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湾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初步设计

董家湾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初步设计
董家湾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初步设计

庄浪县董家湾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

初步设计

1 概述

董家湾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项目区位于庄浪县西南部,距县城6.0km,区域总面积2.05km2,涉及朱店镇的董湾、吴沟、杨湾三村5个社,249户,1181人。海拔1535m—1862m。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日趋加重,生态环境日益失衡,特别紧靠董湾的滑沟崖极度的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导致沟床不断下切、沟岸不断扩张、沟头不断前进,而且越演越烈,威胁着董湾村的人居安全。虽然,该区域广大干部群众于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大规模地进行了以基本农田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使该区域内梯田达到102.66hm2,林地达到16.11 hm2,其中水保林10.23 hm2,经济林3.93hm2,草地达到10.68hm2,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基本改善。但与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流域还有很大差距。2006年10月,我们组织人员,通过现场勘查和实地测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科学合理的评价,论证编制了《庄浪县董家湾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初步设计》。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

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践“十一五”期间治水新思路和新理念,服务于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以流域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建设董家湾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这一示范工程,提高沟道治理程度,营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水和谐,改善人居环境,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结合点和治理模式,给全县乃至全市同类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探索路子、树立样板。

1.2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1年

1.2.2技术规范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1.2.3规定与文件

1、《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水利部水保【2002】187号)

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总【2003】67号)

1.3 主要结论

1.3.1项目区选择:选择董湾沟流域为项目实施区,总面积

2.05km2,现状治理程度6

3.55%。

1.3.2工程规模:完成综合治理面积16.27hm2,其中新修水平梯田6.2hm2,营造水保林9.07hm2(其中乔木林4.47 hm2,灌木林4.6hm2),人工种草1 hm2,配套建成田间道路5.0km、排洪渠0.43 km,主沟下游建成淤地坝1座。

1.3.3项目总投资:项目实施计划总投资36.45万元,其中建安工程费33.61万元,占总投资的9

2.2%,独立费用2.85万元,占总投资7.8%。

1.3.4综合评价:项目实施后,年可拦蓄地表径流 4.83 万m3 ,拦蓄泥沙 1.22 万t,拦蓄效益76.99万元, 林草覆盖率达到17.98%.沟道整治建成梯田0.4hm2,控制沟壑发育,防止沟岸扩张和沟头前进,为当地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淤成坝地 1.58 hm2,实现沟道川台化,发展灌溉面积7.32hm2,以坝代路,贯通村庄道路,改善交通生产条件。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生产条件、增加农村收入发挥示范带动的作用。

2 区域概况

2.1 自然概况

董家湾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形状为扇形,黄土层深厚。地形南高北低,南北长2.84km ,东西宽0.72km,沟道断面多呈“V”字形,主

沟道长1.83km , 平均宽73m ,平均侵蚀深45m , 有一级支沟1条、二级支沟4条,沟壑总长2.91km,沟壑密度1.42km/km2。

年日照时数2179小时,多年平均气温7.9℃ ,≥10℃的活动积温2640.4℃,无霜期149天,年平均风速1.8m/s,多年平均降水量537.4mm,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七、八、九3个月集中了全年60%的降水,雨季与作物生长不能同步。是典型的两年三熟区。主要灾害有干旱、冰雹和霜冻。

2.2 社经状况

项目区涉及朱店镇的董湾、吴沟、杨湾三村5个社,249户,1181人,575个劳动力,人口密度576人/km2。土地总面积205hm2,农耕地124.32hm2,林地16.11hm2(其中乔木林8.07hm2,灌木林4.11hm2,经济林3.93hm2),草地69.6hm2,荒地33.01hm2, 难利用地5.33hm2,其它用地15.55hm2 ,分别占总面积的60.64%、7.86%、5.21%、16.1%,2.6%和7.59%。从土地利用现状看,一是人口密度高,土地利用承载压力大;二是“四荒”资源浪费严重,林草覆盖率低。三是现有各种水土保持资源未能高效开发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应有效益。

项目区经济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副业为主,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而且严重失调,总量偏小。从调查资料可知,2005年底项目区社会生产总值为238.8万元,其中农业88.1万元,林果业34.万元,牧业4.6万元,副业112.1万元,分别占总产值的36.9%、14.3%、1.9%和46.9%;粮食总产242吨,平均亩产150kg,农民人均产粮、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37kg 和1544元。

2.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其次为重力侵蚀,侵蚀强度以强度为主,侵蚀模数为6300t/km2,年径流模数35000m 3/km2,年径流总量7.18万m3,年侵蚀总量1.29万t 。

项目区于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大规模地开展了以坡改梯、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地遏制了耕地水土流失,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耕地的逐年减少,相应出现过渡放牧、毁林开荒等反弹现象,支、毛沟的水保林荡然无存,使本来脆弱的生态严遭破坏,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的矛盾更为凸显。沟谷坡受水力和重力侵蚀双重作用,扩张、下切和沟头延伸继续滋长。截止2005年底,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9.45hm2,治理程度达到63.55%,在完成的治理措施中,梯田102.66hm2,造林16.11hm2,种草10.68hm2。

总结董家湾沟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主要有这样几点成功经验:一是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干部群众建设生态环境、改变生活面貌的积极性高;二是坚持和发展了“山顶乔灌戴帽,山湾梯田缠腰,沟台果树围裙,沟底林草坝库穿鞋”;三是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倾斜与支撑。但是也存在这样几个问题,制约着流域生态环境及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一是坡面治理较好,沟道治理差,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御体系,沟壑发育仍然活跃;二是林草植被建设

滞后,既达不到绿化美化区域的目的,也是造成生态环境依然比较脆弱的原因;三是水沙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使有限的降水资源不能充分拦蓄利用,白白流失,既加剧了水土流失,又造成水沙资源浪费;四是流域内还有少部分坡耕地,影响着全流域梯田化的程度和整体效益的发挥,并且梯田综合开发意识不强,措施不全,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五是综合治理科技含量低,示范带动作用发挥的不强。

3 项目任务和措施布局

3.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的一项根本措施;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夯实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提升农村整体形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载体。它的意义十分广泛,综合效益十分突出。一是可以有效拦蓄泥沙,抬高侵蚀基准面,减少沟道的重力侵蚀,改善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二是合理利用坝库水资源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保障农业稳产高产,保障粮食安全,有效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结构;三是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为全县流域治理树立典型和样板,示范、带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四是以坝代路,改善交

