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公共自行车案例分析报告

杭州公共自行车案例分析报告
杭州公共自行车案例分析报告

目录

摘要 (2)

第一篇背景篇 (3)

1.1杭州公共自行车案例背景 (3)

1.2发展现状及服务模式 (4)

第二篇借鉴对比篇 (6)

2.1法国公共自行车 (6)

2.2上海公共自行车 (8)

2.3武汉公共自行车 (10)

2.4北京公共自行车 (11)

2.5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行特点 (12)

第三篇分析篇 (15)

3.1公众的正面评价 (15)

3.2公众的负面评价 (17)

3.3 我们的分析 (19)

第四篇解决建议篇 (25)

4.1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的战略定位 (25)

4.2公共自行车系统布局策略 (28)

4.3优化杭州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的措施 (32)

结束语 (35)

摘要

提供发达、便捷的高品质公共交通是国际大都市的普遍特征。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就如人身上的血管,主动脉畅通,毛细血管密布,城市才能良性运转。

城市的交通活起来,畅起来,毛细血管的建设必不可少。根据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方针,围绕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要求,于2008年5月1日正式推出了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将自行车纳入城市公交的重要交通工具。通过让自行车担起城市交通微循环的职责,全面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机动性和可达性,吸引小汽车出行者改变出行方式,节约道路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缓解“出行难”问题。

建设推广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是实施公交优先,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又一重大理念创新。自系统运行以来,全国各城市都非常关注其发展,并对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优势和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我们主要围绕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目标,在分析国内外重要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行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布局与城市交通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确定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在杭州公共交通系统中的战略定位,并根据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公众满意度的要求,从拓展运营网络、完善信息系统、优化服务内容、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改进公共自行车系统的管理对策。

第一篇背景篇

公共自行车或“自行车共享”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欧洲。196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将一些涂成白色、没有上锁的自行车放在公共区域,期望供人们长期免费使用,这被称为“白色自行车计划”。这次失败的计划尝试被普遍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公共自行车——第一代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起源。30年后,第二代公共自行车系统在丹麦哥本哈根出现。这类系统的特点是有特定的存取地点,以匿名的方式使用硬币作为取车和还车的凭证,特别的设计也没有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当今这个高科技引领的时代,第三代公共自行车系统在欧洲很多国家相继出现,延续着自行车的前进潮流……

1.1杭州公共自行车案例背景

发展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是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以公共交通自行车换乘(B+R)及停车换乘(P+R)为核心的组合交通模式,解决公交末端“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务,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解决城市交通“两难”问题,倡导绿色交通,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战略任务。

2008年5月1日,根据市委市政府依托公交构建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要求,在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杭州公交集团近2个月的筹备和建设,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开始投入试运行。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及“方便、安全、优质、高效”的要求,投入试运行的公共自行车总数达2800辆,以西湖景区及上城湖滨街道为重点,共设置61个公共自行车租用服务点。

2009年6月,杭州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共计1080处,自行车总数超过2.5万辆;国庆期间服务点总数增加为1600个,公共自行车总数达到4万辆,形成了遍布全城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网络,全市已实现“通租通还”,这些租车点基本按照中

心区300米为半径、市区500米为半径设置,以人流集中的商场、景区公园、公交站等为选址重点。考虑到租还的便捷,公交集团研发了低故障锁,并增设24小时服务点。

预计到2009年底,自行车总数将达到5万辆,公共自行车网点将超过2000个,真正实现“覆盖所有的小区、大型商厦和超市”。从远期发展来看,公共自行车总数将达到20万-25万辆,覆盖全城。未来的杭州公共交通网络,将由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车共同形成。

1.2发展现状及服务模式

在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采用了政企合办公益化的运作模式。杭州市政府将整个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权,划归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以下简称公交集团)。公交集团则专门成立全资控股的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其运营工作。政府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投入资金的同时还提供了大规模的贴息贷款。

公益化运作首先体现在: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硬件设备、软件开发等先期所需资金均由政府投资。杭州市政府已投入1.5亿元,主要用于硬件设备的购置和基础设施的建立。比如,经过招投标选择了400元/辆的“飞鸽”牌自行车作为杭州公共自行车使用;网点基础设施建设,以最常见的“一亭两棚”为例,造价22万元/座。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政府不仅是公共自行车的倡导者,还扮演了推广者和监管者的角色。这既提高了公共自行车的社会接受度和系统本身的服务水平,又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保证了租赁系统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由固定标准式服务点和移动便捷服务点构成。现在已全部实现了“通租通还”,也就是说租车者可就近租车和就近还车,随租随用。固定标准式服务点设有专门的售票亭和站台,设备较齐全,租车者凭公交IC卡或现场办理的临时租车卡租用公共自行车。移动便捷式服务点只需要用户现场交纳300元现金(其中200元为租车信用保证金,100元为消费资费),出示身份证,并填写“杭州公共自行车租用专卡申领表”,既能成功办理租车专用卡,费用由手持多功能仪器结算。办卡过程快速方便,前后不到一分钟。

两类服务点的收费标准一致:60分钟内免费租用;60分钟以上至120分钟收取1元租车服务费;120分钟以上至180分钟(含),收取2元租车服务费;超过180 分钟按3元/小时计费(不足1 小时的按1 小时计)。为鼓励市民采用公共自行车与公共交通换乘系统,从刷公交IC卡起90 分钟内租用公共白行车的,免费时间可延至90 分钟,计费结算时间也相应顺延。

第二篇借鉴对比篇

2.1法国公共自行车

自第三代公共自行车系统实施以来,法国巴黎、里昂系统的发展是比较有代表性且相对成功的。下面分别从运作模式、服务方式、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这4个方面对这两个系统的特点进行探讨。

2.1.1运作模式

巴黎和里昂的系统采用的都是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由政府主导的模式,承诺不使用纳税人一分钱。欧洲最大的机场及户外广告运营商德高公司用广告置换的方式承接这个工程,负责其运营、维护、调度等。在该系统招标时,德高公司以9000万欧元的启动资金及相关服务竞得了10年的运营权。根据协议,德高公司每年的运营收入全部上缴市政府,另还需支付300万欧元的广告特许经营费,以此得到全市1628块广告牌的经营权。德高公司的运营收入主要包括会员费、租金,以及自行车损坏、丢失或超期使用情况下的赔偿金。会员费和短时间内的租金都很便宜。尽管如此,因为巨大的需求,每年的运营收入仍超过3000万欧元。

2.1.2服务方式

巴黎和里昂系统的共同特点是使用者必须注册成为会员,缴纳少量会员费,抵押一定数量的现金或提供信用卡信息,一旦成为会员,在0.5小时以内使用公共自行车都是免费的,超过部分需支付一定的费用。为了倡导“随用随骑,骑后速还”的用车理念,随着使用时间的累加,费用会快速上升。此外,自行车的存取非常方便。使用者只要在租车点的读卡器上刷卡,完成身份认定,系统就会解锁选定的车辆;使用完毕可以在任一租车点归还,按规定的方法放置后,系统自动确认并提示是否锁定,一旦锁定,系统自动计算费用并完成收费。

2.1.3实施效果

1)提供方便、快捷、健康的出行方式

巴黎公共自行车系统实施的第一年,全年自行车使用量达2750万次,这表明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民的出行习惯,更多的人选择了这种健康的出行方式,尤其会员上下班使用公共自行车的比例很高。

2) 减少城市大气污染

根据一般的估算方法,机动车每行驶1千米,平均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为160 克。巴黎共有2.06万辆公共自行车,年平均行驶里程约1万千米,如果这些出行里程全部由小汽车完成,巴黎每年将多排放近3.3万吨二氧化碳。同样,里昂通过提供公共自行车(年行驶里程约为640万千米),每年能够减少超过1000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3) 提高资源利用率。

自行车作为一种价格低廉的交通工具,传统上通常由每户家庭私人持有。每个人每天一般只需使用1-2次,大部分时间都会被闲置。公共自行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本身的利用率,该系统将自行车的使用率提高了数倍。

4) 提升城市形象。

国外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城市大都取得了成功,其公益性的服务受到了居民的普遍欢迎。国内外媒体,包括网络、电视、报纸等都给予了大量积极的报道和评价。在其示范作用下,北美和亚洲的一些城市如纽约、华盛顿、蒙特利尔及我国的杭州、武汉等,开展了可行性研究,甚至已经有城市率先推出了类似的系统。公共自行车和租赁网点独特的形象已然成为当地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巴黎还因其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成功实施获得了“2008年可持续交通城市奖”和“2007年全世界最佳旅游项目奖”。

