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标准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标准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标准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标准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2011年12月

一、课程总纲

(一)指导思想

在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职业基本素养。因此高职院校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探索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切切实实把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与专业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目标

本课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具有个体的普适性、专业的普适性、岗位的普适性、时间的普适性,对学生职业人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通过《职业基本素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提高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意志品质、创新意识等,并在课程专门的实践活动和各专业的实习、实训中不断内化职业基本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拥有核心竞争力。

(三)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及工作安排

表1专任教师资格

(四)实训装备—校内一体化教学的最低配置要求

建立专门职业生涯规划实训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师以及各专业实习实训环

境,塑造了良好的实训培养机制。

(五)特色

该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二、课程标准结构

(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定位

队管理

职业基本

素养

图1 课程定位

2.《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建设成为三年全过程养成教育体系,与上下游课程实现了四个结合:第一、把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既有远大目标又有具体目标,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实追求,在社会理想教育中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进行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的教育,并注意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合作意识等当代职业人必备的意识;第二、把劳动品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高职

学生是面对一线的技术型人才,既要面对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劳动技术的含量也在增大,这就要求学生不管在学习阶段还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必须具备愿意动手、勤于动手的习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心理品质教育结合起来,高职生正处于青年发展的中后期,在这一时期,必将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课题和发展机遇,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惑、矛盾和竞争的压力,能否及时有效的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适应将要面临的一切,培养职业兴趣,逐步形成职业荣誉感、幸福感、责任感等良好的职业情感;第四、把行为养成教育与职业纪律教育结合起来,职业纪律的养成必须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入手,从良好的习惯和文明的举止等基本素养做起。对高职生来讲,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在校生活的全过程,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到遵守校规校纪,在教育上不仅要学生明白“为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导和训练学生“怎样做”,使知识转化成行为。

3.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及将来从事不同岗位、不同工作都具有广泛的普适性。通过全过程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种基础的、可迁移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素养,适应社会不断发展。课程体现出学生现在学习与将来工作的结合、个别需要与一般需要的结合、情商发展与智商发展的结合、一时需要与一生需要的结合。我们根据调研的结果和高职教育特点,归纳和提炼出最核心的十个方面的素养要素构成了课程的基本内容。

(二)职业能力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2职业能力与课程内容对应表

(三)能力目标

学生职业基本素养行为的养成以及在职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本门课程的最终能力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完成课程基础学习部分;依托校内外实践平台,将学生活动表现与日常行为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把专门课程实习与学生职业性岗位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校

图3能力目标实现途径

(四)知识目标

针对职场的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对职业人的职业基本素养进行归纳、总结、提炼,首次提出了“十个学会”的教学内容,总结提炼出“敬业、诚信、务实、表达、协作、主动、坚持、学习、自控、创新”十个关键知识点。课程以“十个学会”为主线精心设计,每一单元都是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统一,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职场态度,掌握职场基本要求。

教学十掌握创新方法

表3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具体体现

四、课程目标

我院在高职院校中率先建立了“职业基本素养系统工程”,专门开设了“职业基本素

养”课程,成为学生职场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作为首创的素养养成课程,将会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丰富网络资源,将我们现有的成果和积累全部展现出来,并不断完善提高,努力探索课程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开放的、动态的职业基本素养课程资源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强化课程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努力将优质的课程资源实现共享,按照成就学生安身立命之本的责任与使命、秉承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特点与规律,努力建设国家一流优质课程、追求养成教育一流实施成效。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整体内容说明

本课程遵循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基本规律,以行动导向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任务,使教、学、做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部分:共计42学时,每个单元内容都按照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成若干个教学任务,每个任务都注重素养养成的过程。实训教学部分:通过校内外实训活动,强化学生对职业基本素养的认知与体验,提升职业基本素养,固化职业行为。

(二)具体任务体现

表4具体任务体现

(三)知识和技能的考核点和考核方法以及学生的评价方法

为培养学生实际的职场意识和职场态度,课程考评实行开放式、发展性、重过程的学生综合考核方式,实行自我考评和他人考评相结合的原则,考核的重点在于每堂课的活动与训练,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每个活动分值为7分,考核点为活动中的责任态度体现、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克服困难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的具体体现。为与职场要求相匹配,采取签到式纪律考核方法,分值为20分。

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包括每次活动小组的整体表现评价以及个人表现评价,评价点为敬业、诚信、务实、表达、协作、主动、坚持、学习、自控、创新能力的体现。

