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明斯独特的诗的创造力

卡明斯独特的诗的创造力
卡明斯独特的诗的创造力

卡明斯独特的诗的创造力

张国庆

[摘要] 卡明斯的独创性的同时又具有争议的诗使他成为20世纪最受欢迎、作品发行量巨大的作家之一。虽然他早期的作品受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他的诗类似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者和英国浪漫主义者的作品;他主张个性、张扬自我、追求性爱。卡明斯同时也是个画家,视觉艺术上的修养使他对诗的标点符号、词汇、句法等等进行了大胆而广泛的实验,创造出独特的象形诗形和语言风格,并通过它们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

[关键词] 象形诗形超验主义卡明斯

Edward Estlin Cummings 于1894年出生在美国马塞诸塞州的剑桥镇。1915年他获得哈佛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第二年获得该校的文学硕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法国开救护车。这期间因公开发表反战言论受到法国当局的指控而被监禁过,这段经历后来反映在他的自传体小说《大房子》(The Enormous House)中。战后,他在法国巴黎学习艺术。他的第一本诗集《郁金香和烟囱》(Tulips and Chimneys)于1923年出版。20年代到30年代,他主要生活在法国巴黎和美国的康斯威星州的乡村,最后定居于纽约。1962年去世,他是当时紧次Robert Frost之后拥有最多读者的美国诗人。

Cummings 主要是位诗人,但他也是一位画家。他所留下的文稿当中有一万多页的铅笔画,他的房产中收藏着1600幅油画和水彩。1931年出版的CIOPW是他的绘画作品集,书名是英语charcoal, ink, oil, pencil 和watercolor的首位字母构成的。他的出版过的诗一共有1000多首,主要有1925年出版的《41首诗》(XLI Poems)、1938年出版的《诗选集》(Collected Poems)、1954年出版的《1923-1954年诗选》(Poems,1923-1954) 、1958年出版的《95首诗》(95 Poems)和1991年出版《1904-1962年诗全集》(Complete Poems, 1904-1962)。因此,卡明斯称自己是“诗人兼画家”,称自己的诗是“诗画”。他还说过希望能生活在中国,因为在中国诗人都是画家。卡明斯这种诗人兼画家的个性对我们理解他的诗的“诗形”是非常有帮助的。

(一)独特的象形诗形(ideogram)

卡明斯借助于印刷术的视觉维度,不仅把印刷页面当作一种美学意义上的刺激物,在读者身上产生审美的感受,而且还把它看作是提供信息的渠道。因此,他的诗中突出强调诗的形状、轮廓、样式,使用反常规的标点符号、字母的大小写,以及不同寻常的断句、词语,甚至字母排列,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象形诗形,通过突出诗的视觉因素,诗人能够对语言信息进行强

化、弱化或者补充,营造出一种用别的方法不能够达到的艺术效果。在诗学中,有不同的名称来称呼这种诗,比如实体诗(concrete poetry)、花样诗(pattern poetry)、有形诗(shaped poetry)、象形诗(pictographic poetry)、方体诗(cubic poetry) 等等。在16、17世纪的英国很多人相信这种形体的诗具有神秘的力量,当时他们称这种诗为象征诗(emblem poem)。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

n

OthI

g can

s

urPas

s

the

m

y

SteR

y

of

s

tilLness

s

咋一看,这并不象诗,不仅诗的形状有异于常规的诗,甚至语言本身也令人费解。仔细思量之后才明白是Nothing can surpass the mystery of stillness。这首诗忽视了常规的大小写规则,打破了英语单词的拼写界限、以及分行规则,从而完全改变这句话的视觉形象,以至一开始人们认不出它是英语句子。

那么,这非常规的诗形要传达作者什么样的主题呢?

仔细分析这首诗发现其特点是内部结构的对称性。这首15行的诗可分成两部分,以第8行为界成对称分布。每一部分中又有两个包含三诗行的诗组,这两诗组分别围绕一个中心诗行对成分布(“g can” 和“of”)。最后, 这些三行诗组本身也是对称的。

象在别处一样,在这首诗中卡明斯运用对称来在读者身上强烈的、几乎是纯粹地美学印象。诗人写这首诗不是指望读者去理解它,而是去体验和感知它。实际上,诗的视觉形象是来模糊读者的视野,使其不能够进行理性的理解。正如诗人自己在一封写给他妹妹的信中所说的那样,“我们知道的越多,感觉到的就越少。”

象他的前辈爱默森一样,卡明斯是个根深蒂固的超验主义者,他相信对世界的理解只能通过对自然以及自然之美的沉思冥想才能实现。超验主义者认为,进入和参与神圣的自然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无邪的眼睛”去审视它(Tanner,21)。对卡明斯来说,这种“无邪的眼睛”是没有经验的、没有被玷污的儿童的眼睛。他坚持认为不仅他的诗而且所有的诗都应该用儿童的眼光来读,不应该对诗的文字进行刻意的剖析。很明显,卡明斯诗的对称性是对神秘的自然之美的回响,其目的用爱默森的话说是“以它(自然之美)为乐、为它而乐。”(Nature, 12)。卡明斯的象形诗形间接地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和诗的美学原则。