2.1.4存在的问题

巴黎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巴黎的服务点经常能够看到损坏的自行车被搁置在一旁,不能正常出租。相关数据表明,在推出以后的18个月里,原先的1.5万辆自行车(到夏天升至2万辆)不见了7800辆,另有11600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负责运营和维护的德高公司说员工平均每天要修理或

者替换1500辆自行车,平均每天都能发现20辆车被遗弃。

巴黎和里昂公共自行车系统完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由于缺少政府的支持,在持续经营方面碰到了很大的瓶颈。负责其运营管理的德高公司明确表示他们在经济上再也负担不起了,要求政府提供财政支持。

自该项目启动至今,巴黎市的2万辆自行车已经被全部换过,因为负担过重,巴黎公共自行车的推广计划受到影响。德高公司已经开始考虑停止在破坏、偷盗多发地段提供此项服务,把公共自行车推广到巴黎郊区的想法也因此困难重重。巴黎市政府表示正在考虑启动“抵制破坏公共财产”的宣传活动,提高市民这方面的觉悟。但是,德高公司对政府宣传活动的影响力持怀疑态度。该公司的总经理表示:“破坏太严重了,私人公司根本无法单独应对它,尤其当公共秩序出了问题时。如果我们要继续搞下去,我们必须要改变经营模式。”1

2.2上海公共自行车

2.2.1运作模式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为了完善区域交通的服务设施,改善市民出行条件,携手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永久),以政府出资购买上海永久提供车辆管理服务的方式,建设闵行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在全市率先推出免费公共自行车服务。为居民提供从地铁站点、大型卖场等公共场所到小区内的“短驳”服务,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难题。

第一批350辆规模的莲花路地铁站及周边4个社区服务网点,于2009年3月完工并投入使用。第二、三批投入的网点,也于同年6月和10月底完成,目前约有200个服务点遍布闵行。预计今年总计将投入1万辆便民自行车,建成239个租还车网点,投放的诚信卡数量将在20万张左右。

闵行区建交委负责人表示:1万辆自行车全部投用后,将基本实现地铁、公交换乘、居民社区、高校、大卖场等网点的全面覆盖;直接服务人群将超过100万(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等),预计能满足日均5万-10万人次的免费自行车使用和出行需求,再以平均每人骑行两公里计算,就等于将闵行公交的服务距1

离延伸了10万公里。

2.2.2服务方式

闵行区免费自行车租赁系统采用“无人值守、异地借还”的模式,凭身份证办理“诚信卡”即可实现租车,无需交费。考虑到车辆维护等问题,目前借车出行仍有限制。闵行区免费自行车租赁点的开放时间为7时—22时,诚信卡卡内原始分值为1000分,一次出借,4小时内必须归还。诚信出借一次,可获得100分;超时每半小时将扣200分;如果一整天不归还,1000分将被全部扣除。一旦诚信卡内积分为零,则不能借自行车。卡主若想再次申请,将遭遇更高的门槛。相关负责人表示说:“我们不只是免费租赁,还是免费服务,而且我们会一直免费下去。”

2.2.3存在的问题

上海闵行区自行车免费租赁项目的主体运营方—中路股份的全资子公司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已于2009年11月1日因“双方冲突很多”单方面终止与合作伙伴——上海添添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关系。同年6月,上海永久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公司提供车辆管理”的方式,拿下闵行区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运营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该项目的运营方还是一家叫“龙骑天际”的公司。由于龙骑天际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同年6月底才由上海永久接手,在一线人员管理方面,上海永久交由“添添隆”负责。然而在正常运营4个月后,项目再次发生变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的一份由上海永久发给“添添隆”的公函指出:“我公司是与上海市闵行区建交委签订‘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设备租赁与运营合同’的唯一承建方和运营方,“添添隆”仅在我公司同意下进行部分辅助工作。”公函还称,鉴于双方在操作过程中发生分歧,并已经严重影响公共自行车租赁项目的正常运行,上海永久于11月1日起终止和“添添隆”的合作关系。对此,“添添隆”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则表示:“为了干扰运营的正常进行,上海永久‘策划’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包括:① 10月13日、14日,上海永久发布信息,通知用户来领借车卡,造成10月15日、16日大量用户来领卡;②10月15日,上海永久没有按承诺给一线服务员工垫付

工资;③10月16日、18日,上海永久未经“添添隆”的同意,就往各网点以加薪100元等方式让“添添隆”员工与上海永久重签合同,造成人心动荡;④10月17日、18日,在未与“添添隆”协商的情况下,上海永久把大批自行车调进各网点,造成许多市民抱怨和投诉。

对于享受免费租赁业务的居民来说,运营方的内部矛盾直接关系到这个庞大的免费租赁项目能否继续正常运营下去。分析人士认为,矛盾的爆发也间接说明这一运营机制尚待成熟的现实。

2.3武汉公共自行车

2.3.1运作模式

“武汉模式”创新性地采用了“政府授权、企业运作”的方式,由企业出资购买自行车并建立站亭,政府免费出让站亭广告位,制定相关鼓励政策,现由“鑫飞达”和“龙骑”两家公司实施运营。2008年底龙骑公司首先在青山区试点,然而,在青山“小试牛刀”后,龙骑公司并未能将“青山模式”在武汉全市铺开。2009年4月1日武汉一家本土企业鑫飞达启动武汉公共自行车系统,根据与武汉市政府签署的协议,除了青山外,武汉其它6个中心城区的免费自行车租赁项目都由鑫飞达公司来经营。截止2009年10月30日鑫飞达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7000余万元,建成718个公共自行车站点,投放自行车16000辆,发放租车卡18万张,日租车量达6万人次,共为300万市民提供了便利的租车服务。加上青山区的68个站点,3000辆自行车,第一期服务系统在边建设边运行的情况下,已提前一个月在11月中旬全部建成。

2.3.2服务方式

市民只需身份证、学生证、军官证等有效证件,申请一张“诚信卡”,就可免费租到一辆崭新的公共自行车。与政府买单的“杭州模式”不同的是,武汉市民享受的是“全免费”服务,而政府也不参与直接投资。

2.3.3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两家企业的先后入驻,武汉市公共自行车呈现独特的竞争局面,

“龙骑”单独经营青山区,而其他6个中心城区则由“鑫飞达”经营,常来往于青山与武汉其它中心城区的市民不得不面对一人持两卡的尴尬局面。尽管不少市民希望两家公司能实现租赁卡互通,但由于两家企业本身处于竞争的对立面,后台系统不可能分享,这导致两卡互通的提议只能被一再搁浅。

另一方面,针对武汉“政府授权、企业运作”的运行模式和全免费的服务方式,有媒体质疑:政府不花一分钱,全部建设投资、后期维护、运行的投入都由企业买单,企业不能盈利,这项公益事业能走多远?也有媒体探询:免费自行车的运营,很可能会冲击出租车和公交车的利益,面对重重压力,运营企业能不能坚守阵地走下去呢?

2.4北京公共自行车

2.4.1运作模式

目前北京的公共自行车系统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由宣武区提供免费的便民自行车,这种模式由政府直接参与。2007年6月,宣武区政府出资6万元,在全区108个社区投放250辆自行车,这些橘黄色的自行车都标有“便民自行车”、“便民服务车”的统一标识。为了与区政府的工作相衔接,给更多的居民提供租车服务,很多街道也购买了一些自行车;另一种是使用由专业自行车租赁管理机构--北京贝科蓝图公司实施的系统。贝科蓝图自2005年8月成立以来,已在中心城区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连锁服务网络,截止2008年底,增设服务站点达200个,自行车总量达5万辆。

2.4.2服务方式

在宣武区的模式中,自行车由政府和街道出资购买,分发到各个街道和社区,由居委会负责管理,居民只要交纳一定押金,即可免费使用自行车。

由贝科蓝图实施的公共自行车联网租赁项目包括贵宾卡和计时卡两种服务。贵宾卡用户需支付400元押金和100元的全年服务费,持卡市民可从城里任一网点租赁自行车,使用过后在最近的网点存放;计时卡用户在交纳400元押金和一定的服务费后,按每小时5元,4小时10元,8小时20元的标准支付费用,计