六、课程实施的说明

根据素养养成规律特点及“十个学会”的具体教学要求,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更好地注重情感体验,强化实践融入。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组织要求,课程主要运用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视频观摩、角色扮演、团队拓展、任务实践等教学方法。

课程充分利用与单元设计相匹配的多样化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依托职前教育网络学堂、在线测试系统、在线互动交流平台等,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课程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支撑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职场教学场景中,主动去感知

→思考→认同→体验→养成。

课程拥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了以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为主渠道,以“职前教育网络教育系统”为纽带,以校园文化为氛围,以图书馆为资源库的学习平台,以校园数字化为支撑等的网络学习资源和硬件条件。

1.人员条件:校内专职教师、专业实习教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构成,构架合理的教学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专兼比例,形成实力雄厚的教学梯队。

2.环境条件:为实现课程要求,精心设计每次课的教学环境、训练环境、模拟仿真或职业现场需要的设施条件及氛围环境,构建专门的网络学堂。

七、教学组织与方法

根据素养养成规律及“十个学会”的具体教学要求,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更好地注重情感体验,强化实践融入。按照行动导向教学组织要求,在本课程中主要运用了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视频观摩、角色扮演、团队拓展、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

图4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专题研讨法:比如讲授大学生诚信问题时,我们让学生进行我院大学生诚

信状况,我院学生文明行为状况,结合所学专业调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专题研讨,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和发言提纲,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演示完毕后,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学生进行答辩,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研讨,最后由教师结合研讨情况进行总结。

(二)案例分析法:教师收集职场经典案例,辅助学生从剖析案例入手,虚实结

合,具体生动,让理论联系实际更有成效。案例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视频。教师引导

专题研讨

视频观摩

学生在案例设置的情境中独立思考,并在对案例分析、探讨并解决问题

的过程中获得启迪。

(三)角色扮演法:模拟学生真实生活场景,让学生通过角色表达自我观点和见解,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路历程,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

(四)视频观摩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播放相关职业文化的视频材料,使学生通过观看生动的图像资料,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心灵的陶冶。同时,围绕视频资料中的某一问题,借助网络、课堂,设计相应的互动教学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五)团队拓展法:通过专门设计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利用种种典型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练克服苦难的毅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增强团队合作的协作意识。

(六)现场教学法:教师带领学生到专业实习基地、企业工作现场,进行现场教学。与以往教学不同的是,学生可以直观感受企业职业文化,并与企业相关人员交流。(七)项目式实践:采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方法,如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序列化主题实践项目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行中学、学中思,思中行,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八、教学材料的编写与选择

我们采用刘兰明主编、国家银领工程教材系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基本素养》作为教材,本教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体例新颖、特色鲜明、勇于创新,较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与应用的统一,实现了教材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宗旨。开发了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提供了职场中大量真实的案例和视频资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

九、教学评价

为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本课程从建设到素养的具体养成,全方面实行企业介入、社会介入评价,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考虑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聘任企业教师从事

学生的具体培养工作,坚持教育教学规律和育人的根本目的,实行从教学到用人单位反馈的有效的评价机制。

十、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本课程拥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了以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为主渠道,以“职前网络教育系统”为纽带,以校园文化为背景,以图书馆为资源库的学习平台,以校园数字化为支撑等的网络学习资源和硬件条件。开放的精品课程建设网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提供最佳学习途径。课程包括三大模块、十个单元;网络课程提供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ppt课件、考评方案、丰富的教学案例以及大量视频资料,实现了全部教学内容电子化。

2006年学院引进“职前教育网络教育系统”,该系统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测评、职业导航、职业规划、名师课程、考核评价、专家咨询、在线交流等多项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自主学习条件,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上交作业、在线答疑、网上讨论等功能使学生能够及时的得到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加强师生交流。教师在线回答学生各种问题,已成为本课程网上教学的一道风景线。“厚德、博学、善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教、学、做、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职业技能大赛、演讲比赛、文明礼仪活动等等,为学生职业基本素养提供了滋养的土壤。

本门课程建设依托学院先进教学应用平台信息技术,并且学院提供的所有网络(邮件、DNS、DHCP、FTP、VOD)都为教学服务。目前,学院运行了通用网络教学平台、项目化网络教学平台、精品课程建设与评审平台、专业建设与展示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中心等10多个教育教学应用系统。同时,学院现有学生专用机房15个,所有教室均有多媒体设备,教师均配备了手提电脑,硬件条件完全能够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十一、实现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

