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_李永玺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_李永玺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_李永玺

功 能 高 分 子 学 报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Vol.27No.4

2014年12月

收稿日期:2014-08-

27基金项目:上海市领军人才项目和上海市东方学者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李永玺(1987-),男,甘肃兰州人,博士,主要从事高分子太阳能电池材料研究。E-mail:yongxili@uw.edu通信联系人:陈 彧,E-mail:y

uchenavh@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殎

ecust.edu.cn综 述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李永玺, 陈 彧, 李 超, 刘 柳, 程红霞, 宋 易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育部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摘 要: 有机光伏技术为太阳能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制造成本低廉、材料质量轻、加工性能好、易于携带等优势而备受关注。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是目前乃至未来的研究重点。设计和合成适合的窄带隙的共轭聚合物是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核心。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窄带隙的共轭聚合物的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器件性能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关键基础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关键词: 有机光伏技术;

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窄带隙聚合物中图分类号: TM

91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9357(2014)04-0432-21Advance in Polymeric Materials for Org

anic Solar CellsLI Yong-xi, CHEN Yu, LI Chao, LIU Liu, CHENG Hong

-xia, SONG Yi(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Materials,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Engineering,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Abstract: Organic photovoltaic technology provides an essential way 

for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solarenergy.The advantages of polymer solar cells(PSCs)include low cost,light weight,easy fabrication,flexible and tunable properties.There is increasing interest in PSCs during 

the last few years,however,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of PSCs far beyo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Upon this,design andsynthesis of appropriately low bandgap polymers and probing 

into the mechanisms become the extremelyinteresting topics in the field of high efficiency PSCs.In this contribution,the basic concept and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PCSs,the progress of polymer materials and the problems that needs to be solvedurgently in the near future wer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Key words: organic photovoltaic technology;conjugated polymers;solar cells;low bandgap polymers 进入2

1世纪以后,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问题逐渐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光伏(PV)技术主要基于无机材料,其高昂的材料制备成本以及高能耗的加工工艺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有机太阳能电池(OPV)则是一种主要基于有机半导体碳基材料的光伏器件(图1),相对于无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制造成本低廉、材料质量轻、加工性能好,可以利用先进的卷对卷以及喷涂打印技术进行大规模

生产,并具有柔性,可以加工成为半透明器件,易于携带,生产过程中能耗低,环境污染少[

1]

。因此,定位于“Out

door”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1986年,Tang[2]

制备出了第一个基于给体(

D)-受体(A)的双层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实现了光伏技术2

34

从无机到有机材料的转换。他首先将一层P型铜酞菁(CuPc)材料蒸镀在铟锡氧化物(ITO)

玻璃上,然后将一种N型材料苝酰亚胺(PTCBI)蒸镀在P型材料之上,最后选取银作为电池的电极。由于铜酞菁和苝酰亚胺接受电子能力的不同,在上述两层材料之间形成了p-n结,当光照时,在p-n结处会产生自由移动的电子和空穴,然后被分别传输到电池的两极形成电流。然而,由于激子长度较短,材料自身的电子-空穴迁移率较低,该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只有1%。

OPV技术的重大突破是C60及其衍生物作为受体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中的应用[3]

。C60及其衍

生物具有十分活跃的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UMO),从而使其分子相对于大多数的有机给体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亲电性能。此外,C60及其衍生物在场效应晶体管中表现出很高的电荷传输性能,

达到1cm2

/(V·s)。而且它的LUMO轨道最高可以得到6个电子,可以稳定负电荷。更加重要的是,一些共轭高分子与C60之间表现出十分迅速的光诱导电荷转移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激子的复合[4-

5]。1993年,科学家们制备出了首个基于共轭高分子和富勒烯的双层P-N型有机太阳能电池[6]

。然而,

较小的给体-受体接触面积以及较长的电子、空穴传输距离导致了较低的激子分离效率以及电子和空穴在传输过程中较高的复合效率,从而限制了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提高。为此,科学家们设想通过将给体与受体材料进行共混,制作成电池器件来增加给体-受体面积,提高电荷分离效率(图1

。图1 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聚合物-受体网络结构剖面图[

10]

Fig.1 Conceptual morphology 

model with network of the polymer and the acceptor H

iramoto[7]

首先实现了这个设想,他在高真空条件下,通过给体和受体分子蒸镀的方式制备了首个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1995年,Heeger[8]和Friend[9]

课题组分别在《Science》和《Nature》上首次报道了高分子-富勒烯,高分子-高分子异质结太阳能电池。Heeger将聚合物给体聚对(2,5-二(2-乙基己氧基))苯撑乙烯(MEH-PPV)与受体材料C60共混之后制作成的体相异质结(BHJ)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是原来双层太阳能电池的10倍。这些研究为OPV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有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基本特征

1.1 器件构型

目前广泛使用的OPV电池器件是体相异质结有机太阳能电池[1

1-

16](图2左)。该器件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透明氧化电极,通常使用铟锡氧化物,ITO;(2)空穴传输层,主要目的是提高活性层与ITO

电极之间的接触以及空穴的传输,通常使用聚乙撑二氧噻吩与聚苯乙烯磺酸盐的混合物(PEDOT∶PSS);(3)活性层,主要负责光能向电能的转化,通常是由给体聚合物和受体富勒烯材料组成;(4

)电子传输层,主要目的是增加光子的吸收以及电子的传输,通常使用LiF和TiOx;(5)金属电极,通常是一些具有较低功函数的金属,例如:LiF/Al,Al/Ca等。传统正向型体相异质结太阳能电池所用的金属电极材料功函数较低,很容易在空气中氧化,影响器件的稳定性。此外,具有弱酸性的空穴传输层,很容易与ITO电极发生反应,

破坏电极性能[17-

18]。为了克服这些问题,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倒置型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图2右)

,可以有效地避免空穴层对ITO的腐蚀,同时还可以使用较高功函数的金属作电极(如Ag等)

,达到了避免电极氧化的目的。1.2 光电转化机制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光能转化为电能要经历4个基本步骤,

34第4期

李永玺,等: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如图3所示

图2 传统(左)和倒置型(右)BHJ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图

Fig.2 The traditional(Left)and the inverted(Right)BHJ device diag

rams of OPV

s图3 D-A型有机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Fig.3 Working 

mechanism for donor-acceptor type OPVs (

1)吸收光能产生激子BHJ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通常为聚合物与富勒烯衍生物的共混薄膜,其厚度一般为100nm左右。与无机半导体材料不同的是,有机聚合物材料通常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εr≈2~4),因此,当一束太阳光照射到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时,产生的是具有较强相互作用的电子-空穴对,也就是所谓的激子,而不是像在无机硅基太阳能电池中,在光照下直接得到自由移动的载流子。在绝大部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只有一小部分入射光被吸收,这是由于聚合物材料对太阳光的吸收范围与太阳光谱不能很好地匹配,而且BHJ聚合物电池的活性层通常较薄,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材料的吸光效率,也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比无机硅基太阳能电池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激子的迁移在传统的无机太阳能电池中,在外电场作用下被激发的电子移向正极,空穴移向负极。而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在外电场作用下激子首先会迁移到给体-受体界面。由于激子寿命很短,通常小于1ns

,因此激子必须尽快迁移和解离。通过计算可以得出激子的有效迁移距离只有10~20n

m[19]

。激子迁移超过该距离时,就会发生复合,影响光电流的产生。

(3

)激子解离产生电荷在有机聚合物BHJ太阳能电池器件中,

激子迁移到给体-受体界面时,因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介电常数较小(εr≈

2~4),需要一个至少大于0.3eV的能量来解离激子[20]

。(4

)电荷转移及收集当激子解离之后,给体和受体能够相对独立地传输载流子。其中,受体传输电子,给体传输空穴,在外电场作用下,自由移动的电子和空穴分别向正负两极移动,形成了光电流。

由此可见,为了将光能有效地转化成电能,电池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活性层区域对光子吸收必须尽可能大;(2)光子被吸收后产生的自由载流子必须足够多;(3)产生的载流子损耗小,能够快速到达外部电路,这样才能得到较大的光电转换效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光电子转换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损耗,使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实际转换效率较低。在这个过程中,损耗一般发生在光的反射和透射过程中,激子产生后的直接复合或在传输过程中的复合、电荷受限迁移、电荷在界面处的复合等因素都会造成器

件的效率降低[

21-

23]。434功 能 高 分 子 学 报第27卷

1.3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参数

一个典型的聚合物-富勒烯光伏物理过程如图4所示。作为波长(λ)函数的外量子效率(EQE)是所收集的光产生的电荷与入射光子数的比值,这个比值主要由以下4个因素所决定:吸收(A)、激子扩散(ED)、电荷转移(CT)和电荷收集(CC)。EQE(λ)=ηA(λ)×ηED(λ)×ηCT(λ)×ηCC(λ)。其中ηA为光吸收效率,

为被材料吸收的光与照射到材料上的光的比值。ηED为激子扩散效率,为成功迁移到给受体界面上的激子数与材料吸收光所形成的总激子数的比值。ηCT为电荷转移效率,为可自由移动的电子和空穴与激子解离之后所形成的自由载流子数的比值。ηCC为电荷收集效率,为最终形成光电流的电子和空穴数与可自由移动的电子和空穴数的比值。衡量一个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好坏,通常依据其光电转化效率(PCE):PCE=FF·Voc∶JSC

/Pin。在这个公式中开路电压(Voc)通常是由聚合物的最高已占分子轨道(HOMO)能级与富勒烯的LUMO能级之间的差值所决定;短路电流(Jsc)则与聚合物的能带间隙,吸光强度关系很大;填充因子(FF)则受到聚合物的电荷迁移率和活性层的形貌等因素的影响;pin为电池的输入功率

Essential parameters determining the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are shown:Jscis the short-circuit current,Vocis the open-circuitvoltage,Jmpand Vmpare the current and voltage,respectively,at which a given device’s electrical power output is the maximum,pmax,the fill factor(FF)is a graphic measure of the squareness of the current-voltage curve,and the 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PCE)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maxi-mum power output(pmax)to power input(pin)

图4 聚合物-富勒烯太阳能电池光伏物理过程(左)和BHJ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J-V及P-V曲线图(

右)Fig

.4 Physic program for polymer-PCBM organic solar cells(Left)and current-voltag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rrespondingpower voltage curve for a BHJ solar cell under illumination(Rig

ht)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发展历程

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是推动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图5列出了一些代表

性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结构式。根据聚合物种类的不同,可以将聚合物电池材料的发展分为3个主要阶段。

第1阶段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聚对苯撑乙烯(PPV)

及其衍生物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应用上。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Wudl教授报道了首个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MEH-PPV[24]

。随后,他又对C60进行化学修饰,制备出了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明星受体材料6,6-苯基-C60-

丁酸甲基酯(PCBM)[3]

,它的出现在OPV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迄今为止,

该材料仍然是有机太阳能电池最好的受体材料之一。1995年,Wudl教授将聚合物材料MEH-PPV与受体材料PCBM共混之后,

制备出首个异质结太阳能电池,该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可以达到3%[8]。这一研究工作开启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新篇章[25-

26]。然而,MEH-PPV较小的电荷迁移率以及较窄的光谱吸收限制了其光电转化效率的提高。

第2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溶性聚噻吩(PT)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应用上。聚3-己基噻吩(P3HT)由于其良好的溶解性、结晶性以及相对于PPV及其衍生物较低的光学带隙(1.9e

V)表现出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约5%)[27-

30]。但是P3HT较高的HOMO能级(-5.1eV)

限制了器件开路电压的提高,阻碍了光电转化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也正是由于P3HT如此出色的光电转化性能,