为了更好地理解卡明斯的象形诗形,这里着重分析一下他的几首有代表的诗。首先是他的l(a :

l(a

le

af

fa

ll

s)

one

l

iness

尽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首表达忧伤和孤独的诗,但卡明斯的本意可能不是如此,这是一首表现自我(唯一性)的诗,这种唯一性的主题体现在诗中反复出现的类似数字1的字母l上。首先, “l(a” 中含有数字1 和单数不定冠词a;第二行中含有法语单数定冠词le;第五行中的“ll”代表的是两个“一”;第七行的one直接将“1”写成单词;第八行的l将数字one 隔离开来;最后一行的iness可分解成i (我) + ness, 按照英语的构词规则, iness可理解为“自我状态”,亦即“唯一性”(oneness)。卡明斯本可以简化这首诗,变成a leaf falls:/loneliness, 照样能够传达相同的字面意义,但他改变了它的句法结构以便每一诗行都有一个“一”,来突出“唯一性”的主题。事实上,整首诗的形状象个“l”, 同时诗的形状也可以看成是一片树叶姗姗落下。这首诗卡明斯精心构思,使诗的每一部分都表达出了“唯一性”和“个性”的主旨。

另一首是!blac:

!blac

k

agains

t

(whi)

te sky

?t

rees whic

h fr

om droppe

d

,

le

af

a:;go

e

s wh

IrlI

n

.g

这首诗以感叹号!开头,似乎在暗示一开始就发生了值得惊叹的事情,整首诗就是试

图描述一种由“!”引发的感叹之情,“黑白的颜色对比”(black against white)所产生的感叹正是这首诗所要描述的。另外,(whi) 是英语单词why (为什么)的变形,它暗示着惊讶,这是由“!”引发另一种情感。这首诗还涉及到出生、生命、死亡和再生的轮回的主题,这一点可以从这首诗的最后一个字母g前的句号(.)看出来,这显示诗虽然已经结束,但生命的周期还没有结束,还要永远地循环下去。诗的象形诗形显示出一片树叶飘然落下,诗行间的间隔距离与树叶落下时快慢不一的速度保持同步。第十八行的IriI中出现两个I, 也显示出树叶从空中落下的情景。读这首诗,读者会注意到第十二行的一个孤零零的逗号。诗人在诗中写的是天空和树,突然一个逗号闯了进来,使读者不得不暂停下来思考一下,进而明白这是象征着一片落叶。诗的第一行到第六行是全诗的一个重要部分,尽管“black against white”可能是落叶的颜色和明亮的天空的颜色的对比,但我们有理由认为它有更深的涵义。上面说到诗的主题是生命的轮回,那么“black against white”可能表示生和死的对比,显示尽管落叶象征着死亡,但落叶是树的生命周期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这首诗看起来象是一堆单词的胡乱组合,但实际上要比它看起来的复杂得多。

卡明斯的象形诗形具有内在的多样性,一方面,诗人有意识地在视觉的层面上传达一种具体的补充意义;另一方面,诗中引入纯粹美学的或感知的因素,这些因素诗人并不指望读者对其进行理性地分析。这就意味着,要从视觉维度阐释他的诗,我们必须考虑到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解读方法存在的可能性,不应该为了达到某种一致性只选择一种解读方法而放弃另一种解读方法。卡明斯说诗是“对立的事物相互融合的温度点” (E.E. Cummings Papers, Vol. 90, P55),就是这个意思。他还说,“逻辑学家所谓的矛盾正是诗人的日常食品。” (E.E. Cummings Papers, V ol. 90, P113)卡明斯坚持认为诗是神秘的,是一种其意义永远不会明白无误地显现出来的“永恒的秘密。”(E.E. Cummings Papers, V ol. 91, P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的方法。他的独特的象形诗形正是通过视觉化的手段来表达他的这样一种观点。

(二)独特的诗的语言

卡明斯除了对诗的句法进行大胆的分解,创造出奇特的诗形外,还对诗歌的语言因素如措辞、标点、断句、拼写等等进行了大胆的解构。下面我们试图通过分析他的几首诗来看看其语言特色。

1.创造新词卡明斯擅长创造出非常新颖的词汇来表达新颖的观点和思想。例如在他的一首叫“from spiraling ecstatically this”的诗中,第五行出现了新造的词unmiracle, 这个词暗示着刚出生的婴儿的灭亡。诗中还出现了另一个新词:perhapsless,同样有悲观的内涵。Perhaps(可能)是个充满希望的词,暗示着还有机会;而perhapsless 则暗示着失败不可避免,努力也是徒劳。在他的另一首诗“w hippoorwill this”中,卡明斯打破英语的构词规则,创造出新词unthings,来指代生活中这个星球上的人类,和广袤的宇宙相比,人类是微不足道的。诗中出现的另一个新词是threeing,对这个词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据说是指生活于宇宙的三维物质世界中的人类。目前人类还只能理解三维世界,因此当卡明斯在诗的第七行中写出threeing alive的时候,他是在说这就是人类目前的生存方式。

2.词的连缀卡明斯常常将几个单词连缀起来,这一方面是创造象形诗形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要达到某种语义目的。他的“Buffalo Bill’s”是一首描写叫Bill的牛仔的诗,诗中

有多处词的连缀,如第四行的watersmooth-silver, 词的连缀来描绘健壮的公马的优雅的线条。诗中还有如onetwothreefourfive和pigeonsjustlikethat的词的连缀,来描述Baffalo Bill 当初是如何成名的:他能够在瞬间拔出枪,转眼间全部射向鸽子,如此这般杀了它。Onetwothreefourfive的连缀表现出速度之快。他的一首叫“next to of course god America l”中,出现了”deafanddumb”的连缀词,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揭示deaf 和dumb两者之间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3. 词的活用词的活用是打破常规的语言结构性的规定将一个词用于与之不相关的上下文之中,这种词的活用比较典型地体现在卡明斯的诗“my sweet old etcetera”中。

my sweet old etcetera

aunt lucy during the recent

war could and what

is more did tell you just

what everybody was fighting

for,

my sister

isabel created hundreds

(and

hundreds) of socks not to

mention shirts fleaproof earwarmers

etcetera wristers etcetera, my

mother hoped that

i would die etcetera

bravely of course my father used

to become hoarse talking about how it was

a privilege and if only he

could meanwhile my

self etcetera lay quietly

in the deep mud et

cetera

(dreaming,

et

cetera, of

Your smile

eyes knees and of your Etcetera)