通生产条件。

3.2建设任务和布局

3.2.1建设任务及建设目标

建设任务:在2007年项目实施期内,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27 hm2, 其中新修水平梯田 6.2hm2,营造水保林9.07hm2(其中乔木林4.47 hm2,灌木林4.6hm2),人工种草1 hm2,配套建成田间道路10.0km, 主沟下游建成淤地坝1座。

建设目标:通过项目建设措施的落实,使项目区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1.54%,林草覆盖率不断增加,达到17.98%以上,区域综合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开发措施进一步扩大,培育区域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步伐不断加快,进一步增强群众建设、保护生态和良好人居环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支撑。

3.2.2工程总体布局

项目区已建成水平梯田102.66hm2,规划对滑沟崖附近坡度在5°-25°之内的 6.54 hm2坡耕地,集中进行坡改梯5.78hm2,为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对滑沟实施以梯田为主的沟道整治工程0.42 hm2,配套引排洪渠0.43 km,在头山、踏子坪及滑沟崖栽植以刺槐、油松、廊坊杨为主乔木林4.47hm2,在董家湾沟两岸栽植以沙棘为主的灌木林4.6hm2,为大力发展畜牧业,种植以紫花苜蓿和红豆草为主的人工草地1.0hm2,为便利群众生产和农产品的运输,彻底解决群众运送

难的问题,配套田间道路工程(董湾—邵家湾、滑沟崖—红家湾、滑沟崖—踏子坪、头山—董湾)4条10 km,为解决水土资源平衡,提升区域生态建设水平,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对董家湾沟下游修建淤地坝1座,达到美化区域景观的目的,同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生态保障。

4 工程设计

4.1 水平梯田典型设计

4.1.1 设计标准:水平梯田设计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为依据,按20年一遇的3—6h最大降雨设计。

4.1.2 断面要素

4.1.2.1坡改梯断面:为保证田坎稳定性,田坎外坡角小于75 °,

田边埂高0.3-0.5m,顶宽0.3-0.5m,埂内外坡比1:1。

θ—原地面坡度,α—梯田田坎坡度,H—梯田田坎高度,

B X—原坡面斜宽,BM—梯田田面毛宽,B—梯田田面净宽,

b—梯田田坎占地宽

图1 水平梯田断面要素图

4.1.2.2填沟工程断面设计:

4.1.3 施工质量要求:

①田面水平。填方部分要求预留一定的沉陷高度。

②埂坎坚实。地埂外坡不得高于70 °并且夯实拍光。

③填沟工程的埂坎必须压实,以防滑坡。

④新修梯田全部深翻30cm,并且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

4.1.4 施工方法: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

4.2乔灌林典型设计

4.2.1设计原则

本设计是在对流域人工造林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多年的造林经验,以立地条件类型为依据,考虑立地条件类型的差异性,结合现有栽培水平和应用先进的造林技术进行设计。设计遵循的原则:

1)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以获得稳定持续的林分环境。

2)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或经多年栽培,适应性较强的引进种,提高造林成活率。

3)尽量营建复层林相,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建立稳定的生态体系。

4)充分发挥各种立地条件的土地生产力,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4.2.2造林地点

主要分布在淤地坝库区、部分荒坡地段和梯田边埂。4.2.3造林设计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造林树种的选择,整地方式与

时间,造林方法与季节,单位面积用苗量及用工量,幼林抚育与保护措施等。适宜在流域内栽植的乔木树种主要有油松、刺槐、杨树等。主要适生树种的初植密度详见表1。

表1 主要水土保持树种规格及造林密度表

整地时间和方式

整地时间:实行预整地方式,即春季整地秋季造林,秋季整地春季造林,使林地提前蓄水、积蓄养分。

剖面图

乔木林典型设计图

1:标准设计代号

2:造林图式

4.3 人工种草典型设计

4.3.1 草地选择:人工种草主要栽植在流域内坡耕地、荒坡地及坝坡段。

4.3.2 牧草种类:按适地适草、抗逆性蓄水保土性好,生长较快,并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标准选择牧草种类,根据多年试验,流域人工种草选紫花苜蓿或红豆草。

4.3.3 种草方式:主要是条播和撒播。

4.3.4 播种期和播种量:播种期一般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或9月中下旬;播种量15—30 kg/ hm2。

主要栽培种植技术

4.4 引排洪渠典型设计

4.4.1设计标准: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以田间道路路面为集水面积,按平均1小时降雨强度设计洪量。

4.4.2断面设计

4.4.2.1土明渠断面设计:土明渠上承消力池,下连陡槽,断面型式为梯形,布置于填沟工程的老土上,且每台一处,纵坡不陡于1/500,内坡比为1;1,口宽1.1米,底宽0.6米,深0.5米,填方段应作夯实处理。

单位:米

设计图

图3 土明渠断面

4.4.2.2陡槽断面设计:陡槽布置于填沟工程的埂坎段和田间道路(用于道路排水)上,土质条件应不低于Ⅱ级,下接消力池,采用矩形断面,结构尺寸0.42×0.46米,水力尺寸0.30×0.40米,底板厚0.06米,侧墙厚0.06米,用C15混凝土现浇。

图4陡槽断面设计图

单位:厘米

4.4.2.3消水池断面设计:消力池上接陡槽,采用矩形断面,长

1.88米,宽0.6米,深0.2米,结构尺寸0.72×0.70米,底板厚0.1

米,侧墙厚0.06米,用C15混凝土现浇。

单位:厘米

图5 消力池断面设计图

4.5淤地坝设计

4.5.1设计标准: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按2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设计,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校核。

4.5.2水文计算:根据《甘肃省水文图集》,已知控制面积

F=1.78km2,则洪水历时T=2.14F0.344=2.61(小时);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模数q5%=17.0/F0.335=14.01m3/ s·km2,洪峰流量Q5%=q5%F=24.95m3/s,洪水总量W P=0.0038Q p0.956(T+11)1.75=8.98万m3;5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模数q2%=23.6/F0.335=19.46m3/ s·km2, 洪峰流量Q2%=q2%F=34.63 m3/s, W P=0.0038Q p0.956(T+11)1.75=10.66万m3。取淤积年限为5年,参照邻近流域侵蚀状况确定多年平均侵蚀模数M s=6300T/km2·a, 则设计淤积总量V L=N×F×M S/1.36 = 4.12万m3。

4.5.3工程设计:土坝为黄土均质碾压坝,枢纽由挡水建筑物(土坝)和泄洪洞两大件组成,泄洪洞由涵管、明渠、陡坡及挑流鼻坎组成。根据实地勘察,左右两岸为黄土,土质均一、无滑坡、岩洞等地质不良现象,泄洪洞宜布置在沟道右岸。