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聚合物太阳5

34第4期

李永玺,等: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能电池的研究热潮

图5 D-A体系应用于有机太阳能电池代表性材料的结构式

Fig

.5 Chemical structures of representative donor and acceptor molecules used in OPVs 第3阶段,

从2006年起,众多材料科学家将目光投向了窄带隙共轭聚合物材料的设计与开发。以聚[2,6-(4,4-双(2-乙基己基)-4-氢-环戊[2,1-b;3,4-b′]二噻吩)-交-4,7(2,1,3-苯并噻二唑)](PCPDTBT)为例,它的吸收边缘可以达到900n

m,基本覆盖了整个可见光区域,基于该材料制备出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率为3.2%[31]。对其活性层形貌进一步优化后,可以将该材料的光电转化效率提高到5.1%[3

2]

。2013年,美国华盛顿大学Alex K Y 

Jen教授对该材料进行优化,通过引入氟原子,提高了整个器件的开路电压。优化后的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可以达到6.6%,双结(异质结)电池达到了8.2%[3

3-

34]。目前,材料的创新依旧是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35]

。给体聚合物材料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6]

:(1

)通过调控聚合物材料的能级和带隙来获得较高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2

)提高聚合物材料的平面性来增加其电荷迁移率,但是在该过程中,要确保材料的溶解性和稳定性。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理想状态下,应该对这些因素同时优化,但是实际上这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找到一个平衡点使电池取得最大光电转化效率,是材料化学家设计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关键。在设计有机太阳能电池聚合物材料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聚合物应具有较窄的能带间隙;(2)较高的摩尔消光系数;(3)良好的平面性;(4)高的电荷迁移率;(5

)较好的光稳定性。聚合物材料的结构与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中的开路电压、

短路电流、填充因子之间存在如下3种相互关系。(1)开路电压(Voc)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开路电压与聚合物给体材料的HOMO能级和富勒烯受体材料的LUMO能级之间的差值密切相关[3

7]。理论上,聚合物的HOMO能级越低,电池的开路电压就越大[38]

。然而,聚合物给体的HOMO能级不能太低,因为有机半导体材料的介电常数较低,通常只有2~4,至少需要

0.3eV能量来分离和传输激子。如果富勒烯的LUMO能级是在-4.2eV,那么聚合物的LUMO能级最小应位于-3.9eV。降低聚合物的HOMO能级,

只会增大给体材料的带隙,从而影响材料的吸光能力,导致器件短路电流的下降[

39-

41]。对于开路电压的影响因素,目前还存在这一些争论。最近的报道显示,除了聚合物的HOMO能级可以影响电池的开路电压外,聚合物侧链的种类及长度,以及与PCBM共混后成膜的形

貌都对电池的开路电压有影响[42-

44];(2)短路电流(Jsc)

:短路电流是另外一个决定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的重要因素。理论上,短路电流的最大值是由电池在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激子数量所决定的。理想状态下,电池活性层的吸收范围应该与太阳光谱很好地匹配,从而最大限度上产生激子。由于PCBM在可见-紫外区域吸光能力较弱,聚合物材料不得不承担起吸收太阳光子的主要责任。粗略估计,有70%的太阳光能量集中在太阳光谱的380~900nm处。理想的聚合物材料应该在这一区域具有宽且强的吸收,换句话说,聚合物材料的能带间隙应该小于1.6eV。越小的能带间隙,越可以使聚合物具有宽的吸收区域,从而提高电池器件的短路电流。然而,考虑到进一步降低聚合物的能带间隙只能通过提高聚合物的HOMO能级(因为PCBM的LUMO能级为-4.2eV,要保证足够的能量来分离和传输激子,所以聚合物的LUMO能级改动

634功 能 高 分 子 学 报第27卷

范围很小),这样就会造成电池的开路电压降低。因此,在设计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时候,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来保证它们的乘积最大。通过测量聚合物的HOMO能级可以基本估算出电池的开路电压,然

而,电池的实际电流要比理论值小很多,这是由于激子在解离、传输、收集过程中都存在较大程度的单分子和双分子复合。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例如:较高的分子量、较高的电荷迁移率、最优化的形貌;(3)填充因子(FF):从有机半导体器件角度考虑,较低的串联电阻以及较高的并联电阻可以使电池器件获得较高的填充因子。串联及并联电阻的大小受到聚合物与PCBM掺杂后的形貌影响,所以在器件制备过程中,要优化活性层的形貌来提高激子的解离和传输效率,从而增加器件的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

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通常来说,

共轭聚合物的结构可以被分为以下3个部分:共轭聚合物主链、侧链和取代基团。其中聚合物主链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决定着该聚合物的诸如能级、带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绝大多数光学及物理性质。因此,设计最优化的聚合物骨架是提高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关键。另一方面,聚合物的侧链在提高分子的溶解性、分子量以及器件加工性能方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此外,这些侧链还可以影响聚合物的堆积方式,分子与分子之间的堆砌距离以及聚合物与PCBM共混后的形貌等。最重要的是,侧链的种类和长度还会影响到聚合物骨架的平面性,从而影响到聚合物的电荷迁移率甚至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再者,像氟原子、氰基基团这些取代基可以微调聚合物的一些物理性质(例如:能级、带隙、电荷迁移率等等)。由于聚合物的光伏性能对于它自身的光电性能十分敏感,因此,在某些时候这些取代基对于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在目前已报道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聚合物材料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能带间隙将其分为宽带隙聚合物、中带隙聚合物和窄带隙聚合物等3个种类。

3.1 宽带隙(WBG)聚合物电池材料(能带间隙大于1.9e

V)1993年,Wudl教授最早报道的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MEH-

PPV就是一个典型的宽带隙材料。基于该材料的最高光电转化效率可达3.0%。后续研究表明,

由于该体系聚合物材料空穴迁移率较低,吸收区域有限,极大地阻碍了光电转化效率的提高。聚3-己基噻吩[45]也是典型的宽带隙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之一,最早由McCulloug

h教授于1992年合成[46]

。该材料的能带间隙为1.9eV,吸光边缘位于650nm左右。这种具有多晶结构的规整聚3-己基噻吩的电荷迁移率可高达0.1cm2/(V·s)[47]

,经过形貌及器件结构优化后,光电转化效率达到5.2%[4

8]

。尽管P3HT表现出极高的空穴迁移率以及很好的激子解离效率,但是其较小的开路电压制约了电池效率的提高。2010年,李永舫教授用ICBA(C60的衍生物)

取代常用的PCBM与P3HT共混制作成电池器件后,器件的开路电压由原来的0.6V跃迁到0.84V,光电转化效率也由5.2%

提升到6.5%[49-

50]。最新的研究显示,对P3HT-ICBA这一体系电池器件进行优化后,光电转化效率可以达到7%[

51]

。芴及其衍生物由于刚性的平面分子结构、优异的空穴传输性能、良好的溶解性、较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

稳定性,被广泛地应用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

D)器件中[52-

53]。由于苯环较弱的给电子能力,基于给体芴的共轭聚合物通常都具有很低的HOMO能级,这使得芴单位成为D-A型共轭聚合物设计中一个很有前途的

供电子基团,可实现更高的开路电压值。此外,芴单元9位上的双烷基侧链,可以调节整个聚合物的溶解性以及固体堆砌方式,有利于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作。基于芴的均一聚合物以及给体-结体型聚合物并不适合于有机太阳能电池,因为其能带间隙较大,吸光区域有限,不能很好地吸收光子。因此,需要引入一个受体单

元,来降低它的LUMO能级,减小其带隙,扩大它的吸光范围。And

ersson等[54]

报道了首个基于芴单元的D-A型共轭聚合物P1,他们引入了受体材料4,7-二噻吩-2,1,3-苯并噻二唑来降低聚合物的能带间隙(

结构式如图6所示)。该材料表现出较宽的吸收区域,最大吸收达到545n

m。基于该材料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达到2.2%的光电转化效率,开路电压为1.04V,短路电流为4.66mA/cm2

,填充因子为0.4

6。 改变芴单元9位上侧链的种类和长度,

可以调节整个聚合物的溶解度。华南理工大学曹镛教授等[55]

报道了一系列基于芴的D-A型聚合物P2~P4

(图6)。他们证实侧链的种类和长度对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影响很大。因为不同的侧链可以造成薄膜堆砌方式的不同,所以空穴迁移率就会有较大差异。辛基取代的P2较P1表现出较高的光电转化效率,最高光电转化效率达到2.6%。而2-乙基己基取代的P

3的光电转化效7

34第4期

李永玺,等: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7%[56]。Hashimoto教授[57]

研究了2-乙基己基以及3,7-二甲基辛基侧链对电池光电

转化率的影响。研究显示,π

-π堆砌越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越高。因此不难理解P4表现出4.2%的高光电转化效率。Kit

azawa等[58]

将给体芴与噻吩-哌嗪-噻吩(TQT)交替共聚后得到P5和P6,这两个聚合物都表现出较窄的能带间隙以及较低的HOMO能级。聚合物P5在经过器件优化后,

最大光电转化效率为5.5%。基于P6的电池只表现出1.7%的光电转化效率,这主要是因为P6与PCBM共混后,发生明显的相分离,不利于电荷的传输和收集,影响到了短路电流的生成

图6 基于芴的宽带隙聚合物结构式

Fig.6 Structures of fluorene-based large bandgap 

polymers 咔唑(Cz)以及苯并二噻吩(BDT)也是宽带隙聚合物常用的给体材料。2009年,Leclerc与Heeg

er教授[59]

报道了首个高效咔唑类聚合物材料,它的外量子效率可达100%,最高光电转化效率达到6%。20

11年,You等首次报道了宽带隙BDT聚合物材料[41]

,它的能带间隙为2.0eV。当该材料与PCBM共混后制

成活性层厚度为1μm的薄膜时,

该材料的光电转化效率达到7%。3.2 中带隙(MBG)聚合物电池材料(能带间隙位于1.6~1.

8eV)中带隙聚合物在过去3~4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单层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冠军材料。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基于中带隙材料的电池器件的光电流和光电压相比上一代P3HT有明显提升。结合材料的合成与形貌控制,单层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已经翻了一番,其光电转化效率从原先4%到目前的9%以上,是当前最

高的。美国芝加哥大学Yu教授等[39]

于2009年首先报道了基于并噻吩(TT)和BDT的新型共轭聚合物P7

(图7)。因为TT部分可以稳定其醌式结构,所以该聚合物较窄的能带间隙只有1.6

2eV,基于该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短路电流高达15.6mA/cm2

,是迄今为止得到的最高的短路电流之一。对该电池器件结构优化后,光电转化效率提升到5.6%。此外,基于该材料场效应晶体管的空穴迁移率约为10-4

cm2/(V·s),电池的光谱响应达到760nm,且EQE峰值接近70%。这也是首个EQE值可以与传统的P3HT体系相当或更高的D-A型聚合物

图7 基于PTB的中带隙聚合物结构式

Fig.7 Chemical structures of PTB series medium bandgap 

polymers834功 能 高 分 子 学 报第27卷

最近,文献[60-

63]报道了一系列新的基于P7主链的共轭聚合物。通过改变TT单元上的酯基侧链(变为酮侧链,P8)或在TT单元引入氟原子(P9、P10),得到了HOMO能级均明显降低的聚合物,且基于该材料的电池的开路电压提高到0.76V。通过使用二碘辛烷(DIO)等添加剂对器件形貌进一步优化后,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分别提高到7.4%(P9)和7.7%(P10)。表1列出了P7~P10对应的器件性能数据。2012年,曹镛等在反向单层太阳能电池器件中掺入聚电解质作为电子传输层,使基于P9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

化效率达到9.2%[6

3]

,这也是目前为止,单层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报道的最高光电转化效率值。这项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分子设计和器件优化的方法可以实现更高的电池效率。