为了分析理解这首诗,我们先谈谈英语句子的句法关系。英语的句法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位置关系(positional relation),即词序,指的是词汇的顺序排列。如果一个句子的词语不是按照语言常规要求以一个固定的顺序出现,人们会认为这句话不符合句法。比如说The boy kicked the ball. 是个正确的英语句子,但是Boy the ball kicked the. 和The ball kicked the boy.就不是正确或合乎逻辑的句子。另一方面,英语是一种分析语言,词序在表达意义上起非常大的作用,词序的改变引起意义的改变,例如The teacher saw the students.和The students saw the teacher.意义完全不同。

第二是替换关系(relation of substitutability)。替换关系是同类(class)的词或短语在相同的句子结构中可以彼此替换。如,在The man smiles.这个句子结构中,可以替换man 的词语是很多的,如,boy, girl, tallest boy, pretty girl等等。这些词可以组成一个纵向的集合,因此有人也称这种关系为纵聚合关系(paradigmatic relation)。第三是同现关系(relation of co-occurrence), 即词语的搭配关系,某一类的词或短语总是要求同另一类的词或短语同现,例如名词性短语前可以是限定词和形容词,其后可以是动词短语。

卡明斯的这首诗是关于战争的,从一个士兵和他的父母、姐(妹)、姑姑的角度侧面反映这场战争(是1914-18的战争,卡明斯本人就参加了这场战争)。读这首诗给我们的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是etcetera的使用。etcetera本是拉丁语,通常用来列举事物,表示“还有诸如此类的事情”、“ 等等”的意思,在词性上应该是副词。但在这首诗中,卡明斯打破句法结构常规,将etcetera用于不同的句法结构中。

首先,在第一句中,etcetera镶在物主代词my和名词aunt 之间,懂英语的人根据经验可以判断出这儿的etcetera已经改变其本来的意义而成为了一个形容词性的修饰语,然而它的意义却非常模糊。按照sweet 和old 的思路,我们猜想其意义也许是诸如gentle或retiring之类的意思。但随着诗的继续,读者看得出,Lucy姑妈可能具有许多品质,但决不是gentle 或retiring。相反,她似乎在高谈阔论般地就战争的目的(what everybody was fighting/for)发表看法,而对战争她从未经历过,知之甚少。etcetera 的使用使读者从字里行间看出Lucy的健谈和武断。第十二行的两个etcetera 和名词earwarmers (耳套)、wristers (护腕)并列使使用,显而易见是充当名词来使用,etcetera的模糊性暗示出Isabel所缝制的物品的多样性和丰富,显示出她的创造性。

第十二至第十五行行my/mother hoped that/ i would die etcetera/bravely中的etcetera 用在动词die和副词bravely之间,根据经验,这个词应该是个副词,但它的意义相当模糊。在这里etcetera不再象前面的三个etcetera那样是丰富的思想和意象的替代物,而似乎是表示mother 所缺少的某种东西,也许是勇气、思想或感情。这里除了死亡外,对于etcetera所蕴含的种种磨难,士兵的母亲只字未提,也许是母亲很清楚战争的恐怖,不想在精神上去面对儿子肉体上的痛苦,也许是想通过这个模糊的词来保护她自己,在故意的麻木中想象死亡是迅速、仁慈的。另一方面,母亲也许真的对战争一无所知,不可能想象得出她的儿子要经受怎样的苦难,或者母亲认为这种考验不值得一提,这是非常可能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舆论宣传鼓励母亲们为了崇高的事业牺牲自己的儿子。不管怎么说,etcetera一词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填充。

接下来是躺在战壕里的士兵了,

my /self etcetera lay quietly in the deep mud et / cetera, 前一个etcetera 是一个名词的替代品,其意义依然是模凌两可的。在这种语境中,读者也许会问自己,什么东西可以和自我(the self )并存、相互陪衬呢?战争的原因、死亡的方法这些问题对于后方的局外者来说是重要的,但对战壕里等待战斗的士兵来说,他只有自我和梦想。后一个etcetera同样是个名词的替代品,诗人感觉到任何词用来描述壕沟里的情景都是苍白无力的,于是用一个模糊的etcetera通过有节制的词的运用一方面来激发读者的想象,一方面暗示战争的残酷是后方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诗的结尾部分是士兵的梦,用括弧括了起来,前一个etcetera,根据其句法位置应该是个副词的替代品,来修饰动词dreaming的,士兵的梦是甜蜜地还是苦涩地还是其它什么,这只能留给读者去想象。另一个etcetera是大写的,这个名词性的替代词会引发出读者的丰富的想象。在整首诗中,只有两个词需要大写以显示其重要性,另一个是你的微笑(Your smile),可见士兵心中的“你”是他在残酷的战争中的尉籍和希望,其意义超过了健谈武断的的姑母、沉默的姐(妹)和无知的父母。

总之,卡明斯在这首诗中充分利用词的活用来制造出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赋予etcetera以具体丰富的含义。卡明斯的创造力从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Bibliography

Blackmur, Richard P. “Notes on E.E. Cummings’ Language.” Contemporary Literacy Criticism. Eds. Dedria Bry Fonski and Phyllis Carmel Mendelson. V ol. 12. Detroit:Gale Research Inc., 1980.

Cumming, E. E., E.E. Cummings Papers. Houghton Library at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Massachusetts.

Cummings, E. E. “from spiralling ecstatically this.” Complete Poems 1904-1962. Ed. George J. Firmage. New York: Liverright, 1991: 714.

Cummings, E. E. “whippoorwill this” Complete Poems 1904-1962. Ed. George J. Firmage. New York: Liverrigh t, 1991: 751.