4.5.3.1库容计算: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因滞洪库容V滞=10.66万m3,拦泥库容V L=4.12万m3,则总库容:V总=V拦+V滞=14.78万m3。

4.5.3.2坝高确定:变量淤积面积、库容根据沟道纵横断面测量结果,采取断面法近似计算,并绘制坝高—库容、淤地面积关系曲线图,根据已知的拦泥库容和总库容,查坝高—库容曲线图,得拦泥坝高H1=6.93 m,滞洪坝高H2=4.07m,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取安全超高H3=1m,坝高:H=H1+H2+H3=12.0m。

4.5.4坝体设计

4.5.4.1坝体断面确定: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坝顶宽取4.0m,迎水坡坡比为1:2.25,背水坡坡比1:2,坝底宽为174.00m,最大坝顶长127.0m。为使坝肩与两岸基础更好结合,增强坝体稳定和防渗,设主结合槽1道,主结合槽布设在坝体中轴线处,结合槽口宽为7.0 m、底宽为3.0 m、深为2.0m、边坡比为1:1,施工时先清基,然后放线开挖结合槽。

4.5.4.2施工要求:坝体填筑前,按设计坡脚扩大1—1.5m进行坝基和岸坡处理,清基平均深度为0.5m。清除表层软弱土层、淤泥、腐殖质土层、草皮及树根等。对坝肩直立陡崖削成1:0.5—1:1的正坡,不得削成台阶式或倒坡。并将消基、削坡等杂土清出坝外。坝体采用分层碾压施工。要求填筑土料有机质含量小于2%,含水率控制在12—19%之间,铺土厚度不超过25cm,采用74KW履带式推土机,平行于坝轴线方向碾压,碾压8遍,使干容重达到1.55t/m3以上。在岸肩结合部位,用打夯机夯实。

4.5.5泄洪洞设计:本泄洪洞由涵管、明渠、陡坡及挑流鼻坎组成。根据现场勘测,坝址右岸土质坚硬,岸坡较缓,适宜布置泄洪洞。上游水头H=5.3m,下游明渠水深h=0.51m,泄水洞长L=32.0 m,i=0.02,R=0.15 m,ω=0.283 m,C=52.05,Σξ=0.05,计算知泄水洞流速ν=6.41m/s,最大泄流量Q=1.81m3/s.

4.5.5.1涵管:设计C30预应力预制涵管总长32.0m,内径600.00㎜,外径720.00㎜,管壁厚60.00㎜,每根长4.0m,共8根。涵管纵坡1/50,进水口高程1565.4m,出水口高程1564.76m。涵管地基为黄土地基,每接头处均设支墩,支墩宽×深×厚=1.52×0.4×0.4(米)。预制涵管由下游一端开始逐节向上游进行安装,接头用止水圈嵌入,内壁用1:2水泥砂浆勾缝。从进水口起,每隔8.0m设截水环一道,共设4道,截水环高×宽×厚=1.52×1.52×0.4(m),用C20砼现浇。

4.5.5.2明渠:采用梯形断面形式,纵坡比降i=1/300,确定明渠长4.0m,出水口高程1564.75m。设计侧墙高0.8m,底板厚

0.20m,侧墙厚0.20m,用C20砼现浇。

4.5.5.3陡坡:采用梯形断面,纵坡比降i=1/3,确定陡坡长19.0m, 出水口高程1558.75m。设计侧墙高0.8 m,底板厚0.2m, 侧墙厚0.2m, 用C20砼现浇。从进水口方向每隔6.0m设一齿墙和伸缩缝,共设3道,并用三毡四油作嵌缝处理。

4.5.5.4挑流鼻坎:取挑射角θ=15°,基础深1.5 m,厚0.4 m,宽1.0 m,用C20砼现浇。

4.6防洪安全措施

工程竣工后,将按照《庄浪县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工程所有权属于国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管护权移交给当地政府,工程管护由开发利用方负责,实行合同管理。并将淤地坝工程纳入县防汛管理体系,落实管护人员和防汛责任,开发利用方负责工程的日常检查和维修,汛期水位控制和防汛,并备好防汛渡汛物资,以保安全渡汛。对发现有重大工程安全隐患的要及时上报县水保局和防汛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确保下游人民群众及其生命财产不受损失。

5 监督管护与监测

5.1监督管护

为了切实巩固董家湾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果,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的发生,在项目实施期及建成后,计划从朱店镇抽配1名专职监督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甘肃省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和《庄浪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依法查处乱牧、乱伐、滥垦等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违法行为,以确保项目建设发挥最

大效益。淤地坝是国家投资建设的工程,所有权属国家所有,工程竣工验收后移交朱店镇董湾村管理,并确立管护人员落实管护责任,每年汛前、汛后应对建筑物进行定期检查,检查坝身有无裂缝、塌陷、滑坡及隆起现象,迎水坡有无冲刷,背水坡有无散浸和集中渗漏,坝肩有无绕坝渗漏,坝趾有无流土管涌迹象,检查泄洪洞有无沉陷、断裂、堵塞,及时观测雨量、库水位、泄水流量,做好检查和观测资料记录,汛期应空库运行,坝地利用应改良土壤、防治盐碱化。严禁在工程管理范围内挖坑、打井、耕作、爆破和其他对工程有害的活动。

5.2项目监测

项目监测主要包括各项治理措施的进度与质量监测、水文泥沙监测、沟道侵蚀动态监测、经济效益监测、社会效益监测和生态效益监测。监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水土流失的变化情况,取得项目区实施后水土流失、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措施及植被变化等数据,建立典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管理信息库,并进行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分析。县水保局设专职监测员1名,要按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监测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坚持微观与宏观监测相结合、定点监测与调查相结合、常规手段与新技术应用相结合、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相结合的原则,实施全方位监测工作,收集整理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加以核实和评价,并转化为准确的信息,建立监测技术成果档案及数据库,发现问题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分析,及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监测数据由县水保局

按相关业务统一表格和要求,分季度填写,年终逐级上报业务主管部门。

6 技术支持与组织管理

6.1 技术支持

良好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是项目成功实施、达到费省效宏的必要保证,本项目建设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庄浪县水保局现有科技人员40多名,初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20多名,队伍力量雄厚,技术水平先进,实践经验丰富,为全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摸索出了适合庄浪县情的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多年来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斐然,完全可为该项目的实施提供较为系统的技术支持。

