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花生单粒播种植株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研究2013-02

夏花生单粒播种植株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丁述举,赵树琪,梁盟,刘一华,赵玉玲,邱振楠,王春苗,卞建新

聊城大学农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为比较夏直播花生单粒播种与双粒播种在植株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产量结果方面的差异,连续三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麦后直播、起垄覆膜栽培技术,每年选用四个疏枝大果中熟品种和四种不同配置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个品种连续3年均表现出共同趋势,即单粒播种与双粒播种相比,株高变矮0.13 ~ 3.57cm,第一对侧枝长度缩短0.07 ~3.45cm,单株总分枝数增加0.20 ~1.65条、结果枝数增加0.03 ~1.66条,有效枝长和结果范围内节数也有所增加;果重略增,单株果数和单株产量都显著增加,分别增加4.97%~34.53%和5.99%~37.87%,单位面积产量增加1.13% ~11.53%。

关键词:夏花生;单粒播种;植株性状,产量构成因素

中图分类号:S565.2

Studies of Plant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Components on Single-seed Sowing Summer-peanuts

DING Shu-ju,ZHAO Shu-qi,LIANG Meng,LIU Yi-hua,ZHAO Yu-ling,

QIU Zhen-nan,WANG Chun-miao,BIAN Jian-xin

(School of Agriculture,Liaocheng Universty, Liaocheng 252000,China)

Abstract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on four selected varieties and four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direct-sowing /after wheat and plastic film mulching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of peanut/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of plant characteristics and yield components on single-seed and double-seed sowing for three years.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double-seed sowing, plant height of single-seed sowing peanuts shortened by 0.13 to 3.57cm, length of the first pair of lateral branches shortened by 0.07 to 3.45cm, number of branches per plant increased by 0.20 ~ 1.65, number of fruiting branches increased by 0.03~1.66, fruit weight increased slightly,. Yield and number of fruit per pla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Number of fruits per plant and yield per plant increased by 4.97% to34.53% and 5.99%to37.87% respectively.Yield per unit aera increased by 1.13% to 11.53%.

Keywords: S ummer peanuts; Single-seed sowing; Pant characteristics; Yield components 花生传统的种植方式是每穴播种2粒种子,但从生产实践中发现花生每穴只出1株的比每穴双株的,多数植株健壮、单株果数明显增多,且荚果较大。查阅资料发现李安东[1]、郭峰[2]等对春花生和麦套花生单粒精播已进行了研究,且基本形成了成熟的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花生夏直播发展较晚,看到一些夏直播花生生育特点或栽培技术方面研究的报道,但

尚未看到夏直播花生单、双粒播种比较的研究报道,于是自2009年开始我们对夏直播花生单、双粒播种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以便为夏直播花生推广单粒精播提供依据。本文主要以近3年的研究结果阐述单粒播种与双粒播种在植株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结果方面的差异。

1 基本情况和试验方法

1.1 基本情况

试验在聊城大学校内教学基地进行,前茬为小麦,土质为沙壤土,地力中等,播前旋耕,深度15 ~ 18 cm,结合旋耕撒施艳阳天三元复合肥(12-15-18)600 ~ 750 kg/hm2作底肥。采用起垄种植、地膜覆盖、先盖后播技术,6月15日~ 6月20日前后播种;田间常规管理,未再追肥。10月15日~ 10月20日收获。

1.2 供试品种每年选用四个疏枝大果中熟当前推广的品种,前几年均为:丰花1号、花育22号、金花808和鲁资864;因丰花1号产量较低[3],2012年改用山花9号。

1.3试验处理与田间设计

每品种均设单粒播种和双粒播种两个处理,每个处理又分别设两种不同行株距配置方式,共4种配置方式,分别用“a、b、c、d”表示。几年中总结经验教训,参考有关资料[2],各年度配置方式和种植密度不完全一致(见表1)。田间以4个品种作为主区,4种配置方式作为裂区,主区和裂区均随机排列,重复3次,共48个小区。小区长10 m,每小区种植3垄。

表1 各年度各处理(配置方式)种植规格表

处理代号

2010年2011年2012年处理

(10-11年)

行距(cm)

穴距

(cm)

理论密度

(穴/hm2)