Cummings, E. E. “Buffalo Bill’s” Complete Poems 1904-1962. Ed. George J. Firmage. New York: Liverright, 1991: 90

Emerson, Ralph Waldo. “Nature.” The Collected Works of Ralph Waldo Emerson. V olume 1 Nature, Address, and Lecture. Ed. Robert E. Spiller and Alfred R. Fergus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 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Hu, Zhuanglin. 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88.

Kidder, Rushworth M.

E. E. Cumming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et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9.

Sherpherd, Valerie. Literature About Language.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Tanner, Tony. The Reign of Wonder: Naivety and Reality in American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 sity Press,1965

Wegner, Robert E.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E.E. Cumming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Inc., 1 965.

现代诗歌的特点

篇一: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一、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1. 形式是比较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二、古典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第五,意美、语美、音美、形美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三、古代词的特点 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三、新闻的基本特征: 公开性真实性时效性新颖性 四、散文总体的主要特点: 1. 形散而神不散 2.意境深邃 3.语言优美凝练,4富于文采 . 现代散文的特点: 1、运用白话文写作, 因而平易浅显得多。 2、作家在散文里表现的个性, 比从前的散文来得强。 现代的散文多带有自传的色彩, 从中可看到作家的性格,嗜好,思想,信仰等。因而不同的作家由于其个性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散文风格。 3、题材范围的扩大,可以说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 不可谈。 4、富有幽默的味道。 5、人性,社会性和大自然的调和。现代散文的作者处 处不忘自我, 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粹的抒情散文里, 即使写风花雪月, 也总要点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以抒怀抱.一粒沙里看世界, 半瓣花上说人情, 正是现代散文的特征。 6、由于现代散文受外国散文, 特别是英国的随笔影响 很深, 因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欧化的倾向。 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虚构性”,是小说的本质。“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小说竭力要挖掘的艺术内容,其感觉经验愈是新鲜、细微、独特、准确、深刻,就愈是小说化。“虚构性”与“捕捉人物生活的感觉经验”,是上述要素中最能体现小说性质的东西。简单地说,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1)按篇幅分:长篇小说(深刻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篇小说(展示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片断)、短篇小说(截取一个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和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聚集生活的一个小“镜头”,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_饶卫民.pdf

第14卷第6期 安顺学院学报 Vol.14 No.6 2012年12月 JOURNALOFANSHUNUNIVERSITY Dec.2012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饶卫民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003)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 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 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 (2012) 06-0027-03 诗歌翻译是常见的文学翻译类别之一,诗歌翻 译的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也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热点话 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剖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因 素与不可译性因素入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 可译性进行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诗 歌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和支持。 1、诗歌翻译的可译性 翻译理论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具有可译性 的 原因主要有:人类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 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于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 化交流具备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了可译性 的基础。诗歌是人们托物言志、抒发情感、高度凝 练的文学作品形式,人类思想的共通性决定了诗歌 中的思想感情是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交流来引起共 鸣的。因此,诗歌翻译中思想、情感内容是可以传 递的,具有可译性。 一般文本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字面的意义,还 要译出字里行间隐含的文化内涵或具有民族文化特 色的内容。诗歌翻译更具有难度的是,在传递原文 意义的同时,还要兼顾形式之美。 形式不仅包括拼写形式,大小写、书面的排列 方式,有时还是信息的载体,形式本身也是诗歌的 内容之一。形、神、韵兼具的翻译对译者的知识素 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实际翻译出的作 品也和译者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同一首 诗歌来说,不同的译者给出的译文不同,下面以拜 伦的 《哀希腊》中的一节译诗为例: “ 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 of Greece ! 收稿日期: 2012-06-18 When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梁启超的译文是: “哎!希腊啊!希腊啊…… 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 (两神名)荣光 常照。 此地是艺术旧垒,技术中潮。 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 万般没了。 马君武的译文是: “希腊岛,希腊岛, 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 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 德娄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 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 斜阳。 胡适的译文是: “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 作者简介:饶卫民 (1969~),女,福建建瓯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翻译。 ·27·

关于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改正稿)

关于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 沈秋伟 我国的现代诗大致是这样一种产物,即中国历史文化内容的承传与西洋话语方式的结合。就诗歌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而言,则大致还是凭借西方诗歌的分析和批评工具来进行,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经常见到的见诸报端的某些涉及诗歌评价的文章与其说是评论,不如说是诗歌的读后感和读诗笔记。 前几天,根据职工文学社和作协的安排,我临时抱佛脚,看了几本新诗论,一知半解,趁今天的机会,也来谈一谈现代诗歌的几个问题,目的是想与在座各位一起探讨一下现代诗歌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第一部分: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问题 1.关于最大量意识状态问题。 平常评价一首诗是好是坏,有没有味道,常常只有感觉到,而这种感觉又难于言表。这常令我们习惯于现代分析的人十分苦恼,为什么?实际上就是我们对隐藏在诗歌文句背后的意识状态难于描摹。我们常说这首诗太直白,就是说这首诗文字后面基本是一片空白,有时我们还说,这首诗文字挺美,但没有含蓄,也就是说这首诗徒有其表,背后所承载的意识状态量不足。

最大量意识状态理论是西方诗歌批评的要旨。其基本原理就是一首诗所涵含的意识状态的多少是衡量这首诗质量的重要标准。我国台湾诗人洛夫有一说法:“我们判断一首诗的纯粹性,应以其所含诗素密度大小而定。”这个“诗素”与“意识状态量”异曲同工。 最大量意识状态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作用全在它对人生经验的推广和加深以及最大可能量意识活动的获得。需要说明的是,表现在现代诗人作品中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同时显现,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象征思维与敏锐感觉的相互渗透随处可见。卞之琳一首短诗,大意是“我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实际上是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结合的典型。诗虽短到极致,其意识状态却十分丰富。 2.关于象征主义 现代诗中象征手法滥觞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法国。到本世纪初,英美诗坛上意象流派充斥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当然,我国古代诗歌中早已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气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英美意象派诗歌发源于二十世纪初。庞德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把“诗艺的最终成就”写成: (1)按照我所见的事物来描绘 (2)美

