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教学大纲

《伦理学》教学大纲
《伦理学》教学大纲

《伦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伦理学

学分: 4 总学时: 72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要使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正确认识道德的起源、本质、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明确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规范及其层次性,了解道德评价、教育、修养等道德实践活动的意义和方法,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伦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以及怎样学好这门课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伦理学的对象

一、人类道德思考的发展与伦理学的产生

二、对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

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伦理学的任务

一、科学地论证和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及其规律

二、概括和阐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

三、研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人的成长规律

四、批判旧道德,树立新观念

第三节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的科学方法

二、社会科学的方法

三、作为具体科学的伦理学的特殊方法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本质与功能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科学论断,明确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和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认识道德的社会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的起源

一、道德与人类活动

二、道德与社会关系

三、道德和社会意识

第二节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二、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第三节道德的社会功能

一、道德的基本社会功能

二、道德的认识功能的特殊性

三、道德调节功能的特殊性

第三章道德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从对道德历史类型的演变中掌握道德发展的主要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的历史类型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第二节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一、道德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二、道德的曲折前进过程

三、道德文化的批判和继承

第四章共产主义道德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原则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共产主义道德的形成、发展及特征,明确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发扬集体主义精神,防止和克服个人主义倾向。

教学内容:

第一节共产主义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一、共产主义道德产生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

三、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一、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确立集体主义原则的依据

二、集体主义的基本要求

三、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第五章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规范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道德规范的一般性问题,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自觉地用“五爱”的道德规范去要求自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进一步加强道德建设。

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规范概说

一、道德规范及其特点

二、道德规范的表现形式

三、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五爱”道德规范的提出

“五爱”作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客观根据

第二节爱祖国

一、爱祖国的道德意义

二、爱祖国的基本道德要求

第三节爱人民

一、爱人民的道德意义

二、爱人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第四节爱劳动

一、爱劳动的道德意义

二、爱劳动的基本道德要求

第五节爱科学

一、爱科学的道德意义

二、爱科学的基本道德要求

第六节爱社会主义

一、爱社会主义的道德意义

二、爱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要求

第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道德建设

第六章社会公德、人际道德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熟悉社会公德、人际道德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公德

一、社会公德及其特征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第二节人际道德

一、社会主义人际关系及人际道德

二、社会主义人际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培育社会主义人际道德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三、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意义

第七章职业道德和教师道德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一般内容。针对师范生的特点,着重进行教师道德教育,使学生懂得教师道德的特点,热爱教师职业,立志献身教师职业。

教学内容:

第一节职业道德

一、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二、职业道德的特征和要素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

第二节教师道德

一、教师道德的特点和社会作用

二、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

第八章爱情、婚姻和家庭道德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爱情、婚姻和家庭的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履行对于家庭的道德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教学内容:

第一节爱情道德

一、爱情的实质

二、爱情的基本特征

三、恋爱的道德要求

第二节婚姻道德

一、婚姻的道德基础

二、离婚的道德研究

第三节家庭道德

一、家庭的实质及历史演变

二、社会主义家庭道德的基本要求

三、家庭道德发展的展望

第九章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道德行为的规定和分类及其机制、过程,把握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行为的规定和分类

一、道德行为的主体

个人不仅是承受社会道德作用的客体,而且也是进行道德行为活动和创造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

二、道德行为的规定

道德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

三、道德行为的区分

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

第二节道德行为的机制和过程

一、道德行为的机制

道德意识是道德行为发生的内部原因和机制

二、道德行为的过程

道德行为的过程是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理智与情欲、选择与责任、自由与必然等环节的运动、整合的过程

三、道德行为中的知行关系

四、道德行为的责任

第三节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一、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

道德行为与道德品质有密切的联系

二、道德品质的形成

道德品质的构成因素

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要求

第十章道德选择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认识道德选择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探讨道德选择的自由和责任,研究道德选择的尺度和实现,以便为更具体的道德活动研究提供理论的前提。