时卡无法实现异地存取,只为顾客提供短时服务。两种租赁方式均免维护费。

2.4.3存在的问题

在宣武区,政府部门直接参与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运作模式碰到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这种模式下自行车的购买和维护均由政府买单,资金压力大,限制了这一惠民措施的推广;其次,这种模式下自行车出租的日常运作多由居委会承担,既增加了居委会的工作负担,又由于不够专业容易产生诸如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虽然“便民自行车”是公益性的项目,但具体实施还是应该由专业机构和企业来负责,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财税优惠、免费提供网点用地等措施加以引导和扶持,这样效果也许会更好。

专业自行车租赁企业的商业化运作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人们诟病最多的就是租赁的押金和租金偏高。从贝科蓝图实施的“公共自行车”的系统可以看出,包年租用比较划算,对于临时租用的人来说,计时卡的租金标准过高。

北京的公共自行车系统还面临着取车、还车不方便的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租赁网络覆盖面积偏小,站点偏少,自行车不方便停入网点,带来的失窃风险也限制了公共自行车对用户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公司的规定不尽合理,如贝科蓝图提供的计时卡无法实现异地存取,这进一步限制了非包年用户的使用频率。

2.5杭州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行特点

2.5.1政企合办的运作模式

杭州市政府在公共自行车运营中不仅是倡导者,而且还扮演了推进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全方位支持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和发展。2008年4月,杭州将整个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权,划归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由国有独资的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全面负责车辆引进、租赁网点与配套设施建设、人员招聘培训等日常管理工作,并研发了国内首套公共自行车租用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及自行车锁止装置。

公共自行车的服务点少,将导致了车辆利用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共自行车功能的最大发挥,也造成了借车难和还车难问题。进入2009年后,政府

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继续扩大公共自行车系统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到2009年年底,杭州预计建成2000个服务点,5万辆自行车,由政府提供的贴息贷款将达到2.7个亿。公共自行车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租车高峰时段的借车难、还车难问题,于是选择骑自行车来短途出行的市民越来越多,这大大提高了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率。从远期发展来看,公共自行车总数将达到20万—25万辆,覆盖全城。规划中未来杭州的公共交通网络,将由地铁、公交车、出租车、水上巴士、公共自行车共同形成。

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采用纯市场化方式来进行运作,会导致资源整体配置的较低效率。政府介入是保障公共物品供应效率的重要条件,但政府干预并不等于政府直接管理,更不等于政府包揽。由于企业生产率一般高于政府直接经营的效率,通过政府间接管理的方式,引导企业参与公共物品生产,能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政企合办运营模式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能保障公共自行车系统作为准公共品获得政府对持续发展的坚强支持;另一方面,由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自主运营,也能兼顾资源配置效率。

2.5.2 阶梯递进的收费方式

⑴押金:200元⑵租车费用计算:60分钟之内(含):免费 60分钟以上至120分钟(含):1元/时 120分钟以上至180分钟(含):2元/时超过180分钟以上:3元/时(不足一小时的按一小时计)⑶成本测算:以保本为最高目标,每月营运成本为150万元,每月租金收入为20-30万元,其租用的94%为免费。

对比上海、武汉这些城市全免费的收费方式,杭州市公共自行车阶梯式的收费方式起到了督促借车者及时还车的作用,能够避免个人长时间“霸占”自行车,这样既提高了公共自行车的效率,也帮助租车的市民养成了“随用随租,用后速还”的好习惯。统计表明,90%以上租车人的单次使用时间都在1小时以内;对比北京等城市公共自行车的收费方式,杭州市的收费方式又显得经济合理,容易对游客等临时用户产生吸引力,这对它的长足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2.5.3 总结

在公共自行车服务的运营中,每月二三十万元租金收入相对于每月约150万元的车辆维修、折旧、人员工资等各种开支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如果完全采

用由企业承包的模式,企业将采取商业化运作破坏了公益性的初衷,而且长期大规模的投入显然不是一家公司所能接受的,这必将阻碍公共自行车系统规模的扩大。政企合办的运营模式,既提高了公共自行车的社会接受度和系统本身的服务水平,又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保证了租赁系统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这种模式下,整个系统的规模得以不断扩大,同时公益化的初衷才能够顺利延续下去……

第三篇分析篇

通过上面的借鉴对比篇,我们可以看到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运营模式是较为先进的,那么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何,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呢?在下面的分析篇中我们将先客观地阐述公众的评价,继而做出我们自己的解答。

3.1公众的正面评价

2008年5月5日, 杭州市统计局民情民意调查办公室发布了《杭州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首日试运行情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99%的租车者对杭州推出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表示赞同。其中,外地游客的赞同率达到99.9%,比杭州居民高2.2个百分点,特别是省内市外游客、港澳台游客和国外游客的赞同率均达到了100%。杭州本地居民中,平时出行以自行车、单位车为主的租车者赞同率达到了100%。这表明杭州市政府推行公共自行车系统的举措满足了老百姓的需要,迎合了市民的心声。

3.1.1免费自行车入选2009杭州生活品质十大年度现象

骑免费自行车“游走”在杭城街头已是一个时尚元素,更构成了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绿色出行”逐渐成为杭州市民的自觉行动。免费单车入选2009杭州生活品质十大年度现象。

入选点评语:以对城市生命的深刻理解,站在中国土地上,智慧地面对世界城市病。用“单车”延伸“公交”服务,用“慢行”接力“快行”系统,以杭州方式独特地破解了公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1

被评为“十大年度生活品质人物”之一的杭州市公交集团公司总经理黄志耀在2009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交流发布会上激动地发表了自己的获奖感言,“‘免

1https://www.360docs.net/doc/8a6666350.html,生活品质网《免费单车风行杭城街巷》2009-05-14

费单车’”今后的路还很长,今后的发展我想用八个字来体现:优化系统,扩大服务,使公共自行车真正成为杭州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

3.1.2缓解了行路难停车难问题

新华网报道:不少人发现,在早晨和傍晚的高峰时段,骑自行车是通行最快的交通工具。市民邓敏华调侃:"看着环城西路、体育场路等主干道上车堵成一片、半天动弹不了,而我骑着车轻快地一路向前,兴奋地直想吹口哨!"2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徐力在浙江日报中给出了这样一段点评:“行,路停车难”是现代大城市的“通病”。随着城市人口剧增和越来越多轿车进入家庭,城市交通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杭州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将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纳入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之中,是缓解城市交通“两难”的有效举措。而且,系统对租用者实行“免费服务”,但通过广告收益来维持运行,不花财政一分钱,探索出公益性事业社会化运作的新路子。这是一项利民的创新之举,具有较大的创新价值。

3.1.3 便利了市民出行

浙江新闻网针对公共自行车的需求作了一个调查,主要有三类市民使用公共自行车:

人群1:上下班高峰去公交站

人群2:去菜场或超市购物

人群3:市民双休出游景区,风景区换乘

这个调查表明公共自行车系统确实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

人民政协网有文章指出,杭州是一个旅游城市,景点众多,去过西湖的人都有体会,把偌大的西湖走个遍、玩个遍,真的有点累。而杭州市许多景点相隔并不遥远,坐公交车不太方便,打出租车成本较高,步行又太累,如果骑上自行车在相邻景点之间穿梭,则是最佳选择。可来自于外地或国外的游客没有这个条件,总不能自带自行车旅游,免费自行车正遂游客所愿。

2009年5月3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从5月1日起,浙江省杭州市在1 https://www.360docs.net/doc/8a6666350.html,/?viewnews-1319《免费单车、消费券入选杭州十大品质生活》

西湖景区、城北、城西等地投放2800辆公共自行车,游客和市民可以在这些地方免费使用自行车骑游“天堂”。1在杭州的各个景区,服务点配车很足,游客可以随意地在各个景点租车、换车,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骑游路线。骑着公共自行车环游西湖,或者骑着自行车到龙井村、九溪这些地方,宜人和风拂面,美景尽收眼底,将是多么惬意。

3.1.4减少了碳的排放量

都市快报中有文章指出,环境立市战略是杭州的核心战略。推行公共自行车系统,是杭州市政府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和低碳新政,倡导低碳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自行车是“零碳”排放,是典型的适应于低碳城市生活的交通工具,而坐小车、公交车出行,做不到零碳排放。自行车具有不使用能源、污染零排放、健康、存放和使用都较少占用土地的优点。天津市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居文钟也表示,在都市里发展公共自行车符合城市多方位的发展要求,既能给居民出行带来方便,又能有效地减少城市大气污染,还能很好地节约燃油等交通能源,降低有害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的排放。一旦公共自行车发展起来,吸引公众利用这种方式出行,就会导致其他交通出行方式的减少,对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极有益处。