表1 中带隙聚合物的电池性能表

Table 1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medium bandgap 

polymersPolymer Bandgap Voc/V Jsc

/(mA·cm-2)FF PCE/%P7 1.58 0.58 12.5 0.65 4.76P8 1.61 0.70 14.7 0.64 6.58P9 1.60 0.74 14.5 0.69 7.40P10 

1.61 

0.76 

15.2 

0.67 

7.73

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引达省并二噻吩(IDT)单元(图8)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首先,其3个芳环相互共轭且由1个桥连原子固定,因此,IDT单元具有很好的共平面性,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π轨道重叠,

减少构象紊乱而造成的能量损失。此外,桥接位置处,还可以通过添加柔性侧链来改善其溶解度。Cheng和J

en等[64-

69]报道了一系列基于IDT的中带隙聚合物P11~P13,其中聚合物P11表现出较低的HOMO能级(-5.36eV)和6.1%的光电转化效率。P12的能带间隙为1.61eV,空穴迁移率为5.6×1

0-2cm/(V·s)。光电转化效率为6.06%。北化所李永舫教授[70]

也报道了一系列基于IDT单元的太阳能电池材

料。他们通过烷基侧链修饰IDT单元后与不同的受体交替共聚,得到一系列聚合物P14~P17(图9)这些聚合物都表现出很好的溶解性及热稳定性和较低的HOMO能级,其中P15的光电转化效率为5.79%,而P17表现出最小的能带间隙1.6

8eV和最高的光电转化效率6.17%

。图8 基于IDT的中带隙聚合物和I

DT单体的分子结构式Fig.8 Chemical structures of IDT and IDT based series medium bandgap 

polymers 此外,

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多稠环梯形共轭聚合物由于其优越的光学和电学性能,吸引了众多材料学家的目光。Cheng

,McCulloch以及本课题组都研究证实,增长梯形给体单元的共轭长度,有利于π电子沿整个聚合物骨架分布,为减少聚合物的带隙,增加其吸光范围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71-

73]。更好的刚性平面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聚合物骨架扭曲,提高电荷分离效率以及载流子迁移率。

34第4期

李永玺,等: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图9 基于烷基侧链IDT的中带隙聚合物结构式

Fig.9 Chemical structures of alky side chain based IDT series medium bandgap 

polymers Jen[66]和Cheng[69]

[课题组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多稠环类太阳能电池材料(

P18~P20),这类材料既具有强的给电子能力,又可以融合阶梯式给体单元,平面性强,溶解性好。不仅可以保证材料有很好的吸光性,

并且能够使聚合物拥有适当的HOMO能级。以P19为例,在该聚合物中,由中央多稠环梯形单元IDT与两个噻吩单位结合(图10

)。这个新的结构单元在增加有效共轭长度的同时,降低了聚合物的HOMO能级。这种方法既保证了较窄的光学带隙,但又没有显著牺牲电池的开路电压。而在每个聚合物单元中引入的4个苯基侧链,确保了该聚合物具有足够的溶解度。由于该聚合物表现出优良的刚性结构,扭转角只有4.5

°,因此基于该材料的场效应晶体管表现出较高的空穴迁移率(2×1

0-2 

cm2/(V·s))。此外,P19还表现出很好的光电转化性能,最高光电转化效率达到7.03%,开路电压为0.95V,短路电流为12.

21mA/cm2

。2012年Cheng首次报道了P

20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P20由中央BDT单元与两个CPDT单元结合得到,该聚合物的能带间隙较小仅为1.77eV,空穴迁移率达到1×10-2 

cm2/(V·s),基于该材料的BHJ聚合物太

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4.2%。虽然基于中带隙聚合物的单层BHJ太阳能电池已经取得很高的光电转化效率,但是该系列聚合物的吸收边缘绝大多数小于750nm,与太阳光谱的重叠区域有限,极大地限制了电池光电流的提高,阻碍了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提升,发展空间较小

图10 基于多稠环IDT的中带隙聚合物结构式

Fig.10 Chemical structures of fused IDT series medium bandgap 

polymers3.3 窄带隙(LBG)聚合物电池材料(能带间隙小于1.6e

V)目前报道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虽然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距离商业化应用要求的12%~1

5%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所用的聚合物材料不能很好地与太阳光谱相匹配,吸光能力差,影响了整个器件短路电流的提高。将宽带隙和窄带隙聚合物堆砌在一起制成双结(异质结)电池可以有效地提高光吸收效率并减少光子能量损失,得到较单层太阳能电池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图11左为典型的串联双结(异质结)电池器件结构,其中以宽带隙材料P3HT作为底电池给体材料,

窄带隙材料044功 能 高 分 子 学 报第27卷

PCPDTFBT为顶电池给体材料,PEDOT∶PSS为空穴传输层材料,ZnO为电子传输层材料,C60-SAM(SAM为自组装单分子层)为界面材料。阻碍双结(异质结)电池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缺少高性能、低带隙聚合物材料。因此,开发高效窄带隙聚合物显得尤为重要

图11 典型的双层有机太阳能电池结构图(左)和基于CPDT的窄带隙聚合物结构式(右)

Fig.11 Typical tandem device diagram of OPVs(Left)and chemical structures of

CPDT series low bandgap polymers(Right)

2006年,Konarka公司Brabec等[31]报道了第1个有机太阳能电池窄带隙聚合物材料P21(能带间隙为1.4eV,图11右)。基于该材料的BHJ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表现出3.2%的光电转化效率。也正是因为P21在如此窄带隙情况下,表现出如此不俗的光电转化性能,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众多材料科学家的关注。2008年,Bazan和Heeger等[74]通过引入溶剂添加剂来改善活性层形貌优化太阳能电池性能。优化后的电池光电转换效率显著提高到5.5%。聚合物与富勒烯的共混物在350~900nm的吸收所产生的外量子效率平均值可以达到45%,而材料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分别是0.62V和0.55。鉴于P21如此高的光电转化效率,Hadipour等[75-76]选取宽带隙材料P3HT作为顶电池活性层材料,P21作为底电池活性层材料,制备了双层串联太阳能电池。该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达到6.5%,其中短路电流7.8mA/cm2,开路电压1.24V,填充因子0.67。而它们单层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为3%(顶电池)和4.7%(底电池)。

2010年,Yang等[77]对P21结构优化后开发出新的LBG聚合物P22,由硅原子作为2个噻吩环之间的桥链原子取代原先的碳原子[78]。光学带隙为1.45eV,与先前报道的P21非常接近。该材料的空穴迁移率达到3×10-3cm2/(V·s),是聚合物P21空穴迁移率的3倍。这是由于P22中C—Si键键长比P21中C—C键键长要长,减少了烷基侧链对聚合物主链的影响,导致更好的π-π堆叠,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电荷迁移率[79]。Bazan等[80]在基于该聚合物的太阳能电池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在P22的基础上,正十二烷基侧链取代了硅原子上的2-乙基己基侧链用。采用微波辅助聚合法并利用Stille偶联获得了较高数均分子量的聚合物P23(Mn=4.4×104)。基于该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最高达到5.9%,其短路电流达到17mA/cm2,在串联双层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有极大的应用潜力。Wang等[81]在P22的基础上,改变噻吩环之间的桥链原子合成了聚合物P24,氮原子上的1-己基苯基侧链使该聚合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光学带隙与P21和P22非常相近。然而,因为二噻吩并吡咯较强的给电子能力,基于该给体单元的聚合物的HOMO能级明显提高,降低了该材料在空气中的稳定性以及器件的开路电压。基于该材料的太阳能电池最高光电转化效率为2.8%,这是由于较低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值造成的。2012年Jen[82]和Neher[83]报道了同一个窄带隙聚合物“聚[2,6-(4,4-双(2-乙基己基)-4氢-环戊[2,1-b;3,4-b′]二噻吩)-交-4,7(单氟-2,1,3-苯并噻二唑)]”,能带间隙为1.44eV。在未添加任何添加剂的条件下,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5.51%,其中开路电压为0.75eV,短路电流为15.0mA/cm,但填充因子较低,仅为0.49。虽然这个聚合物可以考虑应用在双结(异质结)电池中,但其较高的HOMO能级限制了整个电池的开路电压,从而影响了整个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

最近,一些新的电子受体基团备受关注。二酮吡咯并吡咯(DPP)单元就是其中之一。DPP具有内酰胺

第4期 李永玺,等: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的结构,使得芳环更加容易接受电子是一种强吸电子基团,在可见光区域有较高的吸收强度。DPP骨架出色的平面性以及其形成氢键的能力使基于DPP单元的共聚物易于形成较强的π-π堆砌。当与强供电子单体聚合时,所得到的聚合物通常表现出小于1.5eV的能带间隙。DPP另一个独特的属性是其优良的载流子迁移率。事实上,基于DPP的聚合物首先是应用在有机薄膜晶体管上的有机薄膜晶体管(OTFT)[84]。

2008年Janssen等[85]报道了首个高效的基于DPP单元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聚合物P25由DPP单元和联二噻吩单元交替共聚得到,其能带间隙为1.4eV,溶解性较差,只能完全溶于热的氯仿溶液。因为氯仿溶液蒸发速率较快,聚合物P25与PCBM旋涂制成的薄膜极易形成无定形聚合物形态,从而抑制聚合物的结晶和相分离。所以,基于该材料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表现出非常低的的EQE,在680nm处EQE仅为13%。研究表明用氯仿和邻二氯苯混合溶剂(体积比4∶1)处理活性层时,可以显著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当聚合物P25与PCBM质量比为1∶2时,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可以达到3.2%。用PC71BM代替PCBM作为受体,光伏性能得到进一步改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4.0%。开路电压为0.61V,短路电流为11.3mA/cm2,填充因子为0.58。将该材料与宽带隙聚合物P1制备成双层串联太阳能电池时,双层聚合物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4.9%,其中Jsc=6.0mA/cm2,Voc=1.58V,FF=0.52[86]。

2009年以来,涌现出许多高效的基于DPP结构单元的LBG聚合物P26~P31(图12)。Janssen等[87-88]通过用一个简单的噻吩或苯环单元与DPP单元共聚,得到了两个新的LBG聚合物P26和P27。P26表现出了较高的数均分子量(Mn=5.4×104)和非常低的能带间隙(1.3eV)以及相当高的空穴迁移率1×10-

图12 基于DPP的窄带隙聚合物结构式

Fig.12 Chemical structures of DPP based series low bandgap polymers

4功 能 高 分 子 学 报第27卷

cm2

/(V·s)。这种窄带隙聚合物表现出很宽的光响应区域,光响应区域可以达到900nm。与PC71B

M共混之后,EQE可以在该区域达到35%左右。因此,基于该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4.7%,

其中Jsc=11.7mA/cm2

,Voc=

0.65V和FF=0.60。相对于噻吩单元,苯环单元的电子密度较低,P27表现出较宽的带隙(1.53eV)和较低的HOMO能级(-5.35eV)。因为强烈的聚集作用,无法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该窄带隙聚合物也表现出很宽的光响应区域,可以达到800nm。当与(6,6)-苯基C71丁酸甲基酯(PC71

BM)共混之后,它的EQE在光响应区域最高值可以达到40%左右,获得了5.5%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Jsc=10.8mA/cm2,Voc和F

F分别为0.80V和0.65。Yang等[89]还报道了一系列基于DPP的LBG聚合物,其中性能最好的LBG聚合物P28是由BDT单元和DPP单元共聚得到的。P28表现出极小的带隙,

