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特征探析

2006.11

湖南农机

HUNAN A GRICUL TU RAL MAC HINER Y

收稿日期65

作者简介蒋浩( ),男,湖南祁阳县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舞蹈学。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特征探析

蒋 浩 姚 岚

(吉首大学 湖南吉首416000)

摘 要:摆手舞不仅是土家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而且是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出发,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摆手舞所蕴含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征。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320(2006)11-0072-03

摆手舞在土家语中被称为“舍巴日”或“舍巴

巴”,是土家族的传统歌舞,流行于湘、鄂、渝交界的武陵山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三期间举行,逢单日开始逢单日结束,摆手活动开展三天三夜。摆手舞按规模可以分为“大摆手歌舞”和“小摆手舞”两种形式。大摆手三年举行一次,由数村寨联合举行,规模宏大,主要内容是祭祀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以歌舞为主,在大摆手的过程中还要跳起古老的“毛古斯”,以示对土家先民们的纪念。小摆手一般为一寨或一村,摆手活动范围较小,多在土司祠进行,主要内容是以祭祀土王彭公爵主、模拟农事活动为主,摆手活动的间隙也常对唱山歌。

土家族大摆手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表现

为“渔猎舞”、“农事舞”、“军事舞”、“生活舞”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又是以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主要讲述了土家族首领的英勇故事,以及土家先民如何在湘西生存、发展的故事。

根据摆手舞动作特点可归纳为四类:第一类为装饰性的连接动作,如单摆、双摆、回旋摆,用于开头或结尾;第二类是反应生产劳动的动作,如照太阳、砍火?、挽麻团、打蚊子、抖狗蚤等;第三类是反映军事的动作,如列队、披甲、登长竿、涉水等;第四类是反应狩猎的动作,如跳蛤蟆、老鹰抓鸡、牛打架、鸡走路等对动物的模仿动作。其最突

出动作特点是摆同边手脚,即摆左手出左脚,摆右

手出右脚,以手的摆动为主,脚步随着手的摆动而踏着节拍进行。动作稳重粗犷、健美有力且线条流畅大方。

在摆手活动时既歌又舞,故又称为“摆手歌舞”,它是土家族民间文学中具有悠久历史和民族特色的古老的大型歌舞。在摆手堂里红灯万盏,人山人海,举行盛大的摆手活动,土家族姑娘、小伙们结伴而行,演唱着一片缠绵的摆手歌。在“咚咚哐咚”有节奏的锣鼓声中,用土家语齐唱摆手歌。其歌是长达一万多行的古老叙事诗,一般是五或七个字一句,每三句为一首,每首末尾,众人附上一句“嗬嗬也,也嗬嗬”。摆手歌的歌词细腻生动、情景逼真、内容广泛。歌词全部用土家语演唱,句句压韵、朗朗上口。其舞是千姿百态的古老舞蹈,动作有打猎、照太阳、赛跑、打蚊子等。舞姿缠绵、雄健、优美,形象逼真。载歌载舞的摆手舞,使歌与舞融合一致,唱什么内容就跳什么动作。跳到热烈时,众人嘴里发出有节奏的呼应声形成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强烈而有声势,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

大小摆手舞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一个大鼓,一面大锣,一支水牛角制成的牛角号,一套“打溜子”的五件乐器,另外配有“三眼炮”数枚,大号、唢呐各一个。演奏时,一人或二人站在摆手堂的场地中击鼓敲锣,起指挥作用。不同的鼓点子,在速度上有快慢之分,情绪上有轻重之感。鼓的打击、伴

:200-09-2:1974-:2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