另据初步估算,按照每辆自行车日均被租用6人次计算,每投放1万辆自行车,一天可替代公共交通1000辆次,可直接节省燃油4万升,减少碳排放100多吨。因此,把公共自行车放在城市客运交通大系统发展战略中进行规划和研究,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低碳绿色交通系统将会对杭州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生态、社会效应。2

3.2公众的负面评价

3.2.1租还车不便

不少用户反映,租还车难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群众的出行效率,耽误了民众的行程安排,有待尽快解决。从下面的这个还车难的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23

1《杭州投放2800辆“公共自行车”》,《中国青年报》,2009.05.03

2https://www.360docs.net/doc/8a6666350.html,/html/hbrb/20091023/hbrb893970.html 2009.10.23

岁的小朱今年大学毕业,与一家公司约好上午10点面试。小朱9点半从凤起东路凯旋路口租了一辆公共自行车。9点45分,他到浙报对面的服务点准备还车,却发现车位已满。他等了5分钟,不仅没人来借车,还不断有人来还车。小朱一边给对方公司打电话道歉,一边急着找地方还车。丝绸城门口的服务点车位满了,杭州日报大楼对面的服虽然那服务点也满了,好不容易找到屏风街上的一个服务点,还是满!最后,他骑到武林广场,总算是把车还掉了。为了还车,他花了近一个小时。1

另外,由于服务点缺少一定的储车设备。自行车数量不足时,调配速度得不到保障,租车人员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或换点租车,且较远距离的调配又增加了系统运营成本。

3.2.2服务点布设不尽合理

虽然公共自行车网点选址采用“四结合一公示”的方式,但服务点的布设仍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如还存在着紧挨盲道线建立租赁点,重要路段没有一个租赁点的现象,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在布设网点前做更周全的考虑。

网名为“石头129”的用户就指出:我发现庆春东路从凯旋路到秋涛路那么长一段路都没一个服务点,个人感觉不太合理。其实庆春路南北两个“省庆春医院”公交站附近各有一个银行,那门口的空地都很大啊。一点都不影响交通的。而且又在公交站旁边,也能与公交完美地结合起来。为什么就不设一个点呢?我就住附近的,可附近公交站的公交车最迟的也就9点半结束了。如果能设个点,也能解决晚上回家没车的烦恼了。2

从图3-1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主要集中于市中心、风景区及休闲区。副城、外围、居住区、高教园区设置的服务点较少,使得这些地方的网点相对孤立,利用率不高,且服务网点与公交衔接不够紧密,换乘公交的较少。

3.2.3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在杭州公共自行车官网的论坛里,很多民众反映公共自行车系统频频出现问题,自行车还不进去、热线打不通等现象时有发生,公共自行车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完善。

12009年7月14日《文汇报》《杭州公共自行车:烦恼中骑行》作者:蒋萍;徐寒萍;梁颖睿

卡号为A22271090的用户描述自己遇到的这样一个问题:4月7号下午6:10左右在武林广场公交站旁借了一辆车,6:30分左右在仙林社区的点还车,去POS机刷卡,显示车未还,但是车子确实锁住了,拉不出来了。然后回身看车,发现车子被人借走了,再刷POS机,还是未还车。别人要我做异常卡处理,结果显示无异常。打服务热线一直打不进!1

信息系统的完善程度影响着市民的出行效率及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的满意度,这关系到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前途。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对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升级以提升公共自行车的运行管理水平。

3.3 我们的分析

在了解了公众对公共自行车的看法之后,我们知道总体而言公共自行车在杭城的呼声还是水涨船高的。尽管仍存在一些负面评价,但是随着整个公共交通系统和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完善,我们相信公共自行车会越走越好。以下是我们团队从是否能有效做到节约道路资源、便利公众出行、改变出行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四个方面对公共自行车系统做出的分析。

3.3.1 节约道路资源

自行车的体积小,便于穿入小道,从而被认为可以有效节约道路资源,缓解地面交通压力。然而研究数据表明:一辆普通公共汽车,车身长8.45米,可载客95人,车道宽度为3.75米,当行驶速度为20hm/h时,根据公式推算其动力净空为23.3米,其人均使用道路面积为23.3m×3.75m÷95人=0.92㎡/人。而自行车行驶速度为12km/h,其动力净空为7.95米,自行车占据道路宽度1.25米,人均占用道路面积为7.95米×1.25米=9.9㎡。可以看出,使用自行车的人均道路占有面积是公共汽车的11倍,自行车并非节约道路资源的有效方式2。

暑期社会实践中,我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在龙翔桥、柳浪闻莺、少年宫、杭州花圃4个站点对1000位市民及游客进行了调查3,了解了公共自行车的使用情况。

1资料来源:杭州公共自行车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a6666350.html,/web/index.php?module=forum&act=show&co_id=4299《自行车的交通违法特性及其对策》

公众用公共自行车替代公共汽车进行市区短途出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共汽车的拥挤状况,但公共汽车的数量并不能因此减少,因此难以节约道路资源,反而在交通高峰期加大了原本已经非常拥挤的非机动车道的交通压力。1

3%1%

图3-2 公共自行车投入使用后,其他交通方式减少使用状况从上图可以看到,在推出公共自行车后,使用次数下降最多的是公共汽车,其次是出租车,然后是步行。这样一来,我们发现公共自行车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代替公交车出行的作用,适当缓解了公共汽车的拥挤状况,但公共汽车在满载和

空载的情况下都占据一定的道路资源,当其数量没有减少,交通压力依然很大。

表3-1 各种交通方式的服务能力对比

从表3-1我们可以看出,常规汽车交通和BRT系统、轻轨、地铁的运营服务能力都要远远高于自行车,大城市要真正节约道路资源环境交通压力,很难依靠自行车来实现,而是必须采用运行效率高的现代公共交通手段。

1https://www.360docs.net/doc/8a6666350.html,/web/index.php?module=forum&act=show&co_id=4299《自行车的交通违法特性及其

高档自行车产业分析报告

高档自行车 产业分析报告 销售与市场企业发展研究院

目录 背景 (3) 国内自行车行业的问题、形势与机遇................................3-4 中国自行车行业2011年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环境分析)5-10 本土品牌自行车专题研究(竞争与渠道分析)..............11-15 中国自行车市场整体分析(消费者与产品分析)..........16-24 国内高档自行车市场调查分析.....................................25-32 报告结论. (49) 资料参考1:高档自行车再掀奢侈品市场狂潮 资料参考2:高档自行车国际领导品牌TOP10 资料参考3:三大品牌对比(捷安特、永久、美利达) 资料参考4:国际高档自行车生产厂商

背景: 自行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自行车行业通过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在生产技术、工艺、产品质量及自动化生产程度等方面有了明显地提高。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2011年,我国自行车产量为8345万辆,较上年8159.8万辆增长2.3%;电动自行车生产量3096万辆,较上年2954.4万辆增长4.8%;自行车整车出口额和零部件出口额、电动自行车出口额合计52.6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在激烈的竞争中,自行车行业的生产和市场流向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区域和厂家,并形成了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5 大生产基地,各品牌争先抢占国内乃至国际高档市场。 国内自行车行业的问题和形势 (一)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国内市场知名品牌数量及其所占市场份额均较低。企业发展不平衡,存在“散而弱”的问题。 2、行业缺乏国际知名品牌,缺乏通畅的渠道。自行车行业出口产品80%以上为国外定牌生产,其余的不到20%产品虽以自有品牌出口,但主要通过超市进行销售,产品以小轮车为主,很难提升档次和附加值。产业出口依存度较高,仍处于国际产业链中低端。 3、行业盈利状况不理想,产业整体大而不强。国内消费以普通代步自行车为主,用于运动、休闲、竞技器材的中高档自行车尚未普及。自行车环保、节能、健康的优点也未得到充分宣传。近年来社会偷盗自行车现象加剧,影响了国内消费者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自行车产品的购买。出口继续稳定增长但空间有限,国际市场贸易量长期稳定在7500 万辆左右。意大利、德国、台湾等掌握高档市场,而其它发展中国家发展很快,在中低档产品市场与我国同类产品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 医疗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12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医改蓝皮书:中国医药(15.81, 0.01, 0.06%)卫生体制改革报告(2014~2015)》称,体制上的束缚目前已经成为下一步医改的最大障碍。 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蓝皮书称,经过五年多的医改实践,人们确实看到了一些可喜的成就,感受到了新医改带来的好处,如医保的覆盖率达到全国人口的95%以上;医保水平不断提高;公立医疗机构遍布城乡,民众就医的可及性与便利性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公立医院改革开始破冰;医生多点执业政策开始实施;民营医院快速发展。 但蓝皮书同时表示,民众一直抱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公立医疗机构行政化的局面还没有找到改革的突破口;被民众广泛诟病的“以药养医”体制还没有根本改观;医生的自由执业还面临许多待解的难题;优质医疗资源有进一步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趋势;医患关系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发钱和放权,无论古今中外,对政府来说都是最艰难的事情,搁在谁身上都会产生本能的抵抗。”国务院第一届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房志武等专家撰文说,我国政府现行的权力与资源分配的体制