仅为1.34eV,而光电转化效率可以达到4.45%,Jsc=10.0mA/cm2

,Voc=

0.72V,FF=0.62。由于基于DPP结构单元的聚合物在电子器件中表现出很好的性能(

尤其是在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领域),众多科学家纷纷寻求对DPP结构单元进行改性,以期获得更好的光电性能。例如,Fré

chet和Janssen等[90-

91],通过改变DPP结构单元中的噻吩桥链单元,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呋喃DPP聚合物。他们证明,通过将DPP单元噻吩环上的硫原子变为氧原子,所得的聚合物可以实现相近的光伏性能和略微增加的Voc。应当指出的是,呋喃衍生物可以从多种天然产物中来获得,因此,可以将它们并入再生和可持续合成资源的类别。呋喃

DPP聚合物P29表现出1.41eV的能带间隙,光电转化效率为5.0%,Jsc=11.2mA/cm2

,Voc=0.74V,FF=0.60。Bronstein等[92]

又报道了基于噻吩并[3,2-

b]噻吩的DPP单元。它们替换了DPP单元中的噻吩单元,用噻吩并[3,2-b]噻吩单元来进一步增加DPP单元的共轭链长度,降低了能带间隙并获得较高的空穴迁移率。通过与噻吩单元共聚合,得到能带间隙仅为1.37eV的窄带隙聚合物P30。它的空穴迁移率达到

1.95cm2

/(V·s),这也是目前所报道的最高聚合物空穴迁移率之一。将P30与PC71BM共混之后制得的单层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5.4%,开路电压为0.58V,短路电流为15.0mA/cm2

,而填充因子为0.6

1。在350~900nm处,较高的外量子效率(50%)与较高的短路电流一致,这些都与较高的空穴迁移率有关。 2011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Yang教授开创了聚合物串联太阳能电池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双层BHJ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取得了8.62%的光电转换效率,创造了当时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世界纪录。这一突破的核心是LBG聚合物P31的设计与开发。P31由DDP单元和BDT单元交替共聚得到。所得到的P31同样具有较小的带隙,仅为1.44eV。然而P31的HOMO、LUMO能级较P28明显降

低,在不会失去驱动力进行有效电荷分离的情况下,增加了器件的开路电压。而BDT单元上的2-乙基己基侧链以及DPP单元上的2-丁基辛基侧链都保证了该聚合物拥有较好的溶解度,

从而获得了较高的数均分子量(Mn=4.07×104

)。基于该材料的单层BHJ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也获得6.5%的光电转化效率(Voc=0.74V,Jsc=13.5mA/cm2

,FF=0.65)。将该材料与宽带隙聚合物制备成双结(异质结)电池时,该电池达到8.62%的光电转化效率(其中Voc高达1.56V,Jsc为8

.26mA/cm2

而FF达到0.67)。2012年,Yang等又用硒(Se)原子取代DPP单元中噻吩桥链的硫(S)原子,制备了另一LBG聚合物P32,与先前制备的聚合物P31相比,显著提高了聚合物的平面性、增加了有效共轭长度、降低了能带带隙。除此之外,硒酚的可极化程度高于噻吩,可以通过硒硒链间的相互作用提高电荷迁移率。制备出的硒酚DPP的器件光电转换效率明显提高,由原来的6.5%提升到7.2%。

除了BT和DPP受体单元外,材料科学家在最近几年也开发了基于其他电子受体单元的LBG聚合物。异靛蓝由于其结构单元里含有两个内酰亚胺结构,具有较强的吸电子能力。最近,几个不同的课题组同时报

道了基于异靛蓝的LBG聚合物(P33~P

35)在太阳能电池器件中的应用[93-

95](图13)。它们都具有较好的光伏性能,具有很强的开发潜力。其中将联三噻吩和异靛蓝交替共聚之后得到的聚合物P38具有较低的能带间隙,仅为1.5e

V,此外,它的HOMO、LUMO能级较低,导致了基于该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具有较高的开路电压(0.70V),它最终的光电转化效率达到6.3%,其中Jsc=13.1mA/cm2

,FF=0.69。并苯并噻二唑(NT)和噻二唑并[3,4-c]吡啶(PT)单元也适用于合成窄带隙聚合物材料。其中,Cao等[96]

报道了聚合物P36,而You等[97-

98]报道了聚合物P37~P39,这些聚合物都表现出较低的能带间隙(1.5e

V)和大约6%的光电转化效率(图14

)。3

44第4期

李永玺,等: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图13 基于异靛蓝的窄带隙聚合物的化学结构式

Fig.13 Chemical structures of isoindigo based low bandgap polymer

图14 基于强受体的窄带隙聚合物

Fig.14 Chemical structures of a series low bandgap polymers based on strong accpetor

Chen及Jen课题组[99-100]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基于环戊并二噻吩(CPDT)单元的D-A型LBG共轭聚合物P40~P43,研究了氟原子及侧链对聚合物光电性质的影响(图15)。聚合物在可见及近红外区域内都表现出很强的吸光能力,能带间隙均小于1.5eV。由于氟原子的缺电子性质以及侧链的不同构型,导致聚合物在固体状态下表现出不同的排列方式,其中P40的堆砌距离仅为是38nm,空穴迁移率为0.014cm2/(V·s)。基于P41的异质结(BHJ)太阳能电池器件经过性能优化后光电转化率达到6.6%,其短路电流为14.3mA/cm2。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双结(异质结)电池中,光电转换效率高达8.2%。如果能够设计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使它既拥有CPDT单元强的给电子能力,又可以融合阶梯式给体单元平面性强、溶解性好的优点,则不仅可以保证材料具有很好的吸光性能,也能够使聚合物拥有适当的HOMO能级,为此作者设计合成了多稠环梯形单元环戊并二噻吩并引达省并二噻吩(IDTCPDT)给体,在这个给体中,中央多稠环梯形单元IDT与两个CPDT单元结合在一起[101-102]。这个新的结构单元在增加有效共轭长度的同时,降低了其聚合物的HOMO能级。这种方法既保证了较窄的光学带隙,但又没有显著牺牲电池的开路电压。利用IDTCPDT给体单元合成了窄带隙聚合物P45,该聚合物拥有很强的吸光能力,很好的平面性,荧光寿命为1.52ns。理论计算的重组能为13.4kJ/mol。基于该聚合物的场效应晶体管空穴传输能力可达2.4×10-2cm2/(V·s)。将该聚合物作为给体材料制作成为太阳能电池器件时,PCE=6.5%,Voc=0.75V,Jsc=14.59mA/cm,FF=0.59。其短路电流是目前已报道的基于阶梯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最高值。

Li等[103]采用微波辅助Stille偶联方法合成了3个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DPP)的二维共轭聚合物P46~P48。由于DPP的较强缺电子特性,得到的3个聚合物都表现出极窄的能带间隙(1.43~1.50eV),可以与4

4功 能 高 分 子 学 报第27卷

图15 聚合物P40~P53、IDT和IDTCPDT的分子结构

Fig.15 Molecular structures of the polymers P40—P53,IDT and IDTCPDT

太阳光谱很好地匹配。DPP骨架出色的平面性以及其形成氢键的能力使3个共聚物都具有较强的π-π堆砌能力。电化学测试表明,增加侧链的共轭长度可以有效地降低HOMO能级,提高聚合物电池的开路电压。值得注意的是,活性层的形貌对激子的解离和扩散是非常重要的。当使用纯邻二氯苯作溶剂制备活性层时,聚合物与PC71BM之间形成尺寸较大的团聚体。当使用共混溶剂时(如氯仿和邻二氯苯)团聚现象消失,聚合物和PC71BM之间形成网状纳米纤维,极大地改善了聚合物与PC71BM之间的相互聚集,提高了激子的有效分离几率,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从原来的0.24%提高到4.47%,优化后的器件光电转换效率最高达到了5.34%。

第4期 李永玺,等: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以单氟-2,1,3-苯并硒二唑(

FBSe)为受体单元,Li等[104

]合成了两种聚合物P49和P50。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堆积作用,较低的HOMO能级有利于在光伏器件中获得较高的开路电压,它们的能带间隙分别为1.6

0eV和1.58eV,场效应晶体管空穴传输能力分别达到1.1×10-4、3.0×10-3 

cm2/(V·s)。基于这两种聚合物的BHJ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为5.0

0%和4.65%。作者进一步设计合成了基于氟代喹喔啉受体单元的可溶性窄带隙聚合物P51~P53。当引入烷氧基侧链时,聚合物P53的HOMO能级显著升

高。然而较长的烷氧基侧链会引起聚合物空间位阻增加,与PC71BM之间会形成尺寸较大的团聚体,从而影响激子的分离和扩散。因此,基于P53的太阳能电池器件仅取得0.9

4%的光电转换效率,其中短路电流也只有2.52mA/cm2

。相反地,基于P51的电池获得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5.30%,开路电压为0.83V,短路电流提升到12.

05mA/cm2

。4 展望

在过去几年中,

聚合物-富勒烯BHJ太阳能电池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单层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超过9%,这些都归因于新材料的不断开发与应用。共轭聚合物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材料,设计和合成窄带隙、强吸收、共平面的共轭聚合物材料已成为国际上太阳能电池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是目前乃至未来的研究重点。然而,当前绝大多数高效聚合物电池材料多为中带隙聚合物,这类材料的主要问题是其吸收光谱不能很好地与太阳光谱相匹配,吸光能力差,

影响了整个器件短路电流的提高。另外,根据Sch

arber[105

]提出的计算理论,假设一个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填充因子和外量子效率都为65%,且活性层具有很好的微观形貌的话,聚合物的带隙、HOMO、LUMO能级和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值之间应该具有如图16所示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具有能带间隙小于1.5eV,HOMO能级在-5.2eV左右的聚合物,其理论光电转换效率最大值应该大于10%。根据这一理论,本课题组整理了目前已报道的一些高效聚合物电池材料,假定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填充因子和外量子效率都为70%,且活性层具有很好的微观形貌,计算出了它们理论上能达到的最大光电转换效率数值。从结果中看到,目前宽带隙聚合物实际测得的光电转换效率已基本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绝大部分中带隙聚合物实际测得的光电转换效率也已达到理论光电转换效率最大值的80%以上,进一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的空间很小。只有窄带隙聚合物,当前测得光电转换效率只有理论最大值的一半,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16 PC

E与聚合物能级的关系图Fig.16 Relationship between PCE and polymer energy 

levels 目前单层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热载流子造成的光电压的损失。双结(

异质结)电池由2个或更多个单层太阳能电池组成,可以有效地降低热损失,提高光电转化效率。但是双结(异质结)电池需要每个单层太阳能电池吸收光谱相互互补,最大程度地降低重叠,提高光吸收效率并减少光子能量损失,得到

644功 能 高 分 子 学 报第27卷

较单层太阳能电池更高的光电转化效率。当前阻碍双结(异质结)电池的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缺少高性能、低带隙的优良聚合物材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增加聚合物主链的醌式结构,来获得窄带隙聚合物。醌式聚合物通常是由2个或2个以上的不同芳香性化合物并联在同一个结构单元上所组成的。它将采用共振能较大的芳香性结构,从而使另一芳香性结构采用醌式结构。如图18(左)所示,由于苯环的共振能(1.56eV)大于噻吩的共振能(1.26eV),噻吩单元将采用醌式结构。因为醌式结构的共振能较芳香性结构低,所以采用醌式结构可以有效降低聚合物的能带间隙。图18(右)

是一些典型的用于稳定醌式结构的

图17 由宽带隙与窄带隙聚合物共同组成的双结(异质结)电池器件构型(左);

典型的宽带隙和窄带隙聚合物吸收光谱及太阳发射光谱(右)

Fig.17 Tandem polymer device structure including wide bandgap polymer solar cell and low bandgap polymer solar cell(Left);

Typical absorption spectra of the wide bandgap polymer and low bandgap polymer and solar spectrum as well(Right

图18 芳香性及醌式结构共振能(左)和一些典型的醌式结构化合物(右)