完备的职业基本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更不是仅仅依托“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就能够完成的,我们把它贯穿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设计并实施一整套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实施方案,以此来具体实现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

实施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的课程化、全程化是学院根据“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的高职教育导向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入学教育、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实训、日常行为等规范将职业素质教育项目化,从第一学期到第六学期贯穿学习全过程。按照知识学习、社会调研、自我养成、技能大赛、成果展示、考核评价等环节标准化建设,探索自我学习、自我行动的教育方法,才用激励指导教育教学方式,把学生在校三

年的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纳入养成体系。并在顶岗实习中明确素养学习和考核要求,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全过程化。

职业素养课程标准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课程信息 一、课程简介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以“培养就业观念端正,掌握职业发展与就业基本技能,能理性将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溶为一体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课程开设宗旨。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帮助学生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掌握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确定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 以企业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以及学生的个人可持续发展要求为选取课程容的标准,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达成学生学会工作的教育目标。 2、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确定课程容 以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依据,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以创业与就业要求为基础,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的分析,确定课程容。 3、教学容模块化 结合高职类学生在职业发展与就业过程中的能力培养要求,将课程容整合为职业价值观、职场道德、职场礼仪、职场沟通、职场协作、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七个主干模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组合教学容。 4、以“能力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 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同时兼顾态度、知识、技能、情感等基本要素。以“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作为课程容安排和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自始至终强调义务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道德教育。 5、课程贯彻“体验式教学” 构建“体验-理解-对话-反思”的教学模式,遵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原则。 6、教学效果评价过程化 教学效果评价重点在于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根据行动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来制定具有多元项的课程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在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学习、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及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评价。 四、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以高职类学生的培养目标为依据,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创业与就业要求为基

旅游服务与管理课程标准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 1、前言 1.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入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从事旅游服务工作所需的一门必修的学科课程。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旅游基础知识,并为继续学习导游讲解服务等其他专业课程做好必需的知识准备。 1. 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关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的确定以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要求为依据,其中专业知识分基础知识、旅游景观两大类,具体包括旅游业的概况、中国文史常识、中国的四大宗教、中国的民族与民俗、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风物特产、中国自然旅游景观、中国古代建筑、中国的世界遗产等9个相关模块。每个模块的学习都以旅游服务所需的相关知识作为活动的载体,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内实训、情景模拟、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促进知识的迁移,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 本课程建议总课时为110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旅游业的了解,构建与旅游相关的历史、民俗、宗教、建筑、园林、饮食、风物特产等基本知识,并能在旅游计划的制定、旅游产品的推销、指导游客的购物、导游讲解服务、景区服务等工作中加以灵活运用,达到全国导游员职业资格相关考核内容的基本要求,建立对旅游服务专业的初步认识,激发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增进对祖国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热爱,陶冶健康的情操,培养学生善于沟通、易于合作、表达流畅、大方热情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具有介绍旅游产品的基本能力; ·具有阅读旅游地图的基本能力; ·具有对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初步的欣赏能力; ·具备在导游讲解服务、景区服务中运用旅游基础知识的能力; ·具有收集、分析旅游信息的初步能力; ·具有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标准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标准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2011年12月

职业基本素养课程标准 (一)指导思想 在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而且要有深厚的职业基本素养。因此高职院校要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探索产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切切实实把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与专业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目标 本课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具有个体的普适性、专业的普适性、岗位的普适性、时间的普适性,对学生职业人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通过《职业基本素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提高与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意志品质、创新意识等,并在课程专门的实践活动和各专业的实习、实训中不断内化职业基本素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拥有核心竞争力。 (三)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及工作安排 表1专任教师资格 (四)实训装备—校内一体化教学的最低配置要求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立专门职业生涯规划实训室,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师以及各专业实习实训环境,塑造了良好的实训培养机制。 (五)特色 该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二、课程标准结构 (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课程定位 队管理 职业基本 素养 提 高 就 业 竞 争 力 完 成 十 个 学 会 职 道 通 场 图1 课程定位 2.《职业基本素养》课程建设成为三年全过程养成教育体系,与上下游课程实现了四个结合:第一、把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既有远大目标又有具体目标,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实追求,在社会理想教育中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