6.2 组织管理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好本项目,计划水保局下设项目办公室,负责项目的协调、管理,并遵循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优惠政策,出台一系列项目实施和管理的可操作性办法,在加强项目监测评价、技术服务力度的同时,大力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明确治理措施产权管理制度,认真落实项目建后管护责任、项目后评估制度,以确保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为庄浪县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进一步加强董家湾沟试验示范站的人员配备,项目启动后,由该站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7 投资概算

7.1 编制原则

项目设计概算编制依据水利部水总[2003]67号文件颁发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以及2005年工程所在地庄浪县的市场价格水平编制。

7.2基础价格确定

①人工预算单价:本区属于十一类工资地区,人工预算单价取14.07元/工日。

②主要材料预算价格:本工程主要材料水泥、砂子、石子、柴油、苗木、草籽等均从庄浪县购买,预应力涵管从平凉购买。

③主要工程单价预算定额

工程单价汇总表

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方案.(优选)

二、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方案 随着物流园区建设的扩展和深入,其受人为干扰的程度也将日益剧烈,物流园区的自然组分对于干扰的抵抗能力及受干扰后的自然调节能力也将减弱,会形成较大范围的生态不稳定带。因此,有必要根据物流园区以及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考虑人口的发展与结构、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的发展和污染物防治措施变化等问题,按照区域制定的环境保护协调原则,进行综合环境规划。 1、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1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供给氧气、削减噪声、滞尘灭菌、吸滤有毒有害气体等净化环境的功能,而且有利于调节气候、防御风沙、保持水土。同时还起到美化、香化环境,监测环境污染的作用。因此,绿地系统规划是物流园区环境保护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⑴绿地规划构思 物流园区绿地规划主导思想为:根据物流园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物流园区污染物的特性、扩散特征与物流园区主导风向,结合景观美学,遵循生态原则,科学地规划林木、绿篱、草坪等绿地在物流园区内的时空分布格局,建立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相协调的有机整体,并且在时间上保持绿化的延续性。 ⑵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规划区拟初步建立集宁现代物流园区“点——线——面”的绿地系统框架,结合现状生态环境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增加公共绿地和生态防护绿地,严格控制不同地块间防护绿地;考虑满足游憩、休闲、生态、不同人群的需要、动物和植物

的需要等多样化的功能,重点建设城市公园,完成重要景观中心、重要景观带、景观节点及主干道两侧的绿地建设,提升公共绿地人均占有量。继续完善对自然地形的绿地景观建设,营造沿园区铁路、交通干道的防护绿带。增强物流园区的生态、景观功能,在规划期内形成生态良好、协调发展、功能完善的绿化系统。并通过对整个评价区的科学、合理绿化减轻物流园区污染物主要是大气污染物对物流园区及周边地区环境的影响。 ⑶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①公园绿地 物流园区绿化应根据物流园区的规划结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方式,从大环境的角度出发,因势利导地结合现有条件布置公共绿地。规划在园区布置十个公园。见图

2004红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长江流域********* *****年度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 *****水土保持局 二OO五年四月十日

目录 一、基本情况 (1) 二、治理方案 (3) (一)指导思想 (3) (二)治理原则 (3)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情况 (4) 四、二00四年治理思路与措施安排 (4) 五、防治措施设计 (5) (一)水土保持乔、灌、草设计 (5) (二)封禁治理 (7) (三)塘堰技施设计 (8) (四)沉沙池设计 (9) (五)沼气池设计 (10) (六)坡面沟渠工程设计 (12) 六、组织管理 (17) 七、工程概算 (17) (一)编制依据 (17) (二)投资结构 (18) (三)基础单价 (18) (四)工程估算 (19) (五)投资估算 (20) (六)资金筹措 (20) 八、效益预测 (20) 附件

****二OO四年度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县二00四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位于*****县北部**、***两乡镇,涉及***、***2条小流域,8个行政村,境内山峦起伏,沟壑密布,海拔在78~米之间。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一年四季分明,无霜期长206~241天,雨量较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且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0℃积温5880℃,平均日照时数小时。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属鄂东北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栎、台湾松林植被区。由于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和治山改土,兴修水利等原因,自然植被遭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形成次生荫芽林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丛、草被以及多种栽培植被,东北部以壳斗科的栓皮栎、麻栎、青冈栎、茅栎和椴树、枫香、化香等组成的落叶树种为主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台湾松林植被区,西北部多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松茶混交林。据2002年统计资料表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植被覆盖率达68%。 实施小流域土地总面积,其中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水田,梯坪地,坡耕地);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乔木林,疏

论述水保生态建设的运行

论述水保生态建设的运行 论述水保生态建设的运行 (建昌县水利局辽宁葫芦岛 125300) 【摘要】建昌县水土保持工作近几年在改革行业中、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典型、带全面,在水土保持治理上注重实效、因地制宜,在狠抓生态建设的同时严把质量关。从而加快速度与质量;项目运行与群众利益;生态优先与三效统一;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前期治理和后期管护方面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的运行机制和运行关系。 【关键词】水保生态;工程运行;关系 一、加快速度与提高质量的关系 水保生态建设的着眼点是改善生态环境,它的加快发展,必须以确保质量为前提。无论采取工程措施还是生物措施都需建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大”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相对独立、相互监督、上下结合、有效监控的工程质量控制机制,把质量作为各项工程建设的生命来抓,无论是单户、联户和施工单位的治理都要把质量问题放在首位,对任务越大、季节性越强的建设工程,越重视和加强质量管理工作。同时深入总结近年生态治理质量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查找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问题,完善措施,进一步健全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工程建设总体实施管理办法、工程质量事故追究责任制。使工程的建设加快进度而不影响质量,确保了建设成效。 二、工程运行与群众利益的关系 农村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农民是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开展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所以采取措施是以“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抢救土地资源、科学利用水土资源,保护水土流失。在项目启动后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把水土保持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上,成功的处理了生态建设与群众脱贫致富二者