顽症,目前已经超越医药卫生系统本身,成为下一步医改扩大战果的最大障碍,已不能再拖延或回避了。 到2012年底,中国新医改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其进展呈现一种不平衡的态势。以走向全民医疗保险为目标的医保改革稳步前行;而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则是步履维艰,尤其是公立医院改革,更是难上加难。 “去行政化是新医改成功的必由之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认为,眼下,有三个问题最为紧迫: 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太低。很多地方的城乡医保依然在区县层级上统筹,导致医保机构的团购能力大打折扣;市场化的医药购买机制与医药价格的行政管制相冲突。现行的行政定价制度,可以概括为“按项目定价”,与“按项目付费”是相适应的,却与新的付费机制难以配套;谈判机制的非制度化,导致医保机构与医疗机构相互扯皮。 “要解决这些问题,至少涉及财政部、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四个部委的协调。”顾昕认为,医保改革有诸多障碍,这些障碍涉及多个部门的职能调整和制度变革。 蓝皮书提出一条改革思路是,依据“管办分开”的原则,推动公立医院去行政化,彻底打破公立医院所处的行政等级体制,赋予公立医院真正的独立法人地位。

2020年新编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名师精品资料

案例分析题【共l题,20分)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 2010年上海市强调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提高录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2010年该市公务员招收70%需要有基层工作的经历。广东省也加大从基层一线考录公务员的力度,计划到2012年,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应全部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四川省也于2010年初规定,省级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原则上应有2/3左右的录用名额面向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人员。并且,上海市将进一步扩大从优秀村干部和居委会干部中录用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市公务员管理部门要求设村的乡镇拿出一定的职位,专门招录任职三年以上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以及符合条件的选聘到村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街道经批准可从符合条件的居委会干部中招录街道机关公务员,把熟悉基层、了解民生的基层干部选用到合适的公务员岗位上。 上海市市将建立“先选调、后招录”选拔机制,推动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在每年公务员录用考试前,本市将组织开展全市公务员选调交流工作,市级机关、区县机关一般先从区县、机关、乡镇(街道)机关等基层单位选调,一般按从一线专业岗位到综合管理岗位,从基层单位到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公务员内部选调交流。 此外,上海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将有计划组织市级机关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其中市级机关中担任处级领导职务,以及市级综合部门的公务员,任职前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将在三年内有计划地被安排到区县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年以上的锻炼。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将每年组织一批市级机关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各区县、各部门也将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本区县、本 部门公务员基层锻炼计划。 上海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还将对部分职位推行聘任制:各级机关中经济、金融、信息、规划等特殊专业技术职位,将部分通过公开招聘或直接选聘的方式,选拔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社会组织的优秀人才任职,实行合同管理。 试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及其效果。 要求:请大家根据所给案例材料,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字数不少于400字。 13年1月题目 案例中主要体现了我国公务员的招募、任用等方面的动向。(5分) 具体如下:其一,公务员招募时面向基层,由逐步扩大有基层工作经验人员的参考比例到全部从基层工作人员中考录。其二,录用时注重向扎根基层、熟悉基层、了解民生的基层干部,尤其是“三支一扶”的高校毕业生倾斜。其三,做好选调与招录相结合的公务员选拔机制,推动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其四,在公务员任用方面,推进公务员的基层锻炼计划,要求增加公务员的基层工作经历和体验。其五,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特殊职位,引入聘任制,实行合同制管理。(10分) 这些新动向有利于建立来自基层一线党政领导于部培养选拔链;有利于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解决公务员队伍来源比较单一、结构不尽合理等迫切问题;有利于加强在职公务员的基层工作体验;有利于引导和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一流人才到基层去,熟悉基层、了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与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与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241 总学时:64(其中,讲课:64;实验:0) 学分:4 实践教学:0周 修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大纲文本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公共事业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界定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相关管理的关系 第四节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意义 本章案例 案例一: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案例二: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第二章公共事业管理环境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 第四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共关系环境和国际环境 本章案例 案例一:社会转型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挑战 案例二:经济全球化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挑战 案例三:信息技术对公共事业管理的挑战 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系统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中的政府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中的事业单位 本章案例 案例一:公共事业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案例二:企业不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 案例三:公共事业组织的局限及其克服 第四章公共事业管理的原则、目标和职能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 本章案例 案例一:“垃圾费”的尴尬 案例二:浙江江山巧为公共事业的无米之炊 案例三:公共事业应体现公益性不能发个通知就涨价 第五章公共事业管理的过程 第一节公共决策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执行 第三节控制与调整

第四节公共政策的终结 本章案例 案例一:湖南嘉禾拆迁事件 案例二:艰难复杂的“三峡”论证工作 第六章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的价值和特点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管理过程和原则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战略规划 本章案例 案例一:广州禁行电动自行车 案例二: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 第七章公共事业管理责任和伦理 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的责任 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伦理 第三节建立和完善公共事业管理监控机制 本章案例 案例一:公共事业道德建设 案例二:公共事业品德的价值 案例三:从道德驱动的自律到制度化自律 第八章: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节西方国家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节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及其改革 第三节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章案例: 案例一:公益型机构的现状和问题 案例二: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案例三:现代事业制度设计 第九章:社区管理 第一节社区管理的意义、内容和特征 第二节社区管理体制与社区管理组织 第三节社区管理人员及其素质 第四节社区管理模式 第五节社区管理的发展与创新 本章案例 案例一:社区法律与道德建设 案例二:社区民主 案例三:社区文化 第十章公共事业的绩效管理与外部评价 第一节公共事业绩效管理(上) 第二节公共事业绩效管理(下) 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的外部评价 本章案例 案例一:美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案例二:厦门市思明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践 案例三:贵州省黔东南州国税系统绩效评估实践 第十一章公共事业分类管理概述(上) 第一节教育事业管理 第二节科技事业管理 第三节卫生事业管理

公共管理学案例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2004-12-13 案例一 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 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出现了私人钱庄。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出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出现空前的危机。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出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出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的外流。在此基础上温州政府提出“质量立市”的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的地方法规。1992年温州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总之,温州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的成本。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主体干预,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请结合本章政府基本职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对温州市政府的“有为”与“无为”,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 案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政府机构的改革也随之展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机构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和1998年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要求减少副职,提高素质。通过这次改革,国务院工作部门由100个减少到61个,同时也精简了大量的领导职数。此次改革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但没有摆脱就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编制的老框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因此,改革后在机构和人员数量上有回潮的现象发生。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强调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通过改

共享单车研究报告

共享单车研究报告 导语 共享单车以低成本、高便捷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除了自由度高、取用便捷、价格便宜的特点之外,共享单车亦具有极大的正面社会效应,减轻了政府主导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财政负担,并有效倡导了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目前,主要共享单车项目均受到了政府的鼓励。 以摩拜与ofo为代表的共享单车正逐步改变着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方式,提升便捷度的同时带来了极大的投资机会,共享单车产业链千亿价值有待挖掘。 ·共享单车是出行市场的“低端颠覆”,产业链千亿市场有待挖掘 目前我国共享单车需求量约1000万辆,蕴藏着281亿元的市场,加上上游的单车、车锁制造,以及下游的大数据、导流等增值服务领域,产业链价值可达近千亿规模。目前,共享单车的收入主要包括使用租金收入、押金形成资金沉淀收入,以及后期的广告收入以及大数据的出售收入等,未来随着盈利模式的不断成熟以及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共享单车前景无限。 ·共享单车通过共享租赁模式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契合了政府“供给侧改革”的需求