Fig.18 Fundamental energy for the aromatic and quinoid resonance forms(Left);Typical heterocyclic

moieties used for the stabilization of the quinoid form(Right

 图19 通过给体-受体间轨道的相互作用来降低共轭

聚合物的能带间隙

 Fig.19 Orbital interaction between donor and acceptor

units lowers the band gap of conjugated poly-

mers

杂环单元。聚苯并噻吩的能带间隙只有1.1eV,聚噻吩并

哌嗪的能带间隙为0.95eV,而聚噻吩并噻吩的能带间隙

只有0.8~0.9eV。虽然这类聚合物能带间隙极小,但是

这种方法在制备窄带隙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过程中有

其局限性,因为这类聚合物的HOMO能级通常较高,因此

基于它们的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开路电压很小,极大地限制

了光电转化效率的提高。

此外,还可以选用给电子基团D和缺电子基团A交替

共聚的方法获得窄带隙聚合物。D-A型聚合物是目前有

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材料。由于给

体、受体的吸收电子能力不同,导致了给体与受体之间存在

分子内电荷转移,有效降低了聚合物的带隙[106-107]。这种

分子内电荷转移可以使D-A型聚合物具有更多的双键特

性,有利于提高聚合物骨架的共平面性,提高π电子沿主链

的传输效率,从而降低能带间隙(图19)[108]。D-A型聚合

第4期 李永玺,等: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物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HOMO及LOMO能级分别位于给体和受体单元上,这样有利于调变聚合物的能级和带隙。例如,如果想要获得一个窄带隙聚合物,就可以通过一个强的给体单元和一个强的受体单元的交替共聚方法而得到。而聚合物的HOMO及LUMO能级,可以通过改变其中一个结构单元的给电子或吸电子能力来获得想要的能级状态。参考文献:

[1] Thompson B C,Fréchet J M J.Polymer-fullerene composite solar cells[J].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 Ediy

ion,2008,47(1):58-

77[2] Tang 

C W.Two-layer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J].Applied Physics Letters,1986,48:183-185.[3] Hummelen J C,Knight B W,LePeq 

F,et al.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ulleroid and methanofullerene deriva-tives[J].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1995,60(3):532-538.[4] Sariciftci N,Smilowitz L,Heeger A,et al.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from a conducting 

polymer to buckminster-fullerene[J].Science,1992,258(5087):1474-

1476.[5] Morita S,Zakhidov A A,Yoshino K.Doping effect of buckminsterfullerene in conducting 

polymer:Change of absorptionspectrum and quenching 

of luminescene[J].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1992,82(4):249-252.[6] Sariciftci N,Smilowitz L,Heeger A,et al.Semiconducting 

polymers(as donors)and buckminsterfullerene(as accep-tor):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 and heterojunction devices[J].Sy

nthetic Metals,1993,59(3):333-352.[7] Hiramoto M,Fujiwara H,Yokoyama M.p-i-n like behavior in three-layered organic solar cells having 

a co-depositedinterlayer of pigments[J].Journal of Applied Phy

sics,1992,72(8):3781-3787.[8] Yu G,Gao J,Hummelen J,et al.Polymer p

hotovoltaic cells:Enhanced efficiencies via a network of internal donor-acceptor heteroj

unctions[J].Science,1995,270(5243):1789-1790.[9] Halls J J M,Walsh C A,Greenham N C,et al.Efficient photodiodes from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J].Nature,1995,376(6540):498-

500.[10] Li Gang,Zhu Rui,Yang 

Yang.Polymer solar cells[J].Nature Photonics,2012,6(3):153-161.[11] Hadipour A,de Boer B,Wildeman J,et al.Solution-processed org

anic tandem solar cells[J].Advanced FunctionalMaterials,2006,16(14):1897-

1903.[12] Gadisa A,Mammo W,Andersson L M,et al.A new donor-acceptor-donor polyfluorene copoly

mer with balanced elec-tron and hole mobility

[J].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07,17(18):3836-3842.[13] Hou Jianhui,Tan Zhan’ao,Yan Yong,et al.Synthesis and photovoltaic properties of two-dimensional conjugated poly

-thiophenes with bi(thienylenevinylene)side chain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06,128(14):4911-

4916.[14] Cheng 

Yen Ju,Yang S H,Hsu C S.Synthesis of conjugated polymers for organic solar cell applications[J].ChemicalReviews,2009,109(11):5868-

5923.[15] Small C E,Chen Song,Subbiah J,et al.High-efficiency 

inverted dithienogermole-thienopyrrolodione-based polymersolar cells[J].Nature 

Photonics,2012,6(2):115-120.[16] You J,Dou L,Yoshimura K,et al.A poly

mer tandem solar cell with 10.6%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J].NatureCommunications,2013,4(1446):1-

10.[17] J rgensen M,Norrman K,Krebs F C.Stability/degradation of polymer solar cells[J].Solar Energy 

Materials SolarCells,2008,92(7):686-

714.[18] Yip 

H L,Jen A K Y.Recent advances in solution-processed interfacial materials for efficient and stable polymer solarcells[J].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2,5(3):5994-6011.[19] Oleksandr V Mikhnenko,Hamed Azimi,Markus Scharber.Exciton diffusion length in narrow bandgap 

polymers[J].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2(5):6960-6965.[20] Scharber M,Sariciftci N.Efficiency 

of bulk-heterojunction organic solar cells[J].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2013,38(12):1929-

1940.[21] Schilinsky 

P,Waldauf C,Brabec C J.Recombination and loss analysis in polythiophene based bulk heterojunction pho-todetectors[J].Applied Phy

sics Letters,2002,81(20):3885-3887.[22] Hallermann M,Haneder S,Da Como E.Charge-transfer states in conjugated poly

mer/fullerene blends:Below-gapweakly 

bound excitons for polymer photovoltaics[J].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8,93(5):053307.844功 能 高 分 子 学 报第27卷

[23] Brabec C J,Gowrisanker S,Halls J J.Polymer-fullerene bulk-heteroj

unction solar cells[J].Advanced Materials,2010,22(34):3839-

3856.[24] Wudl F,Srdanov G.Conducting 

polymer formed of poly(2-methoxy,5-(2′-ethyl-hexyloxy)-p-phenylenevinylene):USA,5189136[P].1993.

[25] Brabec C J,Shaheen S E,Winder C,et al.Effect of LiF/metal electrod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p

lastic solar cells[J].Applied Phy

sics Letters,2002,80(7):1288-1290.[26] Wienk M M,Kroon J M,Verhees W J,et al.Efficient methano[70] fullerene/MDMO-PPV bulk heteroj

unctionphotovoltaic cells[J].Ang

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03,115(29):3493-3497.[27] Padinger F,Rittberger R S,Sariciftci N S.Effects of postproduction treatment on p

lastic solar cells[J].AdvancedFunctional Materials,2003,13(1):85-

88.[28] Bao Zhenan,Dodabalapur A,Lovinger A J.Soluble and processable regioregular poly(3-hexy

lthiophene)for thin filmfield-effect transistor applications with high mobility[J].Applied Phy

sics Letters,1996,69:4108-4110.[29] Li Gang,Shrotriya V,Huang Jinsong,et al.High-efficiency solution processable polymer photovoltaic cells by 

self-org

anization of polymer blends[J].Nature Materials,2005,4(11):864-868.[30] Ma Wanli,Yang Cuiying,Gong Xiong,et al.Thermally 

stable:Efficient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nanoscale control ofthe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 morphology[J].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05,15(10):1617-1622.[31] Mühlbacher D,Scharber M,Morana M,et al.High photovoltaic performance of a low-bandgap 

polymer[J].AdvancedMaterials,2006,18(21):2884-

2889.[32] Peet J,Kim J,Coates N E,et al.Efficiency enhancement in low-bandgap polymer solar cells by processing 

with alkanedithiols[J].Nature Materials,2007,6(7):497-

500.[33] Li Yongxi,Zou Jingyu,Yip 

H L,et al.Side-chain effect on cyclopentadithiophene/fluorobenzothiadiazole-based lowband gap 

polym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for polymer solar cells[J].Macromolecules,2013,46(14):5497-5503.[34] Chang 

Chih Yu,Zuo Lijian,Yip H L,et al.A versatile fluoro-containing low-bandgap polymer for efficient semitrans-p

arent and tandem polymer solar cells[J].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3,23(40):5084-5090.[35] Liang 

Yongye,Xu Zheng,Xia Jiangbin,et al.For the bright future—bulk heterojunction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7.4%[J].Advanced Materials,2010,22(20):E135-E138.[36] Zhou Huaxing,Yang 

Liqiang,You Wei.Rational design of high performance conjugated polymers for organic solar cells[J].Macromolecules,2012,45(2):607-

632.[37] Zhou Huaxing,Yang 

Liqiang,Stuart A C,et al.Development of fluorinated benzothiadiazole as a structural unit for apolymer solar cell of 7%efficiency[J].Ang

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2011,123(13):3051-3054.[38] Scharber M C,Mühlbacher D,Koppe M,et al.Design rules for donors in bulk-heteroj

unction solar cells—Towards10%energy-conversion efficiency

[J].Advanced Materials,2006,18(6):789-794.[39] Liang Yongye,Feng Danqin,Wu Yue,et al.Highly efficient solar cell polymers developed via fine-tuning 

of structuraland electronic properti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9,131(22):7792-7799.[40] Chen H Y,Hou Jianhui,Zhang 

Shaoqing,et al.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enhanced open-circuit voltage and efficiency[J].Nature 

Photonics,2009,3(11):649-653.[41] Price Samuel C,Stuart Andrew C,Yang 

Liqiang,et al.Fluorine substituted conjugated polymer of medium band gapyields 7%efficiency in polymer-fullerene solar cells[J].Journal of the America Chmeical Society,2011,133(12):4625-4631.

[42] Perez M Dolores,Borek Carsten,Forrest Stephen R,et al.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influences on the op

en circuitvoltages of organic photovoltaic devices[J].Journal of the America Chmeical Society

,2009,131(26):9281-9286.[43] Vandewal Koen,Tvingstedt Kristofer,Gadisa Abay,et al.On the origin of the open-circuit voltage of poly

mer-fullerene solar cells[J].Nature 

Materials,2009,8(11):904-909.[44] Yang Liqiang,Zhou Huaxing,You Wei.Quantitatively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side chains on photovoltaic propertiesof polymer-fullerene solar cells[J].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2010,114(39):16793-16800.[45] Chen Tianan,Rieke Reuben D.The first regioregular head-to-tail poly(3-hexylthiophene-2,5-diyl)and a reg

iorandomisopolymer:Nickel versus palladium catalysis of 2(5)-bromo-5(2)-(bromozincio)-3-hexylthiophene polymeriz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 Chmeical Society

,1992,114(25):10087-10088.[46] McCullough Richard D,Lowe Renae D,Jayaraman Manikandan,et al.Design,synthesis,and control of conducting

44第4期

李永玺,等: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摘要:围绕提高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从太阳光吸收效率、激子的分解率、载流子的迁移率和电荷向电极的注入效率4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提高转换效率的研究趋势,展望了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 1 前言 近年来,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在这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相比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其潜在的低成本、高效率、环境友好、稳定性高的特点,成为最有希望实现民用化光伏的产业,目前的转换效率突破了9%,发展趋势被业界一致看好。 2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 图1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 当阳光从阳极层(P型有机半导体)照射时,有机分子吸收光产生激子,激子向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的界面移动,在界面处通过光诱导解离分解成自由电子和自由空穴,自由电子和自由空穴各自向电极两端迁移,最后注入到两端电极输向外电路。 3 提高转化效率的研究进展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要实现产业化,就需要有较高的转换效率,目前提高转换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3.1 提高太阳光吸收效率 材料对太阳光的吸收效率越高激子的生成效率就越高。有机材料对太阳光的吸收一般在可见光区,大部分材料对太阳光的吸收利用率不超过40 %,提高材料的吸收光谱与太阳光谱的 匹配性是提高材料对太阳光吸收效率的有效途径。另外,还可以在器件结构中引入具有强吸收特性的材料。利用它们吸收部分太阳能量,再通过激子扩散将其转移给活性材料[1]。 将太阳光吸收特性不同的电池单元层积得到级联电池(又称叠层电池),通过底层电池对顶层电池的补充吸收可以增加对太阳光谱的吸收。张馨芳[2]等人研究了有机无机复合体系本体异质结叠层有机太阳能电池,用Ag作为夹层材料来连接上层的本体异质结太阳电池和下层的太阳电池,得到的叠层结构的太