中国水利年鉴2017_建设管理-水土保持-【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南水北调办公室完成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并报送国务院,为“十三五”期间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重要的规划依据。(李柏) 【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对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群众 生产生活条件、保障淤地坝工程安全和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有5000多座淤地坝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实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十分必要和紧迫。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在财政部大力支持下,2016年,水利部商财政部编制并印发了《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方案》,为开展除险加固工作提供了规划依据;印发了《关于开展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实施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2016年安排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除险加固病险骨干坝221座。截至2016年12月底,7省(自治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达到80%以上,青海省达到90%以上,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同时,水利部组织黄河水利委员会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1562座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病险情况核实工作;开展了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专项督查,并向各省印发了督查整改意见;开展了《淤地坝技术规范》修订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相关前期工作。(惠波) 【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2016年,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活动, 经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水利部组织评估、公示后,公布了29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名单。包括8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15个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6条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89个工程被评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其中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43个,主要分布于北京、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甘肃、云南、宁夏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34个,主要涉及水利水电、铁路、公路、输变电、输油气、煤炭、风电、冶炼、机场等工程;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12条,主要分布于江苏、河南、四川、安徽、江西、贵州6个省。(蔡道明)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6年,国务院批复《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后,各地加强组织实施,积极开展省级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报批工作。截至2016年12月底,各地省级水土保持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其中浙江、江苏、福建、黑龙江、宁夏、青海、河南、甘肃、山东、陕西、辽宁、江西、四川和安徽等14个省(自治区)的规划已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复,明确了本省(自治区)水土保持目标任务、重点防治区域和工作安排。同时,宁波、厦门、深圳3个计划单列市的规划也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复。2016年,水利部编制完成《全国水土保持发展“十三五”规划》《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规划》《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建设方案》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开展《黄土高原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的编制,逐步完善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孔祥兵)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2016年,持续实施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组织编制《国家水土保持 监控能力建设规划》,进一步开展重要监测点升级改造。 1.完成《中国水土保持公报》改版与2015年公报编印完成《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编制大纲修订,组织开展省级基础资料收集审核,编制印发《2015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为社会提供了全国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等信息。 2.编制《国家水土保持监控能力建设规划》为提高中央级水土保持监管工作能力与水平,组织编制《国家水土保持监控能力建设规划(2017—2020年)》,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等。 3.实施“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编制形成2018—2022年项目规划(初稿),为三年滚动项目储备打好基础;组织完成2015年监测数据汇编,形成7卷13册汇编成果;完成了国家级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152个县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开展了69条小流域和92个监测点的水土流失定位观测。中央级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的开展,带动和促进了地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了动态监测工作。 4.组织国家重要监测点升级改造提出《水土保持重要监测点建设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目标与内容、监测指标与设备、监测用房及综合管理等。完成2个典型小流域综合观测场的设备采购、安装与使用培训。到2016年年底,已开展了4个重要监测点升级改造,促进了监测指标规范化、采集方法标准化、数据处理系统化及信息传输自动化。 181 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1) 二、治理方案 (3) (一)................................................. 指导思想3 (二)................................................. 治理原则3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情况 (4) 四、二OO四年治理思路与措施安排 (4) 五、防治措施设计 (5) (一)水土保持乔、灌、草设计

5 (二)................................................. 封禁治理7 (三)塘堰技施设计8 (四)............................................... 沉沙池设计9 (五)沼气池设计10 (六)坡面沟渠工程设计12 六、组织管理 (17) 七、工程概算 (17) (一)编制依据17 (二)投资结构18 (三)基础单价18 (四)工程估算19 (五)投资估算20 (六)资金筹措20 八、效益预测 (20) 附件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 县二00 四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位于***** 县北部** 、*** 两乡镇,涉及*** 、***2 条小流域,8 个行政村,境内山峦起伏,沟壑密布,海拔在78?640.5米之间。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一年四季分明,无霜期长206?241 天,雨量较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 1071.6mm ,且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5.7C, ≥1(T积温5880C,平均日照时数2088.6小时。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属鄂东北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栎、台湾松林植被区。由于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和治山改土,兴修水利等原因,自然植被遭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形成次生荫芽林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丛、草被以及多种栽培植被,东北部以壳斗科的栓皮栎、麻栎、青冈栎、茅栎和椴树、枫香、化香等组成的落叶树种为主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台湾松林植被区,西北部多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松茶混交林。据2002 年统计资料表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41.1%,植被覆盖率达68% 。 实施小流域土地总面积56.11km2,其中耕地面积2079.37hm2,占总面积的37.05% ,(水田1014.83hm2,梯坪地 865.98hm2,坡耕地198.56hm2);林地面积1909.54hm2,占总面积的34.03%,(乔木林862.9hm2,疏幼林1046.64hm2);果园7.45hm2,占总面积的0.13% ;荒山荒坡457.64hm2,占总面积的8.16% ;水域

水土保持在治理生态环境中应用

水土保持在治理生态环境中应用 发表时间:2019-11-08T10:26:41.2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2期作者:彭艳平杨磊 [导读]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土保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新疆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水土保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当前治理水土流失问题采用的治理措施主要有植物措施、工程措施以及蓄水保土措施。不管哪个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高对我国水土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将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深度探究。 关键词:水土保持;治理生态环境;应用 引言 生态系统退化比较重要的表现就是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反过来也会加剧当前生态系统退化的情况。治理水土流失比较重要的途径是生态修复,其与传统的封山育林仍然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为了能扎实推进生态修复工作,让其持久、健康的进行,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水土流失危害 水土流失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水土流失已经给很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水土流失的危害进行总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水土流失会严重破坏土地资源。水土流失会导致农田不能耕种,威胁人类生存。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环境安全和生态平衡的基本要素,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会导致土壤沙化或者石化,从而使农田不能耕种,这就会导致当地人们不能获取生存物质基础。对人类生存造成极大威胁。第二,水土流失会导致干旱加剧。水土流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肥力,如果水土流失没有得到及时控制。水土流失可能会使耕地变成跑土、跑肥以及刨水的三跑田。三跑田会导致土地的肥力不断减少,其土壤会越发贫瘠,透水性以及持水力都会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土壤的干旱程度加大,从而使土地的农业生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第三,水土流失可能会导致泥沙淤积在河床,从而导致洪涝灾害发生。因为水土流失过程会使大量泥沙出现下陷情况,淤积在河道。这样就会导致河道河床上升,在雨季时期上游的水量过大从而引发洪涝灾害。第四,水土流失会导致泥沙淤积在水库、湖泊中,可能会使水库、湖泊的综合利用功能降低。因为淤积在水库、湖泊中的泥沙会与水土流失的氮、磷以及化学农药等污染物相互发生作用,很容易导致水库、湖泊的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情况。从而对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经济效益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第五,水土流失可能会影响航运情况。主要是因为水土流失可能会造成河道或者港口的泥沙淤积,导致航运的里程以及行船的吨位降低。在汛期时,水土流失可能会导致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出现,从而导致交通中断,对正常的航运交通产生不利影响。最后,水土流失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区域贫困加剧。因为水土流失可能会导致一些耕地不能耕种。然后为了获取农业生产基础,一些地区会开垦荒地进行种植,就会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这这些地区贫困加剧。 2水土保持在治理生态环境中应用 2.1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 水土流失问题与人们的活动联系十分密切,而水土保持工作也是由人们组织开展的,因此人们在生态修复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以及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遏制人类活动中的不良行为,如此也能有效的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并能提高其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在实施生态修复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接受了新的理念,且在探索生态修复技术的过程中,人们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中。正是因为人们思想上的变化,提高了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 2.2提高植被覆盖率 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会对当地的绿化效果产生促进作用,也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实施生态修复措施后,植被的覆盖率迅速增加。据相关调查表明,大部分城市的覆盖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3至5层,取得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除此之外,也有利于预防洪灾,使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带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解除了生态系统承受的超负荷压力之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以及自我组织作用明显得到增强,减轻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2.3推进科学建设工作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尤其是水土保持工作来说需要进行因地制宜的操作,这样才能避免后续问题的产生。具体来说进行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时需要对地区降雨量、土壤类型、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分析之后,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从而选择更加适合的生态修复技术。比如对于腐蚀的土壤和储水能力较弱的土壤,要采用增加植被覆盖率的情况来解决;而对于盐碱化严重的土地,则需要通过改良耕作、使用改良物质等方式来解决。生态修复和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同时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因此,要充分调动公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使人们都能够主动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中来,从而促进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 2.4实现水土保持工作生态建设的创新 水土流失问题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加强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是加强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工作人员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生态建设的创新,加强对生态建设的关注。首先,工作人员要清楚地认识到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水土保持工作可以有效地推动生态建设工作的开展,因此水土保持工作人员要加强对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的预防和治理,并且做好重点预防区域以及重点治理区域的划分。第二,工作人员要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防治体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加强对水土资源的保护,进而更好地实现对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要建立水土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防护机制,加强对水资源生态化的保护,避免出现盲目开发水资源的现象,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最后,工作人员在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坚持创新的原则,加强对国内外先进工作方法以及经验的借鉴,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2.5充分发挥预防和监督执法的作用 很多水土流失的情况都是可以事先进行预防的,从而可以大大地降低由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损失,所以做好水土流失的预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当中,监督执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相关部门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相关的立法规定,借