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选择的机制

一、选择和道德选择

二、道德选择的心理机制

道德选择是一种自觉、自主、自控的活动,具有相应的意识结构和基础,这种结构和基础,就是道德选择的心理机制

三、道德选择的社会机制

道德选择的社会机制就是道德选择是怎样在社会结构中进行的

第二节道德选择的自由

一、道德选择的前提

道德选择的前提就是自由,其表现形式是社会自由和意志自由

二、意志自由的本性

意志自由不是抽象的自由,而是具体的现实自由。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道德选择的责任

道德责任是道德选择的基本属性,是和自由同样的道德选择的条件

第三节道德选择的实现

一、道德选择的尺度

道德选择的尺度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主观性与客观性、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统一

二、道德选择的规定性

三、道德选择的过程

第十一章道德评价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根据,凭借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手段,对道德现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达到扬善抑恶的目的。

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评价的标准

一、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二、善恶的阶级标准和历史标准

三、善恶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关系

第二节道德评价的根据

一、对动机论和效果论的历史考察

二、动机论和效果论的对立

三、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观

第三节道德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

一、道德的自我评价

二、良心在道德的自我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舆论是道德的社会评价的最重要的方式

三、道德上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统一

第十二章道德教育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认识道德教育的特征和作用,熟悉教育的过程,掌握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

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教育的特征和作用

一、道德教育的特征

二、道德教育的作用

第二节道德教育的过程、原则和方法

一、道德教育的过程

二、道德教育的原则

三、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三节道德教育中诸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道德教育的性质和具体内容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风气、习俗对道德教育的内容和任务也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三、社会中其他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对道德教育也有重要的影响

第十三章道德修养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明确道德修养的实质和意义,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道德修养的方法,增强道德素质,达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修养的实质、意义和方法

一、道德修养的实质

道德修养的实质,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两种或多种对立道德势力的矛盾和斗争,在人们内心的反映。

二、道德修养的意义

三、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二节道德境界

一、道德境界的内涵和层次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诸种道德境界

三、道德境界的升华和理想人格的实现

第十四章人生观和人生价值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于人生和人生价值形成科学认识,明确人生目的和意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生与人生观

一、人生的受动与主动

人生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受动性的统一,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二、人生观及其类型

三、人生观与人生哲学

第二节人生的价值与评价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二、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第三节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实现

一、价值目标与个人自由

二、价值取向与道德责任

三、社会实践与自我实现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课程学时分配

四、其它

1.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30% 期末考试 70%

3.作业要求:按理论教学每学时1题的比例,根据教学需要布置作业。

4.本课程有关教学内容近年来理论创新和变化较大,应及时调整大纲和所使用教材。

5.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甘葆露著,《伦理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主要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

(3)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斯大林,《无政府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斯大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

(5)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

(6)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人民出版社1962年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

(8)罗国杰主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1年

(9)唐凯麟主编,《简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10)周原冰,《共产主义道德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李奇主编,《道德学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12)王育珠王小锡主编,《伦理学学习与思索》,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

(13)魏英敏主编,《新伦理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14)甘葆露主编,《伦理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15)沈善洪王凤贤著,《中国伦理学说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制订者:成云雷

审核者:顾志龙

法政学院哲学教研室

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室内试验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 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 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 教材: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推荐使用教参: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 1.《中国土地科学》 2.《资源科学》 3. 《自然资源学报》 4. 《 Land Use Policy》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种子学实验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种子学实验 撰写人:张林 学院:农学院