彭淑清旅游地理新课程标准

彭淑清旅游地理新课程标 准 Revised final draft November 26, 2020

中国旅游地理 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及学分4 适用专业(群)导游与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 执笔人王红玲 课程组审核 院(部)审核 二〇一七年二月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课程性质:《中国旅游地理》是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旅游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设计课程 本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为标准的课程体系,系统地把各项要求做为训练的目标来完成,在达到技能鉴定水平的同时,应用于本专业的实践,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有利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技能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与实践结合,以实训项目为主导,重点培养学生的背记和讲解能力 本课程采用教、辅、练一体化教学,边教边练,边练习边辅导,以教学带动练习,以练习主导教学,相辅相承,在定向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训实操教学,在提高学生背记和讲解能力的同时,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提高职业水平。 3.采用目标教学与目标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性与针对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程共分为十一章,共设计了五十四个工作任务,每一个工作任务都采取基础知识掌握及定向题型目标训练,以目标训练为实训内容,以鉴定要求为教学要求,对各项基础知识和技能从学习到掌握再到熟练,到达到相应景点讲解要求,制定完整的训练计划,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训练,以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能力突破。

就业指导课程标准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生就业指导 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必修课 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32 学时,实践1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全院所有高职专业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职业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所有高职高专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它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其功能在于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的毕业就业择业作好准备。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如下: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高等职业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对电子类、管理类、销售类、机械类、信息类等专门化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课程知识体系整合为8个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体现学生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贯彻“技能培养为主,知识够用为度”的教学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采用理论教学+课程训练+行业实践3层递进相结合的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育学生掌握就业择业的基本职业能力。 《就业指导》作为高职高专所有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其实践性很强。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有《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等,后续有各专业的专业课程等专业技能课,地位十分重要。本课程内容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组成,建议课程总学时为 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课内实训16学时,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约为2:1),分别放在一至四学期开设,每学期开设12学时。 本课程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1.以就业所需技能为模块组织教学单元 《就业指导》课程根据各专业学生毕业就业所需职业能力的需求,设计了8个项目,其中8个实践模块,这些项目都是围绕学生求职择业应掌握的技能和素质进行设计的。 2.通过开放性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课程设置了开放性训练项目(学生可以自行命题)。每个项目都给出了实验目标和要求,由学生自行选题进行完成,最后以作业形式上交,并评定成绩。 3.行业实习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 本课程利用各专业顶岗实习,指派老师随学生深入行业一线,指导学生在“学中做”和“做中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为专业一般课程,该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和积累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能更好的为游客提供适应其审美需求的导游讲解。 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二、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传播能力。 (2)培养学生具备查阅信息、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备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欣赏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的能力; (5)培养学生对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的能力; (6)培养学学生具备制定工作计划步骤的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培养学生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协商能力; (4)培养学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力、纪律性; (5)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3、专业能力目标 (1)知识能力:使学生能将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知识应用到旅游活动实践中,能胜任导游服务、景区管理、酒店管理等工作中对旅游文化应用的要求。 具体包括: 掌握我国主要的历史、山岳、水域旅游文化; 掌握我国主要的建筑、园林旅游文化; 掌握我国主要的饮食旅游文化; 掌握我国主要的民俗旅游文化。 (2)素质能力: 在工作中能够熟练讲解旅游文化相关知识; 能识别和鉴赏旅游活动中的文化表现内容和形式; 能分析探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现象。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与前续课程的联系:“中国旅游地理”培养学生对我国主要地理资源的赏析,为本课程文化的赏析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旅游文化课程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广而择重,博而求精,彰显中华,兼顾地域。使学生掌握旅游工作中的文化知识与讲解技能,本课程以类型为载体,将旅游文化划分为四大情境,课程结构与学时分配如下表: 表10-1课程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会计专业《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成本会计实务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会计专业 课程负责人: 学时:72 修订时间:2016年11月20日 课程标准审批人: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功能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知识,具备成本计算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达到成本会计核算岗位上岗标准。 本课程服务于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要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为会计专业相关的其他主干课程作铺垫。 2.课程设计 本课程以就业为导向,在深入企业进行全面了解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对成本会计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成本核算的各个岗位为主线,将本课程要掌握的成本核算内容分解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按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平衡与流程相结合的结构来展示教学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成本核算的操作能力,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成本核算的原则、基本生产和辅助生产核算对象的划分以及成本核算的基础知识。 ⑵理解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方法、成本报表的编制及成本分析 ⑶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能解决成本核算的实际问题,顺利完成本岗位的工作任务。 2.能力目标 ⑴能进行要素费用和综合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编制各种分配表。 ⑵能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选择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并正确核算产品成本。 ⑶能编制主要成本报表,并进行相关分析,参与管理部门的成本决策。 3.素质目标 ⑴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⑵具有爱岗敬业和团队协作精神。 ⑶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创新意识。 四、课程内容标准