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发表时间:2019-12-31T12:19:32.4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7期作者:李秀娟 [导读] 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及生态系统,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甘肃省华亭市水土保持局甘肃省平凉市 744100 摘要:生态修复建设是当今社会的产物,因为人类社会无节制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及生态系统,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引言: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质量,有利于小环境的优化,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物与植物的多样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1.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1.1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指的是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学、工程学方法,通过改进或隔离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并为其优化内部及其与外界之间的交流过程,来实现生态上的尽快恢复或是发展到更高级的水平。从根本上来说,生态修复仍然是自我修复的过程,在某些方面,尽可能减轻人为因素的干扰,令其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实现生态功能上的修复。 1.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指在发生了水土流失的地区通过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大自然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恢复功能,从而实现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在这一模式下,能最大可能的激发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我们应尽量不要对自然系统施加压力,应更多的通过自然界的自愈功能来完成整个系统的修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理念,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 2.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更加自觉的参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生态环境的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关部门也随之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使得大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的实施,能够较好的优化生态环境,相关人员也在不断提出新的、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得生态修复工作的效果越来越突出,这也从根本上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实现。生态修复,可起到绿化周边环境的效果,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对当地居民的宣讲教育,使得很多人都能自觉、自愿的参与到生态修复中来,也进一步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效果。另外,提升当地绿化效果,美化周边环境。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可有效提升当地的绿化效果,美化周边环境。数据表明,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当地的绿化率不断提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水土保持中,能够降低洪水灾害的影响,优化农业生态条件,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能减轻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提升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 3.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宣传,提升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但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与教育,使得广大群众能够真心接受生态修复的理念,意识到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不断提高人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3.2因地制宜,同时制定人工辅助措施 从根本上来说,生态修复更多的是通过大自然的自身作用来实现的。其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够完全适用的,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植被覆盖状况也不同,因此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当然,仅仅依靠自然的自身修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提供各项辅助措施,以提升生态保护效果。也就是说,除了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手段,还要适当进行人工干预,并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3.3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的有效结合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要与产业开发有效结合,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发展具有高效益的产业。在农业生态开发中,要做到短期、长期效益的有效结合,治理与开发工作的有序推进,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热情。 3.4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修复的主体是自然,所以我们在修复生态系统和保护环境时,一定要牢记自然的主体地位,树立以自然修复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的方针来实施生态修复。根据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生态修复的实际开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推进我国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例如甘肃地区雨水充足,苗木生长速度快,自然的修复能力强,而其他地区雨水少、风沙大,所以苗木的生存环境恶劣,这就大大制约了苗木的生长,需要通过人工和灌溉来确保其成活率。 3.5调动更多主体参与 ①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建设。②调动更多主体参与其中,争取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建设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充分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不断增加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资源投入。③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积极引入相关企业、社会团体等参与到“四荒”的开发治理工作中,并在政策、资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以此推动“四荒”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1]。同时,加强监督管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强监督管护,对相关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可结合当地工作实际,构建层级分明、责任清晰的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损坏水土保持工作的人员、单位,要给予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水保持方案的实施做到依法监督,依法管理,督促项目管理人员及时按规定上报工程方案。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目录 一、基本情况 (1) 二、治理方案 (3) (一)指导思想 (3) (二)治理原则 (3)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情况 (4) 四、某某年治理思路与措施安排 (4) 五、防治措施设计 (5) (一)水土保持乔、灌、草设计 (5) (二)封禁治理 (7) (三)塘堰技施设计 (8) (四)沉沙池设计 (9) (五)沼气池设计 (10) (六)坡面沟渠工程设计 (12) 六、组织管理 (17) 七、工程概算 (17) (一)编制依据 (17) (二)投资结构 (18) (三)基础单价 (18) (四)工程估算 (19) (五)投资估算 (20) (六)资金筹措 (20) 八、效益预测 (20) 附件