2010年2月25日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学实验 Seed Breeding and Process Preservation Experiment(1) 一、实验课程课号: 课程编号:z 适用专业:农学、农产、农艺教育等 实验总学时数(周学时):16 总学分:0.5 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个;综合实验 4 个;设计实验 1 个;创新性实验个) 应开实验学期:第7学期 二、实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针对农学、农产、农艺教育等专业的学生,结合种子学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集中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项目的检测,其中包括5个实验,分别为种子形态构造的观察与种子形态法测定种子纯度、种子净度分析、种子生活力、发芽率和活力的测定、种子水分测定的标准方法和电子法的比较及玉米种子盐溶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工作上的需求,能够独立完成与种子质量密切相关项目测定相关的工作任务。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种子质量监控方面重要指标的测定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今后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教育、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实用专业人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对实验课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等给予充分的保证。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颜启传主编,《种子学》,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2)王振华主编,农作物种子学实验指导,东北农业大学校内教材 2.主要参考书: (1)郭尧君编著,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 (2)山东农业大学种子研究室主编,作物种子实验技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颜启传编著,种子检验的原理和技术,农业出版社 五、考核办法 1、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15分 2、出勤情况20分 共分5个实验,缺勤一次扣4分。 3、学生的实验报告70分 实验报告成绩由各实验成绩平均计算得来,实验报告成绩占实验考核成绩的70%。每个实验报告的成绩给分标准如下: (1)实验结果正确、可靠,严格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字迹工整。100分 (2)实验结果较正确、可信度较高,能够较好的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字迹工整。85~99分 (3)实验结果较正确,能够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但字迹潦草。75~84分 (4)实验结果较差,但书写工整,能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60~74分(5)实验结果较差,不能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50~59分 (6)出现抄袭他人实验结果现象,无论抄袭者或被抄袭者,均给予同等分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 程。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 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讲授部分

(二)实验、实习部分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本省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实践原理。目前,各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通过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可以了解本省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分析结果,并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训练。 内容:找到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找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与土地利用需求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学、植科、种子》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植物病理学(农学、植科、种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60 英文名称:Plant Pathology in Agriculture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农学专业、植科专业、种子专业必修课 3.课程目的 (1)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病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主要栽培作物的主要侵染性病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病害综合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学时为32 5. 建议先修课程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以微生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栽培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学、化学、物理学、园艺学等学科为基础,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植物学、微生物学、气象学、遗传学、作物栽培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植物病理学》(第二版).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参考书目: (1)《普通植物病理学》.许志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2)《植物病理学原理》.宗兆锋,康振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3)《农业植物病理学》南方本.陈利锋,徐敬友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4)《农业植物病理学》北方本.张满良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 (5)《中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上、下册).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编辑委员会主编.农业出版社.1979年 (6)《Plant Pathology in Agriculture》David W. Par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7)《Cereal Diseases,Their Pathology and Control》 Second Edition, D. Gareth Jones and Brian C. Clifford , John Wiley & Sons, Chichester. New York. Brisbane. Toronto.1983 (8)《Rice Diseases》 Seond Edition, S. H. Ou, Commonwealth Agricultural Bureaux.1985 (9)《Vegetable Diseases and their Control》Arden F. Sherf and Alan A. Mscnab Wiley-Interscience York.1986.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 (2)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土地法学教学大纲

《土地法学》课程简介 安顺学院 课程名称:土地法学课程编号: 070021 英文名称: Land Law Theory授课对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土地经济学 学时:36学分:2 课程简介: 土地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调整人们因占有、使用、利用土地而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土地法学是以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法律为依据,研究土地法律规范的制定,遵守和执行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相结合的实用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 其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土地法学基础理论。包括土地法学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土地法律关系,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土地相邻关系等;第二部分:土地利用法律制度。包括耕地保护法律制度、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法律制度;第三部分:土地行政法。包括土地行政执法和土地监察、法律责任、土地行政复议、土地行政诉讼等。 建议选用教材: 《土地法学》王守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主要参考书目: 1.《土地法学》王文革,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2.《土地法学》沈守愚,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执笔人:殷清慧 编写时间:2014年2月