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大纲.doc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职业素养提升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16学时 学分:1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职业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被忽视,学生被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为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造成学校就业难和企业的担忧。为了全面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开发了《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该课程能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职业人” ,弥补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培养的缺失和不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的局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学生以教育主体的地位,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色明确自己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验证所

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旅游民俗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课程所属系部:旅游艺术系 学时:30 编写执笔人: 审定负责人:审定日期:2013年8月10日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旅游民俗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选修程。本课程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本课程与前导课程《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等课程有机地衔接,共同构成提高学生岗位技能、参加导游资格考试的支撑性课程。后续课程:《旅游美学》。 1.2课程基本理念 《旅游民俗文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始终贯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在教学内容选择时注意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兼顾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导游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1.3课程设计思路 《旅游民俗文化》采用以任务驱动并参照导游资格证书考试标准来进行课程开发和学习领域设计。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以校内课堂教学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为主要教学场所,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实战体验等教学方法,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 2.课程目标 本课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重点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努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知识目标: (1)掌握民俗与旅游主要概念、民俗旅游的基本知识、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 (2)掌握中国各民族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人生仪礼民俗、节日民俗、游艺民俗、宗教信仰民俗、禁忌民俗等。 能力目标: (1)具备民俗导游能力,能够熟知和理解各类民俗事象的表现,并对此作出准确判断与分析; (2)能利用民族民俗相关知识进行传统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具有旅游市场拓展能力; (3)具备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所需的收集信息、查阅资料、逻辑思维及创新的能力; (4)能灵活运用与分析民俗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能撰写个性化导游词。

级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级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代码: 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适用专业:会计,财务管理 先修课:无后续课:经济法基础,财务会计等 开课学院或教研室:财经学院执笔:邹林惠 审核:陈桦清日期:2016年9月 审定:李雅玲日期:2016年9月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学生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必修课。是为帮助学生参加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取得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而开设的课程。该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会计岗位知识能力的重要理论教学环节。 三、课程教育教学目标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高等职业教育财经学院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主要使学生具备利用会计法规的理论知识,较快地将理论联系实际,适应社会的需要。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按照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以及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会计法规体系及会计法主要规定,明辨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与责任后果;

(2)熟悉的支付结算方式,规范使用不同的支付结算方式; (3)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明辨违反税收征管的行为及责任后果;(4)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明辩违背职业道德的财经行为。(二)能力目标 (1)掌握会计法规体系及会计法主要规定; (2)掌握支付结算的主要规定; (3)掌握税收征收管理法的主要规定; (4)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 (三)素质目标 (1)严守秘密,明辨是非; (2)严守准则,不做假账; (3)严格遵守纪律,不抄袭作业; (4)养成凭事实说话,小心谨慎的工作作风 四、课程教学内容和建议学时。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14学时) 教学内容: 1.会计法律制度的概念与构成;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doc 11页)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介绍(doc 11页)

旅游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旅游文化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课程类别专业一般课 总学时26(16/10) 开课学期大二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考核方式考查 编写人张静制定日期2009.2.26 审核人葛书环审核日期2009.2.26 修订人张静修订日期2010.3.1 审核人张凤新审核日期2010.3.1 一、课程概述 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为专业一般课程,该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和积累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旅游文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能更好的为游客提供适应其审美需求的导游讲解。 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方法训练,特别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感受,以及必要的教学实践,了解和认识到中国悠久的旅游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且希望学生在课余时间拓展知识领域、广博学识,并尽可能地多参加社会活动,积累经验,早日投入到建设中国旅游强国的行列,为繁荣祖国经济服务。 二、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具备旅游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传播能力。 (2)培养学生具备查阅信息、收集信息和处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具备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欣赏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思路的能力;