共享单车以低成本、高便捷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除了自由度高、取用便捷、价格便宜的特点之外,共享单车亦具有极大的正面社会效应,减轻了政府主导公共自行车项目的财政负担,并有效倡导了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目前,主要共享单车项目均受到了政府的鼓励。 ·一级市场投资火热,各路资本竞逐共享单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共享单车正处于大规模投放车辆和提升软硬件水准的阶段。目前共享单车领域已有已经有多达17家公司,除了ofo为2014年成立,摩拜为2015年成立之外,其他公司均为2016年成立的公司,各路玩家跑步进场。其中ofo和摩拜单车两家公司总共投放车辆超过20万辆,对一线大城市进行了覆盖。2016年5月至今ofo覆盖率月增幅达17.7%;摩拜单车覆盖率月增幅达到172.7%。同时,资本对于共享单车行业青睐有加,17家公司从VC、互联网公司及上市公司处总共融资超过25亿元。 一、共享单车横空出世,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1. 共享经济成为新潮流,单车共享应运而生 共享经济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房屋等资源,使其通过共享实现经济价值。在Uber正式进入中国后,市场逐渐开始认识和接

公共管理复习题

公共管理复习题 一.简答题 ⒈简述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⑴目的不同:公共管理就是公益性的;企业管理以营利为目的。 ⑵限制因素不同:前者全部受法律限制;后者仅就是一个外部因素。 ⑶物质基础不同:前者主要来自税收:后者来自获利。 ⑷管理人员选拔方式不同:前者就是选举与任命;后者则就是任人为贤。 ⑸绩效评估不同:其评价指标不同,前者偏重社会效益,后者强调经济效益。 ⒉简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⑴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⑵政府组织与其她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⑶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⑷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⑸管理所追究求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 ⑹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 ⑺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上; ⑻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⒊简述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 ⑴建立并维护社会与市场秩序 ⑵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 ⑶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 ⑷进行收入财产的再分配 ⑸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⒋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 政府失效就是指由于政府主体与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政府失效论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的局限与失败问题。 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 ⑴

(1)公共政策失效; (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寻租与腐败。 ⒌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与基本原则。 ㈠主体:(1)执政党,(2)立法机关(3)行政机关(4)其她机构 ㈡基本原则:(1)公正原则(2)受益原则(3)系统原则(4)权变原则(5)优化原则⒍自上而下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式的优缺点就是什么 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从政府的政策决定出发,考察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实现时间、实现效果等问题,并分析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关系,这些就是值得肯定的。但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也表现出了较大的缺失。主要表现于:(1)强调中央政府、决策官员在政策执行中的核心作用,容易忽视其她行为者的作用。(2)仅从决策者的目标出发,难以判定政策行为与其后果之间的因果关联。因为许多政策往往就是同时实施的,必须在系统之中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情况。(3)忽视了基层政策执行人员与目标群体采取的各项策略。(4)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之间的区分有误导或毫无意义,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区分出一个绝对独立的政策制定过程。 ⒎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主要有: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政策的特性上。其次,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政治体制主要表现于权力分配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第三,社会利益格局影响政策的执行。 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与政策执行所需的各种资源等。 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内容的理解会影响到执行的效果。理解的程度受制于对政策的知晓范围与接受程度等因素。因此,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⑵ ⒏简述构成公共组织的基本要素。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案例分析题【共l题,20分)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 2010年上海市强调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提高录用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的比例2010年该市公务员招收70%需要有基层工作的经历。广东省也加大从基层一线考录公务员的力度,计划到2012年,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应全部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四川省也于2010年初规定,省级党政机关录用公务员,原则上应有2/3左右的录用名额面向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和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人员。并且,上海市将进一步扩大从优秀村干部和居委会干部中录用乡镇街道机关公务员。市公务员管理部门要求设村的乡镇拿出一定的职位,专门招录任职三年以上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以及符合条件的选聘到村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有条件的街道经批准可从符合条件的居委会干部中招录街道机关公务员,把熟悉基层、了解民生的基层干部选用到合适的公务员岗位上。 上海市市将建立“先选调、后招录”选拔机制,推动公务员跨部门、跨地区交流。在每年公务员录用考试前,本市将组织开展全市公务员选调交流工作,市级机关、区县机关一般先从区县、机关、乡镇(街道)机关等基层单位选调,一般按从一线专业岗位到综合管理岗位,从基层单位到上级管理部门进行公务员内部选调交流。 此外,上海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将有计划组织市级机关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其中市级机关中担任处级领导职务,以及市级综合部门的公务员,任职前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将在三年内有计划地被安排到区县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年以上的锻炼。市公务员主管部门将每年组织一批市级机关公务员到基层锻炼,各区县、各部门也将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本区县、本 部门公务员基层锻炼计划。 上海市公务员主管部门还将对部分职位推行聘任制:各级机关中经济、金融、信息、规划等特殊专业技术职位,将部分通过公开招聘或直接选聘的方式,选拔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社会组织的优秀人才任职,实行合同管理。 试分析案例中体现的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及其效果。 要求:请大家根据所给案例材料,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字数不少于400字。

自行车市场调查报告

目录 1.概述………………………………………………郑小华 1.1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 1.2自行车的市场环境分析 2.自行车市场状况分析……………………………刘慰萍 2.1现有市场状况 2.2自行车重要品牌排名 2.3各类自行车市场对比 2.4自行车市场前景 3.自行车现有同类产品比较分析…………………谭柳梅 3.1自行车的分类 3.2同类产品分析 3.3同类产品总结 4.调查结果分析…………………………李玉凤、郑小华 4.1问卷情况整理 4.2问卷情况总结 5.初步市场定位……………………………………郑小华6.进一步市场定位…………………………………谭柳梅7.产品创新点………………………………………刘慰萍8.调查问卷…………………………………………李玉凤

1.概述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是人类发明的最成功的一种人力机械,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 1.1自行车的发明与发展 世界上第一批真正实用型自行车出现在 19世纪初。自行车问世后迅速成为当时欧洲 人青睐的交通工具。在自行车发明的早期阶 段,人民认为越大的轮子行驶的速度越快, 这使得当时的自行车几乎与人等高。 在自行车的发明阶段,有些人并没有把自行车的两个轮子设计成先后放置,而是把两轮子做成了左右放置,在造型上比较类似轮椅。随后自行车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同时也在技术上有了提升,随之自行车成为了一个时期主流的出行工具。 1.2自行车的市场环境分析 在我国这个大环境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拥有私家车的国人也越来越多,自行车等一类交通工具的市场逐渐减少,但是随着交通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之两会期间,交通问题再次提上议程,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建议,在落实公交优先的同时,引导市民选择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因此自行车市场在我国的市场前景仍属可观,在2015年,自行车出行比例占23%。 2.自行车市场状况分析 2.1现有市场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行车行业通过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在生产技术、工艺、产品质量及自动化生产程度等方面有了明显地提高。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 在激烈的竞争中,自行车行业的生产和市场流向更适应市场经济的区域和厂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案例集定稿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案例集

目录 1 一场灾难中的伦理困境 (1) 2公立公园的困境与出路 (13) 3强拆之殇:谁之伤?谁之痛? (17) 4旭日关爱:一个慈善基金会的诞生和管理 (27) 5 指尖上的双城记 (42) 6 让流动商贩不再流动 (55) 7 三宝县的集体上访事件 (67) 8 生病的日子 (79) 9 沉重的棉花 (85) 10无形的“围墙”压伤“隐形的翅膀” (95)

一场地震灾害中的伦理困境 摘要:危机状态下,惯常的平衡被打破,利益冲突、情感纠葛、生死较量成为生活的主题,无论是身处其中的经历者还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在危机中都将陷入这样的伦理困境之中:“生命与尊严哪个更重要?金钱和道义能否兼顾?自由与秩序是否可以共存?……”本案例以2010年1月海地大地震为背景,描述了震后无政府状态下,医疗救援人员在生命安全与治病救人天职之间的挣扎;记者兼医生团队在新闻挖掘和救助行善中的摇摆;商人逐利天性与人性大义的争议;大众同理心与猎奇心理的纠结。案例试图唤起人们对灾害伦理的思考,确立一个相对正义的灾害伦理价值体系。 关键词:灾害、伦理困境、价值冲突、海地地震 0.引言 非理性,是风险传播专家彼得·桑德曼博士描述处于危机中大众的核心概念。危机状态下,惯常的平衡被打破,利益冲突、情感纠葛、生死较量成为生活的主题,无论是身处其中的经历者还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在危机中都将陷入这样的伦理困境之中:“生命与尊严哪个更重要?金钱和道义能否兼顾?自由与秩序是否可以共存?……”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文化种群都有着自己的伦理价值体系,都是其独有价值体系内的专家,那么对于以上问题,是否存在统一的答案?公共危机中是否应倡导建立一套基本的伦理标准? 海地地震之后,政府瘫痪,暴徒横行,整个社会完全失序,源于动物世界中的力量秩序开始占据上风,自然灾害已经演化为社会浩劫。数十万的尸体等待处理,上百万的伤民等待救治,数百万的灾民渴望着最基本的生活物资……在灾民救治,物资分配和秩序重建过程中,何种政策才能够称得上正义与公正?何种价值应被放置于其它价值之上? 1.海地共和国概况 国名:海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Star) 独立日:1月1日(1804年) 国庆日:1月1日(1804年) 本案例中除海地共和国之外,其它人名、地名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1