《土地法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土地法学是研究土地法治的科学,其任务是以我国土地基本国情为基础,研究我国的土地法基础理论、土地使用权规则、土地管理规则、土地法实施规则等相关土地法律制度和土地政策,为土地立法、执法、司法提供理论基础、分析方法、规则体系和操作规程。它是法学体系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土地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明确土地立法的原理、原则,理解其适用范围,并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运用;通过学习,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并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土地法学是经济法学的子学科,同时本课程涉及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行政执法,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具备民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的基本素养,它们对于学好本门课程有重要的支撑和辅助作用。 三、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Specialty Introduction 课程编号:08075101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学时数:16 学分数:1 执笔者: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8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学的专业导论课,为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课程以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方法。并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产生浓的兴趣。 二、课程教学内容 1.土地和土地科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简介、土地科学简介、土地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我国土地科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了解土地的概念,土地的属性,掌握土地的科学的学科体系以及与土地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2.土地资源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资源学简介、土地资源的研究简史及发展前景、我国土地资源介绍。 掌握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3.土地经济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掌握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地租与地价理论;了解土地金融与土地税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4.土地利用规划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原理;了解土地利用规划总述及土地利用专项和详细规划。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5.土地法学与土地行政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法的渊源及其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土地产权制度;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掌握土地法学理论与体系、土地行政的概念与职能;了解土地行政组织与土地行政方法。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6.地籍学(2学时) 主要内容:地籍制度、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不动产登记。 掌握土地调查与土地分等定级;了解地籍制度;理解不动产登记。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7.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学时) 主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理解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8.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土地信息系统(2学时) 主要内容: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了解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土地信息系统构建。 (教学方式:讲授2学时) 附:学时安排表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一课堂讲授为主,应根据学生平时听课的情况以及作业情况适当安排课堂讨论与习题课,采用精讲多练、加强课后答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内容。 (一)课堂讲授 本课程以土地资源的学科为基础,由于学时比较少,授课时应精讲,重点讲土地资源管理的主干学科。通过有限的学时,使学生尽快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讨论

(完整版)种子学教学大纲

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种子学学时:32 实验学时:6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种子学是研究作物种子的特征特性、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农学、农师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种子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种子发育、成熟的过程和特点,种子休眠、活力、寿命、萌发及种子处理的概念、机理及其变化规律、调控措施,并运用这些理论来阐明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技术原理,熟练掌握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操作技术,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内容,熟悉操作规程,能独立解决种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种子的涵义,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的内容和任务,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种子的涵义,了解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难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区别 第二章种子的形成与植物学分类 1、教学内容 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种子的植物学分类;主要农作物种 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熟悉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了解种子的植物学分类,并从专业的角度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有个充分的认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种子的发育和形成过程;种子的形态结构;主要农作物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特点;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 难点:胚囊的发育和结构;双受精过程及意义;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 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 1、教学内容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种子水分;种子的营养成分;生理活性物质;其他化学成份; 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环境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laning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学时数:26 学分数:1.5 课程性质:限选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 开课教研室:环境科学教研室 执笔人:彭举威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属环境科学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2.知识要求 本课程系在《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经济学》的基础上,来对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方法进行讲解,尤其对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等方面的规划。因此学生应具有现代数学、几何学、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知识。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

掌握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尤其是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方面的规划。对各类社会形为具有独立制订规划方案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原则; 了解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内容; 掌握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掌握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的规划的基础、技术措施; 了解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2.时间分配和进度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教学重点是: ①水环境规划; ②大气环境规划。 本课程教学难点是: ①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②规划方案的综合制订与评价。 4.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在《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对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介绍,重点在于讲解环境规划的技术措施,尤其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资源保护和固体废物管理规划,所涉及到的预测方法在《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中有所讲解的,本课程将不作祥细讲解。 5.建议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目 建议使用教材:《环境规划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建议参考书目:《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东南大学 《城市环境规划》武汉大学 四、大纲说明 1. 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第1-6章环境规划的概念、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和、大气环境影规划的学习,而对土地资源保护规划、固体废物管理规划和城镇环境规划的学习以自学为主的方法来完成,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统一讲解。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在课堂上多举些实例来加强学生对环境规划的认识,增强学生对环境规划的个人能力。 2.对重点的章节留作业(习题在20道左右),认真批改,并在课堂讲解作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3.习题课、讨论课安排3学时,讨论课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40 学分:2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0 面向专业:种子专业(本科、专科) 课程代码:A4201004 先开课程:植物育种学、栽培学、种子学课程性质:(必修课) 执笔人:张洪生审定人: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是我国在开始实行种子产业化之后而开设的一门新的课程。它以植物育种学、栽培学和种子学为基础,是研究农作物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科学,以研究大田作物种子生产、经营管理为主,也包括蔬菜等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我国现代种子产业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培养新时期从事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所需的专门人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是植物生产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之一,兼具农业技术科学和行业管理科学的性质,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它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在新形势下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重要意义,了解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在保持农作物良种优良种性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各种作物各类种子加速繁殖、提高产量的技术措施,并能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实际条件具体应用;同时要了解我国种子法规,系统掌握种子行业经营管理的知识与技能;力求全面了解、跟踪国内外种子生产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先进的技术经验;此外,还应增强振兴民族种业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依法治种的观念,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劳动者,把我国种子事业推向更高水平,加速我国种子产业现代化的早日实现。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内容偏重于实用技术理论与技巧的讲解。课堂采用双向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讨论。课堂教学中列举大量现实种子生产及经营管理的范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绪论(2学时)

