在细绳上移到一个新位置,挂钩两边细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仍相等,细绳的张力仍不变。) 2、如图2-1所示,轻质长绳水平地跨在相距为2L的

两个小定滑轮A、B上,质量为m的物块悬挂在绳上O点,O与A、B两滑轮的距离相等。在轻绳两端C、D分别施加竖直向下的恒力F=mg。先托住物块,使绳处于水平拉直状态,由静止释放物块,在物块下落过程中,保持C、D两端的拉力F不变。 (1)当物块下落距离h为多大时,物块的加速度为零? (2)在物块下落上述距离的过程中,克服C端恒力F 做功W为多少? (3)求物块下落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m和最大距离H? 分析与解:物块向下先作加速运动,随着物块的下落,两绳间的夹角逐渐减小。因为绳子对物块的拉力大小不变,恒等于F,所以随着两绳间的夹角减小,两绳对物块拉力的合力将逐渐增大,物块所受合力逐渐减小,向下加速度逐渐减小。当物块的合外力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之后,因为两绳间夹角继续减小,物块所受合外力竖直向上,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后,就会慢慢觉得物理公式比以前更难学习了,其实学透物理公式并不是难的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物理公式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作为参考借鉴。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功和功率典型例题解析

功和功率典型例题精析 [例题1] 用力将重物竖直提起,先是从静止开始匀加速上升,紧接着匀速上升,如果前后两过程的时间相同,不计空气阻力,则[ ] A.加速过程中拉力的功一定比匀速过程中拉力的功大 B.匀速过程中拉力的功比加速过程中拉力的功大 C.两过程中拉力的功一样大 D.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思路点拨]因重物在竖直方向上仅受两个力作用:重力mg、拉力F.这两个力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状态.设匀加速提升重物时拉力为F1,重物加速度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F1-mg=ma, 匀速提升重物时,设拉力为F2,由平衡条件有F2=mg,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S2=v·t=at2.拉力F2所做的功W2=F2·S2=mgat2. [解题过程] 比较上述两种情况下拉力F1、F2分别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不难发现:一切取决于加速度a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 因此选项A、B、C的结论均可能出现.故答案应选D. [小结]由恒力功的定义式W=F·S·cosα可知:恒力对物体做功的多少,只取决于力、位移、力和位移间夹角的大小,而跟物体的运动状态(加速、匀速、减速)无关.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做匀加速运动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可以大于、等于或小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该力做的功. [例题2]质量为M、长为L的长木板,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长木板最右端放置一质量为m 的小物块,如图8-1所示.现在长木板右端加一水平恒力F,使长木板从小物块底下抽出,小物块与长木板摩擦因数为μ,求把长木板抽出来所做的功.

[思路点拨] 此题为相关联的两物体存在相对运动,进而求功的问题.小物块与长木板是靠一对滑动摩擦力联系在一起的.分别隔离选取研究对象,均选地面为参照系,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知识,求出木板对地的位移,再根据恒力功的定义式求恒力F的功. [解题过程] 由F=ma得m与M的各自对地的加速度分别为 设抽出木板所用的时间为t,则m与M在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为 所以把长木板从小物块底下抽出来所做的功为 [小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头脑中建立一幅清晰的动态的物理图景,为此要认真画好草图(如图8-2).在木板与木块发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作用于木块上的滑动摩擦力f 为动力,作用于木板上的滑动摩擦力f′为阻力,由于相对运动造成木板的位移恰等于物块在木板左端离开木板时的位移Sm与木板长度L之和,而它们各自的匀加速运动均在相同时间t内完成,再根据恒力功的定义式求出最后结果.