一、基本情况 ***某某县某某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某某区位于***某某县北部**、***某某镇,涉及***、***2条小流域,8个某某村,境内山峦起伏,沟壑密布,海拔在78~640.5米之间。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某某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一年四季分明,无霜期长206~241天,雨量较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071.6mm,且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5.7℃,≥10℃积温5880℃,平均日照时数2088.6小时。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属鄂东北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栎、台湾松林某某区。由于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和治山改土,兴修水利等原因,自然植被遭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形成次生荫芽林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丛、草被以及多种栽培植被,东北部以壳斗科的栓皮栎、麻栎、青冈栎、茅栎和椴树、枫香、化香等组成的落叶树种为主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台湾松林某某区,西北部多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松茶混交林。据某某年统计资料表明,某某区森林覆盖率达41.1%,植被覆盖率达68%。 实施小流域土地总面积56.11km2,其中耕地面积2079.37hm2,占总面积的37.05%,(水田1014.83hm2,梯坪地865.98hm2,坡耕地198.56hm2);林地面积1909.54hm2,占总面积的34.03%,(乔木林862.9hm2,疏幼林1046.64hm2);果园

浮梁生态修复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浮梁生态修复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工程概况及其说明 一、工程概况 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进入新世纪,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迅速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恢复植被;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持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通过河流地貌特征的改善,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以及其纵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防止河床材料及河岸防护的硬质化,从而使河流恢复因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丧失或退化自然功能。总之尽快改变生态恶化的局面,是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建设指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提出尊重自然规律,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监理防治水土流失及自然河流功能丧失或退化的新思路。 浮梁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邻安徽省休宁县、江西省的婺源县,西毗我省波阳县,南接乐平市和景德镇昌江区,北连安徽省祁门县和东至县。居于六山二湖(黄山、九华山、庐山、武夷山、龙虎山、三清山;鄱阳湖、千岛湖)之中心,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长江中游经济区和京九铁路经济带结合部的中心地区,是赣皖浙毗邻地区的中心,江西省昌九景(南昌、九江、景德镇)“金

三角”、景上鹰(景德镇、上饶、鹰潭)“银三角”的联络部。县城距景德镇市中心仅6公里,与市区是一种连而有隔,隔而不断的关系。我县的湘湖镇、洪源镇分别是景德镇的东、西门户。全县总面积 2867平方公里,县界轮廓呈树叶形,南北长约88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自从2006年浮梁县被列为全国生态试点县以来,浮梁县在生态修复工作一直走在我省的前面。经过多年的治理浮梁县生态修复工作以初见成效。为巩固浮梁县生态修复程果,计划再用一年的时间治理生态修复工程,本次试点建设工程主要分布在该县瑶里镇、鹅湖镇及庄湾乡部分地区的12个村委会,项目区面积为213.21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44%。景——瑶战备公路穿越项目区,通往各乡镇、村的道路全部硬化,交通十分便利。瑶里镇一直以来都很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区域内原始生态至今保存得较好,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环境。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渡假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浮梁县瑶里镇以其特有的自然生态景观成了成为了人们向住的旅游胜地,近几年来浮梁县瑶里镇的旅游人次年年攀高。 2001年瑶里镇被确定为江西省省级自然风景名胜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然而旅游人次逐年增加给当地的自然生态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因为人类活动的增加将打破原来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自然生态逐步趋向恶化。因此对其加以保护利用尤为重要。 浮梁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起动将会有利的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也将更为有利的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与生态修复两者存在着互利的关系,生态修复建设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简称“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规范监理行为,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规章,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水利部主管全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在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水土保持司的指导下承担具体管理工作。 第三条 水土保持工程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实行项目法人任责制或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在项目批准立项时予以明确。 第四条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必须由水利部批准的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五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批准的设计文件及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监理合同,对工程施工实行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在确定承建单位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有关规定择优选定监理单位。 第七条 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与监理单位签订书面监理合同,合同中应包括监理单位对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投资、进度进行全面控制的条款。监理单位应依据合同,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维护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和承建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 第九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取费标准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监理单位不得采取压低监理费用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监理业务。 第十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除应符合本办法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项目监理机构及设施 第十一条 监理单位须向工程现场派驻项目监理机构,具体负责监理合同的实施。项目监理机构的设置、组织形式和人员组成,应根据监理工作的内容、服务期限及工程类别、规模、技术复杂程度、工程环境等因素确定。监理人员组成应满足水土保持工程各专业工作的需要。 第十二条 监理单位应于监理合同签订后十天内,将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及任命的总监理工程师,书面通知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 第十三条 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监理合同约定,提供满

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探讨

水土保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功能探讨 摘要:在现阶段的城市中,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的破坏导致 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干旱等问题越发严重。为了改变 这一现状,通过水土保持的方式来治理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 具有很好的效果。本文简单概述我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分析水土保持对生 态环境保护的功能及使水土保持工作更具成效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与价值 引言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依赖于对土地等资源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 了十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治理问题严峻。地球生命系统的稳定依赖于生态 系统的服务性能,由于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水土流失现象严重,而水土保持作为应对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指在发生了水土流失的地区通过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帮助大自然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恢复功能,从而实现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生 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在这一模式下,能最大可能的激发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 能力。因此,我们应尽量不要对自然系统施加压力,应更多的通过自然界的自愈 功能来完成整个系统的修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全新的环 境保护理念,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 2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水土流失防治不完善 某些建设项目有涉及到水土保持的问题,建设单位会安排相关部门对水土保 持的管理方案进行审核与检查。然而在实际施工中,很多建设单位为获取更多的 利润,不顾建设质量,甚至不惜降低工程成本,忽略管理水土保持的工作,进而 导致我国水土流失的问题频繁发生,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这会对人民的生 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按理说我国政府应该针对此问题,给人民一些补偿,但 政府财政收入有限,所以无力承担这部分的经济补偿责任。此外,由于受到市场 资源配置的限制,水土保持的工作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而且做水土保持的工作 带来的收益不能全部享有,导致没人愿意独立承担防止水土流失的全部成本。 2.2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 据调查统计,我国目前的土地荒漠化的面积高达262万km2,占我国总面积 的27%,形势十分严峻。土地荒漠化是一种严重的土地恶化类型,其导致了大面 积的土地出现衰退的现象。而土地荒漠化的不断发展就会形成大范围、不可控的 沙尘暴。土地荒漠化的加剧直接使沙尘暴明显增多,也导致了沙尘暴的强度和影 响范围不断扩大。 2.3农民不重视水土保持的工作 有部分农民没有重视水土保持的工作,仍然选择不符合耕作条件的农田中耕作,而且农村承包权随时会有变动,也就是说农民对这块土地无法进行长期的经营,加上农民缺乏水土保持的意识,进而使农民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大大降低,这 些行为导致水土流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3使水土保持工作更具成效的具体措施 3.1加强宣传,提升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目录 . .