P10-1 山水 历史 文化 赏析古代科技发 明推介; 关帝庙(道 教)文化讲 解; 山岳、湖泊、 河流、海洋 文化导游讲 解 K10-1:山水历史文化的类型 K10-2:山水历史文化的内涵 K10-3:山水历史文化的主要代 表作品 K10-4:对我国主要的山岳、水 域资源进行文化内涵的讲解 10-1-1: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和典型代表; 10-1-2:掌握中国古代主要思想流派中著 名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10-1-3:掌握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道教 名山; 10-1-4:熟悉森林风景文化的典型代表; 10-1-5:熟悉石林溶洞文化的典型代表; 10-1-6:掌握山岳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10-1-7:掌握水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10 P10-2 中国 建筑 园林 文化 赏析古代园林赏 析; 校园旅游文 化释义 K10-5:中国建筑、园林文化的 类型 K10-6:中国建筑、园林文化的 内涵,古代园林的构景方法 K10-7:中国建筑、园林文化的 主要代表作品 K10-8:对长城、苏州园林、颐 和园、天坛等典型的古建筑、古 园林、古坛进行导游讲解 10-2-1:了解园林文化的发展历史; 10-2-2:掌握古典园林的分类、构成要素 及构景方法; 10-2-3:理解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10-2-4:掌握各类型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 如苏州园林、颐和园。 10-2-5:理解长城与城堡的历史变迁; 10-2-6:掌握长城与城堡的典型代表; 10-2-7:掌握坛庙与陵墓的典型代表,如 天坛; 10-2-8:掌握宫殿与官衙的典型代表,如 故宫; 10-2-9:掌握常见的古代民居类型及代表。 8 P10-3 中国 饮食 文化 赏析如何选购和 饮用酒; 茶的制作工 艺; 著名菜系、 酒水、茶叶 介绍 K10-9:饮食文化的类型 K10-10:饮食文化的内涵 K10-11:名酒、名茶、八大菜系 K10-12:饮食文化的导游讲解 10-3-1: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 10-3-2:理解烹饪文化; 10-3-3:掌握主要地方风味和名菜掌; 10-3-4:理解酒文化的渊源; 10-3-5:掌握中国名酒; 10-3-6:理解酒礼与酒德; 10-3-7:熟悉酒人与酒话; 10-3-8:熟悉茶文化的历史; 10-3-9:掌握茶的种类与名茶; 10-3-10:理解品茶与茶俗及茶的一般制作 过程; 10-3-11:理解茶道精神。 4 P10-4 中国 民俗 艺术 文化 赏析我国主要民 俗文化讲解 K10-13:民俗文化的类型 K10-14:民俗文化的内涵 K10-15:我国典型的戏曲、诗词、 游记、风俗 K10-16:对我国民俗艺术的导游 讲解 10-4-1:了解旅游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10-4-2:掌握山水诗词、名胜楹联的典型 代表; 10-4-3:掌握山水游记、神话传说中的经 典代表; 10-4-5:理解戏曲歌舞文化; 10-4-6:理解书画雕塑与民间工艺文化; 10-4-7:熟悉我国主要的民间风俗习惯及 掌故传说。 4 五、学习资源的选用 1、教材选取的原则 上述教学内容要占教材篇幅的80%以上。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 [ 课程名称]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 适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商品经营专业 1、前言 1.1 课程性质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在会计领域基层业务岗位工作、服务所必需的基本会计法律法规和基本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会计业务的法律意识,把会计职业道德操守作为自己从事会计业务的标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相应职业上岗证书。 1.2 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任务引领”型的课程思想为指导,以商品经营专业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和工作模块,并与相应职业上岗技能证书的考证相结合。本课程分为会计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会计职业道德四个模块,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在案例分析中掌握法律法规,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适应岗位实际运用的需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课时数72节。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商品经营专业学生掌握基本会计法律法规和基本职业道德,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会计业务的法律意识,把会计职业道德操守作为自己从事会计、金融业务的标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相关职业上岗证书的要求,为培养会计从业人员所要求的良好品质、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奠定基础。 职业能力目标: 1、掌握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内容、会计工作管理体制的相关内容。 2、熟悉《会计法》中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具体内容,能灵活运用。 3、掌握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对象和范围。 4、遵守《会计法》中关于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规定。 5、了解违反会计法律制度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知法用法。 6、学会办理支付结算业务。 7、了解银行结算账户的规定。 8、掌握税务登记管理、发票管理的具体要求。 9、了解纳税申报的程序及要求,税款征收的法律规定。 10、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遵守会计职业道德。

《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课标 (2014.2修订)