高中物理圆周运动典型例题解析1

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典型例题解析 【例1】用细绳拴着质量为m 的小球,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球过最高点时,绳子中张力可以为零 B .小球过最高点时的最小速度为零 C .小球刚好能过最高点时的速度是Rg D .小球过最高点时,绳子对小球的作用力可以与球所受的重力方向相 反 解析:像该题中的小球、沿竖直圆环内侧作圆周运动的物体等没有支承物的物体作圆周运动,通过最高点时有下列几种情况: (1)m g m v /R v 2当=,即=时,物体的重力恰好提供向心力,向心Rg 加速度恰好等于重力加速度,物体恰能过最高点继续沿圆周运动.这是能通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2)m g m v /R v 2当>,即<时,物体不能通过最高点而偏离圆周Rg 轨道,作抛体运动; (3)m g m v /R v m g 2当<,即>时,物体能通过最高点,这时有Rg +F =mv 2/R ,其中F 为绳子的拉力或环对物体的压力.而值得一提的是:细绳对由它拴住的、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只可能产生拉力,而不可能产生支撑力,因而小球过最高点时,细绳对小球的作用力不会与重力方向相反. 所以,正确选项为A 、C . 点拨:这是一道竖直平面内的变速率圆周运动问题.当小球经越圆周最高点或最低点时,其重力和绳子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当小球经越圆周的其它位置时,其重力和绳子拉力的沿半径方向的分力(法向分力)提供向心力. 【问题讨论】该题中,把拴小球的绳子换成细杆,则问题讨论的结果就大相径庭了.有支承物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时:

(1)v (2)v (3)v 当=时,支承物对小球既没有拉力,也没有支撑力; 当>时,支承物对小球有指向圆心的拉力作用; 当<时,支撑物对小球有背离圆心的支撑力作用; Rg Rg Rg (4)当v =0时,支承物对小球的支撑力等于小球的重力mg ,这是有支承物的物体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能经越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例2】如图38-1所示的水平转盘可绕竖直轴OO ′旋转,盘上的水平杆上穿着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A 和B .现将A 和B 分别置于距轴r 和2r 处,并用不可伸长的轻绳相连.已知两球与杆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都是f m .试分析角速度ω从零逐渐增大,两球对轴保持相对静止过程中,A 、B 两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变化? 解析:由于ω从零开始逐渐增大,当ω较小时,A 和B 均只靠自身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 A 球:m ω2r =f A ; B 球:m ω22r =f B . 随ω增大,静摩擦力不断增大,直至ω=ω1时将有f B =f m ,即m ω=,ω=.即从ω开始ω继续增加,绳上张力将出现.12m 112r f T f m r m /2 A 球:m ω2r =f A +T ;B 球:m ω22r =f m +T . 由B 球可知:当角速度ω增至ω′时,绳上张力将增加△T ,△T =m ·2r(ω′2-ω2).对于A 球应有m ·r(ω′2-ω2)=△f A +△T =△f A +m ·2r(ω′2-ω2). 可见△f A <0,即随ω的增大,A 球所受摩擦力将不断减小,直至f A =0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经典例题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例1】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落在直立于地面的轻弹簧上,如图3-2所示,在A点物体开始与弹簧接触,到B点时,物体速度为零,然后被弹回,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从A下降和到B的过程中,速率不断变小 B、物体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速率不断变大 C、物体从A下降B,以及从B上升到A的过程中,速 率都是先增大,后减小 D、物体在B点时,所受合力为零 的对应关系,弹簧这种特 【解析】本题主要研究a与F 合 殊模型的变化特点,以及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 运动性质。对物体运动过程及状态分析清楚,同时对物 =0,体正确的受力分析,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找出AB之间的C位置,此时F 合 由A→C的过程中,由mg>kx1,得a=g-kx1/m,物体做a减小的变加速直线运动。在C位置mg=kx c,a=0,物体速度达最大。由C→B的过程中,由于mgf m′,(新情况下的最大静摩擦力),可见f m>f m′即是最大静摩擦力减小了,由f m=μN知正压力N减小了,即发生了失重现象,故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必然竖直向下,所以木箱的运动情况可能是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故A、B正确。另一种原因是木箱向左加速运动,由于惯性原因,木块必然向中滑动,故D 正确。 综合上述,正确答案应为A、B、D。 【例3】如图3-11所示,一细线的一端固定于倾角为45°度的光滑楔形滑块A 的顶端p处,细线的另一端栓一质量为m的小球,当滑块以2g的加速度向左运动时,线中拉力T等于多少? 【解析】当小球贴着滑块一起向左运动时,小球受到三个力作用:重力mg、线 中拉力T,滑块A的支持力N,如 图3-12所示,小球在这三个力作用 下产生向左的加速度,当滑块向左