文献综述 ——GaAsSb热光伏电池

文献综述 ——GaAsSb热光伏电池开路电的优化仿真分析 1. 引言 1.1 热光伏技术 当前,能源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阻力,而现在大规模使用的化石能源,由于其不可再生和对环境的高污染性,使得开发可持续的绿色能源已经是迫在眉睫。作为一种新颖的能源利用方法,热光伏电池(thermophotovoltaic,TPV)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是由于当时理论和工艺水平的限制,直到90年代末开始才又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比较于太阳能光伏电池,热光伏电池系统首先是具有较高的系统效率和输出能量密度,这主要因为热光伏电池后端的光伏电池的带宽能量要小一些,这样在同等的温度条件下,系统的效率和能量密度会比较高。另外,热光伏电池系统中热发射源离后端光伏电池的距离也相对于太阳能光伏电池离太阳的距离要近得多,所以这样就减少了能量在传播路径上的传递损失,而增大了能量利用的效率。另外,热光伏电池系统的噪音也比较低,并且没有移动的部件,因而可以便携使用。还有,热光伏电池系统的热源也很广泛,除过常规的太阳能外,各种工业废热、余热以及附加热等都可以作为热光伏电池系统的热量来源[1],所以热光伏电池系统的性能受天气和环境的影响不大。近年来,随着微细加工技术的发展,人们有可能去制造微型的热光伏电池系统去取代传统的化学电池作为工业和科技界的能源,因而热光伏电池系统必将是未来微型电力系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一般来讲,热光伏电池系统就是一种通过光伏电池把热辐射源辐射的热能转化成电能的静态能量转换器件[2]。典型的热光伏电池系统包括一个前端的热辐射源,一个后端的光伏电池和位于它们之间的光谱控制元件,如光谱滤波器等。 整个热光伏电池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首先是热源的热量直接加到热辐射源上,然后热辐射源辐射出的能量到达滤波片,接着滤波片过滤掉能量小于PV 电池带宽能量的低能光子,而使得大于PV电池带宽能量的高能光子到达PV电池,最后PV电池由于光生伏特效应产生光生电子,而电子以电流的方式输出到外电路作为电源使用[3]。由于滤波片不可能是理想的,所以那些到达PV电池的不能产生电子的低能光子的能量将作为热损耗损失掉。

太阳能电池

太阳能电池及材料研究 引言 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不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当中;大阳能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为此,人们研制和开发了太阳能电池。制作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光电于转换反应,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1、硅太阳能电池;2、以无机盐如砷化镓III-V化合物、硫化镉、铜铟硒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电池;3、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大阳能电池;4、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不论以何种材料来制作电池,对太阳能电池材料一般的要求有:1、半导体材料的禁带不能太宽;②要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3、材料本身对环境不造成污染; 4、材料便于工业化生产且材料性能稳定。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硅是最理想的太阳能电池材料,这也是太阳能电池以硅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其它村料为基础的太阳能电池也愈来愈显示出诱人的前景。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及其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及趋势。 1 硅系太阳能电池 1.1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硅系列太阳能电池中,单晶硅大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高性能单晶硅电池是建立在高质量单晶硅材料和相关的成热的加工处理工艺基础上的。现在单晶硅的电地工艺己近成熟,在电池制作中,一般都采用表面织构化、发射区钝化、分区掺杂等技术,开发的电池主要有平面单晶硅电池和刻槽埋栅电极单晶硅电池。提高转化效率主要是*单晶硅表面微结构处理和分区掺杂工艺。在此方面,德国夫朗霍费费莱堡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该研究所采用光刻照相技术将电池表面织构化,制成倒金字塔结构。并在表面把一13nm。厚的氧化物钝化层与两层减反射涂层相结合.通过改进了的电镀过程增加栅极的宽度和高度的比率:通过以上制得的电池转化效率超过23%,是大值可达23.3%。Kyocera公司制备的大面积(225cm2)单电晶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为19.44%,国内北京太阳能研究所也积极进行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和开发,研制的平面高效单晶硅电池(2cm X 2cm)转换效率达到19.79%,刻槽埋栅电极晶体硅电池(5cm X 5cm)转换效率达8.6%。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无疑是最高的,在大规模应用和工业生产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受单晶硅材料价格及相应的繁琐的电池工艺影响,致使单晶硅成本价格居高不下,要想大幅度降低其成本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节省高质量材料,寻找单晶硅电池的替代产品,现在发展了薄膜太阳能电 池,其中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就是典型代表。 1.2 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通常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是在厚度350~450μm的高质量硅片上制成的,这种硅片从提拉或浇铸的硅锭上锯割而成。因此实际消耗的硅材料更多。为了节省材料,人们从7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廉价衬底上沉积多晶硅薄膜,但由于生长的硅膜晶粒大小,未能制成有价值的太阳能电池。为了获得大尺寸晶粒的薄膜,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方法。目前制备多晶硅薄膜电池多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包括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和等

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材料研1203 Z石南起新材料(或称先进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的一类材料。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新材料技术则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科技的研究成果,开发出新材料。新材料按组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砷化镓半导体等)、有机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四大类。按材料性能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21世纪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性质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功能材料是指那些具有优良的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声学、力学、化学、生物医学功能,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效应,能完成功能相互转化,主要用来制造各种功能元器件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高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材料。 功能材料是新材料领域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防建设的基础和先导。它涉及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能源技术、纳米技术、环保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海洋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功能材料不仅对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还对我国相关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功能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正在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技术产业群,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新材料研究发展的热点和重点,也是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中战略竞争的热点。在全球新材料研究领域中,功能材料约占85%。我国高技术 (863)计划、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均安排了许多功能材料技术项目(约占新材料领域70%比例),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工作效率、制造太阳能的材料及大致构造

引言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不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当中;大阳能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为此,人们研制和开发了太阳能电池。制作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光电于转换反应,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1、硅太阳能电池;2、以无机盐如砷化镓III-V化合物、硫化镉、铜铟硒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电池;3、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大阳能电池;4、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不论以何种材料来制作电池,对太阳能电池材料一般的要求有:1、半导体材料的禁带不能太宽;②要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3、材料本身对环境不造成污染;4、材料便于工业化生产且材料性能稳定。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硅是最理想的太阳能电池材料,这也是太阳能电池以硅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其它村料为基础的太阳能电池也愈来愈显示出诱人的前景。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及其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及趋势。 1 硅系太阳能电池 1.1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硅系列太阳能电池中,单晶硅大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高性能单晶硅电池是建立在高质量单晶硅材料和相关的成热的加工处理工艺基础上的。现在单晶硅的电地工艺己近成熟,在电池制作中,一般都采用表面织构化、发射区钝化、分区掺杂等技术,开发的电池主要有平面单晶硅电池和刻槽埋栅电极单晶硅电池。提高转化效率主要是*单晶硅表面微结构处理和分区掺杂工艺。在此方面,德国夫朗霍费费莱堡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该研究所采用光刻照相技术将电池表面织构化,制成倒金字塔结构。并在表面把一13nm。厚的氧化物钝化层与两层减反射涂层相结合.通过改进了的电镀过程增加栅极的宽度和高度的比率:通过以上制得的电池转化效率超过23%,是大值可达23.3%。Kyocera公司制备的大面积(225cm2)单电晶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为19.44%,国内北京太阳能研究所也积极进行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和开发,研制的平面高效单晶硅电池(2cm X 2cm)转换效率达到19.79%,刻槽埋栅电极晶体硅电池(5cm X 5cm)转换效率达8.6%。单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无疑是最高的,在大规模应用和工业生产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受单晶硅材料价格及相应的繁琐的电池工艺影响,致使单晶硅成本价格居高不下,要想大幅度降低其成本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节省高质量材料,寻找单晶硅电池的替代产品,现在发展了薄膜太阳能电池,其中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就是典型代表。 1.2 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通常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是在厚度350~450μm的高质量硅片上制成的,这种硅片从提拉或浇铸的硅锭上锯割而成。因此实际消耗的硅材料更多。为了节省材料,人们从7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廉价衬底上沉积多晶硅薄膜,但由于生长的硅膜晶粒大小,未能制成有价值的太阳能电池。为了获得大尺寸晶粒的薄膜,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并提出了很多方法。目前制备多晶硅薄膜电池多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包括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 D)和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此外,液相外延法(LPPE)和

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综述

太阳能电池发展现状综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能源消耗殆尽,能源越来越收到重视。其中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莫过于太阳能。太阳能绿色环保,因此逐渐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太阳能已成为新能源领域最具活力的部分,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发展太阳能。本文主要阐述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太阳能电池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种类;发展现状; Narr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lar Battery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raditional energy will be used up in a short time.Eneygy are being pay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And the solar energy is the most promising.Because of it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it gets widespread attention. Solar energy has become the most vibrant part among the new energy field,and all countrise tried their best to develop solar energy.This article mainly explains the development of solar battery,the types of solar battery,curent situation of solar battery and its’ prospect. Key Words:solar battery; types of solar battery; curent situation of solar battery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重要性日趋凸显。但是石油、煤等不可生起源消耗殆尽,人们开始探索新的能源。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受到了人们的亲睐。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太阳能的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1].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和开发日益得到重视.制作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的光电子转化反应。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①硅太阳能电池;②以无机盐如砷化镓Ⅲ一V化合物、硫化镉、铜铟硒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电池;③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不论以何种材料来制作电池,对太阳能电池材料一般的要求有:①半导体材料的禁带不能太宽;②要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③材料本身对环境不造成污染;④材料便于工业化生产且材料性能稳定。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硅是最理想的太阳能电池材料[2].这也是太阳能电池以硅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 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太阳能电池发展进程,太阳能电池的种类,以及发展现状,并讨论了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 2太阳能电池现状及其前景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综述

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研究现状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传统的化石能源正面临枯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寻求可再生能源的迫切性。据《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1999白皮书统计,传统化石能源随着人们的不断开发已经趋于枯竭的边缘,各种能源都只能用很短的时间,石油:42年,天然气:67年,煤:200年。而且,由于大量过度使用这些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达210万吨,并呈上升趋势,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空气中大量二氧化碳、粉尘含量已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人们需要一种储量丰富的洁净能源来代替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而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正符合这一要求。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若把地球表面0.1%的太阳能转为电能,转变率5%,每年发电量就可达5.6×1012千瓦小

时。而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每年1700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中,太阳能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太阳能电池的研制和开发日益得到重视。本文简要地综述了各种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种类及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异质结太阳能电池 1、TCO/TiO2/P3HT/Au三明治式结构的p-n异质结的太阳能电池 2005年5月份,Kohshin Takahashi等发表了TCO/TiO2/P3HT/Au三明治式结构的p-n异质结的太阳能电池,电池结构如图1。 图1 ITO/PEDOT:PSS/CuPc/PTCBI/Al结构太阳能电池 简图 图2 TCO/TiO2/P3HT/Au电池结构示意图 同时采用了卟啉作为敏化剂吸收光子,产生的电子注入

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1)