《土地管理学》教学大纲

《土地管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土地管理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增强应用土地以及相关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并解决土地相关问题的能力,并为以后学习有关的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土地管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独立阐明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来研究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规律。培养学生从土地现象和实际生活中提出(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包括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土地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科学,其内容是后续的土地以及房地产相关专业课程的良好基础。 四、主要教学方法 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相应的习题和课堂讨论。 五、考核方式 本课为考试课,其中考试(笔试闭卷)占60%、平时成绩占40%。 六、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土地经济学》毕宝德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七、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4学时) §1-1 土地的基本概念 §1-2 土地、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3 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 §1-4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要求: 1.掌握:土地和土地管理的基本概念,土地的双重属性、功能和基本特性以及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4学时) §2-1 人本管理原理 §2-2 系统管理原理 §2-3 动态管理原理 §2-4 管理效益原理

要求: 1.理解:土地管理四大原理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1学时) §3-1 土地管理目标的设置 §3-2 土地管理的组织设计 §3-3 土地管理职能运作 要求: 1.了解:土地管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第四章地籍管理(6学时) §4-1 地籍管理概述 §4-2 土地调查 §4-3 土地分等定级 §4-4 土地登记 §4-5 土地统计 §4-6 地籍档案管理 要求: 1.掌握:地籍和地籍管理的概念、分类、土地调查的内容、地籍调查的单元和内容;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和方法体系、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方法和体系、城镇土地定级程序、定级因素选择及权重的确定、土地定级单元的划分、土地定级因素分值的计算和土地级别初步划分。 2.理解:土地登记的概念、类型和原则、内容、程序,土地变更登记的内容、程序以及国外及地区土地登记制度和土地统计的概念。 3.了解:地籍的作用、内容、原则、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成果、农用地分等定级以及地籍档案管理的一般流程。 第五章土地权属管理(6学时) §5-1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 §5-2 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5-3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认 §5-4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5-5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5-6 土地征用 §5-7 土地权属纠纷的调处 要求: 1.掌握: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和出租的概念、特征、原则、出让年限、方式和程序;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概念及作用、法律规定、抵押合同的相关事项;土地征用的概念、特征、特点、程序、征地补偿与安置标准、征用土地与农用地转用的审批权限。 2.理解: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形式及其管理和土地权属纠纷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调处的原则和依据以及程序。 3.了解: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产权的涵义和基本特性;我国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涵义、主体、客体和内容以及土地权属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种子机械化生产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机械化生产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一、课程基本情况 [2] [3] 二、课程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农业机械化生产方面的科研成果、先进经验、存在问题和发展探索以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技术以及有关的原理、概念与;还可了解我国不同类型区主要作物的生产条件、作业工艺体系、作业机具系统等相关知识。学习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讲授方式上,采用PowerPoint 幻灯片和录像教学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达到简明、直观、易于理解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中抽出一定时间,让同学上讲台交流部分自学内容,以促进同学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课程的重点、难点 机组、土地产出率等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概念并进行相关计算、不同地域所用农业机械化的类型特点、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相应的抗旱方法和思路。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安排