(1)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备课讲稿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资料一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1)寄予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2)代指书信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1)象征爱情 如:晏几《临江仙》“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成为表现时事变迁,人事代谢的寄托。 如: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表达思念之情 如:郑谷《席上贻歌者》“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1)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诗人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2)也有用来表忠贞的。 如: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哀伤凄厉 理想追求 惬意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追求漂泊 哀伤 飘零 伤感 杜甫《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英汉诗歌可译性研究文献综述

英汉诗歌可译性研究文献综述 谭亚洁081105301 08英语3班 摘要:翻译本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大部分诗歌是以内敛、含蓄、意味深远而为人所称道,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更是如此。这就使诗歌翻译比起一般的小说、应用文翻译显得更为艰难与妥帖。本文通过选读关于英汉诗歌可译性方面的文献篇,对中外诗歌翻译现状进行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行性 正文: 翻译不仅仅是表面上两种不同语言的相互转换,它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播。所以对译者来说这种“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活动”(实用翻译教程p1)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及技巧性。而诗歌翻译则对译者提出了更多更严苛的要求。 一、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其中诗歌是厚重历史的传播者与奠基人,而中国古典诗歌最有趣和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含蓄美与韵律感。《辞海》对诗歌的定义是:“诗歌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正是因为严格的格律限制以及悠长的深远意味导致很多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尚且不能完全理解与领略古典诗歌的韵味和美,对于要用另一种语言来解读它们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这其中还不包括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韵味缺失和各种翻译技巧导致的译者的再加工。 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来说:字数精炼,平仄严格,押韵且一般是押尾韵,要求对仗。就这几点的要求对于中英诗歌译者来说就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更不用提什么“赋比兴”了。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许渊冲的译文: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straw-cloak'd man afloat,behold!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只是描述一位老人在雪中钓鱼,但是联系当时的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他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著在独钓的渔翁身上,使之成为孤高自得的精神化身。全诗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把一切活动着的事物全从视野中排除了,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唯独一只孤零的小船上有一蓑衣笠帽的渔翁在雪峰的寒江边独钓。全诗都是写景,浑成一气,景中寓情,且“雪”在片尾点出尤觉奇峭。其实诗人是在钓雪而非钓鱼。其实许渊冲老师在翻译这首诗时已经处理地相当好了,他在每句诗的末尾用了押韵,采取了对应的词和词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我在阅读原文和译文

现代诗歌基础知识

现代诗歌基础知识(创作入门) 代市中学郑国玉 一(代前言)、 做过诗歌编辑的人都知道:现在写诗的人虽然不少,但是想征集到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是很难。特别是网络上的诗歌编辑,更难从来稿中筛选出优秀的诗歌作品,为什么呢?因为许多诗歌写作者都是肤浮的、浮于语言表面的、不知诗歌为何物的诗歌爱好者、热心者。他们以为自己写的分行文字就是诗歌了,其实不是诗歌,他们根本不具备诗歌写作能力,甚至连什么是现代诗歌、什么是诗歌的基础知识也搞不清楚。这本来也没什么,因为人总有局限,并不可笑,但他们却又往往不自知,还常常自以为是。这原来是我心中的一些感受。后来,有一次跟钟硕、白沙等诗友在贵阳禅悦酥陀喝茶谈诗,钟硕说:你既然创办了针对诗歌初学者的“平民诗社”,主张诗歌的平民化,又写长篇诗歌普及文本《平民诗话》,我建议你也写一篇“现代诗歌基础知识”之类的作品,介绍一下诗歌的基础知识和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我听了突有所悟,连呼赞同:既然知道了诗歌的一些基本问题出在哪里,就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埋怨与叹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到今天,流派各异,诗人众多,理论文本也很丰富,可惜从来没看到一篇比较完整的、对诗歌初学者很有帮助的诗歌普及文本。这本身就是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空白,所以由谁来做,都应该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打个比方:现代诗歌界,中学和大学的教育都很到位,也有优秀的导师和教授(诗评家),也有优秀的教材(现代诗歌理论文本),但却没有一家小学和幼儿园,没有小学教师和幼儿园阿姨,也没有适合小学、幼儿园学生阅读的教材(诗歌普及文本及基础知识介绍),因此初学写诗的人老是找不到门路,不知要如何才能迈入诗歌的殿堂,不要说是自己创作,有时,竟然连怎么欣赏也不懂。而人民大众也因看不到这种深入浅出的诗歌普及文本及优秀诗歌文本,对诗歌了解不多,不能理解现代诗歌的种种表现手法及其内涵,至使诗人与诗歌初学者、读者、人民大众严重脱节,这是非常危险的一种现象,所以写这样的文本也就更显得意义重大了。不过,为什么一直没人写呢?难道都没人认识到这点吗?或者别人力所不能及吗?都不是,不写的理由主要有:这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诗人们大多认为这是多此一举,写诗歌的,哪有什么通用的“技巧”呢?还不都得靠自己去悟?再说现代诗歌五花八门,门派各异,各有各的写法,无所不用其极,有说用比喻好的,有说不要用比喻好的;有主张完全口语化的,有坚持反对口语的;有认为诗歌要写重大事件的,有认为诗歌应写日常生活的;等等,无论你怎么写,都有认为不好的,都会招徕叫骂,何必自找苦吃呢?然蠢事也要有人做。当然,本篇所言,也就是本人在习诗写诗过程中的一点经验、一点感悟,和一些收集于别人的有益思考相结合,不过是诗歌创作的一些基础知识。希望能够对诗歌初学者和诗歌鉴赏者有些许益处,至于那些功成名就的大诗人,我觉得就没必要看了,好比大学生来看小学课本,原来也无趣得紧。而诗歌批评家们,我却是欢迎的,其一是没有批评便不能进步,其二是因为我的脸皮也较厚;其三,我写此章,与其说是争名夺利,还不如说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广大诗家们的注意,从而为现代诗歌的普及教育多做贡献。虽然不一定说现代诗歌就能够像古诗一样深入人心,甚至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但普及、教育的必要性,还是有的,推广现代诗