《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开设学期:第六学期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张小明2014-2-21 计划学时:36 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王海青 授课单位:学前教育系教学单位主任及审定日期:胡振明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 1.性质与作用 (1)课程的性质 《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课程是面向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使学生了解自己和本专业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将来作为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意识,明确自己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有目的的继续进行专业的学习和提高。 (2)课程的作用 《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为继续进行学习做准备。其任务是教育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和幼儿园教师职业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了解国家关于幼儿教育的相关法律政策及法规,提高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认识;明确成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修养,正确的认识幼儿园教育活动、幼儿园生活活动和幼儿园游戏活动和幼儿园家园互动活动等,为以后的职业素养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门课程是我院对学生进行幼儿园教师职业培养中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对幼儿教育专业如《学前教育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等有一定了解基础上的,通过教学、见习等方式,提高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意识,明确了解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修养,为继续学习、提高打下基础的一门课程。 2.课程设计思路 (1)总体思路 通过开设《幼儿园教师职业素养》课程,对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认识实施系统的教学训练,使学生在了解幼儿园教师职业,熟悉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基础上,提高职业意识和明确专业方向;让学生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和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合理规划职业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了解幼儿园职业素质要求,熟悉职业规范和成长变化规律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高质量教育和儿童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旅游文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及定位 本课程为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属于A类课程。 二、本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 (一)知识目标 本课程主要介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名山秀水和著名景点,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华名山;第二,中华秀水;第三,中华名胜; 通过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旅游山水文化和知名景点的相关知识,深入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以适应岗位能力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渗透、贯穿到学生的成长中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旅游文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有代表性的名山秀水及知名景点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熟练的讲解主要景点,培养良好旅游从业素养。 三、先修及后续课程 (一)先修课程: 《旅游典故》 (二)后续课程: 无 四、本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章中国旅游文学概况 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文学概说 第二节旅游文学与旅游文化 第三节中国旅游文学简史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旅游文学的基本概况、熟悉中国旅游文学的发展简史。 第2章中华名山 教学内容:第一节泰山 第二节黄山 第四节华山 第五节庐山 第六节峨眉山 第七节长白山 第八节天山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华名山的基本概况,能熟练的用文学语言对中华名山的主要景点进行讲解,熟悉“三山五岳”、“五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等著名山岳。 第3章中华秀水 教学内容:第一节长江

第二节漓江 第三节九寨沟 第四节西湖 第五节黄果树瀑布 第六节都江堰 第七节鸭绿江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以水资源作为主要景点,能熟练的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能对主要景点进行讲解。 第4章中华名胜 教学内容:第一节长城 第二节故宫 第三节秦兵马俑 第四节苏州古典园林 第五节敦煌莫高窟 第六节布达拉宫 第七节滕王阁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十大名胜古迹、能够熟练的运用文学语言对中华名胜进行讲解,掌握万里长城、杭州西湖、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代表性景点的导游词。 五、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要求 无 六、本课程课时分配 本课程总课时为32课时,其中理论学时32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具体 分配见下表: 七、教材选用与参考书推荐 (一)《旅游文学作品欣赏》李洪波、韩荔华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第2版 (二)《旅游文学》吉凤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9月第一版(三)《中国旅游文学作品选》崔乃瑜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5月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精编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一、课程名称:《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二、对象:三年制会计专业学生 三、课时:2*17=34 四、学分:2 五、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会计核算原理,能应用借贷记账法核算企业简单经济业务,知道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作用和结构内容,达到会计从来人员的相关要求,养成诚实守信,严谨细致、认真求实的工作作风。在此基础上开成以下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 1.掌握会计法规体系及会计法主要规定,明辨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与责任后果。 2.熟悉的支付结算方式,规范使用不同的支付结算方式。 3.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明辨违反税收征管的行为及责任后果。 4.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明辩违背职业道德的财经行为。 知识目标 1.掌握会计法规体系及会计法主要规定。 2.掌握支付结算的主要规定。 3.掌握税收征收管理法的主要规定。 4.掌握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 素质目标 1、严守秘密,明辨是非; 2、严守准则,不做假账; 3、严格遵守纪律,不抄袭作业; 4、养成凭事实说话,小心谨慎的工作作风; 六、教学设计思路 《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是中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依据、手段和过程,了解对会计机构与人员的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和继续教育管理规定,掌握支付结算法规,税收征收管理的相关规定,会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强化学生在会计工作中依法处理经济业务,严格遵守会计准则与会计