课程教学环节学时分配表 第一章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特点、体系与展望 【知识点提示】 农业机械化发展至今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特点我国典型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及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农业机械化发展至今的主要阶段及各阶段特点,了解我国典型的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及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与该方向相关的关键技术特点。 【重、难点提示】 重点:介绍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发展阶段及当前阶段的主要特点。 难点:典型机械化作业方法及其对我国不同机械化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农业机械化的定义与基本内容 第二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一、恢复生产阶段 二、探索与调整时期 三、行政推动阶段 四、机制转换阶段 五、市场导向阶段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Real Estate Economics 课程编号:08075105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 学时数:48 学分数:3 执笔者:段国兵审核人: 修订日期:2009年6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分析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环境规划等,并且能够结合区域发展条件进行分析和优势判断。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概论(2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概念解析,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区域规划观念建立与运用,案例分析。 【基本要求】理解“真正成功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的观念,了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变化,熟悉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掌握城市规划设计中区域观的内涵。 【教学重点】城市规划理论与区域规划发展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域规划思想与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第二章:区域与区域规划(4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的概念;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概念、内容和方法;区域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特征;区域规划的概念、发展、特点和类型,区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区域规划的内容和任务。 【基本要求】熟练掌握区域和区域规划的概念,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理解区域科学和区域研究发展以及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的关系,熟悉区域分析的内容和区域规划的内容,了解区域规划的类别和任务。 【教学重点】区域与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难点】区域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区域规划的类别、内容。 第三章:区域发展理论(8学时) 【主要内容】区域发展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分析,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战略决策和战略模式;区域经济空间发展理论: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圈层结构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倒“U”字理论和生产

《种子》课程

首先我们从一个自然现象谈起,那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逻辑反推一下,就是“种瓜得不了豆”或者“种豆得不了瓜”,这是农作物生长的普遍规律,那么,这个规律对农作物有效之外,对人是否同样有效呢? 虽然这是一个有些匪夷所思的问题,但答案却是相当令人深思的,我们也许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看出端倪: 1、看看自己是不是经常都会处在一个非常友善的环境中?如果是的话,那是因为你以前不管在任何时候,对周围的一切人都十分的友善,也就是说,你曾经种下了大量的“友善”的种子,所以,当你有需要时,就会感受到“友善”的果实;反之,如果你经常都会遇到一些傲慢或猜疑心很重的人,那就要看看自己,是不是以前经常对别人傲慢或猜疑,种下了的“傲慢”或“猜疑”的种子? 2、如果当你有困难的时候,总会有人帮你,那也许是因为你以前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帮助了别人,种下了“帮助”的种子。反之,如果你身边总是缺少“贵人”相助,那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经常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出手相助? 3、自己手头紧时,想借些钱,或者自己的企业想贷些款,如果很顺利就能实现,那是因为以前别人找自己借钱时,自己相当的慷慨,反

之,就是自己太吝啬。所以,如果自己借不到钱,要好好的看看过去,自己可曾经常借钱给别人。 4、先看看自己,什么东西拥有得最多,比如关爱、某方面的知识,等等,也许你会发现,那正是你曾经付出得最多的,再看看自己,什么东西拥有得最少,通常那是你最想得到,但又付出得最少的。…… 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那不是普通意义的礼尚往来,而是种子成熟的结果,如果以上的这些事例在你的身上都没有发生过,我们还可以通过下面的一些事例,来主动地验证这个所谓的“种子生长规律”: 1、如果你在晚上开车时遇到对面有来车,那么无论对方是否开大灯,你都不要开大灯,不久后(一般不超过三个月),你会发现开大灯射你的人越来越少;如果有人想从你的前面加塞,你总是乐意让别人,那么不久后,你有急事想超过前面时,也会有车让你; 2、自己坐电梯时,如果经常按住电梯等后面的人,不久后(一般不超过三个月),你就会发现,经常会有人按着电梯等你; 3、经常地帮你的同事打饭、没有任何目的地请他们小吃一顿、尽可能满足同事、朋友的合理要求和愿望……等等,要不了多久(一般不超过三个月),这些有可能都会回到你身上来的;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学习大纲