谈E_E_卡明斯诗歌中的_变异和突出_

谈E?E?卡明斯诗歌中的“变异和突出” 徐艳萍,杨 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摘 要:E?E?卡明斯,美国现代实验派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对诗歌语言的大胆实验拓宽了诗歌的意义,强化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他崇尚特殊化,不喜欢大众化,反对像大多数人一样来表达。卡明斯的诗歌经常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他怪异的诗歌形式作为一种智慧得到人们的认可,成了他个人风格的标志。本文从文体学理论中的变异与突出的现象出发,分析E?E?卡明斯诗歌里出现的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词汇变异来展示E?E?卡明斯独树一帜的诗歌风格。 关键词:变异;突出;实验派诗人 中图分类号:H0;I3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703(2005)0120004204 Abstract:E.E.Cumm ings is a distingu ished exponen t of Am erican experi m en talist poets.H is daring experi m en ts in the language of poetry no t on ly b roaden the sen se of poetry bu t also increase its visual effect.H is devian t poetic language has becom e one of the focu ses of study by lingu ists and w on accep tance as a k ind of w isdom.It is in fact the badge w h ich he w ears as a self2styled poet.H e celeb rates individualis m and rejects group iness.H e is again st exp ressi on s of“mo st peop le”.T he paper is an attemp t to m ake an analysis of vari ou s deviati on s,nam ely, gramm atical deviati on,grapho logical deviati on and lex ical deviati on appearing in h is poem s in perspective of deviati on and fo regrounding in literary theo ry to demon strate h is un ique poetic style. Key words:deviati on;fo regrounding;experi m en talist poet 一、“变异”(dev i a tion)和“突出”(foreground i ng) 所谓变异(deviati on),又被称为偏离,即对于常规(no rm)的违反。用雅各布逊的话来说,就是“对于常用语言的有组织的暴力行为”。“变异”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布拉格学派的语言学家穆卡洛夫斯基,他说文体就是突出(前景化),引人注意,创造新奇的感觉。他认为,日常语言由于太熟悉,太传统化以至于寻觅不到表达的潜能或美学的潜能;他认为诗歌语言就应该陌生化,通过挑战日常语言的规则来产生突出的效果。变异语言背离语言学的传统法则,有时会被外行称之为“错误”。由于变异语言在它所处的上下文中不同寻常而倍受读者瞩目。因此,变异和突出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现象。“突出”这一概念可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他说:由于对常规用法的变异而产生的“陌生化”会将变异语言从常规语言的语境中提升、拔高,而常规语言依然保留维持词语的清晰,帮助表达信息。俄国的形式主义作家肖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功能是以一种新颖的功能让人们认识世界,这种方法就是非熟悉化或陌生化。诗人的任务是从读者习惯的语境中取出某些熟悉的事物和事件,以一种似乎他们第一次被人看到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人们对世界有高度认识。穆卡洛夫斯基将突出归为几个特色:非普遍性、新颖性、难预见性、不寻常性和独特性。一般说来,变异是手段,突出是目的,变异是突出的策略。读者在看到某种不寻常的语言现象时,总被它吸引,给予它较多的注意,甚至思忖揣摩它的含义,这就表示变异有了突出的效果了。这种由于“非熟悉化”或“使陌生化”而被拔高的部分便是突出部分。正如一幅画中总有一个人或物处于突出的位置,其他的人或物构成背景。即正常的语言好像是背景,变异的语言现象便好像是突出的部分。 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人们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最恰当、最富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违背常规而创造的选用语言成分,就产生了语言使用中的变异。常规和变异是相辅相成、互为比较的两个概念。他们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我们把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规则看作是语言的常规,那么违背这些规则的表达方式便是变异。变异的种类很多,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将变异分为:词汇变异、语音变异、语法变异、书写变异、语义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和历史时代的变异。 穆卡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的精髓在于对常规语言的违反,这种系统的违反使得诗歌语言成为可能,没有变异,就没有诗歌。因此,诗人不受常规语言的规则约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发挥其想像力,从美学目的出发,对常规语言从不同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异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非同寻常。E?E?卡明斯的诗歌可谓是这种“陌生化”理论的贯彻者。 二、E?E?卡明斯——应用“变异”和“突出”的典范 E?E?卡明斯(1884—1963)是美国现代派诗人,小说家,一个大搞文字游戏的人。他崇尚特殊化,不喜欢大众化。正是由于他特殊的文风,他的一封信曾引起一位愚蠢的书信审查官的怀疑致使他被逮捕并在集中营中扣留了三个月。卡明斯将自己的名字别出心裁地采用小写,“e.e.cumm ings”来说明自己是个小人物。他给自己的诗集所取的名字例如:《K》和《是5》,无法编成数目,使图书管理员感到手足无措。仅看他的一些诗名am w as(5),l(a,fl(2),!b lac(1),2little w ho s(60), and i i m agine,n(o)w,1x1,r2p2o2p2h2e2s2s2a2g2r等,我们就对他的古怪诗风可见一斑了。 以下从几方面来分析卡明斯在诗歌中使用的变异。 1.语法变异 威多逊(W iddow son)认为,语法表示说话人对他所用语言的知识,如果不合乎语法就不应该有意义。但在文学作品中