专题介绍 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 X 林 鹏,张志峰,熊德平,张梦欣,王 丽 (北京交通大学光电子技术研究所,信息存储、显示与材料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44) 摘 要:有机太阳能电池与无机太阳能电池相比,还存在许多关键性问题。为了改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各种研究工作正在进行,这些研究主要是为了寻找新的材料,优化器件结构。对电池原理、部分表征方法、效率损失机制、典型器件结构、最近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简要描述。 关键词: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给体;受体;转换效率 中图分类号:T N 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8X(2004)01-0055-06 Progres s in Study of Organic Sola r Ce ll LIN Peng ,ZHANG Zhi -feng ,XIONG De -ping ,ZHANG Meng -xin ,WANG Li (I nstitute of O p toelectronics T echnology ,Beij ing J 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 act :Compaer ed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ganic solar cells still have many critical pr oblem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perties of organic solar cells,a lot of different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n.T he main purposes of these studies are to seek new mater ials and new device structure.A brief review of the theory of photovoltaic cells,along with some aspects of their characterization ,the basic efficiency loss mechanism ,typical device structures ,and the trends in research will be presented. Key wor ds :organic photovoltaic cell;device structure;donor;acceptor ;conversion effi-ciency 前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有限,已经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环境污染也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同使用矿物燃料发电相比,太阳能发电有着不可比拟的优点。 太阳能取之不尽,太阳几分钟射向地球的能量相当 于人类一年所耗用的能量。太阳能的利用已经开始逐年增长。但目前使用的硅等太阳能电池材料,因成本太高,只能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卫星供电、边远地区通信塔等使用。目前太阳能发电量只相当于全球总发电量的0.04%。要使太阳能发电得到大规模推广,就必须降低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成本,或 第24卷第1期2004年3月 光 电 子 技 术OPT OELECT RONIC T ECHNOLOGY Vol.24No.1 Mar.2004   X 收稿日期:2003-11-17 作者简介:林 鹏(1978-),男,硕士生。主要从事光电子技术研究。 张志峰(1977-),男,硕士生。主要从事有机电致发光(OLED)的研究工作。熊德平(1975-),男,硕士生。主要从事无机半导体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

太阳能电池关于温度的综述

关于硅和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组件在热性能方面的综述 摘要: 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在结晶和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领域获得的温度性能。它给出了一个通用的结果分析和评论的应用程序构建集成光伏(PV)热系统,将光能转化成电能,热能等。空气冷却和水冷却以及“混合式”光伏热太阳能收集器也被提及到。本文还包括非晶硅太阳能模块在塑料薄膜,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灵活应用以及对将来这方面的展望。其主要包括对光伏模块传热机制的实验结果的分析。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光伏;太阳能;能量转换;混合系统 目录 1.介绍﹒﹒﹒﹒﹒﹒﹒﹒﹒﹒﹒﹒﹒﹒﹒﹒﹒﹒﹒﹒﹒﹒﹒﹒408 1.1.太阳能电池早期研究的回顾﹒﹒﹒﹒﹒﹒﹒﹒﹒﹒﹒﹒﹒408 1.2.半导体硅和砷化镓的温度上限﹒﹒﹒﹒﹒﹒﹒﹒﹒﹒﹒410 2.高温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影响:理论背景﹒﹒﹒﹒﹒﹒﹒﹒﹒411 2.1.热对硅太阳能电池的输出参数的影响﹒﹒﹒﹒﹒﹒﹒﹒41

1 2.2.硅太阳能电池的温度系数﹒﹒﹒﹒﹒﹒﹒﹒﹒﹒﹒﹒﹒411 2.2.1.短路电流﹒﹒﹒﹒﹒﹒﹒﹒﹒﹒﹒﹒﹒﹒﹒﹒﹒﹒411 2.2.2.暗电流﹒﹒﹒﹒﹒﹒﹒﹒﹒﹒﹒﹒﹒﹒﹒﹒﹒﹒﹒412 2.2.3.开路电压﹒﹒﹒﹒﹒﹒﹒﹒﹒﹒﹒﹒﹒﹒﹒﹒﹒﹒412 2.2.4.输出功率﹒﹒﹒﹒﹒﹒﹒﹒﹒﹒﹒﹒﹒﹒﹒﹒﹒﹒412 2.3.照明光源对输出参数的影响﹒﹒﹒﹒﹒﹒﹒﹒﹒﹒﹒﹒4 13 3.光伏热电混合太阳能系统﹒﹒﹒﹒﹒﹒﹒﹒﹒﹒﹒﹒﹒﹒﹒ 413 3.1.空气冷却﹒﹒﹒﹒﹒﹒﹒﹒﹒﹒﹒﹒﹒﹒﹒﹒﹒﹒﹒﹒﹒414 3.2.水冷却﹒﹒﹒﹒﹒﹒﹒﹒﹒﹒﹒﹒﹒﹒﹒﹒﹒﹒﹒﹒﹒﹒414 3.2.1.冷却组件中的输出温度﹒﹒﹒﹒﹒﹒﹒﹒﹒﹒﹒

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及应用

.. 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太阳能电池是缓解环境危机和能源危机一条新的出路,本文介绍了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原理,综述了硅基太阳电池的优点与不足,以及硅基太阳能电池和其他太阳能电池的横向比较,硅基太阳能电池在光伏产业中的地位,并展望了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等。 关键词:硅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 1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所引发的能源消耗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传统的化石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可是如今化石能源不仅在满足人类日常生活需要方面捉襟见肘,而且其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更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随着如今全球人口突破70亿,能源的需求也在过去30年间增加了一倍。特别是电力能源从上世纪开始,在总能源需求中的比重增长迅速。中国政府己宣布了其在哥本哈根协议下得承诺,至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 --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至少15%左右【6】。 目前太阳能电池主要有以下几种:硅太阳能电池,聚光太阳能电池,无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有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纳米晶薄膜太阳能电池,叠层薄膜太阳能电池等,其材料主要包括产生光伏效应的半导体材料,薄膜衬底材料,减反射膜材料等【5】。

(图1:太阳能电池的种类) 太阳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在被太阳电池吸收的光子中,那些能量大于半导体禁带宽度的光子,可以使得半导体中原子的价电子受到激发,在p区、空间电荷区和n区都会产生光生电子左穴对,也称光生载流子。这样形成的光生载流子由于热运动,向各个方向迁移。光生载流子在空间电荷区中产生后,立即被内建电场分离,光生电子被推进n区,光生空穴被推进p区。因此,在p-n结两侧产生了正、负电荷的积累,形成与内建电场相反的光生电场。这个电场除了一部分要抵消内建电场以外,还使p型层带正电,n型层带负电,因此产生了光生电动势,这就是光生伏特效应(简称光伏)。

能源产业中的高分子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能源产业中的高分子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刘大柯 摘要由于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加重,太阳能在能源产业中异军突起,成为能源领域的新星。太阳能是一种理想的新能源,清洁、干净、无污染,其储量巨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充满了诱人的前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是解决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各类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和推广在世界各国备受关注。在目前商品化的太阳能电池市场中,尽管无机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占据主导地位,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因其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太阳能电池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柔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质轻、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现已成为近年太阳能利用方面研究的热点。有机太阳能电池是实现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最有前景的器件之一。文章综述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器件构型,电池材料及制备工艺,最后对柔性光伏器件的应用前景和商业化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能源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给体受体 0.引言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也在急速增长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4.8×108t标准煤[1],与美国相当。。庞大的能源消费总量给我国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和“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方面,由于自有能源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我国有大量能源需要从国外进口,据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我国石油和煤炭的进口量分别达到2.53×108t和1.82×108t[2],能源供应的整体“对外依存度”较高。另一方面,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近90%是传统化石能源[3]。这些化石能源在燃烧利用过程中向大气层及自然环境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有毒有害物质和粉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当前,探索和开发其他新兴能源利用方式,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诸多新兴能源利用方式中,太阳能光伏发电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方式之一。然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光伏技术主要基于无机硅材料,其高昂的材料制备成本以及高能耗的加工工艺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并且其生产过程中的产生的大量副产物四氯化硅对于环境污染极大。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制造成本低廉、材料质量轻、加工性能好,可以利用先进的卷对卷以及喷涂打印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并具有柔性,可以加工成为半透明器件,易于携带,生产过程中能耗低,环境污染少[4],因此其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太阳能电池极板材料的研究方向及性能对比

太阳能电池极板材料的研究方向及性能对比 摘要:对于太阳能电池的两大类材料的一些新兴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具体介绍一些热门材料的生产加工工艺以及性能评估,并做出横向对比与评价,并由此对于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碲化镉;铜-铟硒化物/硫化物;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 1引言 尽管地球上的能源危机以及环境问题在新世纪中已经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提及,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但人类真正能够改变这一困境的方法和能力还在进一步摸索与加强中。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正是在这方面努力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与传统矿石燃料相比,太阳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无污染;可利用范围广泛;适宜采用新兴的分布式发电进行配送,保证电能的充分利用。遗憾的是,从目前看,太阳能发电(即光伏发电)的成本依旧难以得到有效削减,导致其应用领域局限于一些特定场合,如卫星供电,以及在光能充足的地区集中发电以提高效率。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极板材料的价格,而研发新型高效低价的极板材料正是光伏发电领域最重要的课题。 目前研究领域最主流的两类光伏材料是:1.无机材料,包括单晶、多晶、无定形硅材料,碲化镉材料,CuInSe铜铟硒化物,以及GaAs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2.有机材料,即塑料类的高分子有机物材料及染料敏化材料,主体为在二氧化钛涂层中渗透的化学染料。下面就详细介绍这三大类材料的研究进展。 2 光伏效应 当太阳能电池受到阳光照射时,光与半导体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光生载流子,所产生的电子-空穴对靠半导体内形成的势垒分开到两极,正负电荷分别被上下电极收集。由电荷聚集所形成的电流通过金属导线流向电负载。 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转换为自然光中的量子光子。当光照射太阳电池时,将产生一个由n区到p区的光生电流Ipn。同时,由于pn结二极管的特性,存在正向二极管电流ID ,此电流方

有机光电材料综述资料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在OLED的发展与应用的综述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指发光材料在电场的作用下,受到电流或电场激发而发光的现象,它是一个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的一种发光过程。能够产生这种电致发光的物质有很多种,但目前研究较多而且已经达到实际应用水平的,主要还是无机半导体材料,无机 EL 器件的制作成本较高,制作工艺困难,发光效率低,发光颜色不易实现全色显示,而且由于很难实现大面积的平板显示,使得这种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严峻的局限性。由于现有的显示技术无法满足我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促使人们不断地寻求制备工艺成本更低、性能更好的发光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OLED)逐渐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发现它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的发光器件。有机电致发光就是指有机材料在电流或电场的激发作用下发光的现象。根据所使用的有机材料的不同,我们将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制成的器件称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即 OLED;而将高分子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制成的器件称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即 PLED。不过,通常人们将两者笼统的简称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OLED。 一.原理部分 与无机发光材料相比,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很多优点:光程范围大、易得到蓝光、亮度大、效率高、驱动电压低、耗能少、制作工艺简单以及成本低。综上所述,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在薄膜晶体管、

太阳能电池、非线性发光材料、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等方面存在巨大的需求,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成为目前科学界和产业界十分热门的科研课题之一。虽然,世界上众多国家投入巨资致力于有机平板显示器件的研究与开发,但其产业化进程还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主要原因是器件寿命短、效率低等。目前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1. 光电材料分子结构、电子结构和电子能级与发光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是解决材料合成的可能性、调控材料发光颜色、色纯度、载流子平衡及能级匹配等关键问题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2. 光电材料和器件的退化机制、器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器件中的界面物理和界面工程等,这是提高器件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也是实现产业化、工业化的根本依据。 1.基态与激发态 “基态”在光物理和光化学中指的是分子的稳定态,即能量最低的状态。如果一个分子受到光或电的辐射使其能量达到一个更高的数值后,分子中的电子排布不完全遵从构造原理,这时这个分子即处于“激发态”,它的能量要高于基态。基态和激发态的不同并不仅仅在于能量的高低上,而是表现在多方多面,例如分子的构型、构象、极性、酸碱性等。在构型上主要表现在键长和二面角方面,与基态相比,激发态的一个电子从成键轨道或非成键轨道跃迁到反键轨道上,使得键长增长、键能级降低;同时,由于激发后共轭性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二面角即分子的平面性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2.吸收和发射