《土地利用规划》 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适用) 陈银蓉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041 课程名称: 土地利用规划 课程英文名称: Land Use Planning 先修课程: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适用专业: 土地资源管理 总学时:112 讲课学时84 实验学时28 实习学时总学分:7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应用性学科,土地利用规划科学中包括经济、自然和技术三方面的内容,是以经济为主导,技术是手段,自然是基础,是一门运用众多学科知识,以解决人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这种复杂问题的综合学科。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与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业务,也是实现我国土地管理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土地利用规划课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和骨干课程之一。开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内容和方法,学会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对各种生物产品的需求,以及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安排各业土地利用。 二、课程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1.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基本理论 2.熟悉土地利用规划学的产生、发展 3.熟悉和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和编制方法 (二)技能、能力方面 1.掌握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所需资料及图件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 2.掌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各业用地内部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程序和方法。 3.掌握土地利用规划成果整理、整饰的技能和送审的程序。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绪论(6 学时) 重点与难点: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任务和内容体系。 第一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2 学时,掌握) 一、规划的概念二、 土地利用规划

《蔬菜种子繁育学》教学大纲

《蔬菜种子繁育学》教学大纲 总学分:1.5 学时:27 理论学时:27 实验学时:0 面向专业:全校 大纲执笔人:曹辰兴大纲审定人:樊治诚 一、说明 1、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蔬菜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俗语“一亩园,十亩田”说明了蔬菜的产值远远高于大田作物。山东省为世界三大园艺之乡之一,发展蔬菜生产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蔬菜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第一位。随着我国加入WTO 及农村种植结构的调整,蔬菜在农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去年我省的蔬菜产值首次超过粮食作物,位居种植业第一位。 蔬菜种子是农业生产中的基本生产资料,其质量高低是决定蔬菜能否达到优质高产的的内在保证因素,随着我国尤其是我省蔬菜面积的扩大,对良种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山东省是世界上有名的蔬菜主产区,亦是发展蔬菜种子的主要基地,全国大部分省份均在山东安排种子基地或直接调种。随着我国加入国际种子贸易联合会,国际种子基地安排在我国,尤其是安排在自然条件适宜,人力资源丰富的山东省。因此,我省蔬菜种子质量的高低、数量的丰欠,不仅影响我省的蔬菜生产,而且影响全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蔬菜生产。长期以来,我省广大人民群众以粮食作物为主,蔬菜种植经验少,尤其是蔬菜种子业是近几年刚发展起来的产业,群众繁种经验普遍低,这严重制约了蔬菜种子业的发展。本课程是针对生产上的实际需要而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蔬菜种子生产的特点、蔬菜种子生产的原理及蔬菜种子生产的先进技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满足广大蔬菜种子生产者对先进技术的要求,促进我省蔬菜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满足我省、我国及其它国家蔬菜生产对良种的需求。 2、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蔬菜种子生产的基本特点,了解蔬菜种类之间的亲缘关系,了解不同蔬菜的授粉方式及授粉习性,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种子质量。掌握主要蔬菜种类,包括十字花科的大白菜、结球甘蓝、萝卜、葫芦科的黄瓜、西瓜、甜瓜、南瓜,茄科的番茄、辣椒、茄子,百合科的大葱、韭菜、圆葱等蔬菜的采种方式、采种技术及制种技术。 二、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蔬菜种子繁育学概论(2学时) 本章重要介绍蔬菜品种的概念及类别、蔬菜种子生产特点、蔬菜种子繁育学的三大任务。 第一节品种的概念、类别和品种审定 一、品种的概念与评价 二、品种的类别和产生的途径 三、品种审定 第二节蔬菜种子繁育学的意义和任务

《土地资源及评价学》教学大纲(04-4)