行距(cm)

穴距

(cm)

理论密度

(穴/hm2)

处理

(12年)

行距

(cm)

穴距

(cm)

理论密度

(穴/hm2)

a 双行单粒45+30 10 266 667 45+25 8 357 142 单粒密植45+25 8 357 142

b 双行双粒45+30 15 177 778 45+25 15 190 476 双粒密植45+25 15 190 476

c 三行单粒46+27+27 10 300 000 46+27+27 8 375 370 单粒稀植45+25 10 285 700

d 三行双粒46+27+27 15 200 000 46+27+27 15 200 000 双粒稀植45+25 18 158 730

1.4 调查项目与统计方法

1.4.1 花生生育期间调查各处理的各生育时期、长势长相、病虫发生情况等(略)。

1.4.2 测产和考种:收获时每小区在中间1垄实收2 m2进行测产,并调查实收株数;另选取10株(双粒播种的全部选双株的5穴)进行室内考种。植株性状主要调查主茎高度、第一果枝长度、总分枝数、结果枝数、有效果枝长度、结实范围内节数和植株产量(除有效果之外)等;产量构成因素主要调查单株有效果数、单株果重和百果重(文中百果重为

有效果平均果重,即单株果重除以单株果数所得,不是百个饱果重)。荚果和植株重量既称鲜重也称干重,分别计算折干率。

1.4.3 统计方法:试验数据用DPS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Tukey 法进行方差分析和显著性测定。首先分析比较每年度各品种内处理间的差异;再统计出每年度各处理四个品种的平均数,分析比较在配置行数相同和平均株距相近的情况下,单粒播种与双粒播种(即a 比b ,c 比d ,全文同)各性状及产量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粒播种对主要植株性状的影响 2.1.1 对主茎高度和第一对侧枝长度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单粒播种与双粒播种相比主茎高度相对降低,第一对侧枝长度相对缩短,虽然在各品种和各年度中降低或缩短数量不一,差异水平不同,但各年度各品种均表现出共同趋势。

主茎高度:四品种总评2010年处理间差异都未达到显著水平;2011年三行双粒与三行单粒间差异极显著,且与双行双粒差异显著,与双行单粒差异极显著;2012年单粒密植与双粒密植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单粒稀植与双粒稀植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三年中各品种处理间株高降低范围在0.13 ~ 3.57 cm ,四品种平均为0.81 ~ 2.37 cm 。各处理各年度四品种平均主茎高度见图1。

第一对侧枝长度:四品种总评2010年3行单、双粒间差异显著,且与双行单粒差异显著;2011年双行单粒与双行双粒差异极显著,且与3行双粒差异极显著;2012年双粒稀植与单粒稀植的差异显著,且与双粒稀植的差异显著,与单粒稀植的差异极显著;三年中各品种处

理间第一对侧枝长度缩短范围在0.07 ~ 3.45 cm ,四品种平均为0.73 ~ 2.08 cm 。各处理各年度四品种平均第一对侧枝长度见图1。 2.1.2 对总分枝数和结果枝数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单粒播种与双粒播种相比单株总分枝数和结果枝数相对增多,虽然在各品种和各年度中增多数量不一,差异水平不同,但各年度各品种均表现出增多趋势。

图1 各处理每年四品种平均主茎高度和第一侧枝长度

单株总分枝数:2010年无论是在各品种还是四品种总评中处理间差异都未达到显著水平;2011年无论是在各品种还是四品种总评中处理间差异都较大,四品种总评各处理间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2012年在平均株距相近的情况下,单粒播种与双粒播种间无明显差异,但双粒密植与单粒稀植的在一个品种和四品种总评中存在显著差异;三年中各品种处理间单株总分枝数增多范围在0.20 ~ 1.65条,四品种平均增多0.4 ~ 1.0条。各处理各年度四品种平均单株总分枝数见图2。

单株结果枝数:总体表现与单株总分枝数基本相同,四品种总评除2011年三行双粒与三行单粒间差异显著外,2010年和2012年处理间差异都不明显;三年中各品种处理间单株结果枝数增多范围在0.03 ~