高一物理典型例题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集锦及典型例题 一. 各部分知识网络 (一)运动的描述: 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x=aT 2 ,6543212 ()()(3) a a a a a a a T ++-++=

a与v同向,加速运动;a与v反向,减速运动。

(二)力: 实验:探究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研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F=KX.

(三)牛顿运动定律: . 改变

(四)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静止 平衡状态 匀速运动 F x 合=0 力的平衡条件:F 合=0 F y 合=0 合成法 正交分解法 常用方法 矢量三角形动态分析法 相似三角形法 正、余弦定理法 物 体 的平衡

二、典型例题 例题1..某同学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下图为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3个打点未画出.从纸带上测出x1=3.20 cm,x2=4.74 cm,x3=6.40 cm,x4=8.02 cm,x5=9.64 cm,x6=11.28 cm,x7=12.84 cm. (1)请通过计算,在下表空格内填入合适的数据(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根据表中数据,在所给的坐标系中作出v-t图 象(以0计数点作为计时起点);由图象可得,小车 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m /s2 例2. 关于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B. 速度变化所用时间越短,加速度一定越大 C. 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一定越大 D. 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 例3. 一滑块由静止开始,从斜面顶端匀加速下滑,第5s末的速度是6m/s。求:(1)第4s末的速度;(2)头7s内的位移;(3)第3s内的位移。 例4. 公共汽车由停车站从静止出发以0.5m/s2的加速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同时一辆汽车以36km/h的不变速度从后面越过公共汽车。求: (1)经过多长时间公共汽车能追上汽车? (2)后车追上前车之前,经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最远是多少? 例5.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水平拉力,在力刚开始作用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和速度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与题型复习

热学知识点复习→制作人:湄江高级中学:吕天鸿 一、固、液、气共有性质 1、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无规则运动。温度T越高,运动越激烈,分子平均动能。 注意:对于理想气体,温度T还决定其内能的变化。 扩散现象:相互渗透的反应 2、分子运动的表现 布朗运动:看不见的固体小颗粒被分子不平衡碰撞,颗粒越大,运动越 3、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与斥力,且都随着分子间距r的增加而。 (1)分子力的合力F表现:是为F引还是F斥?看间距与分界点r0关系,看下图 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为0; 当r>r0时,F引>F斥,分子力表现为 当r

非晶体:无确定的熔点。 → 物理性质:各向同性。原子排列:无规则 2,、同一种物质可能以晶体与非晶体两种不同形态出现。如碳形成的金刚石与石墨 3、有些晶体与非晶体可以相互转化。 4、常考晶体有:金刚石与石墨、石英、云母、食盐。常考非晶体有:玻璃、蜂蜡、松香。 三、热力学定律→研究高考对象为→主要还是理想气体 1、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W+Q 表达式中正、负号法则:如下图 2、气体实验定律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结合量是气体的体积和温度,当温度变化时,气体的内能变化,当体积变化时,气体将伴随着做功,解题时要掌握气体变化过程的特点: (1)等温过程:内能不变,即ΔU=0。温度T ↑,则内能增加,ΔU >0 (2)等容过程:W=0。若体积V ↑,则气体对外界做功,W 取“—”负号计算。反之亦然 (3)绝热过程:Q=0。 3、再次强调:温度T 决定分子平均动能的变化。也决定理想气体的内能变化 四、气体实验定律→ 理想气体→P 、V 、T=t 0c+273 三个物理量关系 1、三条特殊线 (等温线:P 1V 1=p 2V 2 ) 2、液体柱模型 (1)明确点:P 液=egh 一般不用。当液体为汞时,大气压以 为单位时,高为h cm 时,P 液=h .计算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