《土地资源及评价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014216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本科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开课学期: 7 总学时:60 教学时数:理论课60学时。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土地资源及评价学是以地质、土壤、植物、气象等课程为基础,它的主要内容有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组成、类型、调查、评价、利用、保护及我国和世界土地资源。 2、地位和任务: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掌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组成、类型、调查、评价、利用、保护及我国和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3、总体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组成、类型、调查、评价、利用、保护及我国和世界土地资源。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要求先期开设的课程有地质学、土壤学、植物学、气象学。 5、修订的依据:依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土地资源及评价学教学计划要求,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而修订。 二、教学大纲内容 绪论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土地资源学主要内容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教学内容: (1)土地、土地资源与土地资源学的概念;(2)土地资源的特性;(3)土地资源学发展历史和现状;(4)土地资源学的内涵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3、本章的基本要求:掌握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土地资源学学科发展、土地资源学主要内容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土地、土地资源的概念及土地资源的特性。 5、实验与实践内容: 6、自学指导:要求理解、掌握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了解土地资源学的内容及其发展与现状。自学时间0.5小时。 第一章土地资源组成的自然要素及社会经济特性 1、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地资源的组成、土地资源分布规律和社会经济特性。 2、教学内容: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东北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学实验 撰写人:张林 学院:农学院 2010年2月25日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学实验 Seed Breeding and Process Preservation Experiment(1) 一、实验课程课号: 课程编号:01610031z 适用专业:农学、农产、农艺教育等 实验总学时数(周学时):16 总学分:0.5 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个;综合实验 4 个;设计实验 1 个;创新性实验个) 应开实验学期:第7学期 二、实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针对农学、农产、农艺教育等专业的学生,结合种子学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集中种子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等项目的检测,其中包括5个实验,分别为种子形态构造的观察与种子形态法测定种子纯度、种子净度分析、种子生活力、发芽率和活力的测定、种子水分测定的标准方法和电子法的比较及玉米种子盐溶蛋白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后工作上的需求,能够独立完成与种子质量密切相关项目测定相关的工作任务。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种子质量监控方面重要指标的测定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今后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教育、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实用专业人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对实验课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等给予充分的保证。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颜启传主编,《种子学》,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2)王振华主编,农作物种子学实验指导,东北农业大学校内教材 2.主要参考书: (1)郭尧君编著,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 (2)山东农业大学种子研究室主编,作物种子实验技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颜启传编著,种子检验的原理和技术,农业出版社 五、考核办法 1、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15分 2、出勤情况20分 共分5个实验,缺勤一次扣4分。 3、学生的实验报告70分 实验报告成绩由各实验成绩平均计算得来,实验报告成绩占实验考核成绩的70%。每个实验报告的成绩给分标准如下: (1)实验结果正确、可靠,严格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字迹工整。100分 (2)实验结果较正确、可信度较高,能够较好的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字迹工整。85~99分 (3)实验结果较正确,能够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但字迹潦草。75~84分 (4)实验结果较差,但书写工整,能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60~74分(5)实验结果较差,不能按照实验报告要求书写。50~59分 (6)出现抄袭他人实验结果现象,无论抄袭者或被抄袭者,均给予同等分

城市规划教学大纲

《城市规划学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城市规划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学时数:总学时36 学分数: 考核方式:考查 适用对象:公共事业管理本科 先修课程: 一、说明部分 (一)课程性质 《城市规划学导论》是高等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 本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原理为重点,把规划原则和布局方法作为基础,并以城市各组成要素的规划布局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它在课程结构纵向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加深并综合运用前期课程的知识,另一方面为后续课程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它在专业学习导向上还具有引导学生入门、深造学习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的 ①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城市规划研究方法与发展战略。 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初步掌握城市规划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能力。 ③能够初步掌握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独立思索城市规划所考虑的各种因素。 (三)教学方法: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和辩论、与规划局有关人员的学习和交流。 (四)考试方式 :随堂考查与论文写作相结合,以论文写作为主;

(五)教材:李伟国 编写(2008),《城市规划学导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课堂教学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城市化的含义;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学时) 1、居民点的形成 2、城市的形成 3、城市的定义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2学时) 1、古代城市的发展 2、近代城市的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的发展 第三节城市化(1学时)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3、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4、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熟悉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掌握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学时) 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