1.66条,四品种平均增多0.2 ~ 0.93条。各处理各年度四品种平均单株结果枝数见图2。

此外,单粒播种与双粒播种相比,有效枝长度和结实范围内节数也有所增加(略)。 2.1.3 对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从单株来看,无论植株干重还是荚果干重,单粒播种的都高于双粒播种的,因此单粒播种的生物产量较高,而且经济系数也较高。生物产量在供试的多数品种和四品种总评中处理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经济系数在多数品种中处理间差异则不明显,但四品种总评2011年双行单粒与三行双粒间和2012年双粒密植与单

粒稀植间差异显著。二年中各品种处理间生物产量增多范围在 1.05% ~ 9.53%,四品种平均增多5.85% ~ 8.95%;经济系数分别增加1.05% ~ 10.17%和2.17% ~ 5.62%。生物产量

和经济系数都有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各处理各年度四品种平均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

图2 各处理各年度四品种平均总分枝数和结果枝数

图3 各处理各年度四品种平均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

(为便于作图,经济系数用百分数表示)见图3。 2.2 单粒播种对花生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2.1对花生荚果产量的影响

荚果产量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株数和单株产量两个因素。

从本试验来讲,单位面积的理论株数在配置行数相同和平均株距相近的情况下,单粒播种的都显著或极显著少于双粒播种的,实收株数也多数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表2),因此单粒播种的单株产量必需要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双粒播种的,而且单株产量增加的效应要大于因株数减少而造成的损失,荚果产量才可能超过双粒播种的。

试验结果表明:单粒播种的单株产量在参试的所有年份、所有品种、所有处理中都显著或极显著超过双粒播种的,三年中各品种处理间单株增产范围在5.99% ~ 37.87%,四品种平均增产幅度为9.25% ~ 36.14%(表2)。

表2 各处理各年度四品种平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分析

备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5%差异水平,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处理间1%差异水平。

由于单株产量增产显著,所以单位面积产量除2010年双行单粒播种的因实收株数较少(四品种平均208 300株/hm 2)略低于双行双粒播种的(四品种平均 -1.57%)之外,在其他年份、其他配置方式的各个品种和四品种总评中单粒播种都高于双粒播种的,增产幅度在1.13% ~ 11.53%,四品种平均增产幅度为2.17% ~ 9.49%,且绝大多数处理间差异

年份

处理与比较 实收株数

(株/hm 2

) 单株有效果数 单株产量(g ) 平均百果重(g) 荚果产量

(kg/hm 2

) 2010年

双行单粒 208 300 d D 17.39 a A 29.50 a A 170.44 a A 5 221.0 b A 双行双粒

272 100 b B 14.31 c BC 22.95 c C 160.84 ab AB

5 304.1 a A

单比双±(%) -23.45 21.52 28.54 5.97 -1.57 三行单粒 228 700 c C 16.09 b AB 25.09 b B 156.43 bc AB 4 870.8 c B 三行双粒 295 000 a A 12.96 d C 18.43 d D 142.96 c B

4 617.

5 d C

单比双±(%) -22.47 24.15 36.14 9.42 5.49 2011年

双行单粒 279 300 a A 14.77 a A 24.85 a A 168.23 a A 5 896.5 a A 双行双粒

283 100 a A

13.37 b B 22.53 b B 168.54 a A 5 419.3 b B

单比双±(%) -1.34 10.47 10.30 -0.18 8.81 三行单粒 281 500 a A 13.14 b BC 21.95 b B 167.53 a A 5 249.6 c C 三行双粒 287 200 a A

12.07 c C 19.66 c C 163.28 a A

4 794.

5 d D

单比双±(%) -1.98 8.86 11.65 2.60 9.49 2012年

单粒密植 279 200 b A 15.69 b AB 25.39 b B 161.80 a A 6 092.4 a A 双粒密植

291 300 a A

14.37 c B

23.24 c C

161.72 a A

5 652.