《职业素养和团队训练》课程标准

《职业素养和团队训练》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信息表15周 学时分配表 第一部分课程定位 《职业素养和团队训练》是我院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学习领域实践课程,课程定位在于使学生掌握职业素养和团队训练基本理论,锻炼实践技能,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合物流企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要求的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服务。 第二部分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面向企业实践、结合学生职业发展实际、采用项目引导、注重过程评价”为基本理念,指导课程设计和建设,实现职业素质养成、实践技能模拟锻炼和团队合作训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时注重面向与物流企业作业和管理岗位一线的素质要求,立足社

会能力等的培养,加强职业素质、道德和团队合作锻炼,强调过程控制和实习 报告质量,着力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第三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职业素养和团队训练实践,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物流企业的岗位职业素养,熟悉职业素养和道德基本内涵和养成规律,培养学生科学、认真的职业态度和团队精神,为《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为从事运输、仓储、物流营销、配送、信息管理等相关岗位工作培养职业素养,为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专门人才服务。 二、专业能力 要求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初步具备运输、仓储、物流营销、配送、信息管理等相关岗位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适应企业规范化管理的综合素质。 三、方法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心智、意志,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高尚情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较强独立工作能力;适应企业事业单位需要的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职业品格和严谨的行为规范;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及坚韧不拔的毅力;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交流沟通和社会关系处理能力。 第四部分课程内容和要求 必学模块 项目一职业素养、道德基本介绍 (一)知识要求1.掌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良好职业素养、道德的基本要求。2.熟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道德的内涵。 (二)职业能力要求掌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职业素养技能,具备主要物流企业岗位人才规定的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项目二职业素养实践训练 (一)知识要求1.通过职业素养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物流企业主要岗位的实际职业素养要求和培养途径。 2.熟悉物流企业文化和素质要求,初步适应企业的要求。 (二)职业能力要求经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物流企业主要岗位所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初步适应企业的素质要求。 项目三团队合作基本介绍 (一)知识要求 1.掌握物流企业团队合作主要内容和能力培养途径。2.熟悉团队合作的基本内涵和相关要求。 (二)职业能力要求结合自身和企业实际要求,通过团队合作,锻炼合作能力和创新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初稿) 常洲 课程名称: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 链接学制:三年制 开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占有学分: 4 学分 一、课程定位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基础作用。该课程主要讲授导游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的历史、地理、建筑、园林、宗教、民俗、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导游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增加讲解的内涵与品味,才能弘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与文化,才能满足游客的文化知识追求,担任文化的传播者。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是导游员成为“文化大使”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程与前接课程《中国旅游地理》、平行课程《旅游政策与法规》和后续课程《导游业务》有机地衔接,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参加导游证考试和就业的支撑性课程。开好这门课程,不仅是学生做导游的需要,同时,对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有积极的意义,对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2.1 课程基本理念 旨在帮助学生为以后从事导游工作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要求学生掌握并能够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到导游讲解的实践之中,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和旅游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选取依据:一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导游职业资格要求零差异;二是为“导游文化”等后续职业能力课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使“导游基础”能够充分为专业课程服务,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三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 应用性和需求性。既体现了阶段性能力训练,又实现了综合能力的训练

税务会计课程标准(汇编)

《t税务会计》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适用专业:会计 课程性质:核心课课程类型:理论+实践 学时:64学时学分:4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领域课程。是依据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而设置,是为会计专业讲授企业税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培养应有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比较全面系统地讲述修企业税务会计的基本理率、基本方法以及企业税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循环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会计专业课,是继《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上设置。 1.2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学习领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面向会计专业、审计专业、投资理财专业等企业理财人员、会计核算人员、税务筹划人员等相关岗位群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围绕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来选择和组织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 2.课程目标 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分解为: 能力目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会计实践能力,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切入点,对传统会计教学优化整合,同时又不打破职业体系,把应知应会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课程中,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注重会计职业道德的碚养,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注意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使学生能正确分析和解决企业税务会计一般问题能力,以便较好地适应从事企业日常财务会计工作需要。 素质目标:遵守职业道德、独立工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方法能力、知识转化、逻辑思维能力、制订计划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3.课程内容和要求 税务会计课程共有7个工作项目,各工作项目的工作任务如下:

教师职业素养大纲

第三部分教师职业素养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 (1)爱国守法:爱国守法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最核心的职责和任务。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永恒的在要求。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扩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一)基本理念 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 (二)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 课程目标: 1.教育信念与责任:A. 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和相应的行为 B. 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 C. 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相应的行为 2.教育知识与能力:A.具有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