诗歌意象含义

诗歌意象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一.树木类 柳:送别、留恋、伤感。 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松柏 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此外——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竹:象征人高洁的品格、积极向上;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二.花草类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源自王维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翻译论文—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 吴斐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师范)10801班湖北 434023) 摘要:谈到诗歌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不同的译者持有不同的观点。美国诗人Robert Frost 认为诗是翻译中漏掉的部分。而本文将从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感觉出发,来追寻诗歌不可译性的根源。总所周知,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对于诗歌翻译,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而后者正好是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因此,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诗歌的不可译性。 关键字:诗歌翻译、可译与不可译、感觉、外在形态—形美和音美、意义情感 一、引言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同时,作为一种艺术美的特殊存在,是个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而且是诗人在“万能规律”之上苦苦思索而创造出来的独属于自己的东西,它是诗人内心孤独的产物。因此,诗歌同其他文体,如政府公文,学术论文等相比,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可概括为:第一,高度集中、概括的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同时,正如埃利蒂斯说:“世界上所有诗人的共同语言是感觉”,我们不妨将诗歌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感觉,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作为一首诗歌的灵魂之所在。因此,诗歌是否可译将与翻译能否准确的表达原诗的灵魂,即感觉、感情息息相关。 二、诗歌的不可译性 众所周知,由于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绝对忠实于原作的译文是不存在的。具体来说,语言的扞格,文化的差异,译者与作者在社会时代、民族心理、知识架构、写作风格等方面的距离,决定了翻译实践不可能产生绝对忠实的译文。而翻译的求“信”或求“似”中,“似”的内容大致包括思想、情感、修辞、风格等方面。其中思想内容的“似”以至准确是对翻译最基本的要求,同时也较容易做到,但情感、修辞与风格,求“似”已不易,完全的对等几乎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也就是说,纯粹的意义相对容易表达,而与意义和语言形式都有联系的情感、修辞与风格则常常使译者束手无策。因此,对于将情感作为灵魂的诗歌而言,其情感的载体—形美、音美、意义的翻译,难度可见一斑,甚至可由此将诗歌视为不可译。 而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看,双语转换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其过程蕴含了日常言语交际所具有的感知、理解、产出等认知心理现象,其中的感知可理解为对源语的感觉和知觉。随之,对应在诗歌中,对于感知的理解,本文将从诗歌的外在形态——形美、音美和意义情感两方面进行分别阐述。 2.1外在形态的不可译性 2.11形美的不可译性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具有完全不同或大不相同的发音、书写和意义系统,它们之间没有丝毫的渊源与联系,除开英汉字形与发音的不同外,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如,唐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来写作的,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在字句方面,每首限定八句,五字一句为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

卡明斯诗歌“r-p-o-p-h-e-s-s-a-g-r”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卡明斯诗歌“r-p-o-p-h-e-s-s-a-g-r”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摘要]本文运用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理论,结合克瑞斯和凡利文的图像视觉语法(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对美国著名现代主义诗人E.E.卡明斯的经典视觉诗“r-p-o-p-h-e-s-s-a-g-r”从语言层面和图像视觉层面进行多方位的解读,希望对分析和欣赏视觉诗及其它具有多模态性的文学作品有所启示。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分析;图像视觉语法;卡明斯视觉诗 1.引言 视觉诗是一种以文字创造视觉形象的艺术,是跨艺术门类的实践,是诗歌与绘画合一的特殊文学现象。它将阅读与观赏通过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联姻结合在一起,“如诗如画”的境界使欣赏者的多种感官得到愉悦(谭捍卫2006:133)。对于视觉诗,传统的分析模式往往局限于对语言的分析,而忽略了对除语言系统以外其它符号系统的解读,因而无法充分体现创作者的目的和意图。20世纪90年代,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西方兴起,读图时代也随之而来,单一的语言分析模式被打破,话语分析逐渐走向多模态化。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方法对E.E.卡明斯的视觉诗“r-p-o-p-h-e-s-s-a-g-r”(蚱蜢)进行多方位的解读,旨在为视觉诗及其他具有多模态性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2.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的理论基础 2.1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念整合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多模态话语的概念。对于多模态话语的定义,众说纷纭。李战子(2003:1)提出“多模式(multimodal)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张德禄(2009:24)指出“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朱永生(2007:83)认为“模态则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象、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除此以外,为了更好地研究多模态话语,朱永生先生还划分了两个判断多模态话语识别的标准:“第一条标准是看涉及的模态种类有多少,第二条标准是看涉及的符号系统有多少。有些话语虽然只涉及一种模态,但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我们也把这些话语看作是多模态话语。”(朱永生2007:83)本文在判断多模态话语识别时采取的是第二条标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我们感受客观世界的不同感知模式,通过语言、图像、声音等不同渠道交际时,同时表达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古典诗歌中常见形象的归纳 一、自然形象与客观物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一)、植物类: 1、梅花—— 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2、芳草:比喻离别的愁绪或表现生生不息、希望。 3、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4、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7、松柏:象征孤直、顽强。 5、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8、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 6、牡丹:象征高贵、富贵。9、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 1、杜鹃—— 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2、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3、乌鸦: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4、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5、孤雁(孤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6、蟋蟀(促织):表示惆怅。 7、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8、蝉: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9、燕子: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三)、乐器乐曲类: 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例: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四、送别场所: 1、南浦:水边送别的场所。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2、长亭:陆上的送别场所。 3、西楼: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凭栏: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