一、基本情况 (1) 二、治理方案 (3) (一)指导思想 (3) (二)治理原则 (3)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情况 (4) 四、二00四年治理思路与措施安排 (4) 五、防治措施设计 (5) (一)水土保持乔、灌、草设计 (5) (二)封禁治理 (7) (三)塘堰技施设计 (8) (四)沉沙池设计 (9) (五)沼气池设计 (10) (六)坡面沟渠工程设计 (12) 六、组织管理 (17) 七、工程概算 (17) (一)编制依据 (17) (二)投资结构 (18) (三)基础单价 (18) (四)工程估算 (19) (五)投资估算 (20) (六)资金筹措 (20) 八、效益预测 (20) 附件 . .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县二00四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位于*****县北部**、***两乡镇,涉及***、***2条小流域,8个行政村,境山峦起伏,沟壑密布,海拔在78~640.5米之间。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一年四季分明,无霜期长206~241天,雨量较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071.6mm,且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5.7℃,≥10℃积温5880℃,平均日照时数2088.6小时。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属鄂东北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栎、松林植被区。由于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和治山改土,兴修水利等原因,自然植被遭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形成次生荫芽林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丛、草被以及多种栽培植被,东北部以壳斗科的栓皮栎、麻栎、青冈栎、茅栎和椴树、枫香、化香等组成的落叶树种为主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松林植被区,西北部多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松茶混交林。据2002年统计资料表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41.1%,植被覆盖率达68%。 实施小流域土地总面积56.11km2,其中耕地面积2079.37hm2,占总面积的37.05%,(水田1014.83hm2,梯坪地 . .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法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试行) 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2006年6月

为统一全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路线、明确监测内容、规范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制订本实施方案(试行)。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国家、省投资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1监测依据 1.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12号令) (3)《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水利部25号令) 1.2技术规范 (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3)《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1987) 1.3其它依据 (1)项目初步设计和批复文件(包括设计变更文件) (2)项目所在行政区的生态治理规划文件

2监测目的与监测技术路线 2.1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治理及效益发挥状况、为该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专项验收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为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对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监测数据。 2.2监测技术路线 (1)前期。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关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实地勘查(补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摸清小流域基底情况,校核有关数据资料;经分析论证确定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布设,制 订监测计划。 (2)中期。实施全面监测,通过开展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获取各类监测信息(有条件的开展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在监测期内编写年度监测报告。 (3)后期。项目竣工后,汇总分析各年度监测报告与监测信息,编写竣工监测 报告。 3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 小流域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基底值、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危害和防治效益。

生态工程 水土保持

第四节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工程 三、水土保持的植被措施 营造水土保持林,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也是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地表径流,改良和固持土壤的根本措施。 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原则 营造水土保持林,必须根据保持水土的目的及水土流失地区的自然特点,同时兼顾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要求来选择树种。 ①生长迅速、寿命长、根系发达,能促进排水和固结土壤的树种; ②枝叶茂密,树冠较大,能够形成深厚松软的枯枝落叶层的树种; ③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能在贫瘠土壤上生长的树种; ④繁殖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 ⑤根蘖性强,再生能力高的树种。 依上述原则,在华北地区,适宜做水土保持林的主要树种: 针叶类的有油松、侧柏、杜松、樟子松、华北落叶松、云杉等; 阔叶类的有杨树类、刺槐、臭椿、旱柳、白榆、槐树、柿树、枣树、山杏、楸树、白蜡等。 小乔木和灌木类的有柠条、翅果油树、花椒、木瓜、火棘、杞柳、紫穗槐、荆条等。 四、水土保持林的配置 1、分水岭防护林 丘陵或山脉的顶部通常称为分水岭,它是地表径流和泥沙的发源地,水蚀和风蚀较为严重,水土流失首先从顶部开始。 1)梁峁顶防护林 “梁”和“峁”是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地貌,梁顶和峁顶水蚀比较微,但一般气温变化剧烈,风蚀严重,土壤干旱瘠薄。 如梁峁顶部为荒地,可全面进行造林; 如梁峁顶部较长又多为农田,可在农田的一侧或两侧营造防护林带,以保护农田和防止水土流失。梁峁顶部造林一般比较困难,应选抗风蚀耐干旱和根系发达的树种或灌林。 适于梁峁顶部的树草种主要有山杏、白榆、小叶杨、刺槐、柠条、紫穗槐、沙打旺等。 2)山脊分水岭防护林 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山脊分水岭一般比较高寒、风大、土壤瘠薄。 营造山脊分水岭防护林实行乔、灌草结合,选择耐旱、抗风、根系发达、保土能力强的深根性树种,如马尾松、湿地松、巴山松、栎类、刺槐、合欢、木荷、胡枝子等,林带宽度可依山脊分水岭宽度、风害和侵蚀程度而定。 2、坡面水土保持林 坡面水土保持林是指梁顶或山脊以下,侵蚀沟以上的坡面上营造的林木。 坡面是水土流失面最大的地方,也是水土流失比较活跃的地方。 梁峁坡水土保持林应沿等高线布设,与整地工程设施相结合,可采用单一乔木或灌木树种,以乔灌混交型为佳。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 综合说明 1.1可研编制过程及依据 1.1.1项目区地理位置 **市**区二**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位于**市区以北,***河东侧,包括二**沟小流域及其附近的其它3条小支沟,其径流经北郊防洪沟流入***河后汇入黄河。地理位置为东经109 o52′49″~109o 55′57″,北纬40o42′55″~40o46′01″,东西最长直线距离为3.5km,南北最长直线距离为5.6km,土地总面积为16.2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4.8 km2。 1.1.2编制过程 二**沟小流域位于**市区以北,区内沟壑纵横、地表破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对市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市**区政府一直都想彻底治理该流域,为有一个科学、合理地治理该流域的依据,**市**区水利局于2005年4月委托我院编制《**市**区二**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接受委托后我院即派设计人员进行现场实地踏勘,对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收集了有关资料和图件,并按照《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其它相关规范,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等特点,初步确定了各项治理措施及其位置、规模等,并对工程进度、项目实施和工程管理做了较为详细的安排。经过全体设计人员的共同能力,于2005年5月中旬编制完成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市**区水利局。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市水务局、**区水利局、**区水保站等单

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对报告中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及专家批评指正。 1.1.3编制依据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有: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4、《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SL73.6-2001); 6、《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7、《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 8、《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 9、《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国家发展委员会、建设部; 10、《**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年); 11、《***自治区黄河流域**市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1985年); 12、《*****市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 1.2项目建设概况 1.2.1项目建设环境 项目区位于大青山土石山区,区内沟壑纵横、地表破碎、坡向多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