四、公共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均为单选题) ( 1 ) 据报道,某市一家工厂的一个基建项目,在申报过程中,一共盖了745个公章。每个公章代表一个局、处、科或股的“舍我莫过”的关卡,要办事就得逐庙逐神一个个礼拜磕头,甚至还要烧香进贡。无独有偶,该市的另一家集团公司开发的一个住宅小区项目,从1998年9月到2000年7月底,历时18个月,累计办理各类审批手续28项,前后盖了86颗图章,涉及33个审批部门,除土地批租费外,开发企业共支付拆迁费、墙改费、人防费等450多万元,但项目的审批手续却还未完结。 1、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体制角度分析源于( D ) A.政企不分B.人员分流C.法制欠缺D.配置失衡 2、此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从行政思想和观念角度分析源于( B ) A.缺乏服务意识和独立意识 B.缺乏服务意识和效率观念 C.缺乏效率观念和法律意识 D.缺乏独立意识和法律意识 3、解决案例中问题的切入点应为( C ) A.实现人员分流B.建立健全法制C.转变政府职能D.机构协调配置 4、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关于政府职能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 B ) A.政治职能B.经济社会职能C.文化职能D.军事职能 5、政府可资利用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有( D ) A.协调、服务、评估、管理 B.协调、服务、生产、管制 C.评估、管理、供应、补贴 D.供应、补贴、生产、管制 (2)作为政府调控社会经济重要杠杆的行政审批权,长期以来保持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运转形态,在市场经济下表现出严重的弊端:政府机构职能错位,办事效率低下,吃拿卡要屡禁不止。国务院于2002年11月作出决定,取消789项行政审批。这次取消的789项行政审批项目,涉及国务院56个部门和单位。其中涉及经济管理事务的560项,涉及社会管理事务的167项,涉及行政管理事务及其他方面事务的62项;依据行政法规设定的81项,依据国务院文件设定的88项,依据部门规章设定的279项,依据部门文件设定的303项,依据部门设机构文件设定的38项。国务院决定要求,各部门、各地区要研究并及时处理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认真做好有关工作的后续监管和衔接,防止出现管理脱节。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改变政府职能,继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实行政务公开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及其他有关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 1、在政府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中,行政审批属于( D ) A.供应工具 B.补贴工具 C.生产工具 D.管制工具 2、政府运用审批权,所针对的主要是( D ) A.信息对称和部性问题 B.信息对称和外部性问题 C.信息不对称和部性问题 D.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问题 3、国务院对行政审批改革特别提出的原则为( D ) A.自由、放权、合法、合理、公平 B.自由、放权、经济、效能、监督 C.合法、合理、经济、公平、责任 D.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 4、行政审批所面对的相对人主要是( D ) A.政府主体 B.社会主体 C.文化主体 D.市场主体 5、行政审批要解决的是( C ) A.政府准入问题 B.社会准入问题 C.市场准入问题 D.法律准入问题 (3)市2004年底开展的“万人评议机关”活动结果揭晓。根据群众评议,社会各界对该市市级机关作风建设的满意率和比较满意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在评议中处于末位的三个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被进行了“诫勉谈话”。这是市第四次开展万人规模的群众评议机关作风活动。在二00一年底进行的首次万人评议中,市对排名“末位”的两名局长进行了免职处理,对另外三名局长进行“诫勉谈话”,此举曾在全国引起了强烈震动。此后,该市每年年底都开展一次这样的评议活动。较之以往,此次评议充实了一些新的措施,其中包括:建立评议人信息库;改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目录 A、案例分析:公共管理与中国改革 (2) 1、案例内容介绍:北京限字当头解决拥堵是否可行 (2) 1、案例内容介绍:“公地悲剧”、“卫生死角”与公共治理 (4) B、案例分析:非营利性组织 (5) 1、案例内容介绍: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 (5) 1、案例内容介绍:“儿童村丑闻”与慈善监督盲区 (6) 案例内容介绍:“炸楼是民意所向” (7) 1、案例内容介绍:国税局改革 (8) 案例内容介绍: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长沙市中巴禁运的文件 (9) 1、案例内容介绍:湖南的发展战略 (10) 1、案例内容介绍:湖南衡阳县工商体制实行改革 (13) C、公共危机管理过程 (15) (三)对非正常集体上访事件的处理。 (16) 2、处理。发生阶段抓措施到位。 (17) 3、守法。处理阶段抓严格执纪。 (17) 4、“倒查”。对发生的非正常集体上访由上级纪检、组织、信访等有关部门联合进 行“倒查”。 (17) 5、反思。平息后进行深刻反思。 (17) 1、案例内容:公共危机事件多发呼唤统一立法 (17) 案例内容:密云事故暴露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软肋” (18)

A、案例分析:公共管理与中国改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领域中各种与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虽然经过20多年不懈的改革、调整,但是,多年的历史积弊想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是不现实的。 归结起来,我国目前公共管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政府财政压力依然很大;2、在行政立法和执法上,存在重立法、管理,轻执行、监督等现象;3、政府机构依然庞大,政府职能虽然有所减少,但随着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的新职能也在增加;4、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服务理念还较差,长官意识严重,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 5、人事成本居高不下。机关、事业单位仍然存在大量冗员;人才选拔录用机制、绩效管理与评估机制、晋升机制、奖惩机制和公共责任机制尚未形成; 6、行政效率低。机构层次多、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缺乏服务意识、成本意识等,使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无法走出“追求高效率——低效率——无效率”的循环。 综观各国公共管理改革实践,虽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对中国来说,所采取的是渐进或分阶段进行的改革方式,即“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在这种改革的开始阶段,进行具有特色的试验,当取得成就和经验之后再加以推广;表现形式是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即抓住重点突破,进而逐步深化和渗透到全局的过程;具体的做法是先试点后推广,即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先在某个地方或企业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中国的公共管理过程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借鉴国外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可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答: 1、构建适应WTO要求的公共管理体制;2、按照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建立“企业型政府”;3、进一步精兵简政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4、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5、推进公共管理民主化和信息化改革。 案例一: 1、案例内容介绍:北京限字当头解决拥堵是否可行 北京的街头每天都要上演无数场免费的“汽车展示会”。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辆辆汽车像生了病的乌龟趴在一条条马路上,步履蹒跚,动弹不得。北京市代市长王歧山在SARS 危机后公开表示:最头痛的是交通问题。 的确,再没有比堵车问题更能够触痛北京人烦恼的神经了。所以,当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要限制发展私家车和对黄标车(尾气排放量达不到排放标准的车)采取限行举措时,舆论的焦躁海洋就像被扔进一块石头,叫好叫坏之声皆不绝于耳。 数据显示:1996年北京市机动车只有100万辆,到2003年已增加1倍,达到200万辆。其中私家车就有120多万辆。2002年全市新增机动车27.6万辆;而2003年前8个月,全市又新增机动车24.6万辆,已经逼近2002年的总数。 面对汹涌而来的汽车潮流,北京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手足无措。多年来的堵车状况没有什么改善。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权威部门对2000年北京汽车发展数量的预测仅仅是70万~80万辆,而事实上,在新世纪钟声敲响之前,北京市汽车总量就足足比这一预期数字多出近100万辆。在2000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又曾预测,到2010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才会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1]