现代诗歌形式的五个要素

诗歌形式的五个要素 现代诗歌表面上看无一定之规,给人无从下手之感,但分行、韵律、意象性、风恪、情境,都构成了现代诗歌形式的重要元素,抓住这五要素,就能有效地进行分析。我们姑且借助对中国30年代的现代派诗歌的解读,来谈谈诗歌的鉴赏技巧。 1、分行 首先一目了然的就是分行。即使是一篇通讯报道分了行也会有诗的感觉。 美国学者卡勒举过一则通讯的例子: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撞在一刻法国梧桐树上车上四人全部死亡。 下面试试把这则通讯分行朗诵: 昨天 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 在一棵 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 全部 死亡。 再比如,我们可以看看这一个留言条: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这看上去是一个典型的留言条,一个人偷吃了别人冰箱里的杨梅,觉得不好意思,想留个便条道一下歉。可实际上它却是20世纪美国大诗人威廉斯一手非常有名的诗。我们再把它分行重新读一下: 我吃了 放在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大概是 你留着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 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一个留言条分行写,就是一首著名的诗。这意味着诗歌尽管很难从本体意义上给它下定义,但它仍然有一些形式性的因素或者说程式化的要素,决定它是一首诗。其实,我们分析一首诗也往往并不是从诗的定义和本质入手的,而往往是从诗歌的形式要素入手的。 2、韵律 从韵律开始,进入了诗学相对复杂的层面。很多背过唐诗的人从小就会感到古体诗的韵律美。几岁的孩子可以什么意思也不懂但一口气背出几十首唐诗来。其中起作用的就是韵律感。为什么现在几乎所有两三岁的孩子,父母都逼着他们背唐诗,而不背郭沫若的《女神》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诗歌鉴赏中的意象及象征意义 一、草木类: 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离别、荒凉、思乡怀人):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青松》 (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如《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从中诗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

第26卷 第3期Vol .26 No .3 中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Z HONGZHOU UN I V ERSI TY 2009年6月 Jun .2009  从中诗英译看诗歌的可译性 高 静 (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西安710048) 收稿日期:2009-04-11 作者简介:高静(1985—),女,河南郑州人,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摘 要:纵观中西方翻译史,有许多诗歌翻译家都对诗歌的可译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诗歌翻译理论的发展。本文从几位中外翻译名家对该问题所持的观点出发,通过对中诗英译过程的分析,具体探讨诗歌是否可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绝对不可译;相对可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09)03-0073-03 一、语言是否可译 语言是否可译一直是翻译学科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大体可以分为普遍论和单一论两种。支持普遍论的学者认为人类语言所拥有的普遍内核使其可译;而支持单一论的学者则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现实事物的方式,而这种独特性恰恰是语言间相互翻译的绊脚石。 近几十年来,随着语言学的发展,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逐渐替代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当代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占统治地位。基于心灵主义和先天论的观点,乔氏认为人类语言产生于一个共同内核,这个内核就是普遍语法。世界上不同语言所具有的一切语法特征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在大脑中已经存在的项。如同开关一样,每一个项在幼儿早期习得语言时,会被设定为“开”或“关”。先天论认为不同语言的语法差异即来源于此。乔氏的普遍语法理论为普遍论提供了理论依据———正是由于不同语言的基本内核是相同的,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可行的。 但这并不是说单一论的观点就是错误的。正是由于人类在后天习得语言时,大脑中对普遍语法特征的设定有所不同,以及不同的社会族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语言具有其独有的特性,而这些特性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所形成的阻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一种语言是无法被精确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观点是客观可信的,即在绝对意义上来说,语言是不可译的。 之所以在本文的开始部分首先对语言的可译性进行简要的分析,是因为语言既是诗歌的基础,又是诗歌的容器。只有在论证了语言的可译与不可译的基础上,才能开始讨论诗歌的可译与否。诗歌是语言,也就是说,诗歌拥有语言的所有基本特征,因而它是可译的;而从更深层的意义来说,诗 歌不仅仅是语言,它是诗化了的语言,是从语言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是语言美的高级形式,其中糅杂了情感、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其独特性尤为突出,因此它也是不可译的。 二、中外翻译学者对诗歌可译性的论断 为了使读者对诗歌的可译性问题有一个概要的了解,本节将对翻译史上一些著名的翻译学者对诗歌可译性的论述作简单的介绍和对比。 (一)诗歌是不可译的———拟作观点 约翰?德南姆(John Denha m,1615-1669)是十七世纪著名的翻译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代表译作是1932年出版的维吉尔的《伊尼特》。德南姆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他在《伊尼特》译本的序言中提到:“我认为,在译诗中讲究忠实性是一种庸俗的错误观点”,“诗的意味非常微妙,因此将它从一种语言移入另一种语言时,它会全部消失”,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风格与神采”。按照德南姆的观点,译诗必须保留“火焰”,即原诗的活的灵魂,而不保留“灰烬”,即原诗的死的形式。也就是说,他认为诗歌的外在形式,即语言是无法被翻译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要做的就是以再创作的手法再塑原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精神内涵。 亚伯拉罕?考利(Abraha m Cowley,1618-1667)与德南姆的观点相近,甚至更加偏激。他指出诗歌翻译是不能采用逐字逐句的翻译方法的:“逐字翻译就好比一个疯子翻译另一个疯子(的作品)。”考利没有理会查普曼等人所提倡的既要照顾源语又要考虑目的语习惯的观点,他认为诗的美感在翻译中绝大部分会丧失掉,因此译者必须为译作增加新的美感。因此,考利主张在诗歌翻译中借用原作的主题和内涵,而在语言上自由创作,最后得出可与原作相媲美的译作,考 利把这种翻译称之为“拟作”(i m itati on )。考利所采用的“拟 作”翻译手法事实上正是他所持的诗歌不可译观点的外在 ? 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