6 b B

单比双±(%) -4.15 9.19 9.25 0.05 7.78 单粒稀植 225 800 d C 16.80 a A 28.55 a A 170.05 a A 5 457.8 c C 双粒稀植 242 900 c B

15.52 b AB

25.90 b B 166.84 a A

5 341.8 c C

单比双±(%)

-7.04

8.25

10.23

1.92

2.17

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各处理各年度四品种平均产量结果见表2。

由于单株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单株有效果的多少和荚果大小,所以我们再对单株有效果数和果重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2.2.2 对花生单株有效果数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从单株有效果数来看,虽然在各品种、各年度中数量不一,差异水平不同,但各年度各品种均表现出共同趋势,即无论那种配置方式,单粒播种的单株有效果数都多于双粒播种的,而且大多数处理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三年中各品种处理间单株有效果数增多范围在0.75 ~ 5.09个,比对照增加4.97%~34.53%,四品种平均增多1.07 ~3.13个,比对照增加8.25%~24.15%,各处理各年度四品种平均单株有效果数见表2。

2.2.3 对花生果重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从果重来看,除2010年果重变化较大外,2011和2012年所有品种处理间果重差异并不明显,但总体来看,单粒播种的果重略增是总体趋势。

2010年各品种处理间差异为0.86%~19.25%,四品种总评差异为5.81%~9.23%,单粒播种的果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双粒播种的;2011和2012两年间所有品种处理间果重差异范围在 -1.19%~5.17%,多数略增,个别略减,所有品种处理间果重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各处理各年度四品种平均百果重见表2。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单粒播种的单株产量显著增加主要依赖于单株果数的增多,果重虽有增加,但不是主导因素。

三、结论与讨论

3.1主要植株性状的变化

试验结果表明:在配置行数相同和平均株距相近的情况下,单粒播种与双粒播种相比主茎高度相对降低,第一对侧枝长度相对缩短,单株总分枝数和结果枝数相对增多,与春花生和麦套花生研究结果一致[4]。

分析原因主要是单粒播种的个体在田间分布均匀,减轻或消除了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对光照、肥水等需求的矛盾,而且消除了大苗欺小苗、壮苗欺弱苗的现象,使每个幼苗植株都能处于良好的环境条件下生长,有利于营养生长前期干物质积累,形成壮苗[5]。而株矮、枝短、分枝多正是壮苗的特征表现。

3.2 单株果数、果重和产量的变化

人所共知壮苗是花生花芽早分化、多分化的基础,可使花生早开花、多开花、早结果、

多结果、结饱果。由于单粒播种易于形成壮苗,所以单株果数和单株产量都显著或极显著多于双粒播种的,而且果重多数略增,同样符合春花生和麦套花生单粒播种的规律[4]。

此外,伴随着单粒播种的开花多、结果多,所以结果枝数、结实范围内节数和有效枝长度都略有增加。而且由于夏花生前期生长发育速度快,单粒播种的前期干物质积累更快,产量形成期间分配系数高[5-6],所以单粒播种的生物产量多数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双粒播种的,经济系数也较高。

综上所述,单粒播种易于形成壮苗是结果多、产量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花生夏直播同样应采用单粒播种技术,即可节约用种成本,又可获得较高产量[7],但种植密度不宜过稀和过密,实收株数以控制在24万~ 28万株/hm2为宜。

参考文献:

[1] 李安东,任卫国,王才斌,等.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生育特点及配套技术研究[J].花生学报, 2004,33(2):17-22.

[2]郭峰,万书波,王才斌,等.不同类型花生单粒精播生长发育、光合性质的比较研究[J].花生学报,2008, 37(4):18-21.

[3]丁述举,樊颖伦,刘立科.花生夏直播品种筛选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2011,24(3):118-122.

[4]郑亚萍,许婷婷,郑永美.不同种植模式的花生单粒精播密度研究[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2,8(2) 12-14.

[5]孙彦浩,陶寿祥,王才斌.麦田夏直播花生生育特点及麦油两熟双高产配套技术[J].花生科技,1992, (2):8-11.

[6]万勇善,张高英,李向东,等.夏直播花生高产生育规律的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7,19(4):32-36.

[7]山东省花生顾问团.发展花生单粒精播,促进农业节本增效[R].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管理平台,2011年4月8日发布.

收稿日期:2013-02-15

项目基金:聊城大学“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基金”,项目编号:SRT11124NX2。

作者简介:丁述举,1956-,男,山东省茌平县人,副教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经济作物栽培教学和科研工作。E-mail:135********@https://www.360docs.net/doc/8c4442319.html, 电话: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