A、案例分析:公共管理与中国改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公共管理所涉及的领域中各种与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虽然经过20多年不懈的改革、调整,但是,多年的历史积弊想在短时间内全部解决是不现实的。 归结起来,我国目前公共管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1、政府财政压力依然很大;2、在行政立法和执法上,存在重立法、管理,轻执行、监督等现象;3、政府机构依然庞大,政府职能虽然有所减少,但随着改革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的新职能也在增加;4、政府及其公务员的服务理念还较差,长官意识严重,存在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5、人事成本居高不下。机关、事业单位仍然存在大量冗员;人才选拔录用机制、绩效管理与评估机制、晋升机制、奖惩机制和公共责任机制尚未形成;6、行政效率低。机构层次多、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缺乏服务意识、成本意识等,使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无法走出“追求高效率——低效率——无效率”的循环。 综观各国公共管理改革实践,虽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对中国来说,所采取的是渐进或分阶段进行的改革方式,即“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在这种改革的开始阶段,进行具有特色的试验,当取得成就和经验之后再加以推广;表现形式是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即抓住重点突破,进而逐步深化和渗透到全局的过程;具体的做法是先试点后推广,即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先在某个地方或企业进行试验,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中国的公共管理过程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借鉴国外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结合我国的实际,我国的公共管理改革可着手于以下几个方面。 答: 1、构建适应WTO要求的公共管理体制;2、按照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建立“企业型政府”;3、进一步精兵简政提高服务意识和效率;4、加强公共管理法制建设;5、推进公共管理民主化和信息化改革。 案例一: 1、案例内容介绍:北京限字当头解决拥堵是否可行 北京的街头每天都要上演无数场免费的“汽车展示会”。尤其是上下班的高峰期,一辆辆汽车像生了病的乌龟趴在一条条马路上,步履蹒跚,动弹不得。北京市代市长王歧山在SARS 危机后公开表示:最头痛的是交通问题。 的确,再没有比堵车问题更能够触痛北京人烦恼的神经了。所以,当市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要限制发展私家车和对黄标车(尾气排放量达不到排放标准的车)采取限行举措时,舆论的焦躁海洋就像被扔进一块石头,叫好叫坏之声皆不绝于耳。 数据显示:1996年北京市机动车只有100万辆,到2003年已增加1倍,达到200万辆。其中私家车就有120多万辆。2002年全市新增机动车27.6万辆;而2003年前8个月,全市又新增机动车24.6万辆,已经逼近2002年的总数。 面对汹涌而来的汽车潮流,北京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手足无措。多年来的堵车状况没有什么改善。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权威部门对2000年北京汽车发展数量的预测仅仅是70万~80万辆,而事实上,在新世纪钟声敲响之前,北京市汽车总量就足足比这一预期数字多出近100万辆。在2000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又曾预测,到2010年北京机动车保有量才会突破200万辆,没曾想,这个数字提早7年就实现了。为此,所有在北京生活的人们都付出了拥堵的代价。 为何出现这么大差距?一些官员的习惯性解释是,经济发展那么快,以致许多公共(如首都机场)都提前达到目标容量。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案例分析报告

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实习案例分析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零六级一中队 学号:06035005 姓名:金鸽 指导教师:盖庆书 实习单位:亚太集团 时间:2010年5月7日 年月日

实习专业案例分析 2010年3月,我到亚太集团实习,担任行政助理一直。两个月的实习期间,看到、学到了很多。下面学生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情况,就工作中自己遇到和处理的几件事,做一下简要的专业分析。 案例一:“人”往低处走,“水”往高处流。 中国有句名言叫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句话,学生不是要在这里论证这句话的对与错,只是通过改用这句名言,来表达一下自己对做人、做事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和见解。学生所说的“人往低处走,水往高处流”,不是什么追逐地位、职位的高低之意,而是告诉自己:做人要低调,水平要提高。在我国这个讲究“中庸之道”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看是简单,其实十分复杂。嫉贤妒能是国人“劣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枪打出头鸟”就是对其最好的诠释。工作中处处争强好胜,处处风头出尽,对自己没有好出。以我们办公室的小邹为例,小邹毕业于,拥有国家三级人力资源师资格证书,在公司已经两年多,依旧是一个人力资源专员,能力也不用说,但就升不上去。因为,小邹为人过于扬、天生不知谦虚为何物,每次公司考评,公司其他员工几乎没有人替他说好话,他怎么可能升上去。我感觉,作为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要低调做人,努力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高自己的水平。头两年对我们来说,就是学东西的时候,不是争其它东西的时候。头两年工资低于2000不是我们的错,两年后工资在低2000那就是我们的错了。

案例二:永远不要让自己的嘴运行的比脑快 刚到公司的第三周,就遇见这样一件事:刚到公司一个多月小被公司辞退了。原本我也都很纳闷,我对小的感觉就是,此人能力很不错,人品也不错,就是平时话多了点。我暗自想不至于因为这就辞退人家吧。后来领导开会时提到了这点,专门解释了辞退小的原因,原来,小因能力突出,专业对口,但是专科毕业,学历补助只有100元,公司为了留住他,就给了他本科的学历补助,每月300元,公司领导多次暗示他,不要声,不然对其他员工不好解释。但小非但不听,而且还四处给人炫耀,搞的其他员工怨声载道,纷纷找领导要说法,搞的领导很被动。于是,公司领导下决心辞退小。这让我想到了管理学课上,老师给我们讲的一句话: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自己的嘴运行的比脑快!现在在想想这句话,体会颇深! 案例三:“忍”者无敌 我应聘的是行政,公司领导考虑到我在广告公司做过平面设计师,就交给我一分工作——设计和制作公司的展板,我没有说什么,爽快的答应了,毕竟这也是我喜欢的工作。但是,后来我发现一个问题:我这搞设计的竟然没有自己的思路,做什么、怎么做,我说了不算。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更要命的是,当你辛辛苦苦花了几个小时按照某个领导的指示做出来图时,某个领导一句话,没有理由的一句话,

自行车市场调查报告

自行车市场调查报告 市场的魔方真是变幻莫测。短短几年过去,兴起于90年代初,曾经给中国自行车市场带来巨大冲击的山地车火爆势头已趋沉寂,市场销售呈疲软状态,而与此形成鲜明时照的是,名牌普通自行车却日益走俏。 据权威部门对国内好几家自行车主要生产企业的统计数字表明,变速山地车在自行车总产量中的比例分别为:1993年17%, 1994年15%, 1995年14% ,1996年10. 72%。不难看出,变速山地车的产量已呈连年下滑之势。而名牌普通自行车的产销量却不断攀升。在西单商场,笔者了解到,今年1至6月,该市场名牌普通自行车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而山地车的梢量却与去年持平。在有54年历史的西单自行车商店,销售部主任杨连富称:凤夙、永久、飞鸽、金狮等名牌普通车成为该店销售的主题,每月能售出1100辆左右,占总梢量的70%我国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但山地车在我国的热梢却是90 年代初的事儿。它通过变速装置达到轻便省力,适于人们在山坡地带骑行,是健身休闲的工具。据统计,在山地车最火爆的时候,国内自行车厂家的山地车产量曾达到700多万辆;而名牌普通自行车因式样老化、产品更新换代缓慢,其市场占有率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但是人们不久发现,在我国,自行车主要用于中短距离代步,尽管也有健身体闲的功能,但主要还是一种交通工具。在城市,由于道路平坦,对山地车速变功能的需求不是很大,而且山地车一般都比较

笨重,搬运、存放起来都不太方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山地车的购买欲望。 其次,尽管山地车造型美观、骑行方便,但价格比普通车高出30%至50%,甚至一倍多。一般山地车价格在700至800元之间,贵的达1500元。用高达千元的代价去购买一辆自行车,讨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显然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名牌普通自行车质量好,价格相对便宜,一辆自行车只要400至500元,受到人们的欢迎。 其三,相对于普通车的维修,山地车的维修显然就困难一些。一段时间,由于山地车的旺销,一些小厂在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去提供可靠的质量保证的情况下,受利益驱动生产山地车,甚至将废旧钢铁作为原材料来哄骗顾客,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T人们对山地车质量的信心。加之维修、零配件供给等方面的原因,亦导致了山地车的滞销。 另外,盗车现象屡禁不绝,越是昂贵的山地车越容易被盗;长时间的伏行骑车不利于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等也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当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名牌普通自行车由于发挥了其良好的品牌效应,顺应市场需求,利用老牌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款自行车,并在全国各地建立健全了销售网络,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重新展示了魅力。据悉,凤夙自行车去年的年产量已达到470万辆,一些新品牌也异军突起,抢占自行车市场一席之地。 引人注意的是,尽管山地车销售趋疲,但少数名牌山地车因其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