太阳能电池及材料研究和发展现状

第19卷第5期2006年9月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JournalofZhejiangWanliUniversity V01.19No.5 Sep.2006太阳能电池及材料研究和发展现状 汪建军,刘金霞 (浙江万里学院,宁波315101) 摘要:文章介绍了不同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如单晶硅、多晶硅、多晶硅薄膜、非晶硅薄膜、CulnSe2、 CdTe、染料敏化等太阳电池主要制各工艺、典型结构与特性.简要说明不同电池商品化生产情况及光伏产业 发展趋势.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高效电池;光伏产业 中图分类号:TK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250(2006)05一0073—05 收稿日期:2006--01一ll 作者简介:汪建军,浙江万里学院基础学院实验师;刘金霞,浙江万里学院基础学院副教授. 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它不产生任何环境污染,是清洁能源.太阳光辐射能转化电能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人们研制和开发了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其独特优势,超过风能、水能、地热能、核能等资源,有望成为未来电力供应主要支柱.制造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禁带宽度&应在1.1eV.1.7eV之间,以1.5eV左右为佳,最好采用直接迁移型半导体,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以下简称“效率”),材料性能稳定,对环境不产生污染,易大面积制造和工业化生产.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块实用半导体太阳能电池,不久后用于人造卫星.经近半个世纪努力,人们为太阳电池的研究、发展与产业化做出巨大努力.硅太阳电池于1958年首先在航天器上得到应用.在随后lO多年里,空间应用不断扩大,工艺不断改进.20世纪70年代初,硅太阳电池开始在地面应用,到70年代末地面用太阳电池产量已经超过空间电池产量,并促使成本不断降低.80年代初,硅太阳电池进入快速发展,开发的电池效率大幅度提高,商业化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应用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中至今,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迅速发展,薄膜电池被认为大幅度降低成本的根本出路,成为今后太阳能电池研究的热点和主流,并逐步向商业化生产过渡. 1不同材料太阳电池分类及特性简介 太阳能电池按材料可分为品体硅太阳电池、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化合物半导体薄膜太阳电池和光电化学太阳电池等几大类.开发太阳能电池的两个关键问题就是: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1.1晶体硅太阳电池晶体硅太阳电池是PV(Photovoltaic)市场上的主导产品,优点是技术、工艺最成熟,电池转换效率高,性能稳定,是过去20多年太阳电池研究、开发和生产主体材料.缺点是生产成本高.在硅电池研究中人们探索各种各样的电池结构和技术来改进电池性能,进一步提高效率.如发射极钝化、背面局部扩散、激光刻槽埋栅和双层减反射膜等,高效电池在这些实验和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2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多晶硅(ploy.Si)薄膜和非晶硅(a.Si)薄膜太阳电池可以大幅度降低太阳电池价格.多晶硅薄膜电池优点是可在廉价的衬底材料上制备,其成本远低于晶体硅电池,效率相对较高,不久将会在PV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非晶硅是硅和氢(约10%)的一种合金,具有以下优点:它对阳光的吸收系数高,活性层只有llam厚,材料的需求量大大减少,沉积温度低(约200℃),可直接沉积在玻璃、不锈钢和塑料膜等廉价的衬底材料上,生产成本低,单片电池面积大,便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缺点是由于非晶硅材料光学禁带宽度为1.7eV,对太阳辐射光谱的长波区域不敏感,限制了非晶硅电池的效率,且其效率会随着光照时间的延续而衰减(即光致衰退),使电池性能不稳定.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发展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发展 文献综述 摘要:能源是人类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因为它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制约着未来经济的发展。面临非可再生能源被大规模地开采利用,其储量越来越少,总有枯竭之时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可再生能源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可再生能源可以循环再生,不因长期使用而减少。而我国作为一个能耗大的国家,考虑到我国资源情况及国际环境和我国的环境状况,若到22世纪初不能用核能、太阳能等这些非化石能源代替化石能源,那么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发展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太阳能具有环境友好、与之不尽用之不竭等特点,由此在可再生能源中的位置得以突显。而本文选择从光伏发电这个方面来说明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与发展。讲述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模式,输送方式及原理等。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发电;独立光伏发电;并网光伏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 1引言 能源是现今人类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形势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对于绿色能源的需求显得迫切起来。改变现有能源结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极为关注的课题。 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能源,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所以化石燃料是无法满足的。除此之外,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含碳元素的物质.其中还含硫元素等杂质。这些燃料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空气的气体,燃料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和碳粒,加上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如果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必然对空气造成污染。因此,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概念中最重要的要保证两点:第一,要求提供的可再生能源的源头是巨大的、无限制的。第二,从整体技术效率而言,要有明显的安全保障性。从这两点出发,显现了太阳能的利用在可再生能源中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太阳能发电分光热发电和光伏发电。但不论产销量、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光热发电都赶不上光伏发电。光伏发电设备极为精炼,可靠稳定寿命长、安装维护简便。理论上讲,光伏发电技术可以用于任何需要电源的场合,上至航天器,下至家用电源,大到兆瓦级电站,小到玩具,光伏电源可以无处不在。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综述

文献综述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一、前言 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重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应用,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在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逐渐减少的今天,寻找更清洁环保的能源已是迫在眉睫。 太阳能以其清洁环保、储量丰富的特点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而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与应用是关键的一点。无机太阳能电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了,能量转换效率大约达到了10% ~ 20%。然而,无机半导体电池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比如:制备成本较高、制备能耗较大、工艺复杂[1]。 近年来,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开始受到关注,它具有很多优点:提高光谱吸收能力的途径有很多,提高物质载流子的传输能力并扩展光谱的吸收范围;容易加工,成膜性好;物理改性比较容易;工艺简单。这也说明了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拥有光明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 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简介 共轭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新型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它由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富勒烯衍生物受体的共混薄膜活性层夹在ITO 透明导电玻璃正极和低功函数金属负极之间所组成。下图图1-1是聚合物电池的结构示意图[2]。ITO(氧化铟锡)作为电池的透光正极,金属Al、Ca等其他金属作为电池负极,正极和负极之间有一层共混膜,厚度约100-200nm,是由给体和受体材料组成的活性层。聚合物PEDOT:PSS是一层修饰层,厚度约50nm,可以改善ITO电极的功涵和界面性质。

当光透过ITO电极照射到聚合物活性层上时,活性层中的给体材料吸收光子产生激子。激子随后迁移到聚合物受体/给体的界面上,其中的电子就转移到受体材料的LUMO能级上,空穴则在给体材料的HOMO能级上,光生电荷实现分离。 在电池势场作用下,被分离的空穴会沿着共聚物给体形成的通道传输到正极,而电子沿着受体传输至负极。空穴和电子分别传达到正极和负极后,就形 成了光电流和光电压,这就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所产生的光生伏打效应。大体 的光伏过程为:1.光的吸收;2.产生激子;3.激子发生迁移;4.激子的解离;5.载流子分开、迁移及收集。 三、窄带隙共轭聚合物 如何提高其光电转换率是目前研究的关键课题。制备窄带隙聚合物是解决转换效率低的一种方法。聚合物能带隙就是聚合物中HOMO能级与LUMO能级的能级差。一般来讲,窄带隙聚合物的能带隙小于 2.0eV,它可以吸收的光的波长大于等于620nm。 研究发现,D-A型窄带隙共轭聚合物能够有效提高能量转换效率,这种聚合物由给体单元(D)和受体单元(A)组成。改变其给体和受体单元,可以改变它的HOMO 和LUMO能级,以降低带隙,提高光电性能。D-A共聚物中因给体单元 和受体单元的推拉电子作用,使得聚合物的带隙变窄,从而极大地拓宽了聚合 物的吸收光谱。并且人们可以通过将不同的给体单元与不同的受体单元进行排 列组合,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精细地调控聚合物的吸收光谱[3]。 四、D-A共聚物设计要求 影响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PCE)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光吸收区的吸收强度、电荷迁移速度、能带隙宽度和活性层的形貌特征等。 1.光吸收: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激活区域,要有较强的光吸收。聚合物给体的带隙一般比较大,吸收光谱和太阳辐射光谱并不能较好匹配。我们需要聚合物在可见- 近红外区有宽的、强的吸收,这是提高PCE的重点。在设计聚合物的过程中,在支链上添加基团可以提高光子的吸收,共轭支链上添加上助色团,推、拉电子的基团,促使吸收向可见-近红外区偏移[4]。

太阳能电池材料

太阳能材料的研究和发展 1 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愈来愈突出。目前全世界范围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环境与能源,即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这个问题当然要通过各国政府采取正确的对策来处理,发展新材料及相应的技术.将是解决这一问题最为有效的方法。事实上近年来人们对太阳能材料的研制和利用,已显示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这一新型功能材料的发展,既可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短缺,又不造成环境污染。尽管太阳能材料的成本还较高和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太阳能材料愈来愈显示了诱人的发展前景。可以预见,在下个世纪,太阳能材料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就象半导体等功能材料的发展带来电信和计算机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一样,太阳能材料及相关技术也将带来太阳能器件的产业化的发展,使人类在环境保护和能源利用两方面的和谐达到更加完善的境界。大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不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太阳能,人们发展了多种太阳能材料。按性能和用途大体上可分为光热转换材料,光电转换材料,光化学能转换材料和光能调控变色材料等。由此而形成太阳能光热利用,光电利用,光化学能利用和太阳能光能调控等相应技术。从目前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太阳能材料及相应利用技术是发展最快和最有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业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不断地出现更为经济,性能更好的新型太阳能材料。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不产生任何的环境污染。在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当中;大阳能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是其中最受瞩目的项目之一。为此,人们研制和开发了太阳能电池。制作太阳能电池主要是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电材料吸收光能后发生光电于转换反应,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太阳能电池可分为:1、硅太阳能电池;2、以无机盐如砷化镓III-V化合物、硫化镉、铜铟硒等多元化合物为材料的电池;3、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的大阳能电池;4、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不论以何种材料来制作电池,对太阳能电池材料一般的要求有:1、半导体材料的禁带不能太宽; ②要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3、材料本身对环境不造成污染;4、材料便于工业化生产且材料性能稳定。基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硅是最理想的太阳能电池材料,这也是太阳能电池以硅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其它村料为基础的太阳能电池也愈来愈显示出诱人的前景。 1 硅系太阳能电池 1.1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 硅系列太阳能电池中,单晶硅大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高性能单晶硅电池是建立在高质量单晶硅材料和相关的成热的加工处理工艺基础上的。现在单晶硅的电地工艺己近成熟,在电池制作中,一般都采用表面织构化、发射区钝化、分区掺杂等技术,开发的电池主要有平面单晶硅电池和刻槽埋栅电极单晶硅电池。提高转化效率主要是靠单晶硅表面微结构处理和分区掺杂工艺。在此方面,德国夫朗霍费费莱堡太阳能系统研究所保持着世界领先水平。该研究所采用光刻照相技术将电池表面织构化,制成倒金字塔结构。并在表面把一13nm。厚的氧化物钝化层与两层减反射涂层相结合.通过改进了的电镀过程增加栅极的宽度和高度的比率:通过以上制得的电池转化效率超过23%,是大值可达23.3%。Kyocera公司制备的大面积(225cm2)单电晶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为19.44%,国内北京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